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致守仁
-
2 # 米南德王問道
唐朝從府兵制改為募兵制,其實就是王朝政體變化的標誌。從原本更強的封建屬性,轉為了偏向中央集權制的帝國屬性。所以府兵制的社會基礎被破壞,不改用募兵制的話就會讓國家失去絕大部分的武裝力量。
府兵制並非唐朝人首創,這個制度其實在南北朝時代就已經出現。至少在北魏王朝時期,當時的朝廷就透過分配固定份地的辦法,為自己供養起一批專業的軍事隊伍。這個傳統一直被延續到唐朝建立之後。並且為唐初的武功卓著,發揮了重要作用。
簡單來說,府兵制就是源自北朝帶來的中亞部落兵制度。在此等制度下,府兵是大小封建領主之下的最低階地主,也是非貴族階層中具有最高地位的一批人。他們有自己的世襲份地和透過服兵役獲得的使用權土地。不需要向自耕農或農奴那樣大量繳納賦稅,但需要在戰爭時候擔任軍隊士兵。
除了盔甲和少數國家統一管理的武器外,諸如弓箭、短矛或佩刀之類的普通武器,都是自己準備的。連趕往集結地途中的口糧,甚至代步的馱馬,都需要自掏腰包。這就需要府兵們具有比較寬裕的農業收入,並在戰爭結束後可以分享掠奪來的戰利品。平時雖然在自己的土地上勞作,但也有家奴幫著幹活。在固定的訓練週期,還要參與軍事訓練。
一旦不能滿足以上條件,那麼府兵不是被沒收大部分具有使用權的土地,就是本身名存實亡。可以說是非常吃土地財政的一群人,有點類似低階貴族,但沒有貴族封號而已。
隨著唐朝的擴張,原本生活在自己領地內的府兵們,開始逐漸入不敷出。這主要是因為戰場距離越來越遠,往返週期本身就被拉長,作戰時間也會大大高於以往。當然,如果唐朝朝廷認為應該繼續維持北朝時代就傳下來的政治習慣,就應該將府兵的封地擴充到新徵服地區。以便在邊區也培養新的府兵部隊。
但唐初之後,帝國開始了東方式的集權化程序。這就勢必對地方上的封建權力形成巨大的擠壓。哪怕是居於上層的關隴軍事集團,也開始被有意識的進行了弱化處理。文官集團和外戚,則輪番在朝堂上佔據高位。造成的嚴重後果,便是迅速而強烈的土地兼併。自耕農的數量和地產非常有限,農奴本身就是人身依附關係,能作為吞併大頭的自然是府兵土地。
所以,從中唐開始,府兵已經名存實亡。儘管名義上的組織架構還在,卻在實際上僅僅是一群忙於耕作而沒有時間進行軍事訓練的普通農民。
這個時期的對外戰爭,唐朝已經開始大量使用募兵。也就是不問階層出生,用糧餉將壯丁僱傭後進行訓練,再派駐到特定區域裡駐防。加上大量的匈奴、粟特人加入唐軍,享受著類似地方團體的待遇,府兵在唐朝政治生態環境下就更沒有存在空間了。
唐朝朝廷自然也不是沒看到這個問題。但他們清楚重建府兵制度是不可能的事情。這樣不僅需要觸及很多既得利益群體,見效速度也非常緩慢。所以,不如繼續使用募兵制度來維持軍隊規模,再任用一股股小隊的番兵番將作為精銳。那些駐防在安西、北庭、范陽的軍團,都按照這個模式來組建的。至於沒有多少邊患威脅的內鬥,就更沒有必要去搞復古主義改革了。
現在我們都知道,這樣安排在最後就是催生出了地方藩鎮。安史之亂的爆發僅從這個角度去看,就是必然爆發的事情。唐朝最後的府兵,也在安史之亂爆發之初就被現實打的粉碎。從此徹底走向了募兵制時代。
最後,這樣的程序在歷史上不止發生過一次。數百年後,還有一個人企圖不花一分錢而養百萬兵。於是他將全部的軍費支出,都押寶在土地財政方面。但所指定的要求,遠比北魏-唐朝時期對府兵的要苛刻。這個人就是明太祖朱元璋。他和自己的寶貝兒子朱棣一樣,不得不繼續向唐朝那樣吸納番兵番將來作為精銳力量。土木堡之變後,明朝也就在實際上放棄了類似府兵制的衛所兵制度,全面倒向了募兵。
-
3 # 一枚明粉
軍制變化主要受制度本身演化與軍事行動兩條線的影響,所以會和軍事征伐體系一樣,有明顯的演化週期。1.府兵制度
相對於秦漢的全民徵兵(服役)制,府兵制是選了一部分人承擔軍事行動,也就稱為軍戶。對應的就是民戶,主要承擔糧食生產,提供徭役。
如果拋開名詞的細微區別,明朝建國後也是軍衛軍戶,民戶。
(軍府分佈圖)
