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也無風雨40
-
2 # HarryHorse
姜維當時威信不夠。估計諸葛還有更深一層考慮,就是讓部隊能順利回撤,估計是看死了魏延不想撤軍吧,楊儀跟魏延不和,會更堅定執行丞相令,其他人不一定拗得過魏延,大概這樣吧。
-
3 #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一、姜維確實是孔明安排的軍事上的繼承人。
姜維,天水郡冀縣人,最初擔任天水郡的上計掾,後被州里徵召為從事,因父親保護郡將戰死有功,賜姜維中郎一職,參與本郡軍事。建興六年,孔明出師祁山,天水太守帶姜維等外出巡視,太守聽說蜀軍將至而各縣響應孔明,懷疑隨行者有二心,連夜跑到上邽謀求自保。姜維追趕遲了一步,後追到上邽城外,誰知城門關閉不納,姜維等匆匆返回冀縣,冀縣竟不納。姜維走投無路,投奔孔明。孔明徵召二十七歲的姜維為倉曹掾,加官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孔明寫信告訴張裔、蔣琬:伯約忠於職事、思慮慎密,人品才能,連李紹、馬良比不上。又說:必須先讓他教練中虎步兵五六千人,姜伯約在軍事方面非常敏銳,既有膽識而明義理,又精通用兵之道。此人忠於漢室,而且才力過人。等他結束軍事教練後,應派他進宮,覲見陛下。後來姜維升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孔明是把姜維這個徒弟當軍事上的接班人向劉禪舉薦的。
後來姜維確實不負孔明厚望,多次討伐中原(一般說九次),兀自勝多敗少。到蜀國滅亡時,仍利用伐蜀的魏將鍾會想造反之際,詐降以圖復國,後事洩與鍾會一同被殺。
二、為什麼孔明臨死不把兵權交給軍事繼承人姜維,政治繼承人蔣琬、費禕,抑或魏延而交付楊儀呢?
魏延已是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以虎節、南鄭侯(北伐軍副總司令)。此人忠臣漢室,但孤傲人緣極差,是關羽第二。如上他擔任司令,他必一意北伐,孔明已死,魏延直接頂班,就有私自相授,欺君之嫌!況且孔明總司令一死,已挫動蜀漢士氣!而且魏延行軍敢於弄險,一旦北伐軍嚴重受挫,則就蜀國危矣!
魏延如接掌兵權,後果就很嚴重。他忠誠孤傲,與前線武將、文臣必有衝突,這對蜀漢後三國時代的政治極為不利。
蔣琬儘管是孔明心目中的相位繼承人。劉備剛入蜀時,他任廣都縣令,一次劉備路過廣都,見蔣琬公事沒得到治理,而且喝得爛醉,要治罪嚴辦,時任軍師將軍的孔明求情乃免,劉備任漢中王后,在孔明舉薦他,蔣琬被任為尚書郎,建興元年,孔明開府後,任他為東曹椽、參軍,建興五年,代替張裔任長史,加官撫軍將軍。孔明多次北伐,蔣琬以足夠糧餉和兵力供應前方,孔明視之為左膀右臂。蔣琬當時不在前線。
費禕在劉備冊立太子時,就擔任太子舍人、庶子。劉禪即位後,費禕任黃門侍郎,孔明南征返回後,百官到數十里外迎接,許多人年資官位均在費禕前,孔明特意讓費禕同座一輛車。不久,特命費禕出使東吳,孫權圓轉順俗、調笑詼諧隨心所欲,諸葛恪等人才識淵博能言善辯,辯論詰難紛至沓來,費禕措辭和順、語義篤實,據理一一答覆,終究不被屈服,孫權十分器重他,預言費禕是天下美德化身,回國後必定會受重用,不能常來吳國了。費禕回國後果然升任侍中。孔明駐漢中,請費禕做參軍,建興八年,調任中護軍,後任司馬。當年魏延、楊儀爭吵時,費禕常坐在中間,勸架調停,孔明生前,這一文一武還能相安無事,全靠孔明的威望、費禕的調解。但費禕的資歷地位不如楊儀。如果費禕代理掛帥,一旦勝利回師,威望上升,又會威脅到蔣琬的第一順序政治接班。
