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假設按照時間線一直往前追溯,宇宙是否是從無到有的?無怎麼會變成有呢?
1
回覆列表
  • 1 # 三體迷

    還別說,按照大爆炸理論來看,宇宙還真是無中生有的。

    大爆炸理論是目前科學界關於宇宙起源最主流的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由一個極其緻密且熾熱的奇點爆炸開始,一直膨脹到現在的狀態。宇宙所有的一切,包括時間和空間,都是在大爆炸後才創生的。

    雖然大爆炸理論令人頗覺匪夷所思,但卻有著堅實的理論和觀測基礎。

    最初,大爆炸理論是基於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提出的,只不過一開始並不太受待見。到了1964年,美國天文學家阿諾·彭齊亞斯和羅伯特·威爾遜偶然發現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為大爆炸理論找到重要的觀測證據,隨後地位不斷被鞏固,獲得越來越多的認可。

    當然,大爆炸理論只是人類目前認知體系下關於宇宙起源最可靠的模型,未來隨著人類對宇宙認知的不斷深入,或許還會有新見解。

  • 2 # 孤猴78345271

    原創思想,宇宙當然是從無到有,不過無絕不是西方認為的一無所有,而是沒有物質,只有質量和能量,物質從沒有物質,只有質量和能量的原始宇宙中誕生。這就是本人的,超越物質的 只有質量點和能量點-光子的`終極粒子模型’,過時的,物質屬性的`標準粒子模型’應該送進歷史的博物館了。

  • 3 # 哈灬哈66096005

    我個人認為,宇宙是混沌,開始的不管是什麼物質,混合無分,的伏態,開始的,就比方,河,有水,魚,蟲,草,自然去生長,一樣,萬變不離,其宗,個人觀點。

  • 4 # 三豐

    我們難以掌握這一概念的原因是由於對這一背景下“無”這個詞的含義的普遍誤解。我們通常認為“沒有”是我們對於空盒內部的認知。開啟蓋子往裡面看,我們什麼也看不見。那麼空盒子裡面怎麼會有物質出現呢?

    在談論宇宙的起源時,“沒有”意味著存在任何物質的狀態,因為既沒有正能也沒有負能量 - 沒有熱量,沒有冷,沒有任何原子。然而,在這種特殊的虛無中,能量仍然存在(量子能量)。它沒有物理形式。它可以以物理形式存在,它只是不存在,因為所有正能量都被所有負能量完全抵消。時間沒有意義,因為沒有原子可以移動並賦予時間意義。我們沒有一個普通的詞語來正確描述這樣的狀態,因為這種情況只存在於宇宙存在之前,所以我們使用最好的描述就是“無”。中立狀態 。

    關於為什麼這個空間在大約140億年前迅速改變以產生宇宙 - 存在各種理論。一些物理學家認為這是隨機量子波動。

    即使在這一點上,這可能聽起來很遙遠,但物理學家聲稱已經檢測到甚至產生了這些波動:

    物理學家說他們已經操縱了“純粹的虛無”並且觀察到了輻射

    也許這些波動一直存在,但只有當這些波動隨機排列時,才會存在足夠強大的力在正能量和負能量之間產生微小的不平衡,這反過來開始了一種增長和增長的級聯反應,直到最終有足夠的物質形態的正能量和早期宇宙突然存在 ,一個密集的能量球,最初膨脹,然後最終冷卻到一個獨存在的過程發生,由此能量形成單個原子(約10 ^ 80) 。我們將這個過程稱為“大爆炸”。它不僅僅是一種理論。有經驗證據表明它確實發生過,例如星系的運動和背景宇宙輻射。

    在大爆炸期間產生的原子最終會結合形成最簡單的元素,氫和氦,它們凝聚形成恆星,從而透過諸如恆星的死亡等過程產生更密集的原子。最終,所有不同型別的原子以各種奇妙的方式結合在一起,創造了宇宙中的一切,從星系到你和我。

  • 5 # 科幻接力

    宇宙是克隆出來的!

    是從小有到大有!

    一、質點是克隆宇宙的基因,黑洞是克隆宇宙的基因庫

    新的物理理論認為,如果你能在與黑洞碰撞之後倖存下來,那有可能會複製出一個與你一樣的人,儘管會有點不完美。

    黑洞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天體之一,因為它們距離地球很遙遠,並且是純粹的黑暗不會發光,所以科學家對黑洞的研究非常有限。物理學家知道,黑洞的引力極其強大,以致於即使是光也不能逃脫其束縛。

    黑洞有一個方面一直困擾著科學家,那就是黑洞資訊悖論:量子資訊不能被毀滅或創造,那它進入黑洞之後會去哪裡?

    然而,一個科學家團隊認為他們已經解決了這個悖論。根據這個理論,黑洞不破壞資訊,而是克隆它。

    科學家認為,黑洞就像一臺影印機。黑洞可以複製經典資訊,但量子資訊的確切命運仍然是一個謎。

    物理學家透過數學演算髮現,黑洞的行為是根據已知的物理定律,並且它們會複製量子資訊,但它們無法產生精確的複製品。完美的副本將違反物理定律,但可以創造出不完美的克隆。

    這就好比畫一幅自畫像,自畫像永遠不會絕對完美,因為畫者必須移動來繪畫,從而改變原始畫面。在古典物理學中,可以改變肖像,但不能同時改變自己。在量子物理學中,改變一個的行為意味著你要改變另一個。

    黑洞資訊悖論已在物理學界持續了近40年,但至今還未有完美的解釋。

    大多數引力理論學家一直試圖找到解決方法,但他們用錯了工具。為了解決涉及量子資訊的悖論,應該要使用量子資訊理論。近似量子克隆理論已經得到很好地發展,只需要將其應用到黑洞研究之中就行。

    二、宇宙的起源——存在

    1.天圓地方

    大約在4百年以前,曾經流傳過“天圓地方”之說,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 ,地是宇宙的中心......

    後來,隨找科技的發展,此說被推翻.那麼,古人為何有如此之說法?難道是古人搞錯了嗎?

    其實, 在相對久遠的“太極八卦圖”中,人類的先哲就給後人留下了深深的暗示,從 “太極八卦圖”的理論出發,我們不難理解到“天圓地方”之說的謬誤,正確的說法恰恰相反,應該是“天方地圓”才對!

