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岳飛,南宋軍事家,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將,精忠報國精神,深受各族人民的敬佩,戰功赫赫。最後被秦檜陷害,被皇上賜死。讓皇上下痛下決心賜死岳飛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10
回覆列表
  • 1 # 代牧益州閻文平

    你屢次被敵對公司最優秀的員工挫敗,更要命的是對方還比你年輕,等你老了他還能再戰,當你有機會讓他徹底消失,你有放過這樣機會的理由嗎?

    岳飛在金人眼裡,就是這樣的存在。看看我下面說的秦檜做的事就知道岳飛多乖了。說白了就是殺自己人討好強敵,燕王喜被秦王政逼急了連太子都殺,慈禧太后也迫於八國聯軍而殺了支援義和團的官員,難道這些人都犯了本國律令、威脅到君權了?

    岳飛能力突出,業績突出,和包括暴脾氣的酈瓊、韓世忠、劉光世在內的各界人士關係都很好(張俊例外,張俊和誰都處不好),不爭功,避榮寵,不惹麻煩,只認他構家的皇統不認欽宗家(及時改口欽宗父子為“天眷(皇帝家屬)”“丙午元子”,他構還安排過他和建國公(孝宗)見面就差親口託孤了),堅辭兵權,上朝的時候在他構讓他排在秦檜死黨副宰相參知政事王次翁之上的情況下自請班在王次翁下。全國反對和議的時候連滑頭的楊沂中都看不下去出言反對了,韓世忠都殺金使了,岳飛卻只是說宰相這樣怕是要被後世非議的,溫和到秦檜都自以為也許可以拉攏他對付韓世忠了。

    殺岳飛是秦檜的主意還是他構的主意史學界有分歧,但我們要弄清楚,他構和秦檜之間已經不是正常的君臣關係了,秦檜違逆他構意思的事多了去了,所以有觀點認為秦檜殺了人,人死不能復生,他構只能承認。岳飛都涼了,他構還不知情地在找万俟卨和週三畏問案呢。他構如果只想苟安不思恢復,有其他武將也夠了,岳飛死對他也不是不可接受的。

    秦檜的主子姓完顏,不姓趙。

    秦檜的死黨王次翁奉命迎接他構的母親,為了不讓秦檜覺得自己討好太后另有所圖,愣是不以權宜之計報銷太后賄賂金人的費用而是先請示,寧可讓太后在金人手裡多留三天,太后回來就哭著對他構說差點被王次翁害死,他構怒了要殺人,但秦檜知道王次翁是為了取悅自己就很高興,最後王次翁雖然丟了官但這事就這麼過去了。

    秦檜調動禁軍不需要問他構,被儲君晉安郡王(孝宗)說破後就給晉安郡王穿小鞋釦工資,他構只能拿自己的私房錢補貼兒子。

    秦檜破壞宋朝祖制迫害死一群文官,下屬還鼓吹秦城王氣、加九錫,這什麼概念?然而他構直到秦檜要死了才開始收拾秦家勢力,感慨終於不用在膝褲裡藏匕首了。

    畢竟秦檜是《紹興和議》規定的大宋終身制宰相。他構自己都是金爹冊封的大宋皇帝。

    雖然岳飛下獄兩個月,死後抄家都查不出罪證,雖然連有金爹撐腰的資深嶽黑何鑄都看了岳飛的刺字反水給岳飛求情了,但秦檜要岳飛死就像狼要吃羊,是不需要什麼道理的。自汙也是沒用的,岳飛被抄家前他構和秦檜都以為發財了,而趙鼎被整的官宣理由就是貪汙受賄。

    所以有些人自以為比千年前的親歷者又是狗腿遍地的栽贓陷害專業戶的秦檜更清楚岳飛該死的罪證,實在是堪比沒後臺不懂政治還能不到四十歲做到副國級幹部的笑話。秦檜害人連主和派一起害,甚至除了王次翁以外的黨羽也一言不合就貶,難道你宋人均不懂政治,只有秦王兩個懂?

    非要說岳飛有錯那隻能這麼說了:不該從軍,從軍了也不該做最優秀最年輕的抗金將領,皇帝要舔金爹了你卻寧可辭官也不肯從骨子裡跟著舔,奸臣要害人了你不肯搭把手就算了還要救人。

  • 2 # seahow

    這裡面有兩個問題,,第一,人不能預測未來,一切都是生活在“感覺”裡,,對過去的經驗無法爭取理解,一般情況下都是不足或者over,所以孔子中庸,無人可以掌握。。。第二,領導關注的是“大局”,,如同岳飛關注滅金收復失地的大局,而趙構是大宋的“大局”。。大局觀意識現在也如此的,,所以,我們的領導是大領導提拔,群眾基礎湊合湊合不出事即可,,但群眾基礎太好,一般不可能獲得升遷的。。所以奸臣就應和領導的大局觀。岳飛就知道自己的戰功,自然博得奸臣的忌憚。宋抑武重文,高宗的“感覺”就會被奸臣牽引,指導。。。所以,韓世忠閉門謝客,,岳飛太厲害了。。因此,極權體制殺了岳飛而已。各位同學在現實中要圓通,不要表面結黨,,多根大領導接觸,以大局觀引導他的感覺。所以,是體制害死貓,逐漸積累以至於朝代更替,無它,體制爾。。。岳飛民族英雄,可歌可泣可嘆。。。

  • 3 # 靈芸

    在南宋要和金國議和的時候,因為岳飛與朝廷的觀點不同,所以宋高宗和秦檜把就岳飛給殺害了。可是南宋的很多抗金人物比如說張浚、韓世忠、吳階和劉錡等人,都不同意與金國議和,那為什麼只針對岳飛呢?

