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神都布衣

    我們可以把甲午戰爭,形象的比作成中日兩國實行的,兩種不同模式改革的大考。一方是從政治、文化、經濟、教育等方面全面西化的小國日本,一方面是僅僅引進西方技術的清朝。如果客觀的看,甲午戰爭的失敗不是某個人或某個利益集團的責任。承擔責任的應該是腐敗的清王朝。

    因為甲午戰爭失利的原因,不單單是因為中日兩國在軍事層面的差距,而是在外交、經濟、政治體制等多方面的差距,是一個農業國家和初級工業化國家的差距,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完全是整個統治階層的問題!

    如果非要找人出來頂包,那麼有兩個人估計跑不了!

    第一人是慈禧太后。因為她挪用了北洋水師的大筆軍費,為自己慶生,是造成甲午海戰失利的主要誘因。

    第二人是李鴻章。他作為當時清政府的實際操盤手,沒有及時、有效的化解各種內部紛爭,使得整個國家沒有形成一股合力對敵,是造成甲午戰爭失利的另一大因素。

  • 2 # 一個不合格的獵釣手

    觀點一、清朝末年政治制度腐朽,當時的掌握實權的統治者只關心的是自己的統治地位和他們的切身利益,清朝政府根本沒有想到國家遙遠治理和以後的發展及國際地位,更沒有解救受苦大眾而破釜沉舟的魄力。

    觀點二、當時的晚清政府其實已經沒有了資本,政府腐朽,文武百官為了給老佛爺過大壽,耗盡資本,還加之太平天國沒了半壁江山,軍費以及賠款等早已經掏空了清朝的國庫,清政府長時間靠向外國借款維持戰爭賠款以及工業建設。最要命的是修建頤和園用的還是北洋水師的經費。

    觀點三、就是康有為先生的變法先進可謂先進,但是太過急躁,並危機到了當時以慈僖為首的大地主的利益,所以最終變法失敗。這種情況就跟王安石變法一樣,以為得到了皇帝的支援就可以雷厲風行,處事不懂婉轉和變通,可以說是得罪了朝野,變法根本就無法持續下去。

    觀點四、在中國清朝歷史中重點描寫了北洋水師,但卻不寫南洋水師,那是因為南洋水師僅僅是一支海防艦隊,沒有北洋水師的鐵甲戰艦,在這種狀態下根本不是日本海軍的對手,而且海戰時間持續不長,根本沒有時間讓南洋趕到支援。

    綜合以上觀點和查閱歷史資料和個人認為戰敗的原因是:

    第一為制度問題,政治制度腐朽,當權者保守求和派居多。政府腐敗以近裝備落後,一個老太婆過生日,就用光了一個水師的軍費,還有就是國庫空虛,導致清朝水師幾年都無軍費。

    第二武器裝備落後,清朝兩艘鐵甲艦7年未曾修補以及購買彈藥,更荒唐的是,由於年久失修,鐵甲艦定遠號主炮在海戰中炸膛!把主帥都給炸傷了。北洋水師印以為豪的定遠、鎮遠,服役了12年之久,居然有7年沒有進行保養,成為了海上宿舍。而且曾經稱霸亞洲的305毫米主跑,被日本的320毫米趕超,北洋水師總噸位接近三萬噸,而日本海軍噸位是7萬多噸,是北洋水師的兩倍,而且平均行速也比北洋水師高出4節。北洋水師只有鐵甲艦的噸位超過日本海軍,而巡洋艦噸位則比日本海軍要少,其210毫米的主炮也不是日本280毫米主炮的對手。北洋水師可謂是火力比不上,速度跟不上,噸位也差太遠。日本只花了幾年的時間,就超過了清朝12年來培植的海軍。

    第三是貪汙腐敗嚴重,當時腐敗是全世界都有的,但是很可惜,日本當時的腐敗程度遠沒有清朝高,最起碼的,清朝的戶部要這邊扣一點那邊減一點的湊錢給太后過生日.假如財政不受太后管制,過生日的那500萬兩就不用花得這麼冤枉。500萬兩,在當時可以購買2艘定遠級鐵甲艦,而且多出來的錢還可以對北洋水師進行全體維修和彈藥補充,最起碼的不用造成幾年不打仗,一打就炸膛的尷尬局面。