    為什麼說是“天方地圓”才對呢?因為地為圓為一個“點”這個點相對來說是一個實體,是以實質形式存在的;而天為“方”,這個“方”並不代表天的形狀是方的,這個方的含意是“方向”:東南西北為四方;八卦之中又有八方;氣象學以及天文地理等學科進一步細分為16方和32方;八卦的動變又有64方和128方…也就是說:相對於“地”的中心點,向四面八方無邊無際,無窮無盡伸展的虛空,我們都可以把它理解為天。八卦的理論是:方內一定還有一個內切園;圓外一定還有一個外切的正方;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天中有地;地中有天。從小到無極,到大到太極。

    2.由小到大

    小到無極是個什麼概念呢?小到一個顆粒,一粒微塵,甚至小到以非物質的方式存在的程度;小到無論在顯微鏡下,還是利用現代科技的最高手段都無法發現的程度,但它卻是實實在在的存在!舉例來說:某人有一個犯罪的動機,就這個動機而言,無論是用腦電圖、心電圖、還是用現代科技的任何手段,你都無法發現這個動機的存在。它是以一種意識的、思維的、非物質的方式產生的,你有權懷疑他的這個動機,但你無權否認這個動機的存在。

    有時候,相對於科學而言:“存在就是真理!”

    我們可以把一粒微塵理解為地,微塵四周的虛空就是它的天;我們可以把一座大山理解為地,大山周圍的虛空也是它的天;我們可以吧地球、星球、太陽理解為地,它們周圍的虛空一樣是它的天。相對而言:一切實質的、有形的、重元素一類的物質,我們都可以把它理解為地,而一切虛無的、非實質的、輕元素一類的物質,我們都可以把它理解為天。能這樣理解,我們就窺知了宇宙的最初形態:它是由多到太極個小到無極的、陰陽未分的、膠著在一起的“小天”和“小地”所組成。

    八卦的理論也可以在數學科學中得到證明:方中有園,圓中有方,動中有靜,靜中有動,天中有地,地中有天,從小到無極到大到太極,在數學中的表達方式是:再小的方也有一個比它更小的內切圓,再大的方也有一個比它更大的外切圓的存在。這就說明,宇宙中的萬事萬物,沒有絕對的大和小,也沒有絕對的動和靜;就事情而言,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就生物而言,也沒有絕對的善與惡,一切都是相對的,宇宙無時無刻不處於動和變之中,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的發展,大到星系、太陽、地球;小到人類、花草、樹木,全部隨著周圍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包括人類疾病的發展,花草樹木的生死枯榮,人類對善惡的認知程度以及人類對世界觀的態度等等…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是動和變的產物!

    3.黑洞起源說

    要想了解宇宙的起源,首先還要從天體的質量和“黑洞”談起。

    為了研究“黑洞”美國宇船局研製發射了高能的天文觀察系統,在其發回的X射線宇宙照片中,天文學家發現了驚人的一幕,那些人們認為已經湮滅了的星體發射出比太陽這樣的恆星體更為強烈的宇宙射線,這證明了宇宙中確實存在著看不見的“黑洞”。

    根據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地球和宇宙間的一切物質,都具有強大的相互吸引力,正因為地球引力的存在,才能吸引地球表面的物質不能隨意地飛離地球,人們想要把人造衛星送上地球執行軌道,至少要使發射的火箭有每秒鐘8千米的速度,不然,因為地球吸引力的存在,人造衛星就會被拉回地面。這個速度被我們稱為第一宇宙速度。同樣,要把一隻飛船送到火星上去,就必須要讓飛船擺脫地球引力的控制,其發射的火箭的速度要提高到每秒11千米,這個速度被我們稱為第二宇宙的速度,又稱為天體表面的脫離速度。不同天體的表面脫離速度也不同,與天體的質量關係密切,比如:月球的質量比地球小,其表面脫離速度就比地球小的多,而太陽的質量比地球大得多,其表面脫離的速度也必然比地球大許多。

    當宇宙中的天體密度或質量大到一定限度的時候,連光速也低於它的表面脫離速度,它的強大的引力場吸引附近的一切的物質而不向外反射任何物質,光速也達不到它的表面脫離速度,我們無法直接看到它的存在,所以稱為“黑洞”。

    黑洞的核心部分是巨星坍縮後的一個質點,其無比強大的引力場形成一個類似於大氣的“引力圈”所不同的是,大氣層的地球表面脫離速度是每秒11千米,而引力圈的黑洞表面脫離速度比光速還大。任何東西,包括光靠近它,都會被吸進去。由於它存在一個無比強大的引力場,就會吸引附近的一切天體落向黑洞,當天體接近但還沒有到達黑洞的引力圈時,就會圍繞著黑洞的外圍做高速旋轉並因摩擦產生高溫,釋放出強大的高能X射線,一旦天體進入引力圈的範圍內,就會以比光速還要快的速度向黑洞的質點撞擊,最終坍縮後和黑洞的原質合二為一,成為一個新的質點。這時,黑洞的引力近一步加大,引力圈的半徑也近一步向外膨脹和擴張,更加強大的引力場吸引周圍的一切物質和天體近一步向黑洞靠近並最終落入黑洞,其結果是黑洞的引力近一步增強,引力圈的吸引半徑近一步膨脹和擴張,使一些更大質點的天體落入“黑洞”。

    理論上認為,恆星到了晚年,耗盡全部的核燃料後,由於自身引力開始塌縮,當坍縮物質的質量達到比太陽質量大3倍的時候,就有可能形成黑洞,那麼,宇宙中將有無數大大小小的黑洞存在。同樣的道理,宇宙到了晚年,宇宙中的一切天體,包括人類以及所有的動物,植物都將被黑洞所吞噬。宇宙中的一切物質都會落入大大小小的黑洞裡面,宇宙的進一步發展,也就是宇宙的暮年,宇宙中不再有動物,植物及一些小天體的存在,而是黑洞與黑洞之間的吞噬。超引力的黑洞將吞噬掉無數普通的黑洞---其結果是黑洞的質量大大增強,引力向外膨脹和擴張後有能力吞噬掉更大質點的黑洞,最終的結果是所有大大小小的黑洞都被另一個質量超級強大的黑洞所吞噬。