    因為岳飛觸動了當時最高統治者宋高宗趙構的利益,岳飛性格過於耿直,在軍事指揮上無人能比,但卻缺少政治頭腦,當時在和金國交戰中節節勝利,岳飛一心只想直搗黃龍,收復失地,迎回二聖,收復失地這是毫無疑問的,關鍵在於後面的迎回二聖。

    眾所周知,宋高宗趙構之所以能當上皇帝,是因為兩個大宋皇帝都被金國給俘虜了去,否則他可能這一生都沒有機會登上大寶,坐擁大宋天下,如今岳飛卻要迎回二聖,這是要置高宗於何地,所謂天無二日,二聖迎回之日,必是高宗遜位之時,甚至有可能在日後被父親或兄長當作威脅除掉。

    此時的高宗必定是心亂如麻,如何阻止迎回二聖已成了當務之急,而阻止迎二聖關鍵在於岳飛,只要岳飛死了,那麼就可以讓前線將領迫於無奈的收兵了,但是自己身為皇帝自然要找一個背鍋之人,秦檜此時摸透了高宗的心思,也與岳飛素來不和,於是在高宗的授意下陷害岳飛,高宗遂連發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飛,待岳飛回來後立即就被處死了,可惜岳飛一世英雄,卻成為了政治的犧牲品。

  • 4 # 聽雨喜雨

    民國大師呂思勉及民國著名史學家陳龔祿對趙構及岳飛的評價得出與大眾完全不同的結論,北京大學教授鄧廣銘經過實地考察,也得出朱仙鎮大捷為虛假虛假歷史。

    陳恭祿(1900-1966),中國著名歷史學家,中國近代史專家。

    在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課程。1934年完成了近60萬字的鉅著《中國近代史》,被列為大學叢書之一。

    1936年重回金陵大學任教,為教授。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

    1963年底,撰成《中國近代史資料概述》,對中國近代史史料進行了科學的分類和系統介紹、評價。

    "文革"後,1979年南京大學歷史系召開了隆重的陳恭祿先生追悼會,恢復了他著名歷史學家的名譽。

    陳恭祿先生是中國近代史學科草創時期重要的先驅者之一,陳恭祿是20世紀30、40年代以學術為職業的中國近代史研究者,是一個典型的學院知識分子,他試圖站在學者的立場上客觀地敘述中國近代史,以著作來表白自己的立場和觀點,以學術來影響中國現代政治的發展。主觀上他不傍依於任何黨派,在客觀上卻代表了這一時期中國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的政治觀點和政治立場。

    陳恭祿1944年出版的《中國通史》,評價宋高宗:高宗備受艱苦,崇尚節儉,享受遠不及大將。聽政至勤,幼年曾受良好之教育,愛好書字,大政之決定常為慎重考慮之結果,唯以祖宗之法為精審詳備,不欲有所變更。其收大將兵權,恢復舊制,為其一例。高宗深謀遠慮,過於其後諸帝。

    呂思勉民國大師同樣結論,南宋諸將韓世忠`、張俊、吳玠、岳飛等因為趙構放權放錢,權利及行事風格形同軍閥,飛揚跋扈,各自為政,不聽指揮,無法形成有效合力,再戰再敗。

    至於岳飛,確是冤死,但同收大將兵權以恢復舊制的大背景有關。先是金人深入淮南,形勢危急,高宗詔岳飛赴援,飛不出兵,朝廷深以為憾。大將驕橫,成為嚴重之問題。後召大將並赴行在,及至,罷其兵權,出於韓世忠、岳飛意料之外,其部將至欲為變,即張憲意圖政變,岳飛以此冤死。所以張憲是岳飛之死的罪人。

    趙構是一個很有能力,有嚴格自律,有嚴格紀律的能人。

    比如高宗禪位,歷史上有幾個皇帝強壯之年讓出至高無上的權利的,他的胸懷超過絕大部分人的胸懷,他的胸懷深不可測,不是鼠目寸光之輩可以洞察的,是他讓宋得以延續一百五十多年。

    至於有人說他方便逃跑,只不過這類人連井底之蛙都不如,偉人的想法也是你能理解萬一的?

    紹興四年,傀儡皇帝劉豫在金兵的支援下進犯江南。宰相趙鼎決計請宋高宗御駕親征,魏矼主動請求從徵。當時劉光世、韓世忠、張俊三位大將勢均力敵、各懷私隙、不肯協作。魏矼奉命從中調停,他奔走於各軍,對將領們曉以大義,勸以大局為重、放棄私怨。在他的說服下,各將領表示願意棄前嫌、共禦敵。於是御駕親征,三軍一心,軍威大振,屢戰屢捷。

  • 5 # 穿越時空小蝴蝶

    岳飛反覆多次惹惱宋高宗:1、插手宮闈立儲之事。宋高宗趙構沒有兒子,岳飛還經常提出立太子之事,讓宋高宗情何以堪?2、靖康二年,宋朝徽、欽二宗被金兵擄去,宋高宗才坐上皇位。而岳飛拼死與金兵作戰,目的是直搗黃龍迎回二聖,你讓趙構怎麼辦?皇位拱手讓人嗎?3、在百姓心中,岳飛名望可能高過趙天子,宋高宗能高興嗎?4、金國和南宋議和的條件是殺死岳飛,並且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岳飛才歸來,趙構的話對岳飛不太管用。綜述以上幾點來看,宋高宗一定要殺岳飛已經成定局。

  • 6 # 1238天道酬勤

    在分析這個問題時我要先介紹一下岳飛和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首先岳飛(1103年-1141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人。中國南宋愛國軍事家,民族英雄,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抗金名將,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一。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毒死於臨安(今杭州)風波亭,1162年,宋孝宗時詔復官,諡武穆,寧宗時追封為鄂王,改諡忠武,有《嶽武穆集》傳世。再介紹一下當時宋朝的情況,從960年太祖趙匡胤在陳橋驛兵變開始,歷代皇帝勵精圖治,在當時形成了全國基本統一的強國局面。但在靖康二年四月,金軍攻破東京(今開封),俘虜了宋徽宗、宋欽宗父子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與貴卿、朝臣等三千餘人,押解北上,東京城中公私積蓄為之一空。於是北宋滅亡。趙家臨安政權的建立即南宋開啟,在當時要想恢復南宋疆土鞏固勢力和進一步抗金這個擔子就落在岳飛身上了。既然當時的形勢是這樣。為什麼堅負強國抗金一肩挑的岳飛卻遭當權者殺害呢?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岳飛抗金的終極目標是要消滅金國、救回被擒的二帝回國,一雪靖康之恥。這個終極目標就問題就大了,就真正觸及到趙構的底線自身利益了。一旦抗金成功,迎回二帝這個皇帝誰來做了。基於這個自身利益,憑這點他就要嶄殺岳飛了。第二是宋朝的歷史原因讓他必須要考慮這個問題。宋朝太祖趙匡胤是擁乒自重而黃袍加身得天下的,自唐朝以來這種例子屢見不鮮了。趙構擔心這點不是多餘的。岳飛據守邊關手握雄兵的確讓他可怕,更主要是岳飛在軍隊影響力大,讓趙構認為這是岳飛家裡的軍隊而不是宋朝的軍隊。軍隊隨時可以翻雲覆雨,威協到皇家天下的安危。總結上面兩個原因趙構就一定要嶄殺岳飛了。謝謝大家!

