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修遠談歷史

    我想說一點,不是袁紹非要讓董卓進京不可,而是建議何進召董卓進京,這裡僅僅是指建議。另外我感覺袁紹讓董卓進京或許不僅僅是為了殺太監,而是為了自己!

    要知道董卓沒有進京之前,京城有三大勢力

    一是,外戚也就是何進一幫人,二是,宦官也就是張讓為首的太監。三是、皇帝身邊的人,也就是八校尉以蹇碩為主。但是這裡的蹇碩也是太監!也就是說袁紹一幫人也是屬於太監一夥的,但是蹇碩和張讓的關係,我就不得而知了!

    修遠認為,袁紹建議何進召董卓進京,一方面為了限制以張讓為首的太監,另一方面也為了限制蹇碩。這樣自己也有更好的發揮空間,因為他家位列三公,他看不起在一個太監手下幹活!

    但是袁紹也沒有想到的是,董卓還有沒有進京,何進就被殺了,以至於沒有人壓制董卓,形成了後來的董卓之亂!

  • 2 # 上弦月A

    那不叫“幾個太監”。靈帝十常侍(宦官集團)有著龐大勢力!蹇碩更是靈帝劉宏最寵信的紅人。那時袁紹雖手持朝廷符節,實際根本排不上號。

    宦官蹇碩其人

    蹇碩體格猛健,懂些軍略,靈帝親信。188年,劉宏始設西園八校尉,蹇碩為上軍校尉☞西園軍元帥。中軍校尉袁紹、典軍校尉曹操、右軍校尉馮芳等都歸蹇碩管,外戚大將軍何進都懼其三分。

    蹇碩是皇帝邊人,屬十常侍集團,統領禁軍,手握兵權,勢力很大。後受靈帝之託輔二皇子劉協。

    大將軍何進

    公元184年黃巾起義於鄴城,靈帝授外戚何進為大將軍鎮壓“黃巾賊”。何進大老粗,比較耿直,對政治軍事並不擅謀,勢力圈上,曹操、袁紹、鮑鴻、馮芳、淳于瓊等人都是何進的人。

    何進貴為外戚,何皇后的哥哥,大皇子劉辨的舅舅。曹操的大宛馬就是這貨贈送的。

    彼時的曹操和袁紹

    袁家四世三公(同楊修家)。袁家官爵地旺對士子很有號召力,故袁紹被授中軍校尉。東漢武官等級☞ 將軍、中郎將、校尉,所以校尉官並不大,本初兄並未為朝廷出過什麼力。

    曹操是打出來的。184年曹操鎮壓黃巾起義,先後同大將黃埔嵩、朱雋經歷長社、汝南、宛城三大戰。宛城一戰十幾萬屍體血流成河!後,曹操名聲大噪。董卓被滅之前,曹操和袁紹是一夥的,關係很密切,曾一起窩藏朝廷欽犯(黨人何顒)。

    ☞ 當時年輕才俊必屬袁紹和曹操!袁紹更多靠家世吸引名士文人;曹操是憑本事,被老太傅橋玄、馬日磾、名將黃埔嵩、朱雋、盧植等人物賞識。

    這裡說明下當時幾個勢力☞ 十常侍宦官勢力包括蹇碩;蹇碩又是皇帝身邊的,這貨也是忠心,和其他宦官又不同;何進代表外戚勢力;曹操、袁紹等代表朝廷、讀書人一方。但外戚何進其人不差,併為朝廷出力,曹操、袁紹自然站何進陣營,也符合自己利益。

    到底是誰,為什麼引董卓入關

    公元189年靈帝駕崩,太子未立。按長幼,何皇后之子劉辨當繼位,屬何進勢力。順位繼承,人家何進有理有據,故符合朝綱,為正義一方。

    靈帝不看好劉辨,故立太子猶豫不決。靈帝崩前欲立劉協,並託付於蹇碩,但畢竟是密議未公開,蹇碩自然屬於亂朝綱,為非正義一方。

    為爭奪皇位,何進(外戚)和蹇碩(宦官)雙方必然一場生死戰。因忌憚蹇碩強大勢力,袁紹向何進提議引外部勢力董卓(屬西涼)入關滅蹇碩。

    後訊息走漏,十常侍提前得知。蹇碩等假借何後之名宣何進進宮,後殺死。曹操、袁紹等人便帶兵殺進宮內,欲滅宦官,雙方殺的雞飛狗跳。畢竟三大勢力☞ 朝廷官員、外戚、宦官,宦官臭名昭著。宦官為自保殺了自己人☞蹇碩,以求平衡。

