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周方851

    你看那些統治者像是有能力從頭再來的人嗎?氣數已盡,不是那幾個無知無能連太子都生不出來的孤兒寡母所能挽回的了!

  • 2 # 飛越滄海新史觀

    我是飛越滄海,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清廷選擇退位而不是移居關外另建政權是有諸多因素造成的。當時的國內國外形勢決定了清廷已無可能在關外建立政權。

    在二十世紀初,無論是國內形勢還是國際形勢都是非常的複雜,國際形勢是,列強紛爭,都在盯著中國這塊肥肉,東北已成搶食之地。國內,民智開化,專制皇權已沒有生存空間,民主共和是大勢所趨,滿朝政權此時就如一塊腐肉,人人都想著儘快將其棄之於廁,滿清還想移地繼續皇權統治,根本不可能成功,任何人都不可能逆歷史大潮流而行。

    龍興之地早已面目全非,各股勢力雜踞,滿清已無立錐之地

    滿清自入關以來,對他們的龍興之地一直看守得很緊,禁止漢人出關開發,東北地區處於禁關狀態,屬於滿人旗人的自留地。這種狀況在十九世紀末被一場自然災害打破。

    1855年,一場罕見的水災襲擊了山東、河南、安徽、江蘇等地。這些地區的人們面臨著嚴重的生計問題,為了活命,大家也不再顧忌朝廷的禁令,都把目光投向了關外,關外人少,又有廣袤的土地可供耕種,於是,受災區的人們紛紛選擇到關外謀生,特別是以山東和河北的人最多,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闖關東”浪潮。

    面對幾十萬結隊逃難的人們,清朝政府也無法再實施嚴苛的禁關政策,關外成了大量漢人集聚地,清廷的龍興之地已不再純粹。

    雅片戰爭過後,清廷已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沙俄經過一番鯨吞蠶食,東北也早就成為了它的勢力範圍。而在甲午戰爭取得大勝的日本,也在覬覦著東北這片肥沃的土地。於是,1904年,日俄戰爭就在清廷的龍興之地開打,最終日本取得了勝利,取代了沙俄,東北成為日本的勢力範圍。雖然東北名義上還屬於清朝,但實質上,日本卻擁有很有力量的話語權,就差派兵給予實質性的佔領了。

    而到了1912年清廷退位之時,張作霖也已經從馬匪成長為東北強有力的地頭蛇。一個習慣當山大王的又豈肯來個搶他地盤分他肥肉還要凌駕於他頭上作威作福的皇上?

    何況這時期的日本也不會願意,雖然十幾年後日本拼命扶持滿清皇室搞了個滿洲國,但此一時彼一時,這時期的日本已在和張作霖勾勾搭搭了,在這時扶持張作霖要遠比讓滿清皇室要划算,不但更容易控制,也更不會激起中國國內民眾和各方勢力的反對。

    當然,事情的發展出乎了日本的預料,日本沒想到張作霖並不是那麼容易控制,他並不甘於當傀儡賣國,也因此,在1928年暗殺了張作霖後,才想到再扶持滿清皇室建立傀儡滿洲國來控制東北。

    滿清皇室已無能力再建政權

    1912年時的清廷,實際上對國家已失去控制力,南方及西南、西北諸省都已宣佈脫離清廷,沒有宣佈獨立的如直隸、山東寥寥幾個省也只是觀望狀態,並不在清廷的掌控內。

    清廷手上已無可用之兵,更無能戰之兵。它的八旗子弟兵早不堪用,能打的都在甲午戰爭打廢了。現在就只有北洋練的新軍,而這新軍全掌握在北洋大臣袁世凱手上,這時的袁世凱心裡想的也只會是自己,可不會再為已無藥可救的清廷做殉葬,這時早已不是百日維新的時段。所謂槍桿子出政權,沒有軍隊撐腰,拿什麼來建立政權?

