-
1 # 黃蜂二師兄
-
2 # 興海亭
從周瑜關羽的情況來看,稱得上首將的一是德,也就是“忠”和“義”,二是足智多謀,三是武藝高強。所以曹營這樣的將軍比較難找,曹仁?張遼?雖有武藝,也處理過一些棘手問題,比如張遼勸降關羽,但是總覺得比不上週都督和關帝。
-
3 # 冷兵器研究所
按《三國志》排序來看,魏國的首將當然是獨眼龍夏侯惇了啊!
你看,蜀國的傳記裡,二主妃子傳是第四,諸葛亮傳是第五,關張馬黃趙傳是第六。按照皇室、文臣、武將的順序,妥妥是關羽是第一將。
吳國傳記裡,宗室傳第六,文臣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張嚴程闞薛傳第八,武將周瑜魯肅呂蒙傳第九,因此周瑜是吳國第一將。
至於魏國,是二公孫陶四張傳,也就是那些漢末諸侯第八,然後諸夏侯曹傳第九了,甚至排到了荀彧荀攸賈詡這些文臣的前面。當然這個沒辦法,曹老闆是家族企業,那些個夏侯和姓曹的都是帶資本來的。
諸夏侯曹傳裡排第一的是夏侯惇。
而從關係、權位、封賞來看,夏侯惇也是魏國的第一將。
首先,夏侯惇跟曹操最鐵,“召惇常與同載,特見親重,出入臥內,諸將莫得比也。”
其次,夏侯惇的權位也高,“使惇都督二十六軍”,節制諸將。
最後,夏侯惇的封賞也厲害,“建安十二年,錄惇前後功,增封邑千八百戶,並前二千五百戶”,然後還被封為前將軍,到了曹操死後,曹丕稱王,夏侯惇直接被封為大將軍,這可是漢末三國的第一軍職。
簡單一句話,在魏國諸將裡,曹老闆最罩著夏侯惇。
-
4 # 使用者104502318119
按正史記載,作為浴血沙場能征善戰的將軍,張遼當為曹魏陣營的第一人。《三國志》將張遼列為曹魏五大將之首。王歆更贊曰:“曹魏多名將,而張遼為第一。”
張遼(169年—222年),字文遠,雁門馬邑縣人(今山西省朔州)。
胡漢長期雜處的邊地朔州,是英雄豪傑輩出的地方。在張遼之後,這塊地方相繼崛起的各朝代英雄好漢還有:爾朱榮、爾朱兆,賀拔允、賀拔勝、賀拔嶽三兄弟,斛律平、斛律金、斛律光,乞伏周、乞伏慧父子,步大汗薩、叱列延慶、李克用、李存勖、李嗣源、安重海、劉武周、苑君璋、周德威、安審琦、尉遲恭、郭崇、李重誨……這兒地處外長城之內,內長城之外,從蒙恬北擊匈奴始就先後是匈奴、漠南匈奴、鮮卑、蒙古、韃靼等民族和漢中央政權“拔河”的地方。這種地方的居民,除了習武騎射,征戰沙場外,剩餘的選擇不多,想過安穩的農耕生活不大可能,再加上塞外苦寒莊稼很難長好的因素,導致這片土地有著悠久的尚武傳統。
《三國志》中曾提到張遼“本聶壹之後,以避怨改姓”。張遼的先祖聶壹,就是漢武帝時期著名的“馬邑之謀”的始作俑者。史載,在西漢元光元年(即公元前134年),雁門馬邑一帶的豪商聶壹出於對匈奴的熟悉和對西漢王朝邊患不息的焦慮,透過人向漢武帝建議:和親之後漢朝已經取信於匈奴,只要誘之以利,必定能將之擊潰。於是聶壹奉命以自身作餌,親到匈奴陣營,向當時的軍臣單于詐降,更稱自己能斬殺馬邑縣令,迫使馬邑舉城投降,然後可盡得該城財物。單于信其言,又貪其利,便立刻策劃起兵。聶壹回漢後,以一名罪犯的首級訛稱為馬邑長吏之頭,以示時機已至,引誘匈奴軍深入重地。
漢武帝派出五位將軍連同車騎步共三十萬在馬邑設伏。這五位將軍是衛尉李廣驍騎將軍,太僕公孫賀輕車將軍,大行王恢將屯將軍,太中大夫李息材官將軍,御史大夫韓安國護軍將軍。各位領軍都隸屬韓安國,約定在單于進入馬邑時縱兵出擊。