    至此,兩大勢力火併,幾乎消耗殆盡,兩邊頭目都被殺死,宮內一片狼藉。而董卓依之前詔書正大光明地帶兵入關,未廢一兵一卒,坐收漁翁之利。不久董卓廢劉辨,立劉協為帝☞漢獻帝。

    總結

    真正能讓董卓入關的是外戚何進,袁紹只是提議;那時袁本初雖頗有虛名,也只是個沒打過仗的中下層武官;那“幾個太監”才是當時最強勢力。

    表面是皇位之戰引董卓入關,實際宦官、外戚、朝廷、黨人等矛盾積蓄已久。沉痾之人不受猛藥,已經爛透的東漢最終進入群雄並起的亂世。

  • 3 # 羽書遲

    我認為何進出生低賤,雖然有外戚之名,但並沒有被廣泛認同,很多名流瞧不起他,這樣就會倒逼何進犯錯。袁紹和袁術為代表的世家之所以和何進走的近,是因為皇帝在何進手裡。世家幫助何進做的好可以成為既得利益集團中的一員,搞的不好可以讓這個本來就嚴重割裂的社會進一步走向割裂,他們可以從中獲利,因為他們的號召力擺在那裡,亂點好,他們可以來收拾殘局。

  • 4 # 青竹小築

    東漢這幾個小太監可是不得了,他們可不像明朝那些太監,平時囂張跋扈,但只要皇帝想廢了他們,三寸寬的紙條就能要了他們的命。東漢這幾個太監被稱為“十常侍”,大權在握,還有軍權,甚至能廢立皇帝,相當牛了。

    而且也不是袁紹把董卓給召開的,袁本初當時還是個小字輩,只能出出主意。他當時建議要殺這些太監那就用咱自己的人,直接殺了就完啦!真正說了算的是大將軍何進。但是何大將軍吧,不愧是殺豬的,大老粗一個,沒什麼政治敏感度,不想得罪他妹妹何太后,就想找個外援來,讓外援殺了太監們,他到時候再把外援弄一邊去,他就能大權獨攬啦!好死不死何進竟然看上董卓,董卓是一般人嘛?當時侍御史鄭泰就說:“董卓為人強悍,不講仁義,又貪得無厭。假如朝廷依靠他的支援,授以兵權,他將為所欲為,必然會威脅到朝廷的安全。也不知道何進哪來的自信認為自己能控制董卓。何進也倒黴,一不留神讓太監們先把自己給殺了。其實這樣死了也挺好,要不當時董卓把太監們都除掉了,轉過頭第一個就得殺何進,早死早託生吧!

    這樣一鬧,太監和外戚都死啦,董卓殺了少帝劉辯,立劉協這皇帝,就是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董卓大權獨攬,獨霸朝綱。袁紹,袁術,曹操等人紛紛逃出京城。就這樣,精彩紛呈的三國大幕緩緩拉開啦!!!

  • 5 # 洛水清風

    董卓進京,禍亂朝綱 ,生靈塗炭,百官恐慌,袁氏漁利,大漢將亡。

    董卓進京源於何進的邀請,何進邀請董卓是因為聽取了袁紹的建議。當時的何進是何太后的弟弟,貴為大將軍,掌管禁軍,手下有袁紹、曹操、陳琳等心腹,在朝堂之上也是呼風喚雨,說一不二的人物。而以張讓為首的太監們,雖沒有何進威風八面,但他們控制著皇帝,左右著何太后,實力絕不可小覷。

