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讀春秋思無忌
-
2 # 聊齋世事
項羽分封了十八個諸侯,與劉邦楚漢相爭時,沒人相助。有這樣原因:一、項羽沒有經懷王認可擅作主張分封諸侯,讓人看到他的本心;二、項羽不是論功行賞,而是根據自己喜好分封,寒了部分人心;三、項羽刻薄寡恩,分封時甚至”把玩印苻至缺角”,讓人失望。而劉邦恰恰相反,所以有這樣的結果。
-
3 # 傲虎樓主
項羽滅秦,實現了“楚雖三戶,亡秦滅楚”的讖語,志得意滿,大封諸侯。
我們看下分封的諸侯都有誰?
漢王劉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卯,九江王英布,臨江王共敖,衡山王吳芮,濟北王田安,魏王豹,遼東王韓廣,燕王臧荼,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代王歇,常山王張耳,韓王鄭昌。
分封不滿。看以看出,這些王裡面有以前的秦朝降將,有以前的戰國時期的王族後代,有項羽的大將。其中申陽、共敖、司馬卯、田都、張耳都是大將為王,豹、韓廣、歇是異地封王,離開了自己原來的土地,尤其是韓王廣,張良前半生用盡心血就是想復國,可到頭來,南韓竟然一分為二,且沒有一點是韓廣的。齊王本應是齊王建子孫來擔任,卻封了大將田都為齊王,這引起了齊國的不滿。可以說項羽大肆封王的時候,這個禍根已經種下。
自劉邦與項羽開戰以來,先後有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陽,韓王鄭昌,魏王豹投降,殷王司馬卬被俘。
諸王混戰。各王也是一片混戰,燕王臧荼殺掉韓廣,將其封地吞併。田榮殺死田市,自立為齊王,齊國為爭王位,大打出手。九江王叛變項羽,且當時較有實力的像彭越、王陵等,均有實力封王,但是由於與劉邦走的比較近,故項羽將其疏遠。
十八個王中,漢王帶頭造反,6個王響應,1個王被俘,6個王各自為戰,一個王叛亂,只剩下張耳,吳芮,共敖。張耳後期因與陳餘不和,二者大戰,不得已,投降漢王。吳芮,他的女婿就是九江王英布,英布叛亂,吳芮自然得不到項羽的信任,在張良的勸說下,投降劉邦。共敖,這也是唯一和項羽較為親密的王,但是始終未出兵參加楚漢之爭。
師出有名。也就是說自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以來,等項羽平定諸侯國內亂的時候,已經有8個王加入到了劉邦的陣營。且劉邦出師是打著為義帝也就是楚懷王熊心報仇的旗號,在道義上佔了正統的一方,本來項羽反秦也是藉著楚國的名義,但是最後卻殺掉了楚懷王,自立楚王,失掉人心。劉邦以此為名,公佈項羽十大罪。
第一,楚懷王與諸侯曾經有約,先入關者為王,項羽將其封為漢中王,並趕往了偏僻的四川,不聽從懷王命令,不信守約定。
第二,項羽曾經與宋義不和,宋義是楚懷王封的卿子冠軍,且在出徵的時候,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中將軍,范增為末將軍,不曾想,項羽竟然敢殺掉宋義,自立為上將軍,擅殺大將,這可是軍中大忌。