計劃本來順利進行,詎料單于走到左雲一帶時,發現城野之間只見牲畜,不見一人,於是起了疑心。他派兵攻下一個碉堡,俘虜了一名尉史。該尉史揭穿了早已有三十多萬漢軍埋伏在馬邑附近的真相,悉破陰謀的單于大驚退軍,漢軍設伏全無用武之地。“馬邑之謀”亦以失敗告終。聶壹一片丹心付於荒草,不但沒功,還成了漢、匈兩方都懷疑的人。為了避禍,他改姓為“張”。
三百年後,老張家有一個男娃出世了,他便是張遼。張遼年青時,曾經做過郡吏。東漢末年,因其武力過人,被幷州刺史丁原徵召,擔任從事,並派他帶兵到京城。後來又被大將軍何進派去河北招兵買馬,張遼回來時,189年,何進的勢力已被消滅。於是又歸附董卓,後來董卓勢力被滅,張遼又帶著手下的將士們歸附呂布,擔任騎都尉。198年,呂布在下邳被曹操擊敗之後,張遼率部投降,被拜為中郎將、關內侯,並擔任魯相。後來又因為戰功,被晉升為裨將軍。
張遼歸降曹操以後,跟從曹操轉戰南北,討袁紹,平河北,徵荊州,戰孫權,屢立戰功,與曹仁、夏侯淵、張合阝、徐晃被並稱為曹操的五大良將。曹操剿滅袁紹的勢力後,派遣張遼管轄魯國各縣,並跟隨夏侯淵討伐東海的昌豨,成功勸降。後隨曹操去黎陽討伐袁譚、袁尚聯軍,因戰功而升為中堅將軍。
曹操返許,命張遼和樂進攻下了陰安,再隨曹操再攻下鄴。更攻下了趙國、常山。205年,隨曹操成功討伐了袁譚,攻下海濱,並擊敗遼東的賊兵。張遼引軍還鄴城時,曹操親自出迎張遼,更與張遼共載一車,並封張遼為蕩寇將軍。
接著張遼又率軍攻打荊州,平定了江夏各縣,在臨穎屯兵,受封為都亭侯。207年,隨同曹操進攻於柳城的袁尚,途中遇上烏桓軍。張遼壯氣奮發,勸曹操即時赴戰,曹操壯其行為,親自把所持的麾旗授予張遼。遼遂引軍突擊,大破敵兵,親斬單于蹋頓於陣前。
那時候荊州尚未安定,隨後張遼還駐荊州時,軍中忽有謀反者起事騷動,半夜驚亂起火,全軍亂作一團。此時張遼顧謂左右道∶“不可驚動。這一定不會是全營盡反,必然是引起叛變之人,想藉此惑亂他人而已。”於是傳令軍中,只要不是反亂者安坐勿動。而張遼則帶領親兵數十人,守立於陣中。很快騷亂就平息了,軍中隨即擒獲首謀者,並將其斬殺,徹底平息了事態。
其時盧江人陳蘭、梅成佔據氐等六縣作叛,曹操於是遣于禁、臧霸等討伐梅成,又命張遼督領張、牛蓋等討伐梅蘭。當時梅成詐降於禁,于禁引軍便還。不料梅成趁機會帶其軍眾往投陳蘭,二人轉入山自守。山中有天柱山,高峻約有二十餘裡,道路險狹,陳蘭等眾避於其上,山下進軍難通。張遼意欲登山進兵,諸將皆說∶“此山道路險惡,我軍兵少,很難可以深入用兵。”張遼卻說∶“這正是所謂‘一與一,勇者得前耳’(只有勇者可以前進)。”於是進至山下安營,起兵上山攻擊,終於斬下陳蘭、梅成首級,盡虜其眾。曹操論諸將功勞,說∶“登天山,履峻險,以取蘭、成,蕩寇(蕩寇將軍張遼)功也。”於是增其邑,假節。
張遼不僅長於戰場征伐,而且頗有戰略眼光。建安十二年曹操遠征袁尚時,張遼勸諫說:“許昌,現在是天下的都會。天子(漢獻帝)正居在許昌,您千里北征,如果劉表派劉備偷襲,挾持了天子而號令四方,形勢就危險了!”果然,曹操北征之後,劉備即向劉表建議襲許,而劉表不能用其計。但就當時形勢而言,在劉表為失計,在曹操為僥倖,張遼的擔心是很有見識的。
