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山秀才

      首先來說下曹操為什麼不殺司馬懿,曹操之所以沒有殺司馬懿,也是因為司馬懿在當時一切都小心翼翼,沒有什麼把柄被曹操抓住,並且曹操認為只要曹丕在位,就算司馬懿有異心,都會被曹丕所壓制。但是,讓曹操沒有想到的是,曹丕在位不過數年就死了。至於曹丕的兒子曹叡,同樣在司馬懿生前就去世了。由此,曹操放過的司馬懿,其勢力不斷強大,最終其孫子司馬炎取代了曹魏。

    熟悉三國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個非常愛惜人才的人,那麼,他為什麼會不殺司馬懿反而殺掉楊修呢?很多人會認為楊修是死於小聰明,其實並不完全是,楊修之所以被曹操殺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下面就來說下他被殺的幾個原因。

    政治立場不同

    曹操殺楊修首先是出於政治立場的考慮。楊修是的父親楊彪,是個正統的儒學家,楊修所代表的政治立場是與曹操對立的,曹操是個不拘小節的革命派,楊彪為尚書令的時候就反對曹操的觀點,尤其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更讓二人的矛盾不可調和。在曹操眼裡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楊修也在這個陣營裡。

    參與奪嫡之爭

    楊修作為曹植的追隨者,必然會威脅到太子曹丕和曹魏的江山穩定。曹植和曹丕爭世子之位的時候,楊修作為曹植的“智囊”,經常為其出謀劃策,但曹丕在司馬懿的幫助下最終生出,這也讓楊修的位置很尷尬,曹植落敗,曹操為了防止兄弟日後相互廝殺,必須把楊修殺掉以斷了曹植的邪念,所以曹操殺楊修。

    妄加推測上意

    楊修善於揣度曹操心思,並且公著於眾,曹操懷恨在心。曹操去視察新建的想國府,看後便在門上寫了個活字,楊修就命人拆掉重建,並且告訴大家:門中活,就是闊字,丞相是嫌門太窄了。再者有一次有人送給曹操一盒酥糖,曹操吃了一口便在盒子上寫了一個“合”字,眾人不解,唯有楊修將酥糖分發給眾人,並且說:丞相的意思是一人一口酥。

    透過上面的幾個原因可以看出,楊修雖然有才,但是無不摻加著自己的小機靈小聰明,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竟然妄加推測上意,要知道曹操治世能臣,亂世奇才,本身心性多疑,居上者願意駕馭群臣,讓天下奇才為自己所用,但是相對的,誰會希望自己的心思被下臣揣測的一清二楚,這樣一來為尊者的尊嚴和權威何在呀?再者,曹操手下能人眾多,豈止楊修一人,他能看出,揣測出的,別人難道不能?很可能別人也推測出來,但是忌諱丞相多疑的性格,保持緘默以自保而已。

  • 2 # 月下沒有花

    為什麼殺楊修?

    關於楊修之死,坊間說法是這哥們仗著有點小聰明,整天在領導面前抖機靈,結果觸了領導的黴頭,誤了卿卿性命。

    這個說法在我天朝很有市場,因為暗合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槍打出頭鳥,這是華人容易接受的邏輯。但這個說法太過兒戲,演義的成分太大。

    政治博弈不是流氓打架,斷不會因為一句你瞅啥,就要動手攮死對方。殺一個人通常是基於以下動機:

    解決某個問題得到某種收益排除某個風險

    陳壽在《三國志》中說——

    太祖既慮始終有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陳壽應該切中了要害——慮始終有變。曹操擔心有變。那麼變數從何來?這變數又會危及什麼?這恐怕才是殺楊修的原因。

    楊修死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即219年。這一年前後發生了不少大事。217年,曹丕最終擊敗曹植,成為世子。220年3月,曹操病逝。220年,曹丕受禪登基,曹魏正式代漢。

