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靈芸
-
2 # 歷史至上
首先,從兩個皇帝的性格來分析。朱元璋是開國皇帝,他自幼父母雙亡,所以親情觀念是很重的。他殺了很多開國功臣,卻給自己的兒子們都封了王,覺得自己的兒子們可以幫助建文帝朱允炆更好的治理國家。而康熙皇帝並不受寵,只有祖母孝莊教育自己,所以對兄弟兒子的態度還是有所防備的。
另外,在朱元璋的鐵血統治下,很多人太怕朱元璋了,可能朱元璋自己也相信沒有人敢跟著朱標犯上作亂,看看藍玉和胡惟庸的下場。而康熙就不同了,清朝的很多皇帝周圍都有攝政王這樣的存在,例如多爾袞和鰲拜。權臣很有可能依附在皇權之上,而胤礽太有可能被利用了。
最後,再從朱標和胤礽兩個人的性格分析。朱標的性格一直仁慈寬厚,常為弟弟們求情,在朱棣等諸王之中很有聲望。朱標和母親馬皇后,經常勸誡朱元璋不要對群臣太過嚴厲。朱元璋寵愛馬皇后,時常聽從馬皇后的建議,也更加愛屋及烏喜愛朱標。也只有馬皇后、朱標還有之後朱標的兒子朱允炆才能平息朱元璋的怒火。
而胤礽因為太受康熙的寵愛,最後恃寵生嬌了,太子的地位已經與皇帝都差不多了。,他做了30多年的太子,私自與大臣勾結,黨羽太多,終於引來了康熙的忌憚。還有一點,胤礽的性格變化太多。他之前對康熙很是孝順,後來因不關心皇十八弟胤祄的病情,讓康熙很不高興。而胤礽的生活也變得驕奢淫逸起來,讓節儉的康熙很是看不慣。這一系列的理由都讓康熙很失望,最後不得不廢掉太子。
康熙的九個兒子都很出色,他們都有野心,想要登上皇位,胤礽遭到了其他人的妒忌和孤立,這與朱標深受弟弟們的尊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所以朱元璋對朱標很放心,而康熙卻越來越堤防太子胤礽。
-
3 # 風情侃歷史
第一個原因
首先和兩個的個人生活經歷有很大關係,康熙自幼就出生於宮廷之家,從小就生活在權利的漩渦當中;
但朱元璋在小的時候,乃至於他革命未成功之前他都是一個農民。(在革命成功之後,朱元璋追認聖人朱熹為自己祖先也就是這個原因咯)而且朱元璋算得上是中國唯一個一個純白手起家的開國皇帝,自身威望足夠,敢問誰敢造他的反?(這時也許就有人要和我提高祖李淵,但是李淵和朱元璋一樣嗎?)
第二個原因和太子本身也有很大關係,康熙太子胤礽本身和朱元璋的太子朱標就有一定差距。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個皇子,胤礽剛滿週歲的時候就被封為皇太子,康熙對胤礽十分的疼愛,而且也對他寄予很高的厚望,從小對他就用心栽培。當然胤礽也沒有辜負康熙對他的期望,聰明好學、文武雙全。但長期的養尊處優及錯綜複雜的政治鬥爭最終使其人格分裂,賢德不再;而對高度集權的最高統治者來說,皇太子擁有的過多特權對其構成嚴重威脅。更何況對於康熙這樣對於權力極其渴望的一位皇帝呢?(這件事情也可以參考漢武帝廢太子劉據,基本上也是同樣的道理)
而我們此時再來比對朱標,據《明史》記載:
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帝初撫兄子文正、姊子李文忠及沐英等為子,高後視如己出。帝或以事督過之,太子輒告高後為慰解,其仁慈天性然也。而在朱標學習並協助其父處理日常政務之時,他每每希望實行“寬通平易之政”,但終多因與朱元璋意趣不合而難行其道,因此甚至和朱元璋在大殿上大打出手,而即便如此朱元璋也沒有對朱標做出較大的處罰!(要知道朱元璋可是皇帝啊,誰敢和皇帝吵架,更何況他還是朱元璋!)甚至民間都有個說法,如果朱標想要造反,朱元璋可能樂的立馬就傳位給朱標了!(笑)
第三個原因那就是關於政治背景了,康熙生活的時代雖然是一個盛世,但清朝已經到達中期,各種政治勢力已經發展的非常完善,看似平靜的宮廷之家,其實背後風起雲湧,康熙如果不廢掉太子,或許他也許真的會被弒君篡位又或者被逼迫禪位成為太上皇呢,當然誰又知道呢?畢竟歷史沒有如果。
而朱元璋當時的情況,明朝剛剛建國,太祖朱元璋的名字就基本足以壓下所有叛亂,再者當時明朝剛剛開國,國家需要修生養息,需要選一個比較仁慈的君主作為下任。(高祖劉邦和太宗李世民均用此計)而太子朱標恰恰完美符合了朱元璋對於他繼承人的所有標準!