姜維作為中監軍、徵西將軍,孔明臨終時作為一名魏國降將,投奔蜀漢才六年,儘管孔明把他當軍事接班人培養,但姜維的功勞和資歷還不夠統領全軍,孔明回軍,姜維代帥的話,前線將士未必服從指揮(總參謀長楊儀就第一個不服),又面臨魏延可能威逼全軍繼續北伐的惡劣局勢!加之如讓姜維代理總司令,如果勝利後,會對蔣琬作為孔明之後的第一順序政治繼承人身份構成干擾。
楊儀原為荊州刺史傅群的主簿,他背叛傅群投奔襄陽太守關羽,任功曹,後作為使者去晉見劉備,劉備同他交談軍國大事,任他為左將軍兵曹掾,劉備晉漢中王時,任尚書。楊儀最大的弱點是器小傲不善於人相處,楊儀與尚書令劉巴不和,降職任弘農郡太守,建興三年,孔明任命他為參軍、代理丞相府事,五年追隨孔明到漢中,八年升長史,加官綏軍將軍,楊儀作為參謀長,總是幫孔明規劃部署、籌措糧草,做事不用過多思考,一會兒就能乾脆利索處理完畢。孔明的軍中排程指揮,均直接交楊儀承辦。孔明愛惜楊儀的才幹,也倚重魏延的勇武,十二年,楊儀跟隨孔明出兵屯駐谷口。楊儀本在前線總參謀長的位置上。孔明總司令臨時要開掛,劉禪在後方,孔明來不及請旨,又一心想在死後把全軍交還劉禪,當然不會選副總司令來代理自己,此時極有才幹,資歷又遠在其他下屬之上的楊儀由總參謀長代理總司令,是理所應當的。
楊儀把全軍安全帶回,功勞甚大,但對老將魏延的處置過分了,回國後又自以為才幹資歷均超過蔣琬,而蔣琬後來者居上了,他滿腹牢騷,甚至對費禕私下裡說:丞相去世時,我如率全軍迎合魏延,處境怎麼落到如此程度,令人追悔莫及呀!後被廢當平民,楊儀到流放地,又上書怨望,最終被朝廷收押自殺,妻、子返回蜀地。
總之,孔明讓楊儀代理掛帥,既考慮全軍安全南返,又考慮到了後孔明時代的蜀漢政治佈局,可謂高明。
可惜的是楊儀,極有才幹,自以為是孔明死後的接班人,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當眾踢魏延人頭並嘲笑魏延的做法必定激怒全軍,有公報私仇之嫌,暴露了自己器小的本質。回成都後,授中軍師,沒了統領物件,屬於賦閒,皇上冷落他,蔣儀已有生存危機,仍不識事務,最終因為太任性、沒悟性,不懂政治,自食惡果。
-
4 # 狂史中國
作為資深的歷史研究者,這個問題太深刻,我有獨家觀點需要說明!
三國演義說諸葛亮知道魏延將要謀反,提前做好安排,最終目的是殺害魏延。
經過我深入研究,把兵權交給楊儀是很沒道理的,作為一個參軍,從未領兵打仗,最後竟然是楊儀帶領主力部隊撤退,實際這個安排是希望激怒魏延使之做錯事情,最後諸葛亮以謀反的罪名把他殺死,可謂“墊屍底”!
為何要殺死魏延?諸葛亮是一個明白人,魏延不可能謀反,他經常帶兵殺死不小魏國將士,假如投降,最終還是會被謀害!魏延勇武過人,蜀華人才又短缺,殺害魏延不是使蜀國失去棟樑之才嗎?
這裡面有一個極為隱秘的原因,史書亦無記載!我猜的!這與諸葛亮後續安排相沖突,諸葛亮想把兵權交給姜維,可是姜維只是一個小青年,一點小技巧小計謀使諸葛亮感覺他是大才!姜維是諸葛亮的最終繼承人!可是當諸葛亮死後,軍中魏延的威望最高,軍隊士兵將軍不看其他,只看你是否能帶領大家打勝仗,能讓大家活命,這是很現實的問題!魏延自己也感覺諸葛亮死後,自己人唯一的繼承人!
當楊儀派人問魏延,諸葛亮死了,丞相要求我們撤軍!魏延豪邁地說“豈能以一人之死而廢天下之事!丞相不在,還有我可以攻殺敵人!”魏延說的話沒有什麼毛病!只是諸葛亮安排的繼承人不是魏延,是姜維,諸葛亮料定魏延一定不服氣,最終借他囂張氣焰的時候,找人殺他,並給一個謀反的罪名!
