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育鄰人

    孩子早期教育需要與孩子“童心”相連

    孩子的思維是開放的、行為充滿好奇與探索,引導孩子益因勢利導,與孩子一起探知世界。即使您覺得很普通、很簡單的事情,當您與孩子一起時,一定要與他一起探求為什麼?

    1、告訴鄰居【同車乘客】,車廂連結部位的特徵。如此,孩子就能夠和陌生人有一個公共的互動話題,大家可以一起探索為什麼?

    2、詢問孩子為什麼車廂連線處會做成這樣,這時孩子會開動腦筋想。當孩子回答任何可能的時候都予以肯定,孩子說完了自己的想法,家長別急著下結論。先看看“專家”【同車乘客、售票員(如果有)或者百度】,一起探知為什麼?

    3、解釋、探索完了為什麼?之後,請孩子用他的語言給大家講一遍。

    4、回到家給其他家庭成員或鄰居講這個故事

    5、當再次坐到同樣車時,請孩子講這個故事

  • 2 # 軒爸爸日記

    對寶寶早期教育,從一個過來人或者說正在經歷的寶爸角度來說,我覺得有4方面需要注意:

    1.懶父母教出好寶寶。適當的放手,多引導寶寶獨立解決問題的習慣和能力

    2.帶寶寶多接觸各種場景,如購物,坐共同交通工具,小朋友活動,公園,動物園等等,培養寶寶的見識(在寶寶的階段主要體現在認知上)

    3.多和寶寶溝通,這樣可以培養寶寶的表達能力和羅輯思維能力

    4.多帶寶寶有意識做一些大運動,精細運動的遊戲,培養寶寶大運動能力,肢體協調能力等等

    5.給寶寶一個溫馨的環境,養成寶寶良好的性格(溫馨的環境,可以帶給寶寶安全感,對性格養成,寶寶心裡成長至關重要)

    先說這裡方便吧,供參考

  • 3 # 嘰裡咕嚕楊媽咪

    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和對事物的初步認知都是在家庭和幼兒園形成的,這個階段是孩子們性格和習慣培養樣的黃金時期,更是智力啟蒙的關鍵時期,所以父母和幼兒園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擔任著奠基的重要任務,那麼讓我們在事件中前進吧。

    1.注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為進入幼兒園做準備,以便儘快適應集體生活

    2.平時注重生活細節,給孩子的成長環境提供保障,溫暖的家是孩子的搖籃

    3.父母要明白言傳身教的作用,樹立孩子正確的三觀認知

    4.老師和家長要經常溝通,只有相互配合才能讓孩子有一個統一的認知

    5.幼兒園的集體氛圍可以提高孩子的集體觀念,有合作意識

    6.幼兒園的教育更加系統有條理

    我們共同的目標都是為了孩子,所以一定要經常溝通,相互配合才能有好效果,當然相互理解更加重要!

  • 4 # 小主爸爸說家教

    https://www.toutiao.com/i6707542195395625485/

    我在上面這篇自己寫的文章中,有談到早期教育的各方面簡單的培養,如果有興趣,可以看一下。

  • 5 # 芯媽心語

    孩子的早期教育如今已經深得一眾家長的心。

    但是如何培養?

    如何就孩子早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進行順應大腦發育的培養?

    0--3歲孩子的家庭教育階段

    1、啥時間開始?

    出生以後。

    好多家長會覺得不可思議,剛剛出生的孩子除了哭還是哭,這時候就要給孩子早起教育嗎?

    確定的說,是的。

    孩子的潛力是巨大的,寶寶出生以後對新世界的適應能力是超級強大的。他成長的每一天,都在嘗試著學會與來到的這個陌生的地方相融入。

    有經驗的媽媽甚至能從孩子的哭聲中感受到孩子想要表達的內容:餓了?尿片溼了?身體疼痛了?想要抱抱了?