    外戚要專權,太監要當道。兩種勢力為爭權形同水火、勢不兩立。何進欲誅殺宦官,獨斷朝綱。何太后想在兩種勢力之間找平衡點,對何進的做法自然不同意。

    這時候,袁紹粉墨登場了,他向何進建議召各地猛將與英雄豪傑 ,讓他們帶兵進京,誅殺宦官張讓等十常侍,這叫做借刀殺人。既堵住何太后的嘴,又可坐收漁翁之利。此計表面看很完美,實則後患無窮。

    陳琳、曹操聽說後,力勸何進千萬莫聽袁紹的一面之詞。千萬莫做引狼入室的愚事。倆人的理由幾乎不謀而合:都說何進身為大將軍,誅殺宦官易如反掌,與踩死螞蟻無異,何必要請軍閥進京!請神容易送神難,這些軍閥割據一方,常懷異志,不聽朝廷調遣。一旦入京,後果不堪設想……再說,你如此大動干戈,張讓等人豈能不知,必回做垂死抵抗,將軍危矣!

    袁紹為何給何進出如此餿主意,其實,就是為了爭權奪利。袁紹出身於四世三公之家,是士族階級的代表。而朝廷一直有宦官與外戚把持,士族始終無權無勢,只有朝廷發生內亂,他們才可能火中取栗。試看董卓進京後,封袁術為後將軍、袁紹為渤海太守,士族力量紛紛崛起。就明白,袁紹為一己之私,竟置社稷安危於不顧,出此下策。

    S

  • 6 # 四川達州人

    何進屠戶出身,本身才能不足,之前又是依附宦官才得到高位。184年因張角暴動,何進才進位大將軍,得到部分世家支援。

    屁股決定腦袋,這是真理。

    當了大將軍,自然就坐到了宦官的對手,又有世家的洗腦,當然就得剷除十常侍。

    可惜,何進能力不足,何太后何苗堅決反對除去宦官,何進就難以決策,不敢派遣大軍進入皇宮清除宦官力量。而且宦官也絕非幾個。

    袁紹這樣的世家當然希望亂起來,不斷鼓動調集外兵入京來殺宦官。實際上,他知道這事不能保密,得到訊息的宦官必定搶先設局伏殺何進,這樣的話,自己再派遣大軍去殺光宦官力量,外戚與宦官同歸於盡,世家就能完全控制局勢了。

    何進當然上當了。事實也確實如袁紹預測,宦官埋伏殺了何進,袁紹兄弟屠殺宦官並控制了皇帝。然而,大軍閥董卓來了。

  • 7 # 真我85918

    可不僅僅為了殺十常侍,袁紹鼓動外戚何進除宦官集團是為了士族爭權。董卓以前是袁紹叔叔司徒袁隗的人(司徒府的佐官),算袁家人,董卓後來發展到一方諸侯,也離不開袁隗的扶持,袁紹估計是認為這個小董是袁家能控制的勢力,而且董卓也表明過了是反對宦官干政的,在這方面和何進意見一致。結果,十常侍把何進腦袋摘了,袁紹把十常侍滅了,董卓專權也不敢得罪大士族袁紹袁術哥們兒(袁紹還是當時東漢的江湖大佬,他親媽去世,來弔唁的三萬多人,風頭壓的袁氏嫡子袁術死死的)最終士族勢力聯合起來(袁紹當了盟主)把董卓的勢力從朝廷趕走了,這袁家哥倆但凡有一個像曹操劉備的,天下都是袁家的,太不成器了這倆貨。好像扯遠了…

    掉頭回來,還說董卓進京這事兒…何進這殺豬的也沒傻到頭,對董卓還是很戒備的,私召董卓進京,卻把他放長安上林苑駐守,一方面給了袁紹面子一方面把這土匪放的遠一點。何進比較信任的是呂布的前乾爹丁原,橋瑁,王匡這些人,信得過的都留在洛陽周圍活動了。