第三,章邯、董翳、司馬欣等都是秦朝將軍,且對趙國實施了包圍,令諸侯傷亡慘重,項羽卻收起兵,一點不考慮各諸侯的感受。
第四,項羽進入了咸陽城後,將其財富搶劫一空,還挖了贏家的墳墓,把咸陽宮燒掉,可謂是兇狠殘暴,毫無人性。
第五,秦王子嬰已經投降,漢王劉邦在接受子嬰投降的時候,也答應保證子嬰的性命和地位,不曾想,項羽竟然殺死子嬰。自古降將不殺,項羽這番作為於理、於情都說不過去。
第六,鉅鹿之戰後,有數十萬的秦軍投降,項羽將二十萬秦軍全部坑殺,而且還大封秦朝的降將,令天下人寒心。
第七,當初諸侯都傾盡全力支援項羽,本來就是想復國,能夠有個安穩的生活,沒曾想,項羽成功後,翻臉不認人,封昔日諸侯手下的大將為王,將原來諸王異地遷封,引起了各諸侯領地的動亂。
第八,項羽滅秦後,不尊義帝,反而將義帝趕出了彭城,自己雖然封為楚王,但卻強多了行過、梁國的土地併入楚國,擴大了楚國的面積。
第九,讓人偷偷的殺掉義帝,還以為別人都不知道,這是為人臣子大不違。
第十,項羽作為一個在楚懷王領導下的一支武裝力量,雖然是名義上的領導,但是確是楚將,但殺掉主子,殺掉降軍,不守契約,政策不公。可謂是大逆不道,罪大惡極。
這些,使得劉邦在道義上站住了腳,贏得了諸侯和百姓的支援。故,十八路諸侯,除了漢王,其他為了自己的利益也是積極擁護劉邦,反正輸了劉邦頂嘴,以項羽當初對待劉邦的行為來看,只要向項羽認個錯,以項羽的性格,不會瞧上他們的性命。要是劉邦贏了,按照當初約定,不僅能復國,還能擴大自己的領地,何樂而不為。誰知,計劃不如變化快,有的王沒有撐到最後,撐到劉邦稱帝的,最終不免淪為異姓王的下場。
-
4 # 廖十三
秦朝末期,老百姓苦秦久已,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率先舉起了反秦的大旗,一時間,神州大地上一呼百應,反秦之風驟起!
公元前208年,項羽和項梁的隊伍不斷壯大,實力越來越強,可是卻沒有一個可以讓天下臣服的名聲,於是確立一個傀儡~楚懷王。
隨後天下各路人馬紛紛與秦作戰,公元前206年,經過兩年的拼殺,秦軍基本被消滅,劉邦率先攻入咸陽,項羽等也緊隨其後。他兩雖有誰先入咸陽誰稱王的約定,可在項羽強大的實力面前,只能選擇暫時蟄伏。
隨後項羽被稱為義帝,並自立為西楚霸王,把天下分為十八塊,分封十八路諸侯王。
如果說在反秦的時候大家都有共同的目的,可隨著秦的滅亡,新的問題也就出現了,人心都是自私的,複雜的,可項羽卻天真的認為他們都聽自己的安排,殊不知每個人都各懷鬼胎。
項羽的分封就註定當他危難之時就不會有諸侯出手相助。首先,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把自己凌駕於其他諸侯王之上,這樣也把自己放在了風口浪尖之上,剛愎自用,自以為是,一人獨大,地位還沒有鞏固,就用對待臣子的態度對待各諸侯王,大家也看透了這個自以為是,缺乏理智頭腦的西楚霸王,當項羽需要幫助時,他們自然不會出手相助。
剛愎自用的項羽,最後失去了項梁和范增,當年分封的諸侯王也無人幫他,成為孤家寡人的項羽,在與劉邦的交戰中落得個四面楚歌,自刎烏江的下場,一曲《霸王別姬》更是何其哀婉!