張遼在其二十餘年的戎馬生涯中,攻無不克,守無不固,其為將之勇力和智略皆有可觀。張遼軍旅生涯最輝煌的巔峰是對孫權的合肥之戰。208年,曹操於赤壁之戰大敗,派張遼、李典、樂進卒七千餘人駐合肥,並派護軍薛悌送函給張遼,寫到“賊至乃發”。建安二十年(215)八月,吳主孫權親自率兵十萬進犯合肥。此間,駐守合肥的曹軍僅七千餘人。兩軍對陣,眾寡懸殊。偏偏在這危急關頭,曹操又親自率兵西征在外,一時無法派遣軍隊來援救合肥。遇此嚴峻形勢,對於駐守合肥的曹軍來說,實在是凶多吉少。守將樂進、李典相覷無奈,猛將張遼見此拍案而起曰:“曹公今遠征在外,若坐等曹公派援軍來救,即便援軍來到,那時吾等也早被吳軍擊敗。現在唯一的上策,是在吳軍尚立足未穩之時,主動出擊,挫其銳氣,方能安定眾心,鼓舞士氣,得以守住城池。”
樂進等聞張遼之言,仍猶豫不決。張遼怒曰:“成敗之機,在此一戰,諸君若疑,吾張遼將獨決之。”李典素與張遼存有隔閡,然在此危急關頭,聞張遼之言,慷慨陳詞曰:“此國家大事,既然將軍主意已定,奮不顧身,吾等能以小私而捨棄大義乎?”於是,眾將尊張遼意見,夜募敢從之士八百人,於破曉時突殺吳陣,直戰至日中乃休戰,使吳軍遭受重創。此戰中,“(張)遼披甲持戟,先登陷陣,斬數十人,殺二將。”孫權猝不及防,10萬大軍被逼迫退守到一片高地。後來見張遼兵少,“乃聚圍遼數重”。張遼在十萬圍中左衝右突,勇不可當,一度與數十人殺出重圍,後見自己的大部人馬還在圍中,又折返回陣,救出自己的部下。孫權的軍隊“皆披靡,無敢當者”。一場大戰從清晨殺到中午,“吳人奪氣”,孫權只好撤退。
後孫權雖持續圍城十餘日,但終不能破城,遂撤軍返歸。當孫權與諸將行至逍遙津北時,恰為張遼偵知。遼即率步騎數眾悄然而至,甘寧與呂蒙等吳將與遼力戰,淩統則率親兵護權出圍。當孫權退至逍遙津橋時,見橋南板已拆丈餘而不得過。在此危急關頭,時孫權近監谷利急中生智,於孫權坐騎後猛著一鞭,使孫權得借坐騎飛橋而過,倖免於難。此戰史稱張遼威震逍遙津,是三國時期魏吳相爭中創下的一次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張遼這一戰,殺得東吳“人人害怕,聞張遼名,小兒也不敢夜啼”。此役後曹操大讚張遼,又升其為徵東將軍。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復徵孫權。軍到合肥,曹操循行視察昔日張遼作戰的地方,讚歎良久。後來繼位的曹丕曾評價說:“合肥之役,遼、典以步卒800,破賊十萬,自古用兵,未之有也。”並贊其“此亦古之召虎也。”《三國志魏書十七張遼傳》(召虎是與方叔、尹吉甫、秦仲等齊名的東周大將。)
之後,張遼以徵東將軍之職長期屯兵居巢(今安徽桐城南),防範孫權。曹丕接任王位後,改遷張遼為前將軍,也封其兄及子為列侯。孫權再叛,後張遼還屯合肥,進爵都鄉侯。曹丕準其母乘車及兵馬送其家人到他駐軍的地方,這在當時是至高榮譽。後曹丕稱帝,封張遼為晉陽侯,增食邑至二千六百戶。黃初二年,曹丕還特別替張遼建造屋舍,替他母親興建殿室,另外也把跟隨張遼的將士們封為虎賁。
張遼不幸在此時得了疾病。曹丕便遣侍中劉曄帶太醫應診,甚至親到其營執其手問候,賜其御衣,更派太官送御食。待張遼之疾稍可,遼即回還屯之處。正當其時,孫權復叛,黃初三年,曹丕遣張遼乘舟,與曹休到海陵臨江駐防。孫權知張遼至此,甚為忌憚,告誡部下說:“張遼雖病,不可當也,慎之!”其畏張遼如此。同年,張遼抱病與曹休伐吳,打敗吳將呂範。
不久張遼病篤,竟逝於江都,魏失棟樑,一代名將就此隕落。曹丕為之流涕,曰剛侯。其子張虎嗣任其爵。
-
5 # 黃邪0121
魏國沒有公認首將,才是三國成為實力最強的存在原因。
西到武威,南到襄陽,東到壽春,豈是一個兩員大獎就能鎮守得住的,張遼曹仁徐晃張合樂進等等,哪個不是猛將名將有勇有謀,靠一兩個大將就想稱霸全國,怕不是遊戲小說看多了吧
