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耕山種水

    歷史上漢武帝和唐太宗都是中國非常少有的雄才大略者。不過要論歷史功績而言,還是漢武帝的威名更勝唐太宗,但是有人卻提出,這樣的疑問,為什麼唐太宗可以一舉殲滅了突厥人,而漢武帝在世時,卻沒有將匈奴人滅亡?難道漢武帝不如唐太宗?實際上這中間有一個非常大的誤區。

    很多人把唐朝時期的突厥人和漢朝時期的匈奴人等同起來,其實是非常不科學的,雖然他們都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但是當時所處的環境和政治因素完全不一樣。

    漢初時期,匈奴人非常強大,他們所掌控的疆土,甚至比漢朝還要遼闊。漢初時期,匈奴人有40萬的精兵,當年劉邦輕視了匈奴人,才導致白登之圍,最後才非常屈辱的向匈奴人丟擲了有好的旗幟,用和親的方式,來緩和漢匈之間的矛盾。

    西漢經過文景之治,朝廷推崇黃老治術,採取"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漢文帝重視農業的發展,所以在全國範圍大力的推行,農業改革,和提倡勞作。每年春耕時,他親自下地耕作,給百姓做榜樣。

    文景時期,重視"以德化民",當時社會比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來。而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家經濟已經非常繁榮,而漢武帝又是一個與以往皇帝不一樣的人,正好這個時期,北方的遊牧民族又開始蠢蠢欲動,於是漢武帝決定給匈奴人進行一次大規模的殲滅戰,這裡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地方,當時的漢朝和匈奴發生大戰的區域是在河南和漠南。

    雖然漢朝打得匈奴,節節敗退,但是匈奴人的核心力量是在漠北,他們逃到漠北,休養生息。而漢軍長途跋涉,挺進漠北的話,是絕對無法殲滅匈奴人。甚至有可能會被全殲的可能,雖然漢武帝的能力非常強,但是對此也無可奈何,只能將匈奴人擊退,來安穩邊疆。

    我們再來看一下唐朝時期,唐初時期,在北方禍亂的主要是突厥人,唐宋時期的綜合國力,是比漢初強大的,而且在隋文帝時期,突厥人就已經被瓦解成兩股勢力,東西突厥,而這兩股人還存在著相互廝殺吞併的行為。因此相對於匈奴人來說,唐太宗時期,能夠全面東突厥,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的東突厥已經非常的薄弱,唐朝的軍事力量比他們強。

    另外一個原因是地理位置,東突厥的政治中心,當時是在今天內蒙古和山西北部一帶地區,因此當時李靖等人,攻打的是突厥人的核心力量,再加上強大的軍事力量。東突厥被擊敗後基本就算覆滅了,而且最關鍵的是當時突厥人遭受連綿的大雪災,牲口很多,都被凍死,人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唐朝當時算是落井下石,因此才能夠全滅突厥。綜合上述原因,才會出現唐太宗比漢武帝更優秀的假象,不過,唐太宗也是一個不可多得的人才,這是值得肯定的,畢竟唐朝在他的帶領下才走向了輝煌。但是在才能方面,卻遠不如漢武帝優秀!

  • 2 # 發現你的身邊美食

    漢武帝雄韜武略,是漢代皇帝中最有手段的一個,將匈奴人打的節節敗退。當然,之所以到了他這一代這麼強盛,除了他個人的努力之外,還有前代先人的鋪墊。我覺得之所以在最後決定放過匈奴,最主要的原因有三點。

    匈奴人長期生活在草原之上,而且,多年來修生養息可以說是兵強馬壯,所以成了漢代多朝皇帝的心中大患,到了漢武帝這一代,漢代的發展已經趨於穩定,百姓生活富足,再加上漢武帝雄韜武略,還是正式的面對匈奴人的騷擾。而且這一時期,漢代名將輩出,比如說,利用赫赫戰功的衛青,霍去病等等。

