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古今336

    最根本的是有共同的認知。關鍵是一個歷史文明認可問題,中華56個民族都同時認可"龍的傳人“,即伏羲氏文明。伏羲為天下共主,是各大部落推舉的,也就是各民族同時認可的。認可八卦,易經;認可伏羲為首的三皇五帝,也就成了共識。雖然在改朝換代中有漢、蒙、滿等族為朝,但始終尊崇於以伏羲為首的三皇五帝為先祖,以伏羲天地自然規律文化科學為基準深入每個華人的心中,成為根基。這即是中國歷史與文化、文明傳承不斷的根本原因。中國文明的核心是"天人合一“,而不是所謂的“農耕文化"。周代以前倡導的“天人合一“為核心,並有八卦易經、大衍法、奇門遁甲流傳。到了周代,老子道德經是"天人合一"為核心,孔子儒家推易經為五經之首,萬經之源,也是"天人合一“為核心。核心哪裡是農耕文化?又哪是農耕文明?

  • 2 # 0以古明今0

    四大文明古國一般指古埃及、古巴比倫、中國、古印度這四個人類文明最早誕生的地區。

    文明被滅指語言,文字,而不是單指某個代表文明的政權被推翻。

    四個文明古國三個都變成穆斯林了,早就不是你說的文明古國的人了,跟現在的民族國家不是一個概念。所以確實你說的文明古國只剩下中國。

    至於為什麼中國倖存,很大程度上因為中國和新月沃地的核心是隔絕的,青藏高原在史前時期基本就是天塹。中國雖然文字和城市比新月晚,但是馴化動植物定居務農並不比新月晚,並且在孤立的情況下自己發展出了農業與文字,這一點已經有了很充分的證明。而其他的剩下三個古國都是新月的體系,文字與農業一旦被髮明就沒必要重新發明。所以中國是舊大陸唯二的文明起源。由於農業發展的早,隔絕,周圍沒有一個足夠強大對等的對手,導致中國的人口體量一直在地區內處於絕對優勢。而新月地區很早就開始了語言的消滅和兼併,等到五胡亂華和蒙古滅宋的時候中國已經積累了遠超過異族的人口數量了,這時候已經很難滅的斷代了,巨大的人口才是文明強盛的象徵。還有其他一些文化因素甚至是運氣因素,比如秦始皇強硬的統一文字,中國的文字又是語標文字可以給不同語言的人使用,華人特別喜歡記錄歷史等等。至於中國城市與文字比別人晚兩千年,並不是以2019年這種感覺去比較,在史前,技術的進步是如此之慢,以至於兩千年地球村根本沒啥太大變化。人類從六七百萬年前到五萬年前也許除了喉嚨能受控,根本沒變化。前五萬年到前一萬七,人類從非洲跑到世界各地,還都是一個樣。前8000左右兩河和中國開始定居從狩獵發展農業,這中間的2000年真的就是白駒過隙…後面技術催生技術時間才越來越慢起來。

    所以總結一下,跟印度埃及巴比倫比起來,中國是個很隔絕很特殊的另類,可以類比與北美和中美墨西哥的文明,在能被滅掉的時期鄰近並沒有對手,在對手出現的時候已經積累了大量人口和文化以至於基本不會被滅了

    古印度文化圈,本地區的人被輪過30多次,統治者換了一茬又一茬,是硬生生被輪斷的。

    古埃及文化圈,是怎麼回事就不多說了,現在的埃及都阿拉伯化了。

    古巴比倫文化圈,過程略,現在也基本伊斯蘭化了。

    就目前來看中國文化儲存的是最完整的,文字也一直是漢字。因此才這樣說。

  • 3 # 滄浪有話說

    這個問題可以從地理、文化、制度三個方面分析!

    第一,地理位置優勢,東、南為大海,在中華民族強盛期,也沒有海上威脅,這狀況一直持續到一八四零年鴉片戰爭。西面是高原和荒涼的戈壁沙漠,在當時的後勤補給條件下,西方勢利對富庶的幾乎是傳說中的東方世界也是鞭長莫及!

