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每次看完老師推薦的書感覺啥都沒學到,只記得情節
10
回覆列表
  • 1 # 嚴文康1

    只有輸入和輸出才算是讀好了一本書。

    所謂輸入就是在書本上看到某個句子和段落時,就會聯想起一些東西。比如說,讀到傳記時,把自己置身於當時的情景中,想象一下自己如果遇到這種問題,自己會怎麼解決,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透過這樣一個思考輸入過程,這樣的讀書才是深刻的。再者把一些好的句子摘錄下來,作為素材。日積月累這樣就會加深印象讀書印象。

    輸出一般來說就是寫書評,寫拆書稿。透過自己的思考,把一本書的精華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透過讀者的反饋,讓讀者能夠明白這本書講述了什麼。

    只有透過輸入和輸出的過程,這樣才算是讀好了一本書。

    至於是否是讀好了一本好書,就必須得從改變的角度來講述。任何一本書就有它適應的人群,透過書本改變了自己的思想,改變了自己的行動,改變了自己日常生活,也只有這樣的書本才算是讀了一本好書。因為讀懂了,看懂了,而又在一定的程度上改變了自己。這樣的讀書就是讀好了一本好書。

  • 2 # 微笑愛讀書

    個人認為,讀好一本書,是不僅能看懂書的主題,還能延伸出自己的想法。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閱讀,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是一件好的事情,但確實,並不是每個人都善於讀書。如果是故事或是小說類的虛構書籍還好,這些書籍因為情節緊湊,抓人眼球,很容易將讀者的注意力集中,或是獲得某種情感體驗,進而印象比較深刻。一般人這類書,很少有人在意文學鑑賞價值,所以這類的虛構書籍讀完後,往往感覺有收穫的。

    難就難在一些非虛構類的書籍,比如說一些關於溝通的工具書,或是專業類書籍,不善於讀書的人,往往是瞻不了前,也顧不了後。最後只記得文末最後一句話是什麼,還不一定能理解。更不用提總結出那本書的主題,或是提出自己的問題了。

    網上流行一個思想,說是讀了那麼多書,即使記不住,也會像是吃下的飯,融入到血液當中,在潛意識裡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這段話,我只認同一半。人的大腦是一個很神奇的物質,清醒的意志控制不了的思緒,潛意識像寶藏一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但也正因為如此,那個寶藏見不得天日。想一想你有沒有明明知道自己知道某件事,卻拼命怎麼也想不起來的情況,反而是在不需要的情況下,突然就想了起來。書到用時,沒了,那就等於沒有了。所以我不贊同以這種想法自嗨,只有講得出來,用得上,將這些知識可交付於清醒的意識,才算是真正的擁有。

    而怎麼算讀好一本書,個人感覺是因人而異的,因為每個人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從我個人來講,當你讀完一本書,能夠將作者的主題講出來或寫出來,並且能延伸出與主題相關的知識點,這就是讀好了一本書。

    那麼怎麼才能講作者的主題講清楚呢,這就主要就要看讀書的功力了。《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中,這方面講解的非常清楚。它將讀書分為四個層次,分別是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這裡,我想提一下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檢視閱讀並不是像我們平時讀書一樣,一個字一個字的看,而是精讀之前的略讀。這個時候讀書,要從書的封面開始,書名、作者介紹、內容簡介、目錄等,一個都不放過,書中的內容是挑揀自己認為重要的重點讀,這些內容都是濃縮的精華,這樣很快可以概括出一本書的主題。

    當然只用檢視閱讀是完全讀不好一本書的,要與其他三種閱讀層次相結果,才能真正的讀好一本書。所以想要有將一本書上有自己的想法,那就要用到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了。這時候,不是讀一本書了,是讀幾本書,但講的都是一個內容範圍。集合大家思想,融合為已用。

    那麼還有什麼方法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呢?拆書大家都應該很熟悉吧,拆書中有一個拆書法RIA:R指的是閱讀原文片段,I原文講解,A化為自己用。A又分A1 A2,A1指向過去,喚醒讀者過去的相關經驗,A2是指以後怎麼應用。

    舉一個使用的例子:

    在《批判性思維工具》一書中,第58頁提到概念的描述:

    R-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理解事物的過程並不是先從不涉及概念形式的初步感知,到經由意識加工將概念納入我們已有的知識範疇來完成的。而事實正好相反,概念和名稱似乎是作為事物的固的屬性與事物本身同時被我們感知到的。