    在我們看來,漢武帝只要再加一把勁,就能徹底消滅匈奴,但是,他放棄繼續姑拿匈奴也是有原因的。這低一點原因是,雖然當時的漢朝國力強盛,但是,由於常年征戰匈奴,戰線拉的很長,各方面消耗都太大,已經入不付出。

    這第二個主要原因是,戰士們長期在外征戰,已經非常的疲憊,對家中的人也十分牽掛,雖然就能被打得節節敗退,但是就像燒不盡的野草總是捲土重來,暫時不的耐心也已經被用盡了。而且當時的大將都一一離世,朝廷幾乎沒有什麼人可以再任用。

    這第三個原因是,漢武帝已經不再年輕,年輕時候的雄心壯志也已經被磨盡了,他越來越怕死,把更多的心思放在了尋求長生不老之術上,已經無心再對匈奴趕盡殺絕。

    因為李世民對付的是已經分裂成兩個汗國的突厥,是下降期的突厥,而東突厥因為頡利可汗個人統治低能,任用這個狗頭軍師,用中原王朝制度來治理遊牧汗國,造成東突厥陷入內亂,而突利可汗又和龜唐聯盟,東突厥又被菩薩大敗,損兵折將,遭逢百年不遇的暴風雪,實力大損,唐滅東突厥只不過收拾殘局而已;而劉野豬對付的統一上升期的匈奴,衛霍和匈奴的戰爭是硬碰硬的較量,劉野豬個人對付遊牧汗國缺乏戰略眼光,只知道死纏爛打,又好大喜功,不懂得分化瓦解,各個擊破,這方面劉野豬甚至不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有眼光!

  • 3 # 讀春秋思無忌

    這問題比較好,但是不好意思,兩者的難度係數不可同日而語。

    為什麼這麼說?看圖說話。

    01 漢武帝進攻匈奴

    漢武帝早期,匈奴猖狂到了極點。漢武帝決定放棄之前以和親為主、防禦為輔的國策,而改為堅決打擊的戰略。這就意味著漢軍不只是在邊境線上與匈奴小股力量摩擦,而是要深入大漠尋找其主力,並將其殲滅。

    對於漢武帝來說,面臨這兩個挑戰:一是騎兵軍隊的建設,二是漢軍不熟悉大漠地形。所以,在攻擊匈奴的早期,漢武帝曾寄厚望於李廣等與匈奴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們,然而事實證明,他們一入大漠,作戰就處於被動局面,不是全軍覆沒就是顆粒無收。

    難得的是漢武帝派老將們出征時,不忘了培養年輕的將領。關市襲擊戰,第一次出征的年輕將領衛青便給漢武帝帶回了喜訊,而衛青首次採取了迂迴戰術,新戰術顯然讓匈奴無從適應,故而受創。在接下來的戰役中,天才少年霍去病又橫空出世,在起用匈奴參謀後,大漠休想再擋住漢軍的鐵騎。漢武帝大喜過望。

    在找到了有效攻擊匈奴的方法後,接下來的幾年間,漢朝收復了河套之地,開拓了河西四郡,最後直搗黃龍單于庭,封狼居胥山。幾年間,漢軍的鐵騎向西前進了千餘公里,向北也深入了數千裡。

    由此可見,漢武帝是深入大漠去尋找並打擊匈奴主力,對於當時對大漠一無所知的漢軍來說,其難度係數有多大。更重要的是,衛青、霍去病不但瞭解了大漠的地形,還為後人留下了有效打擊匈奴的寶貴經驗。漢武帝和他們是重創北方遊牧民族的創始人,正因為如此,才會為世人代代傳頌。

    02 李世民攻打東突厥

    突厥早在隋朝的時候發生內訌,分為東西突厥。所以,唐朝所滅的突厥僅指東突厥。

    話說,漢初大將韓信的那些戰術被唐朝發揮得淋漓盡致。

    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突厥便20萬大軍壓境,距長安城僅40裡。李世民佈下疑兵,與頡利可汗夾水而陣。頡利可汗信以為真,接受了唐朝的金帛財物後,雙方結下渭水之盟,退兵。