-
4 # 海浮人兩者性格的不同
朱元璋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開國君主之一, 除了在對待忠臣良將方面為人詬病,他在其他方面都頗有建樹。或許是窮苦出生的原因,他開國建制之後仍然十分重視親情,可謂是中國古代最像父親的皇帝了。於皇權更迭方面,有著毫無保留的信任。而康熙帝則不同,他自小接觸政治,是大清的第3位皇帝。自登基以來,周旋於各大勢力的角逐,一生經歷過無數次的權力更迭。擒鰲拜,滅三藩,收臺灣,徵準格爾,北抗沙俄,一生文治武功不弱於前人。是這些造就了他,卻也影響了他。對於權力,他有著極強的戒備,甚至一度超過親情。無法做到對皇太子的毫無保留,和強有力的支援。
兩位太子所處的環境不同明太子朱標,自小接觸儒家經典,性格仁慈寬厚,對弟弟們十分友愛。他們其中誰有過錯,朱標必定從中調解,因而在諸王中威信最高,頗受敬重。他任太子期間,朱元璋悉心教導,監國理政都頗具成效,受到了百官的愛戴,朝堂局勢相對穩定。
而清太子胤礽,可謂成也康熙,敗也康熙。他是父皇愛子,自幼悉心教導,文武兼備,是儲君的好人選。可也正是因為康熙帝對兒子們的放縱,以及對皇太子的不信任,導致後期黨爭四起。胤礽在這些爭鬥中開始變得激進,對兄弟們冷漠,而這些正是康熙極為厭惡的,加劇了父子的決裂。
時代需要對於朱元璋而言,明朝剛剛建立。為了修養生息,第二任皇帝最好是一位仁厚之君。而太子朱標剛好符合他的要求。
而對於康熙帝來說,這時候的清朝已經開始走向一個盛世。他所需要的,不過是能維持現狀的繼承人。可能是因為在位時間較長吧,底下的諸多皇子蠢蠢欲動,黨爭四起。而康熙或許也正有此意,如養蠱一般,當作是對太子最後考驗。可胤礽明顯是手段不夠,開始變得激進,失去初心。因而康熙漸漸對他失望,乃至最後放棄。
-
5 # 那樣的歷史挺有趣
中國有一句古話叫“虎毒不食子”,所有的父親母親對自己的孩子都是十分寵愛的,在古代是不例外。
在明朝的時候朱元璋對於自己的大兒子朱標就是十分寵愛,在朱標剛開始的時候就是被立為皇儲,朱元璋在處理政務的時候都會把朱標帶上,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就表達了要讓朱標當太子的想法,並且讓百官都當朱標的老師,毫不掩飾對朱標的喜愛,到了朱標成年的時候更是放手讓朱標自己處理政務,要百官有什麼政事就交給朱標,如果朱標處理不了再來找他,可見朱元璋對於這個大兒子是多麼重視和喜愛。
而康熙皇帝在一開始的時候也是對太子胤礽疼愛有加,因為胤礽是康熙皇帝最喜歡的一個妃子生的,康熙滿足妃子臨死前的最後一個心願,在胤礽一歲的時候就立為太子。胤礽也不負皇上的期望,從小和父親一起參政、一起出徵、十分聰慧,琴棋書畫武熟騎射,儀表堂堂一副好人君的樣子。