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府兵有屯田制的影子,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動員力強,在短時間內能在不太遠的戰場投送大量的兵力。
不足就是難以適應遠征與長期的戍邊。隨著唐王朝邊疆危機常態化,府兵既要承擔遠征又要戍邊,顯然是撐不起的。
到這時候軍制就要不自覺調整。
其實背後的更大因素是區域政權成了大帝國,這套機制就不是那麼試用。而且隨著時間發展,帝國的控制動員力是逐步下降的(一般而言這個週期不可逆)。
2.募兵募兵最初是臨時工,招募有一定武藝基礎或者體格健壯的進行訓練,然後投入戰場作戰。戰後則予以解散。
一開始能得到推廣就是因為募兵遠征成本與阻礙都低於府兵。(屬於對舊體制的突破)。
(唐軍)
但邊疆危機進入常態化就未必了。長期維持駐屯募兵顯然是不合算的,而且募兵缺餉後兵變機率遠遠高於府兵。加上兵將相識。
這時候要麼繼續擴大邊將權力。要麼再次募兵向府兵化過渡。
3.二次府兵如果在邊疆給募兵分地、軍戶身份,那他們就是漸漸成了這裡的人,即守邊土著。
明朝就是這麼做的,募兵的衛所化。
(明朝九邊)
唐朝沒這麼做,直接藩鎮起兵了。
(天寶十節度。唐朝的邊鎮、宋朝的邊鎮、明朝的邊鎮演化規律與路徑選擇是個很好的課題)
國家治理其實本質上就是應對當下困境,降低當下行政成本,面多了加水,水多了見面,這也是我們能在其中能找到規律的原因。 -
4 # 成都地產逍遙君
時代在發展,環境在變化。
唐王朝兵制的改革是為了提升邊境藩鎮部隊的戰鬥力,從而更好地應付周邊像吐蕃和契丹這樣越來越茁壯的勢力。
也就是說,加強了軍隊的職業化,這和羅馬共和國時期的馬略改革頗為相似。在之前的徵兵舊制中,被挑選前往邊境計程車兵有的是府兵,有的是平民,他們平均服役期是三年。其中部分人為了得到獎賞而願意長期駐守邊境,但這一制度造成了未經訓練的新兵經常代替久經鍛鍊計程車兵的情況。
而為了改變這一情況,唐王朝在737年頒佈的一份詔書中命令——邊境諸鎮計程車兵和未登記戶的成員中長期僱傭那些合格的和願意服役的人。這些人可以得到高標準的津貼,並享受免稅數年的特權待遇。
在張說的722——723年改革後,府兵繼續存在,但是隨著正如前文所說的邊防軍和中央軍的日益職業化,其作用就越來越弱了,最終成了名義上的建制——既無組織,軍官,武器和裝備,也無糧食。
而府兵的消失也意味著北魏以來對軍隊建設的一種流行思想——主張透過對農民進行正規訓練的方式,可以經濟地儲存一支有戰鬥力的部隊,因為府兵可以自給自足,同時又可以與禁軍一起履行正規的職責。
而新的兵制正如同其後來表現出來的那樣,使得唐王朝在面對外來威脅時佔據了更多優勢,但同時也加重了財政負擔並且讓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龐大。
唐王朝高速發展和繁榮的經濟,穩定的糧食供應體系,財政收入的增長是完成轉變的關鍵,南北朝時期戰亂紛飛,經濟發展水平有限,由於戰亂,經濟生產地區很有可能遭到戰爭的破壞,在這種形式下,府兵制是高性價比下的產物。
而軍隊的職業化,也是更好地應付外敵的挑戰。
-
5 # 行話歷史
原因有很多,咱們挨個來說。在這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什麼是府兵制和募兵制。府兵制是一種生產和戰鬥相結合的一種制度,有點類似於漢朝的屯田軍,就是發給成年男性農具等,讓他們在平常種地,如果有需要就保衛京師,為國作戰。
募兵制就很好理解了,就是招募一些身強體壯的,武藝不錯的人,對他們再加以訓練,投入戰場,發錢給他們,打完仗以後就就地解散。
那麼知道這幾點我們就很好解釋為什麼最先是府兵制,後期是募兵制。
1,最開始的擴張需要
唐朝建國初期,北方非常的混亂,到處都是戰爭,府兵制的基礎是得給人家土地和生產資料。那會有大片的土地可以用來分配,因此可以充分的調動起來士兵的積極性,有奔頭。這也是唐朝能夠擴大疆域的基礎。從經濟層面而言這也是最合算的,反正不給這些士兵,這些土地也利用不起來。