    其後不久,東突厥國內發生內亂,所屬薛延陀、回紇、拔野古等部相繼背叛。唐朝馬上見機行事,扶持薛延陀可汗以及突利可汗,用以對抗頡利可汗。

    屋漏偏逢連夜雨,東突厥又遭遇了難得一見的暴風雪,牲畜大面積死亡,國內饑荒,族人四處逃散求生。此時的東突厥可謂是民不聊生、狼煙四起。

    而對東突厥虎視眈眈已久的唐朝終於等來了好機會,唐太宗在代州都督張公瑾的建議下,下令討伐東突厥。

    公元629年(貞觀三年)秋,李靖率李勣、柴紹、薛萬徹,統兵10萬,分道出擊東突厥。

    1)李靖率領3000精兵從馬邑出發,頡利可汗以為唐軍必是大軍壓境,上下一片恐慌。李靖使離間計收買其親信康蘇密,隨後趁夜突襲定襄郡,頡利可汗倉皇逃往磧口;

    2)同時,李勣從雲中出發,在白道重創東突厥軍,頡利可汗退守鐵山,只剩殘兵數萬;

    3)頡利可汗想以求和換取苟延殘喘的機會,以期來年東山再起。沒想到唐朝將計就計,東突厥再次上演了韓信滅齊的那一幕。唐太宗派使者前去安撫頡利可汗,同時李靖率大軍突然殺到,猶如從天而降,毫無防備的東突厥軍隊四散而逃。李靖殺敵過萬,而李勣又在磧口設伏,攔截往北逃竄的頡利可汗。頡利可汗被捕,其他大酋長悉數投降,東突厥宣告滅亡;

    4)白道、磧口均在定襄郡(今呼和浩特市),可見東突厥軍就在邊境處。

    透過上下兩張地圖比較,就可以清晰地發現唐太宗發動的攻伐突厥之戰,實際上戰爭區域是多少。

    結語:

    透過漢朝地圖(前130年 VS 前119年)和唐朝地圖(626年 VS 630年)的前後變化,漢武帝討伐匈奴的難度與唐太宗攻擊東突厥顯然不可同日而語。

    1)進攻區域:漢武帝分別向西、向北挺進千餘公里,直插匈奴單于庭;而唐太宗的作戰區域不過是在邊境的定襄郡內。

    2)敵人戰鬥指數:匈奴壓制中原北境約70年,日益驕橫;而突厥在公元583年剛分裂為東西兩部,而與唐朝抗衡的東突厥又在公元627年內部分崩離析,同時遭遇天災,民眾四處逃散,其戰鬥力指數和彪悍的匈奴孰強孰弱可想而知;

    3)地理:漢武帝首次深入大漠,之前中原對那裡一無所知;有了漢朝的先驅者,唐太宗那時,中原熟悉大漠地形,而且當時的戰場只不過在邊境上,換句話說,家門口打仗;

    4)經驗:漢武帝時是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地深入大漠主動出擊遊牧民族;從唐朝對東突厥作戰的細節來看,因為幾乎是本地作戰,從頭到尾都採取了漢初大將軍韓信的戰術。

    另外,李靖的3000精兵只不過是拉開了進攻東突厥的序幕,並非是一錘定音。

  • 4 # 愛吃魚兒的小阿狸

    主要是因為突厥自身的動盪和分裂,而且也遠不是秒殺。

    隋朝時,突厥汗國就因為分裂成東突厥、西突厥兩部而消弱。之後隋文帝的謀略,造成東突厥分裂,加上隋滅陳統一中國,隋朝在和突厥的對抗中一度已處於上風。

    唐初,東突厥連年進擾內地,更於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之時率兵20萬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裡,京師震動。唐太宗設疑兵之計,親率臣下及將士隔渭水與頡利對話,東突厥才結盟而退。