隨著胤礽的逐漸成長,想跟著他黃飛騰達的人也聚攏了起來,這就是太子背後的太子黨。而康熙是對權力十分敏感的君主,自然也是感覺到了太子的改變,胤礽在成長的過程中,心氣也越來越高傲,面對皇帝的良苦用心也是不思進取。而他的兄弟們也是對他的皇位虎視眈眈,所以胤礽越來越多的把柄被人抓住,皇上也忍無可忍將胤礽廢掉。本來以為這樣胤礽就永無翻身之日了,但是後來的太子胤禔卻在後來被發現用巫術詛咒皇子胤礽,於是胤礽又被重立為太子。
雖然胤礽被重新立為太子,胤礽還是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自己身後的權力又一次讓皇上感到不安,而且胤礽還是不低調,這也導致胤礽又一次成為康熙眼中釘。隨著康熙的老去,剩下的幾個太子黨也是爭奪的越來越激烈,而胤礽也意識到了康熙的態度轉變,於是他鋌而走險起兵造反。對於這種不成器的兒子,康熙又一次將他廢掉。康熙死後,皇四子胤禛繼位,將兩立兩廢的哥哥胤礽遷至祁縣鄭家莊,並且派了軍隊把守,最後胤礽終老鄭家莊,享年51歲。
總體來說,朱標和胤礽之所以待遇不同,有很大程度是因為當時的權力體制不同,明朝當時是中央集權制度,所以除了皇上以外的人是沒有那麼大的權力的,朱元璋放心的將朱標當做皇子培養,他所要擔心的人是手下的權臣。而胤礽的制度是議政王大臣會議制度,也就是說除了皇室宗族意外,其他人也有處政的能力。康熙上臺後大力的排除了這項制度,大力提倡皇權制度,但是皇子胤礽背後的勢力讓他彷彿又看到自己的權力被人奪走,所以才會對胤礽兩立兩廢。
-
6 # 風雪夢不逝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在古代,太子這個職位的確是“高收益”的。當了太子,就意味著你將有機會成為天子,成為九五之尊。當你成為皇帝后,你將統治億兆生民,建不世之功業,光是想想,已經很美好了。所以,太子,無疑是走向人生巔峰的階梯,這個”職業“的收益可說是非常可觀的。
當然,任何職業,”高收益“的同時也必然伴隨著”高風險“。所謂高處不勝寒, 太子貴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上面有皇權的壓力,下面還有來自兄弟們競爭的壓力。一著不慎,太子就會“出師未捷身先死”,成為權利鬥爭的犧牲品。比如漢武帝的太子劉據(被江充陷害致死),隋文帝的太子楊勇(被弟弟楊廣所害),兩人的結局都非常悽慘。至於朱元璋的太子朱標,以及康熙的太子胤礽,結局也好不到哪去。
朱標是朱元璋與馬皇后所生之子,朱標生性仁慈,頗有威望。朱元璋攻佔應天后,自立為吳王,朱標即被冊立為了世子。朱元璋登基稱帝后,朱標因其身份和威望,理所當然成為了太子。
朱元璋對朱標十分信任與愛護,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朱標的秉性所致。
