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十八月圍城
-
2 # 虔Q行如風
諸侯之間的兼併到了戰國初期只剩下七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以及零星幾個小國如衛國、中山國等,大國間國土接壤沒有了戰略緩衝區,對於資源的爭奪(土地、人口、水資源等)都容易爆發直接的軍事衝突,各國之間也感受到了這種壓力,戰國初期魏文侯率先變法,成為戰國首霸,魏文侯死後魏武侯未能將變法事業繼續推行葬送魏國霸業。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取得不錯的成效但是楚悼王病死後吳起被楚國貴族射殺差法事業被腰斬。南韓申不害變法則因南韓地域狹小沒有戰略縱深加之沒有山川河流之險被魏國直接撲滅。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雖得到慣策執行但只是軍事方面的改革,政治經濟文化制度方面並未有成效,即便如此趙國也成為了秦國統一天下最強勁的對手。燕、齊兩國也都分別進行過不同程度的變法只不過都是區域性的變革,變法並不徹底。反觀秦國則是整體配套設施改革,將秦國來了個天翻地覆的改變,而秦國能進行整體配套設施改革得益於擁有崤函之固的地理之便,進可攻、退可守,得益於秦國地處西垂長期與戎狄雜處,文化水平比之山東六國差太多反而減少了文化認知方面的阻力,沒有那麼多繁文縟節改革反而更徹底。再者六國卑秦不與會盟秦孝公深以為恥啟用商鞅變法,能做到二十多年如一日堅定不移的支援商鞅變法,世所罕見,秦孝公死後商鞅失去了支柱被秦惠文王車裂居然沒有身死政息,制定的各項法規依然不折不扣的在秦國朝野繼續推行不得不說是個奇蹟。更大的奇蹟則是秦國的後世君主皆為有為之君,用賈誼的話說是: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商鞅變法使的秦國首先完成中央集權制政府,把中央集權的優勢充分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使秦國從一個落後的邊陲蠻夷之國彎道超車後來者居上,進而統一天下,結論便是誰先完成中央集權制政府誰就能統一天下,幾千年的歷史也證明了只有強大統一的集權政府才適合中國否則中國會陷入軍閥割據,國家四分五裂,人民朝不保夕,更無力阻擋遊牧民族對農耕民族的掠奪!
-
3 # 衣賜履讀通鑑
秦國強大的原因是商鞅變法。
秦國強大的根本原因是,從孝公到秦始皇,七代君主,都能堅定不移按照商鞅的既定方針走下去,哪怕商鞅已經死了。這一點才是最根本的。實際上,一個國家,想要廢掉,只需要一個胡亥或者一個隋煬帝就夠了,而要富強起來,則需要一代接一代持續的努力。
-
4 # 文清文清小故事
商鞅變法是主因,秦國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性格是次因。法家的變法,不止是在秦國實行,李悝和吳起都在魏國實行過變法,吳起後來在楚國也變過法,然後申不害在南韓變過法,但他們的變法都不徹底,僅僅只是在他們執政的時候能夠變法改革,在他們死後變法自然而然就停止了,人亡政息。所以實際上,雖然說魏、楚、韓都曾變過法,並也一度因此而國家強盛,但由於變法的不徹底,也就僅僅只是曇花一現而已。
只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是一直延續始終,甚至延續到秦朝滅亡的。其他幾個國家的變法,僅僅只是當政者的一個改革措施,就是誰在臺上誰說了算的意思,換人當政者也就換了政策。但秦國的變法卻是基本國策,是受到全國上下所有人認同的,不隨著當政者的改變而改變。所以秦惠文王上臺後,雖然由於與商鞅有仇而殺了商鞅,但卻並沒有廢除變法,而是一直延續下去,延續到秦始皇甚至到秦朝的滅亡。那麼,同樣是變法,為什麼能在秦國一直延續下去,而在其他國家卻是曇花一現呢?這就跟秦國的地理位置和民族個性有關係了。從地理位置上來說,秦國當時地處邊疆,有函谷關和崤關之險,一旦關上關門,就遠離了征戰不休的中原地帶,有利於改革和猥瑣發育。而中原六國雖然財雄勢大,但彼此之間不停爭鬥,耗盡國力,最終被秦國得了漁翁之利。從民族個性來說,同樣是由於地理位置偏僻,秦國當時還處於相對比較落後的野蠻時代,中原諸國其實一直是看不起秦國稱之為蠻人的。