-
5 # 平江府知事
秦末,項羽、劉邦滅亡暴秦,進入關中。項羽假借楚懷王之名,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劉邦為漢王,統治王巴、蜀、漢中,都南鄭;章邯為雍王,都廢丘;司馬欣為塞王,都櫟陽;董翳為翟王,都高奴;魏豹為西魏王,都平陽;申陽為河南王,都洛陽;韓成為韓王,都陽翟;司馬卬為殷王,都朝歌;趙歇為代王,都代;張耳為常山王,都襄國;英布為九江王,都六;吳芮為衡山王,都邾;共敖為臨江王,都江陵;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都薊;田巿為膠東王,都即墨;田都為齊王,都臨淄;田安為濟北王,都博陽。與劉邦的楚漢戰爭時,為何無人相助?原因如下。
一 獨斷專行項羽分封方案按他個人認定的尺度:按軍功分配,把是否隨從入關作為衡量軍功的基本尺度,而齊相田榮、趙將陳餘等人因沒有入關,未被封王滿腹怨氣。陳餘對人講: “張耳與我功勞相當,現在張耳封王,我只為侯,項羽太不公平!”他與田榮串通聯絡,在分封后不到三個月,就起兵反叛。彭越曾響應陳勝、項梁而聚眾反秦,也曾協助劉邦昌邑攻城,因未能隨項羽入關,未得分封。項羽為了在分封中絕對貫徹自己的意志,減少方案制定時的紛爭麻煩,乃摒斥他人參與意見,一人獨操宰割之刀。他沒有以某種協商、盟會的組織形式,把自己的設想經過與諸軍首領妥協和商議轉化為眾人的意志。
二 出爾反爾項羽踐行與楚懷王“與諸將約,先入定關中者王之”的約定,把巴、蜀、漢中妄指為關中,封給本應關中王的漢王劉邦。分封方案徵求過熊心的意見,是想得到尊為義帝的熊心認可與支援,但不久竟將熊心貶徙去郴縣,更將其在途中殺害。他在方案中認可韓成為韓王,但因其未隨入關,又認為沒有軍功,就不讓他返回南韓,帶其到彭城後廢黜為侯,最後又殺了他。後來為了阻止劉邦東進,又封原吳縣令鄭昌做韓王。
項羽作為反秦鬥爭的領軍人物,秦滅時天下敬仰的英雄,因自己的驕傲自大,獨斷專行,出爾反爾失去各路諸侯民心而導致楚漢相爭時無人幫忙的局面。
-
6 # 枕籍阿杜
首先說項羽分封的諸侯,這些諸侯本身就是各地的軍閥和項羽級別相同,只不過項羽鉅鹿之戰率先發起進攻,打的很猛,大家尊楚國為盟主,也就是所謂的合縱長,分封基本上也是按照個個軍閥實力大小,以及所代表的地區,舉個例子,比如陳餘張耳還有原來的趙王,屬於趙的,劃分的範圍基本上是趙地,劉邦點背,和項羽,英布同屬楚系大老,楚懷王還老用劉邦來平衡項羽,導致劉邦項羽不對付,在分封的時候項羽不願意分享楚地給劉邦,沛縣那一代更是肥肉,項羽肯定不願意給,還有齊國,本來田榮的兵力最多,實力也最大,但是分封的時候,田榮沒來,結果項羽把齊國一分為三,這也是後來田榮不滿,在齊地進行兼併,逼得項羽去打田榮,耽誤了消滅劉邦的最佳時機,同時各個地區兼併戰爭也不斷,總結項羽和個個諸侯不是上下級關係,更不是隸屬關係,人家都是自己拉桿子起來的,楚漢戰爭初期,項羽的實力最大,西楚是當時的超級大國,對個個諸侯的威脅也最大,所以劉邦聯合各路諸侯進展的非常順利,大家也同心同德,一下子把項羽的老窩彭城給端了,這個時候按理說聯合齊地的反抗勢力,前後夾擊,一舉將項羽消滅,這是常識問題,劉邦不傻明白這個道理,但是各路諸侯可不這麼想,進入彭城之後角色就轉變了,劉邦顯然成為實力最大的軍閥,也就是漢國成了超級大國,對個個諸侯的威脅也最大,再加上劉邦也沒有什麼利益可給大家的了,積極性也就沒了,開始吃喝玩樂,直到項羽反撲回來,各懷鬼胎的軍閥們,被打的潰不成軍,劉邦一直被攆到滎陽一線才站住腳,這個時候楚漢形成相持階段,楚漢勢均力敵,倆個超級大國火併,各路諸侯名義上和項羽站在一條戰線上,實際上當吃瓜群眾,坐著板凳看熱鬧不出兵,巴不得您們兩敗俱傷,消耗實力,但是劉邦這邊有個彭越在項羽背後打游擊,據說最早的游擊戰就是彭越發明的,使得劉邦這邊有空間開闢第二戰場,按理說這個時候各個諸侯國應該和項羽聯合,可惜沒人把韓信放在眼裡,都認為沒必要聯合,自己就完全可以,韓信率領的人也確實少得可憐,韓信用兵也確實是神出鬼沒,滅魏,趙國沒放在心上,認為魏王豹就是草包,敗是必然,加上趙國有十幾萬人馬,韓信只有幾萬的兵,結果趙國被滅,直到韓信突襲齊國成功,齊國才想到聯合項羽,項羽派遣龍且率領10萬楚軍聯合齊軍去打韓信,結果龍且兵敗被殺,全軍覆沒,此時就剩一個燕國,大氣都不敢喘了,哪裡還敢聯合,這就是大概過程。純屬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