朱標師從名儒宋濂,上面更有嚴厲的父親朱元璋管著,自然是知書識禮,滿腹才華。朱標與父親朱元璋不同,朱標主張行仁政,寬仁為懷,朱元璋呢,他的雷霆手段想必許多人都是知道的。朱元璋治國,更偏重於嚴刑峻法。這邊朱元璋唱黑臉,太子朱標唱白臉,起到很好的調和作用。
朱標的師傅宋濂捲入了胡惟庸案,差點被朱元璋殺掉,後來經過朱標和馬皇后力保,才逃過一劫。朱標的弟弟們犯錯,朱標也曾聲淚俱下,在父親面前為弟弟們求情,朱元璋這才饒過他們。這些事情,足以體現朱標的秉性與品格。正是因為朱標的仁愛,以及他的品德,朱元璋這才十分信任朱標。
本來,朱元璋已經盡己所能,為朱標除掉了許多荊棘,為他鋪平了道路。無奈朱標身體孱弱,洪武二十五年,年僅37歲的朱標便病逝了。朱元璋老淚縱橫,不僅是因為喪子,更是因為哀嘆大明從此失去了一位優秀的儲君。
相比朱標,胤礽就差勁許多了。胤礽是康熙與皇后赫舍裡所生之子。胤礽自小失去母親,康熙對他十分寵愛,這也使得他逐漸養成了驕縱暴戾的性格。
胤礽幹了許多令康熙大失所望的事,比如說他肆意捶撻諸王、貝勒、大臣,還縱容手下敲詐勒索等等。到後來,有幾件事更是讓康熙直接下定決心,廢黜了胤礽。
一是,胤礽對病重的十七弟胤祄熟視無睹,無友愛之心。二是,胤礽又曾在康熙回師途中窺視父皇軍帳。三是,胤礽與權臣索額圖互相勾連,潛謀大事。
胤礽最終落了個兩立兩廢的下場。雍正二年,胤礽病逝于禁所。康熙之所以提防太子胤礽,實在是因為太子胤礽不僅無德,更無仁愛之心。胤礽的野心與品格缺失,最終葬送了自己。
朱標和胤礽,兩位太子最終都未能問鼎天下,成一世之君。一在於天,二在他們自身。不管是身體,還是心靈,他們都未能達到作為天子的要求。打鐵還需自身硬,要想走向人生巔峰,身體和心靈都要得到昇華才行。
-
7 # HuiNanHistory
朱標早逝,胤礽被廢。
這倆人最後誰都沒有當上皇帝,可謂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談信不信任有什麼意義呢?
康熙對胤礽曾經是信任有加的。信不信任,那是要分時期。
你不能保證朱標像胤礽那樣,當了38年太子後,朱元璋還對他保持信任。畢竟,歷史上並不是沒有傳出朱元璋刻薄對待朱標的傳聞。
朱元璋屢興大獄,誅殺勳臣,朱標認為殺戮過多,對朱元璋曾勸諫道:
陛下殺人太濫,恐傷和氣!朱元璋是怎麼做的?直接把一條棘杖丟在地上,讓朱標去撿,朱標面有難色後,朱元璋就開口諷刺——“我這是在給你拔刺呢”,意思是別不識好歹。
所以,如果這類父子的政見衝突再多一些,你覺得朱元璋最後會對朱標如何呢?
再說說胤礽。
康熙對胤礽一度是非常信任的。在親征噶爾丹期間,還讓胤礽獨自監國。不僅如此,胤礽還能接到父親親自寄給他的有關戰場第一線的訊息。
這不是信任,又是什麼呢?
