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教堂
-
2 # 叫我逗比
要談關羽為什麼能威震華夏,嚇得曹操要遷都,必須要說一下荊州的時間線。
208年,也就是諸葛亮出山後的第二年,劉備聯合孫權,與周瑜率領聯軍在赤壁大敗曹操,趁機攻佔荊州四郡,又從孫權手中借到荊州江陵(南郡),佔據荊州五郡。
自有諸葛亮後,劉備真正有了自己的地盤。
3年後,益州牧劉璋邀劉備入川對付漢中的張魯。劉備留諸葛亮、關羽、趙雲、張飛等守荊州,自己率領數萬步卒入蜀。
次年(212年),劉備和劉璋關係決裂,劉備攻打劉璋,後邀諸葛亮、趙雲、張飛等率軍入蜀協助。關羽成為了鎮守荊州的主帥。
關羽成為鎮守荊州的主帥
又3年後(215年),劉備徹底佔據了益州。孫權認為劉備已經有地盤了,就向他討要荊州。劉備自然不給。孫權大怒,就派呂蒙襲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劉備準備和關羽反擊,這時曹操攻佔了漢中,劉備只得答應了孫權的請求,和孫權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然後趕緊去處理漢中的曹操。
關羽是一個非常高傲的人,打益州,沒立功,結果鎮守的荊州五郡,還白白丟了一半,可想而知他的心情。
又3年後(218年),劉備又拿下來漢中。10年的時間,劉備從一無所有,到佔據益州、漢中和荊州數郡,這期間,關羽卻毫無戰功。
關羽自跟隨劉備起,屢立功勳,從來沒有過10年的時間沒有任何戰功的情況。所以關羽的心中一直憋著一口氣,就想立功。
關羽急切想立功
不久後,孫權進攻合肥,吸引曹魏的主力,各州的兵馬都駐守在淮南一線。荊州出現空虛。
急切需要立功的關羽,認為這是個機會,於是親自率兵圍攻襄樊,更是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風頭一時無兩。就在這時,洛陽附近又發生了另外一件事。
陸渾縣離洛陽不到50公里,陸渾人孫狼發動叛亂,殺死縣主簿,往南歸附關羽。關羽授予孫狼將軍印綬,撥給部隊,讓他回去做賊寇,攪亂曹軍後方,和關羽遙相呼應。
關羽近10年,一直在鎮守荊州,曹操不能不知道。關羽10年沒有功勳,曹操不能不知道。關羽曾投靠曹操,所以高傲的關羽急於立功的心情,曹操不能不知道。
關羽急於立功,猛攻襄樊,洛陽附近又有關羽的勢力,呼應他作亂。關羽的威望震動華夏。曹操這才商議遷都許昌來避關羽的銳氣。
關羽威震華夏,曹操嚇得遷都
其實不止洛陽附近,就在關羽圍攻襄樊前不久,曹操派丞相長史王必領兵督理許縣。
京兆人金禕認為大漢江山即將換主,於是和太醫令吉本、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謀劃發動叛亂,殺死王必,奪其兵權,挾持漢獻帝來攻打曹操,並聯合關羽,作為外援。
然而,吉邈等人夜裡攻打王必時,燒燬他的營門,射中了他的肩膀,王必逃跑了。王必隨後聯合潁川典農中郎將嚴匡等反擊吉邈等人,殺死了他們,平定了叛亂。
甚至讓曹操損失慘重的宛城,也再次叛亂。因南陽官民徭役太重,宛城守將侯音造反,殺死了南陽太守,劫掠附近郡縣的百姓數千人。
曹操派曹仁討伐侯音。曹仁帶軍攻破叛軍,在宛城進行屠殺後,斬了侯音,又回師樊城。
曹仁宛城大屠殺