  • 7 # 李志勇LZY

    我試給出,有種可能:

    他比皇上威信還高;

    皇帝早有嫉妒之心;

    壞種一告正好殺他;

    不否其它因讓自盡。

    歷史不詳,僅供參考。

  • 8 # 喜歡歷史的IT男

    在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簡單分析下所有流傳至今導致岳飛至死的原因,什麼迎二聖說、立儲說、岳家軍說、認罪說,不聽命令說,錢財說等,這些說法中,大都把岳飛描敘成一個政治低能兒,其實這是大錯特錯的,當然之所以出現這些錯誤的結論,都要拜秦檜的便宜兒子秦熺所賜,秦檜掌權後,安排便宜兒子秦禧篡改史書,他們不僅在肉體上殺害了岳飛,還要在史書裡把岳飛在殺一次,把岳飛的戰功抹的亂七八糟,把岳飛描繪成一個政治低能兒,只不過是為掩飾他們殺害岳飛的不合理不合法而已!岳飛戰功越低,政治水平越差,他們殺害岳飛的理由越正確。而事實上,他們的目地達到了,直到現在,還有很多人懷疑岳飛戰功,認為岳飛政治低能,是自己把自己玩死了!但是,不管他們在怎麼改,也會留下史書中留下各類蛛絲馬跡!岳飛的戰功和能力,他們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完全抹掉!最後我們透過假設岳飛一直活著,來推斷下岳飛致死的根本原因。

    岳家軍說:這種說法說什麼岳飛的軍隊叫岳家軍,這引起了趙構的不滿,這更是無稽之談,岳飛的部隊軍號:行營後護軍。在這之前還有神武右副軍、神武副軍、神武后軍三個正式的軍號,岳家軍只是民間的說法,當時民間還有韓家軍、張家軍、劉家軍等等叫法!為什麼別人都可以,偏偏岳家軍就不行?

    迎二聖說: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迎二聖”好像是岳飛提出來的,還天天掛在嘴上,天天要把趙佶、趙恆接回來,接回來後怎麼安置,讓趙構讓位給父兄?但是事實恰恰相反,這個口號是趙構提出的,也只有宋高宗趙構才有資格提,而且他不得不提,不提就是背義忘親,是為大不孝,要遭天下人唾罵的,哪怕是裝樣子,他也要在人前裝出一副思念父親、思念哥哥,思念北方親人,每時每刻都希望早日迎接父兄回來的形象。

    他的即位詔書中就有“同徯兩宮之復”之語,這就是“迎二聖”口號的前身。後來,趙構仍時時提起,什麼“敵雖遠去,然南北之民,皆吾赤子,當事兼愛並容之意。中原未復,二聖未還,赦文不可誇大,第使實惠加於兩淮百姓,乃朕指也。”什麼諭曰:‘敵南侵,蓋有窺江、浙之意,賴卿等戮力捍敵,使其失律而去,朕甚嘉之。然中原未復,二聖未還,朕心歉然,卿等其勉之!” 什麼“此不足喜,惟復中原,還二聖, 乃可喜耳。”都是他說的,可見在當時,“迎二聖”絕對是政治正確,文武百官,誰敢不喊,誰不喊誰就是不忠不義。不過岳飛可能並沒喊,畢竟當時他不過是個九品小武官,估計還不夠資格喊這個口號。

    不過從宋紹興五年起,“迎二聖”就由政治正確變為政治不正確了,當然不是因為這一年宋徽宗死在了五國城,沒辦法迎回了,而是因為當時金國有一個陰謀,他們聲稱要把宋欽宗或欽宗的太子趙諶送回開封,由他們重組宋朝,以此取代江南的趙構,建立所謂的宋室正朔。在這種情況下,誰在喊迎二聖不就是在和金國遙遙呼應嗎?

    在這種情況下,岳飛更不可能說什麼“迎二聖”的話了,他在任何場合都不再提迎回欽宗的話,在文字中也精心做過處理。如就在請立皇太子風波的1137年的一份奏章裡,寫的是“異時迎還太上皇帝,寧德皇后梓宮,奉邀天眷以歸故園。使宗廟再安,萬姓同歡,陛下高枕無北顧之憂,臣之志願畢矣”說得多明白。只提棺材不提活人,只說天眷不說具體人,一切終極利益都緊緊圍繞著趙構,岳飛在這方面是非常清醒成熟的!值得注意的是“迎還天眷”這個詞還是岳飛自己發明的,到了後期,岳飛連這個提都不提了。

    立儲說:這種說法認為岳飛身為大將上書立諸,犯了大忌。這種說法正確嗎?我們先參考下岳飛上書建議立儲的歷史背景,當時金人放出話來要扶持趙恆當帝,而趙恆至始至終都沒有退位,如果金人真扶持他未傀儡,南宋趙構就不是正朔了。

    另一方面趙構被金人嚇的不能生育,萬一趙構掛了,沒有皇儲,那邊趙恆又被金人扶持上位。你說哪邊算正統?在金國欲扶植趙氏傀儡上臺時,岳飛提之前有人提,岳飛提之後還有人提,岳飛主動提議趙構立養子為皇太子,這是無可挑剔的忠誠!是在正常不過的盡本分,表忠心,為國家,為趙構利益服務而已!

