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隱忍前行27
-
2 # 北疆同心聊歷史
曾國藩
借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才得以升任清朝高官的。他所指揮的湘軍武裝也的確是當時清王朝的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而且左宗棠、李鴻章等也都是出身於湘軍,與曾國藩有著剪不斷、理還亂關係的重要將領!
按說,攻破“天京”後的曾國藩,要兵有兵,要將有將,要人才有人才。他又是漢族地主階級的利益代言人,或許應該順應潮流,對腐敗無能而又喪權辱國的晚清朝廷,進行反戈一擊!然而曾國藩卻並沒有這麼做!為什麼沒有這樣做?有以下幾個原因使他不能做也不敢做!
一、曾國藩的個人信仰使他不能做
①曾國藩是個深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的人,他有著深厚的“忠君、報國”的信仰!他對己經統治了中國兩百多年的清朝政府,是極為忠誠的!造清朝的反,這樣的“亂臣、賊子”的行徑,是不容於曾國藩的“忠君”理念的!
②曾國藩為人謹小慎微,一貫於以“慎言、慎行、慎獨”做處世箴言——當一個人在官場上"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到了非常的程度,試圖讓他帶頭去反對甚至去推翻,己經為之奮鬥了多年的清王朝,是絕對不可能的!
③在曾國藩的思想理念裡:己經有效統治了中國幾百年的清王朝,才是中國的“正朔”所在,也只有清王朝才具有“合法”的統治正當性。而太平天國、捻軍之類的反清力量都是“亂臣賊子”!既然曾國藩鎮壓的是“亂賊”,那麼他自己又怎麼肯再去做不為自己的理念所容的事呢?
二、曾國藩的面臨的形勢使他不敢做
①清王朝固然為了有效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而不得不賦予了曾國藩以大權!這在太平天國起義前是難以想像的,在這之前軍政大權是非清廷貴胄而不可得的。即便如此,在信奉“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清朝貴胄的眼裡:曾國藩可用、能用、必用,但是也必須嚴加防範。清王朝可一直沒有放鬆對曾國藩的監視與鎮懾,曾國藩又豈會不知?他又豈會往火坑裡跳!
②曾國藩確實和左宗棠、李鴻章的關係非淺,但是左宗棠和李鴻章卻並非是沒有主見的人。他們忠誠的是清廷,然後才會“先君而後友”。況且湘軍力量被幾個主腦分別把持,因此並非鐵板一塊!一旦曾國藩決定起兵反清或是自立江南稱帝,那麼登時就有禍起蕭牆的危險,左宗棠和李鴻章定然會起兵平叛!
③清王朝的統治重心,或曰政治中心在北方。因此在北方部署有重要軍事力量。尤其是清王朝還得到了洋人的支援,被洋人當做能夠維護其在華利益的工具——這也是洋人不支援太平天國而支援清王朝的主要原因!曾國藩即便憑藉所謂“三十萬湘軍”自立為帝,就會有一個難題擺在面前:是北伐,還是割據江南?倘若不北伐清朝、恢復中原,則其稱帝便失去了正當性,也必將導致內部人心渙散!而北伐呢?單憑這三十萬各懷心腹事而又難以得到洋人支援的湘軍,又豈是清軍的對手!如此一來,北伐是找死,不北伐是等死!曾國藩老謀深算,又豈會置自己於如此尷尬的境地?
三、曾國藩的階級立場使他不會做
①曾國藩本就是大地主階級利益的代言人,而清王朝所維護的也正是他們的利益。在這一點上雙方的立場是相同的!換言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地位,也即維護地主階級的利益,當然也包括曾國藩自己的利益。在這種情況下,他又何必自己與自己過不去?
②曾國藩在鎮壓太平天國起義的過程中,曾親眼目睹了戰亂帶給這個國家的災難!做為封建社會培養出來的傳統儒家官僚,即便是思想再頑固,也還是會保有一些儒家傳統的“憂國、憂民、憂天下”的思想的——既然己經見識到了戰亂的可怕後果,他又豈敢再步其後塵,為了個人利益而再起戰火?
