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嬙遙度天際
-
2 # 沉墨I方之城
中國封建王朝沒有哪一朝哪一代是徹底把蒙古征服了的,更別說明朝還奪了蒙古人的天下了。
明確的說,中國封建幾千年,每個朝代都受到北方遊牧民族的騷擾,甚至北方遊牧民族還在中原地區建立過強大的王朝——元。
這不是民族之間你死我活的鬥爭,更不是民族之間不能調和的矛盾,而是地緣政治所決定了,中原政權與北方遊牧民族政權只能這樣相容、矛盾甚至是戰爭,誰也無法消滅說。
除非有一方足夠的強大的,強大到可以完全兼併、包容對方,比如元朝時期,蒙古人的強大可以直接顛覆中原王朝;比如現在的新中國,我們可以完全相容北方民族,納北方遊牧民族入華夏民族。
明朝始終無法消滅北元,征服不了蒙古並不是實力的問題,也不是戰略的問題,而是雙方生存方式的不同,導致了民族存在的差異化。
明朝推翻元朝後,對殘餘元朝勢力可以說是斬盡殺絕,卻始終無法完全消滅掉北元的存在,其實問題很簡單,只要有一個部落存在,有一個遊民能夠騎馬,他們就是存在的,他們的生存方式很簡單,一匹馬,一片草原,一頂蒙古包,就能迅速的發展成為一個部落。
部落的存在,是根據血統而定的,而血統的不同,他們就可以延伸出來很多部落,比瓦剌、韃靼等等,這些部落通過幾代人的兼併和發展,要麼壯大,要麼繼續的逃亡,只要種不滅,蒙古人不死的精神就一直存在。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傳統,蒙古人的傳統就是遊動和戰鬥,這給明朝帶來很大的麻煩,如同一群強大計程車兵要去對付一群狡猾的狐狸,一個雖然強大,但是另外一個更能生存,打不完,滅不掉,只要能夠逃出一隻,不過多久,就會蔓延出來一群。
說到底,明朝屬於農耕文明,他們適應於定居生活,在傳統根源裡,只要家園不受侵害,不會主動去找茬兒;而遊牧民族屬於遊獵民族,哪裡有好東西就往哪裡跑,能搶就搶,不能搶就跑,居無定所。
這兩種民族的生存方式決定了只能是雙方互存,但又鬥爭不斷。
-
3 # 小傷聊史
明朝在前期實際已經消滅北元,蒙古諸部也承認了明朝宗主國的地位,只是因為明朝君主並沒有對蒙古草原進行實際統治,所以在明朝衰落後才讓蒙古勢力反叛成功
在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9月,明太祖派藍玉為大將軍率軍討伐蒙古,次年四月探查到北元小朝廷在捕魚兒海附近後,明軍掩旗息鼓,日夜兼程行進,因此北元一直沒有察覺,最後明軍到達後,北元倉促應戰,太尉被殺,北元脫木思帖木兒和太子率幾十人逃走,明軍俘虜他的次子地保奴、故太子必裡禿妃和公主等一百二十餘人,官屬三千,軍士七萬,馬牛駝羊十五萬及寶璽、圖書、金銀印等。此戰可以說是報了兩百多年前靖康之恥的大仇,而北元實際在此戰中滅亡。
在捕魚兒海之戰後,北元滅亡,蒙古分裂為韃靼、瓦剌和兀良哈三部,在明成祖五次親征後,三個部落在受到強力打擊後臣服,並接受明朝冊封承認明朝宗主國地位。
但因為明朝是農業為主的國家,所以對蒙古草原蠻荒之地並不十分感興趣,所以只是征服他們後進行冊封,並沒有進行實際統治,所以後來在明朝國力衰退後,蒙古各部逐漸脫離明朝控制。
-
4 # 小蘭愛攝影
洪武永樂兩朝還有餘力北伐,但是都沒有徹底解決蒙古問題,洪武年間從藍玉捕魚兒海大勝之後,一直到永樂後期,基本沒有取得過大勝。北元還是自己內部矛盾分裂的。永樂後期開始就都是靠長城了,而且還多次後撤,放棄塞外衛所。但基本能維持對塞外的威懾。但經過了土木堡之變後,形勢逆轉,西北邊患越發惡劣,一直到隆慶和議才重新迎來和平。到沒過多久東北的女真勢力得到了整合,取代了西北蒙古成為了新的邊患,而這時候明朝已經自身問題嚴重,張居正改革的迴光返照,加大壓榨百姓力度,用高壓政策掩蓋了更加激化的階級矛盾,而積累的財富又被萬曆三大徵消耗殆盡。而薩爾滸兵敗點燃了各種矛盾,內憂外患一股腦不可收拾,隨後朝廷動盪,帝位更迭,黨同伐異,農民起義,崇禎的激進政策。所以沒有解決蒙古和女真的最大因素還是在於明朝自身,外部因素很多都是偶然的。比如土木堡之變。就算是薩爾滸也不是必敗,就算敗了也比不上土木堡影響大。真正影響大的外因,可能只有一個,就是崇禎的激進政策,導致財政被遼東戰局拖累,使得財政問題無限放大,最終拖垮明朝。 ------------- 如果我回答對你有幫助,請關注我一下。或有其他問題也可以關注我,給我發私信
-
5 # 蘆葦少女重拾舊夢