2,後期府兵制的基礎缺失
維持住府兵制,就得有足夠的土地和生產資料,不然就完全沒有積極性。然而最初的那一批府兵因為獲得了很多土地成了地主階級,也就不想用心去打仗,後進來的人,分配的土地越來越少,積極性也越來越低。所以只能改成募兵制,這樣才能讓國家有穩定的軍事力量。
-
6 # Zh上善若水W
翻開千百年歷史的篇章,我們可以從中找到各式各樣的制度。從政治上的開化,到文化上的專制,不同時代都帶著不同的新元素迎面走來。當然我們也可以從中看到很多源遠流長的例子,這些例子或許一直散發著智慧的餘香,又或許在不同的背景下,發出明暗不同的光芒。今天我們就眾多制度中,選出唐朝時府兵制為何最後變成募兵制,來為大家進行進一步的講解。
在李世民的率領下,唐軍掃滅群雄,包舉宇內,先後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劉黑闥、輔公袥、梁師都,平定東突厥和西域諸國,建立了史無前例的“天可汗”政治聯盟。
在李世民的治下,唐朝達到了之前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唐軍之所以如此強大,其實得感謝府兵制度。
府兵制並非李世民首創,它醞釀於北魏、創建於北周、成熟於隋朝、興盛於唐朝。
唐朝最初的時候實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制由府兵和兵募兩部分構成。當時在全國都設立了軍府,裡面的成年男子在不進行農耕的時候就要在一定的時間裡趕往宿衛京師,需要打仗的時候就外出征戰,不需要的時候就各自而散因為這些府兵都是有自己的田地的,所以一般需要自己配備武器。
需要打仗的時候西要向全國發起兵募,也就是徵兵。原則上來講,徵兵的標準是先富後貧,先強後弱,先多丁後少丁的,國家會給他們配備武器,不足的時候就需要它們自己準備,後來這一原則也漸漸的被破壞了。
府兵制被破壞,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第一個原因,當時均田制已經很難維持下去了,導致戶口的大量流失,兵府的兵員就受到了影響,嚴重配備不足。第二個原因就是有了專門的禁衛軍,而隨著禁衛軍的不斷壯大,慢慢就代替了府兵的職責,幫助他們擔任宿衛京師,府兵也就漸漸的變成了權貴們的僕役了,已經不再是往日裡風風光光計程車兵了。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邊境的形勢也變得緊張起來,外出征戰的次數也越來越頻繁,在外戍守邊疆的時間也就相應的變長了,所以總是有人哀聲怨道,甚至有人逃跑,更嚴重的就是為了不去服兵役不惜自殘。所以這樣的制度已經面臨著崩潰,必須要進行轉型。
由於唐朝的軍事壓力主要來自於邊境地區,所以轉型就要從邊境開始了。在開元二十五年的時候唐玄宗宣佈廢除了府兵制,實行募兵制。募兵制就是招募士兵永遠住在邊境之地,賞賜給他田地,可以將自己的家人帶往邊境之地,這些士兵主要是一些流民或者是原來的兵員。每個軍區都有固定的名額,每個人負責的職責和區域也都不一樣,各個軍區也會協同作戰。這個制度吸納了流民,對社會穩定有很大的作用,同時隨著新的制度的執行,相應的節度使制度也成熟起來。當然募兵制增加了很大的軍費開支,也為後來的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
我們在歷史的研究中,一直都倡導要站在多元的角度去看,一個制度是否可以在一個時代取得一定的地位,主要還是要看當時百姓以及統治者的實際的需求來判斷。在歷史的雲煙中,我們決然不能這麼的片面。府兵制有利有弊,它從北魏大佬一般的存在墜落到盛唐的雞肋,決然不會沒有原因的。
總的來說,唐朝的府兵制改成募兵制主要就是經濟和軍事兩個方面的原因了。大家怎麼看呢?