③曾國藩作為頑固的封建儒家官僚,傾力維護的也是清王朝後期的統治地位。因此也談不到其道德有多麼高尚,所謂的曾國藩是“道德完人”的說法,也不過是出於對他:忠君、慎獨、謹慎處事、善做人、懂做人、會做人的某種認同而己!出於本階級立場,曾國藩不會舉兵反清,也不敢舉兵反清。但從他拒絕擁兵自重、自立為王,不再令戰火重燃的做法來看,對於那些早己飽受了戰亂之苦晚清百姓來說,還是有利的。
-
3 # 庸者智也
曾國藩為什麼不稱帝?準確講為什麼在打敗太平天國後不反清?不稱王?
1:最現實的是自知命不久矣,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攻下天京1864年,攻天京的主帥九弟曾國荃多次勸曾國藩上位,自立為王,曾國藩自知身體不行,沒幾年壽命(8年)了,兩個兒子又太文弱,上位就算成功,也肯定是走宋趙匡胤的步子,老弟繼位,兒子被殺的結局,故此不反做個聖人罷了,死後還得個曾文正公。
2所謂30萬大軍,並不全部控制在曾氏兄弟手中,左宗棠當時已鋒芒畢露,多次在各種問題上與曾國藩叫板,當然曾國藩,左宗棠為各求自保,有演戲成份在內給清廷看看,還有李鴻章手握淮軍,只是試探曾國藩,並不見得和曾國藩一條心,憑李鴻章的才智也能看得出曾國藩陽壽有限,就算助曾家上位,最多是個相位,鳥盡弓藏落個身首異處是大機率事件。曾國藩也是絕頂聰明之人,會看不出李鴻章,左宗棠的心思嗎?
3,曾國藩是讀書人中品德情操應該是比較高的,眼光也有獨到之處,所謂忠君愛國,忠君先不說,愛國上最後8年中也是盡了一份力的,中國第一批到美國學生是曾國藩的力主並操作下才成行的,對西洋先進生產很感興趣並積極引進,要知道當時讀書人還是固步自封的狀態,朝廷當權者對整個世界還在懵懵懂懂的環境中。
4,西方列強是否支援還是個未知數。
-
4 # 滿清遺史
首先更正一點,在拿下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後,湘軍的總人數不是30萬,而是超過了40萬。這在當時已經超過了八旗軍和綠營軍,而且拿下天京時,湘軍的氣勢也達到頂峰,如果在此時起事,還真有一定的把握,可是曾國藩為何沒有這麼做呢?
其一:儒家思想自從漢武帝開始“獨尊儒術”之後,臣子們的心裡只有“忠君愛國”,甚至發展成為“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尤其對文官的影響更是根深蒂固,很顯然,曾國藩就屬於這一種,所以,即使在胡林翼、曾國荃等人的勸說下,也始終堅守“君臣之禮”,沒有逾越之心;
其二:形勢所迫雖然曾國藩被朝廷倚重,但是,對於他的猜疑始終沒有停歇,在湘軍出湘時,咸豐就在湘軍安插了不少滿人親信,名為“輔助”,實為“監視”,曾國藩對此心知肚明
在打敗太平軍之後,雖然八旗軍和綠營軍在這場戰爭中受損較大,但是戰力還在,多隆阿、都行阿、僧格林沁、甚至馮子材等人的軍隊都已經做好應對湘軍的佈置,更何況在京畿和天津地區駐守的清軍戰力都很強,雖然湘軍有40萬之眾,但是,也確實沒有必勝的把握,曾國藩不會拿自己和湘軍冒這個險;
其三:深謀遠略曾國藩位列“中興四大名臣”之首,他的大局觀絕對比其他人要強。
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歷時13之久的太平天國運動讓無數人背井離鄉、家破人亡,當時的滿清已經是滿目瘡痍,如果此時再次生變,除了會給百姓帶來更深的疾苦外,也可能讓外國列強有機可趁、再次發難,那就成了真正的民族罪人,曾國藩斷不會允許自己做出這樣的決定