    無論是黑洞對天體的吞噬,還是黑洞與黑洞之間的吞噬,都會引起無數大大小小的爆炸,但由於黑洞超強的引力,所有的爆炸都不能擺脫黑洞的引力半徑而被外界觀察到。宇宙的末日期,是宇宙中最後剩下的兩個超級強大質點的黑洞與黑洞間的相互吞噬和較量。

    我們把這兩個黑洞稱之為“純陰黑洞”和“純陽黑洞”,也可以說是正無極黑洞和反無極黑洞,這兩個超級強大的黑洞相互吞噬,一個質量更為強大的黑洞試圖吞噬掉另一個質量比它略小一點的黑洞,這個過程幾乎是同時吞噬和同時吸引的過程,當“純陽黑洞”與“純陰黑洞”相互進入對方的引力圈後,其自身的引力和另一個黑洞引力所產生的合力,使“純陰黑洞”和“純陽黑洞”以比光的速度還要快數萬倍的速度進行撞擊。

    就在合二為一的一瞬間,正反無極子實現超級對撞,產生超級大爆炸和超能粒子流…釋放出大量正反太極子和無極子,如此石破天驚的一幕,把如此強大的兩個黑洞的質點炸的粉碎,陰洞和陽洞的超強引力場瞬間消失,引力圈的引力化為烏有,宇宙間一切構成黑洞質點的物質都在大爆炸的瞬間,在超能粒子流的作用下以比光的速度還 快千萬倍的速度向宇宙的四面八方炸開,同時產生一連串的大大小小的爆炸和物質間的毀滅····釋放出各類宇宙物質,試想:超強純陽黑洞與超強純陰黑洞撞擊的瞬間,毀滅宇宙的同時又誕生了一個全新狀態的宇宙,也就在這一瞬間,宇宙,完成毀滅後又再生的全部過程,被炸散的天體由於質量的不同,其引力場的強度也不同,吸引半徑也不同,在互相吸引合二為一的過程中,不斷產生的爆炸釋放出更多的宇宙物質,宇宙新生期的特寫就是膠著體和一些類似流星體的小塊天體的混合。

    隨著小天體不斷碰撞質點加大,在超能粒子流的作用下,所有天體都在直線運動的同時做自由落體下沉運動,各類天體的運動軌跡呈拋物線形運動,在宇宙中形成一個大大的漩渦,在這個過程中,早已有無數的天體被吞噬和湮滅。相對於人類而言,這個過程太過久遠無從考證,但是,現在人類所知的太陽系、銀河系、以及質量強大的恆星、巨星就是足夠的證明。

    這些星體並不是一誕生就有如此強大質點,而是一些小塊星體與其他星體和微塵碰撞吞噬,經過長達百億年的演變進化,發展而來的產物。

    在太陽系中,大多數星體都圍繞太陽轉,科學研究的結果是星體的“公轉”和“自轉”,其實,所謂的“公轉”就是星體的運動方式—直線運動與自由落體相結合的拋物線型,正因為宇宙空間足夠的大,拋物線的最終結果就是一個圓,也就是所謂的“公轉”。由於太陽的質量較大,勢必將吸引和它周圍的一切天體和它結合,而各類天體的“自轉”(包括地球),就是為了讓自身的能量增加,使能量相對守恆,不輕易被太陽的吸引所毀滅,一旦天體自身的能量耗盡停止自轉,很快就會變成一顆死星一顆流星。

    在太陽系的外圍,同樣存在著質量類似於太陽或遠遠大於太陽的星體,正是因為這些或遠或近星體的引力存在,其對太陽系星體的引力程度和太陽對這些星體的引力程度相對守恆,才使得太陽系裡的這些星體一直圍繞太陽做旋轉,而沒有直接被太陽所吞噬。

    就“地球”而言,地球在被太陽吸引的同時,周圍任何天體在引力足夠的情況下,都能相對對地球造成吸引和被吸引。這種能量相對守恆的方式一旦因某個巨星因能源耗盡死亡而遭到破壞,宇宙中將有無數顆星體因能量無法與吸引它的強大天體抗衡,瞬間湮滅!

    如果有一天,太陽系內的九大行星,突然有一顆被黑洞吞噬復存在,那麼,由於黑洞質點的引力瞬間增強,引力半徑大幅度擴張,界時,黑洞周圍其它天體被黑洞吞噬的速度,不是用億萬年計算,也不是用幾萬年計算,而是隨時、瞬間都可能發生!

    同理,月球圍繞地球轉,就是因為它離地球較近,地球對月球產生足夠的引力,但由於離月球較遠的其他天體引力也同時對月球產生吸引,地球的能量無法達到排除其他天體引力對月球的影響,而把它吸引下來的程度。

    宇宙的新生結段,被炸散的天體幾乎都是小的天體和小的行星體,但由於質點的引力,天體與天體間相互吞噬,使一些小天體合二為一,變成相對質量強大的天體,就成為小的行星體,並在大大小小的爆炸中,釋放出各類宇宙物質。宇宙的青年時代,天體中的行裡和恆星共同存在…當宇宙中出現黑洞的時候,說明宇宙以步入中老年的狀態,宇宙的進一步的發展是黑洞對它周圍一切物質的吞噬過程,宇宙發展的末期,黑洞周圍的天體不復存在,而是黑洞與黑洞間的直接吞噬…之後,再次重複大爆炸的宇宙的毀滅和再生!

    相對而言,宇宙並沒有一個真正的起點和終點,毀滅後再生,再生後毀滅。週期迴圈,無止無盡。

    三、克隆宇宙的物質基礎

    1.每一個存在的物都是一個小宇宙的克隆基因,是整個宇宙的縮影,是整個宇宙生命的起源。

    大哲學家康德〔康德(1724—1804)〕德國哲學家。曾經說過:“有兩種東西,我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所喚起的那種越來越大的驚奇和敬畏就會充溢我們的心靈,這就是繁星密佈的蒼穹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當你凝視著燦爛的星空,當你與花相視、沉浸在“人花相視久,無語醉初春”的境界,當你為少女那無以言狀的美而怦然心動,當你為生命的神秘而驚異,為人類的智慧而驚奇的時候,難道大自然那無與倫比的智慧沒有引起你心靈的震撼和敬畏的情感嗎?

