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絃歌難忘
-
2 # 愛獨史書
自古以來,皇帝都是剛登基就開始籌建自己的陵墓,並且逐年增修,以此來彰顯皇權。可是唯獨元朝十幾位皇帝,一個陵墓也沒有留下,至今也找不到,這是為什麼呢?
元代皇帝的陵寢向來是歷史之謎,據說他們採取秘密下葬的方式,陵寢上面不樹不封,也不修建龐大的陵園,甚至後人祭祀祖先也不必非得到墳前,因此,其埋葬地蹤跡難尋。
這種喪葬習俗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元朝統治者出身於遊牧民族、長期居無定所的習慣使然。此外,在很大程度上也與元初的一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楊璉真迦。
楊璉真迦是西夏人(是不是党項族有爭議),他的師父是大名鼎鼎的元朝國師八思巴。
憑藉這層關係,楊璉真迦結識了忽必烈的寵臣桑哥。儘管這時候的楊璉真迦只是一名低層佛教官員,而桑哥已經是中央大員了,但兩人私交甚密。
後來,掌管朝政的權相阿合馬倒臺後,善於揣測上意的桑哥趁機上位,擔任了總制院使(負責境內佛教事務和西藏地方的政教事務),但他並不喜歡管理宗教事務,而是利用職權大肆斂財。
接受了楊璉真伽的大批財物後,桑哥馬上任命他為佛教總攝一職,並讓他主管江南一帶的佛教事務。
由於得到了桑哥(此時已經成為元朝宰相)的庇護和縱容,楊璉真迦到達臨安後,藉口修復寺廟,在江南大肆搜刮民間的錢財、珠寶、美女和良田。
而且這還不夠,不久後楊璉真迦又對他早已垂涎三尺的南宋皇陵動了手,在光天化日之下挖墳掘墓。《南村輟耕錄》和《癸辛雜識》都詳細記述了事情的經過: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九月,楊璉真迦夥同演福寺的僧人允澤,率領西域藩僧和一眾暴徒,趕到紹興陵園內,妄圖盜掘皇陵。當時的陵使羅銑據理力爭,不讓他們開陵。
怎奈何允澤拔刀相逼,而且楊璉真迦背景深厚,手下人多勢眾,不是區區一個陵使所能阻攔的。最後,羅銑無奈,大哭而去。
於是,楊璉真迦有恃無恐,率領手下暴徒,先後盜掘宋朝皇陵及大臣墓穴101個,其中包括南宋寧宗、理宗、楊後等人的陵墓。
眾人等白氣散去,往棺材裡一看,只見理宗的屍體依然栩栩如生,大量珍寶環繞其身,棺底墊著刺繡精美圖案的織棉,還包著金絲網罩。
楊璉真迦貪得無厭,除了掠走全部珍寶外,他還命人把理宗的屍體倒掛,撬走他嘴裡含的夜明珠,並瀝乾其腹內的防腐水銀以用來賣錢。
事後不久,楊璉真迦又率人盜掘了宋徽宗、高宗、孝宗、光宗等諸帝的陵寢,盜走了大量珍寶。
除了貪財好色之外,楊璉真迦似乎還有一些變態的癖好。開陵七日之後,楊璉真迦又取來宋理宗的頭骨,改造成飲酒的器皿取樂。
還下令——將南宋諸帝的骨骸和牛馬枯骨混雜,並在臨安的故宋皇宮中築一高十三丈的白塔鎮壓之,取名——“鎮本”。
明代文人張岱曾在《西湖夢尋》中記載“(楊璉真迦)沿溪所刻羅漢,皆貌己像,騎獅騎象,侍女皆裸體獻花,不一而足……專發古冢,喜與殭屍淫媾。”可謂是非常變態了。
不久後,楊璉真迦胡作非為的訊息終於傳到了忽必烈的耳朵裡,但有桑哥撐腰,他並未遭受重罰。
直到桑哥因為貪贓罪被忽必烈誅殺,作為爪牙的楊璉真迦才受到牽連,他被免職並投入了大牢,史稱“械之於市,士民稱快”。然而,後來元廷還是任命他的兒子做了浙江的地方官。
有楊璉真迦盜宋墓這樣的例子,後來的元朝統治者們當然覺得不樹不封的秘葬更好了。
-
3 # 饕餮史海