    退位條件優厚,見好就收好過二次創業

    這時的清廷皇室已無可用之人,沒有誰有魄力能支撐門面,這群習慣了在關內花花世界享福的皇親貴胄們,誰還有心志再去苦寒之地蟄伏忍受再建政權的辛苦?何況,即使還殘存一點垂死掙扎的心氣兒也會被優厚的退位條件侵蝕個乾乾淨淨。

    民國與清皇室談判退位條件:

    一、大清皇帝辭位之後, 尊號仍存不廢,中華民國以待各外國君主之禮相待。二、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歲用四百萬兩,俟改鑄新幣後,改為四百萬元。此款由中華民國撥用。三、大清皇帝辭位之後,暫居宮禁,日後移居 頤和園。侍衛人等,照常留用。四、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 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 衛兵,妥慎保護。五、德宗 崇陵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禮,仍如舊制,所有實用經費,均由中華民國支出。六、以前宮內所用各項執事人員,可照常留用,惟以後不得再招 閹人。七、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原有之私產,由中華民國特別保護。八、原有之 禁衛軍,歸中華民國 陸軍部編制,額數俸餉,仍如其舊。

    清廷選擇退位是最好的選擇,是明智之舉,這樣還能讓皇室保持體面和身家性命,若是選擇再建政權,必定導致兵戎相見,帶來血光之災。因為這時的國民已覺醒,國土上沒有一點是多餘的,即便是關外之地也是中國之地,清廷若想在關外再建政權,就是分裂中國的行為。必定會招致全民反對。它很難再找到擁躉者,即便是它的旗人們。

  • 3 # 薩沙

    因為滿清根本沒有控制關外!

    第一,關外都是漢人。

    滿清建國以後,將東北封禁,不允許漢人進入,扶持旗人進去墾荒。

    可惜,八旗子弟爛泥扶不上牆,沒有人願意去東北吃苦。

    所以明明滿清政府白送土地、農具,還給補貼,八旗子弟也拒絕去東北,去了的人最多呆上一二年就跳回關內。

    所以,關外的旗人是很少的。

    而從乾隆末期開始,由於黃河水災造成的大饑荒,大量饑民得不到朝廷救災,被迫闖關東。

    當時朝廷雖不願意,卻不敢攔截。因為你攔截就等於讓饑民去餓死,歷代的農民起義就是這麼來的。

    所以,大量漢人持續湧入關外,最終形成人口絕對優勢。

    這些漢人怎麼可能真心支援滿清朝廷,寧可支援漢人的大帥。

    第二,地方民眾對滿清朝廷很蔑視。

    滿清時代,東北是全中國被列強入侵最激烈的地方。

    遠的不說,之前日俄戰爭期間,戰爭非常激烈,整個東北都被波及。

    日本兵俄國兵在中國東北打仗,滿清卻宣稱中立。這兩國士兵都是心狠手辣的禽獸兵,戰爭期間屠殺、搶劫、強姦的暴行做了無數。

    東北老百姓被列強士兵糟蹋的夠嗆,朝廷卻不管,人民怎麼可能支援這個朝廷?

    再說之前,沙俄趁著庚子事變,出兵佔領了東北全境,把整個滿清東北政府都搞垮了。

    其實,到了滿清末年,滿清政府對於東北的控制已經很弱了,日俄都在東北有很大特權,老百姓對滿清政府又氣又瞧不起,不會支援他。

    第三,東北其實是群雄割據。

    以張作霖為例,他被東三省總督趙爾巽重用,任奉天國民保安會軍事部副部長,打擊革命黨人。

    然而,實際上張作霖是擁兵自重的軍閥,並不受滿清控制。

    稍後滿清垮臺,張作霖就按兵不動,隨後接受了袁世凱任命的師長職務。

    中國軍閥割據還好說,關鍵東北還有日本和沙俄割據,到處都是俄國兵和日本兵。

    滿清朝廷到了東北,還是兒皇帝,被兩個列強當猴子耍。

    第四,革命黨在東北也頗有實力。

    由於滿清朝廷在東北的勢力太弱,革命黨也滲透進入東北。

    遼寧

    1911年11月17日,以鑲黃旗人張榕為首的革命派在瀋陽成立了“聯合急進會”,作為進行革命活動的領導機關,明確提出“響應南方,使清帝不敢東歸……以建設滿漢聯合共和政體為目的”的革命口號。

