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不應該是.猶不忍去的情感
唐宋古文雖一定程度地突出了意義表現的中心地位,但未能構成情感表現層面的音樂美,這樣的狀況在晚明小品中發生了改變.晚明小品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出的“獨抒性靈,不拘格套”[17],是晚明小品語言進步的集中體現.在對已有“格套”的擺脫中,以唐宋古文為代表的傳統古文(包括如明中葉追隨唐宋古文的唐宋派古文創作)抑揚頓挫的語音規則被較大程度地擺脫,與之密切相關的載道宗旨也同時被“獨抒性靈”所替代.與唐宋古文相比,以“性靈”為中心的情感表現被更加明確地置放於語言的主導位置,包含在六朝以前的語言發展中、而於唐宋古文中有所中斷的情感表現的推進,在晚明小品中得到重要實現.可以袁宏道《觀第五洩記》一文為例:
從山門右折,得石徑.數步聞疾雷聲,心悸.山僧曰:“此瀑聲也.”疾趨度石鏬,瀑見.石青削不容寸膚,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間,撼山掉谷,噴雪直下.怒石橫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後注.水態愈偉,山行之極觀也.
文中語言組織不再接受外在語音規則的束縛,語音層面的音樂美頗為淡化(誦讀不再是領悟該文美感的合適途徑),而情感表現層面的音樂美得以凸現,——擺脫語音束縛的語言組織已初步獲得了一種自由,這種自由使其能夠較為充分地實現關於情緒氛圍的聯想,成為具有呼喚性質的有序的情感流動.文中“瀑見”以前,語言以急促的節奏向前行進,“得石徑”、“心悸”、“瀑見”的短句和其它語句之迅捷乾脆,成功渲染了緊張的情感氛圍,將對瀑布心嚮往之的急不可耐,及瀑布突然呈現眼前的速度感生動地表現出來.“瀑見”之後,描寫瀑布的語言都突出了一種驚歎感,包括“不容寸膚”之誇張,“皆”之強調,“撼山掉谷,噴雪直下”之比喻,“怒石橫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後注”之跌宕,都有離開物件之客觀存在而以比喻、誇張等形式實現其情感渲染的特徵,這正是一種凸顯語言文字之音符性質的努力.
猶不應該是.猶不忍去的情感
唐宋古文雖一定程度地突出了意義表現的中心地位,但未能構成情感表現層面的音樂美,這樣的狀況在晚明小品中發生了改變.晚明小品代表作家袁宏道提出的“獨抒性靈,不拘格套”[17],是晚明小品語言進步的集中體現.在對已有“格套”的擺脫中,以唐宋古文為代表的傳統古文(包括如明中葉追隨唐宋古文的唐宋派古文創作)抑揚頓挫的語音規則被較大程度地擺脫,與之密切相關的載道宗旨也同時被“獨抒性靈”所替代.與唐宋古文相比,以“性靈”為中心的情感表現被更加明確地置放於語言的主導位置,包含在六朝以前的語言發展中、而於唐宋古文中有所中斷的情感表現的推進,在晚明小品中得到重要實現.可以袁宏道《觀第五洩記》一文為例:
從山門右折,得石徑.數步聞疾雷聲,心悸.山僧曰:“此瀑聲也.”疾趨度石鏬,瀑見.石青削不容寸膚,三面皆郛立.瀑行青壁間,撼山掉谷,噴雪直下.怒石橫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後注.水態愈偉,山行之極觀也.
文中語言組織不再接受外在語音規則的束縛,語音層面的音樂美頗為淡化(誦讀不再是領悟該文美感的合適途徑),而情感表現層面的音樂美得以凸現,——擺脫語音束縛的語言組織已初步獲得了一種自由,這種自由使其能夠較為充分地實現關於情緒氛圍的聯想,成為具有呼喚性質的有序的情感流動.文中“瀑見”以前,語言以急促的節奏向前行進,“得石徑”、“心悸”、“瀑見”的短句和其它語句之迅捷乾脆,成功渲染了緊張的情感氛圍,將對瀑布心嚮往之的急不可耐,及瀑布突然呈現眼前的速度感生動地表現出來.“瀑見”之後,描寫瀑布的語言都突出了一種驚歎感,包括“不容寸膚”之誇張,“皆”之強調,“撼山掉谷,噴雪直下”之比喻,“怒石橫激如虹,忽卷掣折而後注”之跌宕,都有離開物件之客觀存在而以比喻、誇張等形式實現其情感渲染的特徵,這正是一種凸顯語言文字之音符性質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