    第二,文化優勢,中華文化的同化能力很強大。入主中原的少說民族,往往透過汲取漢文化改造自己,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延續前朝舊制。最終有的被同化(契丹等),有的被趕走(如蒙古),因此,中華民族文化得以完整的傳承!佛教進入最早,在發展過程中也透過吸納儒道文化來改善和豐富自己以讓更多人接納,所以,我們會看到,有的人這邊拜了玉皇大帝轉臉又去拜佛。

    第三,國家制度優勢,中華自秦以降,治理國家全部採用法家主張的中央集權制度;治理民眾採取不斷被人修繕甚至修篡的儒家文化,民族主流文化是統一的。這兩方面使中華民族具備強大的同一性,使民族具有凝聚力!,一來我們能夠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二來在遇到外敵入侵時,中華民族能夠團結一致,合力抗侮!

    學金融的滄浪,非精研國學之文化方面的小學生,諸位見笑見笑!

    關注滄浪,多存交流!0

  • 4 # 李麗寧86749195

    中華文明的延續秦始皇功不可沒,或可以說是該居功之首,由於他統一了文字。從古至今,從外族到中原,可以有不同的方言,甚至各民族可以有自己的文字,但記錄下來的都是一種漢字。漢字的延續,讓文明、文化得以延續。

    我們都該感謝秦始皇嬴政。

  • 5 # 回望歷史的青年

    四大古文明唯有中國文明歷經四、五千年,持續至今,未見中斷。中國文化這種無與倫比的延續力是綜合原因造成的。第一,自然地理環境。

    中華民族世代生活的東亞大陸,遠離其他文明中心,周邊又有天然屏障的阻隔——東瀕波濤洶湧的太平洋,北臨茫茫戈壁和浩瀚無際的原始針葉林,西方面對著萬里黃沙與高山雪峰,西南則聳立著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中國版圖的周邊是古人難以跨越的障礙,而內部卻有相當開闊的迴旋餘地。

    這種地理環境可以用 “大而封閉”來概括。“封閉”使華人不容易走出去,“大”又使華人不必走出去。華人不容易走出去,自然意味著外面的人、外面的文化也不容易走進來。埃及、美索不達米亞、、腓尼基、亞述、希臘、羅馬等東地中海文明之間,以及它們與南亞諸文明之間,自文化的發生時期就多有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並無嚴格的疆界。

    然而,中國文化的發生,大體是在與東亞文明圈以外諸文化相隔離的條件下獨自完成的,因而中華民族是一個頗具原初性的民族,其文化有著鮮明的獨特性和自主性,與東地中海文化和南亞文化大相徑庭。截至鴉片戰爭之前,中國文化始終未有經受過外來文化的根本性挑戰。於是,中國文化自古以來始終在一個相對獨立的文化單元內自顧自地發展著,使中國文化比較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民族傳統,獲得了前後遞進、陳陳相因的延續性。

    第二,經濟因素。

    中國文化的誕生地——東亞大陸屬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區,只有南北兩端小面積地域屬熱帶和亞寒帶,絕大多數地段都適宜農業生產。

    華人先民從六、七千年前,就逐漸超越狩獵和採集經濟階段,進入以種植業為基本方式的定耕農業時代。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為小農經濟創造了一個比較可靠的前提條件,再加上中國的小農經濟是以個體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血緣親屬關係為紐帶,實行男耕女織自然分工的生產單位,把物質生活資料再生產和人口的再生產緊密結合起來。這種經濟結構本身是十分牢固的,自給自足的能力很強。雖然它抵禦天災人禍的能力低下,時有流離失所的憂患,但重整家園的難度也不大。

    於是中國的小農經濟就能夠長期存在下去,併成為封建制度長期存在的經濟基礎,同時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連續性的牢固的物質基礎。

    在以農民為主體的華人心裡,始終深蘊著執著的本位文化精神。他們時時以冷竣的態度迎候外域文化的紛至沓來,在心靈深處卻抱定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信念和只要“以我化人”,不要“以人化我”的心態。這就決定了華夏民族雖然也曾在歷史上接納外來文化,卻未能造成文化的雙向性最佳化整合,沒有形成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工商業文化相互激盪而成的新結構文化。這樣,漢民族固有的農耕文化難以發生質的飛躍,不過是在補充若干異質文化因素的情況下變得更加完備而已。

