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楓丹白露211735932

    與徳國相比,英國作為主要盟國之一,贏得了二戰勝利。但不客氣地講,他贏得的只是政治上的勝利。國民經濟遭到德華人空中與海洋的長期雙重打擊,主要城市多為廢墟,特別是倫敦。工業基礎遭到破壞,生產力不斷下降,其破壞程度並不比德國好到哪裡。在二戰後期,英國動用了最後戰爭潛力,拼命生產飛機、坦克與技術裝備,幾乎耗盡了多半資源,幸虧有美華人在背後撐著。只有戰後復甦的重重困難,才知道損失有多大,失去的有多少? 英國在二戰中,反抗最早,付出代價最多,其程度僅次於蘇聯。戰爭中期,丘吉爾為早日打敗德國,逼得不惜用島嶼去換取美國的五十艘老式驅逐艦。

    可是,令英華人痛心疾首的是,失去了幾乎所有海外殖民地。這個致命打擊是英國戰後不可能快速復甦的主要原因之一。

    從德黑蘭會議開始,英國與美蘇平起平坐的地位,一去不再復還,至今仍淪落為二流國家。

  • 2 # 亓官仁

    英國在二戰前是排在美國前邊的一流帝國,殖民地遍佈世界多地。日不落帝國躺著什麼事都不做,從殖民地搜刮的財富也可讓大英帝國的紳士們過上世界上頂極富人的生活。二戰使英國耗盡了多年積累的家底,世界老大的稱號也被美華人所取帶。二戰初期美國並沒加入混戰,英國是拖著被打的半殘的法國艱難與德軍戰鬥,不多的盟友完全不是強大德軍的對手,先是法蘭西全國淪陷,後是德國空軍密集的對倫敦狂轟爛炸,如果德國擁有日本的龐大航母艦隊,英國堅持不到美軍參戰那一天。是天時地利為英國贏得了時間,是英吉利海峽阻擋了天下無敵德國陸軍的腳歲。

    如果沒有美軍參戰,沒有蘇軍牽制一半以上的軸心國軍團,英國本土失守只是時間問題。由於國內抗擊德軍兵力吃緊,導致英國的殖民地大部分失去。戰力不足的英軍不但保護不了殖民地的安全,甚至連自保都力不從心。亞洲的殖民地幾乎全被日本人搶佔,其它地方也是如此,還沒見到敵軍影子,英軍早已望風而逃。美國宣戰後英國才喘上來一口氣,有了跨過英吉利海峽反攻的底氣。英國雖然也是二戰戰勝國,與名利雙收的美國相比卻名不符實,雖然同在勝利者的席位,卻是真真正正的慘勝。德華人輸的是戰爭,而日不落帝國輸的卻是未來,英國從世界強國變成了屈居人後的二流軍事國家,再無能力發動中型以上的戰爭。憋屈還不止如此,從前坐地拿錢的殖民地也大多宣佈獨立。這不但縮小了大英帝國的勢力範圍,同時也大幅減少了英華人的財政收入。世界人幽默的鬥地主分田地,英華人只能在回憶中感受自已鮮花盛開的舊日好生活。輸了戰爭的德國靠勤奮和真誠再次迴歸了世界大家庭,而英國無論怎麼努力也無法再次超過美國,重新坐回世界第一的寶座。更無法讓曾經的殖民地再次俯首稱臣,甘心供養拿走了自己無數財富的老主人。雖然說英國輸的比德國還慘有些誇大其詞,但因為二戰讓英國變的老眼昏花卻是不爭事實。

  • 3 # 方圓論壇

    英國在二戰期間傷亡人數大約在160萬左右。其中死亡人數40萬。相對英國陸軍來看英國海軍損失較大,整個戰爭期間英國損失了4艘戰列艦,2艘戰列巡洋艦,5艘航空母艦,5艘輔助型航空母艦,33艘巡洋艦,154艘驅逐艦,138艘護衛艦,90艘潛艇和不計其數的民船。但這些對於英國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關鍵的是由於二戰英國掉下了世界霸主的寶座。