如果大家平時多讀史書,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雖然每個朝代建立之初的國力都是比較強盛的,而且軍隊的戰鬥力也很強,但他們卻不能夠完全消滅前朝的軍隊,甚至會阻礙到整個朝代的發展。那麼這是為什麼呢?如果大家也對這個問題十分感興趣的話,就不要猶豫了,快隨著我的腳步一起去近距離的瞭解一下吧。
今天我們就以明代為例來深入地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因為大家都知道明代是一個國力十分強盛的國家,同時也是一個兵力十分充沛的國家但這一個國家卻在300年中都一直和蒙古的軍隊較量,沒有將他們徹底的剿滅。我相信很多人都對這個問題十分好奇吧!有一些人可能會覺得是因為明代的軍隊不夠強大,沒有充足的實力戰勝蒙古軍隊。還有些人認為可能是蒙古軍隊太過於分散,因此明朝軍隊無法有效地發起進攻。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深入的分析一下吧!
首先,最關鍵的問題就在於明代統治者。雖然說明代之初的兩位統治者朱元璋和他的兒子朱棣都是有名的將軍皇帝,但他們一直忙於處理朝廷事務,沒有時間來真正的把這些軍隊給剿滅。雖然他們也曾經親征過幾次,也派出過軍隊,但是由於時間有限,能夠發起有效進攻的時間實在是太少,並不能夠完全剿滅這些部隊。而且明代建立後也一直和平的發展著,皇帝便暫時把這個問題擱置了。但他們說什麼也沒有想到這,因為他們在建國之初把這個問題擱置,才導致了後期邊防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而且還有一點,相信大家也能夠發現,由於明代後期的國防實力和軍隊的戰鬥力都比不上明代初期,所以明代後期的皇帝們一般都想要透過聯姻等和平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不希望透過打仗來徹底剿滅他們。特別是在萬曆時期,甚至想要和他們透過物物交換的方式來換取和平,雖然這一點在我們今天看來是很不理智的,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當時,這確實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方式,能夠換來一段時間的和平。
另外一個比較關鍵的原因就在於蒙古軍隊的戰爭方式了。大家都知道他們長期在邊塞和大漠上生活,因此他們的戰爭方式一般都不是全面進攻,而是突擊或者是偷襲。可是,由於明代的軍隊長期在平原和丘陵地區作戰,他們對這裡的地勢並不熟悉。再加上蒙古兵的作戰方式多變,因此即使大明王朝派出很多的軍隊,也並不能夠完全消滅元朝剩餘力量,也實在是讓人感到無奈和煩惱的一件事情。並且在草原上作戰就要求所有的戰士們必須學會騎馬,但是生活在平原的明代將領哪會這個特殊的技能啊?他們只能夠透過火拼或者是大炮的方式來轟炸元代的殘餘力量,但這並不能夠起到很大的成效,因此也放跑了很多的元代將領,讓他們一直擾亂邊疆的安全。
所以透過上述的分析,我相信很多人也能夠看到,之所以明代沒有徹底的將蒙古軍隊剿滅,之所以還保留這些元代的殘餘勢力,最關鍵的原因就在於明代自己。因為他們並沒有出臺有效的政策來應對蒙古軍隊的侵犯,他們也並沒有在邊疆駐紮足夠的隊伍。可是這一切都不能否認,明代的統治者也是為邊疆的安危做出努力了。他們不僅每一年都會派出大量的大臣去邊疆視察,而且他們也會積極的和蒙古聯姻,希望蒙古能夠和中原的關係變得更好一些,能夠讓邊疆的人民在一個和平安穩的狀況下生活。
但是這也並不能掩蓋一點,那就是統治者並沒有真正的將與自己對立的隊伍徹底消滅掉,這也是後期明代慢慢走向滅亡的原因之一。我相信大家透過史書也能夠看到,在明代後期,由於國防實力和軍隊的戰鬥力都已經慢慢的削弱了,所以元代的很多殘餘力量和蒙古新興的部隊都紛紛的起來欺壓明代的人民。雖然說最後明代滅亡的原因並不是因為蒙古軍隊的欺壓和掠奪,但這也的確對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擾,也讓邊疆一直都不能安寧,也讓明代的政府慢慢失去了大家的信任。
說到這兒,小編也不禁想要感嘆一句:做一個朝代的統治者真的是非常困難的。他們不僅每天需要處理很多的奏章,每天都需要處理很多的政務,會見很多的大臣,他們還需要為國防考慮,還需要為邊疆人民的群眾安危考慮,這或許就是皇帝最累的一點吧!幸好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比較和平的國家,沒有這樣事情的困擾,我也希望大家能夠真正的珍惜現在的生活,能夠有著很好的發展。
-
6 # 南朝居士
消滅他們不太難,難的是消滅了以後呢?怎麼守住?