-
7 # 歷史折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來看一下什麼是府兵制,募兵制很好理解,這裡就不多解釋。
府兵制:中國古代兵制之一。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府兵參戰武器和馬匹自備,全國都有負責府兵選拔訓練的折衝府。由西魏權臣宇文泰建於大統年間(535~551),歷北周、隋至唐初期而日趨完備,唐太宗時期達到鼎盛,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停廢,歷時約二百年。
唐朝最初實行府兵制,府兵制下的唐朝軍隊由府兵和兵募兩部分組成。
在全國設立軍府,也就是折衝府,軍府內的成年男子平時農耕,在一定的時間裡前往宿衛京師,戰時出征,戰罷而散,這些士兵就是府兵,分屬中央十六衛,總稱衛士。因為府兵都有田地,所以,要自備武器等。
戰時,唐朝還要向全國徵發士兵,這些士兵就是兵募,也叫徵人。原則上兵募先富後貧、先強後弱、先多丁後少丁,國家配備裝備,不足的自己補充,當然,這一原則逐漸被破壞。
唐朝軍隊對內宿衛京師,對外防禦、征戰外敵。唐朝外患形勢嚴峻,最初是徵發軍隊出征,將領成為行軍總管、大總管,親王稱為行軍元帥,勝利之後在邊境設立鎮、戍,《唐六典》卷五:“凡天下之上鎮二十,中鎮九十,下鎮一百三十有五;上戍十有一,中戍八十有六,下戍二百三十有五。”《新唐書·百官志》:“每防人五百人為上鎮,三百人為中鎮,不及者為下鎮;五十人為上戍,三十人為中戍,不及者為下戍。”
府兵以宿衛京師為主,外出征戰、鎮戍為輔。
府兵制的破壞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均田制難以維繫,戶口大量流失,府兵兵員嚴重不足;其次,專門的禁衛軍逐漸壯大,替代府兵承擔宿衛京師的職責,府兵逐漸淪為權貴的僕役,往日的榮耀逐漸喪失;再次,邊境形勢日益惡化,外出征戰越來越頻繁,鎮戍時間越來越長。於是,府兵、兵募都是怨聲載道,紛紛逃亡,甚至不惜自殘以逃避兵役,有所謂“福手福足”之說,白居易《新豐折臂翁》雖然是天寶十載事,但是,類似的例子早就存在,而且屢見不鮮,所以,武周時期,府兵制已經逐漸崩潰,軍事制度的轉型勢在必行。
唐朝主要的軍事壓力來自邊境,所以,軍事制度的轉型也從邊境開始。因為之前邊境的鎮、戍單薄、分散,所以,轉型的第一步是劃分明確、固定的軍區,將軍區內的鎮、戍協調統一指揮,這種轉型最早出現於儀鳳二年,《舊唐書·劉仁軌傳》:“儀鳳二年,以吐蕃入寇,命仁軌為洮河道行軍鎮守大使。仁軌每有奏請,多被中書令李敬玄抑之,由是與敬玄不協。仁軌知敬玄素非邊將才,冀欲中傷之,上言西蕃鎮守事非敬玄莫可。高宗遽命敬玄代之。敬玄至洮河軍,尋為吐蕃所敗。”《玉海》卷一三八:“高宗始以劉仁軌為洮河鎮守使以圖吐蕃,於是始屯軍於境。”軍區的指揮官的任命也逐漸制度化,景雲二年,節度使之名出現,《唐會要》卷七八:“景雲二年四月,賀拔延嗣除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此始有節度之號。”