    後薛延陀反東突厥,建立薛延陀汗國,東突厥走向衰落。貞觀三年(629年)秋,唐太宗趁機命李靖率李勣、柴紹、薛萬徹,統兵10萬,分道出擊,終於消滅東突厥。

    幾乎同時,西突厥內亂,互相攻擊,戰鬥不止,原先役屬的西域諸國和鐵勒各部紛紛叛離。經過二十多年的經營後,657年(唐顯慶二年)春,唐朝派出兩路人馬向西突厥進發。在回紇的協助下,消滅西突厥亡。

  • 5 # 一眉扒歷史

    漢武帝之前對於蠻夷地區這些地方都很少有研究,基本都是忙於所謂的內亂,中原地區打的不可開膠,哪有功夫再管邊遠地區,也就是這樣他們才有機會得到發展,隨著漢朝的建立中原地區所謂內亂稍微有些安定,劉邦也感覺到了邊遠地區的壯大也曾發兵親征。那時漢朝不是很強,所以也沒取得什麼成就。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對匈奴可是很上心的,對他們的研究也很多,涉及很多方面,同時又對漢軍和匈奴軍隊、武器等等做了分析並真對匈奴開始訓練軍隊改造兵器,漢武帝在抗擊匈奴上取得了不菲成就,把匈奴趕進了沙漠,也就因為這樣漢武帝時期匈奴可以說幾乎被消滅了。

    隋唐時期雖說叛亂紛爭也不少,但是相對於秦漢時期少多了,隋朝時期民生也得到了發展,到了唐朝可以說國力也不弱,再加上前人對蠻夷作戰積累了不少經驗,後世人透過這些對蠻夷的戰爭用現代話說更加科學,不再是考蠻力來打,可以說唐朝能用這樣的兵力打倒突厥,是後事不忘前事之師吧。

    我們不能因為這些就說誰厲害誰不厲害,要根據不同時期的不同情況來分析。

  • 6 # 那些年那些人和事

    先講一個大家熟悉的故事---《風與太陽》

    北風與太陽兩方為誰的能量大相互爭論不休。他們決定,誰能使得行人脫下衣服,誰就勝利了。北風一開始就猛烈地刮,路上的行人緊緊裹住自己的衣服,風見此,颳得更猛。行人冷得發抖,便新增更多衣服。風颳疲倦了,便讓位給太陽。太陽最初把溫和的Sunny灑向行人,行人脫掉了新增的衣服,太陽接著把強烈Sunny射向大地,行人們開始汗流浹背,漸漸地忍受不了,脫光了衣服,跳到了旁邊的河裡去洗澡。

    CCTV播出的《漢武大帝》片頭是這麼評價漢武帝的:

    他建立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尊嚴

    他給了一個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

    他的國號成了一個偉大民族永遠的名字

    這樣高的評價在中國的歷史劇中是很少見的。

    漢武帝是第一個用“罪己詔”進行自我批評的皇帝。

    漢武帝劉徹(公元前156年7月14日-公元前87年3月29日),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詩人。

    漢武帝對外採取軍事的手段,自公元前133年馬邑之戰起結束高祖以來對匈奴的和親政策,開始對匈奴正式宣戰,先後派衛青、霍去病徵伐,解除了匈奴威脅,奪回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擴張了西域版圖,將匈奴置於被動稱臣的局面,保障了北方經濟文化的發展。武帝對匈奴的軍事打擊,讓我們佩服,東漢大將竇固、竇憲的軍事行動給匈奴以毀滅性的打擊,漢武帝打擊匈奴主要是依靠自身的實力。雖然他也曾派張騫出使西域,希望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但在漢武帝有生之年,他的外交佈局並沒有產生太大的作用。北伐匈奴的河南之戰、河西之戰和漠北之戰,三次較大戰役都是天才將領帝國雙璧衛衛青、霍去病,經過前後近20年血戰,付出數十萬人的代價,才解除了匈奴對大漢的軍事威脅。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8年1月28日 【一說599年1月23日 】-公元649年7月10日),祖籍隴西成紀,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律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鬥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

