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呼風喚雨RICH

    屈原簡介 (約前304-前278年)

    戰國末期楚華人,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丹陽(今湖北秭歸)人.

    屈原是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是中國積極浪漫主義詩歌傳統的奠基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另有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之一.

    屈原一生經歷楚威王,楚懷王,

    頃襄王三個時期,而主要活動在楚

    懷王時期.他對內輔佐懷王變法圖

    強,對外積極主張聯齊抗秦.後因

    小人誣陷,被懷王疏遠,並兩次遭

    放逐.第一次在懷王時期,被流放

    到漢北;第二次在頃襄王時期,被流放到沅,湘一帶.最

    後,在無可奈何之際,他自沉汨羅江,以明其忠貞愛國的

    的情懷.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作

    品開創了中國詩歌的浪漫主義傳統.他的崇高精神和巍

    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 .人民永遠景

    仰他,熱愛他.中國民間5月5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

    習俗就是源於對他的紀念.

    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作為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愛國志士,屈原愛祖國愛人民,堅持真理,寧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與日月爭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來感召和哺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尤其是當國家民族處於危難之際,這種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顯.作為一個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出現,不僅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而且他所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突破了《詩經》的表現形式,極大地豐富了詩歌的表現力,為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開闢了一片新天地.後人也因此將《楚辭》與《詩經》並稱為"風,騷"."風,騷"是中國詩歌史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大優良傳統的源頭.同時,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辭還影響到漢賦的形成.

    在中國歷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熱愛的詩人.據《續齊諧記》和《隋書·地理志》載,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投江自盡.中國民間五月五端午節包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源於人們對屈原的紀念.1953年,屈原還被列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會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紀念.

  • 2 # 金嶺32

    屈原(約公元前340—公元前278年),中國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出生於楚國丹陽秭歸(今湖北宜昌)。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少年時受過良好的教育,博聞強識,志向遠大。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誹謗,被先後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自沉於汨羅江,以身殉國。

    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家,開闢了“香草美人”的傳統,被譽為“辭賦之祖”“中華詩祖”。屈原作品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其主要作品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以屈原作品為主體的《楚辭》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源頭之一,與《詩經》並稱“風騷”,對後世詩歌產生了深遠影響。

    1953年,在屈原逝世2230週年之際,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 3 # 村裡田小二

    ”屈原是戰國時代應運而生的一位別具特色的“士”,他的人格力量在亍他堅 守“人道自任”的理念和對自身“內美”、“修能”的不可動搖的認知,義無反顧地堅持理想。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所以隻身赴死,以求得精神上的圓滿。

    屈原為國君昏康而痛心,不願看著“黨人”亂政,葬送楚國錦繡河 山。加之長期放逐,身心交瘁,再無重返朝廷、實施理想"美政”的希望。為了保持清 白高潔的操守,捍衛自己所畢生追索的理想,終於帶著不盡的遺憾,憤然投身汨羅 江中。淮南王劉安的《離騷傳》曾讚歎屈原不肯在濁世中苟活,故而“蟬蛻於汙穢”, 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 4 # 使用者104011714623

    屈原:前343年~前278年。屈原男性,楚國貴族,愛國詩人,奸臣當道,懷才不遇,於前278年得知楚都郢,被攻破失陷,百感憂鬱,悲憤交加,據說於農歷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以身殉國。

    《離騷》中寫道: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得知屈原生於寅年寅月庚寅日,仔細推來,屈原生於前343年戊寅歲正月二十一庚寅日!正月初一庚午日已時10點33分32秒雨水,十六辰時早上10點50分驚蜇。屈原四柱為:

    戊寅乙卯庚寅庚辰,

    為什麼取辰時?因為丁已戊午大運非常通暢,只有辰時符合!再者此人智商相當高,不可能印弱啊!屈原也活了65歲,取庚辰時恰當。滿八歲另四個月換運,六丙年小暑換運。

    大運:

    丙辰丁已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

    年柱戊寅,寅屬偏財甲木,寅中含暗藏長生之偏官丙火,書雲:身不弱,年上財官,祖上富貴。

    本命庚金生於春季,失令!眾木林立,木旺金衰!嫌身太弱!幸月柱乙卯,乙庚合金,日時兩柱庚寅庚辰,二庚合力,又有時支辰土生金,庚金由弱轉強。

    本命生於庚辰時,四柱無明顯官星火五行,寅中雖含丙火,但相當微弱,寅不屬火,本屬木。眾木克時支印星辰土無火化解,四柱欠流暢;四柱缺官星火五行,遇比劫運,無官殺制,好比小人惡人橫行,無法律制裁,其結果不堪設想!