    第四是改革派的超之過急,我這句過火的話,我不敢說改革派就是為了國家的長遠發展才立志如此,改革也必然要觸動某些階層的利益,也必然會有利於某些階層的發展,勝利與否大都是看哪個派別的實權更多及最廣泛的下層民眾的反應。

    慈禧與光緒的矛盾也就是兩大派別的矛盾,所代表集團的利益之爭而已,或許光緒作為一個年輕發奮的君主,光緒皇帝以社稷為重,推行變法,這就是激進思想與保守思想的現實較量了,但光緒還是沒有實力擺脫傀儡皇帝的命運。最終變法失敗。也導致全盤皆輸。

  • 3 # 強哥的瑣碎生活

    主要責任在清政府的腐敗,

    像李鴻章、翁同龢之類不過是替罪羊罷了,

    是為了政府的顏面,

    日本發動戰爭,

    其實清政府有大把的時間來準備,

    只不過是趕到慈禧老佛爺過大壽,

    把整頓北洋水師的事各級官員一拖再拖,

    李鴻章上書朝廷,

    又遭到帝師翁同龢之類牴觸,

    不希望朝廷撥錢來填北洋水師這個無底洞,

    後來開戰,

    水軍不能戰,

    戰艦不完整,

    炮彈好多都是啞彈,

    慘敗一開始就是註定!

    其實主要責任認定肯定是李鴻章,

    北洋水師是他一手創辦的,

    翁同龢之類的責任也不小,

    他們是從中作梗,

    橫加阻撓!

  • 4 # 夢之藍1233

    甲午海戰的失敗,國家層面的責任無疑由封建沒落的清王朝政權來負,但是,戰場上作戰失敗的直接責任必須要由戰場指揮者來負。很久以來,歷史上對這個問題都沒有搞清楚。目前說法最多的就是被“妖魔化”了的慈禧“挪用海軍經費修頤和園”和李鴻章“避戰保船”的錯誤指揮。

    但是,這樣的觀點忽略了一個作戰背景,就是當時作戰雙方的裝備技術水平和主戰艦艇的實力相當,中國艦艇的戰鬥力並不比日本的差,應該說中日海軍是處於一個數量級的,並沒有“代差”。

    “君是壞君,臣是好臣”,這樣的說法多少有點為戰場指揮不力開脫責任的意思。無論怎麼說,直接參戰的各艦管帶、總兵、提督都有推卸不掉的責任。如果說,他們沒有責任,就如同銀行的錢被搶劫,保安沒有責任一樣,因為保安可能會說,老闆不讓自己抓劫匪。無論保安怎樣解釋,銀行的錢被搶保安都是第一責任人。因此,無論如何,中國海洋權益的喪失,海軍指揮官都是第一責任人。

    首先,從黃海海戰的作戰指揮角度看。

    海軍提督丁汝昌開戰初即負重傷,其後續指揮主要由與丁提督同在“定遠艦”上的右翼總兵劉步蟾指揮。也就是說,作戰準備時制訂作戰方案的是丁而作戰實施階段的指揮是劉,最高指揮者的更換是兵家之大忌。

    再從中日雙方的接戰隊形來看,日本是縱隊,清軍是人字隊。

    劉步蟾是留學英國並且在海上航行多年的海軍專家,不可能不知道丁提督在接敵隊形上就先失一分,他接手指揮後,應該及時在動態中對作戰隊形進行調整。如果說丁是陸軍出身,對海軍作戰研究得還不是很透的話,那麼劉總兵犯這樣的低階錯誤似乎不應該。

    即便清軍不改變隊形,仍用人字隊,那麼如何集中火力打殲滅戰也應該是艦隊指揮官所掌握的。英國最偉大的艦長納爾遜擔任艦隊司令時曾對他的艦長們說,當打仗開始後,肯定會出現混亂的情形,要求他們向旗艦靠攏,旗艦的炮口指向,通常就是打擊的主要目標,集中所有的可能集中的火力擊沉1個目標後,再轉火攻擊其它的目標。筆者想,如果清軍知道這一原則,將所有的炮火對準旗艦炮口指向的目標射擊,對敵實施編隊集火齊射,肯定會有擊沉敵艦的戰果,而不會是擊沉敵艦為零。