朱元璋賦予朱標的信任——太子監國。康熙也做到了。沒什麼高下之分。
問題在於,胤礽對皇位的渴求,威脅到了皇帝的安全,這個時候自然是他倒黴的開始。同理再問一遍:
如果朱標沒死,但是和朱元璋的政見分歧拉大,朱元璋會對這個兒子採取什麼措施?總而言之,這倆人都沒登上皇位,就不要吹誰比誰更信任誰了。
-
8 # 達摩說
朱元璋和朱標的話,其實也難說,只不過朱標只當了24年太子就死了,父子間的嫌隙還沒有徹底明顯化。
朱元璋與朱標二人的執政風格不同,朱元璋執政嚴苛,朱標非常寬仁。在一段時期內,二人的確形成了有效的互補。朱標對朱元璋比較嚴苛的執政風格進行了糾正,深受官僚集團的擁戴和歡迎,而且他也比較在意那些藩王弟弟們的感受,經常替他們說話,可以說朱標的威望是在不斷提升的。
只不過二人的政見分歧在一段時期內並不是那麼大,如果朱標後來沒有死,在官僚集團中的威望日隆,並逐漸威脅皇權獨尊,二人的政見分歧肯定會日益明顯化。如果任其發展,二人難保不會產生嫌隙。
而康熙對胤礽也不是一直就刻薄。胤礽一出生就成了太子,各個方面也是始終按照太子的要求和標準來。跟朱標一樣,胤礽也得到了太子監國的權力,可見康熙對胤礽最初也是非常信任的,至少從權力上來講不遜於朱標。但太子越受信任,權力越大,就越受君主猜忌。更何況胤礽當太子的時間要遠遠長於朱標,直到第二次被廢,他整整做了38年太子。這麼長的時間,足以放大太子與皇帝之間任何一點小的嫌隙,並由此釀成二者更大的矛盾。
所以說,千萬別拿皇帝和太子這點兒事來考驗人性。在這個問題上,朱元璋還未必能比得上康熙,至少康熙容忍了胤礽快四十年。
-
9 # 縹緲峰下一粒沙
我認為最大的原因是因為朱元璋起於微末,不是傳統的皇室。民間重長子,他雖已建立了明朝當上了皇帝,在心理上還存在著正常的父子親情,和太子朱標感情深厚,理論上他知道歷史上的皇家內鬥很殘酷,但還沒有切身的體驗。
康熙卻是出生於皇家,祖上積累的經驗很豐富,清楚的知道皇位對於皇子的吸引力。他也並不是一開始就提防太子胤礽的,是在自己年老而太子逐漸長成之後才開始提防的。所以皇家愛幼子,因為孩子年紀越小,對自己越沒有威脅。
朱元璋和朱標洪武大帝朱元璋在歷史上的名聲可能不太好,都說他殺心太重,比如火燒慶功樓,重刑問責之類的。
而朱標和父親是完全不一樣的,他從小學習儒家經典,寬厚仁慈,弟弟們犯了錯,都是他在中間調和求情,在兄弟間威望很高,如果他沒有早逝,朱棣不會起兵奪位;平時還會勸朱元璋不要太過嚴厲,殺人太多有傷天和。
雖然父子倆性格完全不同,治國理念也不一樣,朱元璋依然信任愛重朱標。
皇帝對太子有多好,光嘴上說是沒用的,得看他能給出多少權力。
朱元璋剛稱帝就立朱標為太子,直接對百官說“我這兒子將來是要治國管事的”,不但為他請了許多老師教授當皇帝的理論知識,還給了他監國的權力,在他22歲的時候表示要將所有政事交給他,讓大臣們有事先稟報太子。
公元1391年,朱元璋想要遷都西安,遂派朱標西巡,順便考察西安,朱標非常認真,做了很詳細的彙報檔案。然後,他就因病去世了,朱元璋太過悲傷,再也沒心情遷都了。
父子之情,可見一斑。
朱元璋對朱標這樣的信任,在歷代皇帝身上是很少見的。皇家父子間更多的是提防和戒備,黯然退位和貶為庶人都是輕的,更多的是丟了性命。
康熙和胤礽康熙大帝是千古明君,雄才大略,唯有後期的“九龍奪嫡”是其執政生涯的汙點。
他身上有皇帝的通病:怕老。年輕時自然不擔心兒子威脅到自己,等到年紀大了,頭昏眼花了,兒子卻一個個年富力強,他也就看哪個都不順眼了。
最不順眼的就是名正言順的接班人:太子胤礽!胤礽小的時候,他憐其幼喪母親,親自教養,在諸子中父子感情最深。但胤礽一天天長大,羽翼漸成,他開始本能的不喜,直至幽禁。
胤礽也有太子的通病:過於急切。當老父親開始防備自己時,胤礽慌了,眼看皇位唾手可得,怎能失之交臂?人一慌就會做錯事,康熙更因此而覺得他有異心,兩人形成惡性迴圈。
不管表面上康熙廢胤礽有多大的原因,本質上都是權力之爭!諸位皇子的敵人是太子,而太子的敵人是皇帝!