7 # 春秋硯
項羽人心漸失,與分封有著很大的關係。
一、分封失誤:為擋住漢王劉邦,章邯、司馬欣、董翳被封王。鉅鹿之戰20降卒子弟被殺,唯獨率領這支軍隊的三人得利,秦人又怎麼會他們賣命。
二、分封不公:齊、趙兩地該封的未封,不該封的封王。實力派自然不甘,內亂後也加入反楚的陣營。
三、劉邦慷慨,項羽吝嗇,已經完成了滅秦的共同的目標,剩下的只有利益。
四、牆頭草,都不是戰爭的決定力量,自保是首要的選項。
把十八個諸侯再做個分類(以楚漢戰爭結束時的狀態為準):一、自相殘殺(與楚漢無關,死四王,一王下落不明)
張耳被封常山王,而同等功勞的陳餘隻是被封候,很不滿;而原本齊國舊貴族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而出力最大的田榮沒有被封,二人均認為項羽處事不公,便聯合反叛。打跑了常山王張耳;趕跑了齊王田都,其下落不明;殺死了膠東王田市、濟北王田安。
遼東王韓廣最初是燕王,但項羽不放心燕國,藉口臧荼功勞大,就把韓廣遷為遼東王,立韓廣手下大將臧荼為燕王。韓廣不肯搬遷,結果被臧荼殺害。
二、被楚軍所殺(死二王)
韓王韓成雖被封為韓王,但未到任,一直被項羽扣押,後來項羽因張良的緣故,未就國即被殺。
殷王司馬卬在劉邦進兵楚地時投降,彭城之戰,司馬卬被楚軍所殺。
三、被漢軍所殺(死五王)
劉邦依照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之計,從古道殺回,襲擊了雍王章邯。章邯不敵,逃往廢丘固守,後被水淹廢丘,雍王章邯自殺。
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在劉邦平定雍地時投降,不過後來項羽大勝劉邦,再叛。最終在成皋之戰被漢軍擊敗,二王自殺。
楚漢戰爭中,代王趙歇部為漢將韓信所敗,逃回信都,被追殺。
西魏王魏豹先背楚投漢,後又叛劉歸項,被俘後又歸順劉邦,最終為漢將周苛所殺。
四、降漢(五王)
漢二年,劉邦率軍東進,河南王申陽投降劉邦。
常山王張耳,歸順漢王劉邦,參加楚漢之爭。隨從韓信平定趙國。
九江王英布,本為項羽帳下重要的將領之一,在楚漢相爭的關鍵時刻叛楚歸漢。
衡山王吳芮,歸順了劉邦。
燕王臧荼,韓信破趙國陳餘,燕王臧荼歸順韓信,投降劉邦。
五、中立(一王)
臨江王共敖處於中立地位,未反叛項羽,但也沒幫劉邦,善終。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項羽諸侯並非不幫項羽,而是失去了理想,造成人人為己的局面,根子應該是不合時宜的“分封制”。
-
8 # 史憶小史官
對於這個問題的話,我覺得還是項羽自身的原因導致了這個情況的出現。接下來就說一下為什麼會出現楚漢戰爭時沒有人來幫助項羽。
分封的十八個諸侯有哪些?在先前的時候,楚懷王對各路諸侯都有一個約定。就是誰有實力能夠最快的突破秦國大軍的防線,來到咸陽城內,那麼他就封那個第一個來的人為關中王。
在公元前206年的11月份,劉邦就已經成功地率領大軍進了關內。鉅鹿之戰拖延了項羽大量的時間,導致項羽將近遲到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才進入關內。
雖然說先入關的人是劉邦,但是劉邦當時只有幾萬的兵馬,而後面到的項羽手底下則是有40幾萬的兵馬,那麼在這種絕對的條件之下是不需要去進行比較的。
項羽覺得在這一場反秦大戰的之中,自己實力是最強的付出的也是最多的,肯定不可能因為誰先到就把關中王給誰。藉著自己強大的勢力,項羽直接撕毀了當初的約定,然後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
項羽藉著楚懷王的名義,給各路諸侯進行了一個分封。
項羽把劉邦封為漢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漢中,
項羽把章邯封為雍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廢丘,
項羽把司馬欣封為塞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櫟陽,
