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家人文歷史

    我們都知道,歷史是不能夠假設的,只能努力研讀材料,透過推論不斷地接近歷史的真相,所以如果趙國不換趙括,廉頗是否能守住這一問題實際上並不規範,換句話說,假設的歷史沒有意義,也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答案。因此,筆者試圖從另一個角度來回答這一問題,即:趙括“紙上談兵”,是不是導致趙國戰敗的主要原因。如果趙括一個戰將的失誤是導致戰爭失敗的主因的話,那麼廉頗就有反敗為勝的可能性;如果不是,那麼換不換趙括實際上對局面影響不大。

    長平之戰趙國戰敗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

    1. 秦強趙弱的實力對比。趙國雖然在東方六國之中屬於實力強大的,但趙國由於連年戰爭,糧草消耗嚴重,秦雖陣線過長,但在實力對比上是遠強於趙的。

    2. 白起的戰略制定得當。白起針對趙國急於求勝的弱點,採取了佯裝後退以誘敵、然後分割圍殲的策略,對這場戰爭秦的獲勝起了巨大作用。

    3. 趙括“紙上談兵”。由於趙國糧草供應緊張,無法撐過相持階段的消耗,於是趙王改變了堅守的策略,以趙括換下廉頗,改守為攻,入了秦軍的陷阱。

    4. 趙孝成王對於局勢判斷的失當,輕易中了秦國的反間計,趙王的昏庸為趙括上位準備了條件。

    從上述這幾個角度來看,秦強趙弱應當是這場戰爭以趙國的戰敗為結局的主要原因,也是導致趙王不堅持堅守的戰略,轉而啟用趙括的原因。這樣一來,一方面,趙括的上位可以說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因為趙國的糧草問題決定了趙國難以維持長久的消耗戰;另一方面,如若趙王繼續啟用廉頗,趙國取勝的機率也不大,糧草和兵力對比決定了趙國的失敗。

  • 2 # 雲慶華

    如果廉頗避而不戰,拖,足以拖垮秦軍。記得淮海戰役,60萬打敗80萬,說是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平均三個民工保障一個戰士,也就是說至少要120萬民工。當時趙國45萬對秦國60萬,趙國糧草不濟,秦國其實更困難,以當時的水平,絕不會三個人保障一人,只能更多。何況秦軍在遠離國土千里之外的地方打仗,已經是超過秦國的極限,以至於秦王把國內的孩子和老人都派往支援前線。所以,趙國困難,秦國更困難。最後,白起坑殺40萬降卒,仔細想想,秦國保障自己都困難,突然多出來的40萬人,除了殺掉,還有什麼辦法。