廣袤的長城以北,超過五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打下了了怎麼辦?這是個大問題。
那裡沒有城池,駐軍怎麼駐守?你移民過去,誰願意過去那裡?
如果打下來,而又不守,那打下來有什麼意義?當你軍隊走了,這一波遊牧民族被你滅族了,另一波又來了,數十年後,又成了新的威脅,然後重新大兵壓境?不現實的問題。
大明想消滅北元並不難,查查藍玉打到哪裡了?捕魚兒海,但是,你不得不退回來,因為你根本守不住。
想守住那裡,你必須往那裡移民數十萬上百萬,然後修城市,派遣十萬大軍鎮守。
這個看起來不難吧?
你怎麼養活這些人?從江南、中原運糧食?還是讓他們自給自足?自給自足基本不可能,如果能自給自足,那他們何必要入侵中原?
這才是幾千年來,無法解決遊牧民族的癥結所在,中原王朝對不能耕種的土地沒有興趣,如果那裡可以耕種,早就是我們國家的了,
你學地理的應該知道,長城一線正是降雨分界線,以北的土地是沒辦法耕種的,至少以當時的生產力來說。
而中原王朝,把適合耕種的土地都佔領了,不能耕種的打下來也守不住,因為生產力太落後了,改變不了這種落後狀態。
如果沒有這個降雨分界線,秦始皇還需要修長城麼?能給你打到北極圈,然後派遣縣令去放羊。
-
7 # 楊利輝
朱元璋雖然頂替元朝政權,建立明朝,不過當時元惠宗逃回北方後任然是以“元”為國號,繼續著他的北元政權,只不過地點變成了蒙古草原。很多人會問,朱元璋為什麼滅不了北元,實際上蒙古人是沒辦法完全消滅的,而且以當時的情況來看,跑到蒙古作戰消耗太大,就算取得勝利也是得不償失,想要全盤拿下實在有點太為難朱元璋了。而且當時北元還曾多次反撲,但都沒能得手,其實做好各項防護工作就已經可以了。
元朝末年農民起義軍中,朱元璋異軍突起,在南京建立了大明,以“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北伐,把元順帝趕跑了。
然而我們知道元廷並沒有沒消滅,這還跟北宋滅亡後不太一樣,北宋其實朝廷已近被滅了,皇帝也被抓了,只不過是皇室的漏網之魚跑到南方新建的王朝。
而元朝末帝元順帝只不過被趕走了,朝廷也沒有土崩瓦解。所以朱元璋是不服氣的,八次派兵深入漠北,大破北元的軍隊,不僅如此,後來的朱棣又是先後五次親征,北伐蒙古,完全可以說明明朝對於蒙古的態度。
然而元廷被遷之後並沒有土崩瓦解,在朱棣之後,大明和蒙元進入了對峙和拉鋸階段。雖然很少再像曾經那樣北伐,但至少在一定時間裡處於攻勢,可是明朝兩百多年可不都是朱元璋父子這樣的皇帝,所以到了明英宗時期,還發生了土木堡之變這樣大明皇帝被生擒的悲劇。
終明一朝,明朝不僅沒有消滅蒙古人,反而還被人家搞得狼狽不堪。那麼面對北元,明朝為什麼無可奈何,甚至越來越力不從心?
