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土豆媽媽育兒

    首先,三歲大女孩,失手打破自家水杯,被母親怒打十下手心,孩子被嚇得看到媽都是躲著走。這位母親的初衷,也許只是想要孩子記住教訓,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但卻忘了,這種過分的懲罰式教育,給孩子的身心都帶來了傷害。而這位母親的行為,也很好地認證了一句話:一個母親可能會說:“就是給我全世界所有的鑽石,我也不會出賣我的孩子。”五分鐘或十分鐘以後,她會因為孩子打破了一隻二元錢的杯子而揍孩子一頓。這種父母在發脾氣的時候,更愛自己,而不是孩子。甚至認為是孩子做錯了事,才讓她很生氣。

    其次這位母親的做法,會給孩子帶來恐懼,以後會因為害怕責罵和懲罰,選擇逃避責任而撒謊。或者做什麼都小心翼翼,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就是以後碰到類似的問題,只要父母沒有第一時間發現,孩子會下意識地對父母說謊:“杯子不是我打破的或者杯子是被某某打破的……”用撒謊來逃避責任。父母一旦發現真相,會認為這孩子怎麼這麼不老實?根本不會去想,孩子的行為,是父母曾經對孩子的傷害造成的,逼得孩子不得不想盡辦法保護自己不再受到懲罰。

    最後,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做父母的,不是第一時間想著怎麼教訓、懲罰孩子,好讓他以後不再犯。而是要用溫和有愛的語氣關心孩子,讓孩子自己意識到錯誤的所在,用實際行動表現自己。更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愛與關心,這樣孩子才會成長為一個有愛且快樂的孩子。

  • 2 # 真心爸媽

    個人認為,這位媽媽既不愛孩子,也不懂該如何教育孩子。孩子遇到這樣的母親,是她的不幸和悲哀。

    任何“東西”,都沒有孩子重要

    孩子是我們的寶貝,家裡的任何“東西”,無論是一隻水杯,還是價值十萬的鑽戒,都沒有孩子重要。

    父母總是號稱愛孩子,但當孩子不當心損害了什麼物件時,卻常常為了東西,懲罰孩子。這樣的愛並不是真正的愛,而是一種佔有——認為東西是我的,孩子也是我的,孩子和東西一樣,都是我的所有物,只要我願意,可以隨意處置,所以才會出現孩子不當心弄丟了手機,而媽媽把孩子活活打死的慘劇。

    為了孩子打碎杯子打孩子手心的媽媽,和為孩子弄丟媽媽手機打死孩子的媽媽,本質上沒有區別。這是相當可怕的事。

    孩子失手打破東西很正常,沒有必要為此懲罰孩子

    作為成人,我們也不能保證從不失手,從不打破東西,更不用說三歲的孩子了。為什麼我們認為自己打破東西就是不小心,而孩子打破東西卻是做了錯事,不能容忍呢?這樣對孩子既不公平,也缺乏同理心。

    孩子的各項身體功能還沒有發育得非常完備,生活經驗也不如大人豐富,打破杯子、打破碗、弄灑飲料、弄壞玩具的事,其實是非常常見的。這是生活中的小小意外,不是孩子的“錯誤”,沒有必要因此批評甚至懲罰孩子。

    我們家的辦法是,孩子不小心打破了什麼,馬上檢查孩子是否受傷,然後大人把打破的東西小心收拾起來,從不責備孩子。

    父母的建設性工作

    當然,父母在這上面,也有三項建設性的工作可以做:

    第一,告訴孩子如何避免發生此類情況,比如讓孩子知道,玻璃和陶瓷是易碎品,易碎品要放穩妥,不能放在桌子最外沿或者不平坦的地方等等;

    第二,告訴孩子,發生這種情況,要保護好自己,避免受傷,比如杯子打破了,不要自己用手去拿碎片,要馬上告訴爸爸媽媽,由大人來收拾。

    第三,保護好貴重物品,避免孩子失手打破。比如,如果這個杯子是國外旅行買回來的紀念品,大人比較珍惜,那就不要讓孩子可以隨手拿到、隨手使用,再比如,大人的珠寶首飾要放在有鎖的抽屜裡,不要讓孩子隨意拿來玩耍等等。大人實現做好防範,就可以避免孩子失手弄壞貴重東西的狀況。

