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心目中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人用櫻花比喻武士
要了解武士道,先要看看武士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
一般國家都會以猛獸,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櫻花來比喻武士的。
因為他們認為櫻花的幾個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點。
首先,看過櫻花的人都知道,單個的櫻花並不美麗,但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道是注重共性,而非如歐洲武士那樣注重個性的。但他的這種共性實際上比歐洲武士的遊俠精神還要狹隘,這個集團精神和團結精神是不同的,也絕非是愛國精神,他們既不忠君也不愛國,他們愛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團。日本人評價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愛國來評價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誠於自己的武士團,比如戰國時期的真田勇士,明知時期反天皇勢力的武士集團,日本人都給予很正面的評價,評判的標準不是他們的行為是否對日本有利,而是因為他們是終於自己的集團的武士群體,貫徹了武士道精神。
所以,如今小泉執意參拜靖國,日本人不論是反對參拜的還是贊成參拜的,對小泉只有政見上的敵意,對其人格卻都有些敬意,就是這個原因,因為他為了自己的利益集團,寧願冒天下之不韙,寧可在實現自己所在政治集團的理想後結束自己的政治生命。日本歷史上的岸信介等幾位首相為了衝破和平憲法對日本不可有軍隊的限制的時候,也是一樣,寧可解散議會也要透過自己的主張,透過之後自己也因觸犯眾怒而倒臺,但倒臺之後日本人對其人格倒反而更加尊重,其本人倒臺了,但岸信介派,橋本派卻更加壯大,這也使得日本的政治家更加敢於突破種種限制。
二是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並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
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之後豪無留戀的結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自殺並非因為輸不起,也不是因為失敗而感到羞恥才因屈辱而自殺,武士並沒有這麼脆弱,自殺是因為感到自己已經盡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願已經瞭解,自己的一生已經不可能有更大的輝煌了。這時候就應該象櫻花一樣毫無留戀的凋謝。
比如一個武士,因為仰慕一個劍術高手而很想跟他決鬥,自己窮盡精力刻苦練習,多年準備之後終於有了這個機會,此人把這場決鬥看做是自己一生最光輝的時刻,好象自己就是為等待這場決鬥才生存的。但一交手,卻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對手。
失敗的武士自殺了,並非因為感到後悔和屈辱,而是感到很大的滿足,感到自己一生的目標已經實現了,自己努力了,得到機會了,在決鬥中自己的人生放出了最大的光輝,在這光輝之後人生應該嘎然而止,不該再有什麼留戀。
所以武士的自殺並非如我們所想的是要洗刷恥辱,或是輸不起,正相反這是源於其自己對自己生命的一種覺悟,一種對自己已經達到頂峰的一種判斷,是一種滿足,是對櫻花凋謝的悽美的一種嚮往。
上學的時候問日本外教,之後也問過好幾個日本人,用最簡單的話概括武士道怎麼說,他們說“武士道是對死的一種覺悟”,武士道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而是死亡,田園終老的武士不是好武士,戰死沙場或者自殺才是理想的歸宿。
武士道精神的典型行為――切腹
日本人心目中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人用櫻花比喻武士
要了解武士道,先要看看武士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形象。
一般國家都會以猛獸,猛禽比喻武士、英雄。但在日本是以櫻花來比喻武士的。
因為他們認為櫻花的幾個特性很符合武士的特點。
首先,看過櫻花的人都知道,單個的櫻花並不美麗,但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是很相似的。
武士道是注重共性,而非如歐洲武士那樣注重個性的。但他的這種共性實際上比歐洲武士的遊俠精神還要狹隘,這個集團精神和團結精神是不同的,也絕非是愛國精神,他們既不忠君也不愛國,他們愛的是自己所在的武士集團。日本人評價武士也不是以是否忠君愛國來評價的,而是看他是否忠誠於自己的武士團,比如戰國時期的真田勇士,明知時期反天皇勢力的武士集團,日本人都給予很正面的評價,評判的標準不是他們的行為是否對日本有利,而是因為他們是終於自己的集團的武士群體,貫徹了武士道精神。
所以,如今小泉執意參拜靖國,日本人不論是反對參拜的還是贊成參拜的,對小泉只有政見上的敵意,對其人格卻都有些敬意,就是這個原因,因為他為了自己的利益集團,寧願冒天下之不韙,寧可在實現自己所在政治集團的理想後結束自己的政治生命。日本歷史上的岸信介等幾位首相為了衝破和平憲法對日本不可有軍隊的限制的時候,也是一樣,寧可解散議會也要透過自己的主張,透過之後自己也因觸犯眾怒而倒臺,但倒臺之後日本人對其人格倒反而更加尊重,其本人倒臺了,但岸信介派,橋本派卻更加壯大,這也使得日本的政治家更加敢於突破種種限制。
二是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並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
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最大的價值,之後豪無留戀的結束自己的生命。
武士自殺並非因為輸不起,也不是因為失敗而感到羞恥才因屈辱而自殺,武士並沒有這麼脆弱,自殺是因為感到自己已經盡到最大的努力了,自己的心願已經瞭解,自己的一生已經不可能有更大的輝煌了。這時候就應該象櫻花一樣毫無留戀的凋謝。
比如一個武士,因為仰慕一個劍術高手而很想跟他決鬥,自己窮盡精力刻苦練習,多年準備之後終於有了這個機會,此人把這場決鬥看做是自己一生最光輝的時刻,好象自己就是為等待這場決鬥才生存的。但一交手,卻發現自己根本不是對手。
失敗的武士自殺了,並非因為感到後悔和屈辱,而是感到很大的滿足,感到自己一生的目標已經實現了,自己努力了,得到機會了,在決鬥中自己的人生放出了最大的光輝,在這光輝之後人生應該嘎然而止,不該再有什麼留戀。
所以武士的自殺並非如我們所想的是要洗刷恥辱,或是輸不起,正相反這是源於其自己對自己生命的一種覺悟,一種對自己已經達到頂峰的一種判斷,是一種滿足,是對櫻花凋謝的悽美的一種嚮往。
上學的時候問日本外教,之後也問過好幾個日本人,用最簡單的話概括武士道怎麼說,他們說“武士道是對死的一種覺悟”,武士道的理想境界不是生存,而是死亡,田園終老的武士不是好武士,戰死沙場或者自殺才是理想的歸宿。
武士道精神的典型行為――切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