    從這一系列事件中不難看出一個關鍵詞——權力過渡。

    權利從曹操向曹丕過渡。權利從漢向魏過渡。第一個過渡,很好理解,父死子繼。第二個過渡,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漢獻帝都已經是擺設了,怎麼還存在權力過渡一說呢?在權力遊戲中,同樣的事情,不同的名義,有天壤之別。名正則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奉天子以令諸侯」和「是天子以令諸侯」,雖只一字之差,但權柄型別完全不同。

    既然魏國在這一階段最重要的政治任務是權力過渡,那一切影響或有可能影響權力平穩過渡的不穩定因素都是首要清除目標。

    綜合看,曹操殺楊修的主要原因——排除潛在風險,確保權力平穩過渡。

    對於第一個權利過渡,楊修是一個不穩定因素嗎?答案:是!

    曹丕與曹植的立儲之爭,是曹操晚年,魏國最大的政治風波。楊修身為曹植的謀士,在立儲鬥爭中,鞍前馬後鬧的很是歡脫。楊修既然是曹植黨,且還是活躍分子,對曹植的影響力很大。那顯然他是影響曹丕接班,影響權力平穩過渡的潛在風險之一。

    不可否認,楊修未必一定會在曹丕繼位的過程中搞事情。但在權力遊戲中,一旦你被大boss認為是影響核心目標達成的風險,哪怕你沒有出格的言行,也沒有搞事情的想法,一樣是其心可誅,一樣可以殺了你。

    當然,如果只是參與立儲之爭,影響了考察儲君就惹來殺身之禍,這個也不盡然。畢竟參與立儲之爭絕非楊修一人,曹植黨成員也不是個個都被弄死了。

    而且曹操在217年就已經確定接班人,卻一直到219年才殺楊修,哪怕是秋後算賬,這個秋後未免也太久了。

    對於第二個過渡,楊修是不穩定因素嗎?答案也是yes!

    楊修是袁氏之甥,如果簡單理解成僅僅因為楊修是袁家兄弟的外甥,所以要殺他,不太令人信服。

    199年袁術狗帶,202年袁紹也掛了。曹操殺楊修時,袁氏兄弟已經涼了快20年,一個外甥而已,沒理由必殺之而後快?

    But!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句話就相當值得玩味了。袁家資歷很牛逼,四世三公,妥妥的大世家。楊家的資歷其實同樣也很牛逼,弘農楊氏一樣是四世三公,一樣是大世家。

    曹操與世家的關係很微妙。曹魏發跡,離不開士族的鼎力支援。但終其一生,老曹沒能登上最高峰,也跟士族的反對密切相關。

    曹操發跡的起點是太尉橋玄給了曹操很高的風評,為老曹同志打開了名聲。

    太尉橋玄,世名知人,睹太祖而異之,曰: “吾見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願以妻子為託。”由是聲名益重。

    對橋玄的提攜之恩,曹操同樣念念不忘。後來經過橋玄墓,還專門自作祀文致祭:

    吾以幼年,逮升堂室,特以頑鄙之姿,為大 君子所納。增榮益觀,皆由獎助……士死知己,懷此不忘。

    曹操進入事業上升期,士族也給了曹操極大的助力,其中代表性人物就是荀彧。荀彧出身潁川荀氏,是曹操團隊最重要的謀士,輔佐、舉人、建計之功無人能比,為曹魏統一北方,作出了重大貢獻。

    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士族支援曹操登上權力巔峰,卻也成為老曹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最大阻礙。曹魏想代漢自立,很多士族是明確反對的。這些士族之所以支援曹魏,本就是因為他們把曹操看成匡扶漢室的希望,其核心還是效忠漢室。

    隨著地位提升,曹操開始覬覦神器,有野心取漢而代之。建安十八年,曹操封魏公,加九錫建宗廟。建安二十一年,封魏王,距稱帝僅一步之遙。從這個時候開始,一部分士族已經與曹操離心離德,甚至連荀彧都明確提出了反對意見:

    公本興義兵,以匡振漢朝,雖助庸崇著,猶 秉忠貞之節。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

    從歷史趨勢看,曹魏取代漢室是不可逆轉的趨勢。曹操出於各種考慮,始終沒有邁出最後一步,但他的兒子很可能邁出這一步,曹操應該是有所思量的,否則也不會說出這樣的話。

    若天命在吾,吾願為周文王矣。

    效忠漢室計程車族不僅是權力從漢向曹魏過渡的威脅,甚至已經是影響曹魏政權自身穩定的威脅,因此打擊這些士族成為了曹操晚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

    楊修妥妥計程車族代表性人物之一,而且屬於天生的漢室黨,因為他爹是楊彪。楊彪出名就是因為這老哥死忠漢室。

    初平元年,董卓意圖遷都長安,楊彪拼死據理力爭,而被罷官。興平二年,李暹派兵包圍皇宮,要劫持獻帝,楊彪再次捨命相爭。獻帝移駕東遷,楊彪盡節衛主,幾次險些狗帶。曹操迎奉漢獻帝,楊彪就跟曹操很不對付,幾次罷官。眼見漢室要完,老頭開始消極抵抗,詐稱腳抽筋退居不出。

    因此,在權利過渡的敏感時期殺楊修,很有可能既是消滅潛在不穩定因素,也有敲打警告士族漢室黨的意味。

    為什麼不殺司馬懿

    其實這個問題應該反過來問,為什麼曹操要殺司馬懿?因為按當時情況看,曹操沒有任何必要殺司馬懿。

    司馬懿是曹丕的核心班底之一,既然已經確定由曹丕當接班人,還要清除其黨羽,這在邏輯上是說不通的。

    司馬懿雖然也出身士族,但並不屬於標準的漢室黨。而且司馬家一貫謹小慎微,上到司馬防下到司馬懿,都是不顯山不露水,平時也沒啥把柄被人握住,自然不會進入曹操的定點清除名單。

    至於說司馬懿後來篡奪權位,那都是快三十年後的事情了。老曹也不是個神仙,哪可能提前三十年就預知會有這事發生。何況從當時的情況看,司馬懿既看不出有搞事情的意圖,也沒有搞事情的能力,自然也不會引起老曹同志的特別關心。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曹操為了後世江山的穩固,殺了楊修,而沒有殺司馬懿,確實是一件讓人不太看得懂的事情。

    (楊修劇照 )

    楊修是個性格很張揚的人,典型的小聰明。他很能猜測領導的意圖。但是別人猜中領導的意圖,都會裝憨,不會表現出比領導更聰明的樣子。可是楊修卻憋不住,一定要把領導的意圖說出來。

    不過,正是因為楊修性格張揚,他這樣的人,才不會有多大的危害。因為他肯定得不到領導的喜愛,也不團結同事。他這樣的人,領導想要他死,那是分分鐘的事情,而且還不會有人幫他說情。

    總之,這樣的人留著,絕對不會對曹魏的江山造成什麼危害,曹操根本就沒有必要親手殺他。

    可司馬懿就不一樣了。司馬懿是個深藏不露的人,他有大智慧,但是這些大智慧都被他掩藏起來了。而且,他還會演戲,經常能騙過別人。一個有大智慧又能演戲的人,那簡直不得了。要奪取曹魏的江山,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要說曹操沒有看出這一點,倒也罷了。問題是曹操已經看出來了。曹操請他去,他演戲說有病不去。曹操一下就看出來了,說別演了,不來就砍頭。司馬懿嚇住了,只得去。曹操那時候就評價司馬懿,說他“有雄豪志”,有“狼顧之相”,不會“久居人下”。

    (司馬懿劇照)

    曹操既然已經看出他不會“久居人下”,還把他留著,那不是等著他來奪取自己的江山嗎?