    所以,不要小看這個“泥娃娃”。

    人家可是高階智慧生命體呢。只不過缺少外界資訊的輸入。

    2、教什麼?

    a、語言的刺激是最初的資訊輸入。

    孩子是最善於學習的人,家長無意識的對話,孩子日日的聽著;家長髮音時的口型,孩子天天看著;即便是沒有主動培育過語言輸入的孩子,都會在出生後10個月(均值)左右發出最常聽到最常重複過的音節---baba 、mama.

    b、情感的交流在每天的耳鬢廝磨的培育。

    孩子看待每天和他共處的媽媽是不一樣的眼神,快樂、愉悅、順服。

    c、安全感的建立。

    這是孩子最基礎的需求。影響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的自信。

    d、視覺、觸覺等感官的刺激

    顏色鮮豔的圖片、媽媽柔和的撫摸、愛的抱抱。

    3、怎麼教?

    0--3歲是孩子大腦皮層語言中樞的發育時段,家長給的語言越豐富。詞彙量越豐富、重複的越頻繁,孩子的大腦皮層接收到的刺激越多,孩子的語言表達越好。

    這個詞彙量是多大?

    有專業人士給出了3000萬這樣的驚人資料。

    有的家長這麼做了,她觀察到自己孩子在出生後135天,就會有意識的發出“爸爸”、“媽媽”的音。

    情感、安全感的培育以及3歲左右的與人交際培育,都是這個期間配合大腦發育順位的適時培育。

    與孩子共同成長,我喜歡“耳鬢廝磨”這個詞,天天和孩子一起,肌膚相親、簡單遊戲、時時說話,媽媽眼中的愛意孩子會心領神會。

    3--6歲階段幼兒園教育

    1、這個階段孩子的特點。

    這時候,孩子語言表達基本可以讓人聽明白了,自理能力與每個家庭習慣的不同而有區別,大多數孩子這個年齡自理能力還非常有限;活潑、好動、注意力分散、好奇心強烈,開始問“十萬個為什麼?”——對此,家長的反應不同,有人歡喜有人憂。

    2、幼兒園裡教什麼?

    知識類的居多:認識物品的圖片、非常簡單的漢字等等,以玩為主。

    還會有一些基本的秩序:不能隨便講話、上廁所有了定時、午睡時間固定、不能推搡別人等。

    3、家裡還要補充嗎?

    很多家庭在這個階段給孩子看書了,教著認識漢字了;還有的早早的開始了英語學習。

    國外研究早教的專家認識到,孩子4歲之前,是語言、感知、同理心、與人交往等語言感知類的發育時段,在這個時間段,一般不主張開始對於記憶力和邏輯思維能力的培育和挖掘。

    所以,這個階段,鑑於幼兒園的現狀,家長還是要增加孩子在語言、感知、與人交往等方面的家庭培育。

    英語,也是一種語言學習,家長不要急於求成,創造語境給孩子,浸泡其中,就已經很好了。

    早期教育是啟蒙,把它當做種子細胞,不能急於要效果。

    家長總是實證主義者居多。

    學了這麼多,有效果嗎?

    而更多家長認識中的效果,就是孩子到底學會了什麼、能展示出什麼。

    我家孩子7歲的時候,寒假她去學畫畫;老師是美院的畢業生,班裡很多大大小小的學生。

    我家孩子畫畫就是信筆塗鴉的小白,孩子去的第三次,老師讓她畫了一幅水彩畫拿了回來。

    我們當時第一感覺就是驚喜:哇,這個老師不錯呢,三次就畫這麼好了。

    真的嗎?

    沒有經過任何基礎訓練的孩子,老師拿掉基礎用二堂課6個小時的時間整了一幅畫取悅家長,

    看看,這就是在我這裡畫畫的效果。

    孩子學會了?

    當然沒有。畫畫這麼好學的話,大學開了四年的課是幹什麼用的?!