    吉林

    11月下旬,奉天聯合急進會首領、同盟會會員張榕、張根仁派趙元壽來吉林組建吉林聯合急進會分會。1912年3月15日,趙爾巽和陳昭常宣佈承認“共和”,改東三省總督為東三省都督,改吉林巡撫為吉林都督。

    黑龍江

    武昌起義爆發後,黑龍江各學校推舉代表組織學生聯合會,進行黑龍江省獨立運動。學生聯合會在黑龍江全省中學堂召集全校師生開會,中國同盟會黑龍江支部負責人鄧覺民發表演講。會後,學生們上街散發傳單。

    12月11日,革命黨人組織省城學生到省屬衙門前遊行,高呼“黑龍江獨立萬歲”。

  • 4 # 千年風雅

    清朝後期,清政府的控制力大大削弱。關外也不安全,東邊有佔領北韓的日本,北有沙俄。假如清廷強行遷往關外,那時可能國內局勢將更加混亂,同時朝廷還要受這兩個列強的欺辱,清朝滅亡的也許會更快。

  • 5 # 微訊news

    沒錢沒人了,上哪也好不了。

    當時基本上全國都起義了,軍閥割據,他們也沒地方可去了。

    退出關外?你是說東北嗎?那不僅有張作霖還有日本人和俄華人啊。

    要不然溥儀也不會從了日本人建立偽滿洲。

  • 6 # 帝國中興

    對於這個問題清朝當時的統治者隆裕皇太后和攝政王載灃不是沒有考慮過,但是權衡利弊他們最終還是選擇接受民國的優待條件選擇和平和退位,這無論是對清廷還是對當時的中國都是有好處的。倘若當時清廷選擇退出關外,那麼等待他們的將是不可預料的悲慘未來。

    在近代中國屢次遭到外國列強的侵犯,損土失地,就連清朝發家的地方都差點沒能保住。甲午戰爭之後日本雖然退出了遼東半島但是北韓卻被日本置於自己的掌控之下,對東北地區虎視眈眈,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廷允許俄國在東北修築鐵路,自此東北就處在俄國的管理之下,日俄戰爭之後日本取得了南滿鐵路的控制權,自此東北實際就成為了俄國和日本兩方的勢力範圍。直到清朝滅亡前夕都沒有改變這種狀況。

    一個政權的存在必須依靠人民以及軍隊的支援,晚清在半個多世紀裡不但沒有使國民豐衣足食,和平生活,反而給國民帶來了無數的災難和恥辱,民心盡失。而軍隊呢?當時清朝唯一的精銳部隊還掌握在野心勃勃的袁世凱手裡,實際成為袁世凱的私家軍隊,清廷是指揮不動自己的軍隊的。而南方的新軍早就和清廷背道而馳,恨不得一舉將清王朝滅亡。

    綜上所述清朝退亡關外建立政權是不現實的。關外早已經是俄國和日本的天下,清廷就算是退往關外也只能成為列強的傀儡,成為分裂中國的工具。最重要的是清廷已經沒有了人民和軍隊的支援,僅憑清廷的遺老遺少就想重新建立政權絕對沒有任何可能!因此清廷選擇和平退位對自己的利益是最大!

  • 7 # 俗人俗語俗評

    因素一:清朝末期,特別是編練新軍之後,實際上掌握軍權的人都是漢人。滿清皇族無力保護孤兒寡母退出關外建立政權。

    因素二:天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大勢己起,成為時代的潮流,不管是南方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還是北方袁世凱領導的北洋新軍,都不會允許溥儀退出關外重建政權。