    本命獨喜火,忌水金!木土平平。木火同行,火土同行不忌。

    8歲~38行丙辰丁已戊午大運,喜神到位,一路順風!

    38~48走己未,土五行重重,印多為梟,不為所喜,其中未字,未卯亥(亥字見後面分析)合木局克印綬辰土,難免有難星!

    48~68走庚申辛酉大運,比劫爭財,主小人當道,黑勢力橫行,四柱缺火,無法律制裁,烏雲避日,正義得不到申張。難免官場不利有難,被流放多年。老年行辛酉大運,酉為庚金帝旺之地,時支辰,辰酉又合金,旺上加旺!大凶!因書雲:老怕帝旺少怕衰,中年最怕死絕胎,老年大忌行旺地。

    前278年癸未流年,癸水為傷官兇星,本年有大難:癸水為庚金之傷官,傷者,傷身也,大運與時柱辰酉合金,辰土印綬不存,流年與提月未卯合木,未土不存,癸水傷官肆虐無土製,恐主非正常死亡,死於汨羅江水中,癸水流年,水多傷重而亡,正應八字五行。

    不過從八字來分析,死不死在五月初五,值得懷疑!有點水平的算命先生,不敢苟同認為是戊午月投河自盡的啊!因為午火為四柱之喜神,已午未屬南方火地,未土雖不為所喜,但終屬南方,土五行沒有金水五行犯忌,應該是立秋後庚申月投河自盡的!戊午月與八字死亡機率無!兩千多年的事,無法查證!但保留個人觀點!即使沒死在戊午月,並不妨礙五月五日紀念屈原!今天不是也有生日慶祝活動提前或推遲的嗎!還譬如八一建軍節,實際南昌起義也不是八月一日起義的,不是也設八月一日為建軍節嗎?!或許真正死亡時間正是炎天暑熱,(秋老伏,熱起哭),又是農忙時節不利於紀念活動,所以定為五月五日,完全有可能!

    五月五日是純陽的日子!把此日作為節氣慶祝,並不是為紀念誰設定的!上古早就有!如今順便紀念屈原並無不可以!

    本命四柱不見水五行,不見文昌星亥字!只有時支辰為水庫,但辰屬土。為何才學很高?滿腹經綸?豈知,寅是亥的六合之字,兩寅合亥,月支卯也是亥水的三合之字,亥水合住很得力,身不弱,亥水吐秀,身旺印旺(年幹戊土與時支辰土偏印天透支藏)食旺財旺,所以才高八斗。

    本命四柱缺官殺星火五行,不能稱上上之造!雖有文才,恐性格不甚好!總是容易總結別人的缺點,批評別人,好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不善於團結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考慮別人太少,因此產生反彈,別人容不了他!至少在年輕氣盛時有一段時期是如此,與一些惡人結下了樑子!

    無官殺星,晚年老得快,身體下山快!總是感到自己身體一天不如一天,所以老是哀嘆留給自己的時日不多了啊!遇事總是多愁善感,憂慮重重,極度悲觀,因此形成憂鬱症,身體有各種不舒服,其中多種的痛苦只有本人知道,因而輕生,想結束自己的生命,解脫痛苦!即使有人看管防止投河自盡,從壽命上看也熬不了幾年!當然,看管了白天,也看不了晚上!結束自己的生命,有多種形式,看管了這樣死,看管不了那樣亡!

    沒有官殺星,雖才高八斗,但思想上總覺得稍遜一籌,思維行動上缺乏靈活性,缺乏忍耐性,多愁善感。

    話說回來,不是屈原容易觸事生情,善於抒發自己的感受,哪有這麼多優秀文章傳於後世?!使後人對屈原本人的情景與歷史能窺見一斑!真是難能可貴!