    認罪說:現在這個說法在網上很流傳。說有個獄卒說了六個“二聖歸,君何往”,還有“迎二聖,便是罪”,還有九字版本“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岳飛就認罪了,就畫押了。

    這種說法對嗎?明顯的不對呀,第一張憲、岳雲被張俊誘補後,被張俊打的體無完膚,仍然不肯自誣承認有罪,也不肯誣陷岳飛,承認張俊、王俊編出來的那封根本就不存在的岳飛讓張憲調兵的書信。他們忍受的嚴刑拷打,受盡屈辱折磨,即使卸脫衣冠,披戴枷鎖,露體赤腳,渾身血染,痛苦呻吟,慘不忍睹,都沒有認那莫須有的罪名呀。

    第二岳飛奉詔回臨安,直接被下獄後,被万俟卨嚴刑拷打,被獄卒厲聲呵斥“岳飛叉手正立”,岳飛只說以一句“吾方知既落秦檜國賊之手,使吾為國忠心,一旦都休!”便任憑獄卒百般拷掠,始終沉默不語,也決不呻吟呼喊。自始至終都不肯自誣。

    而獄卒的那番話,既不是什麼“二聖歸,君何往”,也不是什麼“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而是“君臣不可疑,疑則為亂,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若臣疑於君而不反,復為君疑而誅之;若君疑於臣而不誅,則復疑於君而必反。君今疑臣矣,故送下棘寺,豈有復出之理!死固無疑矣”。這只是客觀的分析了下趙構不可能放岳飛出去,岳飛必死無疑的形勢而已!

    至於什麼畫押,什麼認罪,只不過是無中生有罷了。岳飛在狀紙上只留了8個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而已,這是認罪,這是畫押嗎?這是無言的抵抗呀,這是最後的抗議呀!

    回望一生,三十功名塵與土,轉戰南北,八千里路雲和月,英雄末路,迴天乏力,無限淒涼!岳飛死了,只留下八個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呀! 天日昭昭,郎朗乾坤,怎容岳飛受此下場呀!天日昭昭,蒼天在上,怎容陰霾遮蔽光明呀!

    死前,他已經對這個世界完全失望了,他把信念、忠貞、自己全部交給虛無的上蒼來證明!如果岳飛真的認罪了,他對的起因為拒不誣陷他,而飽受折磨的愛將愛子嗎?對的起自己連日遭受的羞辱與折磨嗎?

    他沒有罪, 可是八百年後,他所保衛的漢民族的後代,卻莫名其妙的說什麼獄卒說了一句話,他就認罪了,就簽字畫押了?就屈服於秦檜了,就至愛將愛子,乃至自己飽受折磨,不肯自誣,不肯屈服,不肯低頭而不顧就認罪了 ?

    而那些說岳飛聽了獄卒的話而認罪的人?你們就這樣信口雌黃、莫名其妙的讓岳飛認罪了,你們對的起八百多年前慘遭酷刑,最後被秘密處決的三位英雄嗎?

    要知道,當年秦檜都沒有讓岳飛認罪呀,八百多年後,你們就這樣完成了當年秦檜做夢都完成不了的事呀?你們把整件事的性質都變了,你們把冤殺變成了正當的刑罰呀,既然都認罪了,承認自己有罪了,怎麼會是冤殺呢?如果是標題黨,博人眼球,無意為之還情有可原;如果是別有用心故意抹黑,那比那些為秦檜洗白,貶低岳飛的人更加可恨!

    錢財說:這種說法說岳飛等四大將,加上吳氏兄弟,成五大藩鎮。先不管唐朝死於藩鎮的前車之轍,南宋地域狹小,作為一個正溯王朝已經不夠格了。而趙構相當於在廢墟上重建了一個國家。連年戰爭,軍費開銷巨大,五大戰區時刻伸手要錢,而戰區內軍政財三權全盤自負,趙構不收軍權不撤三大將不殺不廢韓、嶽,國將不國!理由看似充分吧。可宋朝一直都是以錢買權高薪養官,這是宋朝的立國之本。就算殺了岳飛,那些軍隊還是要吃飯的,還是要花錢的。有議和送給金人的錢,沒有正常的國防軍費?

    不聽命令之說: 這種說法認為岳飛一道金牌召不回,需要十二道金牌才回來?這種說法更是大錯特錯,《宋史·岳飛傳》:“(秦檜)言飛孤軍不可久留,乞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東向再拜,曰:‘十年之功,廢於一旦。’”是一天之內連下十二道金牌呀,岳飛連續接到12到金牌,不是接到一道岳飛不回,又發一道呀!這又不是打電話,打了一遍不回來,在打一遍還不回來,打了12遍才回來!而同為中興名將的劉錡,接到班師詔書置之不理,也沒被砍了(《宋史·高宗本記》: 初,秦檜奏命 [劉]錡擇利班師,錡不奉詔,戰益力,遂能以寡勝眾。)

    另一不聽命令的說法是,不馳援淮西,坐觀勝敗。但事實是淮西之戰,岳飛始終被隔離在戰場之外, 按時間順序排列,金軍侵入淮西,岳飛接到臨安命令渡江馳援,其間有6份來往信函,分別是臨安傳令、岳飛申請長驅中原(兩次)、臨安否決要他火速救淮西、岳飛接令、臨安嘉獎。

    柘皋之戰大勝,臨安傳令三軍:捷書累至,軍聲大張,蓋自軍興以來,未有今日之盛。尚思困獸之鬥,務保全功。”之後張俊令岳飛離遠點,岳飛聽從了,抄送了一份交給臨安,說明自己你為什麼沒參戰。

    趙構很欣賞這一點,親筆寫了一份《御札》給他:“得卿奏,知卿屬官自張俊處歸報,虜已渡淮,卿只在舒州聽候朝廷指揮,以此見卿小心恭慎,不敢專輒進退,深為得體,朕所嘉嘆。” 接著又命令“…卿可星夜提精兵裹糧起發,前來廬州就糧,直趨壽春,與韓世忠等夾擊,可望擒殺兀朮,以定大功…十日二更。”請注意寫這份詔書的日期。“十日二更。”

    十日寫信,渡長江送岳飛手裡,至少需要兩天半。那麼就是十二日傍晚接到詔書。這時候戰爭早已落幕。

    岳飛接到上面“十日二更”釋出的命令之後,急如星火趕赴廬州。後面的詔書追上了他:“…韓世忠八日乘捷至城下,張俊、楊沂中、劉錡先兩日盡統所部前去會合,更得卿一軍同力,此賊不足平也。中興勳業,在此一舉,卿之此行…”

    按時間計算,接到這份詔書時,淮西戰區徹底涼了,張俊、韓世忠、楊沂中、劉錡、王德、金兀朮,都早各回各家了。偌大的淮西戰場,只有岳飛捧著一大摞錯亂的詔書發呆。

    上面就是所謂的十二道金牌和淮西之戰的真相,而宋朝官兒的特色就是不聽話,文官可以當面痛罵皇帝,也可以寫奏章從靈魂到肉體全方面貶低皇帝,不僅不會被殺,還能一罵成名。至於武將,不聽話就更普遍了。比如同時期的四大將之一的劉光世,無論是剿匪還是抗金,想幹就幹,不想幹就不幹,趙構拿他毫無辦法。

    這也不是,那也不是。那真正的原因是什麼?我們不妨反證一下,如果岳飛一直活了下去,那時歷史會怎樣,趙構會怎樣。歷史的車輪一直沒完沒了的向前轉。直到所謂的和平條約被打破的那一天。那時岳飛還在,局勢會怎樣?

