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為什麼顧命八大臣中沒有他?
7
回覆列表
  • 1 # 西安—豐鎬遺子

    道光帝立儲時,曾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欣之間猶豫不決,最後道光皇帝下定決心由皇四子奕詝繼位,就是後來的咸豐。六子奕欣遺詔封"恭親王",是清朝十二家鐵帽子王之一,因精於洋務,人稱“鬼子六”。

    鬼子六奕欣的能力是高於四哥咸豐皇帝的,道光皇帝選君採取了李世民的態度,就是即位之君要良善慈孝,以便兄弟間能和睦相處。對於六弟的能力,咸豐皇帝也知道,所以在即位之處,咸豐皇帝打破“宗室不進軍機處”的祖制,恭親王奕訢也是清朝歷史上第一位擔任軍機大臣的秦王。

    奕訢生母是靜貴妃,咸豐皇帝也是靜貴妃養大的。奕訢請求哥哥咸豐在靜貴妃生前給其加『皇太后』的尊號,這關乎國體,咸豐不好答應也不好一口回絕。奕訢直接就向外假傳聖旨,宣佈咸豐帝已批准了靜貴妃升為皇太后。木已成舟,咸豐皇帝只能認了。至此兄弟開始交惡,封其母為皇后,自己假傳聖旨,咸豐皇帝看出了,弟弟對權利的渴望。

    咸豐帝在熱河病死,兒子載淳繼位,按親疏遠近關係,應該是奕欣排在顧命大臣第一位,但咸豐帝遺詔令載垣、端華、肅順等8人為贊襄政務王大臣,顧命輔政。把奕欣摒棄於顧命大臣的行列之外,就是怕出現“順治年間,多爾袞和順治主弱臣強的格局”,看來咸豐對這個弟弟還是抱有警惕性。鬼子六聯手嫂子兩宮太后,發動政變,囚殺顧命八大臣,印證了咸豐的擔憂,只是奕訢碰到了自己的嫂嫂,這也不是一個省油的燈。

  • 2 # 青言論史

    “卿本無罪,懷璧其罪。”恭親王和咸豐之間其實說老實話,並沒有什麼解不開的嫌隙。如果真的是說恭王特別忤逆了皇帝的話,估計腦袋早就搬家了。倘若說真的有什麼是讓兄弟之間產生隔閡的話,那就是恭王的本事大過了咸豐。

    恭王和咸豐兒時的關係是非常好的,不僅因為他們年齡相仿,更重要的原因是由於咸豐的母親早早去世,小咸豐是由恭王的生母一手養大的。兩人雖然是異母兄弟,卻和同胞手足無二。

    但是愛有多深恨就有多深,尤其是咸豐的本事還明顯不如恭王。在道光皇帝的最後幾年裡,有關立恭王為儲君的言論一直甚囂塵上,這讓本來親密無間的兄弟倆為了奪嫡逐漸開始生分了。

    而在咸豐承繼大統以後,對於含辛茹苦養大他的養母的卹典太過寒酸,讓恭王徹底寒了心。從此以後,兄弟倆漸漸就成了陌路人,直到咸豐生命垂危的時候也沒有準許六弟來探望。

  • 3 # 農村妞說事兒

    他倆都是道光帝的兒子,曾經是皇位的競爭者,咸豐技高一籌奪得皇位,恭親王自然要認慫,裝孫子。在咸豐死後,恭親王聯合慈禧,殺了八位大臣。看來活的久才是根本。

    咸豐排行第四,恭親王排行第六,小時候的關係不錯,因為咸豐養在恭親王的生母名下,但是一牽涉皇位競爭,再好的關係也慢慢破裂。

    道光帝為了確定繼承人,出了三道考題。

    第一次,皇子們一起狩獵,皇六子恭親王收穫最多,咸豐沒有。回答道:“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

    道光聽到非常高興說:“此真帝者之言!”