    英國雖然是二戰的戰勝國,但是在二戰後世界獨立浪潮之下英國丟失了幾乎全部的殖民地。曾經英國的殖民地差不多佔到世界土地的四分之一。而二戰之後除了自己可憐巴巴的英倫三島,所剩下的殖民地一隻手就能數得過來了。因為龐大殖民地的丟失也使得英國丟失了世界老大的地位。本身英國之所以能強大,全靠世界各地的殖民地來反哺英國。丟失了殖民地之後英國就是一個島國罷了。所以從這方面看整個二戰損失最大的就是英國。

    而德國方面的損失則更多的是傾向於經濟的損失和人口的損失。本身德國從一戰結束到爆發二戰就沒有持續多長時間。而德國在一戰後被法國狠狠的剝削了一次,後來也一直處於被法國壓迫剝削的地位。經濟方面由於二戰之前的金融危機的影響,導致法國更進一步的剝削德國,就使得德國從一戰後到二戰整個國家經濟就沒有好轉過,所以德國經濟方面損失也不大,只不過二戰之後比一戰後再艱難一點罷了。

    而德國的世界地位在經歷了一戰和二戰之後也幾乎沒什麼變化。一戰時是失敗者。二戰時還是失敗者。這對於德國的國際地位並無損傷。而且德國的殖民地早在一戰後就依舊被奪走,所以也就談不上殖民地的損失。在經歷了二戰之後德國唯一的損失就是再一次從軍事強國變成了軍事弱國。但相比起戰爭爆發前幾乎別無二致。德國實際上兜兜轉轉又回到了起點。除了損失了好幾百萬人口之外,其他的一切都沒有改變。如此看來英國可不就是損失最大的國家嘛。

  • 4 # 我沒忘記home

    第二次世界大戰最終以同盟國的勝利宣告結束,其對世界局勢的影響極為深遠。我認為二戰的勝利者只有美國和蘇聯,軸心國同盟自不必說有多慘,英國、法國等歐洲老牌殖民帝國也紛紛衰落,只有美國和蘇聯取代歐洲殖民帝國的地位成了新的超級大國。

    附圖,二戰美國

    世界霸主——超級大國

    英語中的“(超級大國)superpower”來源於“powers”(“列強”)和“great power”(“大國”)。反法同盟戰勝拿破崙之後,歐洲各國達成共識:即達到“大國”或“列強”地位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享有特殊的權利和義務,例如在多邊戰爭和談判中擔當主持和調停的責任。

    二十世紀初,政治學者開始意識到大國中極少數的國家,由於其特別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而具備了左右世界事務的能力。1944年,美國外交政策教授威廉·T·R·FOCUS發表了《超級大國:美國、英國、蘇聯——她們對和平的責任》一書,他在書中描繪了超級大國的全球影響力。一戰前,這個角色由大英帝國扮演。

    十九世紀到一戰前,大英帝國一直是世界上第一強國以及超級大國,其地位無人可撼動。

    附圖,被大英帝國統治過的地區

    二戰後,同盟國主導建立的聯合國強調各國主權平等,但又設立了等同於大國或列強地位的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而根據1945年的形勢,世界將形成三個超級大國:

    英國:是世界歷史上統治範圍最廣、人口最多的帝國,可以透過英聯邦影響加拿大、澳洲等國,和美國分享全球的制海權。美國:世界版圖第四大國、經濟第一強國,能在全球大部分地區部署軍事力量,在全球對其盟友都具有相當影響力,和英國分享全球的制海權。蘇聯:世界版圖第一大國,軍事影響力橫跨歐亞大陸。

    附圖,雅爾塔會議中的“三巨頭”

    英國失去超級大國地位

    一戰前的英國是世界霸主,一戰因為其龐大的殖民體系而勉強了保住了這一頭銜。但受到一戰重創的英國已經開始尋求轉型,1931年透過《威斯敏斯特法案》之後,加拿大、澳洲等白人殖民地獲得了自治地位。

    二戰初期,英軍在戰場的失利導致了自身影響力的消失,各自治領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決策權。例如一直不願接受主權獨立的澳洲還是在1942年接受了獨立自治領的地位,隨後更是史無前例地將駐紮在英屬緬甸的澳洲軍隊調回西南太平洋,由美軍直接指揮。

