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伏羊羅漢

    我不知道為什麼會討厭韓信,可能是他的為人吧,見不得人吹捧他!可能跟他的人生軌跡有關,從小混吃混喝,被人欺負也不敢吭聲,有人說他能忍能成大事,看樣子那些把老婆送給領導成大事的都是跟他學的,能忍麼!後來跳槽劉邦,有人說他有大志向,依我看他不過是眾多見利忘義被重金收買的楚軍之一!更別說他害死謀臣酈食其了,還有多次按兵不動不聽排程,僅僅因為劉邦曾跟他一起吃飯給他衣穿就相信對他的真心,數次被玩弄於股掌之上……

    回到正題!很多人把韓信吹成仙!那就看看他的戰績,滅魏,韓信其實是協助彭越,所以彭越成了王,滅趙,又是協助,這次幫張耳,張耳最後成了趙王,接著終於輪到他進攻齊國了,酈食其又搶先一步說服了齊國投降,他乾脆強攻佔了齊國,並乘機要挾劉邦封他為“齊王”...除了攻打齊國,其他都不是主力!後人為何把戰功都算在他頭上?張耳,彭越這個王是韓信幫他們撿來的嗎?

    然後再說垓下之戰,史書說的明明白白,韓信帶著30萬齊軍首戰失利,敗了,退了!卻非要說他是“誘敵”難道一個誘字司馬遷都不會寫嗎?他這麼厲害30萬軍隊哪裡去了?會被只有20萬軍隊的劉邦像老鼠一樣玩弄嗎?讓他當楚王他就不敢回齊國,讓他當淮陰侯,他就乖乖住京城去!這不像是看著劉邦捱揍的時候索要齊王寶座的意氣風發的韓信嘛……

    所以,韓信根本就不敢獨自面對項羽,垓下之戰是他在封地與利益誘惑下,以為可以撿漏撿人頭,沒想到卻被打趴下,從此就從天堂到地獄!這才是真實的韓信!自私、怯懦、狡猾與愚蠢並存,最終又死於婦人之手……

  • 2 # 史上雜談

    一、先來看看項羽的經歷,楚國名將項燕之孫,勇猛好武,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起義反秦。鉅鹿之戰,擊破章邯和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領軍滅亡秦國,定都於彭城(今江蘇徐州市),大封滅秦功臣將領,擁立六國貴族後代為王,自稱西楚霸王。可以說武力和謀略都很優秀。

    二、再來說韓信,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梁、項羽,未得到任用。轉投劉邦,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經蕭何保為大將, 為劉邦制定了漢中對策。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平定魏國。請命北伐拿下代國 ,劉邦收其精兵後背水一戰擊敗趙國, 派人降服燕國。 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奇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 劉邦成皋兵敗奪其精兵後,奉命攻打齊國 ,並於濰水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 漢五年,帶兵會師垓下,圍殲楚軍,楚霸王自刎烏江。

    三、可以看出,兩個人都是驍勇善戰之輩,但是如果說同等兵力對抗下,還是韓信獲勝機率要大,楚霸王更多時候是優勢兵力取得勝利,正面對抗有很強能力,而兵少就不定取得好戰果,而韓信恰恰是以計謀奇兵取勝的多,如背水一戰,成為經典案例。

    所以,綜上來說,韓信還是要佔據謀略上優勢,“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是楚漢之時人們對其的評價。

  • 3 # 靜逸堂堂主

    項羽不是打不過韓信,而是打不過以劉邦為首,包含韓信、張良、陳平、彭越、英布、蕭何等這些人組合的集團。項羽為何會失去天下呀,還不是這些人合力合謀,最終把項羽給打敗的呀。垓下之戰,作為楚漢相爭中決定性的戰役,對弈的雙方便是西楚霸王項羽與劉邦新拜的大將軍韓信。如果可以復原這一戰,那可以深刻地解釋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項羽為何敗於韓信。

    比較楚霸王的破釜沉舟與韓信的背水一戰,會發現這兩者針對的物件與條件都有根本的不同。楚霸王帶領的是自己親手帶出的項家軍,士氣高昂,如同臂指,破釜沉舟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鬥志,讓他們處在“不勝利毋寧死”的狀態中,故而可一戰成功。項羽和韓信面對面交手也只有在最後的垓下之戰的時候,在這之前,項羽的假想敵一直是劉邦,為什麼呢?因為劉邦這個人有很大的威望,劉邦的威望是源自於他率先以一隻偏師衝破重重阻礙,進入武關迫降秦王子嬰,在事實上宣告了秦朝的滅亡。

