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小文V

    李鴻章作為清朝末年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的一切功過都對這個大帝中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是可以關係的亡國的級別的影響力。那麼,李鴻章對得起他的影響力嗎?或者說有幹好他的本職工作嗎?並沒有。沒錯,在小編看來,李鴻章這個中堂大人是失職的。很多人可能就會不服氣了,他們認為李鴻章對清朝可謂是盡心盡力,或者說力挽狂瀾都不為過。

  • 2 # 真誠地看著你

    地主階級,鎮壓太平天國的地方將領,清朝大臣,洋務運動領軍人物,北洋水師創始人,甲午戰爭失敗直接責任人,《馬關條約》中方締約人。

  • 3 # 何以當歌

    年少不懂李鴻章,如今方知真中堂 。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

    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沒有國歌。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首國歌都沒有。

    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柺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這個老人就是大清權臣李鴻章。歷史書裡,他是喪權辱國的罪人,是賣國求榮的權臣。

    梁啟超卻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需要多大的勇氣。

    01

    1840年, 22歲的李鴻章站在皇榜下,他伸長脖子,渴望能從榜單上找到他的名字。可把榜單從頭看到尾,也沒有看到“李鴻章”三個字。

    陪他一起來看榜的父親搖著頭:“走吧,跟我去見一個人。”

    父親帶李鴻章見的人,是當時在京城聲名日隆的曾國藩。

    從此,李鴻章拜曾國藩為師,跟著他學習經世致用之學。

    三年之後,李鴻章信心滿滿走進考場。

    這一次,他一舉考中進士,他被欽點進翰林院學習。

    這一年,李鴻章25歲,成了大清三十年內會試考場上最年輕的得中者。

    從此之後,李鴻章仕途一路扶搖。從咸豐三年的正七品編修到咸豐八年的三品按察使銜候補道,不到五年的時間,官升七級。

    官場多風波,隨處起波瀾。做官太順利,李鴻章處處遭到排擠,再想往上走一步,已經是寸步難行。

    1858年,35歲的李鴻章做了個艱難的決定:辭去官職,到老師曾國藩門下當幕僚!

    當官就如同行路,一步步走不難,難的是應對進退,難的是在路途段窮之際,朝天一躍,另起一段。

    李鴻章深知繼續走下去,只有死路一條!不如換條道路,重新出發!

    02

    在曾府當幕僚,李鴻章跟曾國藩學習,學他如何帶兵打仗,學他如何處理政務。這三年,李鴻章進步飛快。

    曾國藩有個習慣,和幕僚吃飯時,喜歡圍坐著談論,講學問經濟,也講為人處世。

    每次陪曾國藩吃一頓飯,李鴻章都受益匪淺,他說:“和老師吃一頓飯,勝過上一回課。”

    1861年,太平天國調集重兵猛撲上海。上海陷入重兵包圍,岌岌可危。

    曾國藩派李鴻章前去鎮守。李鴻章率領淮軍到達上海,先給軍隊撂下一句話:

    “第一仗如果打不好,我們馬上滾出上海!”

    當時淮軍9000人,太平軍10萬人,李鴻章不硬拼,只打巧仗。

    他讓人虛紮了好幾個營盤,旌旗招展。太平軍看到營盤就用火炮轟毀,幾回下來,太平軍的彈藥就已經消耗大半。

    為鼓舞戰士,李鴻章親自督戰。他拿把大刀,神情嚴肅地站在隊伍最前面:“一會兒誰敢後退,我就先把誰砍了!”

    淮軍聽到這話,個個拼命前衝。到達上海的第一仗,李鴻章贏得乾淨漂亮!

    收到捷報的那一刻,曾國藩連夜上折,保舉李鴻章接任江蘇巡撫。

    曾國藩可能自己都沒有想到,他在把江蘇交給李鴻章的同時,也把大清國的後幾十年,都交給了他。

    03

    當了江蘇巡撫後,李鴻章的仕途開始真正的“一飛沖天”。李鴻章的官位定律為兩年一升,每隔兩年,官升一級,平步青雲。

    1864年,41歲,李鴻章被賜封一等伯爵。

    1866年,43歲,李鴻章剿捻有功,獲賞黃馬褂。

    1868年,45歲,官升為太子太保銜、湖廣總督;封疆大吏。

    1870年,47歲,李鴻章調補直隸總督;是大清9位封疆大臣之首。

    1873年,50歲,李鴻章正式補授武英殿大學士,正式成為全大清漢官之首。

    在整個大清,漢人能把官做到極致的,也只有李鴻章一人。一言以蔽之,李鴻章把官做到頂了,比他官位高的人只有王爺和皇帝!