裁撤湘軍所以,曾國藩在平息太平軍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奏請解散湘軍。當時很多人反對,但是曾國藩深諳官場,也深知朝廷對自己的不信任,更明白“功高蓋主”的後果,所以,力排眾議,將一手打造的湘軍解散、分化;
其次,曾國藩不但多次婉拒了朝廷的嘉獎,更是為自己和弟弟曾國荃寫了辭呈,表明毫無“貪功”之想;
結語而這些也讓慈禧放棄了“除之而後快”的念頭,表面看是解散了湘軍,但是,實際看,這也是曾國藩能保住湘軍的唯一辦法。在不少史書中,將左宗棠和曾國藩的“翻臉”也看成是“苦肉計”,因為慈禧的“平衡術”最擅長的就是“挑撥離間”,而左宗棠無疑是制約曾國藩的最好人選,所以,曾國藩索性順水推舟,也保全了湘軍出身的左宗棠
-
5 # 而知而行的歷史
正史記載,曾國藩起兵前後,就已經有一些兵將僚佐勸進,希望曾國藩扯起恢復漢人王朝的大旗。不過曾國藩卻一連四次拒絕了。
起兵初期,清王朝並不信任漢族地主武裝。咸豐皇帝的如意算盤是讓太平軍與曾國藩互拼消耗,然後由自己的嫡系——江南江北大營來收割戰果。這時,有一個叫做王闓運就曾多次舉薦曾國藩應該多讀讀曹操的詩文。曾國藩平時是比較喜歡唐宋的詩人,就奇怪為何王闓運為何還屢次勸說要讀曹操的文章?一陣琢磨之後,終於明白了王闓運這麼做的用意,於是他在宣紙上寫了很多“謬”字送給了王闓運。
1861年,咸豐皇帝在驚懼之中病死在熱河。雖然圓明園的大火顯示著北京的形勢不太好,但是南方傳來了好訊息,曾國藩率領湘軍攻克安慶,太平軍陳玉成部遭到毀滅性打擊。安慶是南京的西部屏障,安慶一失,太平軍就已經形同陌路,覆亡只是早晚的問題。整個湘軍隊伍士氣高漲,將士們蠢蠢欲動,就等著將帥的發號施令。湘軍李元度就寫了一副對聯送去給曾國藩“王侯無種,帝王有真”,曾國藩讀後當即焚燬並嚴斥了李元度一番。
(安慶之戰)
咸豐去世後,同治帝年紀小,就由當朝的兩位太后主持朝中的局勢,還發生了辛酉政變,此時正是主少國疑。王闓運再次勸進曾國藩,這次是受著其他將領的委託。他向曾國藩描繪著這樣做會讓國家的前程似錦,可是曾國藩就以手沾水在桌面上寫了很多個“妄”字。王闓運看著桌面上的字,已經明白曾國藩的意思了。
咸豐帝曾答應過,誰要是攻取下天京,於是就給其封王。可是,最後曾國藩只得到了一個侯爵。皇帝說話不算數,再加上朝廷對於曾國藩沒能在天京抓住年幼的太平天王,卻謊稱小天王自焚而死。左宗棠卻拆了他的臺,上奏說曾國藩謊報戰功,小天王沒有自焚。這讓清廷很是猜忌曾國藩,曾國藩本人到沒什麼,但是曾國藩的弟弟已經坐不住了,他連夜帶著30多名湘軍核心將領闖進曾國藩的住所,說有事是參奏曾國藩。曾國藩出來看到30多位將領覺得似乎有點不對勁,於是嚴肅的與這些人互視,本來想說點什麼,但是始終未曾開口。於是差人拿紙墨來,在紙上寫下了“倚天照海花無數,流水高山心自知”後就回房睡覺去了。將士們讀著這句詩文,也明白了曾國藩的意思,於是各自散去。
為什麼曾國藩始終不願意建立曾氏王朝呢?這是曾國藩對時局有著清醒的認識,他比一般人看的更深遠。
在起兵初期,湘軍實力甚至都打不過太平軍西征軍,沒有稱帝的資本。如果貿然稱帝,不光太平軍來打,清軍也來攻,曾氏無立足之地。到1861年時的雖然湘軍已初具規模,戰力也提升很快,但是湘軍的糧餉都要由後方的湖北、湖南供應。這些地方都被清王朝掌控,湘軍前鋒與太平軍對峙,一旦沒了糧餉,失敗的就未必是陳玉成了。