    第三,社會政治因素。

    在西方歷史進入文明社會以後,氏族制度逐漸消亡,代之而起的是以地域為特徵的個體經濟,家庭及家庭中的各個成員有較多的政治民主權利,國家與家庭各行其是,長期處於紛爭局面,使原有文化難以傳承。

    與此不同的是,中國進入文明社會後,氏族制度非但沒有被清算,其殘餘反而被長期保留,氏族演變成宗法制宗族。在宗法系統裡,男性家長是一家之主,族長是一族之主。“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形成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極其牢固的社會基層單位。這一種組織以及它的核心精神在社會上擴充套件開來,就形成了以君主為核心的國家政權組織,此時,“君為臣綱”就成為全社會的普遍準則。

    這種“家國同構”的社會政治模式,把人們牢牢地粘合為一體。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在家要做孝子,在國必做忠臣,忠君就是愛國,這是長期維繫中國古代社會政治倫理的根本原則。在宗法精神統攝下的中國封建制度,是一個有較大彈性和再生能力的機體。由於宗法關係給階級關係罩上了溫情的面紗,使封建制度的某些階段,階級對立並不十分尖銳,而且,封建制度有比較完備的調節機制,統治階級往往透過實施“仁政”,推行“讓步政策”使社會危機得以緩和、破敗的經濟得以恢復。

    總之,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宗法制系統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連綿性提供了牢固的社會政治基礎。

  • 6 # 草民879

    其實,這沒有什麼可值得炫耀的。這裡所說的中華文明實際上就是漢族以朝貢體系和儒學為根基的農耕文明。

    沉迷在所謂中華文明不曾中斷的妄自尊大中不能自拔的華人是否想過,曾經以中國為師一千多年的日本為什麼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毅然摒棄以儒學為根基的中華農耕文明,張開雙臂擁抱西方近代工業文明,且因此在二十多年後打敗當時國力亞洲第一的清帝國,二戰後又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

    中華文明不曾中斷與文明是否優秀,文明是否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沒有關係。中華文明得以薪火相傳的唯一原因是: 在人口眾多和分佈地域遼闊的漢民族聚居區無處不在的宗祠文化與鄉紳文化。無論是戰亂頻仍,還是異族統治,漢人的宗祠文化與鄉紳文化的開蒙教育和成人教育還是始終不變的“溥天之下,莫非王土”、修齊治平……

    在那個不長的時代,儒學連同延續幾千年的宗祠文化、鄉紳文化被連根拔起,掃地出門,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政黨的意識形態體系。漢族以朝貢體系和儒學為根基的農耕文明因此中斷了幾十年。這也是為什麼今天一眾以儒學謀生的人可以混得風生水起的唯一原因。

  • 7 # 老璞

    為什麼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古代文明?我們從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種族。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創立了蘇美爾文明,其代表是楔形文字,可是,蘇美爾人自稱“黑頭的人”,可見,其後在兩河流域的腓尼基人包括今天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都和蘇美爾人沒有了種族上的關係。蘇美爾人國家被閃米特人滅亡之後,民族從歷史上消失。尼羅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是由古埃及人創立的,而古埃及人的種族既不屬於非洲黑人也不屬於阿拉伯人,而是面板呈棕紅色的一個種族。但古埃及文明在公元后長期被希臘和羅馬征服,之後又被阿拉伯帝國征服,古埃及人已經不復存在。今天的埃及人屬於阿拉伯人。創立了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的人種,不屬於已知的特定種族。但哈拉帕文明滅絕之後,其種族已經隨著文明的毀滅而消亡。但創造了中華文明的中華民族的主體,華夏民族,自從誕生以來,雖然歷史上也有過多次民族大融合,但每一次大融合的結果,都是被融合的民族承認自己屬於華夏民族。