項羽把董翳封為翟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高奴,
項羽把魏豹封為西魏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平陽,
項羽把申陽封為河南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洛陽,
項羽把韓成封為韓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陽翟,
項羽把司馬昂封為殷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朝歌,
項羽把趙歇封為代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代縣,
項羽把張耳封為常山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襄國,
項羽把英布封為九江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六縣,
項羽把吳芮封為衡山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邾縣,
項羽把共敖封為臨江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江陵,
項羽把韓廣封為遼東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無終,
項羽把臧荼封為燕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薊縣,
項羽把田市封為膠東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即墨,
項羽把田都封為齊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臨淄,
項羽把田安封為濟北王,讓他把國都建立在博陽 。
項羽為何無人相助在分封天下這件事情上,項羽其實就已經走到了人生的轉折點。雖然在反秦的這個過程當中,大家都是齊心協力,但是隨著秦朝的亡敗,新的一些問題就慢慢出現了。
在打仗這塊兒的話項羽可以說是驍勇善戰無人匹敵,但是在政治方面他可謂就差遠了。他分封十八路諸侯,看似大家都拿到了好處,其實每個人心裡面都是有著自己的想法。
分封十八路諸侯猶如歷史的倒退
個人覺得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就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其實最討厭打仗的就是老百姓,一年到頭民不聊生,甚至連一塊種莊稼的地都沒有。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基本上就是大大小小的統治者相互各種討伐,後來秦始皇統一六國,至少讓百姓感受到了沒有大的戰役帶來的那種恐慌感。十八路諸侯每個人佔據一個地方,照這個形式下去的話,終究有一天也會有類似於春秋戰國時期那麼混亂的場面出現,最多也只是時間問題。只要有兩個國家打起仗來,其他的人肯定不會坐以待斃。所以說他的這一種分封十八路諸侯的舉動,在當時其實就被很多人不看好。
項羽殺害義帝世人對他有意見
項羽希望楚懷王可以封他為王,但是楚懷王堅持一點要遵守約定,誰先到的誰就有封王的資格。項羽越聽越氣,因為權利在自己的手中,他就把楚懷王熊心封為義帝,要他讓出楚都彭城,趕他去定居郴縣。
因為項羽一直對他懷恨在心,所以在路上的時候就秘密派人把他給殺害了。後來這件事也是給世人留下了非常大的印象,導致後來有很多人也都不願意服他。
項羽分封不均
這個分封不均在當時也是非常大的一個問題,當時的諸侯都覺得自己並沒有得到應該所得的分封。
就拿劉邦來說,劉邦覺得自己的功勞也不小,並且自己是第一個率領大軍殺進函谷關的人,但是項羽憑著自己強大的實力撕毀了承諾不說,還把自己分封條件很差的漢中為王,使得劉邦在當時就有了很大的意見。後面跟劉邦有著同樣想法的一些諸侯,都願意站出來一起抵抗項羽。