不難看出,關羽能夠威震華夏,嚇得曹操差點遷都,不單單是因為他圍攻襄樊,水淹七軍等,更是因為吉邈、孫狼等人相繼叛亂。1年之內,曹操後方發生多起叛亂事件。
吉邈於許縣挾持漢獻帝,孫狼在陸渾據洛陽幾十裡的地方作亂。關羽前面打仗,勢力又滲透到曹操後方的核心地帶,曹操被嚇著了。
但畢竟作亂的都是賊寇而已,不值得大驚小怪。所以司馬懿等人一勸諫,曹操就明白了,馬上聯合孫權開始搞關羽。
關羽也是點背,這麼多年死守荊州,沒有軍功,憋了一肚子火,看準機會,準備奪佔襄樊,立個大功,沒想到被呂蒙背後捅刀子,丟失荊州,最終無路可去,逃回益州的路上,被孫權的人追上,擒獲斬殺
-
3 # 最愛周慧敏
三國演義第七十五回關羽水淹七軍後,殺龐德擒于禁,威震華夏,曹操感慨:“于禁被擒,龐德被斬,魏兵挫銳;倘彼率兵直至許都,如之奈何?孤欲遷都以避之。”從地理位置來看,荊州到樊城200多公里,到許昌500多公里,可以說比較近的。而此時關羽大挫魏軍。遷都原因有:
1,此時關羽勢大,乘勝追擊,如此近距離,可能招架不住。而且關羽乃當世虎將。
2,孫權之前有心和關羽聯姻,讓關羽之女嫁與孫權兒子。如果關羽和孫權聯盟,其勢更不可擋。要知道南京到許昌也就600公里左右。
3,劉備已得益州,巴蜀之地,進軍漢中王,而劉備又是劉皇叔乃漢室宗親,如果攻打,魏不佔天時,漢獻帝可能不會保曹操。到時藉機以伐漢賊為由,曹操可能是下一個董卓。
4,遷都,可以暫避當時局勢,找個比許昌更易守難攻之地,頤養生息,重振軍鼓。
奈何司馬懿看的比較透徹:“今孫、劉失好,雲長得志,孫權必不喜;大王可遣使去東吳陳說利害,令孫權暗暗起兵躡雲長之後,許事平之日,割江南之地以封孫權,則樊城之危自解矣。”
-
4 # 散人書劍
曹操什麼時候害怕過關羽呀?他早把關羽拿捏得準確之極了。無論是屯土山約三事還是華榮道義釋曹操都能看出曹操對關羽的心理把握較準。所謂遷都之事只是曹操施放的煙幕彈,用來迷惑關羽的。
關羽集團一看西蜀那邊接連勝仗,人人立功,個個有賞也按納不住躁動的心情。於是以關羽為首決定北伐。一開始很順利打得守樊城的曹仁只有招架之功。前來救援的于禁,龐德一個北擒一個被斬。這時的關羽如日中天,戰神化身,威震華夏。
這才有曹操被嚇得要遷都之說。如果關羽這時見好就收,那一世英名將更加光輝。其實當時的情況也不充許關羽戀戰。樊城久攻不下,師老兵疲,人手也不足,只好調防守東吳方面的兵過來攻打樊城,這才給呂蒙偷襲關羽老巢的機會。
曹操世之奸雄,一生用計,怎麼會看不出關羽的破綻來呢?於是一面放出風來,我們快盯不住了,準備搬家,關羽再加把勁我們就完了;一方面增派徐晃援助樊城。同時暗中聯絡東吳,示意抓緊取荊州。
關羽已經傲得不能再傲了。其實關羽自己乾的時候沒打過幾次勝仗,說明他帶兵能力有限。劉備也是這樣,夷陵之戰自己統兵,還說自己戎馬一生,歷經大小戰事無數,結果很悲催。
曹操這次也吸取教訓。上次派于禁,龐德一塊去明顯是自己的錯誤。他怕龐德投降救主馬超,所以派于禁掌兵,導致將帥不合,最終失敗。這次派徐晃一個人全權負責。徐晃有勇有謀,很瞭解關羽,可以說有備而來。
可笑雲長陣前還跟徐晃敘舊,徐晃大斧一揮:“捉住雲長者賞金五百。”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士兵往上一衝,荊州的疲兵就抵敵不住。雲長臂膀有箭傷,年歲都58了,當然敵不住年輕一些的徐晃。他一敗,士兵更跑得快了。
因此,曹操準備遷都完全是迷惑關羽,驕兵必敗!曹操一生使計,雲長焉有不懂之理?