總之,權力會讓人迷失自己,皇家的親情像紙一樣薄弱。而像朱元璋和朱標這樣的,真的非常少見。
-
10 # 阿塏侃史
朱元璋和朱標的關係,是親情關係大於政治關係;康熙和胤礽的關係,是政治關係大於親情關係。
康熙晚年,曾經悲觀地論“五福”,他說:“壽、福、康寧、所好德,這四點我都基本做到了,唯獨在終考命這一條上,怕是很難實現了。”他說這話時,胤礽已經二次被廢,說明他同樣擔心其他皇子危及到自己的生命。
那麼問題來了,朱元璋和朱標處得像農家的父子,為何康熙和一眾兒子處得像敵我關係呢?
第一,分封制度的差別明朝皇子實行分封制,不僅有王的爵位,還有實在的封地。皇子成年以後,去封就藩,脫離京城這個權力中心。這樣,就突出了太子的地位,減少了太子和眾皇子的矛盾。
在清朝,王只是個爵位,並沒有封地。皇子成年以後,雖然被封王爵,但仍住在京城。並且,有能力的皇子還可以開牙建府,參入到國家軍政事務的管理中來。天長日久,部分皇子就會形成自己的勢力,與太子抗衡。
康熙曾經評價明朝的分封制度養了一群只領國家俸祿、不操心國家事務的廢才王爺。他認為清朝皇子參與軍政是水漲船高,可以更好地輔助太子。從理論上講,康熙的想法沒毛病,但現實的發展,與他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馳。
“兒大不由人”,康熙的一群兒子們並沒有把自己定位於輔助太子的角色。他們都十分優秀,紛紛動起了做太子的心思。要做太子,就必須搞掉現任太子、騰出位子。
史載:胤禔魘鎮太子、欲圖行刺太子,胤禩也被人唆使行刺太子。至於打太子小報告的事,那就更多了。
太子為了對抗眾兄弟,只能結黨加強勢力。作為國之儲君,結黨是個很遭皇帝猜忌的事情。第一,黨同伐異,結黨以後,會將黨派利益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做事不公允;第二,太子黨成員會選擇忠於太子而不是忠於皇帝,這讓皇帝有不安全感。
一連串的惡性迴圈,最終導致了九子奪嫡、太子被廢的惡果。康熙一生英武,打敗了眾多對手,晚年卻感到操控不了自己的命運,悲傷地論起了五福。
胤礽的這些苦惱,作為太子的朱標都沒有。反而,他對弟弟們十分庇護。秦王朱樉、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周王朱橚等都曾多次有過錯,朱標從中調和求情,使他們免受責罰。
第二,父子相處的方式不同朱標和朱元璋相處,十分開誠佈公。
事例一:
朱元璋殺功臣有點狠,朱標不贊同,就勸諫說:“陛下殺人過濫,恐傷和氣。”
朱元璋說:“我所殺的都是天下的壞人,內部整理清楚了,你才能當這個家。”
朱標頂嘴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意思是說有怎麼樣的皇帝,就有怎麼樣的臣民。
朱元璋大怒,拿起椅子就朝他摔過去,朱標閃開。朱元璋不依,繼續追打朱標。
這場景,看起來不像皇帝和太子議政,倒像是父親教訓頑劣的兒子。兒子一句一句地頂父親,父親氣不過,追上去打兒子。
父子沒有隔夜仇,打了、罵了,事情就過去了。
事例二:
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的愛妃孫貴妃去世,朱元璋命令太子服齊衰杖期。這是個什麼意思呢?朱標是嫡出,貴為太子;孫貴妃既不是朱標的嫡母、生母,也不是養母。按照居喪制度,朱標不用替她服齊、也不用衰杖。朱元璋這種要求在這時是無理取鬧。