    幸運的是這個命題不需要去假設,二十多年後,金海陵王完顏亮率百萬大軍侵宋(號稱500萬,考證30萬左右),南宋國中無人,趙構只好把老病將死的劉錡派上前線。可就是劉錡,讓不可一世的海陵王敗了第一陣,不得不轉移戰場到採石磯,結果碰到了虞允文。可以想象,如果岳飛仍在,他會創造怎樣的奇蹟,然後挾大勝餘威,展平生抱負,直搗黃龍,而趙構呢,唯一的選擇仍然和上次一樣,十二道金牌,硬生生地召回!

    可是就算這一次還是阻止了岳飛,而且岳飛也繼續忠貞,不報復不造反,那下一次宋金戰爭呢,下下次宋金戰爭呢,總不能每次都召回吧,次次踩在刀刃,天天走鋼絲,誰受得了。於是問題回到了原點。那麼想真正解決問題,只有一個辦法,殺掉岳飛!就像獄卒說的“故君疑臣則誅,臣疑君則反。若臣疑於君而不反,復為君疑而誅之;若君疑於臣而不誅,則復疑於君而必反。”

    岳飛死是必然的,致他於死地的是趙構的偷安、怯懦、陰毒狠辣的心理,更是岳飛那超出時代限制的能力。他凌駕於同時期的一切戰將之上,宋、金雙方都找不出可以與之匹敵的人物。人們習慣性地把金兀朮看做他的敵人,把韓世忠當成他的同伴。但這兩個人,從能力、品德、志向都與之相距甚遠,沒有任何可比性。

    金兀朮不必說,一個常敗將軍,戰場上的低能兒而已,只能躲在暗處搞些陰謀策反什麼的。

    而韓世忠呢,同樣讓人失望。《宋史》對他的評價是:“世忠在楚州十餘年,兵僅三萬,而金人不敢犯。”,沒見他拓地復疆,沒見他兵鋒直逼開封,至始至終只能保楚州一方平安,所以韓世忠可以活,他沒有任何威脅。

    而吳玠,他是唯一跟岳飛相近的南宋將軍。南渡之後,他最先重創金軍,收復失地、阻敵於國門之外。他是病死的。就算不死,也不會到大理寺裡去吃牢飯或者被賜死。 因為享樂。煉丹、女色才是他的最愛,他愛這些享樂高於生命,最後死在這些東西上面了。

    趙構對他非常放心,因為他有弱點,是可以收買的!而岳飛和他的軍隊“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宣揚“文官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這跟幾百年後我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三個紀律,八項注意”有啥區別,這種超越時代的覺悟讓別人怎麼活呢,讓別人怎麼與他共存?

    最後,讓我們總結下,岳飛與其說死在趙構、秦檜之手,不如說他死在自己的素質上,太高人愈妒,過潔世同嫌,他死在自己對民族對國家的堅持上。他是一份過於高貴的禮物,不是當時的中國所能承受的。

    就算到了現代,甚至直至今日,秦檜已經死了幾百年了,也跪了幾百年了,但仍有很多人懷疑岳飛構陷岳飛,尋章摘句羅織罪名誣衊岳飛。作為一華人,無論誰都很不願承認這一點。可擦亮我們的眼睛。從上至下審視歷史,就會發現以秦檜為分割線,中國對侵略者的態度是截然不同的!他之前,哪怕再昏庸無能的政府如宋徽宗、宋欽宗等。也只是逃跑,或被抓住後才無奈地忍受;可他之後,哪怕戰場獲勝也割地稱臣,長達15年的黑暗壓制。讓漢民族的精氣喪盡,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有了一股奴性…

    漢民族崇文廢武,血性越來越少,漢唐以來奔放大氣的民族性格不在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內斂保守,而當一個民族失去了對外開拓的血性和霸氣,在歷史的泥淖中不斷的沉淪,等待著這個民族的只能是毀滅,從宋以來,漢民族數次屈服於異族,偏安一隅或者亡天下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了,而在宋以前,異族從來未真正全面統治過漢民族。

    有些觀點指責中國古代的民族主義,但如果沒有偉大的民族主義者,誰來保護我們的文明,誰來保護我們的發展成果,指望敵人發善心嗎?這不是痴人說夢嗎?可能性為零。其他三個古文明的滅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人,只有自強才能自立,而國家要生存發展,只能依靠自己,在弱肉強食的叢林世界中,永遠不要相通道德對敵人的約束,那是絕對不可能的,想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來,唯一的辦法就是鐵血自強,用刺刀而非道德來爭取自己應得的利益,除此之外,別無他法。

    哪怕是想跟人家談判,跟人家去用道德,用法理來爭,那也首先得有粗的胳膊,得能掰過別人,沒這些東西,什麼都白搭,想跟人家談,人家不鳥你,因為你沒有實力,因為落後就要捱打。

    而南宋所謂的和平,用殺掉自己大將,殺掉將敵人打的節節敗退,即將收復故都的大將,自我閹割式乞求的和平,是真的和平嗎?這種和平用什麼來維持?乞求敵人不撕毀合約,乞求對方嚴格遵守合約?兩國之間的正常利益爭端應該是原談就談,要打便打,把長城都拆的一乾二淨,請問用什麼來維護和平?當敵人撕毀合約時,又用什麼來抵抗侵略,用那些簽訂屈辱合約的人?還不是靠那些被棄如敝履的將軍。和平不是靠談,而是以打促談,和平不是靠一紙合約來約束的,而是靠強大的實力來保障的!