-
5 # 揚楊劉
當時漢中之戰結束後,曹操退到關中,派于禁和龐德,率領七支軍隊去支援樊城的曹仁。曹操以為這些兵馬去救援曹仁,對付關羽已經足夠用了。但出乎曹操的意料,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于禁和龐德的這支軍隊全軍覆沒,關羽還得到了三萬降兵,樊城也指日可下。
曹操當時已經派不出援軍給曹仁了。如果樊城和襄陽被關羽拿下,那關羽就可以進軍中原,直搗許昌,漢獻帝也在許昌。曹操當時在關中,騰不出手來對付關羽,又不想失去漢獻帝,所以打算避其鋒芒,才有了遷都的念頭。
-
6 # 經濟資訊速遞
關羽
·
三國名將看關公,
赤膽忠烈照汗青。
大刀偃月雕青龍,
左立關平右周倉。
·
單刀赴會震江東,
水演七軍驚曹孟。
笑對刮骨輕療傷,
劍指中原攻樊城。
·
突逢剋星遇呂蒙,
功敗垂成走麥城。
身首異處釀悲情,
頭枕洛陽思當陽。
-
7 # 細說簡史
曹操和關羽,一位是文韜武略、英明睿智的頂級雄主,一位則是智勇超群、萬人之敵的頂級名將。曾發生過關羽水淹七軍而嚇得曹操意欲遷都以避其鋒芒的事情,那麼到底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遷都念頭1、要知道曹操並不是初入亂世的雛鳥,相反,他自起勢以來歷經了諸多生死之戰。早在討伐董卓時,他就被董卓手下大將徐榮打得幾乎喪命,宛城之戰時,他被張繡逼得落荒而逃,潼關之戰,馬超殺得曹操割須棄袍,赤壁之戰,曹操敗走華容道。由此可見,曹操一生之中經歷了諸多生死之戰,甚至連官渡之戰時也不見得有必勝的把握,但為什麼關羽在攻打襄樊時,曹操竟然被嚇得要遷都了。
2、一方面,此時劉備自立漢中王,同時割據一方,手中握著一定的大義。正因如此,當關羽出兵時,許都以南的梁、郟、陸渾等地豪傑也紛紛起兵謀反,響應關羽,出兵征戰。而關羽對這些豪傑也不吝嗇,紛紛授予官印,這無形中讓這些豪傑們吃了一顆定心丸,自然更為賣力的作戰。曹操擔心關羽在攻破襄樊後,直接與這些豪傑接觸,包圍許都,因此只能選擇暫避關羽的鋒芒了。
3、另一方面,當時關羽依靠天時地利,乘著雨季來臨,引漢水擊敗曹軍。而這個時候,曹操手下的大將於禁投降,龐德被殺,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紛紛投降。可以說,一連串的打擊讓曹操亂了陣腳,畢竟這是他起勢以來很少能遇見的情形。而且這樣的打擊並不是從襄樊之戰開始,早在漢中之戰起,曹操在與劉備的交鋒中就落在下風。當時與曹操互為連襟的夏侯淵於定軍山被黃忠斬殺,自己親率大軍出征,卻被趙雲擊敗,而此時此刻,劉備更是派出了義子劉封,大將孟達一路北上,接連攻克上庸和房陵等地,可以說,在這一系列的交手中,曹操已經被劉備的這套組合拳打蒙了。