    一個好的帥才不一定是好的將才,一個好的將才不一頂是好的帥才,如果給韓信1-10萬兵,項羽1-10萬兵,肯定項羽勝,如果給韓信100萬兵,項羽100萬兵,30歲前2人打個平手,30歲後肯定韓信勝,但當時那個時代不可能1個人帶100萬兵,所以本人認為是2人實力相當。

    項羽的軍隊以勇猛著稱,從鉅鹿救趙九戰九捷。剛開始人打仗都是硬碰硬,狹路相逢勇者勝;所有的仗都是這麼打。項羽的部隊裡沒有陣法沒有兵法,更沒有謀略,帶著部隊就像一柄利劍向對方刺了過去。每一次打仗,專案都是暴露在對方的火力上,在范增還在的時候,項羽的後勤,糧草,兵員配置有范增來排程;所以項羽能夠在外隨意衝殺。江東子弟損耗了之後,有范增在招募補充。

    垓下之戰之所以韓信勝利了,因為項羽面對的,是數倍於自己的諸侯聯軍。韓信的所謂戰勝項羽,主要是說在垓下之戰給項羽以致使打擊。當時,劉邦有自知之明,指揮大兵團作戰,他不如韓信,“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在決定前途命運最關鍵的垓下之戰,他請韓信為主指揮。韓信也確實沒有使他失望,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環環相扣,將項羽牢牢捏在自己的手心。

  • 4 # 志北先紳

    項羽在同等兵力狀態下,我認為是可能的一舉擊敗韓信的,具體分析如下:

    項羽韓信都是成功的統帥,有許多共同之處

    第一,都是少年成名,最後都死於壯年。

    第二,都是軍事天才,軍事指揮能力突出,超級自信,甚至到了自負的程度。

    第三,政治上都不夠成熟、不善於權謀

    但從三個方面可具體支援我的判斷:

    NO.1

    鉅鹿之戰,項羽成名之戰,破釜沉舟以五萬楚軍大敗王離的20萬秦軍主力,此戰為消滅秦朝政權奠定了基礎。韓信也曾井陘之戰“背水一戰”,以三萬新軍戰敗20萬趙軍活捉趙王。

    雖然韓信用的新兵,但已經經過嚴格訓練,可是當時趙軍作戰能力和武器要遠遠弱於秦軍,項羽取勝的難度要高得多。

    NO.2

    劉邦與項羽對峙之時,韓信其實是個最重要的砝碼,可以說韓信當時最好的選擇就是雙方都不幫,三足鼎立最好,說白了韓信支援誰,誰就是皇帝了。可見韓信,劉邦,項羽,當時軍力差不多,最後韓信劉邦合力才勉強滅了項羽。

    垓下之戰韓信和各路諸侯共計60萬兵力,合力將只有10萬敗逃楚軍的項羽圍困於垓下,期間韓信的軍隊和項羽有一次正面作戰,以韓信戰敗而終。

    最後韓信數倍兵力圍困,四面楚歌,也不曾擊殺項羽,反而項羽突圍,無言面對江東父老,才自刎烏江。

    NO.3

    成王敗寇,自古以來書寫歷史的都是贏的那一方,

    項羽在戰場上的戰術幾乎是無懈可擊的,並且很多次都直接戰勝韓信,所以項羽的失敗之處並非用兵不行。從戰術方面看,項羽的騎兵突擊戰術無懈可擊,而韓信的長處在於戰略。楚漢之爭是爭天下,而不是一場戰役的勝負,所以項羽每次都能打勝仗,最後卻還是輸了,就是因為他打完之後,並沒有守住地盤,更沒有人才可以為他分憂,欠缺戰略的考量。

    再說項羽有萬夫不當之勇,韓信不過是文弱書生,綜上論述,項羽在同等兵力對決的前提下,擊敗韓信是很有可能的。

  • 5 # 歷史中的詩和遠方

    第一,個人分析,打不過,誰強也不切實際,除了最後一場垓下合圍外,幾乎沒正面交手;

    第二,,從地位上看項羽算是楚國領袖(雖然其政治能力實在可笑)從司馬遷身在漢朝卻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為項羽與劉邦同作本紀就可看出一二,韓信只能算是漢方一員大將,不是同級別的,而且韓信的政治能力也是渣的一塌糊塗,楚漢相爭末期蒯通力勸其自立為王就是不肯,還說是忠於劉邦,可從其後期的結局也能看出並不是這樣;