    所以,在早教的路上,家長給孩子所做的,是播種。是習慣。

    種子發芽、破土、長大,需要時間。

    急不得。

    ——————————————————————————

  • 6 # 好家長勝過好老師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智力因素作為作業系統,每時每刻都在起作用;而非智力因素往往在關鍵時刻,起著決定性的影響!在幼兒早期即重視其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既可以使幼兒的智力得到充分發揮,又使其個性得到充分而和諧的發展。那麼如何培養幼兒的非智力因素呢?結合多年的工作實踐,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保護孩子的好奇心,捕捉孩子的敏感區

      興趣是學習的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孩子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必須先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但興趣不是靠家長的勸說和強迫而來的,這樣只會讓孩子對學習更加厭惡。家長要給孩子建立一個寬鬆和諧與熱愛學習的環境,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熱愛學習。

      19世紀著名的數學家、物理學家麥克斯韋小的時候,有一次父親叫他畫靜物寫生,物件是插滿金菊的花瓶。等到麥克斯韋畫完交卷時,父親邊看邊笑了起來,因為滿紙塗的都是幾何圖形:花瓶是梯形,菊花成了大大小小的圓圈,還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三角形,大概是表示葉子的。細心的父親立即發現了小麥克斯韋對數學特別敏感,在他的眼中,許多事物都似乎變成了幾何圖形。於是父親就開始教他幾何學,後來又教他代數。果然,麥克斯韋不久就在數學方面顯示了驚人的才華:15歲時就寫了一篇數學論文,發表在《愛丁堡皇家學會學報》上,使得一些教授們驚歎不已。

      只要兒童始終充滿學習的興趣,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慾望,對事物有特殊的敏感區,我相信孩子的將來一定會發展成為一個非常優秀的人。

      二、培養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進取心

      在民主中長大的孩子,自尊自強;在誇獎中長大的孩子,充滿自信;在鼓勵中長大的孩子,勇於進取。因此,作為父母,要多誇獎鼓勵孩子,不再別人面前批評孩子或者數落孩子;把孩子當大人看,有事和他商量;讓孩子自己做主,尊重孩子的選擇;多給孩子設定簡單易行的目標,讓孩子嘗試成功的快樂。切忌當著孩子的面對老師說:“我家孩子很內向,我家孩子上課老愛動,我家孩子太調皮,我家孩子不願意和別人一起玩……”要尊重孩子、要多賞識孩子,稱讚、賞識孩子,就是對孩子個性、能力的一種肯定。

      三、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及合作意識

      1.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 教育孩子關心自己的親人和家庭,關心和幫助他人和弱者。

      3.遊戲活動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義務感、榮譽感(如角色扮演)。

      4.在社會活動中培養孩子的責任感。

      現代幼兒的交往範圍是很窄的,他們成天面對的主要是家庭中的成員,容易失去與其他孩子交往的機會,不利於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因此家長應讓幼兒走向社會走向大自然,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使其體驗生活的樂趣,增強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如:去商店買東西時,讓孩子自己去買;家裡來了客人讓孩子熱情接待,並拿出好吃的東西來招待客人;當別的小朋友過生日時,讓孩子主動去祝賀;有小夥伴生病時在家長的帶領下去慰問。這樣,孩子的主動性得到了發展,也增強了信心,不僅給他們帶來了溫馨、歡樂,也有利於團結友愛、關心別人等良好品質的形成,同時也進行了互相友愛的情感教育。

      四、培養孩子的自制性、堅持性、獨立性、創造性

      家長對孩子的愛,是一種情感,一種需要,更是一種教育,但一定要理智施愛,愛得有節,愛得有利,使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1.給孩子營造一個自助成長的環境。

      有家長愛子心切,對孩子過度保護、過度照料,唯恐孩子受半點委屈,恨不能將孩子放進“保險櫃”鎖起來。這實際是在“軟化”孩子的心靈,暗示孩子無能,剝奪孩子活動的權利。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往往懦弱無能,思想幼稚,難以適應社會生活。

      家長應變“血緣愛”為“教育愛”,儘量愛而不露。如:小孩子摔倒擦破了一點皮,父母雖然也心疼孩子,但表面卻很沉著鎮靜地把孩子扶起來,並安慰孩子:“擦破點皮沒多大關係,上一點藥馬上就會好起來的。”那麼孩子也會把摔破一點皮看成不以為然,形成一種無論遇到什麼事情都非常勇敢的性格。

      如馬卡連柯指出,規定兒童在一定的時間起床,是對於意志的最基本的訓練。“堅持”二字很重要,幼兒什麼時候能堅持按時起床了,他的意志也就堅強了。當幼兒遇到困難時,不必立即出面解圍,要給他們自己處理困難的機會,當他們遇到難題束手無策時,應鼓勵他們再想想辦法,勝利往往在於“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2.利用遊戲促進幼兒良好性格的形成。