    晚清,在與世界對賭國運中,西方國運往上,中國國運往下。

    為了挽救中國,晚清權臣左宗棠、張之洞、曾國藩、李鴻章以一己之力為大清續命。

    許多學者至今評價,如沒有四大名臣,大清恐怕會早亡50年。

    身為晚清重臣,李鴻章勵精圖治,當時的中國已風雨飄搖,他在寒風中扶著這隻大船,生怕這隻大船隨時沉沒。李鴻章給朋友書信中寫道:

    “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

    李鴻章第一“變”,是變中國之體力,用武器強大中國。

    1865年,他親自出馬,託人去美國購買機器,聘請高階技師和工匠。在上海,成立了全東亞最大的兵工廠江南機器製造總局。

    李鴻章第二“變”,變中國之腦力,為中國培養近代化人才。

    他挑選各省聰明幼童,赴美留學。每年三十人,十五年後,依次回國,報效祖國。

    這些留學生都成大氣,他們中有電報局長梁金榮,清華學校(清華大學前身)校長唐國安 ,交通大學創始人梁如浩,民國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鐵路工程師詹天佑。

    可以說這些人,都是李鴻章的學生。

    李鴻章第三“變”,變中國之實業。

    我們可以看到一張脈絡清晰的李鴻章實業清單:

    1879年,中國第一條電報線;

    1880年,中國第一個船塢——天津大沽船塢;

    1881年,中國第一家近代化煤礦——開平礦局;

    1882年,中國第一個海軍基地;

    1885年,中國第一所陸軍軍官學校——天津武備學堂;

    1888年,中國第一支純近代化艦隊——北洋艦隊;

    而這些諸多的“中國第一個”,創辦者都是李鴻章!

    至今,他創辦的輪船招商局依然影響著中國,現在招商銀行的前身就是晚清輪船招商局的子企業。

    然而,古老的中國穿越千年塵埃,已經接近她的終點。

    她疲憊、衰老、風光不再,在現代文明前,她窘迫難堪,風雨欲來,大廈將傾,單靠李鴻章這樣的權臣孤身支撐,又怎麼能夠支撐得住?

    04

    1871年8月,當李鴻章用顫顫巍巍的手簽下《中日修好條約》,從那天開始,他的後半生都在永不停歇地簽約。

    中國挨多少次打,李鴻章就籤多少次約。

    1895年3月20日午後2時半,73歲的李鴻章在隨行官員的攙扶下,拄著柺杖登上馬關議和之地春帆樓。

    還沒落座,李鴻章就先看到了日方在他座位邊安置了一隻痰盂。

    他拄的柺杖碰到地面“吭吭”有聲,面色嚴肅地坐下,開口就說:“首相大人,我還沒老!”

    談判進行了四天,唇槍舌劍,談判僵持不下。

    3月24日下午4點,第三輪談判結束,李鴻章走出春帆樓,乘轎車返回驛館。

    快到驛館時,混亂的人群中突然竄出個日本男子,朝他臉上就是一槍。李鴻章左頰中彈,血染官服,倒在血泊之中。

    隨從慌了神,哭成一片。可他醒來第一句話卻是:

    “慌什麼,都不要哭,我死不了! 此血可以報國矣!”

    他不準醫生給他動手術,只讓醫生將傷口簡單縫合起來。

    三天後,李鴻章頭裹白紗布,又坐在談判桌前。世界輿論譁然,開始譴責日本。

    輿論壓力下,伊藤博文主動提出減少賠款一億兩白銀。

    談判最後一天,李鴻章已是疲憊不堪,在談判桌上,我們看不到那個一人在上,萬人在下的晚清權臣李鴻章,而是一個在菜市場買菜,討價還價的孤獨老人。

    他與伊藤博文討價還價:“再減少5000萬,行不行?”

    被伊藤博文言辭拒絕。李鴻章又還價:

    “5000萬兩不行,再減少2000萬總行吧?”

    最後,無奈的李鴻章甚至說:“無論如何再減少點兒,就作為老夫回國的旅費吧!”等到的還是拒絕。

    國弱呀,國弱,李鴻章放下了全部的尊嚴,只是為中國省一點銀子。

    大家只看到李鴻章的“賣國”,卻不曾看到中堂大人的艱難!