    可是總有些人不知出於何種目的,從古至今,即使此時此刻,總有人在為秦檜翻案甚至喝彩。舉出例子來證明秦檜是忠於朝的,所作所為完全合乎當時漢人的利益。 如兩次議和宋朝所得到的土地,與北伐前沒什麼兩樣;而每年的歲貢與沒完沒了的鉅額戰爭支出相比純屬九牛一毛等等…尤其在殺岳飛的事情上,這些人以偏蓋全、以點壓面,說岳飛是南宋穩定的障礙,不殺不足以立國… 這些話都是躲在陰暗的角落,確定了自己不必負任何責任,不用透露真實身份的人說的。其目的不外乎標新立異,譁眾取寵!

    秦檜於國取利之說極其可笑。每一個稍有理智的人都知道,國與國之間什麼都可交易,唯獨土地例外!沒了土地,國家將不再是國家,而一點點喪失土地,會像戰國時秦滅六國那樣,逐一被蠶食吞噬掉!更何況把本國將士浴血廝殺奪回的故土再拱手無償送還給敵人,來換所謂的和平? 至於岳飛怎樣?那根本不是可用利益兩字來衡量的。他以自己的一生的作為,樹立了一個無瑕疵的英雄形象。他在中國的歷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存在!他代表的是漢民族的希望,這東西萬金不易,千城不換,世間沒任何東西能與之相提並論!

  • 9 # 園丁清淵居士

     

    傳統說法是,岳飛因積極抗金,北伐中原,率軍打到了距離開封僅40裡的朱仙鎮,並以500兵勝金兀朮十萬。正在關鍵時刻,被皇帝趙構用12道金牌追回。其後,被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陷害而死,天下冤之。

    岳飛果真是因積極抗金的原因,而被“投降派”頭子皇帝趙構與“奸臣”秦檜聯合置之死地的嗎?

    其實岳飛被殺直接原因是‘企圖唆使部下采取士兵譁變的方式對抗中央軍改’。

     

    岳飛實際死於抗拒“軍改”,最終因“所屬部隊的敏感異動”,而以不救淮西、“妄議中央”等“疑似謀反罪”而被處死。 岳飛的被處死,並非趙構與秦檜處心積慮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事件偶然性。

     

    也就是說,實際岳飛原本不必死!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南宋開國皇帝趙構、宰相秦檜、次相王次翁,主持了一次規模宏大,而且影響深遠的軍事改革。

     

    具體內容是:罷免張俊、韓世忠、岳飛三大帥的軍權,收歸中央。三大帥下屬的統制、統領等將官,全部直屬樞密院管轄,仍原地駐紮。所有軍官銜職稱謂,全部變成“御前+”。要求這些御前統制、統領等將官,將來調發,需三省、樞密院、聖旨三者合一方能調遣。

     

    軍改的實質,就是減去“三大帥”這一“中間層級”,由皇帝直接對統制、統領發號施令,皇帝變成了真正的“三軍總司令”。

    也就是集軍權於中央和皇帝的重大軍事改革。

     

    張俊願意主動接受改編張家軍,韓家軍被張俊、岳飛聯手改編了,這樣算下來,岳家軍沒有得到全面改編。

     

    眾所周知的淮西兵變,圍繞接收整合劉光世部隊的事,岳飛和當時的宰相張浚鬧得不愉快,由於趙構的變卦,岳飛突然撂挑子出走的舉動,讓岳飛與趙構的關係,蒙上了一層陰影,加上後來張憲等岳飛部下鼓動將士鬧事,驅逐中央派去的文官,趙構不得不委曲求全,派人去請岳飛下山安撫部隊;加上後來岳飛不救淮西。。。

    一個將帥擁兵自重,不聽號令,這在任何朝代都是大忌,任何帝王都不能容忍。

     

    岳飛如果識相,此次軍改趕緊主動辭職,交出兵權,那他和趙構的一切不愉快就會一筆勾銷,因為威脅已經解除,趙構肯定也不願落個擅殺功臣的惡名。

    但後來岳飛的不配合加重了趙構的猜忌和擔心,張憲和岳雲的書信就成了導火索,趙構擔心岳飛的部隊會譁變,下一個淮西兵變會重演,才對岳飛、張憲、岳雲動了殺機。。。

     

    韓世忠問秦檜:岳飛夥同張憲陰謀奪回兵權,真有證據嗎?

    秦檜回答道:從岳飛一慣狂妄不馴的表現去看,就算他沒有參與相關陰謀,也脫不了關係的。這就是“莫須有”的由來

        事實上,岳飛被殺時,羅列出來的罪行,主要是說岳飛如何的狂妄(“指斥乘輿”、)和不聽號令(“抵抗詔命”不救淮西)。相對而言,岳飛陰謀奪回兵權,只是放到最後提了一句。岳飛的罪名並非莫須有。

     

         總之,岳飛因為抗金而死經不起推敲,因為積極抗金不只是岳飛一個;“收復失地,迎二帝還朝”,是趙構起兵的口號,岳飛沒有直搗黃龍府的能力,岳飛之死主要是抵制軍改造成的。

  • 10 # 小奔說史

    紹興七年,是岳飛一生中的高光時刻。這一年,起於行伍的他,被擢升為正二品的太尉,並宣撫使兼營田大使,此外武勝軍、定國軍節度使虛銜保留不變。

    此時的岳飛,實職差遣已經與韓世忠、劉光世、張俊三大將平起平坐,超過了四川的吳玠。

    宋朝一貫重文輕武,岳飛已經達到了武人所能攀登的最高點。

    不僅如此,在這一年三月九日,岳飛前往“行在”建康府,獲得趙構單獨接見。在這次見面過程中,趙構將全國大約七分之五的兵力,全部授予岳飛一人指揮和節制,“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除張俊、韓世忠不受節制外,其餘並受卿節制。”

    然而,僅僅過了三年,即紹興十一年歲末,岳飛父子二人並張憲就一起遇害,這短短的三四年,究竟發生了什麼?