    其次,文字。文字的產生是文明誕生的重要標誌。但蘇美爾文明楔形文字、古埃及文明的象形文字、哈拉帕文明的印章文字現在都已經成為死文字,沒有任何實際使用。哈拉帕文明的印章文字甚至至今沒有識讀出來。而華夏文明的漢字,則從最早的甲骨文開始,持續演變使用到現在,今天的大部分漢字可以很明顯的看出與甲骨文的直接繼承關係。

    第三,文化。無論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還是印度河流域的古文明,其文化傳統都已經中斷。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哈拉帕古文明所在地,現在都屬於伊斯蘭教文化。而中華文明傳承至今,仍然被大多數華人繼承和發揚,今天華人的文化觀念、風俗習慣都直接傳承於中華傳統文化。

    第四,歷史。中國有世界上最悠久並且最完整的歷史記錄,而其它文明的歷史都沒有持續性的記錄,要麼需要根據考古資料還原,要麼需要根據周邊國家的記錄還原。八十年代,聯合國曾經資助中國修建某大型水電站,要求提供歷史水文資料,結果中國專家提供了兩千年以來的水文資料,聯合國專家簡直不敢相信!說其它國家能夠提供百八十年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除此之外就不贅述了。

    沒有一個孩子會嫌棄自己的母親。但對於歷史悠久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很多人卻抱著嫌棄的態度。母親年輕漂亮你就親近,年老不好看你就嫌棄,這是兒子應該有的態度嗎?

  • 8 # 時移世易

    在世界四大古文明中,中華文明不是發展最早的,如兩河文明起於公元前3500年前後,埃及文明起於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文明起於約公元前2500年,中華文明則又晚了幾百年,不過,中華文明卻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這其中自有許多原因。

     

    首先是地理環境的原因。

     

    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地理環境的封閉性,中國的西南是青藏高原,西面是乾旱的沙漠戈壁以及高大的山脈,北面是廣闊的草原,東面和東南是一望無際的海洋,這種地理的隔絕程度讓中國很難走出去,也很難會受到其它文明的大規模入侵。另一方面是地理環境與農業的關係,文明起源時的黃河流域非常適合農耕的發展,因為氣候溫和,降水適當,黃土結構疏鬆,非常適合農耕,人們利用簡陋的工具就可以開闢大量的土地,這使得中華文明進步很快。

     

    其次,中華文明是一個非常早熟的文明。

     

    相較其它古文明,中國的農業雖然起步晚,但是發展迅速,很快黃河流域就出現了非常發達的農業文明。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政治的早熟,比如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大規模實行分封制的國家,私有制的國家制度越來越成熟。到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已經基本奠定了中華文化的基本格局。秦朝建立的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更是非常“前沿”的制度設計,直到一千多年之後,西方才會出現類似的制度。

     

    最後,中國歷史呈現出週期性的王朝更替。

    西方的王朝延替其實更像是中國年號的改變,週期性的王朝更替幾乎是中國特有的現象。每個王朝都經歷著建立、發展、興盛、衰落、滅亡的過程,舊王朝不斷地被新的政權所取代。但是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卻是延續的,這是因為改朝換代只是上層統治制度和統治群體的變更,社會的基層控制系統並沒有發生明顯變化,比如宗族勢力、傳統的文化觀念一直在發揮著作用。

  • 9 # 雅音博文

    中國傳統的意識形態圍繞著農耕經濟這一核心,而中國文化的早期定型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早熟與凝重。

    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有四大文明古國,英國曆史學家湯因比認為,在全世界只有中國的文化體系是從未中斷過的文化。中國文化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 這種強大的生命力表現在它的同化力,凝聚力,包容性等諸方面。中國文化長期以來以明顯的先進性多次同化以武力入主中原的北方遊牧民族,反覆演出“征服者被征服、被同化”的戲劇。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傳播的結果,一部分變為中國式佛教(禪宗),一部分消融於宋明理學之中。中國文化具有歷久彌堅的凝聚力,表現為文化心理的自我認同感和歸屬感,“中國可以退為夷狄,夷狄可以進為中國……數千年……而稱中華如故。以此推之,華之所以為華,以文化言之可決也。”(《中華民國解》)

    中華文明“沒有中斷”的現象,其積極的一面是它的博大與穩定; 其消極的一面是它的穩定與守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童年趣事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