    我認為,曹操之所以留下司馬懿而殺掉楊修,主要還是想奪取江山的問題。

    最早的時候,曹操是想立曹植為世子的。但是後來他發現,曹植雖然文章寫得好,但很放縱自己,做事不檢點,因此覺得曹植只能是個文人,不能當國家領袖,改了主意,決定立曹丕為世子。

    因為改了主意,決定立曹丕為世子,就要剪除曹植的黨羽,尤其是要剪除楊修這樣的黨羽。因為楊修留在曹植身邊的話,肯定會攛掇曹植幹壞事,讓他和曹丕對著幹,奪曹丕的王位。那樣一來,曹丕曹植兩兄弟必然會兵戎相見。那樣的悲劇,顯然是曹操不願意看到的。所以,曹操先行一步,預先把楊修給殺掉,免除隱患。

    司馬懿則不一樣。司馬懿留在曹丕身邊,對曹丕的幫助是非常大的。

    曹操雖然最終立曹丕為世子,但其實,他並不是很看得上曹丕這個人。因為曹丕這個人,性格比較柔弱,做事猶豫不決,不自信。這樣的人,是不太容易成大事的。

    但是,曹丕卻又是必須成大事的人,因為雖然曹魏已經奪取了權力,但並沒有奪取漢家江山。奪取了漢家江山後,還得奪取天下。奪取漢家江山容易,但是奪取天下就難了。要知道,當時已經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都是難纏的角色。如果曹丕身邊沒有司馬懿這樣做事周密,又智謀超群的人輔佐他,別說戰勝劉備和孫權,奪取天下,有可能奪取漢家江山,可能都會出紕漏。

    所以,就算曹操覺得司馬懿是一個危險分子,但他依然必須把司馬懿留在曹丕身邊。

    (曹操劇照)

    有人可能會說,留下司馬懿,難道曹操不怕給人做嫁衣,最終曹家的天下,被司馬懿給奪去嗎?

    曹操當然害怕這個。但這畢竟是後話,總不可能為了害怕將來江山被奪去,而在奪江山的時候,把能人都給除掉吧?那樣一來,還怎麼打江山?

    劉邦當年為了讓韓信幫他打江山,還拜韓信為大將,還封韓信為齊王呢。難道他不怕韓信最終奪他的江山?

    再說了,其實曹操對司馬懿還是有防備的。在曹操的時候,很多次他都沒有聽司馬懿的主意。儘管司馬懿的主意確實不錯。同時,他也沒有封司馬懿很大的官。連曹丕給司馬懿封的官都不高,應該說,曹操肯定對曹丕說過什麼,曹丕才會這樣做。

    司馬懿當大官,是在曹叡的時候,以及曹叡去世以後的事情。但那時候曹家已經一代不如一代,沒有辦法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

  • 4 # 閒說三國

    曹操殺楊修,其實和劉備殺劉封一樣,都是為了穩固繼承人的位置,當時曹操意中的繼承人有兩人,一個是曹植,一個是曹丕,楊修是曹植一黨,司馬懿是曹丕一黨,為何殺楊修不殺司馬懿?顯而易見了

  • 5 # 南柯夢說

    曹操臨死之前,只殺了楊修,而不殺司馬懿。其實是跟他們兩個的表現有關係的。

    例如楊修過於賣弄自己的才華,說得通俗一點就是太過於愛表現自己,而沒有顧及他人的感受。就像曹操在一個新修好的園林門上寫了一個活字,其他人都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但楊修清楚並讓人在新園中加上圍牆,因為門加上活是闊,曹操要表達的是園門闊兒的意思。但其他人真的不明白嗎,荀彧他們真的不知嗎?恐怕是看破而不說破。還有曹操說夢中會殺人,目的是為了防止睡覺時有人靠近,於是說成夢遊。而楊修偏偏說破,說他是假的,弄的曹操甚是妒忌。