朱棣之後的明朝皇帝開始戰略收縮,畢竟打仗是勞民傷財的,朱元璋父子,重點主要還是對外戰爭,也沒怎麼休養生息,發展國內經濟。
所以從明宣宗開始,明朝幾乎沒有瞭如此規模的北伐,不過也確實,跑到漠北的北元小朝廷已經日趨式微。甚至分裂,黃金家族更是失去了往日的風采,所以對明朝政權沒什麼威脅。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廷不太願意用勞民傷財的軍事手段去解決,而更加願意透過採取政治分化。畢竟戰爭往往是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對明朝來說也是個消耗。
況且北伐受到的影響太多,由於北元勢力不像曾經的元朝那樣,他們現在已經迴歸了草原,恢復了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作戰特點。
進攻草原遊牧民族,補給線就得拉長,需要籌集大量人員,糧食,馬匹,還不一定能夠找到人家的主力, 後方補給物資肯定跟不上,這樣的作戰也對明軍不利。種種原因致使明朝不得不停止對蒙古人的軍事打擊。
而且明朝主體是農耕文明,對佔領草原這樣的不毛之地並沒有多大的興趣。更加在意的是解除北方邊界的安全隱患。
隨著明朝皇帝的更迭,也沒有了朱元璋父子那樣的銳氣,很多皇帝比較貪玩,國力衰退,根本不可能消滅蒙古人。
-
8 # 羅傑世家子弟
蒙古人在草原崛起之後急速擴張,到了忽必烈時代已經建立起了一個疆域廣袤的龐大帝國。然而忽必烈作為元朝的開國皇帝,其實際控制區域也只有蒙古祖庭和宋金故地。元朝自忽必烈後,政局動盪,到了1368年,享國運不足百年的元朝就在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起義中被推翻。元順帝從元大都倉皇北竄,回到了蒙古人的龍興之地。繼續保持了史稱“北元”的政權。這在中國歷史上時一次外來政權在中原失敗後可以全身而退的一個奇蹟。就在同一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建國號大明。
image.png
然而元廷被遷之後並沒有土崩瓦解,而是一度企圖再次入主中原,不斷髮動對大明的反攻。朱元璋則打算趁此機會一舉消滅蒙古殘餘勢力,徹底解決北方邊患。但無論時朱元璋時期的七伐蒙元,還是朱棣的五徵漠北,都沒有能夠徹底擺平蒙古。在永樂皇帝駕崩後,大明和蒙元進入了相當長時期的對峙和拉鋸階段。雖然總得來說明朝前期一直處於攻勢,但是到了明中後期也有土木堡之變這樣大明皇帝被生擒的悲劇。明朝不得不大修長城,以抵禦蒙古人的進攻。就這樣北元蒙古和明朝兩個政權隔著長城相互對峙的局面持續了二百多年。終明一朝,始終沒有能夠成功解決北方的邊患。
那麼為什麼明朝200多年來都沒有能夠徹底擺平已經退守關外的蒙元殘餘勢力呢?
image.png
首先,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時間非常短,元朝只維持了不到百年的時間。作為元朝統治集團的蒙古人尚未完全接受漢族的農耕文明。雖然忽必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國傳統封建王朝的統治制度,但是對於維繫中國封建王朝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卻始終並不熱衷。儘管元朝一度也恢復了科舉制度,但是時間很短,而且只針對漢人。顯然,蒙古人本身的漢化程度不深,並未完全擺脫遊牧民族的習性。儘管元朝後期蒙古的軍事力量已經衰敗,但是一旦他們迴歸了草原,又快速恢復了遊牧民族的剽悍勇武,和靈活多邊的作戰特點。儘管明朝大軍一度深入漠北,但是始終無法徹底消滅蒙元的主力。而且明朝中後期,蒙古內部出現了分裂,這反而更加加大了明朝徹底消滅蒙古人勢力的難度。
-
9 # 霄龍
農耕文明較遊牧文明從經濟角度看還佔有一定優勢,但從戰爭和文化方面講並不佔優勢,而且佔有劣勢。而工業文明較農耕和遊牧文明,不管從那個方面都佔有充分優勢,這就是沙俄進去西伯利亞後,蒙古部落一點反抗餘地都沒有,而中國經過明清兩代和近代民國以後蒙古最終還是獨立。這就是文明帶來的差別,工業文明帶來的是熱兵器,而農耕和遊牧主要還使用冷兵器,這種武器的代差起到了決定因素。
-
10 # 平平聊農民
蒙古人在草原崛起之後急速擴張,到了忽必烈時代已經建立起了一個疆域廣袤的龐大帝國。然而忽必烈作為元朝的開國皇帝,其實際控制區域也只有蒙古祖庭和宋金故地。元朝自忽必烈後,政局動盪,到了1368年,享國運不足百年的元朝就在轟轟烈烈的元末農民起義中被推翻。元順帝從元大都倉皇北竄,回到了蒙古人的龍興之地。繼續保持了史稱“北元”的政權。這在中國歷史上時一次外來政權在中原失敗後可以全身而退的一個奇蹟。就在同一年,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建國號大明。
盛極一時的蒙古帝國
然而元廷被遷之後並沒有土崩瓦解,而是一度企圖再次入主中原,不斷髮動對大明的反攻。朱元璋則打算趁此機會一舉消滅蒙古殘餘勢力,徹底解決北方邊患。但無論時朱元璋時期的七伐蒙元,還是朱棣的五徵漠北,都沒有能夠徹底擺平蒙古。在永樂皇帝駕崩後,大明和蒙元進入了相當長時期的對峙和拉鋸階段。雖然總得來說明朝前期一直處於攻勢,但是到了明中後期也有土木堡之變這樣大明皇帝被生擒的悲劇。明朝不得不大修長城,以抵禦蒙古人的進攻。就這樣北元蒙古和明朝兩個政權隔著長城相互對峙的局面持續了二百多年。終明一朝,始終沒有能夠成功解決北方的邊患。
那麼為什麼明朝200多年來都沒有能夠徹底擺平已經退守關外的蒙元殘餘勢力呢?