    I-我們直覺性的運用一些概念,就好像這些是事物的自然屬性一樣,其實這是我們後天加工而成的,概念並不等同於事物的本身。

    A1-(過去相關經驗)以前我認為幸福就是有很多很多錢,為什麼會這樣想?因為大家都是這樣認為的,應該是對的。

    A2-(未來應用)幸福是因人而異的,別人眼中的幸福或許是我的災難,我要制定自己的幸福標準。我眼中的幸福的經濟狀況是,有一定數額的存款,和家人生活在一起,有自己的房子。

  • 3 # 田佰融

    很多非學習類書籍,或因為時間,或因為篇幅過長,我們通常都會把一些篇章快速翻過,而主要去讀一些主要的,精彩的部分,因為翻看這些書籍的目的主要是打發時間,或者是釋放某種情緒,放鬆自己。

    而學習類書,你主要是學到裡面的知識,來提高自己的水平能力,如果讀完沒有學到知識,那你就不算讀完了這本書,而問題的註釋也說了是老師推薦的書,應該跟學習有關的書,肯定讀起來興趣不大,特別乏味,除了少數學霸能堅持讀完讀懂它,大部分人都是走馬觀花式的讀,裡面有很多問題和知識肯定沒有讀懂,所以就不算讀完了這本書,

    綜上所述,讀一本書。

    非學習類的,讀到了主要的情節,達到了讀這本書的主要目的,就算讀完了這本書。

    學習類的書,讀到了裡面的知識,提高了自己的能力才算讀完了這本書。

  • 4 # 冬至2021

    怎樣才算讀完一本書?

    首先你為什麼要去讀這本書?這本書什麼地方吸引你?作者的知名度?或者是朋友,同學,老師推舉你去看的這本書?再或者是這本書裡面的開頭內容深深的吸引了你讓你有看下去的動力!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如果一本好書它一定有吸引你的地方。讀書,很有講究,囫圇吞棗一樣的讀完,那還不如去做點別的什麼也許有更好的發現!也許你會說,我囫圇吞棗一樣的看完,也能記的裡面說的大概意思。或許是這樣吧,但把書寫出來的作者他(她)們可是用心一點一點的構思出來的。正像你考試的時候在最後作文題一樣,你也需要構思,需要去組織自己的內容。如果像囫圇吞棗一樣的寫完,你認為你的作文能的幾分?!

    一本書尤其是一本好書,需要作者嘔心瀝血的寫出來,更要接近實際的去完成。這就需要我們去細心的看它瞭解它,慢慢的一字一句的去品味裡面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去了解作者當時的感受,才能把一本書最重要的內容記下。感受一本好書所帶來的力量,正是培養你的閱讀能力更能磨練你的心志,如果你能把一本好書,認認真真的讀完。對你以後寫作方面有很大的提高,透過每句,每段,每個字所表達出來的意思和自己所想的內容結合,將會淋漓盡致的抒發出來。只有這樣,你的內心感情會透過自己的寫作所表達出來!

    原來我也喜歡讀書,尤其是在小學和中學的時候,我喜歡讀作文選。只要自己有了零錢就去在,買來就廢寢忘食的看。我小學語文每次考的一般吧,那時候學習拼音不好,就不寫,直接跳過,去看最後的作文題目。去自己構思,去想,去回想自己看的作文選裡面好的句子,每一段。那時候沒少被老師打,作文寫的很好,前面為什麼不寫,你這是偷懶,學習不用功!真是慚愧啊!到了中學的時候有一次寫的作文還在全班和全校朗讀過!

    所以,讀一本書尤其是一本好書,不能操之過急更不能囫圇吞棗一樣的去看,去讀。遇到一本好書,就像遇到一位好友,如果你慢慢的品味書中的每一段,每一句內容,你就會廢寢忘食的去了解它,專研它!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 5 # 在路上84749

    瀉藥!

    怎樣才算讀完一本書,這個問題超級有意思,我覺得讀懂了就算讀完了。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既然是階梯,那多少總有可以讓人慢慢往上走的功效。這裡根據自己的理解講兩類書籍:功能類和情懷類。

    功能類

    顧名思義,功能類圖書旨在能夠幫忙人從書中學習能夠解決當前所遇問題的辦法。相對應的,這類書讀完的標杆就是能解決問題了。

    舉個例子,我曾經想要了解一下高速公路隧道是如何修建的,就專門讀過一本《公路瓦斯隧道設計與施工技術指南》,從開挖,到支護,一直到後面的仰拱二襯,雖然只看了一半,但我覺得已經瞭解了其中我想要了解的知識,所以我依然覺得讀完了。