    其中楊修最作死的是曹操把一盒自己喜愛吃的酥餅放在桌子上,上面寫著一盒酥。而楊修直接跟別人分了吃還是說上面寫著一人一口酥,用現在的話說領導把自己喜愛吃的食物放到桌子上,你卻私自拿來吃,還說領導不會這麼小氣。這不是典型的自己作死嗎。還有後面的雞肋事件,哪怕自己知道也不要說出來,不然就是擾亂軍心,而楊修不自知還說了。最終弄的曹操不殺你都不足以解心頭之恨啊。

    而反觀司馬懿,曹操知道他有鷹視狼顧之相,絕不甘於人下。但司馬懿聰明,懂得低調,完全沒有給曹操治罪的機會。並且與曹丕交好,緊跟著曹丕,為曹丕出謀劃策,讓曹丕非常的倚重自己。搞得曹操臨死之前只能對曹丕說:你能用他,但也必須防他。

    可見楊修跟司馬懿的最大區別,楊修過於持才傲物,而司馬懿懂得低調發展。所以曹操臨死之前殺了楊修而不是司馬懿了。

  • 6 #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曹操身為一代雄主,也不能隨隨便便殺,殺人總是需要理由的,而曹操殺楊修其實在史書中已經記載了原因:

    《三國志 曹植傳》:太祖既慮終始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於是以罪誅修。

    曹操顧慮曹植的勢力太大會成為後患,因為楊修有才能有智謀,又是袁術的外甥,於是羅織罪名殺了楊修。

    在這裡我們找到了曹操殺楊修的兩條理由:

    1、楊修有才能有智謀,但輔佐的是曹植。

    楊修被殺已經是公元219年了,這個時候曹操早已經確立了曹丕的接班人位置,既然立了曹丕,就不會允許曹植的勢力過大,也不會允許曹植的身邊有太多的人才輔佐,否則會威脅曹丕的地位,造成政治動亂,曹操殺楊修,就是將這種動亂消滅在萌芽狀態。

    至於什麼合字謎、闊字謎事件、雞肋事件以及楊修為曹植透過曹操考核的事件,不過只是個誘因,讓曹操找到了殺楊修的理由,根本原因還是楊修輔佐曹植,在政治上站錯了隊。

    2、楊修是袁紹的外甥。

    曹操用了近十年時間,從官渡之戰開始,到赤壁之戰前,消滅了盤踞在北方四州的袁紹勢力,袁氏一門基本上被曹操趕盡殺絕,而楊修作為袁紹的外甥,對曹操消滅袁紹一事,可是有仇恨的。

    除了這兩個原因外,我覺得還要加一條重要的原因就是:楊修出身弘農楊氏。

    這就是典型的出身獲罪,弘農楊氏在東漢末年的名聲不亞於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不僅四世太尉、聲望巨大,而且與其它世家大族有著千絲萬縷的聯姻關係,曹操對弘農楊氏的厭惡來自楊修的父親楊彪。

    楊彪當年可是護送漢獻帝進入洛陽及遷都許昌的功臣,官至太尉,曹操厭惡楊彪的根本原因就是因為楊彪是擁護漢獻帝而反對自已的,就找了個理由想殺楊彪,結果引起眾多名士的反對,孔融、荀彧都為楊彪說情,就連曹操親信的滿寵也認為找不到楊彪的罪行證據而建立放過,曹操無奈只得放了楊彪。

    曹操沒殺成楊彪,並不代表就放過了弘農楊氏,楊修作為楊彪最有能力的兒子,成為替罪羊,曹操殺楊修,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曹操與弘農楊氏的過節延伸到楊修身上的結果。

    而司馬懿呢,曹操為什麼不殺司馬懿?