    英國在戰爭中不僅耗費了兩百多億英鎊的鉅額軍費,同時為了換取美國援助而放棄了其持有的美國公司股份、幾乎所有的貴金屬以及西半球的軍事基地,英國在西半球的軍事影響力被美國取代。同時,美國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金融中心。

    附圖,德國He 111轟炸機轟炸倫敦

    “日不落帝國”的日落

    二戰結束後,隨著英國國力的衰落以及全球去殖民化浪潮,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開始瓦解。1947年、印度獨立再加上英國本土經濟政策的失敗,使得克萊門特·艾德禮的工黨政府放棄了維護英國作為世界一流強國的努力,開始接受美蘇的崛起。

    附圖,1952年的大英帝國(紅色及深紅色)與英聯邦(粉紅色)

    兩次世界大戰以及全球貿易格局的變化導致英國財政虛弱,英國政府將維持英鎊作為儲備貨幣的自由兌換力為中心政策目標,在此政策下只能對美國及蘇聯妥協。雖然英國還力求利用英聯邦體系保持其全球貿易及經濟中心的地位,但由於世界貿易重心的轉移而失敗。英國從50年代開始逐漸失去經濟超級大國地位。

    附圖,馬歇爾計劃受援國

    軍事上,美國海軍也取代英國海軍成為世界第一大海軍,澳洲和紐西蘭於1951年加入美國主導的澳新美地區安全條約,美國取代英國成為太平洋地區新的軍事主導力量。雖然英國在1952年成功研製出核武器並繼續在軍事科技上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喪失了殖民地的英國已然沒有作為超級大國所需的戰略縱深和軍事資源。

    1956年的蘇伊士運河事件中,英國雖然拉上法國、以色列一起行動,但由於受到蘇聯的軍事威懾和美國經濟制裁威脅,英國只能以恥辱的撤退結束軍事行動,時任英國首相安東尼·艾登也被迫辭職。此後英國將其全球軍事部署撤退至蘇伊士運河以西,放棄在全球其他地區單方面出兵干涉的能力。這標誌著美國正式取代大英帝國成為國際事務領導者。

    附圖,第二次中東戰爭示意圖

    德國戰敗

    德國早在普魯士時期就一直被英國壓制。德意志帝國建立後,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一躍為歐洲第一工業強國,逐漸強大德國開始挑戰大英帝國的世界霸主地位,結果一戰中輸了個底掉。儘管在納粹黨的領導下一度崛起,但最終還是慘敗,德國被徹底瓦解。

    冷戰初期,美國為了同蘇聯對抗而援助歐洲,馬歇爾計劃以及德國自身成功的經濟政策使其從1948年開始實現經濟幾十年的連續增長,有“德國經濟奇蹟”之稱,義大利、法國的經濟也逐漸恢復正常。但與此相反的是英國則經歷了持續10年的經濟衰退。

    附圖,盟軍佔領德國國會大廈

    二戰後美蘇凌駕於英、法之上共同主導世界局勢,而曾經獨屬於“日不落帝國”的榮耀一去不返,至於德國已經在一戰中失敗過一次,再慘也不過如此。

  • 5 # 雲中史記

    英華人只是回到他歷史的本來地位罷了,二戰中,英華人從表面上看似乎殖民體系瓦解了,大英帝國崩潰了,但實際上英華人輕鬆了許多。

    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先發國家的優勢能保持的時間越來越短,後發經濟體憑藉人口和規模優勢很快就能後來者居上。

    例如,19世紀末,德國超過英國,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

    而英國這個老牌帝國更熱衷於玩金融、搞投資,弄一些錢生錢的事情,當然,現在老美資本家們也在走英國資本家當年的老路。

    早在一戰前後,英國的資本家們就把那些勞心勞力的中低端工業都逐漸往國外轉移,全球的工業大分工初步成型。

    首先,在原材料掠奪方面,經過百年以上的掠奪,各個殖民地能搶的原材料基本上都佔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能搶的,需要更多更大的投資成本,就像石油開採一樣,前面十年八年,淺層好開採的開採完之後,深處的石油開採成本會直線上升。