可憐魏延死的不明不白!我猜測殺馬謖也是一個原理,原來諸葛亮的繼承人是馬謖,諸葛亮長期和他談論問題到天亮,感覺馬謖是大才,後來發現姜維後,暗暗想著把大任交給姜維,而馬謖也肯定不服,這時為了減小將來接班的難度,首先為姜維掃清障礙!
這是我長期研究這段歷史的結論,可能全國專家學者都不一定會這麼想,給大家一個參考!
-
5 # 一貳一橙
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中獲得最大的功績就是讓姜維歸降了蜀漢,他對姜維也是委以重任,數年之內連升三級。可為什麼在自己死後卻把撤軍的大權交給楊儀而不是器重的姜維呢?這在三個方面就可以解釋得清。
諸葛亮是器重姜維,但器重不等於無節制地培養,像馬謖那樣的不就給活活養死了嗎?能力不足而身居高位,諸葛亮可不敢再犯這種錯誤了。
第一:楊儀的身份比姜維要高當時在諸葛亮病重之時留在他身邊聽密令的只有三人: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三人中論身份地位,楊儀明顯高於其他二人,而且他還在劉備手下做過尚書,更不是另外兩人可比的。
諸葛亮自開府治事的時候,手下就著重培養了三個人才:馬謖主軍事,蔣琬主內政,楊儀主排程。可惜的是這三人中馬謖早死,蔣琬不在身邊,那唯一可用的就是楊儀,交接工作自然要先考慮他了。
第二:姜維的身份比較尷尬姜維是魏國降將,蜀漢內部對外部降將的要求是很苛刻的。馬超,王平,姜維,夏侯霸這些都受到過荊州派,益州派人士的排擠。這時候如果讓姜維獨領大軍回蜀漢,那大軍造反傳言的當事人不一定是魏延,卻肯定是姜維了。
何況這時候諸葛亮心中的第一繼承人還不是魏延,姜維,而是留守成都的蔣琬。楊儀和蔣琬都是在劉備,諸葛亮手下共過事的,可以確保權力正常交接的機率。諸葛亮必須慢慢培養姜維,適當地打壓和提拔,胡蘿蔔加大棒把他治得服服帖帖。
從感情上來看,姜維更親近於魏延兩人都是帶兵出身的,而且都喜歡用險。“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這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無獨有偶地是“維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身負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費禕常裁製不從”。
或許兩人都是出身行伍,深知“出奇制勝,詭道取勝”。魏延想出奇兵攻打潼關,姜維自負文武全才,想拉攏羌,胡人割據隴西,結果是魏延被諸葛亮否決,姜維被費禕壓制,所謂的“奇兵”只能成了一紙空話。
要是諸葛亮讓姜維帶大軍回成都,那萬一姜維也跟了魏延呢?所以把楊儀安排在前,是因為他和魏延一向不合,自然會毫不猶豫地和魏延分道揚鑣,而把姜維安排在後,就是為了防止軍中的不穩定因素。諸葛亮在臨終前所做出的種種安排都有他的考慮,真不愧為“天下奇才”啊!
-
6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諸葛亮非常看重姜維,但是那個時候局勢不同,他不能把大權交給姜維,姜維是典型的主戰派。諸葛亮之所以頻繁北伐,目的就是拿下雍涼,擴張蜀漢的生存空間,並且在地利上對曹魏形成優勢。但是諸葛亮也說過“今益州疲弊”幾年的折騰下來,蜀漢政權還能打,但是絕對擔負不起一場敗仗。若把大權交給姜維,諸葛亮死後,姜維絕對會和魏延一起接著北伐。可能能贏,但是絕對起不到關鍵作用,可能輸,一輸就要出大事。所以諸葛亮決定把軍權給楊儀,楊儀雖然不是什麼大才,但是勝在穩健,諸葛亮死前囑咐楊儀退兵,楊儀就一定會退。明知魏延和楊儀不和,這麼做魏延可能有危險,但是隻有這麼做才能保全蜀漢的希望。
諸葛亮想讓姜維繼承自己,但是不是現在,現在的蜀漢經不起折騰,他指定的人是費褘,董允,蔣宛。需要他們來讓蜀漢恢復元氣。然後就是姜維,希望渺茫,但是總比坐著等死好。