    就日軍的單縱隊來說,對於佔據“T”字的上面一橫的日軍來說,有兩個有利因素:

    一個是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舷側火炮的威力,也就是同一時間可以有更多門火炮對敵射擊;

    再一個就是可以利用清軍主炮艦首有盲區的弱點(艦首副炮的遮擋使得左右舷的主炮不能同時對一個目標射擊),日軍從清軍的左舷機動到其右舷,清軍對同一個目標的射擊,就會由左主炮射擊轉到主右炮射擊,清軍需要再次進行射擊修正,影響了其命中率。因此,日軍的單縱隊與清軍的人字隊相比,單位時間內編隊射擊的彈數和命中率都要好一些,所以清軍損失大是非常合理的。

    從單艦戰術來講,艦炮射擊主要有兩種射擊方式,一個是同向射擊,再一個就是異向射擊。為什麼?主要是因為,影響手動火炮射擊精度的主要因素是距變率(每秒距離的變化率rate of distance variation)和位變率(每秒方位的變化率rate of bearing variation),這兩個因素的作用主要是對運動目標射擊時,打擊目標的是“前置點”,而非“現在點”,即射擊時要對目標進行預先修正,算出艦炮彈丸與目標相遇的炮口方位角和高低角的提前量,而不是指向炮響時目標與本艦的現在位置。本艦與敵同向射擊,其射擊時的距變率和位變率都比較小,另外風向風速對彈道的修正因與敵同向而測定得比較準確,且其可射擊的持續時間比較長。而異向射擊的位變率比較大,距變率比較小,射擊修正也比較有利,也是一種較好的選擇方式,所以同向射擊和異向射擊是艦炮射擊兩種主要的射擊方式。但是考慮到異向射擊時,射擊的持續時間短,而清軍的火炮射速低,所以不宜採用。

    就火炮射擊來說,我們設想,如果清軍的單橫隊或者人字隊,向右齊轉,也變成與日軍要一樣的單縱隊,射擊時就會轉換成同向射擊,射擊效果肯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再一個就是清軍的人字隊,如果日軍的艦艇由左向右機動,當過了旗艦的艦首後,位於其左舷的艦艇就不能向右射擊。

    所以綜上所述,橫隊或人字隊的編隊艦炮射擊是非常不利的。概括來說,就是艦首盲區、射擊修正、編隊同一時間可用於射擊的火炮數量都是非常不利的。再加上定遠艦中斷指揮後,編隊沒有作戰預案,不能集中火力打殲滅戰,分散射擊而不是編隊集火射擊,而導致日軍沒有一艘艦被擊沉,因此導致總體上黃海海戰的失敗。

    那麼,從編隊火炮射擊的角度,清軍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隊形作戰,才能達成最佳的作戰效果呢?

    就清軍的橫隊來說,在接敵的過程中,如果向左齊轉60度,就定遠和鎮遠艦而言,每艘艦的右舷都可以有1座雙管305毫米主炮和2座單管150毫米副炮,共4管艦炮對敵射擊,然後再向右齊轉120度用左舷炮射擊。也就是以主航向為參照向左右各60度機動,(曲折運動能降低敵命中機率)。當日軍每次試射完成後,一開始進入效力射時,清軍就進行轉向。這種不斷轉向的機動方式,敵射擊修正的“前置點”就會發生較大的變化,而增加其火炮“試射”的次數,相應地“效力射”持續時間就會減少。而敵方由於航向航速不變,清軍射擊時的方位提前角和距離修正量變化較小,從而可以大大提高畫質軍射擊的作戰效果,同時也大大降低敵射擊效果。