    孩子故意打破東西,才需要教育

    孩子失手打破東西,不需要教育,故意打破東西,比如拿起杯子來故意往地上摔,才需要教育。

    但這時要做的教育,也不是打罵或者懲罰,而是認真、嚴肅、明確地告訴孩子:這樣做是不可以的。孩子懂得了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得界限,自然就會知道下次不能這樣做了。

    為打破杯子這樣的小意外懲罰孩子,會造成孩子的心裡創傷

    這位題主說,“孩子哭著被打完後,娃娃嚇的看到媽都是躲著走”,其實是媽媽的這種行為,已經嚴重傷害孩子了,孩子很可能因此懷疑媽媽的愛,變得膽小、怯懦、缺乏安全感,做什麼都小心翼翼,做什麼都要看媽媽的臉色。我們教育孩子,是想把孩子教育成這樣嗎?

  • 3 # 超級爸爸

    這個媽媽的處理方式非常欠妥。

    三歲小女孩子,不小心打破自家水杯,實屬正常。三歲的小孩子,注意集中的時間很短,興趣很容易發生轉移。手拿杯子的小朋友,當其發現其他感興趣的事物時,很容易將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其他事物之上,這個時候,她很有可能放鬆對杯子的控制,從而發生將杯子摔到地上的事情。家長怒打孩子,完全是因為家長不瞭解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有人可能會這樣說,家長打孩子,是要讓孩子長記性。但三歲孩子注意集中的特點就是這個樣子的,你再打她,她還是會這樣。

    當杯子摔破後,小孩子肯定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比如,恐懼,比如,憤怒,比如,對自己失望,比如,傷心,等等。千萬不要以為小孩子對此會無動於衷。作為媽媽,我們此時要做的應該是瞭解孩子的情緒反應型別,並據此作出相應的迴應。比如,如果孩子感到恐懼,很可能是擔心大人會懲罰她,因為她知道自己釀成了嚴重的後果,此時大人應該告訴她,這沒什麼,小朋友不小心摔壞東西很常見的。比如,當孩子感到失望的時候,你可以告訴她,很多小朋友都這樣,你自己小時候也是如此。等她稍大一點,就不會發生這種無意中摔壞東西的情況了。家長還可以和孩子共情,在弄明白孩子的情緒後,讓孩子把這種情緒表達出來,和孩子一起經歷這種情緒,這樣可以減少孩子因此而產生的內疚感、失望感和恐懼感。

    相反,如果家長不分清紅皂白,將孩子暴打一頓,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孩子會以為家長不理解他,不喜歡他,不愛他,這會降低孩子對自我的評價,影響孩子的自尊水平。同時,因為小孩子的動手能力有限,注意集中的時間很短,她今後可能還會犯類似的錯誤。如果總是遭到大人的訓斥,孩子會對自己感到失望,這也會影響到孩子對自我的評價,會讓孩子變得凡事謹慎、小心、害怕失敗,這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

  • 4 # 和倆寶一起成長

    看到這個問題,心理疼的慌,似乎覺得這個三歲的女孩就是我自己。我從小就是受這樣的教育長大。我不喜歡這種教育方式。

    面對爸爸到現在依然會害怕。有的時候甚至心驚膽戰的。我特別害怕在爸爸面前犯錯誤,害怕被爸爸知道我的錯事。

    如今已經做了孩子媽媽,但不算好媽媽。面對孩子也會失去耐心,當大聲喊孩子,責罵孩子。看見孩子害怕的眼神,流淚的臉龐就慚愧至極。

    有了孩子,看著孩子就能看到小時候的自己。也才明白所謂的教育不過是自我成長。我努力改變方式方法,也是盡力讓原生家庭影響到我的孩子這代減到最少。

  • 5 # 朵爸愛生活

    如果孩子是不小心的,打手心,10下,不用力,可以接受。如果是故意打破的,打的重一些,也可以說得過去,孩子,就是要讓他長記性,知道什麼是錯的,什麼事可以原諒,什麼事不能原諒,什麼事需要付出代價。