根據史書裡的記載,結合自古以來眾說紛紜的各種推測,我認為以下幾種說法的可信度還是蠻高的。
一、元朝皇帝死後遵從蒙古簡喪薄葬的舊習俗。
簡喪薄葬的習俗,源於蒙古族的特殊傳統或說是信仰。蒙古人是生活在草原上的遊牧民族,他們沒有固定的居所,生活方式崇尚簡單實用。特別是在蒙古人大舉擴張的戰爭年代,喪葬儀式尤其簡單。這和漢族人自古以來厚葬久喪的講究排場正好相反。
蒙古人沒有肉身崇拜的傳統,他們認為人的肉身來自於大自然,去世了也應該回歸大自然。早日安葬,靈魂方可昇天。
因此下葬時,他們雖然也有儀式,卻是非常簡單的。
他們讓死者坐在一頂生前用的帳幕中央,邊上圍著祭祀的人進行禱告,隨葬的有馬匹、弓箭和擺放著肉乳的桌子,最後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個世界上生活時,有帳蓬住,有馬騎,有肉乳吃。
忽必烈入關建立元朝以後,受到漢人喪葬習俗的薰染,開始用棺木入葬,但所用棺木仍與漢人不同。入殮依舊儉樸如初,壽衣大多就是平時穿的衣服,隨葬的器物也很少,基本上就是死者生前喜好的武器,如弓箭、刀劍一類的東西。
而皇族,特別是皇帝死後和一般的皇族及貴族相比,也只是隨葬品多了一些,但一樣不會在地面上建設大規模的建築物,不設功德牌坊和墓碑,一切看起來都很簡單。
墳墓簡單又不起眼,加上元朝在皇帝下葬地點方面的史書記載也少得可憐,皇陵自然很難尋見蹤影。
二、皇帝死後,“馬踏青冢”,人口遷移,實行密葬。
史籍記載了元朝皇帝死後入殮的情形:先將一根粗大的楠木破成兩半,再按屍體大小將中間挖空,把屍體放進去後合攏,塗上油漆,用三條黃金箍箍牢,看上去就是一根木頭。這一切做完後,也不搞隆重的葬禮,直接把這根楠木秘密送往墓地。
蒙古族是遊牧民族,他們與世居中原的漢族不同。為了生存,他們必須追隨著牧草的生長規律變換不同的居住地點。在搬遷的過程中,有些人死去了,就被就地掩埋在遷徙途中,然後,部落還要繼續走向下一個水草豐茂的地方。
不少帝王、貴族死於南征北戰途中,他們的遺體就被掩埋在戰場附近,為防止敵人、盜墓者打擾長眠地下的死者,其親人就會要用大批馬匹把地上隆起的墳冢踏平,一場大雨過後,墳上的黃土重新生長出茂盛的野草。不用多久,人們就無法再次分辨出哪裡是墳,哪裡是草了,這種喪葬方式叫做“馬踏青冢”。
忽必烈在位期間,為自己和後代子孫找出了陵墓不被盜掘的更隱秘的方法。先選擇一個人口稀少的風水寶地作為陵寢的埋葬地,然後將當地的所有人口進行遷移,讓這個地方變成無人知曉的空白地。
下葬時,不允許漢族官員參加元朝皇帝的送葬儀式和到達下葬地點。皇帝去世後,對外宣稱皇帝遺體運回漠北進行安葬,並且在歷史的記錄中加以記載,達到以假亂真的目的,讓盜墓賊無法下手。為了保密,也真是處心積慮了。
葬地保密主要是由於草原遊牧民族頻繁的流動和遷徒所造成的,特別是戰爭年代,所據之地隨時可得可失,只能將葬地保密起來,才不致於受到破壞。
三、元朝皇帝均葬於他們的家鄉蒙古高原。
史書上說:“元代諸帝均葬於漠北”,有人認為在現在的蒙古國克魯倫河與土拉河之間的肯特山裡。那兒是他們的故鄉,也是文化發祥地。
如果這是事實,那麼元朝皇帝的墓冢很可能在中國版圖之外,在蒙古國境內的某些地區。
從20世紀開始,中國以及蒙古、日本等國的專家學者均曾試圖尋找這些墓冢,甚至大規模使用了航空探測等高科技方法。但至今誰也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自己發現了元代帝王陵墓。 元朝皇帝都葬在了外國,中國當然找不到他們的陵墓了!