    除了艦炮外,魚雷射擊的毀傷力要大得多。甲午海戰三戰中,僅有的幾次魚雷攻擊,不是發射不出去,就是沒有命中目標,北洋艦隊的大英雄鄧世昌對日艦“吉野號”發射了魚雷,但是沒有命中敵艦,反而被日艦用魚雷擊沉。還不止如此,實際上一直至1945年日本戰敗,中國自己建造和購買了不少魚雷,當筆者想找到一個海戰時中方魚雷擊沉敵艦的戰例,卻一無所獲。可見,中國海軍的失敗與其戰備和訓練水平低下有很大的關係。

    另外,就拿戰爭責任來說,至今都沒有做出客觀公正的評價。各種影視劇中都把戰爭的責任歸咎於“臨陣脫逃”、“掛白旗”的“濟遠艦”管帶方伯謙。對於方管帶是不是有點冤枉,筆者不是史學家,也不想妄加斷評。但是,從艦長的角度,筆者想為方管帶說句話。

    從清朝官方的史料來看,“臨陣脫逃”、“掛白旗”無疑都是事實。但是,“濟遠艦”是唯一參加了豐島海戰和黃海海戰的主戰艦艇,特別是在豐島海戰中該艦曾以一艦擋敵三艦(吉野、浪速、秋津洲)。豐島海戰中有記載:“忽有日彈中‘濟遠’望臺,大副都沈壽昌頭裂而死,方伯謙與並立,腦漿濺其衣。方伯謙屹立望臺,連發四十餘炮,輒擊中日艦‘浪速’。‘浪速’已傾側,行甚緩。……俄而旗艦‘吉野’亦來,相距約三千餘碼。方伯謙令船前轉,猝發後炮,中之。殲其提督及員,弁二十七人。水勇死者枕籍。再發中其船首,火起水進,船首漸側,急轉舵而遁。‘濟遠’亦舵機受損,轉動不靈,追之不及。”

    實話說,豐島海戰,雖然清軍損失的裝備和人員較多,日本損失少。但是處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方伯謙以 “濟遠”一艦重創日‘浪速’和‘吉野’2艘主力戰艦,使得日2艦傾側。進行過艦炮射擊的人都知道,艦艇傾側是很難再進行艦炮射擊的,即便勉強射擊,艦艇的縱橫搖擺加上敵目標處於運動狀態,射擊的精度將會大大降低。因此,致使敵“急轉舵而遁”。取得如此的戰果應該說是非常難得的。

    至於說黃海海戰中“掛白旗”投降之說,也值得商榷。因為海軍艦艇投降,不像陸地上從我方陣地跑到敵方陣地那麼容易。即便 “掛白旗”是事實,更多的可能是詐降,因為他並沒有帶領全艦官兵跟隨日艦而去,而是先行返回靠泊旅順軍港。在自身艦炮遭到毀傷不能射擊,艦艇受重創的情況下,把寶貴的戰艦駕駛回到母港,保全了艦艇和全艦人員的安全,也不失為一種迫不得已的選擇。

    倒是李鴻章處死方伯謙的方式令人起疑,黃海海戰結束後,沒有等待方伯謙的申辯即被迅速處死在旅順港附近的白玉山上。

    筆者妄自分析,李鴻章和丁汝昌在黃海海戰後必然要向上解釋戰敗的原因,只好拿“掛白旗”說事,畢竟“掛白旗”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殺掉方伯謙可以更好地向皇上解釋黃海海戰敗戰的原因。方伯謙很可能就是一個為其上司擔負戰爭責任的替死鬼,因為實力相當的兩支艦隊作戰,對抗的結果是清軍大敗,總得有人負責,如果方伯謙無責,那麼就只好由李鴻章和丁汝昌負責了。

    作為唯一參加了豐島和黃海兩次海戰、戰鬥力雖不是最強但戰果卻較大的“濟遠”艦管帶被自己人殺掉,不能不說令人遺憾。

    國內有關甲午戰爭的電影中方伯謙管帶嚇得躲進艙內,由前主炮班長指揮將敵艦擊傷,也不太符合實際情況。因為艦炮射擊絕不可能只由前主炮班就能獨自進行,需要全艦的配合(比如操舵部位穩定航向)才能完成,而這個配合工作的組織必須要由艦長來指揮。