  • 6 # 遠方老師在美國

    看到這則訊息,我彷彿看到一個小女孩失手打碎杯子,她一時被嚇到了,她的媽媽也被驚嚇到了,可是這位媽媽不是在第一時間裡安撫孩子,而是怒打女兒十下手心,以致孩子看到媽媽都要躲著走。

    三歲女孩打碎杯子是無意中的過失,應該給以諒解,很多人都有小時候打碎碗、瓶、杯、盤之類的回憶,而家長的反應也並不相同。當然也有的家長非常細心,讓孩子使用的東西都是不易打破的材質,這樣可以避免損失,也保證了孩子的安全。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年輕的爸爸媽媽,他們雖然為人父母,自身卻還沒有脫離孩子的心態,做事任性衝動,就像這位打孩子手心的媽媽,她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把自己的憤怒和不滿發洩到孩子身上,讓女兒覺得自己是犯下了天大的錯誤,對媽媽產生了畏懼的心理。其實,這樣的結果往往對孩子的身心造成嚴重的傷害。

    有位朋友講起小時候的經歷,她打破一個碗,受到媽媽的責罵,因為家中沒有多餘的碗了,一個碗會打破了全家人十幾天的歡樂氣氛,等到這位朋友當了母親,她絕不讓這種事再度發生,她說:“千萬不能讓這種事驚嚇到小孩子,更不能破壞大家的好心情。”還好,我有朋友沒有沿習自家的傳統教育方式,對待孩子多了包容與耐心,少了憤怒和抓狂。

    年輕人一旦有了孩子,就要承擔起撫養和教育的責任,如何為人父母是一門學問,父母應該俯下身來關注孩子,陪伴著孩子共同成長。

  • 7 # 神奇麻麻木小暖

    這樣的母親真的是非常非常不會教育孩子,缺少正確的教育方式。

    1、孩子失手犯錯是很正常的事情。

    大人都有失手打破東西的時候,更何況一個三歲的孩子。他更不是故意的。為什麼大人打破,就沒關係,無所謂。一個三歲的孩子就不依不饒的要教訓一番呢?我們經常看到一些大人,孩子不小心弄壞東西,碰掉東西,馬上就不依不饒的開始訓斥甚至打罵孩子。認為孩子犯了極大的錯誤。首先這種不同的衡量標準就很很可怕。一個三歲的孩子身體還沒有發育完全,拿不穩杯子或者麼有注意到時在正常不過的事情。

    2、體罰給孩子帶來的創傷

    孩子被打玩之後害怕母親躲著走,這說明已經給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和創傷。對媽媽產生恐懼,害怕和媽媽相處,缺乏安全感。如果經常發生此類事情,那麼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膽小懦弱,安全感缺失。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的傷害。

    面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面對孩子失手打破東西的情況下,第一齣現這種情況下孩子應該如何做,要及時告訴大人處理,不能冒失的去撿碎片以免劃破手指。第二 我們要告訴孩子如何避免再出現此類情況。

    每一個孩子犯錯的時候都是我們教會給孩子一些生活經驗或者生活常識的好機會。我們應該告知孩子如何避免此類情況的再次發生,而不是一味的打罵孩子,適得其反!

  • 8 # 育兒觀察家

    這種打孩子的教育方式肯定是不建議的。因為無論從教育效果,還是雙方感受來說,都不好。

    從孩子的角度,3歲的年齡,手的細部控制能力還沒發育成熟,根本承載不了孩子旺盛的精力和好奇心,失手打破水杯是必然的事情。這種情況主要是大人的責任。玻璃和陶瓷的碎片有安全隱患,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還是有必要讓他們使用密胺或其他不容易摔碎的材料製成的杯子。大人應該儘量不要讓孩子接觸到玻璃或陶瓷杯子。

    如果事先給孩子做過安全提示,又保管好了易碎品,但是抵不過熊孩子的探索精神和破壞慾,就另當別論。可以事先跟孩子約定懲罰方式,如果約好的懲罰方式就是打手心10下,那就必須兌現,讓孩子知道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從媽媽的角度,如果打10下手心不是約定,而且媽媽衝動之下的決定,那還是要提醒下自己,這樣做是不是管用?對孩子的體罰是很容易不知不覺升級的,媽媽需要提高警惕,嘗試一下別的管教方式。