    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73歲的李鴻章帶著一身疲憊和那顆恥辱的砂彈啟程回國,船離開日本土地那一刻。李鴻章對身邊人說 :

    “老夫此生不再踏上日本國土!”這屈辱,他真的受夠了!

    可中國那邊呢,等待他的並不是理解和包容,而是罵聲一片,鄙夷一片。

    他拄著柺杖,站在甲板上,低頭看著海水洶湧,良久,說不出一句話。

    海風吹著他紙片一般消瘦的身體,稍微使勁,就能一下子把他吹到歷史的塵埃裡。

    05

    李鴻章回國,朝野上下,罵聲一片,官員同僚也開始孤立他。

    而自始至終,他又做錯了什麼呢?他不過只是一個無法改變大局的棋子,只是一個73歲的快要進黃土的老人。雖然他說:

    “青山尚且直如弦,人生孤立又何妨。流言止於智者,盡其在我,何懼人言!”

    但到了第二年,罵聲一片的國內也待不下去了。1896年,74歲的李鴻章只好出國去躲流言。他從俄國開始,相繼訪問德國、英國、美國等多個歐美國家。

    1896年,巴黎萬國運動會。開幕儀式上,各國國旗伴著國歌依次升起。

    輪到中國時,卻只有黃龍旗在一片寂靜之中緩緩升起,自始至終,沒有音樂聲,沒有掌聲,也沒有人唱國歌。

    過了一陣子,在場的所有人開始大笑。他們嘲笑偌大的中國,竟然連國歌都不知道為何物。

    在一片嘲笑聲中,年過七旬的老人拄著柺杖站起來,邁著步子走到黃龍旗下。他挺直腰板,神態毅然,滿懷深情地唱著家鄉小調《茉莉花》。

    在不可一世的西方人面前,李鴻章從來沒有卑躬屈膝,而是不斷地捍衛尊嚴。他得到了西方人的尊重,西方人稱他為“東方的俾斯麥”。

    在德國,俾斯麥接見了李鴻章;

    在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給他頒發伯爵勳章;

    在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夫人將總統的名貴手杖贈給李鴻章;

    一年之後,李鴻章結束環遊歐洲之旅,登上回國的航船。

    途經日本時,他乘坐的“華盛頓號”巨輪必須在橫濱換另外一艘船才能返回中國。

    “中堂大人,我們要上岸換船。”李鴻章臉色瞬間暗沉下來,一言不發。

    從《馬關條約》簽訂,李鴻章誓死不再踏入日本國土一步,這屈辱他銘記於心。

    他絕不上岸!最後隨從只好在兩艘輪船之間,架起一塊木板,透過木板通往另一艘船。

    在高高的輪船之間,一塊狹窄的木板上,李鴻章,這個74歲的老人,白髮蒼蒼,面容清癯。

    他端正官帽,面容堅定,拄著柺杖、顫顫巍巍邁出步子,每一步都異常艱難。也許風一吹,他就會掉入腳下波濤洶湧的大海。

    上船之後,李鴻章並不停留一分鐘,也不拜見日本天皇,在浩瀚的太平洋上立即啟程。

    李鴻章是可憐的,也是驕傲的!可憐是因為沒有選擇,內心卻整整驕傲了一生。

    06

    1901年,李鴻章生命的最後一年。

    這年,他78歲,話越來越少,常一個人坐在有假山的院落,更多時候,他像一條剛上岸的魚,大口大口喘著粗氣。

    初秋的一天,經歷過八國聯軍蹂躪的天津城,滿目瘡痍,一片殘垣斷壁。在已成廢墟的直隸總督府前,七旬老人李鴻章徘徊良久。

    突然像個小孩子一樣嚎啕大哭起來。

    老去一身如渡海,五官無處不風波。

    李鴻章油燈將枯,可是,又被派去和八國聯軍商討議和之事。弱國無外交,哪裡有商討一說,不過是簽字罷了。

    可是偌大的中國,不派李鴻章去,又能派誰呢?

