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中雪冷

    毒箭在古代戰爭中也是有的,,不過用的不是很普及,一方面喂毒若有不慎可能使自己的人先中毒,這樣會先傷了一些士氣。其次,就算毒箭喂成,對敵軍造成傷亡不小,溫疫會大面積傳播,造成的影響會更大。再次,打仗所耗軍費太大,溫疫盛行開來,藥價會被哄抬更高,這也會讓戰爭的成本更高,導致的經濟狀況更是不堪。再有,毒箭普及會令將士畏手畏腳有心裡陰影,這樣徵兵也就成了一個難題。第五,古人打仗雖多,但是殺人卻不是目的,一是為了儲存自己實力,也本著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理念。因此毒箭是不會大面積使用的。

  • 2 # 大飛熊騎士

    古代擅長使用毒藥毒箭都是獵人居多,在戰爭中上不了檯面,因為古代國家發動戰爭,講究的是“義兵”,“出師有名”,“不戰而屈人之兵”,若有毒箭,只會讓加重恩怨,此其一。第二,不是古代人不懂得變通,不大量使用毒箭,而是古代國家軍事機構平時就要屯聚軍備,以應對隨時爆發的戰爭,所以即便箭上喂毒,如何保持其毒性?如果戰時喂毒,哪有那個時間?再有第三,弓箭講究的是弓和箭,講究的是強勁和平穩,洞穿力和準心,這才是弓箭的靈魂。如果弓箭講究喂毒,即便見血封喉,射不穿對方的鎧甲,那弓箭還有什麼用?

    根據《天工開物》,弓身的製作十分講究堅韌和耐用,會用竹片和牛角層層包裹,在最外面還包上白樺皮,這就要用到持久,耐用膠液固定才行。所以,製作弓身的膠液也講究,一般是魚鰾,雜腸進行熬煉而成。而最好的材料則是石首魚的魚鰾,據說熬成的膠比銅鐵還牢固。至於弓弦,北方用的是牛筋,南方和中原地區用的是蠶絲。所以,有這麼多和動物,植物有關的材料,餵了毒,沾到了弓身,會不會起化學反應,不得而知。而弓箭的箭,主要講究又快又穩,關鍵就是箭羽,最好是雕,次之角鷹,再次鷂鷹,沒有的話,就用鵝翎或者雁翎代替。所以,古代人技術條件有限,能保持弓箭不受潮溼天氣的影響,已經很不容易了,談不上喂毒。

    射箭的人也講究,杜甫有詩云:“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戰場上大開大合,講究的是殺傷力,洞穿性,因此古代稱呼弓箭手不是“射手”,而是“挽強者”,“強人”。《天工開物》提到,上力挽一百二十斤,這是虎力之人了,中力在八九十斤,最下者不過六十斤左右。所以,弓箭手講究的是對敵人的殺傷力,洞穿力,只要能穿透鎧甲,以古代的醫療水平,也很容易造成細菌感染,破傷風之類的病症,用不著喂毒。

    另外,即便技術條件更現代的二戰時期消耗的子彈和消滅的人數比都不小,更何況古代作戰中,消耗掉的箭矢呢?蓋因戰場上的客觀條件限制,哪裡還有時間讓你瞄準?所以,弓箭還有一個作用,就是壓制敵人的進攻,而敵人也會有相應的防護,這必然要消耗掉很多無效的射擊,所以餵了毒,只會造成資源浪費。再比如,一旦弓箭壓制住敵人,還能造成有效殺傷的情況下,那還喂什麼毒呀,直接射死就行。比如,宋金的採石磯之戰,弓箭就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金兵就是被弓弩死死的壓制住,不能渡江,舟船上的金人幾乎被射得全軍覆沒《續資治通鑑.宋紀一百三十五》。

    所以,弓箭在戰場上使用,喂毒不現實,後臺隨著火藥,火炮的應用,就出現了“神火,毒火,劫營火”等火藥型別,其中“毒火”的君臣佐使就是以砒霜,硃砂為君,金汁,銀繡,人糞為佐《天工開物》。火炮自然和弓箭不一樣,弓箭講究洞穿,火炮主要是殺傷範圍,因此用上毒藥能把殺傷力發揮到最大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家鄉最具代表性的早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