  • 5 # 苦樂苟苟

    1、屈原,偉大的愛國詩人,終生未失信,始終堅持自己的高潔品質,以祖國的興亡、人民的疾苦為念,忠貞耿直。

    2、人物簡介

    屈原(約前342—前278),名正則,字靈均,一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楚國大夫。漢族,出生於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人,少年時代與其父親伯庸隱居在楚國南方,青年時期以一首《國殤》抒發自己的理想而引起了楚懷王的注意,致使楚懷王創作了《山鬼》、《雲中君》,並歷經周折的尋找到了在湘水邊隱居的屈原,楚懷王以歌《湘君》勸屈原主政楚國,屈原也以歌《湘夫人》同意,二人宣誓而達成君臣之約,楚懷王短暫的任命屈原改革楚國,之後因楚懷王貪念美聲色而失信於屈原,疏遠屈原。屈原終生未失信,堅持自己的高潔品質,直至被一再流放,見楚國無望,年老而投江而死

    戰國時期楚國貴族出身,任三閭大夫、左徒,兼管內政外交大事。他主張對內舉賢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後因遭貴族排擠,被流放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國將領白起一舉攻破楚國都城郢都,並在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焚燒楚先王陵墓。憂國憂民的屈原在汨羅江懷石自殺,端午節據說就是他的忌日。他寫下許多不朽詩篇,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了新的詩歌體裁楚辭。

    中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3、個人作品

    屈原的作品,根據劉向、劉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離騷》1篇,《天問》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遠遊》《卜居》《漁父》各1篇。

  • 6 # 碧水青山0

    屈原,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羋姓,屈氏,名平,字原;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丹陽(湖北秭歸)。

    屈原早年受楚懷王信任.《史記》記載:為楚懷王左徒。博聞彊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王甚任之。(也就是說,屈原早年很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兼管外交大事。) 左徒,僅次於令尹(相國)。

    前317年至前314年,屈原忙於變法改革,制訂並出臺各種法令。變發稍有成效,遭受讒言,遷任三閭大夫。

    前313年,秦欲伐齊,齊與楚從親,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為了打破楚齊聯盟,張儀賄賂楚國權貴寵臣,欺騙楚王,秦甚憎齊,齊與楚從親,楚誠能絕齊,秦原獻商、於之地六百里。(楚國如果能和齊國絕交,秦國願意獻出商、於一帶六百多里土地。)屈原極力勸諫,但是楚王不聽,派人去秦國受地,結果張儀回秦國,三個月不見楚使。楚懷王執迷不悟,認為秦國嫌棄自己與齊國斷絕關係不夠徹底,又派人去把齊王辱罵一頓。齊王大怒,斷絕了與楚的合縱關係。楚使好不容易見到張儀,而張義耍賴說:“儀與王約六里,不聞六百里。”楚懷王老羞成怒,兩次興師伐秦,因無人相助,不僅喪失了八萬軍隊,反而被秦國奪走了600裡地。

    前311年,惠文王以漢中的一半為條件,與楚結盟。而楚懷王想要獲得張儀,可是楚懷王卻聽信被張儀重金賄賂了的靳尚、及寵姬鄭袖之言,放了張儀。為修復盟友關係的屈原,從齊國出使回來,諫懷王曰:何不殺張儀?懷王悔,追張儀不及。

    楚國以子蘭為首的貴族,出於對屈原嫉妒和忌恨,常在楚懷王面前說獨斷專權,說屈原以為‘非我莫能為’也(意思是說屈原常常自己炫耀說‘除了我之外,誰也做不成’。)懷王生氣,而疏遠屈原。

    前304年,屈原被流放。前299年,從流放地返回。

    時秦昭王與楚婚,欲與懷王會。懷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國,不可信,不如毋行。可傷疤還沒好的楚懷王,聽信他的小兒子子蘭之言,結果懷王一到武關,就被秦國扣留,劫持到咸陽,而死於秦國。楚國國力從此一蹶不振。