    咸豐的"仁",恭親王的"勇",道光帝更喜歡咸豐的觀點。

    第二次,道光弄了兩個盒子,一個金制,雕著龍,很華麗,一個木製,刻著麒麟,漆得油黑髮亮。道光讓兄弟兩個各挑一個。咸豐發揮孔融讓梨的精神,讓弟弟先挑,恭親王二話不說,挑了金制的,咸豐是木製的,如此一來,咸豐又勝一籌。

    第三次,道光生病時請二位皇子回答問題,恭親王是“上如有所垂詢,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咸豐聽從老師的意見:“阿哥如條陳時政,智識萬不敵六爺。惟有一策,皇上若自言老病,將不久於此位,阿哥惟伏地流涕,以表孺慕之誠而已。”

    最終的結果大家都知道,老六在一旁指點江山,老四孝順,痛哭說不出話來,於是就成為了皇帝。

    咸豐封老六為恭親王。恭字,就是要謙虛,恭敬,難聽點就是要裝孫子。恭親王多是負責一些禮儀方面的事,沒事就在家養鳥養生,沒有實際的權勢。

    直到1853年,太平天國北伐了,咸豐帝任命恭親王奕訢署理領侍衛內大臣,辦理京城巡防事務,後來命其在軍機大臣上行走。1855年太平軍北伐失敗,咸豐帝就找了個“於一切禮儀,多有疏略之處”的藉口解除了奕訢的全部職務,恭親王又回家養生了。

    所以這種情況下,咸豐臨終前不會任命恭親王為顧命大臣,防止又出現一個"多爾袞",掌握大權。

  • 4 # 聽濤軒書法

    在正史中沒有證據表明咸豐與奕訢有什麼恩怨 ,相反,兩人關係很密切。顧命八大臣中沒有他,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咸豐吸取了多爾袞的教訓,並且奕訢當時不在承德。

    二人年紀相仿,雖非同母所生但都由奕訢生母靜貴妃撫養,起初關係融洽

    咸豐比奕訢大不到兩歲,他的生母孝全成皇后在他十歲時去世,之後他便由奕訢生母靜貴妃撫養。可以說咸豐與奕訢兩人從小便生活在一起,而且道光的前三個皇子早夭、皇五子被過繼出去,其他皇子又太小,所以眾多皇子中他們二人的關係是最好的。

    正史中並沒有記載他們爭儲位時有什麼恩怨,只是在野史中記錄的比較多也比較詳細。

    晉封靜貴妃成為倒火鎖,二人關係降到冰點

    咸豐初期,奕訢不但得到重用還經常得到賞賜。但在咸豐五年靜貴妃病重,奕訢請求咸豐給自己的母親晉封皇太后,咸豐含糊答應,隨後奕訢便傳旨,這引起了咸豐的大怒,過幾天靜貴妃去世安葬完畢後,立即革除了奕訢的全部職務。

    其實這只是一個咸豐找到的藉口。同患難容易,同享富貴難,更何況是在帝王之家!咸豐在初期剛登基,立足未穩,肯定會例行的安撫一下奕訢,以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不管兄弟之間關係有多好,早晚也會罷免他的。

    咸豐並非昏君,已經做了能選擇的最好的安排,但還是不能料到身後事

    咸豐沒有讓奕訢進入八大顧命大臣之列肯定是怕主幼宗親奪權,畢竟前有多爾袞之鑑。八大顧命大臣可以相互制約,即使有宗室也是遠房,不像奕訢這樣是近支,如果奕訢為顧命大臣,那麼他將是唯一的權利核心,這是咸豐最怕的。

    但咸豐低估了慈禧的能力,他也許沒想到慈禧會與奕訢聯合,看似妥當的安排還是被狡猾的慈禧和老謀深算的奕訢抓住了機會。

    奕訢並非凡人,他的能力不一般,此後慈禧也是懼怕他,所以處處打壓他。

  • 5 # 且聽風吟品鑑歷史

    咸豐帝是清朝最後一位“秘密立儲”繼位的皇帝,這一制度始於雍正,止於咸豐。道光駕崩,遺詔有兩個內容:一是“皇四子奕詝立為皇太子”,二是“封皇六子奕訢為恭親王”。這在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也說明道光皇帝在立儲一事上,是經過彷徨、糾結的。