到1864年攻下天京後,曾國藩控制的部隊,名義上雖然有30萬之眾,但他真正能用得動的只有12萬不到。而在這12萬中,他當初一手帶出來的只有5萬。湘軍的其餘6成兵力就是左宗棠和沈葆楨。左宗棠這個人心高氣傲,雖然是曾國藩舉薦的,可是就是看不上曾國藩,總覺得老子天下第一,誰也不服。如果曾國藩真謀反得了天下,估計第一個要平叛的就是左宗棠。
(左宗棠一直不大看的上曾國藩)
況且,湘軍士兵已經失去了戰心了。當初朝廷要李鴻章從蘇州攻打南京,如此勢必惹惱早已把攻下南京視為自己功勞的曾國荃。李鴻章遷延不去,最後曾國荃獨得戰功。為啥打南京這麼難打,曾國荃還不想讓李鴻章幫忙呢?因為南京是太平天國的首都,藏有大量的財富。一旦李鴻章來了,曾國荃再想神不知鬼不覺的把這些財富都給吞了面上就不太好看了。
打下來南京後,湘軍縱兵搶掠三日,太平天國十多年積累的財富都被湘軍奪走了。按理說,作為繳獲應該上報朝廷,可是慈禧左等右等卻等來了一份奏章,說太平天國是個窮朝廷,他們的國庫都是空的。清廷當然知道這是有人在搗鬼,但是曾氏軍隊裡沒有安插自己的人,由不得他們不信。清廷認了這個栽,還給這些人升官發獎金。當年長江沿岸居民都能看到從南京城出來的大小船隻,都裝滿了大大小小的箱子,向湖南方向駛去。
湘軍已經得到了足夠多的錢財,這樣的軍隊如何還能再戰?一不小心戰死了,靠拼命換來的榮華富貴可就享受不到了。
曾國藩也知道,他起兵之初,用的是“衛道”的名義,不僅為大清,還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封建士大夫的精神信仰。所以,曾國藩不能不做表率。他一輩子都在用聖人的要求來約束自己,後人也給了他很高的評價。如果他起兵謀反,他的這一套建軍理論就失效了。封建士大夫不會再相信他,士兵們的思想也會混亂。當時可沒有辛亥時的民族革命的理論宣傳,人們的思想還是相當的保守。最大的可能是,一直不爽曾國藩的左宗棠估計會第一個跳起來反對,譏諷嘲笑曾國藩說一套做一套。
從外部環境上說,清朝統籌全域性,對曾國藩可能謀反的情況不是沒有認識。他們一直在山東、淮北保持著一支機動騎兵軍團,領頭的是僧格林沁,是清王朝最後的軍事支柱。一旦曾國藩謀反,僧格林沁北來,左宗棠東至,曾國藩所佔領的東南都是殘破不堪的,難以提供長久的戰爭支援。一旦起事不成,曾國藩不僅沒有中興功臣的美名,曾氏還可能被滅門。
從國際上說,那些洋人本來是想在太平天國和清王朝之間騎驢看唱本的,哪成想太平天國很不上道,對於外國友人,只有一個態度:平等交往。當初圓明園被燒了,洪秀全在南京城都氣憤填膺,要北上教訓那幫洋人。洋大人一看這架勢,直接找清王朝理論,簽了《北京條約》。英國、法國、俄國都從這個條約中得到了大量的好處。很明顯,這個賬是清王朝欠的,他們肯定支援清王朝。所以,曾國藩如果起兵謀反,洋大人也不會支援他,除非他能出賣更多的權益給到列強。可是,一旦這麼做了,曾氏政權的性質就變了,將更加不得人心。
可能曾國藩早就明白了華人的特點,對於左宗棠、李鴻章這些所謂的同盟軍,就象魯迅先生說的那樣:大家誰都沒有,可以;但要是你有我沒有,那就絕對不行!大家都做滿人的奴才沒問題,但你要作了主子,讓我做你的下屬,沒門!所以,你看,勸進的人群裡面就是沒有李鴻章和左宗棠,曾國藩謀反的心底不踏實啊!
-
6 # 剛日讀史
據曾國藩的親信幕僚趙烈文的《能靜居士日記》記載,天京城破後,曾國藩心腹、安徽巡撫彭玉麟藩曾寫下密信給曾國藩,信中說:
“東南半壁無主,老帥豈有意乎?”
曾國藩看後跟心腹趙烈文說: “不成話,不成話,雪琴(彭玉麟)還如此試我,可惡,可惡!”