    因素三:關外東北已沒有滿清重建政權的基礎。經過那麼多年的發展,東北漢人已佔主導地位。清朝在日俄戰爭上的不作為,使得東北人民也不會支援滿清皇族在東北重建政權。

    因素四:作為滿清當時的實際掌控者,監國攝政王載灃不想折騰沒有魄力。

    滿清皇族沒有軍隊支援,袁世凱支援共和,逼迫清帝退位

    清朝(後金)初期以八旗為依靠,打下江山。入關後,八旗享有種種政治、經濟特權,八旗子弟變得安圖享樂,又缺乏訓練,幾代之後,完全喪失了戰鬥精神。八旗腐化後,大小戰事皆由綠營負責,三藩之亂時即以綠營為主力。乾隆嘉慶兩朝,綠營總兵力達六十餘萬,成為全國軍事支柱。而到了後期,綠營也因為天下安穩,慢慢的腐化,喪失戰鬥能力。例如太平天國的時候,清廷不得不依靠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來鎮壓太平天國,自從太平天國之後掌握軍隊的慢慢的都變成了漢族大臣,滿清僅僅是名義上掌握軍隊,特別是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廷開始第三次改革,軍事改革由袁世凱為代表的各地漢族大臣主導,北京天津東北等地的新軍基本上掌控在袁世凱的手中,而袁世凱在和南方革命黨溝通後,決定支援共和,而且條件是大總統之位屬於袁世凱。誰想自己統治下的中國有地方割據政權存在呢?袁世凱肯定也不想,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袁世凱更加不可能放溥儀走出北京回到關外重建割據政權。

    東北地區滿漢比例翻轉,已無滿清的統治基礎。日俄戰爭清朝不作為,東北人民對滿清皇族不滿

    清朝初期清朝對東北實施軍府管制,封禁漢族子弟移民內蒙、黑龍江和吉林等地。但是到了清朝末期,邊疆問題日益嚴重,清朝被迫開放邊禁,採取“移民實邊”的政策。我們所熟知的闖關東就是在清朝實施這個政策之前的事情。而“移民實邊”的政策實施之後,關外漢族又再一次增加,1910年關東總人口增至1800萬人。而且百分之八九十屬於漢人,可以說滿清在東北的統治基礎已經不復存在。

    1904年2月8日─1905年9月5日俄羅斯和日本為了爭奪在北韓半島和滿洲地區的勢力範圍,日俄戰爭爆發,此次戰爭比較有嘲諷意義的是,中國當時的政權並沒有參與到這場戰爭,但是戰爭的主戰場卻位於中國的遼東半島。這場戰爭以俄羅斯戰敗而結束。戰爭中大量東北地區平民遇難,而清政府卻毫無作為。這使得東北人民徹底看清清朝政府的腐敗無能。也沒有可能支援滿清在東北重建政權。

    滿清實際的統治者監國攝政王載灃不願意折騰

    其實作為滿清最後三年的實際統治者,載灃是一個優柔寡斷的人,並且無心政治。成為監國攝政王純屬趕鴨子上架。載灃的同胞弟弟載濤這樣評價他:載灃是我的胞兄,他的秉性為人,我知道的比較清楚。他遇事優柔寡斷,人都說他忠厚,實則忠厚即無用之別名。他日常生活很有規律,內廷當差謹慎小心,這是他的長處。他做一個承平時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來主持國政,應付事變,則決難勝任。也確實是這樣,載灃在位期間,對於大清盡心盡力,為了大清的延續做了最後的努力,但是未能阻止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結束,大清的滅亡。當大清需要載灃辭去攝政王之位的時候,載灃沒有任何的猶豫就辭去了監國攝政王的位子。在“張勳復辟”中,載灃表現得極不熱誠,從頭至尾都未參與。日後溥儀潛往東北,載灃獨認“凶多吉少”,持反對態度。沒有人領頭,作為孤兒寡母的隆裕太后和溥儀那有什麼機會去東北呢?

    其實就算載灃有想法又如何,大清已經被自己給搞的毫無人心了。說到底還是大清的統治基礎已不復存在。

  • 8 # 珞珈山的貓

    因為清政府已經喪失了統治的根基,失去了普天之下百姓的信任和支援。甚至已經失去了許多統治階級內部的團結和凝聚力。這也是為何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清政府一方面表現出無力鎮壓革命軍;另外一方面呈現出全國各地許多省份紛紛宣佈獨立。並且開始與南方革命軍保持一致,甚至直接換上了南方革命軍的旗幟!