    一、突然撂挑子不幹了

    這件事的點火索,是趙構出爾反爾,此前的單獨召見時,趙構表示要將“驕惰不戰”的劉光世罷免,並把劉所統帥的淮西行營左護軍交給岳飛,共五萬二千三百十二人,馬三千零十九匹。

    問題是不久,時任右相的張浚和任樞密使的秦檜一起勸說趙構收回成命。

    理由很簡單,就是趙宋防範武將的家規,提醒一旦岳飛掌權太重,再加上功蓋天下,屆時將後悔莫及。

    趙宋官家帝位是從孤兒寡母手上搶來,做賊心虛的心理一直紮根於列代官家心中,他們同樣擔心別人有樣學樣。

    所以張浚秦檜二人的勸說,很快就讓趙構決定收回成命。

    岳飛如果是聰明人,看到領導改變成命,那就順水推舟,只當沒有發生過這事就好,畢竟淮西行營左護軍本來就不在自己麾下。

    然而,性格決定命運,岳飛在一怒之下,居然作出了最不可能作出的反應:不經同意,就撂挑子不幹。

    按照當時的專制禮法,岳飛要想辭職,必須要經過趙構同意,才能離職。

    結果,岳飛不經趙構的許可,就在從建康返回鄂州的途中,一面上奏朝廷請求解除軍務,一面徑自前往廬山,給亡母守孝。

    這樣做的後果,跋扈的標籤永久貼在了岳飛身上。

    張浚得知岳飛撂挑子,第一時間就向趙構說,“岳飛積慮,專在並兵,奏牘求去,意在要君。”

    儘管岳飛捅了這麼大的簍子,但趙構依然不得不拒絕張浚剝奪岳飛兵權的請求,反而封還岳飛的三封辭職奏札,不準其“求閒自便”。

    而且還派湖北、京西路宣撫使提舉一行事務王貴,參議官李若虛前往廬山請其下山。

    可以說,趙構迫於金國入侵和偽齊壓力,儘管此時還離不開岳飛,但內心深處無疑已經對岳飛產生了深深的疑懼。

    這一點,從趙構於六月份召見岳飛時,所說的一番話可見端倪:

    卿前日奏陳輕率,朕實不怒卿。若怒卿,則必有行遣。太祖所謂犯吾法者,惟有劍耳。

    可見,僅僅三個月不到,岳飛已經從趙構最信任最賞識的大將,變成了最為猜忌的武人。

    這個轉變,固然趙構責任為主,但岳飛驚世駭俗的撂挑子之舉,也不能不說是違背臣下身份的孟浪。

    畢竟,你是朝廷最重要的高官,哪能這樣說不幹就不幹?

    二、建議趙構立太子

    中國古代歷來“太子者,國之根本”之說,太子關係到王朝傳承,所以立皇儲是王朝傳承中的重要大事。

    然而,立太子,也是皇帝的家事,立誰,不立誰,跟皇帝本人的好惡有著莫大的關係。

    因此,自古以來,太子一直都是皇帝的敏感點,朝中大臣輕易不能觸碰。

    但是岳飛卻莫名其妙地要去觸碰這個高壓線,而且是在撂挑子不幹之後不久。

    根據記載,岳飛大約在九月中下旬或十月到建康府覲見趙構的,提議設立皇儲也就在這期間。

    趙構本來有一個親生兒子,但在3歲左右時夭折,他本人也在逃避金兵的過程中,因為驚嚇失去了生育能力。

    問題是,趙構出生於1107年,此時不過才30歲,正值年富力強的青壯年。

    他雖然抱養了兩個宋太祖趙匡胤一系的宗室男孩,進宮撫養預備將來立儲。

    但他本人還是心存幻想,認為或許會發生奇蹟再生一個兒子也說不定。

    所以遲遲不肯確立皇儲的人選。

    但這個問題,根本就不應該由岳飛來提,於私而言,這是皇帝家事,於公而言,武將不能干涉立儲。

    岳飛自己似乎也知道不該提這事,所以才在連兒子岳雲都不知情的情況下, 秘密寫奏摺請趙構立皇儲。

    不出意外,岳飛的建議擊中了趙構的痛處,他冷冷地回答,“卿雖忠,然握重兵於外,此事非卿所當與也。”

    幾個月前撂挑子不幹,現在又來關心國家大事,叫他立儲,換做是誰當皇帝,岳飛這個舉動都已經嚴重觸犯了高壓線。

    而且,這個事,文官可以提,武將卻是萬萬不可提,不要說皇帝已經對岳飛心生嫌隙,哪怕是之前君臣融洽的時候,這種事都不應該去說。

    因此,左相趙鼎得知岳飛此舉後大驚失色,“飛不循分守,乃至於此。”

    事實上,直到23年以後,即紹興三十年,趙構才最終確定宋孝宗即趙眘的皇儲身份,此時岳飛已經死去二十年了。

    但在紹興七年十月,趙構對岳飛的態度卻已經永久地,不可逆轉地發生了轉變。

    三、援兵淮西逗留不前

    儘管有前面兩項理由導致趙構對岳飛心生嫌隙,但撂挑子不幹和建議立皇儲,都只是政治不正確,而不能明白列入死罪。

    所以,宋高宗和秦檜為了要殺岳飛,總共捏造了三條罪狀:

    第一條:岳飛說自己和宋太祖一樣,“三十二歲上建節,自古少有”,意思就是自己和宋太祖趙匡胤一樣,都是在三十歲得授節度使。此外,又在私下罵趙構“官家又不修德”。

    認為岳飛“指斥乘輿”,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第二條:金兵入侵淮西,岳飛前後親受御札十三道,卻“擁重兵”而“逗遛不進”,“坐觀勝負”。

    認為岳飛屬於擁兵觀望,有意逗遛。當斬。

    第三條:岳飛的兒子岳雲寫信給張憲,信中有“可與得心腹兵官商議”,儘管說是信件被焚燒乾淨,但依舊有謀反嫌疑。

    其中,第一條第三條都是口說無憑,沒有任何物證,因此秦檜才對韓世忠說出“其事體莫須有”。

    因此,明面上的罪狀集中在紹興十一年春天的“淮西之戰”。

    紹興九年七八月,金國發生政變,主戰派右副元帥完顏兀朮(宗弼),領三省事完顏斡本(宗翰)殺死主和派人物,包括領三省事完顏蒲魯虎(宗磐)、領三省事完顏訛魯觀(宗雋),以及由左副元帥降任行臺尚書省左丞相的完顏達懶(昌)等主和派。