    也許,過剩的科學知識已使你對周圍的事物熟視無睹,以為科學已經將它們的秘密揭露無遺;也許你在生活的洪流中忙忙碌碌、疲憊不堪,無暇審視你身邊的花朵和頭上的星空……其實,在人生道路的兩邊,本來存在著無數美的事物,可是,我們常常只是為了趕路而忘記了欣賞,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那麼,就讓我們暫時拋棄某些“常識”,暫時爬上生活的岸邊,來重新審視這個世界,收穫那本該屬於我們的美、本該屬於我們的愉悅吧。

    2.一滴水能夠映現出整個太陽

    “一滴水能夠映現出整個太陽”不過是一句普通的格言,可是卻包含著深刻的道理:世界是按照自相似或全息的原理構成的。

    誰都承認,大自然是極其複雜的。但是誰能想到,她竟是按照最簡單的方法構成。構造一個事物,最簡單的方法莫過於按照一種模式來複制了,大自然所用的就是這種方法。這種方法看起來單調而簡單,大自然卻用它創造出了種種奇蹟,創造出了一個多姿多彩、充滿了生機的世界。這正是大自然的聰慧之處。

    用克隆的方法構造出的世界,呈現出許許多多神奇的現象。

    一滴水在宇宙中不過是一個微小的點,可是它卻能反映出整個太陽。這就意味著整個太陽已經被“壓縮”進一個水滴之中:我們的眼睛不過幾釐米大小,卻能看到整個星空,只有整個星空的資訊被濃縮排空間的每一個點上,這才有可能。

    於是,當我們面對清晨綠葉上的串串露珠時,彷彿看到無數的太陽在微風中舞蹈;當我們凝視少女那秋潭般碧澈的眼睛時,似乎看到了一個奧妙無窮的宇宙。

    我們本來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全息的世界中,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發現全息的影子。我們之所以能夠看電視、聽廣播,就是由於電磁波的每一點上都攜帶著電視臺和廣播電臺所發出的全部資訊,由此我們才能夠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完整的影象、聽到完整的聲音。實際上,在空間的每一個點上,都有來自全世界以至全宇宙的資訊,只是由於這些資訊隱藏得比較深或者很微弱,我們無法感受到。但只要有相應的資訊顯示器(比如天文望遠鏡、電視機等)就可以使這些資訊展示出來。

    所以,我們要認識這個世界本來是無需出門的,只要把我們身邊空間中的資訊翻譯或顯示出來,整個世界甚至整個宇宙就會展現在我們面前。這大概就是老子所說的“不出門而知天下,不窺牖而知天道”的境界吧。

    不僅空間上是這樣,而且時間上也是如此。

    3.宇宙起源記錄宇宙進化的歷史

    每一個存在物在其自身中都濃縮著它自己的歷史、它的類的歷史以至整個宇宙的歷史。每一個歷史發展階段都作為一個層次沉澱在進化鏈條上靠後的、較高階的事物中。人是目前所知的最高的進化層次,在他之中包含了宇宙有史以來的所有進化階段。宇宙最初產生的中子、質子、原子等粒子是構成我們身體的最基本的材料;構成生命的基本單位是生命出現初期所形成的細胞;人的胚胎髮育過程是生物整個進化史的縮影;我們的教育過程是人類教育史的重演,每一部教科書都是本學科發展史的濃縮。

    人類的大腦也包含著它的進化史,由爬行動物腦、緣腦(哺乳動物腦)和新皮層(尼人—智人進化階段的產物)三個層次構成,它們對應著腦進化的三個階段,分別負責本能、情感和智力。可見,事物發展過程上的每一段落都是其進化史的縮影。從時間上說,宇宙的每一剎那都包含著過去的一切,蘊藏著未來的一切,因為現在的一剎那是過去的全部時間孕育的一個結果,否則這一剎那是無法存在的;而未來之所以能夠存在,完全有賴於此刻這一剎那的存在,如果這一剎那消失了,時間的鏈條就會完全斷裂,未來就無法產生。因此,佛經上說一剎那就包含著千世萬世、剎那即是千年,並非是宗教的囈語。

    於是,每一個存在的物都是一個小宇宙,是整個宇宙的縮影。這也正是生物之所以能夠克隆的根本原因。由於生物的每個細胞中已經包含著整個生物體的全部遺傳基因或者說全部資訊,所以每個細胞才能夠重新成長為一個新的個體。

    4.克隆技術並不是人類的發明,而是宇宙自然進化早已熟練運用的“技術”,

    因為所有生命都是自然克隆出來的,她從一個細胞中克隆出另一個細胞,從一個生命克隆出另一個生命。宇宙的每一部分也同樣包含著宇宙的全部“基因”,每一塊物質都包藏著宇宙的全部性質,就是說,它不僅包藏著已經發現和還沒有發現的一切物質特性,而且還包含著植物、動物、人類等一切生命形式。只要達到一定條件,那麼任何一塊物質都會從自身中進化出各種生命形態。從這個角度說,一粒沙子並不比宇宙小,只要條件具備,就能夠從一粒沙子中克隆出一個宇宙,因為我們現在的宇宙只是大自然從一個比沙子還要小無數倍的宇宙“奇點”中克隆出來的。

    這樣的結果,就造成了一種奇妙的結構:宇宙的每一層次都和另一個層次相似。例如,海馬的眼睛是由二十九條旋臂構成的,用顯微鏡觀察,可以發現每條旋臂是由一個個小海馬組成的,而這小海馬又由更小的海馬構成。宇宙中的其他事物也是這樣構造的。星系的結構與太陽系以及原子的結構相似,人類社會的結構也與太陽系相仿。星系也有年輪,不同年齡的星系有著不同的結構和形態,而相同年齡的星系則其結構和形態類似。那些年輕的星系顯示出蓬勃的朝氣,而那些年老的星系好像是在悲哀地喘息。