  • 9 # 芃媽百草園

    孩子是失手打破了水杯,又不是故意打碎的,這個母親不分三七二十一直接怒打孩子的做法,我覺得太過分了。

    到底是杯子重要還是孩子重要?孩子哭著被打完之後,見了媽媽躲著走,這說明她媽媽打她的行為肯定是對孩子脆弱的心靈產生了極大的打擊。對於幼小的孩子,用體罰的形式來教育,非但不能讓她明白自己的過錯之處,反而會讓她覺得自己在媽媽心裡的價值還不如一隻杯子。加上身體的疼痛,很容易讓她認為媽媽不愛自己,自己做什麼都難以讓媽媽滿意。會進而對媽媽疏遠,產生自卑心理。

    家長很多時候生氣打孩子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他們很難冷靜處理超出他們想象力或控制下的情況,也有很多父母本身就缺乏“愛的能力”,除了冷言冷語對孩子暴力相向,根本不知道該如何和孩子相處,更別說該如何教育孩子了。

    育兒的過程也是父母自我學習自我成長的過程。遇到問題,家長要先冷靜下來,分析對錯是非,衡量一下孩子在自己心裡的位置,再做決定和處置。教育孩子的方式有很多種,千萬不能動不動就是“棍棒教育”。

  • 10 # 錦鯉媽咪

    大家好,我是高階育嬰師小霞,接下來我為來發表一下對於三歲女孩因打破水杯被母親打手心這件事的看法。

    1、父母教育方式

    現在好多的父母並不是說崇尚武力解決問題,只是一見到孩子犯錯誤時,就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想要用吼的方式,甚至動手解決問題。

    其實這種方式是錯誤的,孩子處於三歲的階段,認知能力還不夠健全,打破水杯也未必是孩子的初衷,家長應該瞭解情況後,對孩子進行思想上勸導,否則用打手心的辦法,只會增加孩子內心的恐懼,讓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距離拉遠。

    2、孩子很無辜

    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說,孩子認為自己很無辜受到母親這樣嚴厲的教訓。孩子會因為不知道自己犯了什麼錯,會在認知上產生迷茫,甚至孩子打破水杯後,自己有可能已經認知到錯誤了,但是母親依然做出這樣的行為,會給孩子心理造成陰影。

    或許以後孩子就會有錯不敢承認,害怕在受到類似的懲罰,學會逃避問題,所以說不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方式。

  • 11 # 囡囡人兒

    誠邀回答。母親的教育方式肯定是不對的。三歲大的小女孩,不小心打破物品真是太正常不過了,我想小女孩會留下心理陰影。

    女孩子一般都缺乏安全感,需要家人的耐心和愛心才能慢慢建立她的這種安全感。樓主所說的母親的教育方式,無疑將孩子與父母的心理距離拉得越來越遠。打破水杯第一時間不應該先關心孩子,看孩子是不是受傷嗎,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關愛,才有嘗試的勇氣。

    我自己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我的母親類似這種教育方式。小的時候如果不小心闖了禍,母親雖不至於動手,但總是要訓幾句。久而久之自己就特別害怕,害怕犯錯誤,害怕闖禍,做事情畏首畏尾,而且總感覺母親不愛我,也不關心我。極度沒有安全感,不會溝通,也很難跟父母建立起特別親密的關係,長大後也害怕跟其他人有特別親密的關係。

