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山東省精神病醫院主任
-
2 # LiHaifeng88
中國古代人為什麼那麼能喝酒?
古代人能喝酒是因為當時酒的度數低,並不是酒量高。就像武松喝的所謂三碗不過岡只有十幾度罷了。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為止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發酵後就過濾而得;故有"李白鬥(十升)酒詩百篇","綠蟻新醅酒"之類的詩句,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
《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櫱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
自北宋時期遼國、金國、元朝等蠻子進駐中國以後,才有蒸餾酒的首創,因為他們世代祖居北國的草原,氣候嚴寒,環境惡劣,必須要喝高濃度的酒才能保暖,而蒸餾酒正是元朝這個徹底統治中原的傑作,透過蒸餾提高酒度。後來滿清入關,因為也是由於東北天氣酷寒,所以再次引起一股高度蒸餾酒的熱潮,類似燒刀子。而我們現代人忽視了華夏文明的發酵酒,過度重視以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蒸餾酒,所以才導致現代人普遍認為中國酒度數高,難喝,其實這是一種對我們自己國家酒莫大的誤解。
北宋時期遼國、金國、西夏等地的蒸餾酒還沒有完全火起來,或者是說當時由於宋朝的高度文明使得他們覺得發酵酒好喝,沒有高濃度烈酒的辛辣苦澀,所以還是將發酵酒作為高階宴席中的御酒,其蒸餾酒沒有在王公貴族裡流行,只是老百姓因為買不起發酵酒,還是喝以前世代祖輩流傳下的蒸餾酒。
而到了元朝因為建立了莫大的歐亞版圖以及完全統治中土後,將蒸餾酒放在了所有酒類之上,其目的是為了突出他們蒙古人自身的文化。雖然明朝時又興起了發酵酒,使得華夏傳統的釀酒工藝得到發揚,但後來滿清入關後,他們生於雪國,所以對高濃度和極度抗寒的蒸餾酒情有獨鍾,因此入口辛辣、渾身發熱的蒸餾酒漸漸替代了香醇濃郁、後勁很足的發酵酒,成為了主流。
-
3 # 爽朗不如小心
古代的酒都是發酵釀造而成的,酒的度數不高。而且酒都是純糧和果類釀造。它不像現代的烈酒和勾兌酒越喝越渴而且還上頭。古代的酒類似於現在的果酒和啤酒,度數一般在十度左右,所以古代人用大碗喝酒感覺很豪爽。我們在書中和影視劇中看到古代人喝酒用大碗喝酒,有的英雄豪傑甚至直接拎起酒罈子豪飲而且不醉,實際上是古人的酒度數低和酒品質好的原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釀酒的國家之一,中國是酒的故鄉,酒文化的發源地。釀酒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中國數千年的文明發展中,酒文化也隨著而發展。
飲酒作為一種飲食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種大家大家遵守的禮節。古代飲酒的禮節很繁瑣,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喝酒的禮節,就會以不懂禮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飢諷。古代人飲酒是一種很濃重的傳統。古代的娛樂專案很貧乏,喝酒作為一種娛樂和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感情勾通,所以古代人喝酒豪爽也是很自然的。
-
4 # 知心姐姐嘉嘉
中國古代歷史悠久,而“酒”也是中國文化的一大類,從古代開始就受到眾人的喜愛,中國酒的品類也非常之多。從一些影視劇中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人喝酒都是大口酒,完全像喝水一樣,但是儘管如此,他們還是很難喝醉,他們喝的是“假酒”,當然不是,只不過是他們喝的酒度數比較低而已,那麼古人喝的酒相當於現在的多少度呢?說出來你可能都不信。