但正因為落後,老百姓都還很淳樸,所以既得利益階層並沒有那麼多,變法改革的阻力並沒有那麼多,也容易得到認同。與之相比,吳起在楚國的改革就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結果連自己也丟了性命。事實上,法家的這種耕戰制度也僅僅只有淳樸的秦華人能夠適應。秦始皇統一後將這種制度推行天下,其他六國遺民都接受不了。原因也很簡單,耕戰制度其實就是軍國主義,整個國家被管理得死死的,老百姓做什麼事情都得按照法律法規來辦,嚴刑峻法。這種制度對於中原富饒地位的老百姓來說是接受不了的,只有像秦國這樣窮山僻壤地方出來的老百姓才能習慣。就像後世戚繼光曾國藩他們招兵,凡是在城市裡混過的人一律不要,反倒將那些在深山溝裡出來的窮苦農民當成最好的兵種一樣,沒有別的原因,窮苦地方出來的一根筋聽話,城市裡的習慣偷奸耍滑。
-
5 # 李渝泉1
秦國強大概括起來應該是這麼幾條:第一,當然也必須有商鞅變法的首要功勞。第二,秦國幾代君王高瞻遠矚的一直堅持實行強國強軍的舉國機制和政策。第三,選擇、任用和造就了一批能力強大、謀略出眾的將相人才及錘鍊出廣大能征善戰、悍不畏死計程車兵。第四,雄才偉略的秦始皇,堪當大任的圓滿交接完成了統一中國最後一棒,實現了秦國曆代君王沒有完成的夢想。
-
6 # 鬥天鬥地鬥自己
我們常說:天時地利人和。為什麼?因為真的有道理。
秦國為什麼崛起於春秋,強大於戰國中期,統一於戰國末期。就是在這三個方面發生了轉變。
天時:春秋,周王的影響還在,血統非常重要,權臣即便殺了諸侯國君,但還是要立國君之兄弟子孫為候。所以不具備一統天下的時機,戰國開始,周王徹底衰弱。才開始了統一步驟。這時戰國七雄才同時具備了天時。(可憐晉國,要是支撐到戰國還有別的國傢什麼事嗎?)
地利:秦國一直沒有地利,函谷關在晉國(春秋),魏國(戰國)之手。所以秦國一邊向西,一邊向西南擴張,就是因為出不了中原。但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終於打敗魏國獲得函谷關。從此進可攻,退可守。敗了放千把人在函谷關,就可以保秦國安全,然後挑撥離間,坐看東方六國內耗,。勝利則可以奪取城池,把戰鬥放在敵人的國土上。
人和:在奪取函谷關以前,只有被淘汰的末端人才才會去秦國。真正有識之士,要麼在魏國,要麼去楚國,要麼去齊國。當秦國奪取函谷關以後,才具備了人和的基礎。此時,魏國又源源不斷的向秦國輸送人才。才會有商鞅和商鞅變法。
所以,國家崛起首先靠製造天時,創造地利,但只有人和才會成功。
-
7 # 三國校尉讀春秋
商鞅變法只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根本原因應該比較抽象,大致可以認為秦為適應地主階級發展的需要,而完成的一系列中央集權封建制度的建設。
在《全球通史》第7修訂版的第160頁,把秦強大的原因歸納為五個,個人認為比較客觀,但還缺少一點中國特色。
第一點,秦主要集中在渭河流域,而當地的大部分地區易守難攻;
第二點,秦地處邊遠,時常與蠻族作戰,戰備精良;
第三點,秦較早地使用鐵製武器取代了青銅武器,並且使用騎兵替代了原來的大規模使用戰車的軍備;
第四點,佔領了四川的產糧大平原,不僅擴大了秦的地盤,而且極大地增強了秦的實力,猶如馬其頓的崛起與希臘諸城邦的亂戰;(馬其頓後來統一了古希臘)
第五點,重視法家學說並進行變法,將權力集中在自己手上。
這五點原因涉及的史實有,"函谷關諸侯束手"、"秦乃虎狼之國"、"獎勵耕戰和軍功爵制度"、"司馬錯平定巴蜀"、"商鞅變法"和"韓非子的法術勢三者合一"
。
-
8 # SYWER
那時地球的北迴歸線在黃河以北,四季溫暖!在加上八百里秦川不強大才怪!記住了那時生產力低下,哪裡產的糧食多哪裡就強大!而商鞅只是起了個催化劑的作用!
-
9 # 使用者HDL眼鏡一王玉南
秦國強大、統一中國就是有了商鞅變法才成功的!
戰國時期共計250年,秦國大部分時間是被他國壓制著的。被當時中華文明當作異類的,而為什麼又是這絕於"山東六國"的暴秦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為什麼不是土地面積最大的楚國,不是"百家爭鳴"的齊國,不是擁有中原絕對地利優勢的魏國,不是胡騎鐵馬的燕國他們來完成統一大業的呢!
其實每個戰國諸侯都有過輝煌過往,在此不一一細說。唯秦國不因人而廢法。
春秋戰國時期,秦也算一強國,秦穆公還是春秋五霸之一。但後來秦國衰落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商鞅變法為止。商鞅變法使當時並不強大的秦國脫胎換骨,使秦國成為與中原五(齊、韓、魏、趙、燕)國和南方楚國並列為戰國七雄之一。但商鞅變法也大大損害了秦國傳統貴族階層(現在所講的既得利益集團)的利益,削減了他們的影響力。因此當支援商鞅變法的秦孝公死後,那些利益受損的貴族階層就捏造許多罪名讓隨後繼位的惠文王以車裂處死了商鞅。
但儘管車裂了商鞅,使秦強大的商鞅變法一直在繼續,包括秦惠文王之後秦國繼位者也都繼續延續執行下去,所以才到秦始皇贏政最終完成了統一大業。
所以說沒有商鞅變法,沒有秦惠文王及以後繼位者延續變法,就沒有秦始皇統一中國大業!!