直到現在,包括成吉思汗在內的元朝的真正帝陵,也從未在考古中得到準確發現。成吉思汗迄今還不知在哪裡笑看人世間的滄桑變換呢。
由於蒙古民族傳統的安葬習俗和保密傳統,加上記錄的不完整和刻意的隱瞞,使得元朝的歷史越來越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性還有很多不為外界所瞭解,這就使後世人很難了解歷史的真相。
-
4 # 一斛濁酒喜相逢
因為元朝實行的是秘葬制度。從成吉思汗到元順帝,元朝歷代皇帝的陵墓都沒被發現。
現今的成吉思汗陵乃是一座衣冠冢,它經過多次遷移,直到1954年才由湟中縣的塔爾寺遷回故地伊金霍洛旗,北距包頭市185公里,這裡綠草如茵,一派草原特有的壯麗景色。成吉思汗陵現在已經成為內蒙古的一處主要旅遊景點。但是,這位締造了橫跨亞歐大陸帝國的人物真實的埋身之地在哪裡,至今無人知曉。元朝的是秘葬制度的。《成吉思汗》書裡是這樣記載的:成吉思汗安葬的時候帶一隻帶崽的母駱駝,到了安葬的地方就把小駱駝給殺了,以後要是想祭祀了,帶上母駱駝,母駱駝走到哪裡哀鳴了,基本就到了墓的所在。目前最主流的說法是,成吉思汗墓位於吉爾吉斯斯坦國境內的伊塞克湖,考古學家已從湖底打撈出一些古代的生活用品和古錢幣,經鑑定是成吉思汗時代的物品。所以吉國不少歷史學家和考古專家支援這一推斷。當年這一地區是成吉思汗兒子的屬地。據說,成吉思汗去世後,其後人秘密地將成吉思汗遺體和眾多的財寶運到湖區,並製作了巨大的石棺,將遺體和財寶裝入其中並沉入湖底。然後將其他財寶藏在伊塞克湖地區的山谷中,引泉水將它們掩藏起來。後來所有參與引水工程的人都被殺死了,藏寶的秘密至今也沒有被揭開。
因為秘葬制度的原因。從成吉思汗到元順帝,元朝歷代皇帝的陵墓都沒被發現。
-
5 # 史事拾趣
中國古代歷朝歷代的帝王陵墓無一不是氣勢恢宏,規模龐大,為何唯獨元朝帝王的陵墓沒有被發現?
首先,對於元朝歷代皇帝的陵墓,之所以沒有被發現,主要原因是其採用了秘葬的方式,而且沒有留下墓碑等標誌,正史上也鮮有記載,這促使後人很難發現這些皇帝的陵墓。比如公元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病逝於清水縣行營。孛兒只斤·鐵木真臨死時,曾叮囑部將“密不發喪”,實行“秘葬”。
還有一點,那就是因為元朝的皇帝一般喜歡薄葬。元朝建立以前,蒙古人有自己獨特的喪葬習俗,其特點是薄葬簡喪,在下葬的時候,不會隨葬太多的陪葬品,因為這個原因的存在,那些盜墓賊對元代皇帝陵墓更加沒什麼興趣,這樣就極大降低了元代皇帝陵墓被發現的機率。
-
6 # 遺失在密林深處
漢族皇帝從漢朝開始喜好厚葬,後朝效法了兩千年,結果呢,漢墓被盜墓賊歷朝歷代盜伐,漢墓十墓九空,歷朝歷代打仗缺軍餉想到的是盜漢墓,軍隊盜墓基本那是無一墓葬能夠逃脫。滿清統治者入住中原,基本全盤繼承了漢民族的厚葬習俗,慈禧太后生前榮華富貴,不可一世,身後陪葬品珍奇異寶無數,結果呢?被孫殿英炸開,慈禧太后的陪葬品被盜竊一空,屍骨被盜墓賊踐踏丟棄,這是滿清統治者應該預計的,但皇權朝代的統治者每一個都覺得自己可能是例外。從漢朝後期開始漢墓就被盜墓賊光顧了,漢墓基本無一倖免。蒙古人薄葬,加上不設地標建築,墓葬地不露痕跡,所以盜墓賊不會挖空心思想去盜竊。漢民族帝王的厚葬習俗,不管多麼隱秘,防盜措施多麼縝密,都是徒勞,遲早被盜只是時間問題。
-
7 # 葉子寫實
為什麼很難找到元朝的皇陵這個蒙古族的葬俗有關係。
華夏民族通常是在地面上堆起高大的封土,又錢有勢的人還要在封土上建立廟宇,栽上樹木建起園林。例如漢武帝茂陵封土比埃及最大的胡夫金字塔還要高大。而唐代帝王的陵墓卻開鑿在山體裡,並在陵墓外修建了龐大的雕塑群。
東漢某年戰爭不斷,民生凋敝,人口急劇少。曹操為了籌集軍餉,設計了摸金校尉一職,到處挖掘漢朝皇室墓葬。其中竇太后的小兒子,漢景帝的弟弟梁孝王的墓就是曹操盜掘的。
曹操認為,漢墓之所以被盜竊一空,是因為漢朝實行厚葬的習俗。所以他立下遺囑,實行薄葬的制度。為了防止的墓葬遭到盜竊,他設下72疑冢,並告訴後人自己的陵墓不封不樹。
埃及人,給國王法老則是用巨石堆砌而成的金字塔,來接受後人的祭祀。
蒙古族是生活在中國北部地區的遊牧民族,他們飼養牲畜,生活是逐水而居,以牲畜的肉為食,以牲畜的皮毛禦寒,迎著水草而走,居無定所。