    前299年,楚頃襄王繼位後,任命無能而貪婪的弟弟子蘭為令尹。

    前295年,正直的屈原再一次被流放到沅湘流域。

    前278年,白起攻破楚國郢都。

    這一年農曆五月五日,被流放到荒蠻之地的屈原,極度絕望投汨羅江自盡,時齡62歲。

    屈原出身貴族,自幼嗜書好學,讀書多而雜。至今還有“石洞讀書”與“巴山野老授經”的故事流傳。

    滿腹經綸的屈原兩度流放(第一次流放時36歲。第二次流放時也只是46歲),都沒有離開楚國,沒有到其他國家去謀求一官半職。

    屈原還是一個愛裝扮自己的時尚青年。《離騷》中屈原描寫自己:“紉秋蘭以為佩”(用秋蘭裝飾身上。);“制芰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穿著菱葉、荷花做的衣裳),還有“高餘冠之岌岌兮,長餘佩之陸離”(把帽子加得很高,佩帶也很長)。

    用今天的話說,屈原出身官二代,富二代,還才華橫溢,而且是愛裝扮自己的時尚青年,風流倜儻。即使是在今天,他也是人人羨慕的男神,也是許多女孩的白馬王子與夢中情人。即使他不謀求官職,或其他國家不要他當官,他也完全可以瀟灑風流、無憂無慮地度過一生。可他偏偏具有高尚的品質,不願與人同流合汙,偏偏愛國,偏偏憂國憂民,而愛得如此深沉,愛得刻骨銘心!白起破郢時,他已經被流放了16年,國政早已與他沒有任何關係,執政者早已把他淡忘了,可他執著,悲憤不已,以身殉國,將自己融入了楚國的錦繡山河之中。

    當時的天下,各國名士並沒有什麼濃郁的愛國情結,背國叛國也不受誰的指責。例如,幫著秦國打敗魏國的商鞅、張儀,是魏華人。幫秦始皇出謀劃策而滅楚的李斯,是楚華人。也正是這些不惜用一切手段而達到功成名就的人,襯托出屈原對自己的國家不離不棄的可貴與偉大。

    看到這些,我們就可以理解,幾千年的中國歷史,為國為民的英雄輩出,那麼多有影響的傳統節日流傳到今天,為什麼只有端午節是以紀念屈原個人為主?只因一個詞“愛國”!有人說端午節原本與屈原無關,可如今的端午節呢?如果說端午節最早真的與屈原無關,則更能彰顯屈原的熱愛家國的情懷與魅力無人能及!

    屈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詩魂"。他開創的新詩體——楚辭,為中國古代文學開闢了一片新的廣闊天地。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週年,世界和平理事會透過決議,確定屈原為當年紀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另外三位是:波蘭·日心說創始人哥白尼;法國·作家拉伯雷;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也是中國詩人節!

  • 7 # 俚說

    目錄

    1、出身及家庭背景。

    2、為王太子伴讀。

    3、政治生涯。

    4、造成屈原人生悲劇的原因。

    5、端午祭。

    6、屈原和《楚辭》。

    屈原(約公元前341年-約公元前277年左右)。名平,字原。戰國時期楚國偉大詩人、政治家。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愛國詩人,是浪漫主義詩人的傑出代表,他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了新的詩歌體栽——楚辭,主要代表作有《離騷》、《九歌》、《九章》、《天問》等。他開創了詩歌從集體歌唱轉變為個人獨立創作的新紀元。與波蘭的哥白尼、英國的莎士比亞、義大利的但丁並列“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一、出身及家庭背景、

    楚宣王三十年,屈原出生在楚國境內的秭歸鄉(今湖北省秭歸縣)。秭歸原名丹陽,是一個位於長江邊的美麗小城,屈原出生在夏曆初七,恰逢寅年寅月寅日:“天開於子,地闢於醜,人生於寅”,這是個非常吉利的日子。

    長大後,父親又為他取名“正則”,字“靈均”。屈原在《離騷》中寫道:“餘名曰正則兮,字餘曰靈均”。

    屈原與楚國國君同姓,都是羋性貴族。屈原在《離騷》中曾寫道:“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高陽是上古帝王顓頊的別號,是楚國的遠袓,屈原一族是楚武王熊通的兒子熊瑕的後人,因其被封於屈,後代便以”屈“為姓。戰國時期,屈原家族遷至秭歸一帶,家道逐漸中落。