    奕詝和奕訢,兩個人只差一歲,從小一起識文習武,兄弟之間的感情還是比較深厚的。奕訢年少時,聰明、張揚有個性,膽識遠勝咸豐。

    據史料記載,道光二十六年三月,皇帝校閱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欣獲禽最多,文宗(咸豐諡號)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道光帝大悅。道光末年,道光帝重病臥床,奕詝和奕訢覲見,奕訢點評時政,對答如流。奕詝伏地痛哭流涕,以表仁孝。立儲遂密定。奕詝寬厚孝愍,顧念蒼生,這是自己儲位之爭最重要的砝碼。同時也是以柔克剛之舉。

    君臣有別,從咸豐繼位的那一刻起,兄弟之間的關係就發生了不可逆轉的變化。奕訢起初頗受重用,署理領侍衛內大臣,在軍機處行走,打破了清代皇子不干預政務的祖制。奕訢謀略過人,殺伐決斷,及時平息了太平軍北伐,在朝廷威望日盛。但鋒芒畢露的奕訢,勢必要遭到生性平庸的咸豐排斥和打壓。

    有一件事導致兄弟最終失和,1855年,奕訢的生母靜貴妃病重,母子二人多次請求先咸豐帝晉封皇太后,咸豐心中不快,閃爍其詞。奕訢即頒旨冊封,咸豐大為光火。靜貴妃去世以後,咸豐下令喪儀一律從簡,不得配享太廟。下旨罷免了奕訢一切職務,回上書房讀書。儘管之後咸豐再次啟用奕訢,但處處提防。

    奕訢和桂良、文祥任總理事務大臣,經管通商、關稅等事務,掌握了清廷的財政大權,和以肅順、載垣為近臣的另一個權力集團明爭暗鬥。咸豐命終之前,宣佈立六歲的獨子載淳為皇太子,載垣、端華、肅順等八人為顧命大臣,有意將奕訢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最終導致了“辛酉政變”的發生以及慈禧47年的干政。

    和咸豐的庸碌無為不同,奕訢無疑是滿目瘡痍的晚清中流砥柱。他興辦洋務、科技強軍、鎮壓太平天國、創辦了第一個外交機構。如果當年奕訢繼位的話,應該大有作為。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 6 # 歷史這樣說

    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是清朝時期內憂外患最嚴重的皇帝之一,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是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的六弟,關於這兄弟倆的關係及影響,悅史君給大家說道說道。

    清朝道光十一年(1831年),愛新覺羅·奕詝生於京師圓明園澄靜齋,生母為貴妃鈕祜祿氏,是道光帝的第四個兒子。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3年),愛新覺羅·奕訢出生,生母是靜貴妃,是道光帝的第六個兒子。

    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孝慎成皇后佟佳氏病故,貴妃鈕祜祿氏被道光帝晉封為皇貴妃,統攝六宮之事。

    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年),皇貴妃鈕祜祿氏被道光帝冊封為皇后。

    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病逝,10歲的愛新覺羅·奕詝被父親道光帝交由靜貴妃撫育,愛新覺羅·奕詝和愛新覺羅·奕訢開始由同一個女人撫養。

    由於皇長子愛新覺羅·奕緯、皇次子愛新覺羅·奕綱、皇三子愛新覺羅·奕繼等人已經去世,皇五子被過繼給嘉慶帝的第三子愛新覺羅·綿愷為嗣,皇七子、皇八子和皇九子都還年幼無知,道光帝就在愛新覺羅·奕詝和愛新覺羅·奕訢兩兄弟之間選擇立儲人選。

    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愛新覺羅·奕詝最終以嫡子加仁孝的方式,讓道光帝下定決心由他繼位,寫下遺詔。

    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道光帝病危,召集大臣宣示建儲硃諭:“皇四子奕詝,著立為皇太子。爾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贊輔,總以國計民生為重,無恤其他。特諭。”

    同時另有一詔“封皇六子奕訢為恭親王”。

    同年二月,道光帝去世,皇太子愛新覺羅·奕詝即位,以第二年(1851年)為咸豐元年。

    清朝咸豐元年(1851年),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不僅先後攻取了漢陽、嶽州、漢口、南京等南方重鎮,還威脅清朝中部腹地,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授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為十五善射大臣。

