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蕭墨手機攝影
-
2 # 科學黑洞
在大劉的《流浪地球》書中並沒有這樣的情節,但是在電影中改編成了現在的情節。地球在逃逸時代接近木星的時候,大量的行星發動機熄火,地球向木星快速墜落。
在電影中地球和木星的距離已經達到了103萬公里,這個距離就是地木的“流體洛希極限”了,這意味著地球上的大氣不在受地球引力的束縛作用而被木星奪取了。這樣男主角駕駛著空間站飛向木星並點燃木星,產生衝擊力讓地球重新飛離地球並獲得木星的引力加速飛向半人馬座比鄰星。
在這個過程中滿足了燃燒的三點條件:
木星的成分主要是氫和氦,氫氣的組成佔88-92%、氦氣的組成佔8-12%。地球的氧氣被木星所吸引,所以就有氧化劑。主角駕駛空間站衝向木星達到著火點。有人曾設想點燃木星變成第二顆恆星,當然這只是天方夜譚,一顆恆星的發光發熱並非靠點燃那麼簡單。需要自身的質量達到一定,核心處才能在巨大的自身引力塌陷下發生核聚變,從而發光發熱年。
按照我們目前的科技水平去一趟木星都非常難,點燃木星更是不可能的了!
-
3 # 真理很苦
不可能!否則木星不會存在於當下!
道理很簡單,就是上面有再多可然氣體,但其巨大的執行能量,也會輕易毀滅可然性!
-
4 # 皇極宮霍師道
原來流浪地球不是在地球上流浪而是帶著地球流浪?原來男主角被點燃的木星炸死了。地球被木星炸死了?原來流浪地球開始刷票房了嗎
-
5 #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電影《流浪地球》上點燃木星,現實中真的可以嗎?
《流浪地球》中點燃木星大氣是有條件的,地球在距離木星過近的情況下,兩者之間的洛希瓣會透過拉格朗日點交換物質,當然在這場物質交換的拉鋸戰中,地球肯定是輸家啦!而最容易被剝離的大氣則首當其衝成了受害者!
而地球大氣中則含有大量的氧氣,因此抽取了大量地球氧氣後和木星的大氣中的大量氫氣混合,被點燃的可能性是存在的(木星是一顆氣態行星,大氣中氫含量高達90%),當然設定中是推動空間站前往引爆的,而事實上推動大型的空間站不如要小型飛船會更快,而且不必犧牲空間站!
當然我們也無需較真,畢竟這是電影,但點燃木星大氣是可能的,至於衝擊波能否使地球脫離洛希極限的威脅就不知到了,因為從理論上講這個爆炸並不能傳播到地球表面,因為靠近地球側的大氣中是不含氫的!
無論如何,我們都希望地球逃離,要不然這剛剛出發就折戟木星,4.22光年的距離還長呢,總不能還沒出家門就淹死在水缸裡了哈!
那麼接下來我們來說說現實中是否能將木星的大氣點燃?
一般意義上的氫氣燃燒需要消耗氧氣,而爆炸所需的氫氣的濃度在4%-70%,但氧在木星大氣中的含量極低!無法支撐燃燒過程,您不要以為木星大氣層中缺少點燃的火星,其實木星上的閃電機會是極高的!
上圖就是大紅斑一下的翻滾的氣體以及閃電活動!
這也是木星大氣層中的閃電,每天都在發生,但從未被點燃,因為缺少能和氫氣燃燒反應的助燃劑!而另一種意義上的點燃則是核聚變,但木星質量不夠,即使局部發生核聚變和不會產生鏈式反應的效果,因此木星是不能被點燃的,除非再給它80個木星質量,而現在即使太陽系所有行星與小行星的質量加起來都還沒有半個木星,所以,木星已經沒有機會了!
-
6 # 科學日記
電影《流浪地球》為什麼能夠點燃木星上方的氫氣呢?因為木星與地球的距離太近了,當木星與地球的距離低於10.3萬公里的時候,10.3萬公里就是木星和地球之間的流體洛希極限,那麼地球上的大氣就會在木星強大的潮汐力的作用下脫離地球。影片中,地球與木星的距離低於10.3萬公里了,地球上的大氣已經跟木星上方的氫氣已經混合了。所以這時候,主角駕駛著空間站才能夠成功引爆這些氣體,並利用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成功讓地球脫離險境。地球才得以避免受到木星的撕裂,如果地球和木星的距離一旦低於7.4萬公里的話(也就是剛體的洛希極限),那麼地球也許會不復存在。
雖然說木星組成成分是氫氣,和太陽的組成成分很相似,因此也很多人會這樣認為,木星是否也可以像太陽一樣被點燃,現實中點燃木星可以說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木星質量太小,它內部產生的壓力和溫度達不到核聚變所需的條件,所以它不可能像太陽一樣引發內部核聚變並使聚變一直進行下去。也有人想象可以用核彈引爆木星,使木星一直燃燒下去,但是氫氣的燃燒是要有一定比例的氧氣才能一直燃燒下去,所以在現實中這個方法也是不可能的。
以我們現在的科技水平,要想點燃木星未免有點天方夜譚,只等以後科技進步,點燃木星才會有可能。
-
7 # 珏kiya
點燃的只是地球與木星之間的那一小撮氣體的爆炸,並不是整個星球! 科幻片都是在一定科學依據下的假設,對於宇宙的一種理論和探索性的幻想!