    隨著二戰結束,全球殖民地的獨立浪潮風起雲湧,大英帝國即使佔住一些關鍵地盤死不鬆手,但政治風險也非常大,例如蘇伊士運河危機,眼瞅著埃及革命之後的納賽爾政府要把運河收歸國有,大英帝國上百年的投資就要化為泡影,氣急敗壞的英華人拉上法華人搞軍事幹涉,結果最後被美蘇聯合做局敗下陣來,英國艾登政府不得不宣佈倒臺。

    在這個情況下,如果繼續佔著殖民地掠奪原材料,那獲得的原材料成本,比從國際市場上正常購買都要高的多,就像有人問“美華人為什麼不把伊拉克的石油賣出去”,在伊拉克的戰亂情況下,這些石油開採、運輸等等的成本極高,這種成本挖出來的石油賣給誰呢?

    最後在看看殖民地作為商品傾銷地的作用,其實時至今日,發達國家依然壟斷著許多中高階工業品的價格權,甚至石油定價權也在西方人手裡,殖民地即使獨立了,但為了發展經濟,很多中高階工業品都必須向發達國家購買,靠這個,大英帝國依然能大發橫財,就如同我們用十幾億件襯衫才能換一架飛機一樣。

    總之,殖民成本太高了,法華人為了保住阿爾及利亞差點經濟崩潰,第四共和國直接垮臺,現在多好,低價買原材料,高價賣商品,照樣賺大錢,還用明火執仗的殖民方式也太low了。

    殖民地,就讓它們散了,弄個“英聯邦”就行了。

    地位麼,混個五常就好了,老大的位置和平交接給美帝也就行了。

    當然現在玩起脫歐來了,這個不屬於今天的論述範圍,下次再說吧。

  • 6 # 惜花公子

    真正的歷史都活在歷史的塵埃裡,英國看似成為了二戰中的戰勝國,卻比輸的法西斯德國輸掉更多東西。也許,就如那句話一樣“既然我得不到的東西,你也別想得到。”看惜花一一盤點英國的逝去。

    一、別了“日不落帝國”

    在打敗西班牙這個海上馬車伕後,的後期之秀。從非洲好望角、印度次大陸、中國香港、澳洲、美洲的加拿大,英國皇家海軍更是成為那個時代最為優秀的海軍,其所到之處都是無往不勝的,是當時多少國家的仰望。更是出現萬國來朝的繁榮,可想是多麼的強大。然而在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就讓其元氣大傷,而後二戰更是雪上加霜。世界第一的沒有了,各種的海外的殖民地都成為曾經。

    二、百年驕傲成煙雲

    “十年陸軍,百年海軍。”曾經的英國海軍是多麼的霸氣,其海軍代表著世界最為優秀。縱橫四海,無人匹敵,打遍天下無敵手。其國家的海軍出現各種變化都能夠成為那個時代風向標。胡德號戰列巡洋艦在被設計建造後,更是成為英國皇家海軍的形象大使,更是被當時各國媒體成為“明星艦”。可想其出色的效能是多麼優秀,然而在其面對法西斯德國的俾斯曼號戰列艦時候,卻被其一炮擊沉。結束了輝煌的一生,英國皇家海軍也更像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一樣,失去曾經的輝煌。

    三、世界中心讓人醉,過眼雲煙慘慼戚

    在大英帝國時期,英國從軍事、政治、文化、科技等等都作為世界風向標一樣的存在,世界各類政策都受到其影響。二戰卻讓其成為歷史,從世界霸主地位淪落到給人當小弟的地步。其更是盛極一時的金融、科技、文化、政治也變成了過眼雲煙。隨風飄散而去一去不復返了。二戰不僅掏空英國的各類財富,更加失去了曾經的國際地位。可想是多麼悲慘。

  • 7 # 北京老馬3

    這是不確實的!由於隔著英吉利海峽,英國本土並沒有成為戰場,只是遭到德國飛機的轟炸,但德國的空軍也損失不小!國土並沒有遭到多大破壞。基礎工業和交通,民用設施等基本上是完好的!