《狼圖騰》裡蒙古族的人就有天葬的習俗,人一生吃的肉太多了,死後要把肉身還給草原, 人死後把屍體拖到草原的一個地方人野獸啃食。
成吉思汗在死之前曾經交代下面的人,自己的墓葬要根據老祖宗的規矩來辦。當時的習慣是貴族的葬禮是秘密發喪,不能夠風光大葬,而且墓地也要隱蔽,不能夠起墳頭,在埋好之後還要用馬來將土地都踩平整。也就沒有人知道他墓葬的真實位置。
作為蒙古族最偉大的領袖選擇按照老祖宗的規律辦理後世,其他皇族當然也要效仿,自然就找不到元朝的皇陵。
-
8 # 風雲名人志
看小辮兒說歷史,聽聽不一樣的故事。
喪葬在中國,從古到今都倍加重視,漢族的人們,從平民百姓到皇家帝王,都會將先人集中安葬一塊風水寶地,俗稱“祖墳”。迄今為止發現的皇家墓葬群有陝西省富平縣等六縣的“關中唐帝十八陵墓”、河南鄭州的“北宋皇陵 ”、紹興市的“宋六陵”(南宋皇帝群墓葬)、北京昌平區的“明十三陵”等。
清朝的統治者是滿族,本來滿族的風俗是將逝去的先人火葬,但由於受漢族文化影響深遠,皇家的安葬方式也開始實行土葬,也就是河北省的清東陵、清西陵。
元朝的統治者為蒙古族,雖然也受漢族文化影響很大,但他們的墓葬方式則保留了自己的傳統。蒙古族由於常年生活在大草原上,沒有太固定的居住地,他們對大自然的敬畏遠遠超過了漢族。“長生天”是蒙古族文化中至高無上的天神。
因此蒙古族的先人逝世後,也會讓其迴歸大自然,“天葬”、“地葬”、“火葬”是他們一般安葬先人的方式,全都體現出蒙古族人大大自然的嚮往。
天葬,蒙古語為“騰格里·奧如希拉嘎”,常見於平民百姓中間,是將死去的先人放在荒郊野外,面部朝上,並且將“咒衣”蓋在臉上,任由野獸、鳥類食用,三天之內,先人屍體被大自然的鳥獸吃完的越快,則說明先人的亡靈越快歸天。如果先人屍體三天以後仍然完好無損,則暗示生前作惡多端,需要請法師超度亡靈。
皇家帝王常用的安葬方式則是“地葬”,雖然也是將死者裝入棺木中再埋入土中,但與漢族的墳頭的形式不同。蒙古族的地葬是與原地面平行。元朝的皇帝,從忽必烈開始在北京生活120餘年,但他們死後還是被後人送回草原,魂歸故里。
安葬時,將屍體放入圓柱形棺木(棺木的兩半合起來,外觀就像一根完整的木頭),然後將棺木的前、中、後捆綁,放入土坑中。
將土坑填至與地面相平,然後撒上馬奶酒,萬馬踏平。
派人看守,等來年草長滿了墳地,從遠處看與其他地方沒什麼區別後,看守人員才離開。
離開之前還會將一對駱駝母子帶到此處,讓母駱駝親眼看著自己的幼崽被宰殺。傷心的母駱駝就會大聲嚎叫並記住這個地方。以後這匹駱駝只要經過此處,都會留下傷心的眼淚,蒙古人根據駱駝的反應,也就能找到他們先人安葬的地方。
這樣的墳地,他們的後人再回到草原如果不借助駱駝的幫助,都不一定能找到,幾百年以後的人就更難發現了。因此,幾百年來,唐、宋、明、清的帝王陵墓全部被一一挖掘、保護,只有元朝的皇陵一直未能找到。
-
9 # 王老師聊圍棋
元朝的疆域是歷代朝代中,疆域是最大的。按照人的邏輯思維,皇帝的陵墓的規模也應該比歷代的皇帝的陵墓,建的更加的有氣派。
但是考古學家卻很難發現元朝的皇陵。
這其中的原因是耐人尋味的。
其實仔細考究,也是有跡可循的。
研究一個民族,首先應該從的習俗入手,這是接近真想的最佳途徑。
元朝人很崇尚讓死者坐在一頂生前用的帳幕中央,邊上圍著祭祀的人進行禱告,隨葬的有馬匹、弓箭和擺放著肉乳的桌子,最後放入土中。目的是死者到另一個世界上生活時,有帳蓬住,有馬騎,有肉乳吃。
其中簡喪薄葬的習俗,源於蒙古族的特殊傳統或說是信仰。
就因為下葬的方式,極其的簡單,所以能夠保留下來的皇陵,也是很難存留的。
這是第一個可能。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元朝的皇陵根本沒有葬在國內。史書上說:“元代諸帝均葬於漠北”,有人認為在現在的蒙古國克魯倫河與土拉河之間的肯特山裡。那兒是他們的故鄉,也是文化發祥地。
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元朝皇帝的墓冢,可能在蒙古國境內的某些地方。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蒙古人是崇尚天葬的。何為天葬呢?