    這一年,李鴻章和慶王愛新覺羅·奕劻出席《辛丑條約》簽字儀式,慶王作為當時中國的最高代表,按理說應該他來簽字。

    慶王正準備簽字,老人說了一句:

    “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你以後的路還長,這賣國條約,還是讓老臣來籤吧。”

    那年,李鴻章78歲,慶王63歲。

    李鴻章接過慶王手中的筆,顫抖將“李鴻章”三個字籤成“肅”字的模樣,這三個字擠在一起,看上去既虛弱無力,又辛酸悲苦。

    簽完條約,李鴻章一陣劇烈咳嗽,吐血不止。

    兩個月後,李鴻章病情急轉直下。

    八國聯軍進京之後,慈禧和眾大臣逃離京城,全大清能夠主事的人也就只剩下一個病床上的李鴻章了。

    1901年11月7日,李鴻章的病床前,幾個俄國公使前來,逼迫他在俄佔中國東北的條約上簽字,此時的李鴻章已是油盡燈枯。

    但俄華人態度蠻橫,強迫他立即簽字。

    簽完字後,李鴻章大口大口吐血,一口氣沒喘上來。

    身邊人大哭:“還有話要對中堂說,不能就這麼走了!”

    李鴻章瞪圓眼睛,身邊的人對他說:“俄華人說了,中堂走了以後,絕不與中國為難!”

    李鴻章兩目炯炯不瞑,張著口似乎想說什麼。身邊的人又說:“未了之事,我輩可了,請公放心!”

    聽到這句話,李鴻章閉上眼睛。他死後,大清上下,哭聲一片。

    07

    《華盛頓郵報》評價李鴻章說:他無數次將華人從無知而導致的麻煩中拯救出來,卻每次都被謾罵、指責。

    李鴻章的一生,他自己曾這樣概括:

    “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

    就仕途名位而言,李鴻章是幸運的。

    時危始識不世才,他抓住了時代提供給他的所有機會,青雲直上九重霄。

    然而,這時世的艱難困頓,既是他一切榮耀的來處,也是他一切屈辱的源出。

    李鴻章扶大廈之將傾,耗盡心血為遲暮之帝國,小有中興卻難逃歷史洪流。

    時局惟艱,干戈未息。滔滔歷史,每個人不過是滄海一粟,所有的反抗總是無力,所有的尊嚴,也不過是對自己的嘲弄。

    如果第一次簽字的人不是他,也許他不會揹負那麼多的罵名。

    一生中,他顫顫巍巍簽下30多個不平等的條約。他自己深知,從簽字開始的那天,他就會揹負一世罵名。

    但歷史就是這樣,如果不是李鴻章,還會毫不留情地選擇另外的一個“背鍋俠”。

    這是他的不幸,這也是適逢其時的每一個華人的不幸。

    雙腳踏翻塵世浪,一肩擔盡古今愁。李鴻章一生跨越了時代,卻還得回過頭,勉力扶著一個大國,艱難地走兩步,退一步,又要爭取多走兩步。

    滿腔都是血淚史,可嘆無處著悲歌。對於時代來說,李鴻章很小,但這個時代巨浪裡渺小的人物,最終,讓歷史吐出了重重的嘆息。

    今天,我們不讀李鴻章,便不知愛國為何物,更不會知道,在歷史洪荒中,一個渺小的人負重奮力前行時,究竟需要多大的勇氣。

  • 4 # 風嬙遙度天際

    李鴻章的功與過

    讀後李鴻章的一生,你才會瞭解李鴻章真實的人生。或許我們作為後人在評價李鴻章時,更應先拋棄世人對他“賣國賊“的片面普世看法。論李鴻章的功與過,他恰如是那個暗波湧動、百波複雜的社會的悲哀產物,又恰如是開啟中國工業化,試圖打破封建枷鎖的先驅者。以一首詩來評李公:

    一生榮華出曾門,三朝輔政至中堂。

    少時有志匡華夏,老來失策親虎浪。

    馬關喋血賣國契,糊裱難堵漏風牆。

    辛丑疊恨終嘔命,至死屈身背罵名。

    以一首詩講訴李公的一生,也稱得上評價中肯。

    自己對李公沒有達到深入瞭解的境界,所以也只是寫寫自己的鄙見罷了。就李公是當時時代悲哀產物一說而言,首先不可否認的是李公是忠臣。雖為漢人,但與其師曾國藩那樣為了清朝鞠躬盡瘁,嘔心瀝血,其忠君之德令人佩服。在此期間,他曾有多次機會能登首稱帝,就像袁世凱那樣,即使這樣看似太直接,但也可以像曹操那樣“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實質的統治者。但這些都似乎是無稽之談,忠君思想已根深蒂固於李鴻章的大腦中。手握當時最有戰鬥力的淮軍,有最廣博的友人支援,李鴻章可謂是東方當時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連許多外華人都要對他忌憚三分,但也有數量極多的外國友人對他尊敬萬分,他們是把李鴻章當做真心朋友幫助他,他們撇開了國籍,撇開了語言,也許是被李鴻章的個人魅力征服了吧。很多人在評價李鴻章時說他對慈禧太后阿諛奉承,把很多國庫的錢都用於討慈禧的歡心。但如果我們從客觀角度分析的話,會發現李公的這些行為都恰是無奈之舉。為了得到支援,他不得不這麼做。而事實也證明了他最後也得到了慈禧太后的青睞和力保。在當時魚龍混雜的中國社會,李公的這一無奈之舉也不失為上策。