    5.宇宙萬物就是這樣既各自獨立,又共同構成一個整體。

    當我的腦中呈現出這樣一幅圖景的時候,我彷彿看到宇宙萬物相應相和、翩翩起舞,共同奏出一曲宇宙大合唱。這宇宙的歌聲響徹無盡的太空,傳遍古往今來,這宇宙的音符也同樣跳躍在我的心中。

    我們人類從很遙遠的古代起就有了進行星際飛行的夢想,嫦娥奔月就是其中的一個。儘管目前已經實現了這個夢想,但是看來要飛出銀河系是幾乎沒有可能的,因為宇宙是太廣闊了,廣闊得令我們難以想像,廣闊得令我們不寒而慄:即使以光的速度飛行,要飛出銀河系距我們最近的地方,也要上萬年的時間:而要飛到目前我們所觀測到的最遠的地方,則需要二百億年!況且,就人類目前的科學技術來看,要達到以光速飛行是絕對不可能的。那浩瀚無垠的宇宙之海,對於我們來說,永遠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呀。

    面對人類,我不禁要發問:那扯起了帆,準備遠航的漂泊者,你要到哪裡去呢?是要去宇宙深處遨遊嗎?我們心中也有一個同樣遼闊的宇宙啊!

    既然我們註定永遠不能實現在星系之間飛行的夢想,那麼,就讓我們用赤誠的心靈來諦聽縈繞於我們身邊的宇宙之聲吧,諦聽來自遙遠宇宙的呼喚,傾聽來自遠古的喘息,傾聽大自然無聲的喃喃細語。

    6.每一個存在物都是神聖的基因組決定

    丹麥哲學家克爾凱戈爾說:“整個存在使我吃驚,從最小的蒼蠅到神下凡化身為基督的神秘,每一件事物對我來說都是難以理解的,而最難以理解的則是我自己。”

    在我看來,每個事物之所以神秘、之所以難以理解,是由於事物的全息性,亦即是由於它的無限性。任何一個微小的事物,都包含著宇宙的無窮資訊,而我們的認識相對於無限的宇宙來說,永遠是微不足道的。我們有限的認識不僅不能窮盡大宇宙,就是那些小宇宙,那些我們司空見慣的事物,比如一隻蒼蠅,一塊石頭,甚至我們自己,也不能徹底認識。我們所看到的,只是那無窮的資訊之海里泛起的一束泡沫。即使對於一個十分簡單的事物,無論研究多麼深,我們也不可能窮盡它的一切性質,我們所知道的只是它的無窮性質中的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在它之中永遠有一個無窮的未知的海洋擺在我們面前。因此對我們來說,任何一個存在物都是神秘的,因為永遠不可能徹底認識它。

    甚至於,我們的認識究竟是否正確、正確到什麼程度,我們也一無所知,因為,我們並不知道,我們的知識與未知的世界有著怎樣的關係、已知的世界在未知的世界中處於怎樣的地位、已知的世界在無限的世界中具有怎樣的性質。從根本上講,我們所謂的知識,只不過是一些名詞罷了,人的認識活動只是命名的活動,我們所認識的那些事物,本來就早已存在著了,我們給它起了一個名字,於是就成了知識,如槐樹、鸚鵡、原子、萬有引力定律等等,至於這些東西本身究竟是什麼,我們不得而知。

    如此看來,這個世界遠不是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簡單,也不像通常所認為的那樣,世界彷彿只是作為我們的認識物件而存在的。作為我們認識物件的只是世界的極小一部分,而那無限的世界,永遠不可能成為我們的認識物件,更不可能成為我們征服的物件。因而這個世界對於我們永遠是神秘的。

    知只是相對的,我們只具有相對的認識能力,即:我們所認識的,只是我們現有的器官所能夠認識到的,如果換一套別的器官或者在別的生物眼中,這個世界就會完全是另一個樣子。我們只能生活在我們所能夠認識的世界之中。

    每個存在物不僅是神秘的,而且也是神聖的。之所以神聖,是因為每個存在物都是大自然億萬年演化的結果,蘊藏著天地之精華。

    7.宇宙學上有一個“人擇原理”,就是“基因原理”

    這樣來解釋人與宇宙的關係:宇宙之所以具有這樣的規律、之所以呈現出這樣的圖景,是因為不這樣就不可能有人來研究宇宙,就是說,宇宙之所以如此是為了要演化出人類,宇宙是為了人類才這樣存在的。宇宙以及地球一切規律正好滿足人類產生的條件,所以才產生了生命和人類。換句話說,宇宙之所以把物理常數取現在的值,是為了滿足人類存在的條件。可以說,在人身上體現著或者說蘊藏著宇宙的全部規律。

    這個原理還可以進一步擴充套件為多元選擇原理,即如果換一個觀察宇宙的主體,那麼完全可以說宇宙是為了那個事物而存在的。如果是一隻狗,它就可以說宇宙之所以這樣存在,是為了狗的產生;螞蟻也有理由說宇宙是為了它的出現才有這樣的物理常數;石頭同樣可以說宇宙是為它而存在的。每個人也都可以說宇宙是為我而存在的。因為,如果宇宙不是這樣存在著,就不可能有我產生,不可能有螞蟻、狗和石頭。

    這樣一來,我就不是我了,我(其他所有事物亦然)就不是獨立的存在物了,我只不過是那種種規律的化身,我只是大自然的一件藝術作品。

    8.宇宙鏈就是基因鏈,是DNA鏈,染色體鏈

    於是,我和宇宙的關係就成為一體的了:我只是大自然的一個小小的部分,宇宙鏈條上的微小一環;同樣,我就不單單是由我的肉體構成的了,而是由整個宇宙構成的,宇宙是我身體的組成部分,那廣袤的星空不妨看作是我的身體的延伸,因為沒有宇宙就沒有我。於是,敬畏宇宙、敬畏自然,也就是敬畏我自己。

    從這個角度看,人類在宇宙中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地位,他只不過是大自然鏈條上普普通通的一個環節而已。康德在其《宇宙發展史概論》中曾經講了一個寓言故事,讀來很有教益:那些生長在乞丐頭上森林中的生物,長期以來一直把它們的住處當作一個巨大無比的地球,而且把自己看作是造化的傑作。