    二、為王太子伴讀。

    楚懷王八年(公元前332年)屈原被楚威王選中,成了太子熊槐的伴讀。屈原與太子熊槐年紀相仿,這個時間,應該是一段君臣相處較為和諧的時期。成為王太子伴讀,確實對屈原今後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屈原後來在政治上展露頭角,跟他曾是太子伴讀有很大關係。

    屈原少年時就展露了卓越的文學天賦,伴太子伴讀的五年時間,文學造詣更加精進成熟,具體創作已難考證,但根據作品內容分析,他的《招魂》篇,有可能是其早期的作品,是他在蘭臺任職時為病逝的楚威王招魂而作(另一說可能是他為客死秦國的楚懷王而作)。三、政治生涯。

    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楚威王去逝,太子熊槐登位,是為楚懷王。

    公元前324年,屈原被楚懷王任命為”左徒”。左徒是一個在宮延內部僅次於令尹的高官。屈原由此登上了政治舞臺中心。起初他很受楚懷王信任。《史記》記載:“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諸侯”。是楚國內政治外交的核心人物。屈原在政治上主張選賢任能,聯齊抗秦。令尹子椒、上宮大夫靳尚和楚懷王的的寵妃鄭袖等人,由於受到秦國張儀的賄賂,經常在楚懷王面前離間懷王和屈原的關係,楚懷王最終沒有接受屈原聯齊抗秦的意見,並最終疏遠了屈原。屈原被免去左徒之職,轉任三閭大夫,主要負責宗廟祭祀和貴族子弟教育。掌管王族三姓事務。楚懷王十五年(公元前304年),張儀至楚用重金收買靳尚等充當內奸和說客,以“獻商於之地六百里”誘騙楚懷王與齊國斷交,楚懷王貪利上當,與齊國斷交,斷交後秦國並未將許諾的所謂“商於之地六百里"交給楚國,懷王上當受騙後大怒,兩次向秦國出兵,均以慘敗告終。屈原進言應與齊國重修舊好。張儀再次入楚,成功遊說,齊楚聯盟再次破產。楚懷王二十五年,即公元前304年,秦楚結“黃棘之盟”,屈原亦在這一時期,被放逐郢都,到漢北。懷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國約楚懷王武關相會,懷王猶豫不決,但懷王的小兒子子蘭等力主懷王入秦,懷王冒然入秦會盟,結果在會盟時被秦國無理扣留,三年後客死異國。楚頃襄王三年,秦國才將楚懷王遺體還給楚國。楚懷王被扣後,楚頃襄王繼位,子蘭為相,屈原被招回。頃襄王十三年,竟然不顧先王客死秦國這一事實,畏懼於秦國,在子蘭的力主下,再次與秦國結盟,以求苟安。屈原歷來主張聯齊抗秦,與楚頃襄王和他的寵臣子蘭等政見不合,又一次受到造謠抵毀的屈原,第二次被流放到沅、湘一帶。第二次放遂後,屈原再也沒有返回郢都,他的夢想再次破滅了,而時不將再,這對他無疑是一種沉重的打擊。《離騷》應是在這一時期創作的。這首中國文學史上最長的一首政治抒情詩,被南朝著名文學理論家劉韶評價為:”衣被詞人,非一代也。“到楚頃襄王二十一年,秦將白起攻破楚國都城,郢都倫陷。屈原眼見自己一度興旺的國家已經無望,悲憤交加,自沉於汩羅江,殉了自己的理想。《哀郢》、《天問》等應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四、造成屈原人生悲劇的原因。

    無論是在楚懷王時期,還是在楚頃襄王時期,屈原與楚國最高統治集團經常處於衝突對立階段。在內政方面,屈原主張改革,這當然使許多人與他為敵。在外交方針上,屈原主張與強秦對抗,具有遠大的眼光。而懷王貪利受騙,楚頃襄王畏怯妥協,都拒絕了屈原的主張,反而因他堅持自己的意見而被懲罰。

    屈原的性格也是造成他悲劇的重要原因。從屈原的作品中,可以清楚的看到,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很難與當時的社會現實和實際政治環境協調,何況當時楚國又正處於混亂衰落時期。五、端午祭!