    元626年(武德九年)九月,即位伊始的唐太宗說:“王者視四海如一家,封域之內,皆朕赤子。”公元627年(貞觀元年),又說:“朕以天下為家。”公元644年(貞觀十八年),又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澤洽,則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公元647年(貞觀二十一年),又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採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公元630年(貞觀四年),唐朝滅亡東突厥汗國後,沒有采取歷史上慣用的分離肢解措施,而是採取了“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之策,尊重和保留突厥的社會組織和風俗習慣,在東起幽州(今北京)西至靈州(今屬寧夏)一帶,設定了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妥善安置歸附突厥降戶,又在突厥原居地設定了定襄、雲中兩都督府對突厥留居民眾實施管理。這些都督府的都督均由突厥本族首領擔任,可以世襲,創立了新的羈縻府州制度。開明友善的政策很快就取得了良好成效。

    唐太宗的這種認識和思想,顯示了處理民族關係和中外關係的仁和寬厚的胸懷。在這種思想和胸襟指導下,貞觀時期推行了十分開明友善的民族關係和中外關係政策。有利於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

    在回顧一下開頭的故事,自然就看出了兩者之間的差別。

  • 7 # 奇葩歪佬

    西漢,經過六代皇帝的苦心經營,到漢武帝繼位時,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這位他攻打匈奴奠定了基礎。有了經濟基礎之後,就開始積極籌備軍事實力,先平定南方閩越國的動亂,然後便開始了長達幾十年的對匈奴的戰爭。派名將衛青、霍去病三次大規模出擊匈奴,收河套地區,奪取河西走廊,打通西域,封狼居胥,將當時漢朝的北部疆域從長城沿線推至陰山甚至更遠。

    卻仍舊沒有滅掉匈奴,漢武帝晚年對匈奴用兵不利,趙破奴、李廣利和李陵先後戰敗被匈奴俘虜。一生向向匈奴宣戰,結果自己傷亡的人數是匈奴的數百倍,也只是暫時減少了邊患問題,而之後繼續給匈奴和親上貢,匈奴之患依然存在。

    為鞏固被佔區,向漠南強遷百萬人口,又修築2萬里長城,工程規模之大,遠超秦始皇長城。勞民傷財,長年的戰爭致使“海內虛耗,戶口減半”。所以漢武帝之後,西漢走向衰弱。

    其實滅不了匈奴的原因,是因為匈奴是遊牧民族。冷兵器時代南方農耕文明國家要徹底殲滅處於北方大草原上的遊牧部落是很困難的,農耕文明國家軍隊以農作物為食,而遊牧民族的糧食主要是牲畜的肉食,這些牲畜可以隨軍行走,農作物的遠端運輸補給要比可以隨軍行走的牲畜要困難得多。北方大草原開闊而廣大,那些在馬背上的民族如果強勢,則可以倚仗其騎兵的機動力從萬里邊疆的任何一點對南方農耕文明國家發動襲擊騷擾掠奪,戰敗,見勢不好可以迅速帶著牲畜`騎著馬兒迅速開溜,在北方無邊際的大草原上很難對他們的全部落群實施完全的包圍而致其完全毀滅。所以說,漢軍可以對匈奴實施嚴重打擊,卻無法徹底毀滅匈奴。所以說和遊民民族開戰一開始便輸了。

    唐朝能用三千騎兵,偷著突厥,滅掉突厥。原因是:先用計離間東西突厥;收買突厥人為自己所用;趁著北方草原天災,發動兵事;對草原的地理很熟悉,能夠在合適的地方埋伏;唐初,名將謀士眾多。