    第三,人品,韓信的人品就不用多說了,劉邦偽遊雲夢要削韓信諸侯王的時候,出賣了朋友鍾離眜,妄圖賣友求榮,結果還是被劉邦從楚王為降為淮陰侯;

    第四,性格,人們常說項羽殘暴,我覺得這是他的認識問題,妄圖以此讓後面的戰爭更加容易,也是他沒有好的謀士的緣故。有個典故,項羽攻下一城後準備屠城,但竟在一小孩的勸說下放棄了,這也只能說是范增實在菜,劉邦陣營不提張良,就是陳平也不是范增能比得上的;

    第五,人格魅力,從司馬遷的不以成敗論英雄到現在不斷傳唱的霸王別姬,就能看出項羽在歷史長河中的地位。

  • 6 # 大黃扯點歷史

    一、千人級別

    在這個兵力級別,主要看得還是將領的個人勇武以及臨場的應變指揮。在千人級別的兵力作戰中,歷史上能打過項羽的人都幾乎沒幾個,因為項羽的個人勇武太厲害了,同時他也很擅長指揮這種小規模的區域性戰鬥。而韓信雖說長得也很高大威猛,但沒聽說個人武藝有多高,歷史上也沒有記載過他親自上陣衝殺。因此,在千人級別上,項羽肯定是完勝韓信,在這個級別跟項羽差不多的人有冉閔、李存孝、楊再興。

    二、萬人級別

    當兵力達到萬人級別的時候,個人勇武雖然仍很重要,但陣型佈置,兵力配比,協同作戰,出戰時機,預備隊選擇等等這些作戰中需要考慮的因素就逐漸顯露出來了。因此,在這個級別上,兵力越多,韓信的優勢與特長越能發揮出來,但總體上來看,韓信和項羽之間勝負仍在五五之數。

    三、十萬人及以上級別

    相信大家都知道“多多益善”這個成語的來源,說的正是韓信領兵。在這個級別的兵力作戰,已近不再是區域性戰鬥,而是戰役甚至上升到戰爭了。十萬人甚至更多的人,不是誰都能如臂使指般指揮的,引用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的一段話:

    “軍事指揮就如同一座金字塔,指揮的人數和指揮官的指揮能力是成正比的,指揮的人數越多,對能力的要求就越高。從古至今,有能力站在塔頂的人是很少的。多多益善是一種境界,它代表著指揮官的能力已經突破了人數的限制,突破了金字塔的塔頂,無論是十萬、還是五十萬、一百萬,對於指揮官而言,都已經沒有意義”。

    因此達到這個兵力級別的作戰時,項羽在韓信面前就是個孩子,是個弟弟。而歷史上的項羽面對的韓信也大概就在這個級別,龍且的二十萬大軍一朝殆盡,直接把項羽打出了“項王恐”,然後甚至提出了要和韓信三分天下。最後的垓下之圍之前,還是項羽一如既往地吃飯睡覺打劉邦,韓信一參戰,直接就垓下之圍,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別姬,最終烏江自刎。而在這個級別上,能和韓信一較高下的,我認為只有白起、李靖。

  • 7 # 如若天風

    《自由體詩》

    ——(只要時間充足,韓信必滅項羽)

    百敗不滅應有奇,百勝而死夫子匹。

    項羽英勇無所用,韓信曲曲勢氣逼。

    勢氣逼,主將逸,戰戰兢兢早已已。

    擒王捉將囊中物,成群霸王網中魚。

    ——):兩人對戰,如果不去限定特定的時間,那麼項羽的敗就是必然的了,無須再說。

    ——):自由體詩。它不是順口溜,打油詩,口水詩,現代詩,古詩,近體詩……。

  • 8 # 直方大

    現在悟空回答是比字多嗎?廢話一篇不在點上有嘛用! 項羽是被群毆致死,非韓信神打;張良佈局,陳平等眾謀執行,蕭何供給,黥布彭越襲擾,曹參雚英樊噲一捆人幫忙控人控局……以上一堆人,隨便少一項,或者項羽少犯幾次重錯或項羽年紀跟邦相差小一些,劉邦集團凶多吉少