    再看海軍提督丁汝昌、左總兵林泰曾、右總兵劉步蟾北洋三巨頭的死法,也令人遺憾。他們仨人全部是吞食鴉片自殺而亡。他們不應該選擇這樣死法,如果說軍人陸上作戰是“馬革裹屍”的話,海軍軍人就應該“葬身魚腹”。他們應該率領主力艦艇在海上與敵再打一個黃海海戰,而不是龜縮在威海港內等待著被殲滅。就是死也應該拿拉一個墊背的與敵同歸於盡,而不是自殺。

    英雄鄧世昌的犧牲也多少有點自殺的味道,他本來可以被救起,但他拒絕被救,與其愛犬一同被淹亡。如果他們考慮到還有那麼多的作戰任務需要他們率領部隊去完成,這些艦隊指揮官就不應該主動放棄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的生命在國家需要用人之際已經不屬於自己,而屬於他們的祖國。國家培養一個提督、總兵、管帶多麼不容易,在戰時多麼需要像他們這樣的優秀將領去領兵打仗。

  • 5 # 靜逸堂堂主

    甲午中日戰爭失敗了,這是大家都知道的。在失敗後,中國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也為甲午戰爭畫上了一個十分悲劇的句號。

    而關於中國為什麼會敗,一百多年來,一直是歷史學家研究的話題。

    很多人會說,是因為中國的國力比日本弱,北洋水師的裝備不如日本聯合艦隊。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翻閱史書,我們可以明確的發現,當時的北洋水師可謂是武裝到了牙齒。德國的鐵甲艦,法國巨炮,英國的艦船,可以說,北洋水師是花巨資打造的一支當時數一數二的世界級艦隊。

    反觀日本,都是一些落伍,價格低廉的艦船,其威力是遠不如北洋水師的。

    而中國的國力當時並不弱,在甲午戰爭前,中國的GDP仍然是日本的數倍,經濟遠遠地超過了日本,而且地大物博,資源也是日本所不能及的。但既然如此,中國為什麼會敗呢?

    這就需要我們拋開這些表面現象,看深層了原因了,在當時的滿清政府,雖然有像李鴻章這樣的洋務派官僚。但就整體而言,封建的清朝政府是不配擁有勝利的。封建國家永遠是封建國家。整個國家的體制落後,是無法改變的。

    當時的大清已經病入膏肓了,李鴻章想要憑一己之力救國是不可能的。在它籌備北洋水師的時候,就時時刻刻的面對著那些守舊大臣的阻擾。他們一直在想盡辦法削弱新軍,比如有大炮,不給他們提供炮彈,所有號令都要聽主將指揮等等。

    李鴻章在對抗這些守舊派的過程就花了不少的力氣。當時慈禧還挪用北洋水師軍款,弄到自己的大壽上了。

    而且就人員素質而言,大清根本就沒有具備能夠統領北洋水師的水師提督。丁汝昌是陸軍軍官出生,又是舊軍閥官僚主義,根本就不懂什麼現代化海戰。而同樣,北洋水師的官兵,根本就不知道現代戰爭是怎麼樣的,他們和身經百戰的日本海軍根本就不是一個級別的。

    所以說,甲午海戰之敗,不是日本人靠著運氣勝利的,而是腐敗的晚清政府根本不配贏得這場戰爭

  • 6 # 暴怒的虎式

    政治上:清政府負責,腐朽的制度導致不管科技如何先進,也不可能打贏這場戰爭!

    裝備上:李鴻章負責,整體北洋水師的裝備思路落後於時代,武器不利也是失敗的重要原因

  • 7 # 任慶10

    近代化的北洋水師被落後的封建專制制度拖了後腿。北洋水師4000多人參戰,3000多人陣亡,鄧世昌等多名艦長陣亡,水師提督丁汝昌自殺。北洋水師盡力了,但全軍覆沒了,慘敗的罪魁禍首就是腐敗的獨裁體制。

