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苦丁茶和麥芽糖

    細數古代王朝,從漢朝開始的大一統的王朝,基本就那幾個,兩漢,三國,兩晉,隋唐,宋,元,明,清

    其中,東西漢,東西晉,唐,宋,明是由漢族通知的!

    中原漢人,為什麼統治不了北匈奴

    1,思想和追求,漢人喜歡儒家思想,統治者更是喜歡!

    2,生活習性,漢人久居中原,形成農耕文明!

    匈奴人大多遊牧打獵,善騎射!

    3,飲食,漢民耕種,所以以農作物為食,塞北民族以肉食為主,所以更身材更魁梧兇悍!

    4,軍隊,漢族以步兵為主,擅長陣地,守城!匈奴以騎兵為主,善騎射,塞北地廣人稀,冬季寒冷,不利於大規模的軍隊作戰!反而是騎兵的機動性佔的先機!

    5,制度問題,其實各個王朝也並不是攻佔不了匈奴等民族,只是治理不了,不能讓他們臣服於統治者的淫威之下!!!

  • 2 # 君名盡風華

    秦始皇、漢武帝、明太祖朱元璋都曾經深入到北方長城以北地區,然而沒過多久都退了下來,為什麼我們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呢?

    首先我們來解釋一下,長城為什麼能夠存在,它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唐朝有一首詩是這樣寫的:“但得將軍能百勝,不須天子築長城。”長城一直以來作為中原王朝抵抗北方遊牧民族侵略的前沿陣地,然而,中原農耕民族主要以步兵為主,與北方遊牧騎兵在打仗的同時,基本上都是處於弱勢守勢地位,所以長城應運而生。在中國古代並沒有明確的領土邊境概念,所謂的領土只不過是一種勢力範圍而已。一般說盛唐時期疆域最大有一千六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我們今天兩個中國大小,然而,這種境況也僅僅維持了三年便全面收縮了。真正在古代中國能算得上邊境線的,恐怕只有長城了。

    長城作為邊境線存在,自然民眾並不希望從中原地區不遠萬里遷移到長城以北,民眾力量小沒有統治基礎,自然無法形成行之有效的管理。

    其次,華人有一個特性,在古代體現的尤為明顯,那就是實用主義。

    中華民族作為大河文明的產物,自古以來便是農耕文明長期以來安土重遷,除非自己將來去的地方能夠種植農作物養活自己,否則絕對不會冒著生命危險進行遷移。

    這一點要從長城以北的地形原因理解:

    蒙古高原:蒙古高原地處亞歐大陸內部,從海洋上漂過來的溼氣無法抵達,所以長期乾旱,在那裡生長最為茂盛的作物是牧草,所以這裡是遊牧民族的天堂,但是漢族農耕民族無法染指。

    沙漠戈壁:中國西北地區亦是長期乾燥,再加上當時水利設施建設的不完善,除了一部分,比如河套平原之外,很少有地方適宜生產農作物,生存條件惡劣。

    東北大興安嶺地區:相對於前面兩者來說,東北有三江平原可以生產糧食作物,但是,由於緯度較高,氣候寒冷,農作物產量比較低。直到我們今天也是這樣,東北的大米質量非常好,但是一年只能收一季。當時對東北的開發力度有限,東北的大部分平原地區還是以原始森林為主,野獸出沒猖獗。

    顯然,這樣的地形特徵並不適宜種植糧食作物,這也必然導致了中原王朝即使佔領了這些地區,但是因為不會利用,或者根本就不想利用,最後放棄了這些地區。俗話講,無利不起早,既然我們在那裡得不到我們想要的利益,那又何必勞心費力呢?

    再者而言,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威脅從未消失,長城以北地區本身就並不穩定。

    兩漢時期對匈奴的戰爭,唐朝對突厥的戰爭,元朝對蒙古的戰爭,實際上,本身都是驅離而已,根本不可能達到全部消滅。發動這樣戰爭的目的也非常單純,只要你不再打我走的遠遠的,我也沒必要置你於死地。長城以北地區終究屬於遊牧民族的統治範圍,或者說,活動範圍,無論是像長城以北地區派遣官吏軍隊,還是大規模移民都依然面臨著巨大的威脅。

    最後,是要提一下文化的重要影響,農耕民族的文化以保守著稱,本身對偏遠地區存在偏見。

    中國古代將中原地區四個方位的其他少數民族稱為蠻、夷、戎、狄。所以,從民族情緒和文化上,古代漢族人民是比較不屑與之為伍的(此觀點僅限於古代)。所以放棄這些地區,也在情理之中。

    總結來說,歷史的發展方向永遠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因為長城以北地區並不適合當時以農耕文明為主的中原政權的發展,沒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作為生存資料,所以在文化上還是思想觀念上都會排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子鎮流器式日光燈有哪些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