    屈原投江了,楚人十分悲痛和震驚,他們紛紛駕舟船打撈,並將米飯糰投入江中,餵飽魚鱉,期待這些魚鱉,不要去噬食屈原。屈原並未被打撈上來,楚人一直不放心。他們不願意相信他死了,因此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都會駕舟逐浪,懷念屈原。久而久之,便演變成全民族祭典。每到這一天,人們吃粽子,賽龍舟,來紀念屈原。

  • 8 # 中孚鑑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詩人、政治家。他是古代較早的偉大愛國詩人,同時屈原也奠基了中國的浪漫主義文學,被稱為是辭賦之祖。他的代表作品有《離騷》《九歌》《天問》《楚辭》等。屈原本人和他的作品都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而在通常情況下,提到屈原,就想到了端午節、划龍舟、吃粽子等。相反的,提到端午節、吃粽子,就會想到屈原,這主要因為在屈原投江的日子相傳是在端午節那天,所以慢慢的就變成了端午節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當然,多數人認為端午節在屈原之前,就已經有了。

    古老傳統節日紀念說主要是因為被紀念的人和節日那天有著關係,所以就有了紀念,也不僅是端午節有,而且其他的古老傳統節日也是有的,而多數情況是人物要晚於節日的。

    那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屈原,名平,字原。屈原是出生於楚國貴族的家庭中,他不僅在文學上才華橫溢,而且在政事上亦有很強的能力。他曾受到楚王的信任而被重用。同時他舉賢任能和主張聯合齊國而抗擊秦國。

    不過屈原雖然忠君愛國,但卻受到了楚國貴族的排擠,所以屈原亦曾因排擠被流放。而主要的他是一個忠君愛國之人。故而在後來楚國郢都被秦軍攻破後,屈原心中極度悲痛,於是就投江殉國而亡。

    屈原在文學方面的成就很高,畢竟屈原曾和哥白尼、弗朗索瓦.拉伯雷、威廉.莎士比亞被定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可見屈原的文學地位和成就。而他在政事上,則是希望楚國得以振興。他輔佐楚王變法,從而讓楚國國力得以提升,但是後來屈原卻受到了楚國貴族的排擠。

    屈原的愛國之心,作為一個愛國詩人,所以他的作品中很能體現出愛國的精神,故而對後世有很高的影響,而屈原不僅是偉大的愛國詩人,而且他還是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因此他的浪漫主義創作之法對後世也有很深遠的影響,比如對後來唐朝時期著名的詩人李白就有很大的影響。

  • 9 # 鐵馬冰河wu

    屈原,羋姓,名平,楚國宗室,生於楚威王元年(公元前339年),死於楚頃襄王十四年(前285年)。屈原生活的時代正是楚威王、楚懷王、頃襄王相繼在位時期。當時秦國崛起,威震諸侯,列國紛爭、兼併鬥爭日趨激烈。

    楚國是戰國七雄中的南方大國,從國力以及人才儲備上看,應該是有掃滅群雄、統一中國的實力的,所以史籍中說:“縱合則楚王,橫成則秦帝”。但是,與鷹瞵虎視、雄心勃勃的強秦比,貌似強大的楚國國內政治卻積弊叢生、每況愈下。