曾國藩是宗聖曾子七十世孫,晚清名臣,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
曾國藩說過:“國貧不足患,惟民心渙散,則為患甚大。”
曾國藩一生倡廉正之風,行禮治之政,他痛恨西方人侵略中國,但又主張向西方學習其先進的科學技術,主張“師夷之長以制夷”, 對清王朝的政治、軍事、文化、經濟等方面都有深遠的影響。
(處理洋務)
曾國藩是儒家大聖,一生奉行程朱理學,在他的家書裡,不止一次的提到“主敬,無時不懼”、“謹言保身”,提出為人“要勤儉、要謙對、要仁恕、要誠信,知命、惜福”等主張,是一個封建時代的衛道士。
曾國藩一生處在清王朝由盛轉衰的時代,他有著根深蒂固的忠君報國思想。
他招募湘軍的目的是保衛地主階級利益,是“忠君愛國”的具體表現。
他雖然才華橫溢,滿腹經綸,功蓋日月,但他本質上是個書生。
他信奉簡樸,清心寡慾,對榮華富貴並沒有執著的追求。他根本沒有當皇帝的野心。
(慶賀太平)
曾國藩所處的鹹、同時代,清政府雖然已近日落西山,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清政府在北方仍然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曾氏根本不敢輕舉妄動。
攻陷天京後,湘軍上下都大大的鬆了一口氣,從將軍到士兵,都想的是回家與家人團聚,有多少人肯繼續為曾國藩的帝王夢賣命呢?
從封建社會的道義上說,曾氏如果興兵造反,首先是站在了道德的對立面,成為不忠不義,大逆不道的亂臣賊子,立即成為眾矢之的。
不說別人,就是左宗棠、李鴻章等親信將領會不會支援,都是個很大的問題。
(湘軍)
我們再看看國際形式。以英國為首的國際勢力在太平天國之亂後期已堅定的站在清政府一邊,這些帝國主義勢力未必支援曾國藩稱帝。
他們不會把好不容易獲得的在華利益拿來賭。這一點曾氏是早已心知肚明的。
曾國藩這個人,雖然鎮壓農民起義很殘酷,在某些年代被看做人民的敵人,但其實他是個愛民的儒家學者官員。
在他的心中,國家的統一,人民的幸福比個人的利益更加重要,值此內憂外患之下,曾氏決不會讓戰爭再次使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
(曾國藩故居)
曾國藩出身於湖南一個普通農家,可以說他的每一步成長,在他看來都是朝廷的恩遇。
對清朝,曾國藩還是感恩圖報的。
他的一生表明,他是一個忠臣,也願意做一個忠臣,這一點,從他對兒孫的教育上也可以看出來。
還有關鍵的一點,攻破天京後,曾國藩已年過半百,身體也不是很好。
而此時北方還有捻軍沒有平定。
以曾國藩的作風,他是一定要先剿滅捻軍的,所以他馬不停蹄的擔負起剿捻的重任,根本沒有時間去考慮當皇帝的事。
他的嫡系吉字營打下南京後,迅速喪失了戰鬥力,只會搶奪財物和婦女,難堪大用。
他的湘軍集團並不是一個緊密的組織,劉長佑、劉坤一這些人與曾國藩也是合作與矛盾並存,曾國藩就算想造反,又有多大的機會成功呢?