說法不一1、正因如此,曹操在面對許都南方一片狼煙,看著自己被劉備接二連三的擊敗,自己引以為傲的將領們死的死,降的降,這對於一個六十來歲的老人而言,無疑是很難接受的局面。正因為暮年的曹操已經沒有了壯年時期的豪氣萬丈,這才會因為關羽的一次勝利而大亂陣腳,最終想要透過遷都來求得心中的安穩吧。所謂“曹操嚇得要遷都”,這個說法其實是有爭議的。這個說法出自《三國志·關羽傳》,說“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都以避其銳”。就是說,關羽在樊城降於禁,斬龐德,天下震驚,曹操甚至不得不考慮遷都了。
2、據《三國志·蔣濟傳》,曹操與部下討論是否遷都時,司馬懿和蔣濟對曹操說,劉備和孫權表面上親密,實際上疏遠。關羽得志,孫權必不情願。不妨派人勸說孫權偷襲關羽後方,許願把江南封給孫權,樊城之圍必解,就用不著遷什麼都了。曹操隨即採納,兩家一拍即合,這就有了後來的“呂蒙白衣渡江”。因此,“遷都”可能只是群臣中一種意見,拿出來討論,被司馬懿、蔣濟等人否決之後,也就不再提及;未必就是曹操想要遷都。
3、當然,也不排除是曹操自己的想法。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赤壁之戰後的曹操,嘴裡雖高唱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但他卻開始避戰、慎戰,開始把更多精力放在鞏固既得利益上,而不是考慮如何平定天下了。平定漢中後,面對“蜀中一日數十驚”的大好機會,也只是十分感慨地說了一句:“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根本無意趁勢進取西蜀、一統天下。因此,曹操不得不盡量避免冒險,保住勝利果實。等待時機,讓自己的後人有機會平定天下——“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結語對曹操而言,關羽的三萬部隊還不足以讓他膽寒,威震華夏之名也嚇不倒曹操,遷都絕非怯懦,只是一種穩妥的做法而已。
-
8 # 國哥愛生活
曹操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太愛惜人才,他喜歡的人不管對他怎樣不好,他都能容忍,而且還要保護好,不去傷害他。以前的徐庶,在曹營沒給曹操出謀劃策,他也沒有責備他,當陽的趙子龍為救阿斗,七進七出,殺了他多少人馬,要是換成別人,早把趙雲亂箭穿身了。可曹操偏偏阻止,不讓傷害。還有曹操更喜歡的關羽在曹營是上馬金,下馬銀,又封漢壽亭侯,又給錢,又給官,可關羽為尋兄長,一路過五關斬六將。他都沒吭聲,現在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直逼曹操大本營,曹操慌了,急了,坐不住了。他對關羽是又愛又怕,他想,如果和關羽硬拼,說不定能保住許都,但又怕傷害了關羽,不硬拼吧,關羽就要兵臨城下,那就完了,攻進城,還不得活捉自己,這樣進退兩難,急得也滿屋轉,最後他想個好辦法,那就是三十六計走為上,還不如遷都最好。
曹操之所以喜愛關羽,是因為也知道關羽這個人對人很忠義,作戰又很勇猛。就是講義氣,敢打。曹操特喜歡又害怕。這回要遷都的意思就是惹不起還躲不起嗎?
