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變張方塊3

    肯定張良啊,興漢四百年,劉邦呂后都問計他。且自己最後全身而退逍遙快活。後世諸葛亮累死,劉伯溫被害死。只有興周八百年的姜子牙比他厲害。所以文廟張良副祭。至於韓信,最後死在一個婦人手機裡,你說誰聰明?

  • 2 # 雲封9018

    要看在什麼方面比較,其實劉邦早有總結:劉邦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張良字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供給軍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1、在軍事戰略上,韓信比張良聰明。之前劉邦屢戰屢敗,拜韓信為將後韓信指揮百萬軍隊核下之戰逼死項羽。可以說,沒有韓信的軍事才能,劉邦得不了天下。2、在謀略上,張良比韓信聰明。張良能讓項羽放過劉邦。可以說,沒有張良的計謀,劉邦早死在鴻門宴上了。3、在政治手腕和做人上,張良比韓信聰明。張良知道君君臣臣,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會審時度勢,放棄功名利祿,功成身退,歸隱修道,善老而終,而韓信個性孤傲,狂妄不羈,先不念劉邦知遇之恩,在劉邦危險的時候挾兵力要求封王。以致被別人誣陷反叛,被從楚王貶為淮陰侯。繼而心有不甘,以致身敗名裂未央宮遭呂后株殺,方知狡兔死,走狗烹。4、在氣度上,韓信與張良平手。均能忍小事而為大謀,韓信甘受跨下之辱,最終成就大業。張良下邳圯橋受書,有了圯橋進履,安知非福的故事。

  • 3 # 減水書生

    很多事情都是以成敗論英雄,按照這個思路,可以做如下兩個判斷:

    聰明,如果專指情商表現,張良應該碾壓韓信。

    聰明,如果專指業務表現,韓信應該碾壓張良。

    但是,拋離結果單看行動,情商表現和業務表現兼而有之,韓信和張良,應該不相上下,甚至韓信更勝一籌。

    1.張良之無奈張良多病,未嘗特將也,常為畫策臣,時時從漢王。

    這是史書的記載。

    但是,果然如此嗎?

    公元218年,32歲的張良便組織了博浪沙刺秦皇。

    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張良就是一個江湖遊俠。

    前209年大澤鄉起義、天下反秦,此時的張良41歲;跟隨劉邦入關,此時的張良44歲;韓王成被殺、正式投奔劉邦,此時的張良45歲。

    古代人的平均壽命低,不是因為本身壽命就低,而是因為醫療和戰爭,特別是小孩子和壯丁死得太多,拉低了平均壽命值。

    但是,一個人熬過了35歲,以後基本上也就能到60歲了,而且張良活了74歲,比劉邦還長命。

    所以說,張良身體不好,解釋不了其為何不“特將”。

    張良雖為南韓貴族,但曾經遊俠江湖20年,亂軍中取上將首級,做不到;但是,張良也有超過一般人的身體素質。

    再說,既然能在劉邦帳下聽命,為何就不能自建幕府、獨領大軍呢?

    所以,關鍵的原因是劉邦不允許。

    他寧可讓自己的親戚劉賈和自己發小盧綰成為方面軍司令,也不允許張良特將一軍。

    後來的事實證明,劉賈和盧綰這兩個人,一個比草包強、一個就是草包。

    其原因就是張良本事太大,劉邦擔心駕馭不住。

    天下已定,張良死活不在朝中任職,寧可“自甘墮落”地去修仙。

    因為皇帝劉邦對他有疑慮,因為沛豐將領容不下他這個外人。

    人生之大無奈,不是“既生瑜何生亮”,而是空懷蓋世才華而無用武之地。

    功成身退的子房兄,看似很瀟灑,實則很無奈。

    2.韓信之果決

    濰水之戰後,韓信猶豫,要不要聽蒯通的,實現天下三分。

    當了楚王后,韓信猶豫,要不要造劉邦的反,與漢爭天下。

    做了淮陰侯,韓信還在猶豫,到底什麼時候造反,滅掉大漢。

    進入長樂宮前,韓信還在猶豫,反還是不反。

    韓信一直猶豫著走到了生命的盡頭,真正是:存亡一知己、生死兩婦人。

    但是,韓信也有果決的一面。

    跟項羽,見英雄無用武之地,辭職走人,連招呼都不打。

    跟劉邦,見英雄無用武之地,直接逃跑,管你劉邦是誰。

    要長期留住韓信這個人才,劉邦必須得拜韓信為大將軍。

    要長期佔據韓信這個英雄,劉邦必須得讓韓信自領一軍。

    就這一點來說,韓信比張良的情商要高。

    韓信硬是在沛豐將領之外“特將”一軍,而且最後能夠成就封王畫地的人生頂峰。

    韓信才華已盡顯,而張良呢?