    我們同時也肯定李公在領引中國走進工業化、現代化的作用。暫且撇開李公這一系列洋務運動是為了豐厚自己的家業這一前提來說,李公確實有不乏的遠見。這一遠見不僅體現在他引進機器大生產的舉措,更體現他敢於在封建天朝大國思想矇蔽的眾多大臣組成的朝廷中勇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也許是侷限於那個時代的原因,他的變革也沒有徹底下去。

    論李公的功與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做的只是在眾說紛紜的評價中找出相對中肯的評價。在我看來,李鴻章其實很多時候都是被迫擔任替罪羊的角色。其實,在與外國殖民者的交涉談判中,他一直以強韌不屈的形象去談判,但迫於自身那種忠君思想的束縛,他也只能默默地承擔這一臭名遠超的責任。試想一下,假設簽字的不是李公,而是其他人,我相信那個人也同樣會被人稱道為遺臭萬年的賣國賊。所以個人覺得李公只是無奈之世的犧牲品罷了。

    綜合了多位名人對李公的看法,覺得梁啟超的點評最中肯——“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 5 # 舊時光老影像

    很高興回答您的提問,李鴻章文韜武略,忠信愛國,權謀過人,胸有韜略,力爭列強,東方俾斯麥,十九世紀三傑。 李鴻章被認為是十九世紀世界三大“偉人”之一,與美國總統格蘭特、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並駕齊驅。有人說這個評價來源於李鴻章卓越的外交能力,而在西方世界樹立起來的自己的光輝形象。具有諷刺意味的,這恰好是華人對他反面評價的原因。

    李鴻章的過人之處,是他比同僚清醒,更早更深刻地瞭解中國需要變革,必須變革,才能應付“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他為此大聲呼籲,在他的能力之內採取積極措施,使中國能夠與不請自來的“洋鬼子”打交道,他領導了這個過程,並盡力推動整個中國向這個方向挪動,從認識與實踐意義上說,這個“偉大”應該值得肯定。

    李鴻章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他和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說他是大清帝國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慈禧太后說他是“再造玄黃之人”。

    然而,在有些歷史書裡,他是喪權辱國的罪人,是賣國求榮的權臣。梁啟超卻說:“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

  • 6 # 風吟者

    李鴻章(1823年-1901年),世人多尊稱李中堂,亦稱李合肥,漢族人,本名章桐,字漸甫或子黻,號少荃(泉)。

    其先祖本姓許,從江西湖口遷至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李鴻章的八世祖許迎溪將次子慎所過繼給姻親李心莊。李家到李鴻章高祖時,終於勤儉致富,有田二頃。父親李文安(1801年-1855年)經多年苦讀,終於在道光十八年(1838年)與曾國藩同年考取同榜進士,使李氏家族成為當地名門望族。

    道光三年正月初五(1823年2月15日),李鴻章出生於合肥肥東縣東鄉(現屬合肥瑤海區)磨店鄉。李鴻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後來也官至總督;三弟李鶴章、四弟李蘊章、五弟李鳳章、六弟李昭慶(1835年-1873年),後來也都非富即貴。

    至於李鴻章本人,生前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華殿大學士,身後被慈禧太后稱讚為“再造玄黃”之人。清朝追贈其為太傅、晉一等肅毅侯、諡文忠,賜白銀五千兩治喪,在其原籍和立功省建祠10處,京師祠由地方官員定期祭祀。清代漢族官員京師建祠僅此一人。

    1872年,被任命為直隸總督,兼任北洋通商事務大臣 。自此,李鴻章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任上秉政達25年,參與了清政府有關內政、外交、經濟、軍事等一系列重大舉措,成為清廷倚作畿疆門戶、恃若長城的股肱重臣。

    隨著李鴻章地位、權利的上升,責任愈巨,視野愈闊,綜觀世界各國的發展,李鴻章痛感中國之積弱不振,原因在於“患貧”,得出“富強相因”,“必先富而後能強”的認識,將洋務運動的重點轉向“求富”。