古代的酒和現在是不一樣的,不像我們現在的酒,動不動就是40度、50度,稍微喝點就直接被放倒了,古代的酒都是由糧食釀造的,而且酒的原料也基本農家物,完全綠色無公害,不新增任何有害物質,不過當時他們的釀酒術受到了限制,不像今天,我們喝的酒都是非常清的,而古代的就看上去很渾濁。
糧食釀造的酒喝著是有甜味的,比如唐朝時期的酒,甜味就非常足,白居易曾經有一首詩就是寫招待韓愈時候的情況,白居易開玩笑的說到,韓愈最近一直在疏遠他,原因就是白居易招待他飲用的酒太甜了,而韓愈的酒量又大,所以嫌棄白居易招待不周,從這首詩中就可以看出唐朝的酒確實甜味十足,甚至一直到了宋朝,他們喝的酒依然是甜味十足,而且酒精度非常低,這也是他們主要飲用的酒水,所以要把古人放到現在,估計喝一杯我們的酒直接就趴下了。
而且那時候釀酒需要用到糯米,乙醇的含量非常之低,口味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葡萄酒吧,所以讓我們喝的話估計也絲毫無壓力,當時武松打虎的時候,直接就幹了8碗酒,但是度數也就和現在的啤酒差不多吧,喝完照樣打虎,絲毫不馬虎。
雖然古代的酒度數低,但是一想到那種甘甜的感覺,還是想試一試古人釀的酒的,現在,釀酒的技術已經非常純熟,度數想要多高就有多高,但是喝起來卻沒有酒的感覺了,竟是一股辣味,這樣的酒試問誰喝完後不扶牆。
所以,我們看著古人喝酒從不含糊,其實他們喝的酒完全和我們如今的啤酒差不多,度數高的也不過是10度左右,但是看他們喝酒的感覺確實是豪爽至極啊。如今的釀酒技術越來越純熟了,反而是讓我們丟了那種品酒的感覺。
-
5 # 搞笑and開心
因為古人釀酒的方法是蒸餾釀酒,剛開始度數高,後面的就沒多少度,不像現在各種方式都有,還有勾兌的。所以現在的酒度數高容易醉人。
-
6 # 禕個小跟班
君不見書生易醉,姑娘更易醉?
能喝的基本是某些好漢而已。習武之人身體多少會比普通人好的
其次古代釀酒技術有限,酒度數其實沒多高的,而且不是那麼烈性的酒,跟現在那種糯米酒相似。你酒量好的話,糯米酒其實你也可以喝個十幾碗
-
7 # 青春微頭條
古代人能喝酒是因為當時酒的度數低,並不是酒量高。就像武松喝的所謂三碗不過岡只有十幾度罷了。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為止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發酵後就過濾而得;故有"李白鬥(十升)酒詩百篇","綠蟻新醅酒"之類的詩句,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
《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櫱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
自北宋時期遼國、金國、元朝等蠻子進駐中國以後,才有蒸餾酒的首創,因為他們世代祖居北國的草原,氣候嚴寒,環境惡劣,必須要喝高濃度的酒才能保暖,而蒸餾酒正是元朝這個徹底統治中原的傑作,透過蒸餾提高酒度。後來滿清入關,因為也是由於東北天氣酷寒,所以再次引起一股高度蒸餾酒的熱潮,類似燒刀子。而我們現代人忽視了華夏文明的發酵酒,過度重視以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蒸餾酒,所以才導致現代人普遍認為中國酒度數高,難喝,其實這是一種對我們自己國家酒莫大的誤解。
北宋時期遼國、金國、西夏等地的蒸餾酒還沒有完全火起來,或者是說當時由於宋朝的高度文明使得他們覺得發酵酒好喝,沒有高濃度烈酒的辛辣苦澀,所以還是將發酵酒作為高階宴席中的御酒,其蒸餾酒沒有在王公貴族裡流行,只是老百姓因為買不起發酵酒,還是喝以前世代祖輩流傳下的蒸餾酒。