  • 9 # 奇聞大百科

    韓信和項羽是楚漢時期最優秀的兩位軍事家,名將,他們兩個在中國軍事史上,都有很重要的地位,對於兩位的軍事水平,現在爭論得很多。作為一個軍事愛好者,我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戰略對比:

    首先是韓信的戰略思想。韓信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是在被劉邦封為大將以後,韓信獻出“三秦之策”。有人說獻三秦之策是韓王信而不是韓信,但是我們從《史記高祖本紀》和《史記韓信盧綰列傳》來比較一下,《韓信盧綰列傳》記載的韓王信獻策是“項王王諸將近地,而王獨遠居此,此左遷也。

    士卒皆山東人,跂而望歸。及其鋒東鄉(集解文穎曰:“鋒銳欲東向。”索隱按:姚氏雲“軍中將士氣鋒”。韋昭曰“其氣鋒銳欲東也”),可以爭天下。”漢王還定三秦,乃許信為韓王,先拜信為韓太尉,將兵略韓地。”說明了韓王信的策略不是三秦之策,而是東進之策。而《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劉邦)遂聽信計,部署諸將所擊。八月,漢王舉兵東出陳倉,定三秦。”《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八月,漢王從韓信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明顯對應說明了此乃淮陰侯韓信非韓王信。

    再看“三秦之策”的可行性,劉邦在出三秦後,擊破關中的親項羽的章邯,包圍其在廢丘,很快佔領了關中,說明韓信三秦戰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韓信第二次戰略策劃就是北伐之策,雖然《史記》記載是劉邦命韓信北伐的,但是《漢書高祖本紀》、《漢書韓彭英盧列傳》和《資治通鑑》都記載的是“韓信既定魏,使人請兵三萬人,願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糧道。漢王許之。”再從《留侯世家》等張良的記載來看,張良在劉邦彭城之敗後,勸建劉邦重用韓信,我們可以得出,可能劉邦和韓信都有北伐的戰略構想,韓信提出自己北伐,劉邦準備北伐的開闢第二戰場,張良也說韓信可獨當一面,用韓信北伐就被確定下來。

    韓信北伐,破北方諸國,增強了漢王朝的勢力,獲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並且從戰略上包圍了項羽,牽制了項羽的兵力,更多次對滎陽的劉邦進行兵力補給。對劉邦滅楚創造了條件,可以說是一次非常經典的戰略策劃。

    項羽戰略如何呢?我們先來看一看項羽的伐齊。當時是齊國叛亂,田榮自立為齊王,這時,項羽去攻擊齊國,無疑是正確的。

    但是,項羽在擊破田榮後,田榮被“平原民殺之”後就應該安撫降兵,但是他“燒夷城郭、室屋,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所過多所殘滅”造成齊國第二次反叛。這時他繼續消滅田橫,也沒錯,但是項羽在“雖聞漢東,既擊齊,欲遂破之而後擊漢”,這就犯了大錯了,當時劉邦已經勢力極度壯大,項羽應該留部將攻擊田橫,自己主力去攻擊劉邦,爭取把劉邦控制在韓地以西,但是項羽沒這麼做,所以“漢王以故得率諸侯兵凡五十六萬人伐楚”,打下了彭城,項羽也只好回軍擊劉邦,齊地一樣沒有打下來,追兵劉邦也被韓信和劉邦擊破,使兩軍在滎陽、成皋一線對峙,讓劉邦有了韓地這樣一個戰略縱深,韓信北伐,補給彭越,都是從這裡進行。項羽先攻田橫後擊漢的戰略,本末倒置,實在低劣。

    項羽在楚漢之爭的戰略,比起對手劉邦,更表現得不在一個檔次。劉邦的韓信北伐和彭越騷擾項羽後方,使優勢漸漸倒向了劉邦一方。劉邦知道自己的作戰水平不如項羽,所以劉邦就緊抓滎陽、成皋這個戰略要地,而且使韓信北伐,對項羽進行戰略包圍,又使彭越,對項羽的後方進行遊擊,使項羽兼顧不暇。項羽在對劉邦的攻擊上雖然多次擊敗劉邦,甚至使劉邦輸得很狼狽,但是對韓信北伐的牽制明顯不夠,對彭越的騷擾更是沒有辦法,自己一回擊,反而使劉邦多次獲得反攻滎陽這一戰略要地的機會。劉邦依靠正確的戰略,使項羽越打越弱,自己越戰越強,最終迫使項羽不得不求和,最終被圍垓下,兵敗自殺。