因為蒙古人相信草原狼是天神騰格里派來的使者,屍體只有經過了狼的處理,才可以去騰格里哪裡,所以元朝的皇帝也是有草原狼處理的。
這三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是,其中的真想,還需要考古學家,一步一步的探究。
-
10 # 心如止水方自安1
漠北是個很籠統的概念,包含的地區非常大,《史記》中說北匈奴逃走的地方就是漠北,大明朝定義為蒙古的住處為漠北,清朝把外蒙稱為漠北。所以這漠北的具體位置究竟在哪裡,不得而知,不過可以斷定的是,元朝皇帝的寢陵漠北,絕對是個荒無人煙的地方。那麼要怎麼找?去過北方的朋友們應該知道,‘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草原和漫天黃沙,四面八方長得真差不多。
回覆列表
元朝是蒙古鐵木真家族建立的。蒙古族的死亡觀深受薩滿教和喇嘛教的影響,這也是蒙古族文化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蒙古族而言,生死是一種正常的輪迴,死亡是渺小的,個體無力抵抗的自然規律,生命最終要回歸大自然的懷抱。蒙古人中有句俗語,“人既生墓始形”,其意思就是說人一生下來便逐漸走向死亡,所為死與生同樣不可避免,因此及時行樂,看淡生死。
就是因為受到蒙古人生死觀和生活環境的影響,蒙古大汗和蒙元皇帝的葬俗便同中原王朝帝王有著很大的不同。蒙元時代的大汗、帝王沒有寢陵制度,一般宗室死後皆採用天葬、火葬,而元代皇帝則採用秘葬草原腹地的做法,“不封不樹”,即不起墓堆、不樹墓碑。所以後人迄今無法知曉元代帝陵的秘密。
元朝皇帝的安葬極為秘密。據史料記載,元代諸帝皆葬於所謂漠北的起輦谷,蒙古人把這塊墓地稱之為“大禁地”,《蒙古黃金史綱》一書作“不而罕哈勒敦”。波斯學者拉施特《史集》多次明言成吉思汗的大禁地在不兒罕•合勒敦山,幼子抱雷,及孫蒙哥汗,元世祖忽必烈以及成吉思汗其他後裔也埋葬在那裡。
據史料記載,蒙古大汗去世後,用棺殮之。大汗的棺材用圓木二片,鑿空其中,類人形大小合為棺,置遺體其中,加髹漆畢,則以黃金為圈,圍繞固定。無論蒙元皇帝死於何地,也要將他的棺材運到漠北起輦谷。
為了保守秘密,不讓人知道大汗的確切葬地,在前往墓地的當天,如遇有行路之人,都直接殺掉。等到了其所葬陵地,開穴所起土成塊,依次排列,然後將棺材放下,再依次將堆土掩埋覆蓋,若有剩土,則運到其他地方。葬禮結束,就在墓地上面放牧馬群,等草青時節方解嚴,則墓地周圍已漫同平坡,皇帝陵墓也就無從尋覓了。
人們要想祭祀死去的皇帝,就在皇帝下葬時在墓地上方當著母駱駝的面殺掉一隻小駱駝,將來再把母駱駝牽來,它悲鳴的地方就是皇帝墓地。至到若干年後,母駱駝也死了,參加送葬的人也都死了,便再也無人知道葬地的確切位置。所以從“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到元代最後一位皇帝元順帝,元代皇帝的陵墓均不知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