-
6 # 南門太守
曹魏的武將之首是不斷變化的,在不同時期武將之首也不同,僅以魏武帝、魏文帝和魏明帝時期來說,分別有以下變化。
魏武帝曹操時期:曹仁魏武帝曹操生前並未稱帝,所以他手下武將的軍職應該是漢獻帝任命的,漢獻帝曾任命曹操代理車騎將軍的職務,又任命袁紹為大將軍,但這不能算曹魏陣營的武將之首。
曹操手下的眾將有許多都很出色,“五子良將”和“諸夏侯曹”幾乎並駕齊驅,個個都很出色,但也沒有特別突出的。
官渡之戰前後,于禁等人已經將軍或偏將、裨將,其中於禁、樂進是偏將,將軍有李典、程昱等人,張遼、張郃、徐晃都是裨將、偏將,許褚的軍職稍低些,是校尉這一級。
而當時的曹氏和夏侯氏兄弟晉升的速度並不比其他異姓將領更快,甚至還稍稍有些落後。曹操的用人方略歷來受到後人的推崇,其中一條就是獎罰分明,平時建立有嚴格的軍功考核、登記制度,該獎的時候必獎,不該獎的時候決不濫獎,避免了獎懲和職務晉升的隨意性。
到赤壁之戰後,首先被委以重任的將軍是曹仁,他負責守江陵,為便於指揮,曹操讓他代理徵南將軍,後來又任命曹仁為徵西將軍,考慮到曹仁初次擔任徵西將軍的時間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可以說曹仁的稱得上當時的武將之首。
後來夏侯淵升任徵西將軍,但已晚了約10年,而夏侯惇在曹操生前只是伏波將軍,曹洪是都護將軍,他們都不能與曹仁相比。
“五子良將”也很快成為四徵一級的將軍,在曹操晚年他們又進了一步,張遼、于禁、樂進等人成為四方將軍,高於四徵,而曹仁的軍職未變,曹魏武將之首的概念有些亂了,但從資歷上說,曹仁比“五子良將”要高一些。
魏王曹丕時期:夏侯惇魏文帝曹丕稱帝后,主要依賴的是諸夏侯曹,其中夏侯惇擔任大將軍,相當於全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曹仁是車騎將軍,相當於副總司令,在他們之下曹洪擔任衛將軍,曹真擔任鎮西將軍,曹休擔任鎮南將軍。
此外還有一個驃騎將軍,介於大將軍和車騎將軍之間,也可以算全國武裝部隊的副總司令,曹操生前已給了孫權,這與曹魏無關。
魏文帝曹丕時期:曹仁就在曹丕發動第一次南征之戰前,大將軍夏侯惇病逝了,曹丕以獻帝的名義諡夏侯惇為忠侯,由他的兒子夏侯充繼嗣。
夏侯惇生前以大將軍的身份鎮守壽春,是曹魏東線戰場的統帥,他死後曹丕命曹休接替,曹休升任徵東將軍。
曹丕稱帝后,在武將方面曹仁以車騎將軍的身份為武將之首,這個職務原來是漢朝的,現在自然過渡過魏朝,軍職不變。
曹洪仍居其下,為衛將軍,但他只是掛個名。以下是四方將軍,即前、後、左、右將軍,魏文帝右分別任命了張遼、張郃、徐晃、朱靈。他們4位隨便拉出來一個都是響噹噹的一代名將,為曹魏大業連年征戰,肝腦塗地,屢建殊功。
典韋、許褚戰死了,不然輪不到朱靈,還有一位本應是四方將軍中的第一位,但兵敗降敵,關羽被殺後,又被“接管”到了孫吳,他就是于禁。
此外,“諸夏侯曹”中的第二代也成長得很快,曹真、曹休以及夏侯淵的兒子夏侯霸、夏侯威,侄子夏侯尚,還有夏侯惇的兒子夏侯楙等一批年輕將領紛紛脫穎而出,迅速走向前臺,即將從父輩們手中接過曹魏的兵權。
曹真此時擔任鎮西將軍,坐鎮關中一帶,他隨後成為曹魏西線作戰的總指揮。曹休此時擔任領軍將軍一職,是禁軍的統領,不久之後晉升為鎮南將軍,成為曹魏中線作戰的總指揮。
魏明帝曹叡初期:曹真魏明帝曹叡繼位後,朝廷新設了太傅、大司馬二職,分別由鍾繇、曹休升任,他們的地位均高於三公。