    透過這點也可以看得出,當時的清政府已經由於長期以來的腐敗統治和麵對西方列強的軟弱無能而喪失了民心。一個個不平等條約猶如手術刀一般劃開了華人矇蔽的雙眼。華人在疼痛中不斷地成長並且瞭解世界。

    因此在辛亥革命爆發之後,清政府也想要趕緊將革命黨鎮壓於搖籃之中,但是此時的清政府已經到了無人可用、無人可派的地步,最終不得不重新啟用賦閒在家的袁世凱。希望袁世凱能夠再次出山,並且率領曾經親手訓練出的天津小站鍛煉出來的北洋六規範勸導北洋新軍。

    然而曾經遭到清政府罷免的袁世凱再次被啟用之後,並非忠心於清政府。袁世凱開始更多的為自身的利益著想,一方面他派出精銳力量與漢口架勢炮臺。與武昌城的革命軍形成了對峙狀態。另一方面則派出和談代表與南方革命軍代表進行秘密談判,詳談和平推翻清政府的目的和計劃。

    因此清政府以為抓住了一條救命稻草,卻不知袁世凱這一根救命稻草早已經腐朽變質,對於清政府並沒有太多的投入和認可。並且袁世凱早已經不滿足於安心做清政府的一條看門狗的命運,而是選擇在關鍵時刻,站在勝利一方來竊取革命勝利的果實和表明自己的真實想法。

    最終南方革命軍的領袖派出的代表與袁世凱派出了和談代表進行了秘密的洽談,雙方決定由袁世凱出面去勸告清政府的成員主動退出中國歷史的舞臺。而一旦清政府願意接受和平遜位的各項事宜。那麼袁世凱便可以接替孫中山先生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一職。

    正是由於當時清政府統治下以及所能任用的人才都已經不再繼續擁戴清政府。因此清政府即使退出關內退居東北地區也不能夠苟安於一方。這才有了裕隆太后帶著小皇帝溥儀宣佈和平遜位的歷史時刻。

  • 9 # 清水空流

    時代不同了,清朝已經失去了退出關外重建政權的條件,能力,更多的是被時代所拋棄,實際上曾國藩的幕僚趙烈文就有過最準確的預言:他對曾國藩說,天下治安一統久矣,勢必馴至分剖。然主威素重,風氣未開,若非抽心一爛,則土崩瓦解之局不成。以烈度之,異日之禍,必先根本顛仆,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不出五十年大清必亡)。曾國藩認為大清即便失天下,也許能如東晉南宋偏安一隅,最不濟如元朝,退出關外。趙烈文說,清朝得天下太速太易。而且殺戮過重、大清難有這樣的幸運。歷史證明的趙烈文預言。

    趙烈文預言是建立在對歷史的穿透力的瞭解上,但趙烈文沒有世界觀,晚清的政治和已經融入國際社會了,已經不是孤立於世界。作為亞洲僅有的三個獨立的國家,(日本,泰國)清朝沒有任何資本與條件退出關外重建政權的基礎。一個大一統王朝立國二百餘年,一定會有忠實的擁護者。但清朝覆滅的時候卻沒有一個為他“殉葬”而死的,更別說為他願意奉獻一切的人了,民智已開,國家的精英不會再為一個腐朽落後的王朝服務了。而清朝的宗室裡面再也找不出多爾袞那樣的傑出人物了,都是一些提籠架鳥的造糞機器。一個徹底腐敗的民族已經無法產生傑出的豪傑之士了。

    更為具體的來說,清朝已經不掌控國家實際權力了,皇帝年幼太后隆裕垂簾。本身就是亡國之兆。內閣總理大臣是袁世凱,軍權在北洋新軍(袁世凱)手裡,地方督撫也已經不聽中樞調遣了,清朝不過虛有其表了。待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獨立的時候,有人提出“北狩熱河”之名出關東北,但已經把清朝朝廷當做談判籌碼的袁世凱是絕對不會同意清朝前往東北的,而隆裕在退守東北和優待條件之間選擇了後者。袁世凱在這一點上也維護了國家的領土的完整和統一。