    很簡單,曹操找不到殺司馬懿的理由。前面已經說過,殺人是需要理由的,尤其是曹操這樣身居高位的權臣,如果隨便殺人,就會失去天下民心的,曹操“挾天下以令諸候”之所以與董卓有著本質的區別,就在於曹操行事一般來說是有理有據的,不會像董卓那樣憑喜好殺人。

    司馬懿出身河內司馬氏,在曹操的晚年,表現得相當的低調和忠誠。司馬懿有“狼顧之相”多半是來自後人的附會,在早年,司馬懿的表面是相當的低調,而且是士家大族中擁護曹操代漢的人,在所有人的眼中,司馬懿就是一個勤勤懇懇支援曹操的人。

    不僅如此,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還是曹操出仕的舉薦人,對曹操有著知遇之恩,從司馬懿的父親開始,司馬氏家族中人與曹操的關係都不錯,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在曹操控制的朝廷中擔任洛陽令、京兆尹,這是首都的行政長官,也是朝廷中的重要官職,司馬懿的兄長司馬朗早在曹操擔任司空時,就開始跟隨曹操,成為司空屬官,歷任丞相主簿、兗州刺史等重要職務。

    但最重要的,還是司馬懿是曹丕的重要助手和輔佐之臣,與陳群、吳質、朱鑠並稱“曹丕四友”,成為曹丕的心腹和登上接班人之位的重要功臣,被曹丕信任和重用,曹丕可是將來的領導人,曹操沒有理由殺司馬懿。

    所以曹操殺楊修,放過了司馬懿。

  • 7 # 暢享high追劇迷

    司馬懿是太子黨。是忠於太子,不可能謀反。並且用兵狠辣。適合守住江山。旗下黨羽眾多。牽一髮而動全身。楊修非常有才。是個很有信仰的才子。只適合太平年代。在亂世而不謀智。必殺之。

  • 8 # 如風90406

    曹操縱觀歷史,通曉人性,善分利誘,有司馬懿可牽制諸藹亮,制恆東吳,可保曹氏天下幾代,無司馬何來三國一統,兩害相與取其輕,也是曹操無奈之舉。正如曹丕謀殺兄弟一樣,曹操知之卻無可奈何,唯怒唉!楊修只是一狂書生,做為駭猴之物罷了。

  • 9 # 念塑

    司馬懿為人陰鷙狡黠,性格外寬內忌,精於權謀,非常善於忍耐與偽裝。曹操早就察覺到司馬懿不甘久居人下,具有稱雄稱霸的志向。曹操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不是那種甘心做別人臣僕的人,將來他一定會干預曹家的大事,要想辦法除掉他”。然而,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也很尊重他,於是每每替他說好話、打圓場。故此司馬懿才得以免遭無妄之災。

    楊修是東漢末年著名的大儒,他博覽群書,才華橫溢,被曹操拜為行軍主簿正史裡記載的曹操對楊修未卜先知的能力不僅一點都不嫉妒,而且還非常欽佩並尊重他。

    既然如此,後來曹操又為何把楊修給殺了呢?當初,曹操最喜歡才調絕倫的三兒子曹植,為扶植他順利接班,專門選拔了深謀遠慮、識見過人的楊修當曹植的老師。若干年後,曹操又覺得曹植雖然才氣縱橫,但為人狂放不羈、過於散漫、難於任大事,於是他最終選擇了勁氣內斂、沉穩幹練的長子曹丕。

    曹操選定曹丕作繼承人後,最不放心的就是曹植,他擔心自己死後兒子們為爭位同室操戈、手足相殘。曹操很瞭解楊修的過人能力,知道如果沒有楊修輔佐 ,曹植最多隻能飲飲酒、吟吟詩,作作賦、發發牢騷,一身藝術細胞的他在政治上基本是白紙一張,難有作為。而楊修既然做了曹植的師傅兼參謀,本著“在其位謀其政” 的原則,替曹植出了不少主意,於是成了曹操的眼中釘,必欲除之而後快。

  • 10 # 鐵馬冰河wu

    曹操雄才大略,卻又生性多疑,是個性格複雜,手段詭譎的大政治家,同時也是個足智多謀、能征善戰的大軍事家。

    他一生殺人無數,有該殺的,也有錯殺的,更有冤殺的。為了政治鬥爭和個人權益,誅戮多少人曹操似乎並不太在乎,漢末三國時才富五車的大名士楊修就是死在他手上的一個犧牲品。