朱標沒有慣著朱元璋,批評他這種搞法不合常禮,而且拒絕執行。朱元璋一氣之下,抽出寶劍要砍他。後來在眾人的勸解下,朱標服了軟,照做了。
這件事,也很貼近生活中的父子行為。父親亂來,兒子抵著不辦,後來大家和稀泥,兒子礙面子不過,只得順從父親的意思。
總之,朱元璋和朱標的交流、沒有那麼多的拐彎抹角和花花腸子,比較敞開心扉,就像是百姓家的父子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沒有必要防著朱標,朱標也不會去害朱元璋。
然而,康熙和胤礽之間相處,就摻雜了很多心機的成份。
事例一: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康熙西征噶爾丹期間生病了,胤礽去探病,但面無憂戚。康熙十分生氣,以“舉止不適”的理由打發他返回京城。
這件事,胤礽可能沒有在意到自己對康熙的精神傷害,康熙也悶在心裡沒有說。然而在十八年後的廢太子告天口諭中,康熙說:“……朕包容二十年矣……”
康熙這是記上兒子的仇了,直到廢完太子,他才將心中的憋悶一吐為快。
事例二:
康熙四十七年末復立太子,對於此事,我以為康熙是把胤礽推出來擋槍。為什麼呢?
1,康熙當朝宣佈:推舉新太子,惟眾意是從。後來,朝臣公推胤禩,康熙食言,復立胤礽。一國之君視復立太子之事如兒戲,這本身就充滿了陰謀的味道。
2,縱觀歷史,太子被廢的很少,廢后復立的就更少。復立後再廢,讓人懷疑康熙動機不純。
3,九子奪嫡紅了眼,康熙復立胤礽,其他皇子搞康熙沒用,因為皇帝死了太子獲利,他們要動只會先動太子。另外,康熙也可以用胤礽偵察出其他皇子的火力,便於暗中防範。
至於胤礽,康熙報著破罐子破摔的態度。
事例三:
胤礽二次被廢后遭到圈禁,借醫生為其妻石氏診視之機,用礬水寫信與外界聯絡,後來事發。
父子之間、鬥心眼都鬥到了用藥水寫字的地步,這還能稱得上父子嗎?
結篇:康熙朝一邊明立太子,一邊讓眾皇子參入軍政事務的管理,這種做法給太子帶來了很大的困惑。到了雍正朝,改為太子暗儲制度,是對立儲制度的一種突破性創新。
回覆列表
首先朱元璋和康熙有本質上的區別,因為朱元璋是窮苦人家出身,所以他的親情觀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再者,朱元璋與馬皇后的感情很深,這裡面就有愛屋及烏的成分,而且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朱元璋因為從小父母雙亡,過著顛沛流離的日子,他已經好久沒有感受到親情,感受到家的溫暖,隨著朱標的出生,讓朱元璋第一次感受到了家的存在,是馬皇后和朱標重新給了他一個家,所以他格外珍惜與馬皇后和朱標之間的感情,而且朱標作為嫡長子,是以後皇位的繼承人,這時候朱元璋就更加希望朱標能夠獨當一面,這也是一個父親望子成龍的期望!
至於康熙,他本身就出生在帝王之家,從小對政治鬥爭就耳濡目染,親情對他來說只是一種奢侈品,而政治是無情的,只有成和敗,皇室對下一代的培養主要就是灌輸這種思想,所以也就導致了康熙在政治和親情之間會優先考慮政治,他考慮事情會先考慮這件事或者這個人會不會對他產生政治威脅,而胤礽作為太子,是康熙皇位的繼承人,而且太子黨羽眾多,他們都盼望著太子能早日登基,給自己帶來政治利益,這時候康熙就會感覺到太子對自己的政治威脅,所以康熙也就會對太子進行提防,實際上也是對太子一黨進行提防,以免發生意外,大清江山落入權臣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