而到了元朝因為建立了莫大的歐亞版圖以及完全統治中土後,將蒸餾酒放在了所有酒類之上,其目的是為了突出他們蒙古人自身的文化。雖然明朝時又興起了發酵酒,使得華夏傳統的釀酒工藝得到發揚,但後來滿清入關後,他們生於雪國,所以對高濃度和極度抗寒的蒸餾酒情有獨鍾,因此入口辛辣、渾身發熱的蒸餾酒漸漸替代了香醇濃郁、後勁很足的發酵酒,成為了主流。
-
8 # 農村的天空很藍
1.古代的酒,酒精度很低,因為當時的釀造工藝不精良,也沒有蒸餾酒技術《元代才出現》,因此大部份的酒喝起來非常水,酒精度可能與啤酒差不多,古人的海量因此不足為奇。
2.古人喝酒時間非常長。古人喜歡與摯友,長夜之飲,通宵。在不斷的更換中,自然要比急躁現代快餐式喝的多。
3.文學作品非常豐富多彩。
4.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
9 # 友愛小魚y
並非古人多能喝酒,是古代人釀酒的技術並不是很精湛,導致酒精度數不是很高,這就很好理解了呀。像水滸傳中描述的武松,連著喝了18碗酒,要是放在現在,那不是打虎的問題了,是直接上醫院打針了。
-
10 # 紅酒哥—東子
古代喝的酒是發酵酒,在元代以前是這樣。不是現代的蒸餾酒。你想喝發酵酒,目前市面上只有精釀啤酒和葡萄酒。推薦你嚐嚐澳洲黃尾袋鼠,鵝島IPA,高大師嬰兒肥IPA。就知道了。
-
11 # 房上一棵樹
古化人為什麼能喝酒,我認為並不是他們能喝酒,古代的酒都是糧食釀造的,度數低,相當於現在的醪糟,沒有什麼高度酒,在古代主要以農耕為主,沒有更多的娛樂消遣方式,喝酒也算是一種灑脫開心的事情,文人墨客借酒,抒發心中的情懷,百姓彼此增加一些溫暖,喝酒也是各路英雄好漢一起的一種體現,大碗喝酒,大塊吃肉,何等豪爽,這些都是其中原因之一吧。
-
12 # 醫路小學生
因為古代的酒都是很純正的酒,喝了也不會頭疼,現在有一些鄉下人還會做這種酒,但是接近失傳了。現代社會的酒都是有化學成分在裡面,喝了很容易頭疼,所以現代人喝酒不厲害就是這個原因了。
-
13 # 明月初陽
古代人能喝酒是因為當時酒的度數低,並不是酒量高。就像武松喝的所謂三碗不過岡只有十幾度罷了。
在元代以前,就是到南宋為止的酒都是發酵酒,度數最多不高過二十;大多是十度以下的米酒,發酵後就過濾而得;故有"李白鬥(十升)酒詩百篇","綠蟻新醅酒"之類的詩句,像武松過景陽岡喝的那十八碗酒都是二十度以下的,甚至是十幾度左右。
《漢書·食貨志》上讀到:一釀用粗米二斛,曲一斛,得成酒六斛六鬥。那位有興趣模仿一下古酒可以試一試:)事實上,用櫱釀出的酒被稱為“醴”,是甜酒,酒精度很低,所以古人才說“小人之交甘若醴”,而用曲釀造出來的才是真正的酒,酒精要重一些,酒精度大致在10%到18%左右。
自北宋時期遼國、金國、元朝等蠻子進駐中國以後,才有蒸餾酒的首創,因為他們世代祖居北國的草原,氣候嚴寒,環境惡劣,必須要喝高濃度的酒才能保暖,而蒸餾酒正是元朝這個徹底統治中原的傑作,透過蒸餾提高酒度。後來滿清入關,因為也是由於東北天氣酷寒,所以再次引起一股高度蒸餾酒的熱潮,類似燒刀子。而我們現代人忽視了華夏文明的發酵酒,過度重視以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的蒸餾酒,所以才導致現代人普遍認為中國酒度數高,難喝,其實這是一種對我們自己國家酒莫大的誤解。
北宋時期遼國、金國、西夏等地的蒸餾酒還沒有完全火起來,或者是說當時由於宋朝的高度文明使得他們覺得發酵酒好喝,沒有高濃度烈酒的辛辣苦澀,所以還是將發酵酒作為高階宴席中的御酒,其蒸餾酒沒有在王公貴族裡流行,只是老百姓因為買不起發酵酒,還是喝以前世代祖輩流傳下的蒸餾酒。
而到了元朝因為建立了莫大的歐亞版圖以及完全統治中土後,將蒸餾酒放在了所有酒類之上,其目的是為了突出他們蒙古人自身的文化。雖然明朝時又興起了發酵酒,使得華夏傳統的釀酒工藝得到發揚,但後來滿清入關後,他們生於雪國,所以對高濃度和極度抗寒的蒸餾酒情有獨鍾,因此入口辛辣、渾身發熱的蒸餾酒漸漸替代了香醇濃郁、後勁很足的發酵酒,成為了主流。
回覆列表
古代的酒大部分都是未經提純蒸餾的酒,酒精度數也就相當於現在的啤酒或者是米酒!現在人喝啤酒米酒不也是大口大口的喝嗎?無關酒量,只是度數低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