  • 3 # 恩142393319

    長平之戰,從趙未能速勝而轉入國力的比拼,且在秦的一系列有效外交政策執行成功後,只要秦沒犯根本性錯誤,就代表趙的失敗就只是時間問題了。

  • 4 # 李當陽

    秦國,西方霸主。趙國,山東領袖。戰場勝負不僅僅取決於統帥,有時候更依賴國力。而長平之戰就是後者典型,並且詳查這段歷史後發現趙括真不差。一開始趙國根本沒想到會演化為拉鋸戰,廉頗小敗一陣後轉為戰略防守一託就是兩年多。相比趙國,秦國的準備要充分的多,老早就開發了水路運輸補給。僵持到最後趙國投入45萬,秦國投入55萬,這組數字是加上了孩子兵的,一開始秦國只50萬。從軍隊素質來講不相上下,秦霸西戎,軍隊自然善戰,趙國這邊呢?乃是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滅中山這樣的千乘之國留下的精銳。一場曠世空前的傾國之戰即將爆發,趙國13歲以上的都上陣了。無論是從兵源還是國力可以說是兩國都託不起了,誰先動手誰死。恰恰由於趙國前期準備不夠充分,不得不主動進攻。值得注意的是換上趙括是趙王轉戰略防禦為戰略進攻的一個意圖,這個決策也沒有錯,沒有糧食沒有兵源,田裡沒有了男丁就沒有了生產力,不等秦國進攻,趙國必先內亂。可以說這場戰爭並非趙括好大喜功導致失敗的,雖然第一次上陣的趙括極度渴望建功立業名揚天下,但根本原因是他一直以為秦軍主帥是王紇,打法因人而異,主帥不一樣自然打法不一樣。沒錯,兩年以來秦軍一直是王紇為帥。這一次秦昭襄王偷偷換上了白起誰都始料不及,因為白起是人盡皆知的天下戰神,從來都是正面戰場殺敵,伊闕之戰的殲滅戰專家,不稀罕玩陰的。十則圍之,倍則攻之。戰神就是戰神,為天下之不敢為。詐敗引趙括入包圍陣地,將趙軍攔腰斬斷首尾不顧,50萬就這麼生生把45萬包圍了,在不可能圍的情況下確實就圍了,自然會顯得很勉強,白起向秦昭襄王請兵迫切,於是秦國年滿16的孩子上陣了,約5萬。但是這一次,雖然趙軍中伏,40萬主力在,元氣未傷。軍事力量不完全優勢的情況下強行圍殲必然傷敵一千,自損八百。故而這次白起唯一破例——圍而不殲,只阻止趙軍突圍和切斷邯鄲救援部隊和資源運輸等待趙軍絕糧投降。趙軍組織數十次突圍,無效,趙括在突圍中中箭身亡。困了四五十天,趙軍四十萬人馬也吃光了,吃屍體,最後你吃我我吃你,自相殘殺,趙軍降,四十萬趙國降兵為白起不得已而騙殺。

  • 5 # 周飆彪

    會,臨陣換將,兵家大忌,你當趙王傻逼嗎,趙國後勤先頂不住了,才想速戰速決,除非拉到援助,繼續堅守只不過把時間往後推。

  • 6 # 歷史小小丫

    會輸,但是可以避免長平之戰趙國被屠殺的四十萬大軍。因為秦國商君之法的實行,加上幾代秦國國君的奮發圖強,秦國的國力在諸國中最為強大。趙國有廉頗,秦國有戰神白起,都是不相上下的戰國名將。當時的趙國,並不是七雄當中實力最差的,相反,經過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的騎兵發展迅速,放眼列國,也只有大秦鐵騎可與之相抗衡。

    如果趙王信任廉頗,繼續任用他,那麼廉頗以守為主的戰略,是可以敵對當時幾乎糧草供應不足的秦國軍隊。而廉頗若繼續在戰場上,秦昭襄王是不會輕易聽范雎的話殺白起的,畢竟廉頗可懼。這樣一來,趙國是可以在夾縫中求生存,而秦國卻有人力物力財力的消耗,這種消耗很有可能造成秦國腹背受敵,嚴重的話強秦勢力也會極具降低。不僅六國被滅時間延長,連秦國也會大受打擊,一統天下的美夢或許要推遲幾年。

    當然,不是說趙國長平之戰勝利的話,秦國一定會衰敗,但短時間內抬不起頭是有可能的。也不是說趙國但凡有一線生機,秦國就無可奈何,而是秦國的國政非常適合終結亂世。可惜沒有如果,這場戰爭,因為趙王的急於求成,終究是以失敗告終,並且慘不忍睹。趙國此後再無強壯的男子可以征戰沙場,一場戰爭,幾乎毀了舉國男子。白起,也因為這場屠殺四十萬大軍的戰爭,被後世唾罵。