      透過遊戲,可有意識地改善幼兒的不良性格。如對好動、穩定性差的幼兒,可安排他們在遊戲中擔任安靜的角色(如門衛、解放軍戰士、交警等),讓他們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剋制自己,培養堅持性和較穩重的性格。對於比較內向的幼兒,要讓他們和附近的幼兒交朋友,併到其他幼兒家中去做客,讓他們當顧客,購買商品,鍛鍊口語表達能力,使他們變得積極、主動,進而提高交往能力。總之,遊戲在幼兒的成長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培養幼兒非智力因素的重要方法。

      3.充分利用榜樣的作用。

      幼兒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而模仿是幼兒學習的重要方式。因此,提供好的模仿榜樣是促進幼兒非智力因素得到發展的重要條件。

      2∼5歲是幼兒人格形成的關鍵時期,這時候的幼兒好模仿、可塑性大,家長的舉手投足、喜怒哀樂都對幼兒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每天晚飯後,父母有坐下來靜靜地讀書、看報的習慣,幼兒也會逐漸養成閱讀的習慣。這是無聲的語言、無形的影響,這種良好的家庭氛圍對學習興趣、學習習慣的培養起著“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此所謂“身教重於言教”。

      父母要注意保護孩子最初的美好情感,不要因為心疼孩子,就對孩子的利己情感一味遷就。教育孩子好吃的大家分享,可是看到孩子不樂意,就不再堅持了,長此以往,就會強化孩子“以自我為中心”的傾向,造成孩子心理發展的偏離,長大後成為自私自利、不顧他人的人。

      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的遷移,越來越多的父母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越來越注重對孩子進行正規的科學的教育,相信所有的父母透過努力都能讓自己的寶貝擁有健康、幸福、快樂的童年,擁有一個健全、和諧的性格,為孩子一生的學業、事業的發展打下堅實的性格基礎。

  • 7 # 甜蜜仨寶

    1.幼兒園教育中,老師在一日活動課程中要善於引導幼兒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善於激發幼兒的想象力。一日生活課程中著重培養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飯前便後要洗手,不挑食,吃飯時要細嚼慢嚥等等。早晨入園要有禮貌,主動和老師小朋友們問好。2.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家長平時要嚴格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家長平時在家也要特別注重親子關係的培養。下班回家就主動參與孩子的玩耍中。家長還要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家長平時做家務時,可主動邀請孩子當自己的小助手,多鼓勵,多讚美孩子幹家務乾的好,激發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才會有責任感。晚上睡覺之前,家長和孩子一起親子共讀繪本故事,或者一起研究某個玩具的零部件等等。