    他一手創建出的淮軍,陸續被清廷派防各地,成為充當國防軍角色的常備軍;而以他為領袖的淮系集團,成為當時實力最強的一個洋務派集團,並在其帶領下,開始了中國早期的洋務—自強—近代化運動。

    三千年之大變局,海禁大開,強林環繞的時代。是中華文明受到西方文明挑戰,中國開始重新認識自己,從封建專制國家向近代國家轉型的時代,中國第一支海軍、第一批留學生、第一個煤礦、第一個駐外使館、第一條鐵路、第一份電報,這些第一個無不刻著李鴻章的名字。

    自1840年英華人用艦炮開啟中國的國門以後,華人沿海岸修築的所有整齊對稱的炮臺和花費巨銀買來的位居世界第六的艦隊,沒有一次阻擋住“蠻夷”的入侵:“自道光中葉以來,外患漸深,至於今日,危迫極已。咸豐十年,英法聯軍入都,毀圓明園,文宗出走,崩於熱河……自此以後,法並安南,日攘北韓,屬地漸失。各海口亦為列強所據,德佔膠州,俄佔旅順大連,英佔威海九龍,法佔廣灣……”而就在李鴻章死時,因為允許外國在中國駐軍和幾近天文數字的賠款而成為“將來無數困難問題發生之源”的《辛丑條約》剛剛簽訂,外國聯軍仍在整個朝廷逃亡在外的情況下佔領著大清國的都城北京。

    李鴻章的功績:

    一:鎮壓太平天國運動

    二:功績二:興辦洋務,建立北洋水師。建立中國第一支海軍,更新武器,推行軍事近代化程序。引進與自制結合,創辦近代軍事工業(克虜伯公司、 金陵製造局、江南製造局 )送可塑之人出國學習,建立新式軍校。

    三:維護國家利益

    李鴻章一生簽訂了30多個條約根據我所收集的資料,由李鴻章作為清政府代表與列強簽定的不平等條約有:1871年8月《中日修好條約》;1876年9月中英《煙臺條約》;1884年5月中法《會議簡明條款》;1885年4月中日《天津條約》,同年6月《中法新約》;1895年4月中日《馬關條約》,同年11月中日《遼南條約》;1896年3月,中德《膠澳租借條約》,同年6月《中俄密約》;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條約》;1901年9月八國聯軍《辛丑條約》等。與耆英、桂良、奕欣(此三人也是公認的賣國賊)相比,李鴻章是代表清政府簽定不平等條約最多的大臣。其中《馬關條約》賠款二億兩,《辛丑賠款》本為四億五千萬兩,平均每名華人賠款一兩,“卅九年還清, 年率四釐,母子利息”,共約十億兩庫平銀。另加民間賠款二千多萬兩,以關稅、鹽稅作保。中國從此失去關稅主權,國內工業倍受摧殘。

    由此看,李鴻章似乎真的是十惡不赦,犯下了滔天大罪。可是,我們仔細想想,是不是李鴻章不籤這些條約,這些條約就不存在了,不會被簽定了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是開啟中國的國門,他們只要求與中國簽定條約,而不在乎是誰來代表中國簽定條約的,當然了,對他們而言,中國代表越懦弱越好。有人引用石勒對王衍的評價——“你到了那個位子,就要為這個政權的興衰榮辱負責”——來發表對李鴻章的批判。可是,我覺得一個政權的興衰榮辱並不能由一個人來負責。說白了,清政府姓“愛新覺羅”又不姓“李”,要負責也得由愛新覺羅氏負責啊!一個政權的興衰榮辱代表著一段歷史的興衰榮辱。歷史,誰能來負責?

    換一個角度,不平等條約的簽定是由誰來決定的?是最高統治者。“官大一級壓死人”,這句話在現在都很吃香啊!在那個時代,最高統治者比李鴻章官大幾級?能“壓死”他多少次?李鴻章畢竟只是由八股文出來的儒生,不是超塵脫俗的聖人,反抗上級的命令,借他一百個膽估計他都不敢。說到底,李鴻章只是一枚棋子,權利再大,也要受制於人,這是幸還是不幸?

    不平等條約的簽定讓李鴻章揹負了洗不去的汙名,他也是受害者啊!