    我一直覺得這類書除非一點不通而自身又強烈想要了解外那讀完的必要性實在是不高,功能類書籍太多,努力學習自己真正需要的才是有意義的。

    2 . 情懷類

    情懷類圖書分類更廣,這類書讀著則完全是為了放鬆休閒之用,感性的東西幾乎充斥一本書的方方面面,旨在引起讀者思想上的共鳴,或是宣講一位偉人成長的不易,或是感嘆某男某女情比金堅的愛情,或是控訴舊社會的黑暗。但凡總總,當你能體會到作者寫書的中心思想那一本書也就讀完了,而讀者瞭解中心思想的難易程度,一方面也能成為一本書本身是否優秀的條件。

    我喜歡看小說,在此再以武俠小說舉一個例子。古龍的成功主要是能深刻引起讀者的共鳴,陸小鳳、楚留香、沈浪這樣的朋友你想不想交?這樣的知己你是否願意和他們同生共死?薛冰、蘇蓉蓉、白飛飛這樣的紅顏你想不想交往?所以,不必太執著了,看這類書嘛。有情緒是最好的,悲傷、快樂、大笑、哭泣都很好!!!

  • 6 # 微塵

    這個問題說起來是要分類的,以下純屬個人觀點

    一.從字面意思來看,一本書完完整整從頭看到尾,就算是我們看完了一本書,其實在高中以前對課本以外的書籍,我的理解也是這樣。

    二.深層次的來講,讀完一本書需要去理解一本書所表達的思想觀點、理念等,通俗的講,就是懂了而且有所收穫,這些收穫你可以在往後的時光裡駕輕就熟地運用到生活中、工作中。

    還有開頭提到的分類,書分很多種:學習類、休閒娛樂類、小說類、歷史類……

    比如很多小說,如果不是像《紅樓夢》之類的具有研究價值的小說類書,我們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是閱讀,不會去做閱讀理解,不會寫觀後感悟,純粹是為了消磨時光,或者就是讓自己多一點閱讀量,潛移默化的提高文學修養,當然前提是高質量的小說;

    如果是一本學習類的書,比如一本營銷管理的書,在讀書的過程中,如果讀書之人會對照書中的事例去對標在現實中的運用,會去思考一個事例所用到的方法,能理解書中的精髓。在讀完這本書後,他會去實踐,將理論變為實際,這就算他讀完且讀懂了一本書。

    那麼,如果是為了“懂”去讀一本書,針對不同型別的可以有很多種方法:

    1.寫觀後感。不是看一次,多看幾次,每次都會對一本書有新的理解,將所有的觀後感集中再看。

    2.寫日記,每天書裡你認為重要的語句、理論摘抄下來,再附上自己的分析;

    3.讀書過程中,像讀書時候一樣查資料、做筆記、備註;

    其實不管讀什麼書,只要不是低俗的,你是讀完還是讀懂,都會對你有所益助,那些文字在你的潛意識裡紮根,在合適的情境中,他們就會出現開枝葉。

  • 7 # 愛讀書玩職場

    一般來說,把一本書從頭到尾看過一遍就算讀完了。但實際上我們會發現,就像問題描述裡說的,只記得情節,其它都忘了。假如是情節弱的工具類書籍,那更慘,情節都沒有,看到結尾忘了開頭和中間。假如看的那本書只是為了消磨時光,那不要緊,但很多時候我們還是希望看過的書能夠轉化成我們自身的東西,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用性的技巧。

    大巖俊之在《實用性閱讀指南》裡給介紹了三個步驟來記住書裡的內容並轉化成自身能力,我照著這個方法看了幾本書,發現確實有用,所以想分享給大家。

    第一個步驟是設定讀書目的。每一本拿在手上要看的書,我們都是帶著一定目的的吧?這個目的不一定非得多深刻多有見地,就是一個模糊的想法也行。看《萬曆十五年》的時候,我就想知道,萬曆十五年是哪一年?發生了什麼事?結果是怎樣?這樣帶著目的去看,比較容易專注,而不會心散。就像“孕婦效應”一樣,一個孕婦總會比其他人更容易注意到其他孕婦的存在,就好像你背個名牌包出門會發現好像滿大街人都揹著這種包。其實這就是注意力集中而產生的現象,讀書也會這樣。我帶著上述這三個問題去看書,開頭第一章就知道了萬曆十五年是1587年。看到結尾,知道了這一年是明朝一個很平淡的年份,有地方乾旱有地方水災,但都不是大問題。這一年陰曆年底,戚繼光死了,而張居正已經死了五年了,五年後李贄也要死了。這些事件的結果就是,從側面反映了明朝的制度已經腐朽到遠遠跟不上時代的發展。這就是我看完萬曆十五年後記住的東西,個人感覺,算是把這本書讀完了。