    清朝咸豐三年(1853年),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命各地組織團練,對抗太平軍,命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署理領侍衛內大臣,在軍機處行走。

    清朝咸豐四年(1854年),英、美、法三國向清廷提出修約等要求,遭到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拒絕,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被先後任命為鑲紅旗蒙古都統、宗人府右宗正、鑲黃旗漢軍都統、宗人府宗令、閱兵大臣、正黃旗滿洲都統。

    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七月,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的生母靜太妃病重,他請求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晉封皇太后,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含糊答應,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立即傳旨冊封,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很不滿,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不久被罷免一切職務。

    清朝咸豐六年(1856年),英、法兩國再次對清廷宣戰。

    清朝咸豐八年(1858年),英法艦隊攻陷大沽炮臺,進迫天津,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批准《中英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

    清朝咸豐九年(1859年),英法侵略軍在大沽口被擊敗,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盡毀《天津條約》,補授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為內大臣、管宴大臣。

    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進攻大沽,攻佔天津,進攻北京,史稱“庚申虜變”。

    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以“木蘭秋獮”為名逃亡熱河,命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擔任議和大臣,留京議和,代表清政府與英、法、俄簽訂了《中英北京條約》、《中法北京條約 》、《中俄北京條約》,並批准了中英、中法《天津條約》。

    同年十月,英法聯軍攻佔圓明園,搶劫之後焚燬殆盡。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在議和期間,籠絡了一批大臣,有了自己的勢力。

    清朝咸豐十一年(1861年),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病重,下了一道諭旨:“立皇長子載淳為皇太子。”又諭:“皇長子載淳現為皇太子,著派載垣、端華、景壽、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

    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被摒棄於顧命大臣的行列之外,導致他與贊襄政務王大臣矛盾更大了。

    咸豐帝死後,皇太子愛新覺羅·載淳繼位,贊襄政務王大臣顧命輔政,改年號為“祺祥”。

    同年九月(1861年),皇帝愛新覺羅·載淳的生母那拉氏勾結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等人,將贊襄政務王大臣革職拿問,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被任命為議政王,在軍機處擔任領班大臣,同時身兼宗人府宗令和總管內務府大臣,總攬清朝內政外交,年號“祺祥”改為“同治”。

    從上面的分析,答案已經浮出水面,悅史君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兄弟爭儲失和

    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在母親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去世後,由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的母親靜貴妃撫養,兩個人雖然是異母兄弟,但事實上要親近得多。

    然而,由於合適立儲的人選只有他們兩個,兄弟二人在身邊人鼓勵和自己的想法,只能明爭暗鬥,感情已經有了缺口。

    第二,靜太妃事件

    清朝咸豐五年(1855年),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的生母靜太妃病重,他請求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晉封皇太后,但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是不怎麼願意的,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在這種情況下,立即傳旨冊封,顯然激怒了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最終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被罷免一切職務。

    這一事件應該說是激化了兩兄弟的矛盾。

    第三,英法聯軍入京

    清朝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在此前以“木蘭秋獮”為名逃亡熱河,留下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議和。

    這在事實上導致了北京和熱河兩個中心,也讓咸豐帝愛新覺羅·奕詝更加不放心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因此,顧命八大臣自然就不可能有和碩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了。

  • 7 # 國史館

    咸豐皇帝與恭親王奕訢之間,的確有些恩怨,而且,這些恩怨在咸豐皇帝身前身後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深刻地影響著當時的朝局。

    其實,在咸豐皇帝奕詝的幾個弟弟中,他與奕訢的關係是非同一般的。

    道光皇帝一生中共生了九子十女。奕詝雖然排行老四,但身份卻不一般:他的生母是著名的蘇州格格,孝全成皇后鈕鈷祿氏。

    鈕鈷祿氏是乾清門二等侍衛頤齡的女兒,她的祖父、曾祖皆是功勳卓著的武將。頤齡曾長期駐防蘇州,鈕鈷祿氏童年和少年時代在蘇州度過。因此她除了美貌外還有江南女兒的溫柔。她自幼就深通文墨,詩詞書畫俱佳,兼具大家閨秀和小家碧玉的特質,同時又識大體,有見識,因此深得道光皇帝的喜愛。