    我們想一想這些跳躍大多數是在什麼情況下籤訂的,而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也就是所謂的侵略者他們需求的是什麼,是由誰向他們簽訂條約?答案同樣是否定的,他們需求的是利益,假如沒有李鴻章了這些條約就不存在了嗎?答案同樣是否定,難道這些條約都可以定身到他一個人身上嗎?我覺得這樣是不公平的,他的錯不在於他。是歷史的責任,不是某一個人可以承擔的,也是他們承擔不起的。

    四:對維新派及革命者的寬容態度

    李鴻章算是當時清政府中比較開明的官員之一,他“興洋務、籌海防”,積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等。 抱著“救國”之心,他甘願冒著殺頭的危險暗中保護維新人士。百日維新失敗,康有為通風報信。孫中山遊說他造反後也沒有殺他。不敢明目張膽的和清政府對抗。 要不是他對革命者的寬容態度,也許中國還要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能走向共和。

    當然,李鴻章也有其過失。

    一:殺害太平軍投降士兵。

    二:指揮失誤,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 7 # 奮鬥的坤子

    李鴻章,晚清時代最為重要的代表人物,因其被貼上過於鮮明的政治標籤,其形象很模糊。以往對他的臉譜化解讀,帶給我們一種深深的疑惑:如果李鴻章是一個片面的齷齪形象,那麼,華人的智商豈不是更成問題?文化淵深的中國,又怎麼會受到如此簡單的人物的影響?

    李鴻章所領導的洋務運動,至今影響著我們的文化。而人們最為津津樂道的,是他的名言:做官比做人更容易。他是一個陰謀家,是精於權謀之人,還是一個精通人性的智慧大家。

    你無法想象的是,將近四十歲時,李鴻章仍然是一事無成,青衫落拓,牢騷滿腹。這樣一箇中年失敗男的形象,在任何時代似乎都已經註定他的人生很難再有什麼起色。一個人,人至中年仍然毫無建樹,很難想象他還有多大可能鹹魚翻身。

    但是李鴻章最終迎來了他人生的春天。洪秀全割據東南,將大清帝國逼到了風雨飄搖的末路。曾國藩起湘勇以拒之,最終將洪秀全困於孤城之中。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為解南京之圍,以蘇州為大本營,率精兵奔襲上海,欲取滬上膏脂,與南京首尾呼應,打破曾國藩對南京的封鎖。當此時也,滬上鄉紳派出使者,前往安慶曾國藩處求取救兵。

    李鴻章是解決滬上問題的最合適人選,李鴻章終於獲得了這個機會,並組建淮軍馳援滬上。但是人生地不熟,滬上鄉紳拒絕對他的淮軍給予足夠的財力支援,這勢必影響淮軍的戰鬥力。而他如果想爭取滬上鄉紳的支援,就必須保證軍隊能夠替他帶來榮譽。這兩個問題彼此相扣,相互成因:沒有足夠的錢,就無法買來精良的武器,無法在戰場上取得勝利;而沒有戰場上的勝績,就難以說服滬上鄉紳,讓他們心甘情願地掏出銀子來。

    此後的李鴻章,每走一步,都陷入這種兩難的局面之中。他必須以他過人的智慧,逐一破解這些困惑著官場與職場的永恆的資源不足的難題。而他天生是一個調配資源的高手,透過對行政資源的整合與重組,不斷創造新的機會。李鴻章就這樣克服一個又一個的難題,登上他人生事業的巔峰。

    李鴻章以其過人的才幹,徹底控制了上海,擊碎了李秀成的夢想,最終導致南京城被攻破,太平天國集團灰飛煙滅。此後的李鴻章再度北上,替代他的老師曾國藩為大清帝國剿除最後的叛亂武裝——淮上捻子。

    取得軍事上的勝利,於李鴻章而言舉重若輕。此後他的才幹,轉入了帝國最為迫切需要的領域——洋務運動。

    儘管他在晚年跟別的政府簽下了一系列對國家不平等的條約,但那不是他所能左右的,他在與日本簽訂《辛丑條約》時,為了減少給日本的白銀,甚至願意挨槍子,這難道也是一個奸臣會做的事麼。你可以說他保守,但他絕對做了作為大臣該忠於清朝的所有事。

  • 8 # 筆削春秋話史家

    從1840鴉片戰爭開始,中國就開始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了《辛丑條約》之後更是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晚清風雨飄搖,歷史的車輪把李鴻章推到了前頭,但是後人有說其是“賣國賊”“民族罪人”,但是真的是這樣嗎?我認為並不是這樣,簽訂的諸多不平等條約,大大加重了清朝人民的負擔,也是清朝社會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條約的簽訂雖然大多是李鴻章出面主持的,他卻不是拿注意的那個人,定下最終意見的依舊是朝廷,李鴻章只不過是奉命辦事而已。