因為府兵、兵募大量逃亡,社會上流民激增,所以,開元二十五年,經過一系列的實際嘗試,玄宗正式下詔廢府兵制,實行募兵制,開元二十六年,轉型完成。主持這次轉型的就是臭名昭著的李林甫。
募兵制:唐朝招募士兵永久駐紮邊境軍區,賜予田地,甚至可以攜家前往邊境,這些士兵是兵防健兒,或長征健兒、長鎮健兒,主要來自流民、原來邊防兵員。每個軍區有固定的名額,兵防健兒固定從屬於相應的軍區,承擔所屬軍區征戰、防禦職責,當然各個軍區之間也會協同作戰。募兵制有力地保證了唐朝兵員的來源,而且,因為吸納了大量流民,也消除了社會隱患,同時,隨著募兵制的推行,相應的節度使制度也成熟起來。節度使是軍區最高指揮官,甚至也是當地的行政長官,權力集中,長期駐守,目的是加強與士兵之間的聯絡,從而增強戰鬥力。實行募兵制以後,唐朝軍隊總體數量減少,但是核心戰鬥部隊趨於穩定,戰鬥力大幅度提高,開元、天寶年間,唐朝邊境形勢的好轉就是最好的證明。
當然,募兵制大大增加了唐朝的軍費開支,從開元初年的百萬上升到天寶年間的千萬,而且,與募兵制相對應的節度使制度強化了軍區的獨立性,也為安史之亂甚至以後的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
-
8 # 填哥嗑歷史
府兵制是兵農合一的軍事制度。府兵平時在家務農,有空就訓練,打仗時帶上自己的武器糧食趕到集合地點參加戰爭。這是中國古代長期盛行的一種兵役制度。
募兵制則是由政府公開招收平民入伍,併發給軍餉,軍械裝備的一種制度。
這兩種軍事制度各有優缺點。府兵制的優點是國家開支比較少,打仗積極性較高。這也是這種制度在中國存在時間比較長的原因。但府兵制缺點是很明顯的:士兵要有一定的經濟條件(自備糧食武器),限制了一些人當兵的機會,離務農地方不能太遠,否則等你趕到集合地點,別說沒力氣打仗了,就算有,仗都打完了。也就是要求戰場附近有地方可以農墾的。士兵訓練程度不高。
募兵制的優點是兵源廣,沒有經濟條件的限制,對駐地要求不高,不用農墾,訓練強度高,缺點是國家要有一定經濟實力,因為士兵不用農墾,還要軍餉武器。士兵跟將領比較熟悉,易造成將領擁兵自重。
唐承隋制,而隋朝繼承了北周的府兵制。所以,在唐初,府兵制盛行。主要原因是:唐朝初年經過戰亂,出現大量無主荒地,實行租庸調製度,為府兵制的延續提供土地和政策的支援。而且唐初主要進行統一戰爭,離中原比較近。
隨著戰爭的擴大,唐朝征服突厥,出兵西域和東北。而這些地方並不適合農耕。內地戰亂日減,人口增加,無主荒地減少。府兵制的推行缺少土地的條件。面對北方遊牧民族,也需要有一支長期訓練的常備軍,特別是騎兵。而大唐一統天下,經濟繁榮,能夠為士兵提供武器和糧食。所以,府兵制的崩潰,募兵制的推行勢在必行。
當然,募兵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後面的安史之亂和潘鎮割據的發生。宋朝為了防止將領擁兵自重,杯酒釋兵權,將不知兵,兵不識將,但是造成宋朝在軍事方面的羸弱,最終為軍事力量強盛的金國和蒙古所滅。所以,世間各種事物都有優缺點,我們要因地制宜,且要利用他們的優點,防止他們的缺點,但不能矯枉過正了。
-
9 # 傳統斌形象大使
府兵制度從西魏開始一直持續到唐,強盛於唐終止於唐。府兵制度有哪些特點?