曾國藩的《曾文正公家書》中多次提到他的為人處世原則:“為人須在一“淡”字上著意,”、“不特富貴功名及身家之順逆,子姓之旺否悉由天定,即學問德行之成立與否,亦大半關乎天事,一概笑而忘之”、“功不必自己出,名不必自己成,功成身退,愈急愈好。”
正是曾國藩的“功成身退,愈急愈好”思想,決定了他的人生選擇。
到頭來,仍然被後世人罵滿清一犬奴。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
7 # 葭明通半瓶歷史
題主對“儒家學說”認識不足,才有此問。
你翻翻中國歷史,可有一個大學問家志在“人主之位”的,連志在“權臣之位”的也沒有一個。
張居正夠厲害了吧!財權,軍權,人事權全部在手,君權呢,萬曆年幼無知,太后言聽計從,張居正連曹操也不屑去做。
儒家自漢朝之後,流派分別,各有發展,然也萬變不離其宗——始終在解釋中華文明的正當性,神聖性,合法性。其中,儒教代代有人才,總能與時俱進,順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提出新學說。
曾國藩忠實的儒家信徒,人生志願是立德立言立功,“人主之位”不在規劃中。
曾國藩面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以儒生起兵打太平天國為的是阻止“中華文教”不走拜偶像的邪路,非為其他。
至於建立所謂漢人政權,更是不可能了。
儒家的根本政治綱領裡面有一項叫做“華夷之別”,從來沒有血統之別。何謂華裔之別?凡遵周禮、守禮義之諸侯,皆為華夏之人。儒家在乎的是尊周禮,守禮儀,不管你是漢人,夷人,狄人,還是其他任何血統的人,滿族人已經尊周禮,習禮儀兩百年了,早就是華夏人了,是中華文明系統的人民了。
對,儒家下功夫維護的是“文明”,從不是某個朝廷,某個國家,某個民族。
現代不也有西方哲人說過嘛!“中國是偽裝成國家的文明”。 -
8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比較可笑,先不說湘軍鼎盛期間也沒達到三十萬,加上水師也不過只有十幾萬人的規模,而且曾文正公本人也不可能去造清朝的反。
第一、曾國藩一直以儒家道德體系的衛道者自居。儒家的道德體系簡單來說很簡單,就四個字,忠君愛國。因為在君主專職時代,整個國家都是皇帝一人的私產,所以忠君即是愛國,愛國即是忠君。而曾國藩為什麼要做儒家道德體系的衛道者?因為要鎮壓長毛。長毛屬於邪教造反,而且長毛所到之處造成了巨大的破壞,百姓不是被裹挾從逆就是流離失所。而且長毛除了破壞社會經濟生產之外,還大肆毀滅傳統文化,毀滅民間傳統信仰,長毛所到之處大肆焚燬神廟,甚至連民間的祠堂都未能倖免。所以曾國藩響應國家號召,組建湘勇來對抗長毛。正如曾國藩在《討粵匪檄》中說的那樣:舉中國數千年禮義人倫詩書典則,一旦掃地蕩盡。此豈獨我大清之變,乃開闢以來名教之奇變,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於九原,凡讀書識字者,又烏可袖手安坐,不思一為之所也。在曾國藩看來,他捍衛的不是清朝,而是在捍衛中國傳統文化,也就是儒家的道德體系。既然如此,以忠君愛國自居的曾國藩又如何會去造清朝的反。
第二、曾國藩要造反根本沒有可行性。政治歷來講究平衡,所以除了曾國藩之外,因為曾國藩的邊上還有李鴻章的淮軍和左宗棠的楚軍。僅以李鴻章的淮軍為例,淮軍大約有七萬人的規模,但是全軍不僅裝備當時西洋比較先進的火槍火炮,甚至還裝備了英華人的康格里夫火箭這種大殺器,同時淮軍還有洋教頭負責操練部隊,而且當時戰鬥力最強的洋槍隊也控制在李鴻章手裡。雖然李鴻章受曾國藩提拔,但是李鴻章自從到了上海之後就對曾國藩的要求陽奉陰違,並且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勢力。此外,左宗棠的楚軍也有不俗的實力。如果曾國藩真敢反叛清朝,那麼首先就要面對李鴻章和左宗棠的聯合打擊,而這道關卡曾國藩能不能衝過去還兩說。即便是曾國藩衝破了李左二人的阻攔,也必然會損失慘重,而且後路也被會被二人阻斷。
