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talu15217

      藏曆是流行於藏族人民的歷法。現在的藏曆起源於公元1027年。藏曆紀年基本和農曆的干支紀年法一致,只是用陰陽五行代替天干,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為陽水,癸為陰水。用十二生肖代替地支。也是60年一輪迴,不過不叫“甲子”而稱為“熱迥(饒瓊)”,第一熱迥從公元1027年開始,當時農曆正是丁卯年,藏曆為陰火兔年。2007年(丁亥年)則為陰火豬年。  藏曆紀月和農曆略有區別,不是以朔日為初一,而是以月圓的望日固定為十五,所以有時和農曆相差一兩天。  藏曆置閏基本和農曆一樣,但閏月可能放置不同,所以在閏年有時和農曆相差達一個月左右。如2009年藏曆新年(洛薩, Losar)是公曆2月25號,與農曆春節相隔1個月。  星期: 在上古時代,古人就以日、月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為七曜,亦作七耀。東晉範寧《榖梁傳序》中就有七曜為之“盈宿”的記載。敦煌發現的藏文卷中,七曜的名稱是藏族至今通用的藏文名稱,依次是:日曜、月曜、火曜、水曜、木曜、金曜、土曜。  藏傳文化  藏曆的編制,是能夠體現西藏獨特的地緣文化。因為西藏地區獨特的高原氣候,西藏的物候亦與中原的有所不同。再加上西藏在歷史上長期與世隔絕,藏族人便以自己的文化去製作曆法。  藏曆元素  藏曆有三大元素,包括藏族文化固有的物候歷,由印度引進的時輪歷,與及由漢人引進的時憲曆。  物候歷  據說,唐代以前,藏族是以麥熟為新年,每當莊稼成熟並收穫一次後,農民們便要舉行一次聚會慶祝豐收。年復一年,這種活動就慢慢形成了定期的慶祝,後被定為“以麥熟為歲首”的物候歷。  藏曆年即草民藏民節,是藏族牧民的傳統節日,相當於漢族人民的春節,每年農曆正月初舉行,為期一個星期左右。  穿拉薩的中年婦女,在過年的日子裡,外面愛穿一件無袖長袍,罩著裡面的皮袍,領口、袖頭則翻出裡面天藍、紫色等素色襯衫。腰上圍一條彩虹般的“幫典”,腳上蹬一雙自家做的高腰氆氌鑲呢藏靴(松巴拉姆)。頭上戴著紅珊瑚做的“巴珠”、耳環、戒指、“口烏”,全副“武裝”,煞是好看。老年婦女不戴首飾,卻要穿上大紅的襯衣。不論中年還是老年婦女,一概都梳著兩根系著“扎秀”的辮子。年輕的未婚姑娘不圍“幫典”,編獨辮,“扎秀”顏色更鮮,襯衣的花色也五花八門。城裡的姑娘不僅愛穿“松巴拉姆”,她們還要穿一雙式樣較好、擦得錚亮的皮鞋。 男人們喜歡頭戴“次仁根果”(前後各有一大沿,頂上是繡花緞子的藏式帽子)或解放皮帽,身穿大袍。只不過隨年齡的增加加深袍子的顏色罷了。過支時興男人扎辮子時,他們還帶的黑色金絲絨靴。  吃 二十九號晚上,每家都要吃一頓麵疙瘩,藏語叫“古突”。“古”是九,“突”是粥。麵疙瘩裡要包上九種東西,有面做的日、月,表示至高無上的尊嚴;有磁片(“嘎玉兒”),表示好吃懶做;有辣椒,說明長著刀子嘴;羊毛,意為吃到的人是個懶人;還有帶角的麵包,不難想象,那是說吃到它的人愛發脾氣等等。無論誰吃到什麼都要當場吐出,引起鬨堂大笑,以助雅興。  初一清晨,女主人提來新年的第一桶水,給全家吃過“觀顛”(用熱青稞酒加上奶渣、人參果、紅糖拌好後,徐徐加上糌粑、炒麥粒和人參果的鬥,上面插上青稞穗和酥油製作的彩花板)敬大家。吃時先抓上幾粒向天上撒去表示祝福的話。儀式過後,吃羊肉煮的麥片土巴,藏語叫“卓突”,這是早飯。  中午,可以吃菜、麵條或手抓羊肉、抓糌粑。晚上吃“香寨”,即用酥油炒熟羊肉塊,加上熱酥油拌好的咖哩及土豆塊一起煮,連汁放在米飯上吃。這種“咖哩飯”是藏族群眾最喜愛的食品之一。飯後,大家互敬青稞酒,喝酥油茶或甜茶,吃油炸果子。  玩 克朗球。有些像康樂球,但“球”是扁圓的木塊,且是用手彈,規則也完全不同。藏族群眾,無論老少,都很愛玩。  撲克牌。花樣較多,有七張、四張、三張牌等多種玩法。  下棋。藏語叫“明瑪”,與象棋棋盤相似,但對手分別是國王和兵。  甩骰子。“骰子”和內地“色子”一樣,但玩法不同,且用貝殼計數。 踢毽子,跳繩。多是女孩子玩。講究的。毽子用老鷹腋下毛做,在漢式銅錢下掛小鈴鐺。踢起來“蹭蹭”作響。  “博力”,鞭炮。多是男孩子玩。“博力”是將銅錢投進固定距離上挖好的窟窿中的遊戲,但玩的規則頗不簡單。  一般習慣,玩到藏曆初五。初六起,一切就又恢復正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婆不小心懷二胎,老大已11,我是一直不想要的,已步入中年一下子壓力山大,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