    鈕鈷祿氏15歲進宮,27歲被立為皇后。從嬪到妃到貴妃和皇貴妃,最後成為皇后,一個臺階也沒拉下,成了清宮中晉升最快的嬪妃。特別要指出的是,她因為才、智、貌俱佳,甫一入宮就被封為“全嬪”。全的意思就是優秀的品質她都佔全了。所以她一直得皇帝寵幸,死了以後皇帝也一直懷念著她,竟然再也不立後了。

    鈕鈷祿氏薨時,奕詝還未成年,僅有10歲。10歲的孩子不能沒有娘,道光皇帝命當時的靜貴妃撫養奕詝。這個靜貴妃就是奕訢的生母,她一共生了兩個孩子,另一個是奕訢的姐姐,就是後來顧命八大臣中六額附景壽的妻子。

    奕訢只比奕詝小不到兩歲。倆兄弟年齡相仿,又吃住在一起,自然親近無比。他們一起上書房,一起玩耍。奕訢比較好動,也極聰明。他讓內務府打造了一把大刀和一杆長槍,倆兄弟一刀一槍地操練。正好被道光皇帝看到,就親筆寫下“寶鍔宣威,棣華協力”八個字,為刀和槍命名,同時也勉勵他們兄弟同心同德。

    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弟弟奕訢的才幹漸漸顯露,終於成了奕詝不得不認真對待的競爭對手了。平心而論,兩人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奕詝長於文采,書讀的比奕訢好,詩詞歌賦更遠超奕訢。而奕訢則文武雙全,尤其是武功方面,是奕詝難以望其項背的。

    奕詝的缺點是性格上有點優柔寡斷,另外身體比較柔弱。奕訢的缺點則更明顯一些,他好衝動,常常顯出年輕氣盛的樣子,讓人覺得他還不太成熟。

    道光皇帝晚年,在立儲的問題上一直猶豫不決。其實他可選擇的餘地也不大。他雖然生了九個兒子,但在這時只有三個成年。其中第五子奕誴已經過繼給他的五叔惇恪親王綿愷。後來大有作為的第七子奕譞這時還不到十歲。所以只能在四子奕詝和六子奕訢之間選擇。

    這倆人雖然同在上書房讀書,但師傅卻不是一個人。奕詝的師傅是山東濱州人杜受田,這個人其實是後世王闓運一類的人,有心機,好權謀。而奕訢的師傅是四川華陽人卓秉恬。卓秉恬是理學大家,朝野評價他有古大臣之遺風。這樣的人怎麼會看得上杜受田那些蠅營狗苟小伎倆。

    但就這樣差別就出現了。道光有意用狩獵方式考較二人,二人分別就此向自己的師傅問計。杜受田認為,論騎射功夫,奕詝無論如何也比不過奕訢,還不如不比,於是就教他如此這般一番說辭。而卓秉恬則認為奕訢各方面都足夠優秀,到時候正常發揮就行了。

    到了那一天,奕訢自然是滿載而歸,奕詝卻兩手空空。道光皇帝很奇怪,就問奕詝是怎麼回事兒。奕詝說,“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道光皇帝大悅:“此真帝者言歟!”立儲遂定。

    但是,道光皇帝也不忍太過冷落奕訢,就在建儲時封奕訢為恭親王。按慣例,為了讓儲君即位後更加順手,儲君兄弟的封親王都由儲君即位後由儲君來封,上一代皇帝越俎代庖的事很少見。但也因此,恭親王奕訢的身份在咸豐朝尊貴無比,無人能及。

    奕詝即位,是為咸豐皇帝。他即位後把他的養母、奕訢的生母靜貴妃尊為皇考康慈皇貴妃,居倚春園壽康宮,遵照皇太后禮遇奉養。咸豐五年,康慈皇貴妃病重,彌留之際恭親王奕訢面奏咸豐皇帝,為母親請求皇太后封號和喪葬禮儀。咸豐皇帝當時未置可否,但奕訢卻認為皇帝已經應允,於是利用軍機領班的便利頒發聖旨造成了既成事實。於是,康慈皇貴妃獲康慈皇太后封號,葬東陵,升附太廟。康慈皇太后成了有清一代繼董鄂妃後第二位生前非皇后身份而享太后禮遇的后妃。