    舉個例子,1884年中法戰爭,雖然說戰役最後是清政府取得了勝利,而且戰役導致茹費理內閣倒臺。但是總的來看,這並沒有影響國際形勢,也並沒有改變清政府的劣勢,各國列強依舊對中國虎視眈眈,他們瓜分中國的圖謀不會因為一場戰役的失敗而打消,所以說,清政府面臨的形式將更加嚴峻,這時候有李鴻章這樣的人才,代表朝廷與各國交涉,代表著朝廷去簽訂各種喪權辱國的條約,這一切都是代表著朝廷的意志,作為一個臣子,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百姓看到的都是李鴻章拋頭露面,就這樣李鴻章順理成章的成為了“賣國賊”。

    由於清朝前期的閉關鎖國,所以當西方開始工業革命的時候,清朝依舊還處於以小農經濟為為主導的封建社會,雖然康乾盛世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出臺了一定的政策,但是到清朝後期,就算家底再厚,也總有坐吃山空的一天。當李鴻章出生的那一刻,大清朝已經處於一個風雨欲來風滿樓的時代,真可謂“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清政府的無能和人民的水深火熱,還有列強的咄咄逼人,讓李鴻章每一次都身負重擔。

    面對的列強的咄咄逼人,在19世紀60到90年代晚清以李鴻章、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為主的洋務派開始了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他們辦海軍創辦新式學校,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可以說鐵路、電報、輪船、機械等等,都與他息息相關,派遣出國的留學生,有的回國之後,也為國家的建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比如詹天佑,他就是其中一名,回國之後,在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在計並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創設"豎井開鑿法"和"人"字形線路,震驚中外。

    李鴻章的是非功過,不簡單地以“賣國賊”“民族罪人”的角度去評價他,雖然感覺在他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簽訂中,充當一個執行者的角色,但是最終的決策者還是清政府。“大廈將傾,獨木難支”李鴻章這支獨木撐不了清政府這個大廈,所以他只能他自己削小削尖,化作談判桌上的一支筆,去簽訂那些讓他揹負罵名的條約。

  • 9 # 古典作文法

    李鴻章自稱大清裱糊匠。

    作為清末著名的漢臣,李鴻章是一個極具眼光的政治家,他在洋務運動中籌建的北洋艦隊在當時達到了亞洲第一。

    其在洋務運動中,籌建多處工業機構,為中國從農業社會走向工業社會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他雖然參加過多次喪權辱國的談判,並且簽署過賣國條約,但是作為一個清朝忠臣,他還是竭盡全力維護其江山社稷。

    甲午戰爭後與日本人周旋,想方設法減少賠款,減少戰敗損失。

    但是,其所作所為不過是為了腐朽的清王朝續命,縫縫補補而已。

    在甲午戰爭中,其早已看到清政府的腐朽,不堪一擊,所以盡力保住軍事實力,消極避戰!最後導致北洋海軍被動挨打,全軍覆沒的結果。

    總體來說,他還只是一個格局和能力很小的裱糊匠,而沒有什麼雄才大略。

  • 10 # 炫邁凱

    李鴻章被譽為晚清名臣,支撐起大清王朝的權臣。

    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首先歷史上很多不平等條約都是有李鴻章簽訂的,導致大家對他印象特別不好。試想一下在封建王王朝中,皇帝和慈禧是主宰者,沒有他們的首肯,李鴻章如何簽訂條約呢?晚清猶如一個破敗的大房子,李鴻章想的是如何去修補,讓這個房子穩定下來。在這一方面來講,李鴻章真的很不容易。當年慈禧迫不及待急用義和團去打擊外華人,默許義和團進京。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公開表示不支援這種做法。但是無法避免八國聯軍侵華。侵華後,慈禧急命李鴻章進京和外華人議和,他來了,非常恥辱的簽訂條約。還說,這種揹負罵名的事情就由我來做吧。

    在政治上,李鴻章憑藉自己建立的淮軍登上大殿,領導洋務運動,興建北洋水師。結果這一切都是在封建體制下的改良,並沒有按照預計的情況前進。最終中日甲午戰爭讓一切化為泡影。但一定程度上為民族資本工業奠定一定基礎。

    所以對李鴻章的評價會有很多,不同的看法。這就是歷史。

    望採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子深夜下出租車說“我害怕”,的哥折返陪伴,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