-
9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操是基於關羽北伐事態的嚴重性,而準備做出一項保護都城的萬全之策,曹操作為當時政權的最高領導人,與其他人考慮問題的角度是不一樣的,如果你站在曹操的角度來看問題,並且瞭解當時關羽北伐對曹操帶來的威脅,就會做出和曹操一樣的決定了。
關羽曾經投降過曹操,並在曹操手下當過一段時間的偏將軍,並且關羽還在白馬之戰千軍萬馬中獨斬顏良,對於關羽的本事,曹操是知道的,而且以關羽當時在劉備集團的地位,關羽的北伐意味著劉備集團北進的戰略。
簡單的分析一下當時雙方的局勢,和關羽北伐對曹操政權造成的潛在威脅,就會明白曹操為什麼會有遷都的念頭,曹操雖然有遷都的念頭,但絕不會害怕,作為身經百戰的一世梟雄,曹操可沒有怕過誰,他只是基於形勢作出選擇,僅此而已。
關羽北伐是從荊州的南郡開始的,預計從218年開始,關羽就積極開始向北推進,從很長一段時間魏、蜀兩國在邊境地區的交戰紀錄來看,雙方的國界線大概是在當陽一線,等到公元219年關羽開始北伐時,就突然出現在襄樊地區。
這隻能說明關羽一直在向北推進,並且一直是在勝利,因為關羽的水軍出現在襄樊地區,因此可以斷定關羽是沿著漢水向北推進的,關羽攻進襄樊地區時,也是節節勝利,擊敗了襄陽太守呂常和徵南將軍曹仁,並且包圍了襄陽城和樊城。
這一階段的戰爭,關羽可以說是取得了完勝,關羽是戰爭發動者,在襄樊地區僅用了一個月就把襄陽城和樊城都圍起來了,接著曹操就派出整個曹魏政權唯一有假節鉞的左將軍于禁率領七軍三萬多人救援襄陽和樊城。
結果到了219年8月,關羽水淹于禁的七軍三萬多人,俘虜于禁,斬殺立義將軍龐德,威震華夏,關羽在襄樊之戰又獲得了第二階段的勝利。
千萬不要小看了于禁的七軍三萬多人,這可是曹操手下最為精銳的中央軍,而且是足足三萬多人啊,要知道曹操參加官渡之戰的所有軍隊都不夠三萬人,曹操在幾十年的作戰生涯中,何時一次性損失過三萬人,這是從來沒有遇到過的失敗,而且還是曹操手下精銳中的中央軍。
當時整個曹魏政權的軍隊至少也有20萬餘人,而曹操直屬的中央軍只有不到十萬人,曹操帶去了關中五六萬人,留在中原重地的軍隊只有三到四萬人,也就是于禁率領的七軍,為什麼于禁有假節鉞的權力啊?因為于禁率領的這三萬人,就是守衛曹魏中原核心地區的軍隊。
現在於禁被俘虜,龐德被斬殺,而曹魏在襄樊地區的邊防軍徵南將軍曹仁被圍,地方上的郡縣兵襄陽太守呂常也被圍,攤開地圖看一下,襄樊再北上就是宛城,宛城再北上就是中原核心地區洛陽以及漢獻帝所在的許都。
從當時的襄樊到漢獻帝所在的許都不過只有300多公里,如果快馬加鞭急行軍的話,六天時間就能趕到,而且是長驅直入,這就是實實在在的威脅。
換句話說,于禁的七軍折了以後,如果關羽攻克了襄樊,就能直接揮師北上,進攻洛陽和許都,而曹魏方面已經沒有正規軍可以抵抗關羽了,當時曹操還在往洛陽趕的路上,而曹操已經實行了緊急的徵兵令,調集洛陽及許都附近的屯田兵,組成抵禦關羽的軍隊,由徐晃率領。
也就是說,曹操已經動用了預備役部隊,只能說曹操的正規軍已經打完了,要不就沒有趕到戰場,要不就被關羽包圍,曹操沒辦法都得從東南前線調兵,還把張遼從合肥前線往襄樊調動,這要不是襄樊軍情緊急,曹操就沒有必要這麼做了。
正是因為洛陽和許都即將處於關羽的直接威脅之中,所以曹操才動了遷都的念頭,遷都可不是一件小事,是非常繁瑣需要做好長時間準備一項浩大的政治活動,當年董卓強行遷都長安,一路上死了多少人,引起多大的動亂,要不是迫不及已,曹操是不會起這樣的念頭的。