魏明帝還詔令升任曹真為大將軍,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他們相當於全國武裝部隊的總司令和副總司令。
這時,四方將軍中的文聘病故,魏明帝想起了曹洪,任命他為後將軍。
當時,曹真負責西線戰場,即關中方向,曹休負責東線戰場,即合肥方向,司馬懿接替夏侯尚成為中線戰場的總指揮,形成了軍中“三巨頭”
魏明帝曹叡後期:司馬懿魏明帝曹叡時期,曹真、曹休先後故去,“五子良將”只剩下張郃一人,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以大將軍的身份成為曹魏的武將之首。
司馬懿之下,是車騎將軍張郃,他們一個是總司令,一個是副總司令,曹叡讓他們都去了西線戰場,與諸葛亮作戰,這也埋下了張郃被殺的伏筆。
-
7 # 有點難辦
如果把夏侯惇當大股東,半個主人的話,那就是曹仁,仁死後曹真了。那些說張遼于禁的瞭解下曹魏可是家族企業特徵最明顯的,還有這兩位大哥都是降將。
-
8 # 韓mingkeke
說地位的話,曹家和夏侯家的將軍肯定高於五子良將,五子良將再怎樣厲害也要歸曹家和夏侯家的將軍管。曹魏首將變化應該是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曹休--曹真--曹爽--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
1、夏侯惇:曹操從起兵開始就一直倚靠夏侯惇,後來官渡贏了之後穩定下來了,夏侯惇也就去穩固後方去了,夏侯惇的地位誰都動搖不了。
2、夏侯淵:赤壁之戰敗後知道一口氣拿不下孫權跟劉備,所以派了曹仁守樊城,沒有攻勢,所以曹仁不是這個時期的重點。重點是馬超在西涼造反,曹操正好有理由拿下西涼,重點在西涼,於是夏侯淵虎步關右到定軍山之戰之前,夏侯淵是這個時期的首將。
3、曹仁:夏侯淵死後,關羽又有打樊城的打算,於是曹、劉、孫三家的勢力都聚集在荊州,劉備的首將關羽,孫權當時的首將呂蒙都在荊州,曹操的將軍一定不會比他倆的位置低,所以這個時期的首將必須是曹仁。
4、曹休:後來曹仁逝世之後,分為對東吳和蜀漢兩線作戰。對蜀最高將領是大都督曹真,對吳最高將領是曹休,不過按軍功和資歷來說的話,曹休要略高於曹真。
5、曹真:後來曹休被周魴詐降氣死了。首將自然而然也就變成了曹真一個人,演義把對蜀漢的功績都給了司馬懿,不管演義再怎麼黑,曹真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起碼從一句“曹子丹一世英雄,其子豕犬耳”看得出來。
6、曹爽:曹真死後,基本曹家夏侯家的很有能耐的人已經找不出來了。沒辦法,只有讓曹真的兒子曹爽來接大都督之位,雖然資歷軍功都不夠,但畢竟他爹地位高,曹家又找不出更合適的人,所以曹真病逝到高平陵之變這個時期首將是曹爽。曹爽的地位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飛揚跋扈,卻蠢得像豬一樣,最後交出兵權被司馬懿所殺。
7、司馬懿:高平陵之變後首將肯定是司馬懿,司馬懿在曹操時期被曹操壓著,後來又被曹丕壓著,曹丕死後曹睿是很依賴司馬懿,但是司馬懿上面還有大都督曹真壓著,後來曹真也死了,司馬懿就斷了曹真的後,農民翻身把歌唱了。司馬懿是把所有牛人基本上都耗死了。