  • 7 # 海洋377791

    首先回答一下,小編的問題。如果繼續任用廉頗為將也許會贏。但是慘勝。歷史沒有假設。首先中國歷史上秦國國力總體強於趙。打仗,主要打的就是後勤。綜合國力不行,何以,和秦國相抗。再有一個就是白起。眾所周知,白起與韓信孫武和吳起,並稱為中國四大軍神。可以說終身沒有一場敗仗。但白起的實力與孫武吳起。相差太遠。孫武,引三萬吳軍兩萬唐蔡聯軍。總數大約為六萬左右。大破楚國將近30萬左右的軍隊。成為以少勝多以快打慢的經典。而白起卻很少出現這樣的經典戰例。最後也是因為白起,沒有把握打贏這場戰爭,拒不出戰,而招來的殺身之禍。至於韓信,更是有背水一戰暗渡陳倉等經典戰例。總的來說,正是因為趙國的失誤而讓分崩離析的中國提前實現了統一的計劃。讓百姓得以安居樂業。生產,得以恢復。黎民百姓,免受戰火荼毒。雖然對於趙國這一方面來說是不好的。但是對整個中國5000年的歷史程序,則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所以,勸小編一句,還是不要改變歷史的好。畢竟秦統一六國,統一度量衡錢幣文字。這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與這些相比,趙國的失誤,就微不足道。我們要研究歷史,更要尊重歷史,而不要輕易去改變它。

  • 8 # 中國歷史探索者

    贏不了,但也不會慘敗,多數情況是廉頗領大軍安全撤退回國,放棄長平,然後秦軍也打不下去,雙方休整。要知道秦軍已經打了三年,長平之戰後秦軍花了一年時間才徹底平定長平地區,而且趙軍大軍還在,實力猶存,回國後補給容易,不用遠端運糧了,損耗大減。周圍列國看到戰爭勝負已分,秦國又一次得利,態度也會轉變支援趙國。

  • 9 # 腦洞大開的歷史

    長平之戰是戰國時期爆發的一場大戰,幾乎是秦國統一天下的立國之戰。同時,這一戰也給後世留下無限遐想,如果趙括沒有取代老將廉頗,會怎樣?

    先簡單說一下這場戰役的由來。南韓打不過秦國,就把上黨地區割讓給秦,可上黨郡守馮亭與秦國爭戰多年,不願意投降秦國,就把上黨十幾座城市送給趙國。趙國對此事有兩種意見:老成持重派覺得這是秦韓兩國的事,趙國不應該介入;年輕少壯派覺得,這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當然要收下。趙王最後還是選擇了收下,開疆拓土。

    趙國也知道,收下南韓的“禮物”等於得罪強秦,於是做了準備。一邊派出老將廉頗率領20萬人馬去接收上黨,主要是防範秦國;一邊,派人去秦國談判,希望和平解決這一事件,也願意適當做出一些讓步,讓出幾座城給秦國。

    秦國當然不肯善罷甘休。對秦國來說,這不是幾座城市的問題,而是面子問題,堂堂大秦,居然被人中道截胡,必須用戰爭來洗刷這樣的屈辱。所以,秦國派出左庶長王大將軍率軍進攻上黨,秦趙開戰。

    前半段是老將廉頗打的,戰績如何呢?

    屢戰屢敗,丟失了兩座軍營,戰死了好幾名軍官。是老將廉頗不行嗎?當然不是。趙軍戰敗有幾個原因:第一,趙軍新來乍到,對地形有個熟悉的階段,秦國則在上黨爭戰過好幾次,更熟悉地形;第二,這一戰從道理上說,趙國是理虧的,上黨是南韓土地,人家君主樂意給誰,是人家的事,確實輪不到趙國來佔便宜;第三,趙王還是怕觸怒秦國,給廉頗的命令是防禦,所以註定廉頗只能被動防守,不能主動進攻,所以一開始就喪失了主動權。

    那麼如果換將,不讓趙括上,而一直由廉頗指揮,趙國能撐得住嗎?