    當初,曹操很喜歡才華橫溢的兒子曹植,對其著力培養,似乎有意將他當自己的接班人來栽培。為了扶植曹植,他特意選拔了學問高深、識見過人的大儒楊修作曹植的老師。

    若干年後,曹操發現才氣縱橫的曹植生性散漫,詩酒風流,放蕩不羈,而次子曹丕則性格沉穩,勁氣內斂,長於行政,更適合治國理政,於是欲改立曹丕為世子,為了保證曹丕順利接班,鞏固其絕對權力,同時避免自己死後諸子爭位、同室操戈的悲劇發生,曹操開始削除曹植的羽翼,其師傅楊修自然成為他要打擊的首要目標。

    按小說《三國演義》裡的描述,楊修之死與曹植無關,因為他料事如神,又能洞燭幽微,屢屢看穿曹操的心機,又直言不諱,口無遮攔,遂引起曹操嫉恨,後來曹操與劉備爭漢中時,利用“雞肋”事件將其誅殺。

    演義小說裡的曹操,是個嫉賢妒能、睚眥必報、手段戾狠的殘暴政客。

    但小說畢竟是小說。如果把演義當歷史,那你就輸了。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修究竟是怎樣死的呢?

    按《三國志》的記載,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描述的“雞肋”事件真的發生過。當年,曹操與劉備在漢中對峙時,曹操在軍中制定了一個夜間口令——“雞肋(雞翅膀)”。楊修聽說口令後,立刻明白了曹操的心思,說這仗沒法打下去了,因為漢中對曹操來說如同雞翅“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他必不會與志在必得的劉備糾纏下去,於是讓左右趕緊收拾行裝,準備撤軍。

    在小說中,曹操見楊修屢次參透了自己的機心,又在自己委決不下、猶豫之時,攛掇大家收拾行裝準備打道回府,惱羞成怒,遂以擾亂軍心之罪將其處死。

    然而在正史中楊修的結局卻與小說裡描述的大相徑庭,在小說中,楊修因“雞肋”而被斬首,然而《三國志》則說他並未因之獲罪而遭處決,而是安然無恙的返回了許都。

    按《三國志》的記載看,曹操絕非小肚雞腸、嫉賢妒能之輩 。相反,他對才高八斗、登高望遠的楊修一點都不嫉恨,反而異常欣賞與欽佩。 否則,他也不會任命楊修做自己的行軍主簿(隨軍參謀長、書記長、秘書長之類的文官),更不會讓他做愛子曹植的師傅。

    所以的死,既不是他喜歡賣弄學問、口不擇言的原因,也不是因他的絕世才華而遭曹操嫉恨之故。但最終楊修確實死於曹操之手,那麼曹操因何故非得將自己一向很欣賞的楊修置於死地呢? 問題不是什麼因楊修點破“雞肋”、“黃絹幼婦,外孫齏臼”之玄機,主要是他作了曹植的老師之故。楊修是曹植的師傅,同時又是他的高參,於是不由自主的捲入了一場兇險異常的權位之爭中去。

    話說曹操一直為選誰當繼承人一事而大傷腦筋,立曹植還是立曹丕為儲?讓他舉棋不定,很是糾結。既然楊修作了曹植的師傅與智囊,那就必須責無旁貸的為他出謀劃策,其實他早就洞悉曹操更鐘意曹丕,但本著“在其位謀其政”的原則,他自然而然的想輔佐曹植上位,也幫他出了不少主意,但果然不出他所料,最終曹操還是選擇了曹丕。

    歷朝歷代所有君王最擔心的事莫過於自己死後,子孫為爭權而相互攻訐,甚至相互攻殺,以至於國家亂如鼎沸,甚至丟掉江山。所以他們會在生前想方設法、處心積慮的為自己的繼承人剷除異己,以消弭隱患,其中以漢朝的劉邦和明朝的朱元璋的做法最為典型,也最為露骨與殘忍。