-
7 # 不老松168AX99
因為姜維確實很有才,諸葛亮只想用他的軍事才能,而不想把蜀國的命運壓在他手上,讓他們互相牽制對蜀國比較有利。
-
8 # 專注自然
你這個問題問得相當有深度!下面我深度剖析一下。
楊儀,諸葛亮軍中長史。為人輕狂自傲,自以為頗具才幹,可堪大任。但無統軍履歷,因此在軍中沒有根基。且資歷較淺,多有樹敵,不能一呼百應,即使諸葛亮死後也不可能把持川蜀政局,造成一家獨大的局面。
魏延蜀漢名將,智勇雙全,勇冠三軍。曾受封漢中太守,後諸葛亮北伐,任徵西大將軍。魏延既有從政經驗,又馭兵多年,資歷深厚,野心勃勃,自謂除諸葛亮無人可與之相比。曾經向諸葛亮提出著名的奇襲長安,被諸葛亮拒絕,心生埋怨。諸葛亮此時為求川蜀日後政局平穩過渡,便定下驅虎逐狼之計,決心除掉魏延。
諸葛亮死後,讓楊儀帥三軍之職,魏延自然不服。一場權力鬥爭自此開始,二人分別向朝廷報對方謀反。諸葛亮親信費煒深知諸葛亮深意,與楊儀合力誅殺了魏延,為蜀國日後政權的平穩過渡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是,政治鬥爭就如同漩渦,永遠沒有贏家。除掉魏延之後,楊儀自以為建立了不世功業,結果朝廷卻並未對他封侯賜爵。楊儀口出怨言,被後主直接賜死。
反觀姜維對諸葛亮及蜀國忠心耿耿,深得諸葛亮衣缽傳授,極具軍事才幹,有較高的政治預判,因此是蜀國日後北伐統軍的不二人選。作為下一代接班人,諸葛亮是不可能讓他捲入政治鬥爭漩渦,他必須保護好這個接班人!
楊儀死了,魏延死了,這場權力鬥爭結束了,蜀國的政治局勢也平穩過渡,接班人在沒有任何傷害的情況下上位了。你說諸葛亮神不神?!
歷史也多有案例可尋。康熙臨死之前也曾貶斥多位名臣,時人不明康熙深意,以為他糊塗妄為。其實康熙是在保護他們,讓他們遠離權力鬥爭的漩渦,一旦捲進去必然不保。權力鬥爭的結束,卻又是他們為國效力的時刻!
-
9 # 張旁子
提這問題的人,你是把誰葛亮當作什麼人了?象曹操一樣,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代奸雄嗎?假若諸葛亮就是象曹操那樣的一代奸雄,那麼他想把軍權交給誰都可以,這肯定是沒問題的。可惜他不是。
終諸葛亮的一生,他就是蜀漢王朝的一位丞相,是為蜀漢王事躹躬盡瘁死而後己的大忠臣。這樣的人怎麼會幹出公權私授的事?
姜維是諸葛亮看好的人這沒錯。諸葛亮也確實把姜維視為弟子,將一生所學傾囊相授。且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盡力提升姜維在蜀軍中的實力和地位。
比如姜維剛歸降不久,諸葛亮就將帳下最精銳的一支部隊,五千重甲步兵虎步軍交由姜維統率。而所有這些扶持,應該說都是在諸葛亮職權所轄範圍內的。
至於蜀軍最高統領權,那是國主劉禪所有的,是由劉禪授予諸葛亮代為行使的,根本就由不得諸葛亮想給誰就給誰,除非諸葛亮變成一個和曹操一樣的人。
我們現代國家對最高權力在特殊時刻的交接,通常都是有一套固定章程。比如說美國,總統一旦出現意外就由副總統頂上,這是在他們的憲法中明文規定了的。
而在這一點上,其實古今的做法相似。一把手不行了由二把手接上,整個過程都是要遵循一套固定的規章制度來進行操作的。也只有大家都遵循一定的規矩,才能最大限度降低權力轉移過程產生的動盪和衝擊,這對所有的人都有好處。
-
10 # 平安133663521
這是從政治和軍事兩個方面。當時在軍事上是姜維確實是有實力和戰爭經驗,而掌握國家的前途和命運還是離不開政治。諸葛亮還是聰明的,但歷史的變化也不是某個人能改變的。
回覆列表
沒有的事,諸葛亮死了後,最高長官是魏延。而魏延這傢伙比較高傲,和其他人關係都很差,於是小秘書楊儀便和其他人串聯起來幹掉魏延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