所以說根據上述的一些原因,並不是沒有人站出來幫助項羽這麼簡單,而是有更多的人願意站出來反對項羽了。因為在當時項羽覺得他自己的實力非常強大,有了一種居高臨下的優越感,讓項羽已經缺乏了一種危機意識。後來在項梁死了之後,范增也走了,那麼項羽沒有了自己的智囊團隊,他就算有再高的武藝也是沒有用的。
就是因為項羽做的一些事情,導致了很多人的不滿,很多人都願意投靠到劉邦的這一邊,去幫助他反抗項羽。
-
9 # 風塵濁酒
1、項羽的剛愎自用,自以為是,分封天下是一個禍根,也是項羽人生的拐點。
2、自立為西楚霸王,把自己置身於諸王之上,實際上就等於把自己擺在了大家的對立面。
3、居高臨下的優越感,讓項羽始終缺乏危機意識。
4、地位還沒有鞏固,項羽用自己的行為把大家推遠了,假如再有什麼風吹草動,誰還願意幫助他呢。
5、項梁死了,范增走了,項羽沒有智囊團隊,成為孤家寡人。
-
10 # 夢嘗君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秦國統治殘暴,最終被農民起義軍推翻。公元前221年,秦國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陸續消滅了東方的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的中原王朝——秦朝,但是秦朝建立以後,實行嚴刑峻法,六國百姓不堪壓迫,各地農民起義軍如星星之火,紛紛起兵反抗“暴秦”,其中劉邦、項羽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兩支農民起義隊伍,公元前207年,楚軍在項羽的代領下在鉅鹿城打破秦軍,其餘各路諸侯都聞風喪膽,臣服於項羽,後來項羽率軍攻入關中,並分封了18路諸侯,但是在後來的“楚漢爭霸”中,我們卻看到基本是項羽和劉邦兩個人的獨角戲,那其他的諸侯去哪裡了?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多數諸侯在“楚漢爭霸”之初就被消滅或者選邊站隊了,有實力稱雄的武裝力量就只剩下劉邦和項羽兩支了。項羽剛開始在關中分封了18路諸侯,這些諸侯是根據和項羽的親近關係、是否隨項羽一同入關等條件分封的,許多被分封的諸侯空有“諸侯”的 頭銜,但是卻沒有相應的軍事實力,而許多實力派的人物或由於巧合沒能同項羽入關,或者本身與項羽就有矛盾,均未能被封侯,這位日後背叛項羽埋下了伏筆。各路諸侯雖然是被項羽分封的,但是並不代表他們就是安全的,漢王韓成的王位是張良花重金透過項伯向項羽要來的,當張良投靠了劉邦以後,項羽一怒之下就殺了韓王——韓成,而早就對項羽不滿的漢王劉邦聽取名士張良的建議,採取“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方法,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消滅了“關中三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劉邦後來又趁勢消滅了殷王司馬卬、河南王申陽,而河南王劉申在楚漢開戰之初就投靠了劉邦,西魏王魏豹見勢不妙也投靠了劉邦,而早先與項羽有仇的地方實力派田榮,因不滿未被封侯,起兵反抗項羽,殺害了項羽冊封的三位齊王—“齊王”——田都、“膠東王”田市、“濟北王”田安,自立為齊王,隨後趙王、燕王兩位諸侯先後被殺,原本的18諸侯就剩下了8路諸侯,而且有四路是項羽的敵人。項羽剛愎自用,疑心太重,最終眾叛親離,在垓下兵敗自殺。原本投身楚國陣營的臨江王共敖、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苪由於種種原因,導致和項羽離心離德,最終和項羽反目成仇,投入了劉邦的懷抱,最終只剩下了項羽一個孤家寡人,反觀劉邦,不恥下問,虛心納諫,逐漸積蓄力量,最終在垓下項羽敗在了昔日被自己蔑視的劉邦手下,而項羽曾經冊封的18路諸侯也煙消雲散。
回覆列表
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十八個諸侯,其中也包括劉邦,楚漢相爭時,其他17路諸侯表現如何?