首先,蒙古人入主中原的時間非常短,元朝只維持了不到百年的時間。作為元朝統治集團的蒙古人尚未完全接受漢族的農耕文明。雖然忽必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中國傳統封建王朝的統治制度,但是對於維繫中國封建王朝的核心思想儒家思想,卻始終並不熱衷。儘管元朝一度也恢復了科舉制度,但是時間很短,而且只針對漢人。顯然,蒙古人本身的漢化程度不深,並未完全擺脫遊牧民族的習性。儘管元朝後期蒙古的軍事力量已經衰敗,但是一旦他們迴歸了草原,又快速恢復了遊牧民族的剽悍勇武,和靈活多邊的作戰特點。儘管明朝大軍一度深入漠北,但是始終無法徹底消滅蒙元的主力。而且明朝中後期,蒙古內部出現了分裂,這反而更加加大了明朝徹底消滅蒙古人勢力的難度。
朱棣五徵漠北
其次,到了明朝中後期,作為正統王朝的地位已經鞏固。已經沒有了對蒙元勢力復辟的擔憂,缺乏進取的動力。而且此時的北元小朝廷已經日趨式微。蒙古已然分裂成了多股勢力。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政權當然不會選用勞民傷財的軍事手段去解決,而更加願意透過採取政治分化,經濟封鎖等長時間的消耗戰的手段來擊垮蒙古人。而且明朝的政權主體是農耕文明的代表,對佔領草原這樣的不毛之地並沒有多大的興趣。更加在意的是解除北方邊界的安全隱患。因此,消耗戰和封鎖戰被放在了首選的位置。
北元分裂成瓦剌和韃靼
事實上,如果不是小冰河時期的到來導致的天災,和明朝後期政治腐敗導致的人禍。明朝對蒙古的戰略總體上是沒有問題的,完全有機會取得成功。可惜歷史沒有假設。明朝到最後也沒有能夠徹底耗跨蒙古人。倒是後來的清朝統治者,部分繼承並且改良了明朝對蒙古人的策略,在明朝對蒙政策的基礎上加上了和親,宗教控制和地域控制等一系列的手段,最終馴服了蒙古的反抗勢力。
回覆列表
原因有很多,之前很多人都回答了,
我就來說一個其他回答沒提到的吧。
遊牧民族,顧名思義,是“遊”動的,
不像農耕民族,守著土地不好移動。
農耕民族是“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廟”,
遊牧民族“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
遊牧民族可以搞游擊戰,南下騷擾,
被打敗也不怕,四散而去找不到了。
繼續追擊的話,糧草供應難以跟上,
到撤退的時候,又被殺了個回馬槍。
敵進我退、 敵駐我擾、 敵疲我打、
敵退我追,這十六字方針玩得很熟。
漢人派小股部隊出征,怕被包餃子,
派大軍出征又找不著人,藏起來了。
明朝大將藍玉一直追到了捕魚兒海,
可北元大軍還是能夠繼續往北逃亡。
只要不能斬草除根就會春風吹又生,
休養生息個幾年又能繼續南下入侵。
但是,到清朝時候,情況不一樣了。
康熙時候,沙俄就佔領了蒙古以北。
蒙古人被清朝和沙俄全方位包圍著,
失去了戰略縱深,無法繼續逃竄了。
沙俄有火器,土爾扈特部就領教過,
清朝也有火器,對付蒙古人足夠了。
滿洲人和蒙古人一樣都信奉喇嘛教,
既和親又賞賜,歸順清朝和划算些。
打也打不過,逃也逃不掉,沒辦法,
打不過就加入,還能有點殘羹剩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