    平心而論,這件事是恭親王奕訢莽撞了。清宮一貫的規矩是有例不可廢,無例不可興。母親去世想弄個最高封號有情可原,但這個訴求有點過了。因為即便以康慈皇貴妃身份安排葬儀也完全說的過去,要一個皇太后的封號,對咸豐皇帝來說的確有點為難。退一步說,要辦這事也行,但應該與哥哥咸豐皇帝心平氣和地商量,刨陳厲害,曉之以理。奕訢霸王硬上弓的做法對咸豐皇帝來說實際上是一種情感和道德綁架。

    事後咸豐皇帝對恭親王奕訢非常不滿,下旨罷免他軍機領班職務。倆兄弟的芥蒂從此種下,再也無法去除了。因為此時能夠彌合倆人間隙的中間人康慈皇太后已經不在了,其他人做不了這個工作。

    到了咸豐十年,英法聯軍進京,咸豐皇帝躲到熱河去木蘭秋獮,命恭親王奕訢留守京城。恭親王奕訢當時雖然只有二十幾歲,但卻帥留守京城的親貴重臣,維持京師秩序,與英法聯軍展開談判。

    這讓咸豐皇帝心裡很不舒服。他是皇帝,關鍵時刻他帶著嬪妃逃走了。而一向不如自己的弟弟卻勇敢地擔起了責任,坦然面對他不想應對的局面。

    另一方面,作為咸豐皇帝身邊的另一個核心人物肅順對恭親王奕訢也十分忌憚。他雖然不是軍機大臣,但皇帝對他言聽計從。他深知如果恭親王奕訢與咸豐皇帝重歸於好,以奕訢的地位和能力,他肯定就會被邊緣化。所以他不斷挑撥皇帝與奕訢的關係,千方百計阻撓皇帝迴鑾。

    咸豐十一年七月,皇帝自知將撒手人寰,於是開始安排後事。他接受了肅順提出的顧命大臣贊襄政務的安排,任命了八個顧命大臣。在這八個人的名單中,最應該進入名單的恭親王奕訢被排除在外,這意味著恭王集團與執政的肅順集團正式決裂,一場震動朝野的爭鬥已經不可避免。

  • 8 # 沂藍書院趙月光

    咸豐皇帝與恭親王奕訢都是道光皇帝的兒子。咸豐是第四子,是嫡子,生母是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道光帝第二任皇后。奕訢是第六子,生母是靜妃。鈕祜祿皇后在咸豐不到9歲時去世,靜妃就成了咸豐的養母,並且對咸豐很好,跟自己的親兒子一樣對待。可以說小時候,咸豐與奕訢是好兄弟、好朋友。

    但隨著成人長大,到底由誰來繼承皇位就成了這二位兄弟內心藏的事了。

    道光皇帝晚年一直對皇位繼承人頗為猶豫,咸豐、奕訢這兩人各有優缺點,清朝的家法傳嗣,不分嫡庶。有一年春天,道光皇帝帶領眾皇子一起到南苑打獵(南苑開四個苑門,北為大紅門,南為南大紅門,東為東紅門,西為西紅門。今天的南苑機場和亦莊一帶)。奕訢擅長武藝,射箭功夫也很高,不一會就捕獲野鳥甚多,遠超其他弟兄,不禁有點得意。道光再看看咸豐,一隻獵物也無,難道放了空箭?再走近一看,咸豐箭筒裡的箭矢滿的,一支也沒放。道光問咸豐為何,咸豐回答:春天鳥獸們都在談戀愛生子,我不忍心殺生來破壞自然的和諧啊。其實這一招是咸豐的老師杜受田出的主意,比武,咸豐不是奕訢的對手;比仁孝,咸豐才佔據優勢啊。

    道光心裡琢磨:現在西方列強都蹬鼻子上臉了,割地賠款才算了事。這以後,不折騰,才不會冒犯西方列強,才能坐穩天下。咸豐是個不折騰的主,奕訢是個折騰的主,選咸豐即位,奕訢作為親王輔佐,這個算盤打得很圓滿。