-
10 # 月關說
也可以這麼說,沒有商鞅變法,秦極大的機率是不能變的如此強大的。
秦孝公即位之初,秦國已經山窮水盡的地步,國家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國家沒錢民眾更沒錢。秦孝公利用各種手段防止了魏國的進一步西進,使得國家有了休整發展的環境,但落後的制度、落後的思想阻礙著秦的自強崛起。秦孝公銳意改革,但卻找不到方法,國內沒有懂得變法的人才,於是發出了著名的求賢令,天下士人紛紛入秦。
當時儒家墨家為顯學,有非儒即墨的說法,其他像道家、法家、名家、兵家、縱橫家等等,都有一定的影響力,帝道、王道、霸道也爭論不休。秦孝公面臨的選擇其實是非常多的,不選擇儒家、墨家、道家這樣易於讓整個國家接受的學說,而是選擇了法家,一是秦孝公的慧眼識珠,二就是商鞅的真才實學。
秦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內部產生了非常劇烈的化學反應,整個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內部整合,剔除落後影響國家發展的利益集團,整個國家從制度上到思想上進行了大清洗,從而使秦國迎來了新生,秦國驟然崛起。
雖然後來商鞅被殺,但秦孝公和商鞅制定的律法卻沒有被廢除,整個國家變成了以耕戰為主導的軍國主義政府。大量的底層秦人透過戰場上殺敵不斷地往上爬,慢慢的整個秦國的朝堂上充斥的都是從底層崛起的軍官,這也是秦國不缺大將的一個因素,文官集團由山東各國計程車子擔任。官僚機構上下流動非常頻繁,底層人民為官僚機構提供大量的新鮮血液,底層人民也有上升之階,國家變得非常健康、高效。
-
11 # 使用者67724358697
當然不是。
秦發源地甘肅,陝西不過是當年東出最先征服的地方。
周幽王被犬戎殺死後,豐鎬(西安)被犬戎殺得片甲不留。
秦國發源地在甘肅天水,秦公墓在甘肅隴南禮縣大堡子山。
秦攻破豐鎬(西安),趕走犬戎,代替周幽王定都咸陽。
秦王仁厚,講究不戰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
秦王滅六國,靠的是割地,真正攻城的有幾個?
人屠白起敗壞秦王名聲,被秦王直接賜死。
回覆列表
商鞅變法在秦國成功,是偶然還是必然?
商鞅入秦推行變法之後,秦國開始走上坡路,以至於始皇帝奮六世之餘烈統一六國,這當然於商鞅推行的秦法有很大關係,然而制度是否是可以決定一切的麼?山東六國就沒有人認識到深徹變法的重要性麼?也沒有變法的人才和機會麼?然而為什麼只有秦國進行了深徹變法?
秦國的崛起是由內外多種因素促成的:
一、內部因素:
1.秦國崛起在於戰略戰術及外交手段的成功互用,秦的戰略措施體現在如下方面:一是人才戰略,二是遷都戰略,三是連橫外交策略,四是遠交近攻策略。
2.秦國的崛起得益於人才強國戰略,秦國使用“外國”人 才是無條件的,是求賢若渴、予以厚利的。孝公時期,秦“引進”了一個從魏國來的能經 邦治國的奇才——商鞅。他在內政外交上大刀闊斧,很快使秦國脫穎而出,為後來一統天下奠定了基礎。
3.秦國的崛起得益於有利的地理優勢。秦國的地理優勢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據崤函之固, 擁雍州之地”,這種地理位置進可攻退可守,便利了秦國的軍事行動。二是擁有巴、蜀、漢中之地。這三地是秦的根據地,是秦的糧倉。
4.部族士氣也發揮了一 定作用,秦在長達四五百年的戰爭衝 突中,形成了勇敢、強悍、粗野無畏的尚武精神。
5.不斷變法革新,即在經濟、政治、軍 事等諸方面革除了不利於發展的因素,促進了各方面的發展。秦春 秋時期能“霸西戎”,在於穆公的改革創新;戰國稱雄在於商君之變。
6.法家思想的指導和較好執行。法家思想從商鞅變法開始,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一直在發揮著作用。法家思想對於秦的積極意義在於:一、一定程度上約束了上流社會的腐朽作亂行為。二、穩定了社會秩序。三、強化了中央集權。
二、外部因素:
秦國的崛起除了本國內部因素外,外部因素也促使了秦得到發展,並加速了六國衰亡。蘇洵認為六國滅亡原因是“六國破滅,非兵 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雖也進行了變法,但舊貴族勢力過於強 大,導致改革不徹底。再加上昏庸腐朽的統治,階級矛盾激化,滅亡也就成為了必然。
秦的強國之路十分明顯,即敢於創新,勇於探索,超越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