    唐軍所有的優勢,是漢武帝時期沒有的。漢武帝時期,或許還有個原因是,沒有能征善戰的將帥,能抵禦北方少數民族。霍去病的早逝,後人一直疑慮重重,也是漢武的遺憾。

  • 8 # 購物返利868

    1,漢武帝時期,漢朝建立也不過才區區數十載,國內才剛剛穩定下來。李世民時期,由於隋朝打下的基礎國內經濟已經開始發現起來,國內一片繁榮。

    2,漢朝建立後,跟隨劉邦打天下的將領都被清洗掉了,導致武帝時沒有善於領兵的將軍。李世民的手下都是驍勇善戰之輩,更是能人百出。

    3,文帝跟景帝時期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恢復國內經濟上面,重文輕武,由於多年戰亂(先是春秋戰國後是秦國統一,經濟還沒發展起來又是滅秦戰爭)很多青壯年都戰死了。而匈奴卻是全民皆兵。

    4,漢武帝時期,關內的人並不太瞭解匈奴人的作戰方式,李世民時期,李世民本人就有鮮卑血脈,比較瞭解突厥的作戰方式,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嘛。

    5,匈奴只想著搶劫漢人,而突厥卻嚮往著漢人的生活。

    綜上,漢武帝滅匈奴跟李世民征服突厥沒有可比性。

  • 9 # 大白白野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應從經濟、軍事、科技等綜合國力等多方面因素來考慮。漢武帝和唐太宗是傑出封建君王,成功解決了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對中原政權的侵擾威脅。

    一、1,漢武帝時期的匈奴情況

    匈奴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長期遊牧在蒙古草原。漢初是匈奴傑出首領冒頓單于(公元前234年至公元前174年)統治時期,消滅東胡,趕走月氏,征服西域,建立了南起陰山、東達遼河、北抵貝加爾湖、西逾蔥嶺的強大奴隸制國家。冒頓南下中原時,曾把漢高祖劉邦包圍在白登山(分山西大同市東北)七天七夜。後來用陳平計策賄賂冒頓的閼氏,才脫險。

    漢初國力空虛,經濟凋敝,無力對匈奴釆用大規模戰爭,採用劉敬提出的退讓和解的"和親"以及通關市等政策。

    2,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

    漢朝對匈奴採取退讓和解態度,但是匈奴憑藉騎兵優勢,仍然經常南下漢地進擾、掠奪。漢朝經過文景之治等七十多年恢復發展,到漢武帝時期有了足夠人力、物力來反擊匈奴。

    漢武帝從公元前135年到公元前97年39年時間裡對匈奴進行了十五次戰爭,期中最重要的有三次,這三次都是衛青、霍去病為主要統帥。

    3,漢武帝時期反擊匈奴戰果

    經過這些戰爭,漢朝取得了巨大勝利。奪取了內蒙河套地區,甘肅走廊的酒泉、武威、張掖、敦煌四郡,一直進軍到貝加爾湖而返。匈奴經過打擊,一蹶不振,再沒有力量對中原進行騷擾掠奪了。"是後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基本解除了匈奴對漢朝的威脅。

    4,匈奴最後結局

    東漢初年,匈奴分裂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漢朝,北匈奴堅持和漢朝為敵,東漢軍隊在竇固、竇憲領導下大敗北匈奴,北匈奴最後西遷了。

    二、1,唐太宗時期突厥情況

    突厥是繼匈奴、鮮卑、柔然以後又一支活躍在蒙古高原和中亞地區重要的遊牧民族。552年突厥建立奴隸制度國家,勢力迅速擴大,強盛時疆土東至大興安嶺、遼河流域,西至裡海,南至蒙古高原,北至貝加爾湖,東西長萬里,南北五六千里。