  • 8 # DS影片

    從曾經號稱“日不落帝國”的大英帝國在二戰後就分崩離析,最大也是最重要的殖民地印度很快獨立來看,確實二戰對於英國來說也是失敗的。不過這也在情理之中。二戰是一戰的延續,而一戰是帝國主義陣營之間對於全球殖民地體系分贓不勻而爆發的。這兩次世界大戰的必然結果就是舊殖民體系崩潰。

    不過,說比德國還慘那還不至於。德國的戰爭死亡人數達到其戰前全華人口的十分之一。所有的大中城市都淪為廢墟。戰後東邊的大片領土喪失,然後被北約和華約陣營一分為二,在核戰爭的陰影經過戰後四十年。這無論如何是太悲慘了。

    不過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經過了二戰的德國比較徹底的反省了自己的錯誤,與鄰國取得和解,努力發展經濟,而英國很大程度上仍然在吃自己過去的老本,例如倫敦仍然是世界兩大金融中心之一,完全就是大英帝國留下的遺產。這和德國以高階工業力為立國之本完全不一樣,結果現在,英國覺得留在歐盟裡面越來越沒競爭力就要脫歐,而德國卻成為歐盟的中流砥柱,未來多極世界將會成為其中一極。

    所以說,一場戰爭的失敗與勝利只是暫時的,也並不需要太多糾結誰輸的多輸的少。關鍵是看從中學到了什麼,今後世界發展的趨勢能否看的清楚,並主動去適應。

  • 9 # 一杆98k走天下

    感謝官方支援

    答: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當中的英國,輸的比德國更“慘”?

    英華人只是回到他歷史的本來地位罷了,二戰中,英華人從表面上看似乎殖民體系瓦解了,大英帝國崩潰了,但實際上英華人輕鬆了許多。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先發國家的優勢能保持的時間越來越短,後發經濟體憑藉人口和規模優勢很快就能後來者居上。

    例如,19世紀末,德國超過英國,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而英國這個老牌帝國更熱衷於玩金融、搞投資,弄一些錢生錢的事情,當然,現在老美資本家們也在走英國資本家當年的老路。早在一戰前後,英國的資本家們就把那些勞心勞力的中低端工業都逐漸往國外轉移,全球的工業大分工初步成型。

    如果在19世紀中前期,殖民地還是大英帝國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地和工業品輸出地,那到了20世紀,其實殖民地從某種角度越來越成為帝國的負擔,首先,在原材料掠奪方面,經過百年以上的掠奪,各個殖民地能搶的原材料基本上都佔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能搶的,需要更大的投資成本,就像石油開採一樣,前面十年八年,淺層好開採的開採完之後,深處的石油開採成本會直線上升。

    隨著二戰結束,全球殖民地的獨立浪潮風起雲湧,大英帝國即使佔住一些關鍵地盤死不鬆手,但政治風險也非常大,例如蘇伊士運河危機,眼瞅著埃及革命之後的納賽爾政府要把運河收歸國有,大英帝國上百年的投資就要化為泡影,氣急敗壞的英華人拉上法華人搞軍事幹涉,結果最後被美蘇聯合做局敗下陣來,英國艾登政府不得不宣佈倒臺。

    在這個情況下,如果繼續佔著殖民地掠奪原材料,那獲得的原材料成本,比從國際市場上正常購買都要高得多,就像有人問“美華人為什麼不把伊拉克的石油賣出去”,在伊拉克的戰亂情況下,這些石油開採、運輸等等的成本極高,這種成本挖出來的石油賣給誰呢?

    就這樣,殖民地作為原材料地的價值就喪失了。最後在看看殖民地作為商品傾銷地的作用,其實時至今日,發達國家依然壟斷著許多中高階工業品的價格權,甚至石油定價權也在西方人手裡,殖民地即使獨立了,但為了發展經濟,很多中高階工業品都必須向發達國家購買,靠這個,大英帝國依然能大發橫財,就如同我們用十幾億件襯衫才能換一架飛機一樣。

    總之,殖民成本太高了,法華人為了保住阿爾及利亞差點經濟崩潰,第四共和國直接垮臺,現在多好,低價買原材料,高價賣商品,照樣賺大錢,還用明火執仗的殖民方式也太low了。殖民地,就讓它們散了,弄個“英聯邦”就行了。地位麼,混個五常就好了,老大的位置和平交接給美帝也就行了。

    當然現在玩起脫歐來了,這個不屬於今天的論述範圍,下次再說吧

  • 10 # 道格拉斯85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當中的英國,輸的比德國更“慘”?