    第二個步驟是畫思維導圖。可以直接在白紙上隨意地,把標題、加粗的黑體字、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及段落,寫在紙上。這樣看完全書之後,心裡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脈絡。再看看印象深刻的那些句子,就能記住書裡的東西了。然後試著用3-5句自己的話來概括這本書講了什麼。從自己嘴裡講出來的內容,過很久都不會忘。比如看完萬曆十五年,人家問我這本書講的什麼內容,我說:講的是萬曆皇帝坐在龍椅上的第十五年,文官政府效率低下到忍無可忍的地步,財政制度、軍事制度等各項制度都遠遠落後於時代的發展。政府靠道德倫理來治國,法律的缺失導致很多事情就是死結,完全無解。這些根本性的東西沒有人能夠改變,所以就成了明朝走向滅亡的原因,沒有人能夠獨善其身。

    第三個步驟是行動起來,把書上看到的馬上運用在實踐中。這個步驟主要針對於實用類(工具類)書籍,假如是文學類,到上面第二步驟就算讀完了。工具類的書,提供的是方法,只有用了才是自己的。比如我自己收藏著一本書叫《Excel 應用大全》,每次要用到表格而又不太會用的時候,就翻開書,現學現用,這個方法對於這種內容很多很細又需要練習的書非常有用。我現學現用的幾個Excel 小技巧在用過之後就會了,也不容易忘。

    看過,能記住,會使用,才算真正讀完一本書吧。

  • 8 # 一滴水韻

    題主所說老師推薦的書看完啥也沒學到,因為你是在看,而不是在讀。

    讀書與看書是有區別的。看書,是一種消遺,可以隨意隨性,可以邊看書邊看電視,邊聊天邊看書,可以躺在床上或是上廁所的時候看, 可以一目十行。讀書卻不同,讀書不是打發時間,是追趕時間;讀書是字斟句酌,要用心靈深處的東西去感受,去體會,要有批註,有讀書筆記;讀書,是能力的積累,是一經通而經經通的能力。

    曾國藩說,讀書看書不同,“看者如攻城拓地,讀者如守土防隘,二者截然兩事,不可闕,亦不可混。”曾國藩又說:讀書強記無益,一時記不得,丟了十天八天再讀,自然易記。

    有一年高考的作文題,講的是挖井。有一個人挖的不深,但挖的數量多,結果一口水也喝不上。另外一個人,一門心思挖一口井,結果喝到了水。我覺得讀書和挖井一樣。在我同事當中,有的孩子,一個月能看好幾本世界名著。完後,問他有啥感覺,孩子說沒感覺。看上去是博覽群書,但所得有限。這樣子看書,能看出什麼好效果?希望你理解了讀書與看書的區別。

    下面,將龍應臺的這段話送給即將開學的孩子們,“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義,你就有成就感。當你的工作給你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

  • 9 # 光述928歷史文化旅行

    其實老師推薦都是有針對性的,如果你還是學生,那一定是有相關的才會推薦閱讀,讀一篇文章,我們總要搞清楚中心思想是什麼。讀一本書分很多不同的情況:

    1經典:需要反覆的讀,每一次都要做筆記,寫眉批、側批,比如四書五經、易經、黃帝內經、古文觀止、史記、資治通鑑等;如果你可以融會貫通的用出典故,知道出處,理解了意思,那就是讀完了;

    2、如果是一般的小說,那如果可以記得情節,記得主角間的糾葛,記得故事發展的脈絡,對你的寫作或情節設定有幫助,那就是讀完了;

    3詩詞歌賦類的,會背誦,能解析,也算讀完了;

    4、讀書時一定要做讀書筆記,優美的句子、生僻的字、不知道的典故、讀後感等都可以記,翻起讀書筆記的時候還能大致記得讀那本書時的感受,那也算讀完了。

    書變成自己的了,完全領會了,那就是讀完了。

  • 10 # 北曉920225

    怎樣才算讀完一本書,我說下我的參考標準三條:第一,這本書主要講了什麼,最好能提煉成三句話就能講清楚。第二,這本書打反應了個什麼問題,問題可以不只有一個,有哪些細節可尋。第三,這本書可以給自己哪方面的其實意義或者說可以學到什麼。這三問題都有了答案基本這本書就都讀懂了。

    下面我來推薦一下,我讀書的方法:就簡單的一句話,抓住每本書的書名,窮極自己所有的想象以這個書名為中心提出疑問,在看內容從中尋找答案。看看自己和作者從同一個書名出發,所能想到的東西有那裡是一路的,有哪裡是不一樣的,為什麼。

    每本書的書名我覺得就是這本書的靈魂之所在。希望喜歡讀書的朋友都能從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

    一個喜歡分享讀書感悟的書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月存500元的基金定投三年後有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