    583年突厥汗國分裂成東突厥和西突厥汗國。

    東突厥仍有強大軍事實力,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甚至615年將隋煬帝圍因在代州。隋朝末年,北方各地起義軍為穩定後方,紛紛與東突厥結盟。617年李淵在太原起兵,與東突厥結盟。620年東突厥處羅可汗與唐朝交戰,處羅可汗病死,頡利可汗即位,還襲擊唐朝北方邊城。

    626年李世民繼位,東突厥頡利可汗同其弟突利小可汗以及鐵勒首領契苾何力率20萬大軍南下,兵鋒直指長安,李世民冒險親率六騎到長安城外,隔河責問東突厥背信棄義。同時,唐軍也做好戰鬥準備,頡利可汗自知理虧,率軍隊撤回。李世民看出東突厥侵略本性,自此,著手準備消滅東突厥。

    2,唐朝消滅東突厥的準備工作

    渭水會盟後,唐太宗採取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來增加國力。軍事上積極備戰,他甚至允許臣下帶武器上殿規定,每天引數百士卒在顯德殿習武練箭,要培養一支善戰的精銳部隊。

    3,唐朝消滅東突厥的戰爭

    1,629年東突厥進擾河西,被肅州守將張士貴、甘州守將張寶相擋住,自此,唐朝找到出兵理由。

    2,東突厥內部貴族之間互相爭權奪利矛盾激化,頡利可汗與突利小可汗不時發生內戰,回紇、薛延陀等想擺脫東突厥控制,這是唐朝出兵好機遇。

    3,629年9月唐太宗李世民任命兵部尚書李靖為行軍總管,代州都督張公瑾為副總管討伐東突厥。11月,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兵分六路,十員大將共率十餘萬軍隊,都受李靖節制反擊東突厥。唐朝當時幾乎所知名的將領都參加了這次軍事行動。

    4,李靖率3000驍騎,精銳部隊突襲定襄,頡利戰敗後撤,李靖又與李世勣會合,親率精騎萬名,蘇定方率200騎兵為前鋒,夜襲陰山突厥頡利可汗牙帳,頡利可汗逃跑,突厥軍潰散。

    5,頡利可汗在陰山被擊敗後,淮備逃往吐谷渾,半路被唐將張寶相擒獲。東突厥滅亡。

    6,西突厥汗國是657年被蘇定方率領的軍隊消滅。擒獲沙缽羅可汗。

    7,後突厥汗國是682年至745年在蒙古高原存在的,在唐朝和回紇等勢力打擊下亡國。

    三、1,漢武帝和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封建帝王,在鞏固和發展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方面做出卓越貢獻。雄才大略漢武帝是在繼承前幾任皇帝建設的基礎上又把漢王朝推向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奠定了現代的中國版圖。唐太宗參與建立和鞏固了唐王朝。偉人毛澤東曾說:古代帝王用兵首推唐太宗,然後明太祖。唐太宗開創了封建盛世"貞觀之治"局面。

    2,西漢與匈奴的戰爭,唐朝消滅東突厥的戰爭軍事指揮者衛青、霍去病、李廣、李靖、李世勣、蘇定方等都是中國歷史名將,被後世軍事家所推崇。

    3,唐太宗李世民用3000兵征服的是東突厥,西突厥是在唐高宗李治時期消滅的。中國歷史上輝的漢唐王朝經過了多年努力才解決了北方遊牧民族的掠奪侵擾問題的。

  • 10 # 古今熱血歷史

    漢武帝雖然沒有滅了匈奴,但是匈奴卻已經是名存實亡;唐太宗雖然亡了突厥,可是突厥的實力依然健在。漢武帝一仗打出了中原王朝一千多年的生存基礎;而唐朝後,中原王朝幾度被北方少數民族所統一。

    面對的對手實力天淵之別,匈奴儘管之前在河南、漠南之戰中屢屢受挫,但是遊牧民族的特性讓他們遠遁漠北休養生息,核心部落的實力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打擊。

    而唐朝對東突厥的進攻,目標從一開始就對著其核心部落窮追猛打,等於是直接摧毀了這個草原帝國的政治中心和大部分貴族。最重要的一點是,東突厥在貞觀四年的窘境,是一系列問題的集中發酵。