    英華人只是回到他歷史的本來地位罷了,二戰中,英華人從表面上看似乎殖民體系瓦解了,大英帝國崩潰了,但實際上英華人輕鬆了許多。自從工業革命以來,技術先發國家的優勢能保持的時間越來越短,後發經濟體憑藉人口和規模優勢很快就能後來者居上。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當中的英國,輸的比德國更“慘”?

    例如,19世紀末,德國超過英國,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而英國這個老牌帝國更熱衷於玩金融、搞投資,弄一些錢生錢的事情,當然,現在老美資本家們也在走英國資本家當年的老路。早在一戰前後,英國的資本家們就把那些勞心勞力的中低端工業都逐漸往國外轉移,全球的工業大分工初步成型。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當中的英國,輸的比德國更“慘”?

    如果在19世紀中前期,殖民地還是大英帝國必不可少的原材料地和工業品輸出地,那到了20世紀,其實殖民地從某種角度越來越成為帝國的負擔,首先,在原材料掠奪方面,經過百年以上的掠奪,各個殖民地能搶的原材料基本上都佔的差不多了,剩下的能搶的,需要更大的投資成本,就像石油開採一樣,前面十年八年,淺層好開採的開採完之後,深處的石油開採成本會直線上升。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當中的英國,輸的比德國更“慘”?

    隨著二戰結束,全球殖民地的獨立浪潮風起雲湧,大英帝國即使佔住一些關鍵地盤死不鬆手,但政治風險也非常大,例如蘇伊士運河危機,眼瞅著埃及革命之後的納賽爾政府要把運河收歸國有,大英帝國上百年的投資就要化為泡影,氣急敗壞的英華人拉上法華人搞軍事幹涉,結果最後被美蘇聯合做局敗下陣來,英國艾登政府不得不宣佈倒臺。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當中的英國,輸的比德國更“慘”?

    在這個情況下,如果繼續佔著殖民地掠奪原材料,那獲得的原材料成本,比從國際市場上正常購買都要高得多,就像有人問“美華人為什麼不把伊拉克的石油賣出去”,在伊拉克的戰亂情況下,這些石油開採、運輸等等的成本極高,這種成本挖出來的石油賣給誰呢?

    就這樣,殖民地作為原材料地的價值就喪失了。最後在看看殖民地作為商品傾銷地的作用,其實時至今日,發達國家依然壟斷著許多中高階工業品的價格權,甚至石油定價權也在西方人手裡,殖民地即使獨立了,但為了發展經濟,很多中高階工業品都必須向發達國家購買,靠這個,大英帝國依然能大發橫財,就如同我們用十幾億件襯衫才能換一架飛機一樣。

    為什麼有人說二戰當中的英國,輸的比德國更“慘”?

    總之,殖民成本太高了,法華人為了保住阿爾及利亞差點經濟崩潰,第四共和國直接垮臺,現在多好,低價買原材料,高價賣商品,照樣賺大錢,還用明火執仗的殖民方式也太low了。殖民地,就讓它們散了,弄個“英聯邦”就行了。地位麼,混個五常就好了,老大的位置和平交接給美帝也就行了。

  • 11 # 地獄歸來的勇士

    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的殖民地損失殆盡。很多殖民地在二戰之後紛紛宣佈獨立。一方面,由於德國對英倫三島的轟炸,英國的經濟以及民生設施。受到了沉重的破壞。

    之前在法國的大敗,早已使得英國軍隊損失慘重。重要的是,美國參戰之後,對德作戰的主導權抓在了美軍手裡。從此之後,英國不再是日不落帝國,而成了美國的小弟。從一個一流國家成為別人的小弟。唉,這個小弟曾經還是他的殖民地。這是一件多麼諷刺的事情啊。

    英國的損失並不僅僅是軍隊以及國家經濟人民財產方面的損失。它最大的損失在於,從此之後美國取代了它的地位,二次世界大戰,是英國敗落的開始,世界霸主你不再是他還是美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在Word檔案中的表格裡使用自動填充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