  • 8 # 使用者水大魚大

    我們講幼兒園的孩子一般都是3~6歲的孩子,幼兒園分小中大班。對於幼兒園小班的孩子,幼兒園的幼教老師應注重孩子日常生活習慣的培養,比如說:分清左右腳的鞋子,無論男孩女孩,都要著重培養孩子獨立使用衛生間的習慣,以及怎樣處理尿尿拉粑粑的日常生活習慣,在集體用餐時要逐步的培養孩子獨立用餐以及在用餐時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用餐完畢後如何收拾和整理自己的餐具。對於幼兒園小班孩子的這種生活技能的培養是以後開發孩子智力的基礎。我們在幼兒園小班的時候就應該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自我管理能力和自我約束能力。比如說,培養好孩子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友好習慣、尊重他人正確選擇方式的習慣,教會孩子用簡單的語言與他人溝通的習慣,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有許多孩子在這個年齡段耍賴撒嬌、蠻橫無理,這最主要的原因是做父母的沒有以正確的教育和培養方式正確引導自己的孩子去怎樣適應他人的要求,而只是教自己的孩子怎樣讓別人適應他的要求。我們認真的仔細靜下心來分析一下,這個社會無論你是幼兒還是成人,你一味的讓別人適應你的要求,去迎合於你、配合於你,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現實的。兩年前發生的一教師攔高鐵的不良現象引起了全華人民的關注與指責,究其原因,一個受過國家高等教育又是為人師表的老師怎麼會以這種方式去實現自己的利益呢?讓公眾利益來適應她個人的利益,我想這不僅在中國行不通,即使在高度發達的西方國家也是行不通的,為什麼呢?因為社會生存的法則這是個人利益不能凌駕於公眾利益之上。所以我們說幼兒園的孩子在接受規範的幼兒教育的同時,我們所有的幼教老師都應以正確的方式引導孩子、教育孩子怎樣去以正確的方式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又以怎樣的方式去修煉自己,使自己成了一個被別人需要的人,而非成為一個需要別人的人,因為需要別人在以後的社會發展進行中,路會越走越窄的,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也會越走越窄的。所以我們的幼教老師和孩子正在幼兒園就讀的家長們一定要明白這一觀點,社會的發展需要的是能給社會作出貢獻的人,能使眾人都受益的人。比方說,我們超市的服務員、酒店的服務員、以及其他機構從事服務的人們。雖然他們的工作比較艱辛,但是這一群體都活出了自己的風采,因為他們的辛勤勞動和工作和所提供的服務,給絕大多數的消費群體帶來了便捷和方便。在給絕大多數社會群體帶來便捷和方便的同時,他們不僅成為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同時也成為了被他人所需要的人。假如沒有這些人所提供的服務,社會的服務系統將會處在一種混亂的、沒有次序的發展程序中。因此,幼兒園的教育應注重培養孩子長大以後應去做什麼?進了學校以後應該怎樣去學?這是根本和關鍵。在幼兒園的孩子,即使智商培養的再好,如果他與這個社會格格不入,那麼當他步入這個社會時,對社會產生的影響意義是非常重大的。所以我們說 幼兒園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孩子綜合能力的培養而非單一的去培養孩子的智商。因為即使你的孩子擁有一個很高的智商,你也不能保證他長大以後就會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對家庭有益的人,所以我們說無論是幼兒園孩子的培養,還是小學一到六年級的培養,等等這些。都必須建立在法律和道德的規範之下,只有這樣所有的孩子才會成為對社會發展有貢獻對家庭發展有益的人。

  • 9 # 膽汁質談育兒

    現在的家庭,結構越來越小,房子越來越大,拐賣兒童的事兒也越來越多孩子們很難享受在門前屋後奔跑的樂趣、與小朋友做遊戲的快樂、也很少與Sunny、花草、土地、昆蟲等接觸的機會,很多孩子一整天都跟著保姆或者老人家在空曠的房子裡玩玩具,然後聽故事,他們沒有兄弟姐妹可以練習搶、練習讓、練習交往。   

    因此現在的早教課,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社會確實的兒童成長環境的一個補充。如果家長不創造環境,給孩子充分的體驗,孩子大腦發育就會缺乏足夠的刺激,電視、手機、ipad,並不能給孩子在街頭、巷尾、草地、河流的體驗。而好的早教會給孩子創造體驗,他平時體驗不到事物和環境。

    當前,中國兒童健康水平不佳,Sunny、陽剛不足,肥胖率急速攀升。另有多方調查資料表明:中國兒童在身高方面趕不上南韓,甚至不如日本;身體素質與日、韓兒童相比,更是差距明顯  

    建議幼教行業可以在器材方面發展幼兒走、跑、跳、爬、鑽、投、平衡等基本動作,促進幼兒力量、速度、協調、敏捷、柔韌、平衡等身體素質的提高,還可以培養幼兒勇敢、   

    堅強、守紀等優良品質。構建方法簡單,只需“插”“拔”“擰”三個動作。可單獨構建,也可師幼共同構建。固定功能可活動前構建,變化功能可活動過程中構建。更有影片及教材指導遊戲教學,通俗易懂,可學可教可創新。

    提高幼兒的身體素質,促進幼兒勇敢、體質、專注、學習、快樂、情商、情緒、健康等體能鍛鍊中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發展,還可以提高幼兒的團隊合作能力、互相幫助等綜合素質

  • 10 # 旮旯裡的神仙洞

    嗯,的確孩子在6歲前的智力和非智力都是一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豐富的環境刺激和早期經驗將對人的一生髮展起著最為重要的作用。首先我們需要了解下什麼屬於智力因素,什麼屬於非智力因素。