同時,清朝手裡還有另一張牌,也就是京師守衛部隊。清朝當時得軍事體系,主要是八旗和綠營兩套體系,八旗只有二十萬人左右,綠營大約也是六十萬人的規模。但是因為八旗人數不多,而且還是主力部隊,所以好鋼用在刀刃上的原則,清朝一般不捨的用八旗去拼命,只有在決戰時刻清軍才會動用八旗。而綠營則早已弱化,雖然綠營紙面上有六十萬的規模,但是大部分綠營沒啥戰鬥力,因為綠營不少人並非戰鬥部隊,相當一部分兵員屬於監察河道的、運輸糧食的、維持治安的甚至是農民工,只有京師守衛部隊以及個別邊防部隊屬於尚有戰鬥力的部隊。所以,這批綠營和京師八旗共同組成了首都防衛部隊。
而且,這批部隊也有不俗的戰鬥力,八旗部隊當中的兩三千荊州駐防八旗曾經在三次襄河之戰當中沒讓長毛佔到便宜,湘軍名將塔齊布也曾經打的長毛吃土,而且長毛的北伐軍也在直隸被清軍的首都防衛部隊全殲,更何況,清軍當中的騎兵部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而湘軍則比較忌憚騎兵,湘軍以步兵為主,曾經被長毛的騎兵衝散,後來查明,這批長毛騎兵屬於南下支援長毛的捻子。所以,曾國藩真要造反,首先要面對他們所忌憚的騎兵。
再者,清軍首都防衛部隊,你也可以理解為中央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被洋人重創,清朝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重點是重建中央軍,不僅大量購買西洋槍炮,同時也聘請洋教頭來訓練部隊。所以,曾國藩若要真造反,即便是他突破了李鴻章和左宗棠的堵截,也要在直隸地區被清軍中央軍堵截,這支部隊不僅是滿漢混合的火器部隊,還有大量的騎兵,這時候曾國藩就真是凶多吉少了。
另外,曾國藩要造反,洋人也不會答應。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出於對長毛篡改基督教教義的厭惡以及清政府在戰後調整政策,積極融入列強制定的遊戲規則,所以洋人就不再和長毛勾勾搭搭,而是同清朝合作。而且當時清朝需求量最大的就是西洋火器,供應完全掌握在列強手裡,而且對於長毛,洋人也開始了武器禁運,長毛從此很難獲得西洋火器,所以長毛從此開始走下坡路,人海戰術也難以再奏效。
所以,曾國藩要造反,必然會被洋人在武器供應方面卡住脖子,失去武器支援的湘軍可能和長毛一樣,只能拿老式火繩槍作戰,根本就沒有戰勝清軍的可能。而且,曾國藩要真造反清朝也許最高興,終於可以利用這個機會打壓地方勢力。
第三、曾國藩能否有限控制湘軍都是問題。由於鎮壓長毛之亂,淮軍各級統領都混到了清朝的體制內,地方督撫湘軍佔了絕大多數,記名提督、候補道臺更是一堆。而且,長毛平定之後湘軍兵勇基本上都發了一筆小財,人心思歸,大家都想回家踏踏實實過日子,誰想再打仗?而且混上封疆大吏的湘軍將領只想安享榮華富貴,尤其是那幫記名、候補的官員,只要老老實實等著補缺就可以,沒人會再把腦袋別在褲腰帶上造反。
更何況,剿捻的時候,曾國藩磨破了嘴皮子才動員了一營的湘軍跟隨老帥出征,其他各營根本支使不動。所以,曾國藩要造反,又有多少可行性呢?
說到底,曾國藩要造反,條件根本不成熟,而且曾國藩所尊奉的道德體系也不會允許曾國藩造反。
況且,曾國藩憑藉他的忠誠以及戰功,已經混上了世襲罔替的一等侯爵以及直隸總督,可以說是位極人臣,那麼他有為什麼要造反?就因為他是漢人?