    後來,咸豐當了皇帝,雖然也封了奕訢為恭親王,還讓他兼任了軍機大臣(位同宰相)和領侍衛內大臣(正一品)兩個重職。但咸豐一想到那年春天,心裡還是有一絲絲涼意和警惕。

    後來靜妃的封號問題,引發了咸豐對奕訢的嚴重猜忌和防備。

    靜妃原來是皇貴妃,咸豐當了皇帝后封她為“皇貴太妃”,提供了皇太后規格來奉養皇貴太妃。本來是個很正常的封號,但靜妃是咸豐的養母,奕訢想透過人情讓咸豐封為皇太后。

    咸豐卻不答應。皇太后,要麼是原來的皇后,要麼是自己生的兒子當了皇帝。如果靜妃成了皇太后,那奕訢是啥呢?這就觸犯了咸豐的心頭大忌。

    靜妃重病後,奕訢又向咸豐哭訴要求冊封。咸豐心裡又煩又愧,只好不置可否,含糊其辭地說了幾句。奕訢卻把這個含糊其辭當成了同意,馬上讓各部門籌辦起來。

    咸豐知道後,全世界都知道了。如果把奕訢以假傳聖旨砍頭,恐怕對不住臨終的靜妃。咸豐只好忍下了這口惡氣。

    咸豐皇帝為了發洩對奕訢的不滿,刻意壓低了各種喪葬標準,雖未取消皇太后封號,卻在諡號上不加道光帝的“成”字,昭示天下孝靜皇后與道光在位時期所冊封的皇后嫡庶有別。又以奕訢“辦理葬禮事宜,多有疏忽”為借款,把奕訢的軍機大臣等職務全撤了。

    直到英法聯軍打進北京城,咸豐逃往承德,才重新啟用奕訢,讓他留在北京的火坑裡與洋人談判。

    咸豐到達承德之後,肅順隨侍左右。此時咸豐帝身體越來越差,肅順極力勸說咸豐帝留在熱河,並阻止恭親王奕訢與咸豐見面。咸豐受肅順影響,對重新掌握權力的奕訢更加警惕。

    鑑於這些情況,咸豐絕不會讓奕訢當顧命大臣。

  • 9 # 搞哥讀史

    咸豐皇帝與恭親王奕訢不僅有恩怨,而且恩怨還很深。咸豐對恭親王至死不諒,將其踢出顧命八大臣之列便是一例。而恭親王也是以牙還牙,咸豐屍骨未寒,便聯合兩宮太后發動“辛酉政變”,推翻了咸豐臨終前對身後事的全部安排。

    然而,兩人在小時候,卻曾是形影不離的好兄弟。

    《清史稿》諸王列傳記載:“(奕訢小時候)與文宗同在書房,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十八勢、刀法十八勢,宣宗賜以名,槍曰‘棣華協力’,刀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訢。”

    在宣宗道光的幾位皇子中,奕詝和奕訢年齡最相近,又同由靜妃撫養長大,雖然不是同出一母,但卻如同母兄弟一般親近。道光給他們發明的刀法命名為“棣華協力”,便是有讓他們兄弟同心協力的期望在裡面。

    咸豐與恭親王從一對好兄弟,鬧到最後手足參商,算起來主要是在3件事情上鬧了矛盾。

    第一,兄弟奪儲之爭。

    在道光的諸位皇子中,奕詝和奕訢能力都很強,也許奕訢還要略勝一籌,道光曾多次考慮將奕訢立為太子,繼承大清的江山。

    而奕詝自知武藝上遠不及奕訢,文才也未必壓過這位弟弟,於是專在“仁孝”二字上下工夫。有一次道光帶著幾個皇子到南苑打獵,其他皇子均在獵場中大顯身手,惟有奕詝一人兩手空空。事後,奕詝依師傅杜受田的教導,向道光表示不願意在萬物繁育的春季傷害生靈。道光聽聞後,對奕詝的仁慈之心大加讚賞,最終決定讓這位仁慈的皇子來繼承皇位。