十八路諸侯
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韓成為韓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1 除去劉邦,先把另外十七個諸侯按地域歸類,這樣方便大家理解。1)三秦: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
2)三齊:膠東王田市,齊王田都,濟北王田安;
3)故趙國:代王趙王歇,常山王張耳;
4)故燕國:燕王臧荼,遼東王韓廣;
5)故楚國: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吳芮,臨江王共敖;
6)故韓魏國:西魏王魏王豹,河南王申陽,殷王司馬卬,韓王韓成(後由鄭昌取代)
2 楚漢相爭前17路諸侯的形勢公元前205年4月,劉邦發動的彭城之戰拉開了楚漢相爭的序幕。那首先了解當時17路諸侯的狀況。
1)三秦:易主為劉邦。劉邦採納韓信的建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彭城之戰前夕,三秦之地已入劉邦的囊中。章邯於彭城之戰後2個月,廢丘城被漢軍攻破而自殺,司馬欣和董翳投奔項羽為其將,退守成皋;
2)三齊:易主為田廣和田橫。田榮不服項羽分封,率先發難,殺死田市、田安,趕走了田都,一人吞併三齊之地。項羽大發雷霆,率兵攻打齊國,殺死田榮。但是由於殺伐過重,齊人殊死反抗,田榮之弟田橫趁機收拾殘兵數萬,據守城陽,項羽面對萬眾一心的齊人也束手無策,深陷其中。田橫立田榮之子田廣為齊王;
3)故趙國:易主為趙王歇和陳餘。陳餘不服宿敵張耳的分封,借兵田榮,趕走張耳,迎回趙王歇,自己為代王,張耳投奔劉邦;
4)故燕國:易主為臧荼。臧荼殺死韓廣,吞併遼東之地;
5)故楚國:不變;
6)故韓魏國:不變,投降劉邦。魏王豹、申陽、鄭昌、司馬印相繼投降劉邦。
所以,實際上天下形勢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1)牆頭草:齊國田廣和田橫、故趙國趙王歇和陳餘、魏王豹,彭城之戰時與劉邦一起攻打項羽,劉邦兵敗後,又立即背漢向楚;
2)壁上觀:臧荼、故楚國的英布、吳芮和共敖,四個王彭城之戰時觀望,兩不相幫,彭城之戰 後不久,英布投奔劉邦
4 垓下之戰前的形勢垓下之戰作為楚漢戰爭的落幕之戰。那麼垓下之戰前,天下形勢如何?
彭城之戰後,針對天下形成的新格局,韓信給出了戰略性的建議,堅決打擊牆頭草,勸降壁上觀。劉邦同意,韓信開闢北方戰場,相繼滅掉魏王豹、趙王歇、陳餘、田廣、田橫,勸降燕王臧荼。
垓下之戰後,吳芮和共敖最後投降劉邦。
結語:還記得“帝王將相寧有種乎?”17路諸侯本就為了名利而來,得到其封地後當然想過上安逸的小日子,無奈捲入楚漢兩個大國的紛爭之中。
除了地處南北兩端的燕國和故楚國還能暫時置身事外,地處兩國之間的諸侯則只能採取牆頭草策略,誰強就投奔誰,只不過他們偏偏遇上了百年一遇的兵仙韓信,也就意味著不投降就要滅亡。
參考資料:《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