除了關羽的軍事行動會帶來直接的威脅外,關羽北伐所帶來的政治影響力也非常大,中原地區對曹操不滿意的勢力也是蠢蠢欲動,從宛城侯音、衛開的叛亂,到陸渾人孫狼的起義,再到曹魏大本營鄴城的魏諷謀反案,這些反曹操勢力可都是打著關羽的旗號,因為關羽一個人的北伐軍事行動,造成了曹魏中原地區的極度混亂,這就是關羽的威震華夏。
史書上“威震華夏”四個字,可不是人人都能有這個評價,從現存的史書來看,只有三國時期的關羽北伐襄樊的戰爭有“威震華夏”的評價,這可是極高的評價,華夏就是中國,也是中原,在當時代表著曹操政權,關羽可以說是威脅到了整個曹操政權的生死存亡。
這絕對不是誇大其詞,曹操是政治家,同時也是軍事家,他能動了遷都的念頭,說明事態是絕對的嚴重,以曹操的能力和判斷力,是不會做出昏庸的決定,當然了,曹操有了遷都的念頭,也不是馬上實施的,而是拿出與謀士們商議如何處理。
當時的蔣濟和司馬懿都勸曹操不要遷都,理由是可以聯合孫權共同打擊北伐的關羽,同時曹操還不斷地調兵遣將,還在繼續派出軍隊向襄樊地區增援,以防止關羽突破襄樊直接北上宛城。
同時曹操本部也在日夜不停地向洛陽進軍,以應對可能出現的軍事行動,當前線的徐晃在抵禦關羽,而曹操本部也到達洛陽附近地區時,同時江東的孫權也答應了曹操開始偷襲荊州時,曹操認為關羽已經失去了威脅,最終也就放棄了遷都的念頭。
在這整個過程中,曹操可是從來不有怕過,只是就不同的局勢作出不同的反應而已。
-
10 # 公元前
謝邀,我們從關羽北伐、關羽攻打樊城、曹操被迫準備遷都、關羽被殺、逐個分析。一、關羽北伐前夕
公元219年,持續兩年之久的漢中大戰終於結束了,這場戰役以曹操失敗而告終。劉備在這場戰役中取得漢中和上庸三郡,西線北伐的通道終於被打通了,當初劉備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計劃也完成一半。同時,為了鞏固西線的攻勢,關羽率荊州兵傾巢而戰,他帶兵向襄樊發動猛烈的進攻。如果能拿下襄樊,那麼關羽從荊州方向出宛、洛配合劉備從秦嶺出關中形成犄角攻勢,那麼打敗曹操,則漢室就可復興。
二、關羽開始北伐關羽讓廖化作為先鋒,關平作為副將,馬良、伊籍作為行軍參謀,糜芳留守江陵,傅士仁留守公安,關羽親自率兵三萬開始了北伐。關羽很快就取得了襄陽,曹仁被迫退守樊城堅守不出。曹操立即派于禁、龐德等大將前來支援樊城。
三、關羽水淹樊城八月于禁率軍達到樊城,但是漢水暴漲,曹軍大部分軍營被淹,於是關羽趁機率領水軍攻入樊城,曹軍大敗,于禁、龐德等曹將被關羽生擒。樊城被水淹沒後,水高達數尺。樊城將要失守,曹仁準備棄城而逃,但是手下極力反對,襄樊是曹軍大本營的大門,如果樊城落入關羽手中,那麼關羽離曹軍大本營也就不遠了,於是曹仁放棄了逃跑的想法,準備和關羽決戰到底。
再者就是如果襄樊落入關羽手中,那麼荊州與漢中的北伐通道也就被打通了,劉備完全可以沿漢水順流而下,直達荊州。關羽還可以沿商洛道走武關直取長安,劉備從漢中出兵,走子午谷直達長安,與關羽會師。這完全符合劉備和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計策。
四、曹操被迫準備遷都那麼樊城只要一失守,曹操就必須要遷都。實際上,已經籌劃準備遷都的事了。
