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968347933583

    俗話有云“少不看水滸,老不看三國。”意思是年輕人不要看《水邊的故事》否則很容易成為暴躁老哥,老年人不要看《三個國家一臺戲》以免變得老奸巨猾。由此可見,《三國演義》是一本計謀小說,小說人物之間的一舉一動,都是利益權衡、都是勾心鬥角、都是殫精竭慮。

    尤其是司馬懿這樣的關鍵人物,老奸巨猾、野心勃勃。從一個不起眼的小青年,一步一步大權獨攬,直到一手遮天、權傾朝野,這樣的人心中有多少墨水自不必說。這種人心中有極強的大局觀,不會僅僅著眼於一兩場戰鬥的勝利,而是要把握全域性。更重要的是,他並不是忠心耿耿,而是有自己的算盤,是要取魏國而代之。他的最終目標不是幫助魏國消滅蜀漢做他人嫁衣,而是一步一步鞏固自己的權力,最終取得魏國政權。

    來到空城計那一段,司馬懿作為征戰一生的戰略家,真的想不到在城門上射一箭,把諸葛亮打下來的計謀嗎?這種看起來幾乎毫無損失,只會有收益的戰術,穩賺不賠啊,哪怕是最多疑的老狐狸也會去試試吧?(司馬懿沒想到射下諸葛亮這種可能性咱就不討論了,要是他連這都想不到那就真的丟人,司馬睿成為一個睿智那就是活該報應hhh。)這裡姑且假設司馬懿的第一反應就是把諸葛亮這個撞壁的一箭射下來,然後他忍住了。他的目的是鞏固自己的權力,而不是做魏國的忠心打手,這一點很重要。一箭射死諸葛亮,整個戰爭即會結束,蜀漢內部將會混亂不堪,蜀國不會再有像樣的抵抗。(畢竟是小說嘛,英雄史觀不可避免。當然,即便要從唯物史觀分析,咱也可以說諸葛亮之死可以成為壓垮蜀漢的最後一根稻草。)魏國將會吞併蜀漢,實力大增並且正統性威脅從此被徹底抹除,吳國要麼投降,要麼有限抵抗後投降。那麼自己呢?自己是司馬家,曹家本身盤根錯節、勢力強大,而自己目前的權力恰好只是來源於伐蜀漢而已,換句話說,作為敵人的諸葛亮才是自己存在的根基。諸葛亮一旦隕落,自己離撤職甚至身亡都已經不遠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蒸。”韓信等人的教訓還在前面,而自己目前的勢力還不足以與曹家的勢力抗衡。(這裡要注意權力和勢力是有區別的,權力決定你能做多少事情,勢力決定你能不能站住腳。)現在最需要做的,是維持諸葛亮的穩定存在,保證伐蜀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讓自己能夠進一步抓緊權力、發展勢力。因而司馬懿的第二反應是,這貨雖然撞壁,但是我還是忍住好了。而且諸葛亮在某種意義上是很配合司馬懿的,反而給了司馬懿不少方便。這種時候,發揮自己演技的時候到了。司馬懿假裝大驚失色,哎喲窩曹,這貨怎麼這麼淡定,是不是設下了什麼埋伏啊?全然不提一箭射下來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妙啊!”(裝作欣賞音樂)“快撤!”(裝作大驚失色)兩步走戰略穩步進行。臨走前心裡默默給諸葛亮一個飛吻。部下後來問起來,就搪塞過去,就說我懷疑諸葛亮肯定設下了埋伏啊,所以就撤了,你能保證他不是設下了埋伏麼?這與諸將士的想法是一致的,所以很容易搪塞過去。另外,這可以給自己樹立一個優柔寡斷的形象,從而誤導自己的政敵對自己掉以輕心,可謂是一舉多得。

    後來五丈原的時候司馬懿果斷的搞死了諸葛亮,那是因為自己時機已經成熟了,勢力已經足夠大了,而曹家則是已經衰落得差不多了。魏國滅蜀漢不久,司馬家就成功篡位了,這麼“巧合”,這麼熟練,你說司馬懿他不是故意的麼?

    打兩根預防針。

    第二針,先預演一遍:“空城計本來就是羅貫中杜撰的,分析這麼多真是吃飽了撐的。”Excuse me?題目討論的核心不就是小說內容麼?討論小說應當討論其邏輯是否自洽、節奏是否跌宕起伏、劇情是否精彩合理,而不應該是歷史上有沒有這種事情。一口咬定司馬懿就是因為多疑才退兵,見到不同的觀點卻又跑去扯此事沒發生過,講真,有一點精分。且不說這簡直是低估了司馬懿的大局觀,單是“就事論事”這一點都沒做到。是討論小說,就還請只是分析小說情節,不要顧此言彼。

    關於個人立場:

    《三國演義》作為一部計謀小說,個人認為這種情節是應當存在的,司馬懿作為一步一步登上權力巔峰的男人,這種大局觀是肯定有的,否則司馬懿這麼關鍵的人物也未免塑造得太low了吧?

    當然,個人不否定其他的想法,無論是司馬懿多疑說(通常說法)、避免“城樓借箭”說(吸取了草船借箭的教訓hhh)還是其它說法都不反對。畢竟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羅貫中先生究竟是怎麼想的咱也不清楚嘛。多一分腦洞,多一分收穫,但還請心平氣和的交流討論。

    補充一點:除了一箭射下諸葛亮以外,派遣先遣隊試探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這兩點司馬懿都沒做,“小孩才做選擇題,我全不要”,可以說是非常匪夷所思的,個人認為政治原因是最合理的解釋,也足以讓小說的內部邏輯自洽起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滿分十分,你給電影《流浪地球》打幾分,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