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沒有一件事情從心底裡面的來觸動自己讓人發憤的話,這個人是不會開啟自己主動學習的道路的。而如果不是內心極端困惑的話,也就不會苦苦思索而最終有所啟發了。
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裡面說過“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不是多次的犯同一個過錯,以至於讓自己痛的徹骨銘心的話這個過錯都是難以去主動改正的。對於一個問題如果不是為此感到困惑不解而冥思苦想的話,也就不能徹悟其中的道理。
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學習、工作,都不是自己主動的,而是被社會裹挾後進行被動的應付。常人去學習,去工作,要麼是為了升學,要麼是為了生存。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去學習並不是為了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去工作也並不是為了一個什麼追求。
所以,我們大多數的人對於學習都是在應付考試,因此對於知識也就有點流於表面,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去對一個道理進行一反三的話,他很可能就做不到。
做不到舉一反三的話,你就不能夠算是真正的弄懂了這個道理(你不能夠進行舉一反三的發揮怎麼能夠算是弄懂了這個道理呢)。而我們要徹底的弄懂這個道理就只有主動的學習,主動的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而人要主動的學習、思考是要有一個動力去促使的,這個動力就是“憤”,只有一些觸動人心讓人發憤的事情才能夠讓人去主動的學習、主動的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進而以獲得解決問題的答案。
這句話的意思是,如果沒有一件事情從心底裡面的來觸動自己讓人發憤的話,這個人是不會開啟自己主動學習的道路的。而如果不是內心極端困惑的話,也就不會苦苦思索而最終有所啟發了。
孟子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篇文章裡面說過“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我們在現實生活中如果不是多次的犯同一個過錯,以至於讓自己痛的徹骨銘心的話這個過錯都是難以去主動改正的。對於一個問題如果不是為此感到困惑不解而冥思苦想的話,也就不能徹悟其中的道理。
現實生活中我們大多數人學習、工作,都不是自己主動的,而是被社會裹挾後進行被動的應付。常人去學習,去工作,要麼是為了升學,要麼是為了生存。我們絕大多數的人去學習並不是為了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去工作也並不是為了一個什麼追求。
所以,我們大多數的人對於學習都是在應付考試,因此對於知識也就有點流於表面,常常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去對一個道理進行一反三的話,他很可能就做不到。
做不到舉一反三的話,你就不能夠算是真正的弄懂了這個道理(你不能夠進行舉一反三的發揮怎麼能夠算是弄懂了這個道理呢)。而我們要徹底的弄懂這個道理就只有主動的學習,主動的進行深層次的思考。
而人要主動的學習、思考是要有一個動力去促使的,這個動力就是“憤”,只有一些觸動人心讓人發憤的事情才能夠讓人去主動的學習、主動的進行深層次的思考,進而以獲得解決問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