    不能說清朝沒有退出北京,在東北重建政權的可能,當時的東三省總督趙爾巽是鐵桿保皇派,在東北血腥鎮壓革命黨後,聯絡蒙古貴族要迎回隆裕宣統等人。然後宣佈“滿蒙獨立”。但被美國駐瀋陽領事司戴德勸阻。如果在武昌起義一爆發。隆裕宣統等人立即與袁世凱等人切割。迅速撤回東北,也算有一線希望,但指望隆裕有此魄力,實在是高看她了。從國際形勢來看,英美等方西方列強以自身利益出發,願意看到一個完整的中國,便於他們的控制,不想看到中國分裂。而當的東北地區經過多年開禁,人口結構已經基本漢化,根本不具備收納清朝重建政權的政治和民意基礎。

    而當時已經有革命軍進軍東北了,藍天蔚率軍登陸遼東,連戰連捷,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就算到達東北是否能立住腳真是個問題。可見東北當局並沒有足夠的力量和全國的革命洪流對抗。如果慈禧在世,辛亥革命可能是另一種景象。只能說清朝氣數已盡了。最終結果是,清朝和平退位,亞洲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就此誕生。

  • 10 # 有時聊人文歷史

    從正反兩個角度來說,清朝都無法在東北重建政權。

    正面角度講:

    文化上,清朝入關後,主體人口南遷。從遊獵族群過渡為定居封建軍事貴族。生產生活方式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種變化是環境適應的自然法則,並非人為因素可以扭轉。到了清末,京旗、或者說關內八旗實際上已經和華北地區的族群趨同。但是,在清朝前、中期,對於東北的控制是十分有效的,這主要體現在熱河行宮的營建與地位上。

    從某種程度上講,清朝前中期實際上有兩個宮廷。冬宮是紫禁城,夏宮則是熱河行宮(後來成了圓明園),基本上每年五到十月,清廷是在山海關外的熱河行宮辦公的。鼎盛時期,清朝在熱河進行狩獵、駕馭聯姻蒙古貴族,會見外賓。比如英國使節馬戛爾尼就是在熱河見到了乾隆皇帝。

    由此可見,熱河地區在清朝佔有重要政治地位。

    京旗回屯:

    實際上清朝為了改變東北空虛的局面曾經作出一些舉措。乾隆時期,清朝的八旗制度已經出現問題,文獻記載——滿洲生齒日繁,持一人錢糧供瞻多口的現象越來越多。這說明滿洲貴族化之後,沒有了原東北地區嚴酷的氣候與戰鬥環境的優勝劣汰,出現了人口大爆炸。為了解決八旗生計,出現了京旗回屯,即組織京旗回東北地區屯墾駐守的舉措。根據歷史文獻記載,乾隆時期第一批次回屯共計一千戶八旗滿洲人戶,計劃是派發的,每旗攤派一百二十五戶。可以看出這是一種強制性派發,和當初入關時一樣,都是一種強制性政策。歷史只是數字,但是如果還原真實場景——當時八旗之下肯定少不了各種權衡與爭奪,爭奪的無疑是留在京師的資格。

    留在京師,意味著留在權力核心,離開則相反。

    因此,離開的旗戶很可能是一些地位低下、生活困難的人口,屬於競爭中不太如意的人群。這就為回屯蒙上了一層陰影。

    乾隆一朝,京師回屯東北歷時二十七年,回屯人口三千戶。此外,還有發遣旗人。比如清初罪臣鰲拜的後代就回了東北。回屯後,戶部及東北地方上給予各種補助,平均一戶五間房,此外還有土地,牲畜。

    由此可見,清朝的本意是讓他們做半兵半農的農戶,充實東北地區。可是,不事生產已久的貴族怎麼可能甘心過農民生活?加上思鄉心切、親人遠離。這就造成了回屯旗人出逃,出逃的方向無一例外都是北京。

    京旗回屯是成功還是失敗,至今有爭論。但是肯定的是——清朝雖然有心,但卻無力大幅度地在東北充實滿族或是八旗人口。八旗是一個非常年輕的族群,歷史只有二百年。八旗人口相對較少,額定兵員不超過十三萬,各旗加上左右翼護軍,滿蒙漢人口總計不超過百萬。況且主體已經南遷,脫離生產已久,已經完全軍事貴族化。對於清朝來說,全國是一盤旗。用這樣少的人口駐守全國險要,本來已經捉襟見肘,何談分出一部分人口回填東北空虛?