    智力因素:一般包括觀察力、記憶力、注意力、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六種,將直接參與個體對於客觀事物認知的具體過程。

    非智力因素:一般包括情緒情感、意志、個性、自我意識、氣質、性格、能力等,在人類活動中起著動力和調節作用。

    1、幼兒園中的做法

    透過大量的遊戲設計來培養。比如孩子們經常玩的“過家家”,需要孩子們對於生活中的物品和事件有一定的認知,否則當媽媽的看到自己孩子發燒了不懂得使用溫度計,做飯不知道是用鍋和鏟子,洗衣服不知道使用洗衣液和洗衣機,這些都需要孩子們對於事物的清晰認知,也是能夠幫助大腦內進行知識構建的過程。同時也在扮演的過程中能夠發展出愛心、耐心、包容心、同理心等,他們知道如果有人生病了需要先撫摸一下額頭看是否發燒,需要用語言來安慰生病的人,需要耐心地照顧病患,需要吃有營養的飯菜,需要有一個安靜的睡眠環境,能體會到病人的疼痛和難受。同時也能在照顧病人的同時鍛鍊語言表達和看護病人的能力。而這些好的品質和能力在未來孩子成人後都是會發揮重要作用的。

    透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培養。嬰幼兒時期會有很多繪本,除了為孩子們的語言表達和理解提供素材之外,還能透過繪本中的故事描述懂得如何做人做事,其實優質的繪本故事都是富含了深刻人生道理的,也最貼近孩子們最初的內心世界,同時也能在圖畫中發展各種智力因素。很多教育理論中都有“愛閱讀的孩子一般成績都不會差”的論述。

    透過戶外與大自然的互動來培養。每年四季中都會有很多戶外的活動要求親子共同參加,大自然中充滿了各種生命形態:動物、植物、微生物,而且還都可以活起來,本身對於孩子們的吸引力就是巨大的,孩子們在互動中也會認知很多知識性的東西,同時也能發展出更多高階的心理能力,比如認知大自然的偉大與無情,以及人和自然的關係等。

    2、家庭中的做法

    一般孩子在3歲前很多都是和撫養者在一起的時間較多,但頭三年孩子的大腦發育又是一生中最迅速的,所以也不能浪費了。很多父母說那麼小,他們懂什麼呀,這簡直是個天大的誤區。他們可不是不懂,只是在認識和熟悉這個世界的階段,再加上語言發展非常緩慢,但他們的學習和生長的速度不是成人能企及的。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們能夠比成人聰明的原因,或者一代比一代智力強的原因。

    所以從嬰兒落地,除了滿足基本的生存保障外,就是給予其各種豐富的外界刺激, 比如光感、聲音、顏色、各種質地的物品等。同時需要父母能夠以溫柔、舒緩、重複性的字詞來告訴孩子這是什麼。

    等孩子可以下地走路了,也要儘可能帶其到可以自由玩耍的環境中去摸、去碰、去聞、去看、去聽,大自然中豐富的元素會激發孩子更為豐富的感知覺。如果父母能夠保障足夠的豐富刺激,那麼於此同時大腦內的神經元和神經都會生長很快的。

    另外就是父母特別要有耐心和豐富的情感保證,只有父母能夠具備基本的這些才能在和孩子的互動中去用心感受孩子,觀察孩子,分析孩子,因為不用心用情很難在孩子還不會語言的情況下懂孩子。

    還有幼兒園中的內容也可以延展至家庭中的日常活動,甚至父母們能夠更加去豐富或者加入新的創意來發明更多的活動和遊戲。

    雖然對於孩子們來說,只要有父母的陪伴就是最開心的,但父母們也要同時保證能夠做到高質量的陪伴,那就是在陪伴的過程中把所有的遊戲和活動都嵌入相應的教育內容,本來生活處處是教育,能對孩子進行隨機教育或無痕教育也許是父母們的新境界吧。

    願您被這個世界溫柔以待,幸福一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平凡的世界》裡孫少安如果接受田潤葉的愛,他們能幸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