    曹操選定曹丕接自己的班後,最不放心的就是曹植,曹植雖然有些放浪形骸,但他的天分極高,聰慧過人,因此他最擔心曹植會在自己墳土未乾之時跳將出來卡位奪權。與其說他擔心曹植,其實內心更忌憚楊修,楊修智慮深遠,才氣逼人,他才是最讓曹操擔心的狠角色。曹操對楊修的能力很瞭解,更清楚自己那個兒子曹植,假如他沒了楊修的加持,頂多也是隻會天天喝的酩酊大醉、吟吟詩、作作賦、發點騷情,在政治上他將毫無作為。

    《三國志·魏書·陳王傳》記載:“植以後驕縱見疏,而植故連綴修不止,修亦不敢自絕。至二十四年秋,公以修前後漏洩言教,交關諸侯,乃收殺之。修臨死,謂故人曰‘吾故自以死之晚也’。其意以為坐曹植也。修死後百餘日而太祖薨,太子立,遂有天下”。

    意思是曹操本來對曹植很青睞,對其加意栽培,但後來曹植犯了疏狂驕縱的老毛病,曹操與他日益疏遠。但曹植還是整日纏著楊修,和他來往密切,楊修深知和曹植膩在一起絕無好果子吃,但也不敢(或不忍)和曹植斷絕來往。建安二十四年秋,曹操以楊修屢次“洩露天機”、以及教唆曹植圖謀不軌的罪名斬殺了楊修。楊修臨死前對故友說:“按我的推斷,我早就該死了,曹公能把我留到今天才殺已經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了”。他的意思是自己因曹植而死。楊修死後一百多天,曹操薨逝,曹丕繼位,坐擁天下。

    《三國志》如此敘述楊修之死,進一步印證了曹操殺他的真實目的:“太祖既慮始終之變,以楊修頗有才策,而又袁紹外甥也,於是以罪誅修。植益內不自安”。

    曹操最擔心自己百年後諸子起內訌,因為楊修多謀善斷,能力很強,又是袁紹的外甥,於是羅織罪名將他誅殺。曹植很清楚恩師楊修是受自己牽連而遇害,內心愈發不安。

    如此看來,楊修之死不僅因他有才幹、有能耐,更因為他是曹魏頭號勁敵袁紹的親外甥,既然和袁紹有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那麼必會亂曹,豈有不死之理?

    司馬懿也很有才幹,青年時就是“司馬八達”之首。但他的為人和楊修有極大不同,他深諳權謀,極善韜晦,不像楊修那樣口無遮攔,喜歡賣弄,而是長期潛伏爪牙,隱忍不發,這才屢屢逃脫曹操猜忌,加上又有與司馬親善的曹丕庇護,所以曹操生前雖然已經看出他有不臣之心,但最終還是放過了他。司馬懿,這位曹魏的“掘墓人”,三國時期最大的人生贏家,靠自己的高超演技,屢屢逢凶化吉,加上他身體好,壽數長,最終徹底剷除曹爽集團,成功的將曹魏大權篡奪了過去......

    [插圖源自網路]

    [發文不易 嚴禁剽竊]

  • 11 # 東邪黃藥

    因為楊修和司馬懿支援的人不一樣,也就是楊修站錯了隊。

    楊修支援的是曹植,司馬懿支援的是曹丕。

    而曹操臨死之前,已經下定了決心由曹丕繼承自己的位子。

    而曹操最擔心的就是子嗣之間發生內訌,而一旦發生內訌,就怕對立的子嗣中都有計謀很深的人,那樣,對曹家將是一場災難。

    所以,為了避免子嗣之間發生大的內訌,也為了給曹丕清理障礙,必須要剪除其他子嗣身邊能興風作浪的謀士。於是,楊修作為曹植最可依賴的謀士,只能殺掉了。

    之所以不殺司馬懿,一是認為司馬懿還可以為曹丕使用,同時也認為曹丕完全能控制司馬懿。只是沒有想到曹丕是個短命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腎病患者如何健康飲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