    後來,其中有一個天生聰明的蝨子,意外地看見了一個貴族的頭,它隨即把它住處中所有滑稽的傢伙叫到一起,狂喜地告訴它們:我們不是整個自然界惟一的生物;你們看,這裡是一個新大陸,這裡住著更多的蝨子。從自然的角度看,我們人類並不比這隻蝨子更高貴,惟一不同的是,我們人類不是乞丐頭上的蝨子,而是宇宙的蝨子罷了。人類自視為萬物之靈,看來,這種看法並不比這隻蝨子聰明多少。在大自然這個宴席上,人並不是一位特殊的賓客,蝨子、蒼蠅、沙粒……都與人一樣,有著同樣的位置,缺一不可。每一種存在都有它存在的意義,是其他存在物不能替代的。我們人類儘管比其他存在物有著更強大的能力,可是,我們永遠無法體驗螞蟻所體驗到的世界。如果趕走了其他客人,人類也將從大自然中消失。

    我們常常以不屑一顧的口吻來談論那些“低階的”存在物,還常常把其他動植物只是當作一種食物來談論,好像大自然創造它們僅僅是為了給我們做食物用的。這實在是對大自然的褻瀆,因為它們也同樣是大自然智慧的體現啊!而且從進化史的角度看,那些“低階的”生物、無生命的存在物還是我們的祖先,沒有它們,人類就不可能出現。因而對它們的不敬就是對祖先的不敬。

    每一個存在物──一隻蒼蠅,一朵花,一塊石頭,一粒沙子……都是神聖的,都值得我們敬畏,因為,每一個存在物都是大自然的作品,都是大自然智慧的結晶,都包藏著宇宙的全部秘密;它們存在的根本原因和意義是我們所無法知道的,在它們身上總有無數我們未知的性質存在著,也就是說,它們對於我們的知來說,總是神秘的。那麼,在它們面前,除了敬畏,我們還能做什麼呢?

    伴隨著人類急躁輕率的步伐,我們的生存環境正在發生著迅速的變化。於是,人與自然的關係問題就成為擺在21世紀世界論壇上的頭等大事。本文作者試圖引領我們用一種崇敬的眼光重新審視這個熟悉而陌生的世界,擺正人類在自然中的位置,懂得“每一個存在物都是神聖的,都值得我們敬畏,因為,每一個存在物都是大自然的作品,都是大自然智慧的結晶,都包含著宇宙的全部秘密”

    四、宇宙意識是基因突變克隆出來的孩子

    量子力學發展史”基本上就是一部“意識的爭論史”,意識的爭論也重新觸發了哲學上長期未了的爭論:意識是從物質中產生和突然出現的嗎?還是萬物本來就有意識(萬物皆有靈性)呢?

    西方文化為基礎的現代科學始終認為:是物質決定了意識,意識是在物質中產生的。這就是“唯物論”,也由此誕生了無數的唯物主義者,但是唯物論與唯物主義者面對了越來越多的、難以自圓其說的難題。

    1.首先,按照唯物論自身的觀點,本來沒有意識的物質竟然能產生意識,這本身就是一個奇蹟,這就是一個超自然現象。

    但唯物論本身是否認奇蹟的,唯物主義者極度鄙視超自然現象的。也就是說,這於唯物論本身是自相矛盾的!這是唯物主義者自打嘴巴的事。

    2.其次,人們對大腦的瞭解已經很多了,在腦科學研究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然而橫亙在腦科學研究者面前最大的難題是“意識究竟是什麼?意識是怎樣產生的?意識來自何處?”,這基本是唯物科學不可逾越的鴻溝。

    量子力學發現物體在沒有測量之前都是機率波,而一旦測量者的意識參與進來,物質微粒的機率波便會改變形態而坍塌成為粒子。物理學家絞盡腦汁、想方設法意圖要繞開意識干擾物質的問題。但枉費心機、徒勞無功,最後不得不接受這個嚴峻的問題:意識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所在。

    4.唯物唯心本是一體,或一體之兩面。

    唯物即唯心、唯心即唯物也。人們對物質的所有認知是謂“唯物”,人們從心出發對物質之認知是謂“唯心”。一個從物質出發走向意識,一個從意識出發走向事物,如此就是殊途同歸。最終會走到物質與意識之交匯點。就是物質與意識不可避免的合二為一。

    人對事物的概括是一種意識行為,所以唯物來源於唯心。又因為唯心之心其實是一種物質,古老的中華文化就指出“精氣神乃氣之一種無形之物質”,所以心就是一種物質,故唯心實質也是唯物也。如此一來,唯物與唯心之爭實在無謂。唯物與唯心相互並存,缺一不可,乃一事物之兩面,是一個事物的兩個基本屬性。如此,“萬物皆有意識”也因此而解釋得通了。

    無論是哲學、神經學、心理學、物理學等諸多科學領域,越來越多的人包括一度狂熱支援唯物論的唯物主義者也都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物質的基本屬性包括了時間、空間、質量、能量等,而意識也許是物質的一個基本屬性,意識其實一直存在於宇宙中、意識是宇宙的基本元素之一。這就與中國古代文化裡就認為“萬物皆有靈性”和佛教認為“萬物皆有佛性”驚人一致!

    6.“意識是物質的基本屬性”使量子波粒二象性與量子糾纏現象得到了合理的解釋。

    人從萬物中來,則意識也是從萬物中來,那麼“萬物皆有意識”就合乎常理了!