    乾隆時代是清朝鼎盛時期,尚且無法完全解決東北空虛問題。到了近代,戰亂頻發,就更無法順利進行大規模的京旗回屯了。

    熱河北狩: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英法聯軍攻陷北京。咸豐皇帝出逃熱河行宮,為了說出來好聽,自稱熱河北狩。

    但實際上清朝皇帝已經很久沒有在承德進行狩獵活動了。到了19世紀60年代,清朝皇室或者說八旗已經徹底定居化,原來的大規模狩獵活動對於他們來說已經很難再開展。從另一方面講,清朝的財政力量也不及以前了。

    但是無論怎樣,熱河北狩證明清朝直到鹹同時期仍然把東北地區當成自己的大後方。

    可是,後來東北的形勢越發嚴峻,實際上處於列強環伺的境地。

    日俄戰爭:

    大部分華人認為甲午戰爭是日本的翻身仗。但從日本的角度看,日俄戰爭才是真正的決定命運之戰。甲午戰爭後清朝失去了對北韓的控制,北韓因此改制,稱為大韓帝國,這才是北韓真正意義上的獨立。甲午戰爭後沙俄主導三國干涉還遼,清朝贖回遼東。八國聯軍侵華時期,沙俄更是佔領東北,試圖直接吞併東北。這個時候,東北地區實際上已經無法保持獨立自主,八國聯軍佔領北京,慈禧只能往西安撤退。到了這一步,清朝必須依靠出賣東北的權益給沙俄來對抗日本。

    甲午戰爭後北韓也藉助沙俄的力量對抗日本,所以說,日本依舊無法控制北韓,這也讓日本意識到——必須擊敗沙俄。

    北韓大院君執政時期,實行保守主義,盲目排斥外國思想,拒絕改革。

    (大院君所立石碑)

    北韓如此守舊,近代化程度可能還不如清朝。所謂的大韓帝國也只存在了不到十年,日俄戰爭後,沙俄戰敗,北韓完全被日本吞併。日本沙俄在中國東北劃分勢力範圍,北部是沙俄獨佔,南部是日本獨佔。清朝東北南部地區完全暴露在日本的威脅下。東北南部地區有盛京與熱河,是清朝的發源地,也是清朝唯一的戰略後方。

    日俄戰爭的爆發意味著東北已經不安全,清朝不可能向東北撤退。

    在這種情況下,清朝對開放了對東北地區的漢族移民,這是一個正確且重要的舉措。由此改變了清末民初的東北人口結構。這也是清朝最後的、不得不用的策略。

    清末的時候,華北實際上被北洋軍控制。當時的新軍已經沒人願意為清朝賣命了。且不要說東北已經被日俄劃分勢力範圍。就算清朝真的想整體北遷,沒有軍隊保障也只能是一廂情願。況且當時還有多滿族願意跟著回去?乾隆的時候都不願意回去,更何況清末?所以清朝只能依靠遜位換取優待。

    反面角度講:

    抗日戰爭時期,遜帝溥儀受到日本鼓動,去當了偽滿皇帝。當時溥儀的父親載灃竭力反對,認為不能相信日本人。溥儀不聽,一心想當皇帝。結果呢?溥儀在偽滿當皇帝,想穿著清朝服飾去瀋陽祭祖,遭到關東軍方面的嚴厲制止。關東軍告訴溥儀——

    (偽)滿洲國不是清朝

    這說明,即便清朝皇室回到東北,也只能做一個聽話的傀儡罷了。裝裝樣子而已,又怎麼可能重建威望?

    沒有實力,怎麼可能有成功演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8年炒股,你虧錢了嗎?虧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