但是事不如人願,就在關羽猛烈進攻樊城時,曹操在軍師司馬懿的勸說下放棄遷都之事,與此同時,曹操與孫權達成了共識,絕對不能讓關羽拿下樊城。當初孫權讓周瑜北伐,周瑜在取得南郡之後,也搭上了自己的一條命。如果關羽真的拿下襄樊,那麼再加上劉備本來就控制的零陵、桂陽二郡,荊州七郡等,那麼劉備不僅可以拿下曹操還可以捎帶拿下孫權。
五、關羽被殺曹操派徐晃支援樊城,徐晃到達樊城,接連攻破關羽十重營寨,殺死胡修、傅方,打開了關羽對樊城的包圍圈,但是關羽仍然佔領沔水,襄陽的通道仍然不通。此時,如果關羽立即手柄,他還能全身而退。但是他沒有這麼做。
同時孫權派呂蒙偷襲了江陵等地,南郡失守,傅士仁被迫投降。關羽得知南郡失守,被迫退兵。但是,前有徐晃的追兵,後有呂蒙的偷襲,關羽率領的荊州兵開始大亂,一夜之間全部逃跑了。關羽敗走麥城,退路已經被朱然、潘璋截斷,隨後被吳將馬忠俘獲,不屈被殺。
總結襄樊大戰終於結束了,但是為了擒獲關羽,魏、吳兩國出動了全部的精銳部隊。雙方出動的兵力超過了十萬人,才將關羽擒獲。一代戰神關羽被吳將斬殺,但是關羽的“武聖”之名永遠流傳後世。
回覆列表
1、所謂“曹操嚇得要遷都”,這個說法其實是有爭議的。
這個說法出自《三國志·關羽傳》,說“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都以避其銳”。就是說,關羽在樊城降於禁,斬龐德,天下震驚,曹操甚至不得不考慮遷都了。
按說出自《三國志》,應該是比較可靠的。但是很多史學家認為只是謠傳,陳壽記錄下來襯托當時關羽的聲勢罷了。史學大師呂思勉先生的《秦漢史》,就認為這事靠不住,不過是“傳聞不審之辭”,不足採信。關羽來勢洶洶,曹操方面感到緊張很正常,但是恐怕不至於嚇得要遷都。
據《三國志·蔣濟傳》,曹操與部下討論是否遷都時,司馬懿和蔣濟對曹操說,劉備和孫權表面上親密,實際上疏遠。關羽得志,孫權必不情願。不妨派人勸說孫權偷襲關羽後方,許願把江南封給孫權,樊城之圍必解,就用不著遷什麼都了。曹操隨即採納,兩家一拍即合,這就有了後來的“呂蒙白衣渡江”。因此,“遷都”可能只是群臣中一種意見,拿出來討論,被司馬懿、蔣濟等人否決之後,也就不再提及;未必就是曹操想要遷都。
2、當然,也不排除是曹操自己的想法。
仔細觀察就會發現,赤壁之戰後的曹操,嘴裡雖高唱著“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但他卻開始避戰、慎戰(甚至懼戰),開始把更多精力放在鞏固既得利益上,而不是考慮如何平定天下了。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的濡須口之戰,曹操扔下一句“生子當如孫仲謀”,就轉身撤軍;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征討漢中時,在面對高山密林,曹操竟慨嘆自己不該來,心思全不在打仗上;平定漢中後,面對“蜀中一日數十驚”的大好機會,也只是十分感慨地說了一句:“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根本無意趁勢進取西蜀、一統天下。
為什麼呢?因為曹操老了,也因為他“內有憂逼”。朝廷裡並不都是他的人,明裡暗裡與他為敵的,大有人在。早就有人想扳倒曹操,趁機取而代之(“或欲因其敗而圖之”)。
因此,曹操不得不盡量避免冒險,保住勝利果實。等待時機,讓自己的後人有機會平定天下——“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