    正是這些原因使得越來越多的科學家認識到,以唯物論來研究世界、研究物質、研究意識就等同於“以水洗水,以泥洗泥”,那就是越洗越混,那就是“山窮水盡而無路”。只有“以水洗泥”才能“越洗越清”,則會“柳暗花明又一村”。

    尤其是西方人比東方人更清楚認識到這點,現代科學結合傳統東方哲學或許是另一條通向未來科學之途徑。因此,很多西方科學家開始轉向學習印度和中國的文化,這也導致了印度神秘主義、瑜珈學,中國的中醫、陰陽學說等等近年來在西方的迅速流行。這就是西方人的眼光過人之處、獨到之處。也正是西方科學一直得以快速發展的原因之一,短短几百年的西方就超越了長達數千年文化沉澱的東方。這是有因可遁的。正是西方人擁有善於發現和學習別人長處的優點。而反觀華人,對自己文化的拋棄甚至鄙視者大有人在。一個缺乏自信、缺乏民族認同、文化認同,甚至連祖宗都不認的人。還什麼大言不慚的大談科學,以科學之名排斥老祖宗的先見之明,實在讓人不齒!甚至不值一提!“萬物有靈”是中華文化裡一直閃耀的智慧。但當我那篇“萬物有靈”的文章、尤其是在“知什麼”者也那裡甫一出現,便受到一些人不分青紅皂白的漫罵和攻擊,那些忘祖忘宗之人的嘴臉實在可見一斑。

    美國再生醫學家羅伯特在其《生物中心論》一書中指出:意識先於物質存在,意識的振動產生了物質。意識創造了宇宙,而不是宇宙創造了意識。他從人體學,物理學,天體學的角度去分析,表面上看起來是宇宙創造了人類,但事實並非如此。

    7.宇宙是先有意識後有物質。

    8.時間和空間只是意識存在的體現。

    換言之,意識存在於所有的時間和空間中,如果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考慮,靈魂就是一種量子資訊,這種量子資訊是不會隨著肉體的消亡而消亡的,它就象一個量子資訊的載體,會一直運動並存在下去。

    特別宣告:以上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猜想和想象,沒有事實依據,親們多多指導。

  • 6 # 淡漠乾坤

    無只是一個哲學概念,“無”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存在的。所以,所謂無中生有,實際上是一個由隱變顯的過程。

    比如,在靜止的時候,我們感受不到空氣的存在。然而,當我們跑步時,就能感覺到由空氣產生的阻力。

    同理,當人類的認識處於與人的尺度相近的宏觀範圍時,物質的運動並不受物理背景的影響,其表現為是一個獨立和自由的物體。

    然而,當物體高速運動時,其運動受到了空間的束縛,其速度的增加受到了限制,不能超過光速;

    當物體的半徑小於空間不連續的尺度即小於空間量子的間距時,會受到空間量子的不對稱碰撞,從而具有波動性;

    當兩物體同時存在時,由於物體對外的熱輻射,使兩物體之間的量子空間具有較高的能量,進而具有較大的穿透性,於是空間量子對兩物體產生了不對稱的碰撞,表現為相互的吸引力。

    綜上所述,當人類的認識擴充套件至高速領域、微觀領域和宇觀領域,作為物理背景的空間效應便顯現了出來,由隱性轉變為顯性。

    那麼作為物理背景的空間是由什麼構成的,隱性的空間是如何產生出顯性的物質呢?

    由於普朗克常數h的普遍存在,而且其物理量綱是粒子的角動量,說明在我們的宇宙中存在著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以此形成了能量的最小結構單元,即能量是不連續的。

    由此,我們知道,這一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就是構成宇宙的基石,因而該粒子被稱為量子。正是因為量子的細小,其彌散於整個宇宙之中,使我們無法直接感受到量子的存在,從而具有了“無”的性質。

    當宇宙收縮至量子間距為零時,宇宙就再也無法繼續收縮了。於是,宇宙進行了反轉,開啟了宇宙的膨脹之旅。

    在宇宙膨脹之初,宇宙的膨脹速度遠大於宇宙內部的傳播速度(光速)。

    於是,宇宙的內部空間會隨著膨脹而變的越來越不平衡;

    於是,區域性高能量子對空間產生了遮蔽效應,形成了相對獨立的封閉體系(基本粒子),以此來緩解宇宙內部的不平衡;

    於是,量子由隱性的“無”部分地轉變為顯性的“有”,由離散的空間轉變為封閉的物質。

    這就是宇宙無中生有的物理機制及其轉變過程。其本質是能量轉化為質量,宇宙中最小的粒子由離散的狀態轉變為封閉的狀態。

    上述過程是非常短暫的,宇宙的膨脹速度和宇宙內部的傳播速度,會隨著宇宙的膨脹而反向變化。前者逐步降低,後者則會不斷地增加。

    於是,當宇宙的演化越過臨界點即宇宙的膨脹速度小於其內部的傳播速度時,能量轉化為質量的過程便被終止,宇宙不再無中生有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經常看到的是由有變無的過程,經常發生的是質量轉化為能量,如太陽的對外輻射。

    總之,無是相對於人的感覺而言的。無中生有,是宇宙在其劇烈的變動時,使其最小的粒子由隱性變為顯性的過程。這就好比水的攪動生成無數個氣泡,也是一個無中生有的過程。

  • 7 # 天使之翼22143

    宇宙是否是從無到有的?

    可以這樣理解。

    無和有是《道德經》中的兩個概念,用以解釋宇宙本源的。

    《道德經》中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所謂無,並不是指事物的隱蔽狀態;事物的隱蔽狀態,是說這個東西存在著,而無指得是這個東西不存在,它無形無象,不具備這個東西的形狀以及功用。但是這個無,卻是客觀存在物,是形成這個東西的前提,這就是無中生有的意思。

    所謂有,指得是指有形有象的狀態,就是說已經具備了這個東西的形狀以及功用。

    比如地球,按照宇宙大爆炸理論,地球起源於原始星雲。那麼,原始星雲,既無地球之形又無地球之象。雖說無地球之形無地球之象,但是原始星雲卻是客觀存在著的,這就是地球的無形無象的無的狀態。原始星雲經過若干萬年的演化,最終形成了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有春夏秋冬和各種生命體的存在,這就是地球,有地球之形有地球之象,是地球的有形有象的有的狀態。無中生有,地球就這樣誕生了。

    又如房子,在沒有房子之前,樓板、磚、沙、水泥、鋼筋等等,既無房子之形又無房子之象,但它們是實實在在的物質,並不是虛無的東西,這就是房子無形無象的無的狀態。在建築工人的操作下,終於建成了一個有一定構造特徵的可以住人的房子,這就是房子有形有象的有的狀態。無中生有,房子就這樣誕生了。