-
8 # 雙螺旋的盡頭
這個問題中科院的科學家回答過了!答案是有可能的,關鍵看木星的氫氣和被木星引力抽離過來的地球氧氣混合後的比例,這個比例範圍很難確定,因為我們離木星太遠,很難精確一些具體資料,無法搞清楚木星的大風暴能否馬上把氧氣稀釋掉,所以流浪地球這個電影的鏡頭上只體現了在木星和地球之間的引力傳輸帶上地球大氣和木星氫氣混合體從木星表面被點燃後以導火索似的引燃並爆炸的場面!單從這個角度講是非常有可能的
-
9 # 老天爺萬億天好
科幻片畢竟是科幻片,現實中地球接近木星的重力場,由於巨大的洛希極限地球瞬間就會土崩瓦解!至於點燃木星,由於木星上的氣體是由氫氣,甲烷等短鏈烴類物質,點燃它們的條件一是溫度,再就是必須與氧氣達到一定的濃度才可以,而事實上終其地球上所有的氧氣也趕不上木星的億萬分之一!好比一滴水匯入大海!所以這種爆炸是不會發生的。
-
10 # 太空科學站
《流浪地球》的電影和原著是有很大出入的,為了照顧到大多數人的感受,電影增加了很多原創情節,點燃木星就是其中之一
流浪地球的整體逃亡思路和原著還是基本貼合的,重點都在於利用木星的引力彈弓效應進行加速,最終讓地球達到太陽系的逃逸速度,最終在2500年後到達新太陽的軌道,這一過程將持續100代人。
流浪地球的主體情節在原著小說中只佔了幾頁紙,電影中點燃木星是為了讓爆炸的衝擊波推動地球到達安全距離,避免整個地球因為達到洛希極限而倍木星引力撕碎,在影片後期地球發動機的推進火焰和空間站爆炸形成的火球成功點燃了木星,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沿著地球大氣構成的“臍帶”成功到達地球,最後拯救了全人類。
現實中的木星是很難被點燃的,木星本身只有氫和氦而沒有氧氣,電影中點燃木星的氧氣來自於地球空氣,但現實世界沒有流浪地球那樣的物質條件,現在的科技水平去一趟木星都很艱難,點燃木星就更是痴人說夢了。
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中還有很多的精彩情節,電影中也有很多彩蛋來照應這些情節,最後的“還我Sunny”可能就是流浪地球的續集計劃,導演本人也表示續集的誕生取決於觀眾評價和票房成績。
《流浪地球》作為中國科幻的開山之作,完全有可能給中國帶來科幻電影的黃金時代,畢竟我們並不缺少優秀的科幻小說
回覆列表
木星的主要成分:75%的氫,25%的氦。燃燒的三要素是:可燃物、氧氣、溫度。木星上沒有氧氣,所以木星自身不具備燃燒的條件。在影片《流浪地球》中,地球在移動到木星附近時,由於受到木星強大引力的影響,地球的大氣被木星俘獲,一點點的進入木星。地球大氣中是含有氧氣的,與木星上的氫氣混合,這就有了燃燒的前兩個條件,可燃物和氧氣。還差一個條件就是溫度要達到氫氣的著火點。所以影片的主角駕駛著太空空間站衝向了木星,引爆了空間站進而點燃了氫氣。爆炸產生的巨大沖擊波將地球推離了木星。一旦被木星俘獲的氧氣消耗殆盡,燃燒便會停止,木星還是木星,燃燒只是一時的,並不會一直燃燒下去。所以想要點燃木星並使它持續燃燒,除非向木星注入足量的氧氣。
也許有人會說太陽的組成成分和木星的差不多,而且也沒有氧氣,為什麼太陽可以持續燃燒?首先太陽上發生的反應不是燃燒而是氫元素的核聚變。雖然燃燒和核聚變都會發光發熱,但這兩者有著本質的不同,燃燒是化學反應,核聚變是物理反應。那為什麼木星不能像太陽一樣發生核聚變呢?首先想要核聚變就要有足夠的溫度,氫元素聚變大約要1000萬度。我們知道天體的質量越大其內部核心的溫度也越高,而以木星目前的質量來計算,其內部溫度也就28萬度,遠遠達不到核聚變的條件。那麼如果發射一顆氫彈到木星上能否引爆木星呢?氫彈爆炸的能量是向外輻射的能量衰減的快,高溫也無法維持,所以不能使木星上的氫元素持續聚變。所以想要木星聚變,除非能使木星的質量變得足夠大,大約是當前木星質量的77倍,其內部溫度才會超過1000萬度,氫元素的核聚變才會徹底啟用。
總結下來,無論是使木星燃燒還是聚變,以目前人類的科技水平均無法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