    從戰略上來說,雖然他們沒有戰略上直接的爭鋒相對,但是韓信的戰略從可行性和成果來說都是成功的,而項羽的戰略是非常失敗的,項羽遠不如韓信。

    戰術對比:

    韓信的著名大戰有破魏、破代、破趙、襲齊、破齊楚聯軍、垓下圍殲項羽等幾次作戰。可以看出,韓信用兵,正奇相間,多次以少勝多作戰前,要對敵軍有所瞭解,多次圍殲敵軍,活捉或擊殺敵軍主要將領,使敵軍喪失繼續作戰的可能。韓信破魏,先了解敵軍將領是誰,而後用“疑兵,陳船欲渡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流軍,襲安邑”,最後擊虜豹,一戰滅國。進擊代,正兵擊破,又擒夏說,一戰滅國。破趙,也是先了解敵軍作戰計劃,瞭解陳餘沒有用李左車之謀,才繼續前進,作戰時,誘敵深入,襲其軍營,一戰圍殲趙國大軍於泜水,斬成安君,禽趙王歇。又是一戰滅國。

    襲齊,在酈食其說降齊國的情況下,一戰襲破齊歷下軍,又圍攻臨淄,迫走齊王田廣,田廣只好向項羽求援,韓信又在濰水用計謀圍殲20萬齊楚聯軍,擊殺項羽大將龍且,使項羽在兵力戰略上都處於劣勢。雖然齊國還有少數抵抗勢力,但是已經造不成什麼威脅,韓信甚至可以揮軍南下圍殲項羽。破項羽之戰,韓信也是30萬大軍完勝項羽,將項羽團團包圍在垓下,使其再沒有翻身的可能。韓信用兵,作戰前多次摸清敵軍底細,知己知彼;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多次誘敵而出,以奇兵破之,正站則穩紮穩打;而且以圍殲敵軍有生力量為主,不給敵人的再次反擊的機會。 項羽的戰績有鉅鹿之戰、攻齊之戰、彭城之戰、反擊彭越之戰、固陵之戰,也多次以少勝多,他的戰術是快速用兵,迅速擊破敵軍的指揮系統,然後追擊敵軍,但是圍殲戰不多,擊殺敵軍主要將領次數也不多,這和項羽的戰術方式分不開的。

    鉅鹿之戰,主要是擊破了章邯,而包圍王離,但是沒有圍殲章邯,而是靠趙高逼反了章邯,不算完勝。攻齊之戰,擊敗了田榮,但是沒有擊殺他和田橫,雖然田榮被平原民殺了,但是田橫繼續反楚,項羽拿他也沒有什麼辦法。

    彭城之戰,雖然擊破諸侯聯軍,但是沒有追擊到劉邦,又被劉邦韓信在滎陽和附近的京、索擊敗,沒能擴大戰果。反擊彭越,也只是擊敗彭越,也不能徹底消滅彭越,固陵擊破劉邦,也對劉邦軍傷害不大,項羽主要是以擊破敵軍為主,消滅敵軍在次。所以他能多次打敗敵人,卻不能徹底消滅敵人,多次給了敵人可趁之機,實在是項羽戰術的不足支出。

    還有,韓信和項羽在垓下有一戰,這一戰基本沒有戰略上的對決了,只是戰術的體現。我們來看一下。 這段記載只有《史記高祖本紀》記載了的,《史記項羽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漢書》以及《資治通鑑》都記載得很簡略。這是《史記高祖本紀》的記載: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正義二人韓信將也。縱兵擊項羽也。以“縱”字為絕句。孔將軍,蓼侯孔熙。費將軍,費侯陳賀也)。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正義復,扶富反。乘猶登也,進也)。大敗垓下。” 韓信佈置了三十萬大軍,正對楚軍,孔熙、陳賀兩位韓信的部將分列左右,韓信指揮中路軍。劉邦在韓信的後面,周勃和柴將軍斷後。應該說此戰漢軍的指揮是韓信,楚軍指揮為項羽,漢軍參與作戰兵力為三十萬,楚軍越十萬。士兵質量,韓信三十萬為聯軍,韓信一個齊王不可能有三十萬部隊,韓信破齊楚聯軍才數完,過了不到一年,加之齊國還有區域性的反抗,韓信自己的部隊不會超過十萬,其他的是聯軍,韓信指揮起來肯定不如自己訓練的部隊順手。而且韓信自己的部隊是趙地兵齊地兵,邊打邊募集訓練的,素質肯定不如項羽的江東子弟兵。但是當時的漢軍補給充足,楚軍呢?《史記高祖本紀》沒記載當時楚軍情況,但是在固陵時,已經補給不足了,《史記項羽本紀》、《漢書》及《資治通鑑》都沒記載垓下一戰,記載的是“羽壁垓下,軍少食盡”,統一起來看,應該是當時項羽補給不足,韓信在擊敗了項羽後,項羽退入垓下,兵少食盡,已經喪失作戰能力了。楚軍當時是糧食不足,戰鬥力有所削弱,但是還有哀兵之勢,在固陵擊敗了漢軍的優勢兵力一次。