    很難。

    戰場上,趙國的頹勢已經顯露無疑。同時,後勤補給也出了問題。趙國運送糧食到上黨,要穿越太行山脈,很麻煩。而且,幾十萬軍隊在上黨,意味著幾十萬青壯勞力無法參加農業耕作,時間長了,國內糧食自然供應不上。

    要解決這種困境,只有兩個辦法,要麼和談成功,趙國把主力軍隊撤回國內,要麼孤注一擲,繼續調集大軍與秦國決一死戰,力求速戰速決,在國內農業還沒崩潰以前,迅速擊敗秦國。很明顯,趙國只有第二條路。

    所以,不善於進攻、善於防守的廉頗被趙括取代。趙括還帶來了20萬援軍,使得趙軍總兵力達到40多萬,一場普通的地區爭奪戰,變成了雙方的戰略大決戰。

    人往往有一種錯覺,覺得沒有選擇的,肯定會比選擇的好。正因為這種錯覺,所以大家覺得趙括敗了,那麼如果不用他,繼續用廉頗肯定不會輸。其實,用趙括就是一場賭博,但為什麼要去賭,就是因為走投無路了才會去賭。繼續用廉頗老將軍的話,也許他沒敗,可是趙國的農業和經濟就先崩潰了。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 10 # 行遠46

    換人沒有錯,趙括也沒有錯,趙王也沒有錯,都沒有錯,在那個時間節點,以秦趙兩國的實力,趙遲早要滅亡,長平之戰只是加速了這一程序。廉頗死防是能抵上一陣子,但是趙王為什麼要換人呢?還是實力不濟了,耗不起了,想速戰速決。趙括接到的是速戰速決的死命令,沒有時間給他慢慢從長計議,那個時間都給廉頗用掉了,再從長計議趙國後勤就完蛋了,沒了後勤就算不出兵都是失敗,畢竟趙的領土都是山地和戈壁草原,沒有多少適合耕種的,人口也很少,不像秦有巴蜀糧倉和漢中渭水河套等豐腴之地,且有鼓勵耕種的國策,天下歸心。所以,趙括只能拼死一戰,即使是沒有後勤的孤軍深入,本來就是放手一搏的事,輸贏都在情理之中。但是失敗了總要有個背鍋的來承擔歷史責任,畢竟趙國每戶每家基本都有人死在長平。誰最合適呢?總指揮趙王?都知道是他但哪個史官敢寫他呢?死了的趙括是最合適的人選。說他紙上談兵實在牽強。試問,你是趙王,你會把國家命運把40萬人的軍隊交給一個只讀過兵書完全不懂打仗的人嗎?就像現在說讓一個軍校畢業的後生出任大軍區首長,或者軍委副主席,可能嗎?當時趙國並不是沒有名將,北邊的李牧還在的吧,實在沒有人選應該把李調過來打這種仗吧,那為什麼沒有調呢?那說明趙國高層對趙括還是瞭解得,還是信任的,也說明趙括能力不在李牧廉頗之下。哪個當局者會拿國家命運開玩笑把全國主力部隊交給一個小角色?所以,不要人云亦云,趙括戰術和勇氣都沒有問題,那種情況神仙也只能那樣做,一個為國家力戰殉國的人應該得到尊重。試想他大可以真投降對吧?以他的職位在秦國謀個高位應該不成問題吧?況且秦本來和趙就是一個祖宗,嬴政其實叫趙政,贏姓趙氏。趙氏孤兒?哈哈,對的,趙國就是這個孤兒的後代建立的,他祖宗趙叔帶和秦國祖宗飛廉是兄弟兩,所以知道為什麼要生兒子傳宗接代了吧?為什麼叫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了吧?沒有趙氏孤兒也就沒有趙國。一個火種就能建立一個國家。女兒也是傳家人?別扯淡了,男人的Y染色體從第一個始祖到100代的後代,只要中間都是男孩沒有中斷,那這個基因都是原來的基因。所以存在返祖現象,那是因為你的基因是你祖宗的直接遺傳的。至於女人身上的X染色體,那遺傳100代就真的不知道是誰的了。三代下去都不能說是遺傳的你們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美國檢方不予起訴劉強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