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來一暑往

    《歸園田居(其一)》(以下簡稱《歸》)和散文《桃花源記》(以下簡稱《記》)是陶淵明辭官歸田次年和晚年所寫的作品,反映的是他所向往、追求的田園生活,也是他政治理想和社會觀的集中體現。同出於陶淵明筆下,《歸》和《記》不僅思想內容相近,而且表現手法和語言特色上也有許多相似之處。如果能將兩篇進行比較賞析,互相印證,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陶淵明作品風格的瞭解,而且對師生學習古詩文來說都是大有裨益的。?   第一,《詩》和《記》都創造了一個優美恬靜的農村生活意境。?   我們從《記》中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平曠的土地上,散佈著儼然的屋舍和良田美池,蒼翠桑竹;更有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好一派地廣物豐、和平寧靜的誘人景象!這是詩人理想化了的小農經濟下的田園生活。這與詩人在《歸園田居(其一)》中所寫的“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的景色,達到了異曲同工之妙!?   又如《記》裡的人們那種“恬然自樂”的愉快生活,和《歸》中所描繪的“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的寧靜安謐、歡快閒適也非常默契一致。田園農村,是千百年來無數人生息、勞作的地方,這裡不僅有環境優美的大自然,更有淳樸、勤勞的勞動人民。人本性喜歡森林自然,陶淵明辭官歸田後親自參加勞動,“種豆南山下”“帶月荷鋤歸”,深深感到農民的淳樸可親和田園的閒適自得。因此,在描繪田園景物中常情景相生,寫出田園中的情趣、生機和美景,展現了一幅優美恬靜的農村生活圖景,以表達詩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熱愛。這便是詩歌的意境美。?   第二,巧妙的構思藝術和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   在《歸》和《記》中,詩人以巧妙的構思藝術和虛實結合的表現手法,使詩人那種桃花源的社會理想得到充分表現。?   先看《記》,作為一篇敘事性散文,卻頗有小說的色彩。全文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把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及在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貫穿起來,介紹描繪了桃花源的美好環境和桃花源中人們的生活情況。漁人因“忘路之遠近”而“忽逢桃花林”,又因漁人被桃林美景吸引,而“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走完了桃林,又發現有山,且“山有小口”,於是漁人“從口入”,“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發現桃源村。並見村裡“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男女老少“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樣透過漁人的所見所聞,詩人巧妙地把那種桃花源的社會逐步描繪出來,真實而具體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而《歸》裡,詩人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把田園生活寫得情真景實。《歸園田居(其一)》中描寫村景的一節:在方圓十幾畝的宅基地上,有八九間簡陋的茅屋草舍。圍繞著這幾間簡陋的茅屋草舍,卻別有一番景緻:“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這裡從後簷到堂前,從近處到遠處,有靜態,有動態,寫得生機盎然,真切動人。詩中那佳木蔥蘢的桃李和遠村繚繞的炊煙,無不給人以美好的印象。從中我們不難看到:陶淵明不愧為“開千古平淡之宗”,寥寥數語,卻清空靈雋,一派自然和暢的風神,清和婉約之氣全在筆墨外。?   第三,樸素清新的語言。?   《歸》和《記》都運用習見常聞、樸素自然的語言,恰到好處地表達出了美好的意境和深刻的情感。?   如《歸園田居(其一)》“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兩句,只一個“蔭”字,一個“羅”字,便把宅上佳木蔥蘢、生氣勃勃的景象表現出來。用“曖曖”寫遠村“依依”狀炊煙,是那樣真切、恰當,無它詞可代。而“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又是那樣形象地展現出淳樸靜謐、虛靜清遠的田園景象。無怪蔣薰在《評陶淵明詩集》中說道:“直是口頭語,乃為絕妙詞。”可見“陶詩能獨絕千古,在自然二字”。?   《記》中亦如此,作者用樸素的散文語言描繪了桃花源外圍及內部的自然美和人們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後世不少畫家去畫桃花源。如文章第一段寫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僅20個字就描畫出了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圖。開首寫桃林茂密,接著寫桃樹之多且純,後又寫芳草,從側面襯托桃林之美,最後寫了桃花盛開後花瓣紛紛落下的美景,真正達到了極妙境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感覺有的孩子學習就是不開竅,怎麼教腦子都轉不起來,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