    在楚國風雨飄搖、危急存亡之際,其統治階層內部一些有識之士試圖掀起變法自救的運動,其代表人物就是擔任左徒(僅次於令伊的執政官)的屈原。

    然而“眾人皆醉我獨醒,舉世皆濁我獨清”,在奸佞當道、政治腐敗的霧霾瀰漫於整個楚國上層統治集團的情況下,這種改革圖強的呼聲和影響力是如此的微弱。

    屈原登高望遠,力倡變革,無奈楚國上下皆呼呼昏睡,乏人響應,很有點曲高和寡,令他頗有些“知音少,絃斷有誰聽”的落寞感。

    後來,在奸臣的構陷與迫害下,屈原被楚王數次流放江南(戰國時的江南指今天的湖湘一帶)地,痛惜於楚國的沉淪不救,“憂愁憂思”的楚大夫屈原竟傷心地投進了汨羅江。

    屈原由此成了中國古代愛國者的典範和被後世永久祭祀的唯一一人。

    屈原個人的悲劇,何嘗不是楚國的悲劇。他出身於貴族世家。學識淵博,口若懸河,不僅是天才外交家,還有安邦定國之才。可惜他侍奉的楚懷王不是楚悼王那樣時刻將祖國安危放在第一位的睿智之君,面對“東益地,弱諸侯”的暴秦,面對接踵而來的內憂外患,仍不修法度,不思變革,楚國的朝政也就可想而知了。

    彼時,子蘭為令伊,靳尚為上官大夫,兩人都是楚國重臣,按理應該以匡扶社稷為己任,卻為了爭權奪利而相互傾軋,但是又勾結起來排擠賢能之士。在這兩大奸臣的把持下,當時的楚國“謁者難得見如鬼,王難得見如天帝”,言路阻塞,上下無法溝通,朝政的黑暗不難想象。

    在這樣不堪的環境下,耿直磊落的屈原必定會成為眾矢之的。

    屈原的改革一開始就受到這些腐敗高官、保守貴族的牴觸與破壞。上官大夫靳尚一向仇視屈原,“見寵而害其能 ”。一次,楚懷王命屈原起草一部重要律令,還沒有定稿,靳尚見而奪之。屈原堅決不給,靳尚竟到懷王面前去進讒言,汙衊屈原居功自傲,以為天下只有他最能幹。

    楚懷王聽信讒言,開始疏遠忠直無二的屈原,不久將他從左徒貶為三閭大夫。

    一心為國盡忠,報效楚國的屈原,卻屢遭奸人暗算,而且被獲罪去職, 雖然痛惜不已,但並未放棄初心,他仍暗誓:“就餘心之所善矣,雖九死其猶未悔 ”。

    對於自己制定的的遠大政治目標,他無怨無悔;對於所受的不公正待遇,他從不抱怨,仍一如既往地奮鬥到底。

    楚懷王死後,頃襄王繼位,公子蘭為令伊(執政官),屈原進一步受到迫害,於次年再次被流放沅湘(當時稱江南)。

    屈原沉痛地告別郢都(楚國都),沿漢水、溯長江東行,輾轉來到了今天的湖湘一帶。此後二十年,他常年顛沛流離,生活異常困厄,但他留戀故國,始終不離開楚地一步 (彼時秦國正在大肆招賢納士,秦王也對屈原伸出了橄欖枝)。

    流浪沅湘時,屈原整日蓬頭垢面,但仍懷著憂國憂民、憤世嫉俗的心情,在此期間他創作了許多愛國(楚國)主義詩篇,代表作為《離騷》。“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已成千古絕唱。

    儘管飽受挫折、打擊,卻絲毫沒有消弭他矢志為國的理想,不管道路如何荊棘滿布、曲折漫長,他仍然將一如既往地去求索,去拼搏,去奮鬥。

    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秦將白起率大軍攻破郢都,屈原預感到楚國滅亡在即,無限痛心,感到自己一生追求的理想已成泡影,楚國將亡,這個世界已經沒有他的立錐之地,回憶起自己為國為民、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以悲憤沉鬱的筆調寫下了絕命詩《懷沙》。公元前278年5月5日,屈原縱身躍入汨羅江中,以死殉國。

    傳說屈原投江後,汨羅百姓都爭相划著船去救援打撈他。他們還把裝著米的竹筒拋到江中餵魚,祈求水中大魚吃飽後不要傷害屈原的屍身。這種風俗一直相沿至今。古往今來,每到這一天,人們賽龍舟 、用糯米包粽子、喝雄黃酒,以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鬥士。

    屈原是“楚辭”的首創者,因此他被後世尊為“詩祖”。民國時,每年的農曆五月五日又被定為“詩人節” 。

    【插圖源自網路】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 10 # 君山話史

    今天是端午節,祝大家節日快樂。

    大家都知道,端午節是祭偉大詩人屈原的節日,那麼屈原是個怎麼樣的呢?