    無中生有,萬事萬物都如此。只是在《易經》稱作,“無極而太極”。無極,事物無形無象的狀態,太極,事物有形有象的狀態。

  • 8 # 軍機處留級生

    在宇宙的所有尺度上,從我們當地的鄰居到星際介質到單個星系,從星團和巨大的宇宙網路,我們觀察到的一切似乎都是由正常物質構成的,而不是反物質。這是一個無法解釋的謎。

    當你看著浩瀚的宇宙,行星,恆星,星系,以及所有的一切,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需要解釋:為什麼有東西而不是什麼?當你考慮支配我們宇宙的物理定律時,這個問題會變得更糟,這些定律似乎在物質和反物質之間是完全對稱的。然而,當我們觀察外面的情況時,我們發現我們看到的所有恆星和星系都是由100%的物質組成的,幾乎沒有任何反物質。顯然,我們是存在的,就像我們看到的恆星和星系一樣,所以一定有什麼東西創造了比反物質更多的物質,使得我們所知道的宇宙成為可能。但是這是怎麼發生的呢?這是宇宙中最大的謎團之一,但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於解開它。宇宙中目前(左)和早期(右)的物質和能量含量。請注意暗能量、暗物質的存在,以及正常物質在反物質上的普遍存在。

    想想關於宇宙的這兩個事實,以及它們是多麼矛盾:

    我們所觀察到的粒子之間的每一次相互作用,在所有能量下,從來沒有創造或摧毀過一個物質粒子,也沒有創造或摧毀過同樣數量的反物質粒子。

    當我們放眼宇宙時,在所有的恆星、星系、氣體雲、星團、超星系團和世界各地最大規模的結構中,一切似乎都是由物質構成的,而不是反物質。

    這似乎是不可能的。一方面,考慮到宇宙中的粒子及其相互作用,沒有已知的方法來製造比反物質更多的物質。另一方面,我們看到的一切肯定是由物質構成的,而不是反物質。我們是這樣知道的。

    從純能量產生物質/反物質對(左)是一個完全可逆的反應(右),物質/反物質湮滅回到純能量。這個遵循E = mc^2的創造-毀滅過程是唯一已知的創造和摧毀物質或反物質的方法。

    無論何時何地,反物質和物質在宇宙中相遇,都會因為粒子-反粒子的湮滅而產生驚人的能量爆發。我們實際上在一些地方觀察到了這種湮滅,但只是在產生等量物質和反物質的高能源周圍,比如在大質量黑洞周圍。當反物質遇到宇宙中的物質時,它會產生非常特定頻率的伽馬射線,然後我們可以探測到。星際和星系間介質充滿了物質,這些伽馬射線的完全缺乏是一個強烈的訊號,表明沒有大量反物質粒子在任何地方飛行,因為那種物質/反物質的特徵會出現。

    無論是在星團、星系、我們自己的恆星鄰域還是太陽系中,我們對宇宙中反物質的比例都有巨大的、強大的限制。毫無疑問: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物質主導的。

    在我們銀河系的星際介質中,平均壽命約為300年,與我們銀河系的年齡相比,這是很小的!這個約束告訴我們,至少在銀河系中,允許與我們觀察到的物質混合的反物質的量最多是1/1000,000,000,000,000,000!在更大的尺度上——例如星系和星系團——限制不那麼嚴格,但仍然非常嚴格。隨著觀測範圍從幾百萬光年到30億光年,我們觀察到物質反物質湮滅時預期的x光和伽馬射線很少。我們看到的是,即使在宇宙的大尺度上,我們宇宙中存在的99.999%以上肯定是物質(像我們一樣),而不是反物質。這是反射星雲IC 2631,由行星齒輪組/ESO 2.2米望遠鏡拍攝。無論是在我們自己的星系內還是在星系之間,如果有由反物質構成的大口袋、恆星或星系,根本沒有伽馬射線訊號存在的證據。

    因此,不知何故,即使我們不完全確定如何做到,在宇宙的過去,我們必須創造出比反物質更多的物質。從粒子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物質和反物質之間的對稱性比你想象的更為明顯,這一事實更讓人困惑。例如:

    每次我們創造一個夸克,我們也創造一個反夸克,

    每當夸克被摧毀,反夸克也會被摧毀,

    每次我們創造或摧毀一個輕子,我們也從同一個輕子家族創造或摧毀一個反輕子

    每當夸克或輕子經歷相互作用、碰撞或衰變時,反應結束時的夸克和輕子總數(夸克減去反夸克,輕子減去反輕子)與開始時一樣。

    我們在宇宙中製造更多(或更少)物質的唯一方法就是製造等量的更多(或更少)反物質。

    但是我們知道這一定是可能的;唯一的問題是它是如何發生的。20世紀60年代末,物理學家安德烈·薩哈羅夫(Andrei Sakharov)確定了重子形成的三個必要條件,即產生比反重子更多的重子(質子和中子)。它們如下:

    1宇宙一定是一個不平衡的系統。

    2它必須展示C-還有CP違規。

    3一定有違反重子數的相互作用。

    第一個很簡單,因為根據定義,一個膨脹的、冷卻的宇宙中有不穩定的粒子(和/或反粒子)是不平衡的。第二個也很容易,因為”C"對稱性(用反粒子代替粒子)和"CP“對稱性(用鏡面反射的反粒子代替粒子)在弱相互作用中都會被破壞。

    換句話說,你可以從一個完全對稱的宇宙開始,這個宇宙遵循所有已知的物理定律,並且只在相等和相反的對中自發地產生物質和反物質,最後以超過反物質的物質結束。我們有多種可能的成功之路,但是大自然很可能只需要其中一種來給我們的宇宙。

    我們存在並由物質構成的事實是無可爭議的;為什麼我們的宇宙包含某種東西(物質)而不是什麼(來自物質和反物質的平等混合),這個問題必須有答案。本世紀,精密弱電測試、對撞機技術和探索標準模型之外粒子物理的實驗的進展可能會準確揭示它是如何發生的。當它發生時,所有存在的最大謎團之一將最終得到解決。

  • 9 # 地球每天都要轉

    我有一個發現,宇宙行成的時候也是空無一物。也就是幾維粒子鬧大了,狗日的,宇宙裡出現現了生命,就分你的,我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中,造成晴雯個人命運悲劇的根源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