    兒時的影響直到現在,畏首畏尾,害怕表達自己,一旦成為焦點就各種侷促不安。因為自己有這種體會,所以有了女兒後特別關注她的心理。

    母親肯定都是愛孩子的,但是遇到問題的處理當時很關鍵,尤其是女孩子,如果女孩子更敏感一些的話就更加需要細心呵護了。

  • 12 # 陪寶寶快樂成長

    這種教育方式當然是不對的,而且已經給孩子造成了心理陰影,如果不能夠消除孩子內心的陰影,可能形成心理創傷。

    孩子被媽媽打完之後,看到媽媽都是躲著走,因為孩子對媽媽非常害怕,因為媽媽發脾氣暴躁的樣子讓她非常恐懼,孩子會以為媽媽不愛他了。

    媽媽的教育方式屬於身體虐待。

    雖然媽媽是愛孩子的,但是媽媽也是虐待孩子最多的人。

    虐待分為四種,身體虐待,情感虐待,忽視虐待,性虐待。

    身體虐待就是打孩子或者是體罰孩子。情感虐待是恐嚇,貶低,諷刺孩子,當孩子情緒失控的時候,不進行安慰,置之不理。

    忽視虐待,也就是忽略孩子,在吃穿住行上忽略孩子,在情感上忽視。例如從不參加孩子的家長會,不及時給孩子洗衣服,孩子的衣服總是破破爛爛,吃得也非常差。

    父母們根據這四種虐待的情況來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虐待過孩子呢?估計大多數人都有虐待孩子的經歷,情感虐待是家長們通常會採用的方法。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只要孩子受到了任何一種虐待,長大以後很容易出現學習和語言上的障礙,更容易違反規則,青春期會更加叛逆。

    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孩子出現狀況時,很多家長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施以情感虐待或者是身體虐待。

    這種教育方式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會讓孩子留下心理陰影。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要把自己的注意力轉移到解決問題上面來,就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

    家長要知道,一個出現狀況的孩子,並不是一個壞孩子,而是一個需要幫助的孩子。

    三歲女孩失手打碎水杯的行為是沒有錯的,因為孩子才三歲,行為能力比較差,失手打破自家水杯是極其正常的事情,是符合孩子年齡規律的事情。

    這時候家長的關注點應該是幫助孩子,提高孩子的能力,從這件事中啟發孩子,以後拿水杯的時候應該注意什麼,如何避免這樣的事情再發生。

    時代在進步,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也要相應的改變,也要不斷學習,不能只憑著本能去教育孩子。

  • 13 # 愛樂者同仁

    按西方所謂意念,打人犯法,按中國習慣,小孩不打不成器!你認為呢?西方社會注重的是個體,我們注重的是整體,誰的對社會有利,想想便知。

  • 14 # 熱愛生活的丁媽

    我覺得不應該打孩子。首先孩子不是故意的,本身打碎了杯子就會讓孩子有點驚慌失措,這時母親應該先問孩子是否受傷?然後再告訴孩子:“以後應該小心點,把杯子放得離自己遠一點,或者輕拿輕放,摔碎的話,玻璃片會讓自己受傷,甚至傷著別人”,我覺得孩子會明白的。以後也會注意的。

  • 15 # 夢之覺

    母親以自己習慣的方式教育孩子,也就是說其實母親也在重複著自己的成長曆程,是本能的反應,沒有理智的考慮過打孩子會給孩子內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或許孩子會認為只有暴力可以解決問題…

    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我們更要有耐性,別以為孩子小不懂事,聰明的很!鄰居家就有個三歲大孩子,上竄下跳的,調皮極了,她媽媽一旁默默看著,她說,讓孩子自己探索...做錯了也不要緊,她總是很和氣..!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經歷很多的事情,作為家長,一定要好好學習和孩子溝通,形成一種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才會覺得有安全感,願意和父母交流,當然從長遠來看,從小的家庭教育模式對孩子未來的性格及情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16 # nana雜貨鋪

    我很好奇,失手打破前提是什麼?怒打十下是個什麼概念?孩子犯錯,我覺得必要的懲罰也是需要的,教育孩子總需要我們把握一個度,不可放任自由,也不可過度嚴厲,只靠打罵教育不出好孩子,但是一味縱容也終將害了孩子。

    這個問題重要的考慮有幾點

    第1 孩子拿水杯做什麼,如果水杯裡面有剛到的熱水呢,媽媽已經再三叮囑孩子不要碰,會燙傷,很痛,小傢伙還是不聽,媽媽是,否該嚴厲處理?

    第2 如果孩子是拿水杯給媽媽倒水,結果不小心打破了,媽媽這時是否應該立馬批評或者上手呢?

    第3 媽媽白天上了一天班,晚上回來又做飯洗碗打掃衛生,剛收拾好,小傢伙又不小心淬了個瓶子又是一片狼藉,又或者媽媽剛和爸爸吵了一架,正心情特別不好,媽媽是否容易上火採取了嚴厲處理的方式呢?