    要不說運氣來了擋都擋不住,董卓這時候命太好(何進絕對是水逆了)論實力他算不上最強的,實力比他強的,何進不敢調,比如皇甫嵩等人忠於漢室,來了就算清除了宦官勢力也會把權利還給皇帝,這不符合外戚集團的利益,只有董卓這種私心重的小軍閥何進敢用。這就把董卓顯出來了,實力比董卓強的,不如董卓來的快,來的快的不如董卓實力強,比如丁原橋瑁王匡這幾位(這幾位都加一起兵都不如董卓多,具資治通鑑上說董卓才帶了幾千步騎進洛陽,那幾位估計也就各自幾百部下。)

    行了,差不多了,手指頭都累了。

  • 8 # 北辰

    因袁紹當時名望勢力很大,但在當時的政局,中央權力不在他的手上,十常侍掌權,十常侍廢太子立幼子。何進雖為皇戚,但沒有主見,袁紹的勢力又都在河北,冒然行動沒有取勝的勝算,所以才請董卓

  • 9 # 聽風漲潮

    1、十常侍掌管內廷,是皇上和皇宮的管家,大臣豈能說殺就殺;

    2、劉辯生母何太后為了政治考慮,要平衡宦官和大臣的實力,以為己所用。

    3、沒有皇上、太后的授權,外臣帶兵入宮,殺宦官,意同謀反。

    4、袁紹的初衷,是想讓外兵入京,逼迫何太后誅殺宦官,操作上類似西漢“七國之亂”的清君側。

  • 10 # 初心如舊

    為了殺幾個太監,袁紹為啥非要讓董卓進京不可? 這提問語氣重了,袁紹是司隸校尉,只能提建議,是不是叫董卓進京,需要大將軍何進決定,袁紹沒有這個權利。據九州春秋記載: 【 初紹說進曰:“黃門、常侍累世太盛,威服海內,前竇武欲誅之而反為所害……將軍以詔書領兵衞守,可勿入宮。”進納其言,後更狐疑。紹懼進之改變,脅進曰:“今交構已成,形勢已露,將軍何為不早決之?事留變生,後機禍至。”進不從,遂敗】

    從這段記述看,袁紹兩次勸何進當機立斷,何進沒聽,最終失敗。何進聽了袁紹話一半,後半段沒聽,主要是因為何太后反對。 至於說為啥叫董卓進京,在三國演義第2回已經說清楚, 何進本來聽袁紹建議,想殺掉那些宦官,但這件事情重大,得請示太后,雖然何太后是自己妹妹,但那是從家法角度,而要殺一批宦官,咋說也算是國家大事,太后的地位就不容忽視。因為宦官成天圍著轉,阿諛奉承聽慣了,伺候的貼心又舒服,何太后不同意殺掉那些宦官。

    何進自己沒了主意,袁紹就再進一計,把帶兵諸侯招進京,那時候太后就沒有辦法了。但這個計策明視訊記憶體在問題,試想,帶兵諸侯能挾制太后,就不能挾制何進大將軍嗎?可惜何進頭腦簡單,只想著順利殺掉宦官,並沒認真思考其中利害,就連書記官陳琳也看出問題,而何進卻輕率派出各路使者,徵召諸侯帶兵進京。董卓能順利進京,是因為董卓早有預謀,並有準備,一見機會來到,立馬付諸行動。當時在京的諸侯也不光董卓,如荊州刺史丁原也在京師,而且也帶著軍隊。

    有分析說,袁紹這個建議有陰謀,是想故意搞亂朝政,乘亂從中撈取好處,這說法有點道理,但缺乏實證。從最後董卓廢黜漢少帝,準備改立漢獻帝時,董卓,袁紹當著滿朝文武,拔劍相向,差點動手的情形看,袁紹開始不可能有那麼複雜的考慮。 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袁紹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太過簡單,目光短淺,頭腦發熱,缺少政治智慧,這和後來袁紹與曹操鬥法,一系列事件的處置失當一脈相承,完全合乎袁紹這個人的秉性和行事風格,說明所謂袁紹剛開始就蓄謀已久,只是分析者自己一廂情願,用如今的智慧去揣度而已,袁紹遠沒有那麼厲害,否則,也不會在局勢失控,差點危及自己性命時,遠走(逃)渤海。(12:18)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腸癌目前是高發癌症,能夠早期發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