    總的說來,兩軍士兵能力差不多,主要是數量的差別。還有就是將領的水平。這一仗韓信是以多打少,佔有優勢,但是戰鬥的過程和兩位名將的戰術佈置及指揮如何呢?韓信是以主力為中軍,自己指揮,孔熙、陳賀兩位自己的部將為左右隊,肯定是為了保持指揮的統一性,劉邦和周勃、柴將軍應該壓陣,畢竟項羽指揮的楚軍戰鬥力很強,而且有哀兵之勢,韓信作為百戰不殆的名將,肯定要考慮到了這點,佈置足夠數量的預備部隊,防止項羽的拼死突圍。

    而項羽的佈陣呢?項羽兵力處於少數,肯定要集中一處,象他以前的以少勝多的大戰一樣,爭取擊破敵軍指揮系統,使敵軍指揮處於癱瘓狀態(類試破王離和彭城之戰)然後再消滅敵軍部隊或乘機突圍,從戰鬥過程來看,也的確如此。

    戰鬥過程:韓信的中軍率先進攻,不利,開始後退,作為左右隊的孔熙陳賀部出擊,截抑制住了楚軍,楚軍作戰開始不利,這時,韓信的後退的主力中軍開始反擊,楚軍受到致命的打擊,總崩潰,退入垓下死守,兵少食盡(《史記項羽本紀》:“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 雖然只有短短几句話,但是可以看出,韓信在戰術上,是有誘敵深入的,“淮陰先合,不利,卻”,是韓信先開始進攻,作戰不利,後退,明顯是自己後退的,因為如果是項羽指揮的楚軍,項羽的楚軍能擊敗韓信的主力中軍,那麼左右隊的孔熙陳賀就能抑制住擊敗韓信主力中軍的楚軍反攻?明顯不可能。再次,韓信中軍一後退,楚軍反擊,作為兩翼的孔熙陳賀在主力失敗的情況下,就立即反攻,明顯是在韓信的事先佈置或授意之下。再說,要是韓信中軍一開始就戰敗,怎麼能很快在楚軍“不利”的情況下,迅速反擊,擊潰楚軍?

    綜上三點,可以看出,韓信一開始就清楚了項羽集中力量準備中路擊破韓信中軍,打垮漢軍的指揮的戰術佈置,所以主力聚集中路,在兩翼佈置抑制力量,先以進攻誘使項羽出擊,自己假裝撤退,在楚軍進攻的時候,以兩翼的部隊牽制楚軍,然後乘楚軍分散兵力的時候,主力中軍大舉反擊,擊潰楚軍。韓信在戰術策劃和過程指揮上,都完成得十分完美,項羽顯然是上了韓信的當,戰術上輸給了韓信,戰鬥上也輸給了韓信。

    所以綜合上述來看,項羽在戰術上和韓信還是有差距的。韓信用兵,無跡可尋,正奇相間,知己知彼,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而項羽在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不如韓信,在兩人交手一仗,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數量下,戰術策劃也沒能超過韓信,反被韓信算計,項羽的戰術和指揮都很強,但是遇上戰術和指揮都不壓於他的對手的時候,他沒有識破對手的戰術,而且由於自己常用的攻擊敵人指揮中心戰術缺少變化被對手識破,加之對方指揮能力不在其之下,在對方優勢兵力打擊之下,完全失敗。

    項羽戰術缺點在沒有以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過多給敵人反擊他的機會(田橫、劉邦、彭越皆是如此),主要使用的攻擊敵人指揮核心的戰術缺少變化,完全以自己的指揮能力為依靠,當敵人識破他的戰術意圖並且指揮能力不壓於他的時候,失敗就到來了(垓下對韓信)。