    屈原名叫屈平,“原”是他的字,屈氏與楚國王族同出一姓,即羋姓,他是楚國的貴族。屈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史記》中稱他:“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不僅有文學天賦,也是著名的政治家。

    楚懷王時,屈原擔任左徒。楚懷王對他特別尊敬,常向他詢問國家大事。屈原很有外交才能,各國元首或貴賓訪問楚國時,常由他出面接待。楚懷王對他很信任,甚至讓他主持制訂法令。見到屈原受到重用,上官大夫心懷忌妒,便故意製造各種流言,中傷誹謗屈原。不能明辨是非的楚懷王聽信讒言,遂疏遠了屈原。

    一心為國卻反遭陷害,屈原內心十分悲憤,遂寫下詩歌史上的傑作《離騷》,以此表示自己的志向,“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等等。

    屈原被貶後,楚國的內政外交每況愈下。楚國先是在與秦國的戰爭中大敗,丟了漢中之地,損兵八萬。緊接著,齊國與魏、韓聯軍攻楚,大破楚軍於垂沙。在楚國兩面受敵之際,秦昭王假意邀請楚懷王談判。屈原力諫說:“秦乃是虎狼之國,不可以信任,還是不去的好。”然而,子蘭(楚懷王之子)卻認為秦國示好,不可不去。於是楚王不聽屈原之勸,入秦談判,結果被秦人扣押,最後死於秦國。

    楚懷王被誘擒後,楚人立楚頃襄王,新國王不僅沒有懲罰子蘭,反倒還把他提拔為令尹(相當於宰相)。屈原十分憤怒,可是他無力改變現狀,只能在詩歌中排遣自己心中的鬱悶。令尹子蘭對屈原打擊報復,並指使上官大夫在楚頃襄王面前進讒言。最終,屈原遭到被流放的命運。

    楚頃襄王也是一個碌碌無為的君主,苟且偷安。此時的楚國雖然是個大國,卻是一個內政、軍事都十分混亂的國家。公元前278年,秦國名將白起發動伐楚之戰,以區區數萬之眾,蹂躪半個楚國,殺楚國軍民數十萬,攻陷郢都。

    君主昏弱,國家沉淪,屈原心情更是無比沉重。一日,他漫無目的地在汩羅江邊躅躑,十分憔悴。有漁翁路過,前往問說:“您不是三閭大夫屈原嗎?為什麼在這裡呢?”屈原道:“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因此我被流放至此。”

    漁翁說:“聖人不被外物所拘泥,而能與世道保持一致。舉世混濁,您為什麼不隨波逐流呢?眾人皆醉,您為什麼不啜飲美酒呢?您的思想太高深,顯得卓爾不群,結果還要被流放。”

    屈原回答道:“我聽說,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怎麼可以讓潔淨的身體,去沾染汙濁的外物呢?怎麼可能讓純白的東西,蒙上世俗的塵埃呢?”

    人太純潔,註定與這個汙濁的世界格格不入。

    屈原寫下了最後一首詩《懷沙》,抒發他的鬱悶之情,“撫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對黑暗的現實,他無能為力,“變白為黑兮,倒上以為下”。他已經看破紅塵,看破生死,“舒憂娛哀兮,限之以大故”。對於這個世界,他已生無可戀了。

    他又一次來到汩羅江邊,抱著大石塊,沉入江中。他滿腔愛國之情,為何卻報國無門呢?他一身忠義,為什麼卻總遭陷害呢?世界為什麼這麼不公呢?其實,官僚排擠他,百姓卻理解他,同情他,支援他。據說,屈原投江自盡後,當地百姓聞訊後,自發前來打撈其屍體,然而找了很久,卻沒能找到。既然打撈不到屈原的屍體,百姓們想了個辦法,紛紛把米團投入江中,希望餵飽水裡的魚蝦,不要去噬食屈原的肉身。這就是人民的樸素思想,也是對這位偉大愛國詩人的深深敬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簡述《江郎才盡》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