    可以從社會文明變化、生產力來分析:

    首先武帝時期雖然已經有了部分鐵製農具、牛耕以及部分比較先進的農具如犁、耬等,但在推廣層面上還是不那麼盡如人意。西漢時鐵器官營,大約有39%的郡縣都設有官營鐵器作坊,可見當時鐵製農具還並沒有完全普及。由此導致的現象就是在西漢中前期,還有部分地區農人使用木石農具。有什麼疑問或者不同意見,歡迎探討!喜歡我的關注下我!謝謝大家…

  • 11 # 公孫雜談

    先說這個問題本身就存在問題,提這樣的問題不夠嚴謹。

    接著我來回答這一問題。

    漢初,由於劉邦大殺功臣宿將,內耗了太多的國家資源,致使歷經高祖、惠帝、文景之治、再到漢武帝,五代帝王七十年才緩過手來。

    漢武帝在位五十五年,有四十四年在打擊匈奴,把匈奴打殘了打跑了,卻無法消滅。原因是匈奴控制的地方太大,匈奴又逐水草而居,機動性強。

    這使得漢武帝遠征,很難找到匈奴的主力部隊或者據點,即使有衛青、霍去病這樣的戰神也不能把匈奴全部消滅。

    到了東漢大將軍竇憲遠征匈奴,才取得決定性勝利,北匈奴遠循,南匈奴內附。

    即便如此,內附的匈奴也是反覆無常。西晉末年,匈奴首領劉淵打出了漢的旗幟,十六國中的夏的建立者,赫連勃勃也是匈奴人。從此以後,匈奴在中華大地上徹底消聲滅跡。

    有的說去了歐洲,也有的說在遷移途中與當地人融合。

    再說突厥,您說李世民用三千兵就征服了突厥,這好像開玩笑,又像自娛自樂。

    突厥能讓隋文帝一度稱臣,又能讓李世民提心吊膽,說明這個汗國非常強大。

    583年,因隋的分化離間突厥分裂為東突厥和西突厥,並分別於630年與654年亡於唐。682年後突厥復國,到745年被回紇汗國所滅,東西突厥前後共立國168年。

    隨後,突厥的餘部遷移到西亞建立了塞爾柱突厥汗國,在12世紀又建立了奧斯曼土耳其,成了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

    再說唐統一後,629年,唐太宗派李靖及張公謹領軍北擊。歷時二年,東突厥再次衰亡,直到679年的五十年間,淪為唐帝國的屬國。

    而李世民滅東突厥,那是李靖等率大軍十餘萬,分六路反擊突厥啊!是李靖率3000人突襲定襄,但不是決定性勝利,此後突厥可汗派特使到長安主動請罪,但實際上還想東山再起。

    題主,您說的就是這三千人吧!

    此後,唐太宗派其他的將領像唐儉,將軍安修仁等配合撫慰突厥,又令李靖率兵接應。接著李靖利用突厥頡利可汗麻痺大意,率兵突襲,一戰而平東突厥。

    西突厥在603年分解後,在611年又捲土重來。唐軍在659年斬真珠葉護於雙河,西突厥滅亡。

    682年,突厥再度復興,即後突厥汗國。並得到武則天的策封,到唐玄宗時期被回紇汗國所滅。

    所以說,李世民用三千兵就征服了突厥就是一個笑話。

  • 12 # iass634

    漢朝也征服了匈奴。

    漢武帝時代漠南無王庭說明大單于不敢在漠南放牧了,漠南變成漢朝勢力範圍了。

    但是匈奴頑強不投降,到了漢宣帝時代才歸順,這就和東突厥一樣,東突厥戰敗原則頭像,給唐朝保塞,漢宣帝到王莽時代,匈奴也給漢朝保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無心磨床磨肖時走在後面有跳動怎麼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