    三種不同的情況,對待問題分析問題的方法就有所不同,所以,不要主觀去判斷好壞,確認問題的前提才是重點。

    如果是你,碰到上述三種情況又會怎麼處理呢?

  • 17 # 唐老師的育兒號

    可能是母親自己有情緒問題,控制不住自己,孩子打壞水杯只是導火索,母親藉此發洩自己的憤怒---------- 這會給孩子留下恐怖的心理陰影,破壞親子關係,孩子缺少安全感,影響一生的心理健康。

    也可能是母親不懂教育,錯誤地認為懲罰(打手心)可以杜絕孩子以後再打壞東西----------不懂教育盲目教育,還不如不教育,懲罰除了傷害孩子身心靈,沒有任何積極的意義!

  • 18 # 兔子空空9978572

    肯定不是失手,這種情況除了媽媽是瘋子,就是媽媽發現了,告訴孩子不要拿來玩,孩子不聽,拿來玩打碎了,上面的解答都是錯的,只要媽媽不是瘋子,都不會打無意打碎水杯孩子。

  • 19 # Duma

    看到你這種教育方式,我作為旁觀者,肯定會說你這樣的做做是不對的。這樣以暴制暴的方式只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看你都把孩子嚇著了,看到你都躲著走了。你應該抱抱孩子,跟她說,“孩子你沒事吧?沒有受傷吧?沒關係的,下次一定要注意些,別再弄壞東西了。幫媽媽一起打掃好嗎?”……

    相信不少人看過動畫片《小豬佩奇》吧,裡面小豬佩奇姐弟真的很調皮,可謂是家裡的破壞大王了,但是他們的豬爸爸、豬媽媽每次都很耐心的去解決問題。豬爸爸更是每次都呵呵過去了。他們這樣的理想爸媽,讓我看了都很羨慕。我也想著成為那樣的人,可是現實中,我們又有多少爸媽能做到他們那樣呢?

    三歲的孩子多少懂一些道理了,打完後,你告訴她,媽媽為什麼生氣打她,讓她明白她應該為她做錯的事情承擔責任。媽媽打你了,媽媽也心疼,但是杯子碎了,杯子的媽媽一樣會難過呀……類似這樣的方式,按照孩子能理解的方式趁機進行教育。我認為這才是可取的。

  • 20 # 長安安安

    現在很多人想做虎媽虎爸,用嚴苛的框框條條來教育孩子,但是豈不知那些教子有方的虎爸虎媽也是有自己的方式的而不是一味的對孩子嚴格兇狠。

    就像這個三歲的孩子,按照提問所說的是孩子失手打破了一個杯子,對於三歲的孩子來說打破杯子已經收到了驚嚇,如果父母還是一味的懲罰孩子,那麼孩子不僅僅是看到媽媽會繞著走,他肯定也會內心得到一個資訊,自己在媽媽眼中還不如一個玻璃杯子,媽媽一定不愛他。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犯很多錯,父母一定要分別孩子所犯這種錯誤的性質再去處理,如果是孩子故意的挑戰規則的犯錯,那麼家長一定要小懲大戒,讓孩子明白有些錯是不能犯的,如果孩子無心之失,首先安撫孩子受到驚嚇的情緒,給孩子一個擁抱,讓孩子明白媽媽最愛的是他,然後再給孩子分析這個事情,要注意什麼,要避免什麼,這樣孩子不但會記住以後不能做什麼,也會很有安全感,而不會對父母產生抗拒的心理。

    記得我們家小朋友在飯店吃飯喜歡玩餐具,爸爸告訴他不能把餐具推來推去,容易打碎,打碎的話就要賠償。結果孩子還是打碎了一個,爸爸檢查了他是不是受傷後,很嚴肅的告訴他要賠償,並且由他的零花錢來付賠償的金額。

    自此以後,孩子會很注意那些易碎品,因為他不想因為自己的過失失去零花錢了。而且對於父母的話他更加重視,因為他已經明白了“不停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的真理了。

    所以說父母處理問題的方式很重要,要讓孩子有所收穫,不能讓他們因為父母的眼裡而失去自信,變得自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國五車庫存成災,為何不降價甩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