說穿了,如果瞭解曾國藩的生平,就知道曾國藩決不會背叛清朝。但是在民族主義蛋白質以及長毛粉看來,曾文正不背叛清朝就是罪大惡極。也是十分搞笑。
全文完
-
9 # 太陽知識局
我們要分析曾國藩為什麼沒有憑藉攻破南京之時的聲望,兵力直接攻打北京,建立漢王朝,我們要從多個方面進行分析我們得分析曾國藩這個人物 曾國藩是晚清時期考中科舉做官的,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這從他後來使用封建禮教,三綱五常進行管理軍隊可以看出。但是,曾國藩並不存在一種盲目從君的思想,我們可以在思想上否定曾國藩不建立清王朝曾國藩所建立的湘軍,湘軍是指主要為湖南子弟所建立的軍隊。這支軍隊曾國藩所建立的原則為帥選擇將領,將領選擇士兵,這樣的一層層關係決定了湘軍帥不能直接跨過帥來指揮士兵,但是因為湘軍有嚴格的軍規,將死即兵死。所以,綜合以上因素,曾國藩所建立的湘軍並不能完全聽從於曾國藩,內部有很多的勢力。另外,湘軍在攻破南京城之後對婦女姦淫和燒殺搶掠,已經導致湘軍不得民心,曾國藩在民眾之中的聲望已經沒有晚清時期的清王朝時西方列強仍然支援的代表他們所統治的傀儡,
-
10 # 前進19278
曾國藩是湘軍的創始人,率領湘軍打敗太平天國起義,維護清朝的統治,實現了王朝所謂的中興,成為晚清重臣。曾國藩的幕府中,有眾多的高階參謀,網路當時一大批能人,而且攻克天京之後,湘軍勢力達到頂峰,曾國藩手握幾十萬軍隊,可謂功高震主,威震華夏當時就有人建議他攻打滿清政府,但曾國藩最終拒絕了,不但沒有反叛清朝,而且主動削減湘軍實力,使滿清政府放心,表明他沒有叛亂之心,我們不禁要問曾國藩為何要這樣做呢?蘋他當時的全國影響力和軍事實力完全可以和清朝分庭抗禮,甚至消滅清朝建立一個新的王朝,奪回漢人的統治,但為什麼沒有這樣做?這些是我們接下來要探討的原因。
首先,我們知道,當時清政府,雖然經受了太平天國運動的打擊,但是他的統治根基還是比較牢固的,特別是北方地區基本沒有收到戰亂,牢牢的控制在清朝的統治之下,所以說,當時的清政府的實力還是很強的,曾國藩也沒有充分的把握,能夠推翻清朝統治,而且當時南方地區雖然遭受戰火的洗禮,但是大部分人的思想觀念還是禁錮在清朝的統治裡,想要策反當時太平天國暴亂地區的民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說,從整體實力上看,我認為清朝還是要高於曾國藩的,雖然當時曾國藩的軍隊已經超過了清朝的八旗和綠營軍,但是論綜合實力還是清朝佔上風。
曾國藩一心想維護清朝的統治,他的忠君愛國思想還是濃厚的,特別是曾國藩這個名字,就是當時首席軍機大臣穆彰阿給他起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他當國家的藩籬,保衛清王朝。曾國藩是儒家思想的捍衛者,是晚清時期,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維護王朝統治保障皇權專制制度,還是曾國藩的最終目的。
而且當時曾國藩手下將領雖多,幕府的參謀人員眾多,幾乎集結了當時的一大批能人干將,包括左宗棠,李鴻章等。我們也知道,這其中,相當一部分人是忠於清政府的,他們之所以聚集在曾國藩的幕府,就是想透過曾國藩為清政府效力,如果曾國藩反叛清朝,那麼有很多很大一部分人將會反叛曾國藩維護清朝統治,一大批能臣干將將會脫離曾國藩的領導,維護清朝統治,當時,曾國藩很可能沒有推翻清朝統治,反而造成了軍閥割據,造成了比太平天國運動還要混亂,暴亂的局面,最終受傷的還是普通老百姓,曾國藩權衡利弊,還是選擇了繼續歸侵王朝統治,為清朝統治添磚加瓦,拼盡他最後的力量。
曾國藩是個聰明人,我們知道,即使他有能力推翻清朝統治,那麼,玉蚌相爭,漁翁得利,最後結果很可能是曾國藩的湘軍和清政府兩敗俱傷,最後的勝利者很可能是他軍隊中的的其他人,或者是別的勢力趁機奪取最終勝利成果。歷史可以看出,曾國藩的決策還是正確的。不過,歷史也不容假設,對曾國藩的評價也不是簡簡單單就能說清楚的,他鎮壓了太平天國運動,維護清朝統治,實現了王朝中興,他的歷史功績還是可圈可點的。
回覆列表
一,曾國藩思想上忠君愛國,不曾有異心。二,多年太平天國導致的戰亂,民不聊生,此時民心思定。三,清庭對漢一直是分化打壓,時刻防備著。四,曾稱帝推翻清庭,統一中國,要由南向北打,而北利於陸戰不利於水戰,軍事上曾克林訫便是最大的障礙。五,無政治基礎,雖有江南半壁江山,但僅軍事佔有民意基礎渙散。六,國際環境不允許中國有個強勢的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