    指揮能力很難比較,韓信多指揮新兵雜兵,基本很少有自己長期帶出來的部隊,謀戰居多;項羽雖然指揮是親信子弟兵,但是多次打硬仗,所以兩人指揮能力不好比,但是兩人都是以少勝多的高手,指揮能力難分伯仲。 最後看戰績。項羽在從伯父項梁反秦,作為一個軍事將領,立下不少戰功,而且作為反秦聯軍的重要力量,打出了鉅鹿之戰,擊敗章邯,殺死王離,為消滅秦國立下最大的功勞。在楚漢時期,擊走田榮,又已三萬騎兵,襲破彭城,大敗五十六萬萬諸侯聯軍,又多次擊敗劉邦,反擊彭越,在形勢不利的情況下,破劉邦追兵於固陵。擊敗瞭如章邯、王離、劉邦、彭越等名將。

    韓信,從破楚追兵於京、索開始,破魏、代、趙、齊等國,不戰而降燕國,打出了奇襲魏國,井陘之戰、襲破歷下、濰水之戰,垓下之戰等經典大戰。擊敗了龍且、項羽等名將,龍且有破英布之勝,又有被曹參所破,被韓信圍殲之敗,是大勝大敗一類的將領。韓信雖然擊敗的名將和擊敗他們的次數不多,但是打仗不是看你打敗的名將多少來看軍事水平。至古用兵為首的“白韓李嶽”其他三位,白起擊敗多少名將?李靖擊敗多少名將?岳飛擊敗多少名將(劉琦、韓世忠、吳氏兄弟都擊敗過金兀朮)?所以拿擊敗多少名將來比較軍事水平是很荒謬的。韓信破國,佔楚漢之爭的一多半,而且是各個消滅,還擊敗項羽(雖然是以多擊少),項羽破敵,沒能消滅章邯,劉邦多次打敗,也沒能消滅他,田榮,彭越也只是打敗,甚至連田橫都不能消滅,在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上遠不如韓信,在破敵的手段上也不如韓信。戰績不能和韓信相比。

    所以,我認為,韓信在戰略、戰術、和戰績上都超過項羽,指揮能力兩人不相伯仲。所以歷代兵家才會推崇用兵“白、韓、李、嶽”為首,韓信無愧中國歷史上最優秀的軍事家。 另外經常看見有人說“韓信和項羽以相同兵力一戰會如何如何”,“韓信對項羽以少打多絕對如何如何的”,我認為沒有打過,這樣的說法很荒謬,要比也只有從兩人軍事水平來推測勝負的機率。不過我看好韓信。

  • 10 # 史海覓蹤

    同等兵力下,項羽還是韓信的手下敗將。

    從《史記》中,我們不難看出兩個人的特點。

    1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

    1)鉅鹿之戰是項羽的成名之戰

    乃遣當陽君、蒲將軍將卒二萬渡河,救鉅鹿。戰少利,陳餘復請兵。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沈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九戰,絕其甬道,大破之,殺蘇角,虜王離。

    項羽的打仗作風絕對是讓敵人崩潰的,傳說中的敢死隊。鉅鹿之戰,他為了救援趙國,一言不合就殺了主帥宋義。隨即就先派2萬人渡河,援救鉅鹿。前方戰事初次告捷,馬上傾巢出動,剛到對岸便破釜沉舟,砸鍋燒帳,每人發放3天口糧。項羽此舉就是讓士兵們明白他們唯一的生路就是必須幹掉秦軍。

    楚軍個個以一頂十,像急紅了眼的瘋牛衝向秦軍。秦軍大部分是麗山刑徒,一來準備打勝後回家,二來之前也沒見過這樣瘋狂的敢死隊,於是反而被楚軍壓著打。九次戰鬥後,楚軍切斷了秦軍運輸糧食的甬道,飢腸轆轆的秦軍更是潰不成軍,主將蘇角被殺,王離被俘。

    章邯向二世請求支援,又被趙高從中作梗,進退不得,後來在汗水上又遭到了楚軍的痛擊,終於向項羽俯首稱臣。

    鉅鹿一戰,項羽以數萬楚軍單挑章邯、王離所率的四十萬秦軍,也是中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2)彭城之役

    劉邦率56萬諸侯聯軍霸佔楚都彭城,項羽率3萬精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破漢軍的重重防線,將56萬諸侯聯軍幾乎全殲,又是一例以少勝多的著名戰役。