    咸豐在奪儲之爭中勝出,有些取巧的意味在裡面。雖然道光為了補償奕訢,封他為恭親王,但奕訢對咸豐奪得皇位,未必不心懷芥蒂。

    第二,靜妃封后事件。

    前面講到,咸豐和恭親王從小都是在靜妃撫養下長大。這是因為咸豐的生母孝全皇后早逝,而靜妃是恭親王的生母。道光去世後,咸豐奉靜妃為皇太妃,起居飲食一切規格,與太后一般無二。但因靜妃不是皇帝生母,一直沒有尊奉她為皇太后。

    咸豐五年(1855年)七月,靜太妃病重。咸豐前來探視時,恭親王再次向皇兄提起母親臨終前的遺願,希望最後能得到一個太后的名分。咸豐當時“哦、哦”含糊答應了兩聲,可能只是表示知道了這件事。但奕訢不知咸豐已對他們兩母子產生猜忌,以為得到了咸豐默許,便以皇上口諭為名,利用軍機大臣的身份,在未經咸豐正式授意下傳旨冊封靜太妃為“康慈皇太后”。木已成舟,咸豐若要反悔,便會落得不孝之名,因此只好默認了奕訢的荒唐行為。

    但也正如《清史稿》中所記載,靜太妃去世後,咸豐為她上諡號“孝靜康慈弼天撫聖皇后,不繫宣宗諡,不祔廟”,區別於他自己的生母“成”皇后,以示對恭親王母子的不滿。而在康慈皇太后下葬的第二天,“上責王禮儀疏略,罷軍機大臣、宗令、都統”,咸豐罷免了奕訢的一切職務,讓他回上書房讀書反省。

    從此之後,咸豐與恭親王兩人更加疏遠。

    第三,英法聯軍內犯事件。

    咸豐十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內犯。大清與聯軍談判破裂,天津失守,咸豐逃亡熱河承德避暑山莊,把恭親王留在北京與洋人談判。

    《北京條約》簽訂後,咸豐流連於熱河行宮,縱情聲色,以致病體日衰,不願迴鑾。而恭親王在北京主持議和,聲望頗高,也因此流出恭親王欲挾洋人自立的傳言,遭到咸豐猜忌。

    咸豐臨終前,始終不準恭親王前往承德避暑山莊覲見,甚至御筆親書,“相見徒增傷感,不必來覲。”實際上是擔憂恭親王的前來對皇位造成威脅。因此在後來指定顧命大臣時,乾脆把恭親王剔除在外。所以顧命八大臣的名單之中,最後恭親王並未名列其中。

  • 10 # 立志成蟲

    個人的看法:奕訢是咸豐心裡的一根刺,是帝王心裡扎的很深又拔不出來的一根刺。咸豐生母早喪,是奕訢的生母扶養長他大的,所以咸豐跟奕訢的兄弟關係還是很融洽的。道光皇帝在秘密立儲選皇位繼承人的時候在這倆兒子之間猶豫彷徨了很長時間,由此可見奕訢是咸豐強有力的競爭者,那麼奕訢的才幹和支援度也不算低。清朝自雍正實行秘密立儲制度以來,乾隆嘉慶道光三代皇帝都沒有強有力的競爭者,在明眼人看來,秘密立儲的“秘密”程度低的很,比方說嘉慶,連往來於清國的北韓官員都知道乾隆的兒子裡能當皇帝的只有嘉慶一人。咸豐是秘密立儲的制度最後一個皇帝,也是“秘密”程度最高最強的一個。道光傳位於咸豐,同時封奕訢為世襲罔替的恭親王,俗稱“鐵帽子王”,道光應該是有遺憾愧疚的心理,同時應該也有保奕訢周全的意思吧?奕訢的身份地位影響力成了一直距離皇位最近的那個人。咸豐的心裡是忌憚的缺乏安全感的,繼位後對這個六弟是冷落提防限制的,但奕訢不管心裡是不是有怨恨一直規規矩矩的,咸豐也只能提防限制。兩人的恩怨在秘密立儲時就再也化解不開了,因為“無情最是帝王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安石變法為什麼半途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