一,打仗時老百姓自備糧食裝備,這為皇帝節省了大量的財政支出。
二,戰時集合老百姓組成臨時隊伍,皇帝交帥印於統兵大將。戰後解散隊伍,大將歸還帥印。統兵大將與部隊之間沒有太多交集,沒有了擁兵自重或者造反的風險。
三,皇帝分配無主土地給府兵開發來代替軍餉。一方面開發了經濟,再一方面對世家造成了一定的削弱。世家政治到唐代之時一直都是強大的存在,他們是中央集權的天敵,他們有大量的土地,底層老百姓多有依附。如果打仗分田地這無疑讓老百姓擺脫依附。
府兵制伴隨著李淵、李世民東征西討,最終建立大唐,立下了汗馬功勞。
唐初由於連年征戰,人口銳減有大量的土地,所以實行了均田制。隨著國家穩定,人口開始恢復,而世家大族又開始了大量兼併農民土地。到了需要打仗的時候,皇帝已經無法分配土地給老百姓了,沒好處,誰還願意賣命,皇帝招不到足夠的兵源。再一個戰爭形式的變化,建立唐朝的時候大部分是在國內打內戰,而唐朝建立後開始和草原部落有了戰爭,戰力低下的府兵已經不再適應新的戰場形式。唐朝開始募集身體條件良好的青壯年,訓練職業軍人,為打贏東突厥打下了基礎。
府兵改募兵是不得已而為之。
-
10 # 李論
高中的政治課上老師就教我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因此這不僅僅是徵兵制度的改變。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府兵制和募兵制的區別。
府兵制:府兵制最大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平時從事農業生產,戰時從軍參戰。參戰時自備馬匹武器。
募兵制:由中央財政直接負責軍餉、物資、訓練等一系列事情。招募來的人都是職業軍人,靠軍餉生存。並不從事其他職業。
唐朝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防止農民起義:青壯年參軍之後,其餘的老弱病殘就不能揭竿而起了。而府兵制則不同,受過軍事訓練的農民很容易在災年揭竿而起。
2.適應戰爭需要:府兵制戰士需要自備軍需。如果戰爭時間過長,到了冬天還需要寫信讓媳婦寄棉襖。可是棉襖寄來之前,戰士們只能受凍了,這會嚴重影響戰鬥力。而募兵制一切都由國家財政負擔,政府統一發放,不僅減輕了戰士的經濟負擔,還提高了辦事效率和戰鬥力。
3.兵源嚴重不足:按照規定,府兵“三年一代”。可是到了唐玄宗後期,邊患增加、戰爭不斷、戍期延長。另外,軍隊內部嚴重腐敗,私吞士兵財物,強迫士兵為自己辦私事。因此,無人願當府兵,募兵制孕育而生。
4.提高軍隊戰鬥力:府兵制計程車兵,平時務農,戰時從軍。只有在務農的間隙時間參加軍事訓練。而募兵制則是招募職業軍人,只從事軍事活動,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參加軍事訓練。這樣,戰鬥力肯定會提高。
回覆列表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咱們必須要知道,兵制永遠是和田制相匹配的,所謂府兵制,就是在全國設定數個折衝府。隸屬於折衝府的農民,無需繳納賦稅,無需服徭役,但是一但有戰事,這些農民必須自備武器,馬匹,軍糧參戰。
這些府兵由於無需繳納賦稅,且待遇優厚,所以一直以來都是隋唐軍隊中的骨幹力量。
但是到了唐玄宗的時候,土地兼併日日益嚴重,府兵制也是徵兵制的一種,完全建立在均田制上。土地兼併嚴重,均田制被破壞,軍戶沒了土地,沒了賴以生存的根本,又如何能安心從軍?
其二,南北朝一直到唐初,戰爭基本都是在國內打,數個月就能結束,但是到了唐高宗至玄宗時期,戰爭以經打到了中亞,府兵作為唐軍的主力,不得不遠走他鄉,數年不得歸,不僅自己的生活難以保障,家裡沒了男丁,農事也非常麻煩,所以越來越多的人試圖逃離軍府拒絕出征。
其三,唐朝初期中期戰爭幾乎不斷,府兵損失,傷亡過大,國家徵發調動越來越困難。
最後,府兵原來是為國家戰鬥,地位崇高,南北朝至唐初,人人都以府兵為榮,府兵幾乎相當於歐洲的騎士。但是唐中期後,府兵漸漸成了將軍,豪紳,貴族的私人部曲,成為豪強的爪牙,社會上人人以當府兵為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