    兩次戰爭充分說明項羽的戰鬥力非常強,手下的精兵皆可以以一敵十。另外,諸侯們在鉅鹿親眼見證了項羽玩命的打法,所以,一聽見項羽殺過來了,恐怕心中的第一反應就是趕緊逃跑,以致於軍心渙散,互相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

    項羽自言平生七十餘戰役,無一敗績,除了最後的垓下之戰。

    2 韓信:靈活用兵

    1)還定三秦

    為什麼要選這一戰?這並不是韓信統帥的最出色的一次戰役。原因是章邯,他與項羽、韓信都較量過。雖然他們倆都戰勝了章邯,但是,項羽靠的是破釜沉舟自殺式的肉搏,用武力和毅力征服章邯,而韓信卻用計謀,明修棧道暗度陳倉,智取了三秦。從這裡可以看出兩人的差異,一個側重戰鬥力,一個更注重戰術。

    2)井陘之戰

    項羽能以少勝多,那麼以謀略見長的韓信必不會缺少這樣的經典案例。井陘之戰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陳餘以20萬趙軍,盤踞在太行山有名的險隘之處,所謂天時、地理、人和皆佔據上風。但是韓信卻能以驕兵之策讓陳餘輕敵,背水一戰激發出士兵最大的戰鬥潛能,然後再佔據趙營遍插漢旗,用攻心術摧毀趙軍的意志,在這樣的連環計下,陳餘徹底一敗塗地。

    韓信以其靈活的用兵常常出奇制勝,以少勝多,而且一生無敗績。

    3 項羽 VS 韓信

    簡略回顧了兩個人的戰績後,在雙方兵力相當的情況下,結果又將如何?

    其實,如果龍且那20萬人沒被韓信擊敗,項羽30多萬,劉邦40萬,兩者兵力也相當。那為什麼局勢會迅速地改變呢?就是因為韓信的靈活用兵。從他一路攻陷章邯、魏王豹、陳餘、齊王和龍且,每一次戰鬥都是不同的戰術,對手永遠不知道下一次他又會使什麼招數。這其實是最讓對手崩潰的,就好像雖然擁有數倍於韓信的兵力,但到最後,都成了不能用的擺設。

    龍且跟著項羽一路南征北戰,是他最得意的助手,項羽本把寶都壓在他身上了,才會出動這麼多兵力去迎擊韓信,不過事實是敗得這麼快,這麼徹底。

    項羽得到訊息時,其實是崩潰的。同樣以勇猛見稱的龍且遇到韓信居然是不堪一擊,項羽此刻對自己還有多少信心?如果真的還如鉅鹿之戰時那般自信,他便不會派人遊說韓信。

    為什麼?項羽害怕了。他是害怕韓信的兵力嗎?當然不是,他常常以少勝多,說實話,他此刻也沒把劉邦的軍隊放在眼裡。

    那麼項羽害怕什麼?項羽擔心自己的勇猛在韓信那裡一無是處,就好比,拳頭打在棉花上,沒任何效果。而韓信一出招,自己的軍隊連怎麼敗的都搞不清楚。

    垓下一役雖然韓信的兵力多於項羽,但並不完全靠兵多取勝。

    首先,韓信發起攻擊,遇到肉搏式攻擊見稱的楚軍,韓信並沒有優勢,韓信馬上撤退;

    接著,漢軍的左右兩翼壓上,然後韓信再出擊,項羽經不起車輪戰,退回壁壘堅守;

    最後,韓信命令士兵高唱楚歌,楚軍軍心頓時渙散,項羽內心徹底崩潰。

    結語:

    項羽曾以數萬人單挑章邯的40萬,曾以3萬精兵擊敗56萬的諸侯聯軍。他也曾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為何擁有10萬之眾面對40萬的漢軍就如此崩潰?因為他遇上了一生中唯一的對手,令他第一次失去自信的敵人,他並不是輸在對方的長戈之下,而是輸在對方強大的氣場上,說穿了,項羽已經認為自己不可能打敗韓信。

    於是,才有了烏江的那一幕。過了江,又有什麼用?漢軍只要有韓信在,項羽一輩子也難以翻身。在這樣的絕望下,項羽選擇了赴死,他承受不了一次失敗的汙點,更承受不了將來可能屢戰屢敗的汙點。

    望著滾滾東去的烏江水,項羽內心不禁洶湧澎湃:既生羽,何生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廣場拉桿音響聲音變小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