8、司馬師:司馬懿死後,司馬家族的勢力在曹魏早已根深蒂固了,首將自然而然變成了長子司馬師。司馬師後來被文鴦嚇得眼珠子都嚇掉了,活活痛死了。
9、司馬昭:司馬師死後,於是首將變成了他弟弟司馬昭。司馬昭我就不用再過多闡述了,大家都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司馬昭死後司馬炎直接就讓曹奐禪讓給他,建立西晉,也就沒有什麼曹魏首將了。
-
9 # 柏十印象
“吳首將周瑜,蜀首將關羽。”細細想來,首將要麼統領萬軍,要麼鎮守一方,是一個陣營基本上能力最強,被所有人敬佩認同的將軍。
但魏國選一個首將,就比較不容易了。我們看看各國發生的戰爭打法。
吳國安於江南,自群雄逐鹿起就在江南魚米修養,禦敵徵外基本上就一條戰線,而為首的就是都督,都督為首的就是周瑜。蜀國更不必說,五虎大將各自鎮守一方,均為帥才,其中關羽鎮守荊州,頗為重要,有乃五虎之首,為首將深得人心。唯獨魏國,雖然龐大還是比較特殊,曹操雄才大略,滿腹兵韜,故魏國他是統帥,統領著各將領,劉備孫權皆不具備也。
“魏有張文遠,吳有甘興霸。”張遼再神勇也是有甘寧比著一類的,都是勇將,首將不夠格。那麼再往上數曹氏宗族裡有夏侯惇、曹仁較為突出。
在我瞭解來,夏侯惇德高望重,聲望很高,但為殿前大將,多是與曹操合謀,合縱軍團,而不是統領一方軍馬。曹仁號稱銅牆鐵壁,守城一絕,也是多次獨立帶兵的將軍。但作為與周瑜關羽相比較,還是弱了些。
魏國名將無數,但與周瑜、關羽相比擬的統帥,還是沒有,曹操又太高,但也只能曹操,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說。
魏首曹操,吳首周瑜,蜀首諸葛(關羽)。 -
10 # 枯荷雨聽聲
瞎搞了!孫權集團歷來文人治軍,冒出個首將怎麼算!周泰?甘寧?給陸抗吧!劉備那邊算關羽吧;曹操那邊能打的太多了,選官職最高的吧,大將軍夏侯惇吧,雖然打仗不怎麼樣。其實曹魏集團貢獻最多的是張郃,韓馥時期有張郃,袁紹打公孫瓚有張郃,官渡之戰有張郃,赤壁之戰有張郃,曹操打馬超有張郃,取漢中有張郃,江陵打孫權有張郃,一直抗到諸葛亮北伐,馬謖死了他還沒死。可謂三國第一勞模啊!
-
11 # 張紅心
曹操地盤遼闊兵將也多,夏俁惇震守北方,張遼震守東南和東吳對峙,很有名氣東吳人都怕張遼,曹仁文武全才,能排兵佈陣震守西南,這三將完全比的上關羽周公謹,所以這三人應並列為首
-
12 # 瘋狂兩輪車
曹魏能打的太多,培養不出地位超然的大將來。真要說的話曹仁夏侯惇算一個。
不過你居然把我美周郎跟關羽這等莽夫放在一起,像話嗎?周瑜是跟荀彧諸葛亮那種人並稱的男人,只是更偏重於大軍團統率而已。
回覆列表
東吳首將和西蜀首將都是官拜的,而曹操雖標榜自己求賢若渴,但身邊大將還是以本族為主,儘管它姓將軍們也很善戰和有名氣,也許是因為曹操用兵詭詐,因此曹操一直沒有特意拜誰為首將。
要說能拜首將的話最有影響力的當屬曹仁,字子孝,在襄樊之戰中拼死抵抗,關羽用計水淹也沒有嚇退他,就是親兄弟上戰場也不過如此。他官拜大將軍、大司馬與封王的關羽齊名。
還有夏侯惇和夏侯淵,夏侯淵在徵西將軍位上被黃忠所殺,另有五良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都是響噹噹的大將軍,不過他們出征時都有曹姓做監軍,看來還是沒把他們當大將軍來用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