    紹興十一年春,宗弼以九萬人的重兵突入淮南西路,總兵力約九萬人。

    此時,淮西宣撫使張俊將兵八萬人,淮北宣撫副使楊沂中將兵三萬人,淮北宣撫判官劉錡將兵約二萬人,總兵力約十三萬人。

    但是,趙構仍然覺得不太放心,於是再調駐在鄂州岳飛前去支援。

    這就是岳飛第三次援淮西。

    這是宋金和議之前的最後一場大仗,宋軍先勝後敗。

    其中,二月十八日爆發的柘皋(安徽巢湖)之戰,宋軍擊敗金軍,被列為“中興十三處戰功”之一。

    但在三月九日的濠州之戰,宋軍精銳六萬多人幾乎被金軍全殲,是渡江以來的重大慘敗。

    濠州之戰對宋廷心理影響深遠,打消了此前一年因為順昌、郾城等處取勝而產生的“中興”幻想,所以才有了此後的“紹興和議”。

    事後,宋廷追究戰敗責任,此前被寄予厚望,但全程未曾參戰的岳飛,成了最大的背鍋俠。

    罪狀就是所謂的“逗遛不前”,整個淮西之戰,趙構給岳飛發了十五道御札。

    最早在正月十九日,趙構給岳飛發來第一道御札,提到

    “虜人自壽春府遣兵渡淮,已在廬州界上,張俊、劉琦等見合力措置掩殺。卿可星夜前來江州,乘機照應,出其前俊,使賊腹背受敵,不能枝梧。投機之會,正在今日,以卿忠勇,志吞此賊,當即就道。付此親札,卿宜體悉。付飛。御押。 ”

    核心是要求楊沂中、岳飛援淮西,應對金兵大舉南下。

    岳飛接到手札後,於二月九日上奏,預定“十一日出發,前往蘄、黃、舒州界”。

    趙構於二月十九日接到岳飛上奏,並立即回覆,稱“若得卿出自舒州,與韓世忠、張俊等相應,可望如卿素志。惟貴神速,恐彼已為遁計,一失機會,徒有後時之悔。”

    趙構在手札中,一再強調兵貴神速,然而,柘皋之戰已在當天爆發,此時岳飛和他的八千背嵬騎兵並未到達戰場。

    此後,從二月十九日到三月一日,中間隔了十二天。

    這十多天的時間內,金兵退出廬州北上,張俊於二十日進入廬州,岳飛隨後退兵舒州。

    一直到三月初,都未曾前移半步,岳飛也是未再北進。

    宋軍方面,張俊錯誤地認為金軍渡淮北上,事實上,金兀朮採納叛將酈瓊之計,於三月四日圍攻濠州,三月八日攻破。

    趙構於三月九日得知濠州有警的訊息,立即急令岳飛援濠,但張楊劉相繼率軍北進援濠後,趙構又得到探報說金人有大軍在亳州。

    此時廬州是一座空城,劉琦不在,岳飛未到,所以趙構此時最怕的不是濠州失陷,而是金兵抄後路直逼江岸,“不惟邀截糧道,兼至大信江口並無阻隔”。

    因此再發御札督促岳飛“徑赴廬州”,“以遮蔽江上”。

    因此,從岳飛的實際表現來看,“逗遛”的實際事實的確存在,岳飛在二月底與張俊聯絡後,沒有即時上報朝廷,而是渡江到池州去了,直到三月四日接到高宗御札,才把這個情況彙報,這裡少說耽誤了四五天的時間。

    而從實際效果上來看,岳飛最大的問題在於他以“虜已渡淮”和“前途乏糧”兩條理由逗遛不前,反覆等朝廷命令,沒有主動出兵,導致張俊顧慮廬州後方,不敢全力救援濠州。

    兵貴神速,這個道理岳飛肯定懂,趙構在往來御札中也一再強調這個道理,勉勵岳飛“中興勳業,在此一舉,卿之此行,適中機會。”

    然而,岳飛在實際表現中,卻讓趙構大為不滿。

    結合與當初從鄂州出兵時的曲折事端(包括岳飛曾想借機直搗京洛,以及對出兵方向的疑議)結合在一起,讓趙構極度生氣。

    因為他認為“兀朮再窺濠州,韓世忠、張俊、楊沂中、劉琦皆已提軍到淮上。以卿忠智許國,聞之必即日引道。”

    換句話說,岳飛應該聽到警訊就急速前往,而不是藉口糧草問題或託言“聽候朝廷指揮”來延緩出兵時間。

    綜上所述,岳飛在“淮西之戰”中有著不小的責任,直接結果就是整個淮西之戰,岳飛部隊連金兵的影子都沒看到。

    結合此前岳飛從朱仙鎮被召回的事實,以及岳飛的個人性格來看,他大概還是在為前一年的事情賭氣。

    儘管趙構在御札中安撫岳飛,稱“若一舉奏功,庶朕去年宥密之詔,不為虛言”。

    然而岳飛因為長期積累了與中央和諸路軍帥如張俊等人的積怨,加上本人又不懂得剋制之道,所以這才奠定了紹興十一年歲末的死局。

    四、小結

    以上幾點結合起來,促使趙構加速收回軍權,同時與金國簽訂和議,同時也導致了岳飛走向被謀害的悲劇結局。

    其實,在專制王朝時代,武將大多數很難有善終的結局,歷朝歷代大多數如此,我們可以列出一個長長的名單:李牧、韓信、檀道濟、至於明朝朱元璋,更是大肆屠戮功臣宿將,岳飛只不過是其中之一而已。

    這是因為皇帝首先擔心功臣的能力超越自己,無法駕馭,所以處心積慮要加以除去而後快,岳飛這樣的人,既不像張俊那樣貪財,又不像劉琦那樣能力一般,更加不懂得政治的險惡,自然而然要被趙構加以清除。

    在這裡,引用王曾瑜先生在《岳飛新傳》中所寫的一段話作為結尾:

    岳飛的悲劇是個人的悲劇,更是時代的悲劇。時代的悲劇,透過他個人的悲劇,得到了很強烈、很集中的表現。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活到老,學到老,還有三分學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