  • 8 # 亮羽飛雲99

    誰該負全責?這個全部債任誰也負不起。有人動不動怪體制?難道大清朝先共和走社會主義道路再去打仗?是不是體制決定勝負?好像去查查沒有那麼回事。有人說慈禧,作為大清的實際統治者,當然有責任:1、用人不明,身邊多奸臣、小人。2、奢侈亨樂,造頤和園挪用海軍銀兩。但負全責不該,畢竟是老女人,境界不高,治國治軍能力不強,也算勉強盡力了。主要責任人,本人認為是大奸臣、大賣國賊李鴻章。1、北洋水師是李鴻章嫡系,直接打造指揮,花了20年,80%軍晌,他自然的負最主要責任。假設打贏了,說誰打的?當然是李鴻章。打輸了當然第一責任人也是李鴻章。2、李鴻章任命丁汝昌總指揮水軍,李汝昌本人都認為當不好,李鴻章以其親信,他人莫屬。3、李鴻章視察水軍演習,遇啞彈,驗內裝沙子(可能是基層軍官有意反映)。李鴻章臉色難看,未發一言。彈藥購貨誰家?李家!李鴻章丁汝昌不了了之。李家4000萬銀兩,富可敵國,那裡來?做軍火獨家生意、貪汙、拿籤賣國協議回扣(有證可查,拿了俄羅斯人50萬)。4、鄧世昌撞沉吉野,為什麼?缺彈!撞是同歸於盡,有炮彈魚雷沒人這樣幹。說明平時缺彈少訓。5、修頤和園的名目是建水師訓練營地,北京的北海公園裡能訓練出下海打仗的水師?李鴻章拍慈禧馬屁,打了敗仗,耍鍋戶部,沒給銀子。6、戰前李鴻章讓北洋水師出訪日本,各城炫耀,任日本人任意參觀,使日本對北洋水師清楚瞭解。7、戰時,日本量身定做當時世界上最強戰艦吉野,射程射速航…完虐北洋艦,中方情報不明,李鴻章還沉浸在北洋艦隊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炫耀光環中。敵人對我瞭解清楚,我對敵不瞭解,這是李鴻章犯的巨大錯誤。8、戰時,李鴻章命令北洋水師進攻日本艦隊,日本艦隊以逸待勞,伏擊之。日軍指揮官充分發揮了吉野射程遠射快的優勢,而丁汝昌本來就不是海軍人才,結果可想而知。9、戰敗後,北洋艦隊還有大部軍艦,困於劉公島水師大本營,多次求援,無一兵一卒。可見李鴻章不得人心軍心。最後自己炸沉了那個亞洲第一強大的水師軍艦,開了歷史玩笑。10、日軍雖勝,然用全國財力,打造水師,國庫空虛,人民貧窮疲憊,此時已經是揭不開鍋了,李鴻章簽了投降協議,伊藤博文熱淚盈眶。李鴻章第一次見伊藤博文羞辱他,促使伊藤博文發奮,關鍵時送大把大把銀子。李鴻章使日本走向強國的大功臣,伊藤博文的大恩人。

    李鴻章是大奸臣、大賣國賊、甲午海戰第一罪人。

  • 9 # 盛唐氣象

    國無遠慮,必有近憂,國弱不適變圖強,廟堂之上歌舞昇平,忘戰必危,必蒙其羞,此歷史之責,不思革敝圖強當由當朝的柄政的晚清朝廷負責。

  • 10 # 94310417小云

    甲午戰爭風雲再起以過百年,文人墨客血性男兒蝶蝶不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1894年甲午初使,世界各國巳實力論多認同大清帝國必勝,以中堂之才氣,怎幹大清一敗塗地,他深知中國之慘弱器具之不善,以死抗爭亦無回天之力。怎奈八年有餘,兵將不堪重用,艦隊盾甲老舊,然皇帝太后者,,,,是中華民族第一大罪人,翁同龢中堂惡鬥十餘年為二罪也,其三艦隊提督丁汝昌不勘重用,最關鍵的是大日本帝國舉全民族之力殺北洋一中堂之力,大清必敗。政治腐敗推三阻四,以上國天朝自據挪用為海軍軍費六百餘萬兩,有怎會不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認為聯想幾次發表5G投票的宣告是算贏了還是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