    除了一個合格的參謀長,甚至就是一個普通參謀,他的作為著實不大。

    有此蓋世才華,卻文不能治國、武不能拓土,給他一個河北三萬戶又如何?

    張良的志向不是萬戶侯,所謂留戀舊情、討封留地,實際上也是一種“遊說”地表忠心。

    但是,大漢首功依舊跟張良沒關係,大漢丞相也依舊跟張良沒關係。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都是相互的,韓信之果決,所以劉邦必須得讓這個英雄去成就功名。劉邦不給機會,韓信就會再別沛公,到別處謀發展。

    而張良就沒有韓信這樣的果決。

    他沒有二心地一直跟隨劉邦,沒想過逃跑、也沒想過改立門戶。

    而結果就是:子房兄一直打工到底,看著劉邦成為大漢天子,看著韓信拜為楚王。

    3.以結果論“英雄”不合理

    張良優哉遊哉地活了70多歲,而且蔭庇了子孫。

    韓信連四十歲都沒活到,而且被呂后族滅。

    看來,韓信遠不如張良,至少在情商層面,韓信未能保身啊。

    但是,單純地以結果論,一點兒也不合理。

    畢竟韓信為了成功奮鬥過,他是功敗垂成。

    即便身死族滅,韓信的蓋世武功,不僅稱名當時,而且傳之後世,兵仙之名就是明證。

    張良雖然明哲保身了,但他可以做出更大的成就。

    漢初丞相,是蕭何更合適還是張良更合適。

    蕭何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合格的後勤部長,但是大決策卻都是張良給定下的。

    下邑奇謀,劉邦兩線作戰,張良規劃的;阻封六國之後,劉邦不能務虛名,張良阻止的;大封功臣,劉邦就是虛封也得封,張良建議的;定都關中,雄踞關中以制中原,張良定下的。甚至,換不換太子這麼大的事情,也是張良主見的,蕭何連個影子都沒有。

    如果就實際論,宰執天下的丞相府,應該誰更合適?

    蕭何最合適,因為劉邦能控制蕭何,而且蕭何沒有劉邦本事大。

    還因為在一系列的過程中,張良都沒有去爭一爭,也沒有發展自己的勢力去幫他爭一爭。

    張良認命了,他沒有去爭,所以明哲保身了。

    以這個結果來比較張良與韓信的情商、甚至聰明,是不是有失偏頗。

    楚漢爭霸期間,假如張良去爭一番,自領一軍入韓地,他是不是可以也能封王。

    天下大定之後,假如張良去爭一番,也要在朝堂立足,呂后勢力是不是也能成就子房兄的大漢丞相之位。

    他都沒有去做,也就沒了建功立業的機會。

    韓信猶豫著要造反,只不過沒有把握好機會,但是他確實去努力了。

    失敗了,不能說韓信情商低。

    張良一直明哲保身,一直逆來順受,但是他也失去了展現才華的機會。

    活下來,不能說明張良情商高。

  • 4 # 木林普法

    都能在歷史上留名,都能成為開國三功臣,都是那個時代的頂級英雄,都聰明!開國英雄中,歷來文臣大多都能善終,武將特別是武神級英雄都被殺,韓信之死,是必然!

  • 5 # 華商遺蘊

    張良善用謀略,自然更善於保身!韓信善用戰術!韓信不是武夫,卻能夠戰無不勝自然說明他的戰術的厲害之處!相較而言戰術至少要有一個假想敵,否則就沒有一個執行上的著力點!天下初定韓信自會認為該論功行賞了!可事實是論功韓信封王綽綽有餘,而封侯自然會讓他心生不滿!試想曾經是自己的下屬,到分封的時候卻是平級甚至比自己還高一級,面子肯定也掛不住!但是他沒能換位思考,做為劉邦他更關心的是怎麼能夠江山永固,大風歌裡就有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所以說劉邦的態度是矛盾的,既想用他又不敢用他!所以說韓信的危機意識太弱也是問題的關鍵!而謀略又分張良的陽謀和陳平的陰謀,雖然都善於總計,但是因為張良的計策更加光明正大而使其在歷史上的形象趨向於正面!回來再說韓信,韓信也是有一定謀略在裡面,但是僅侷限於在用兵的時候。這個時候的韓信就有點像吳三桂了,既想反又下不了決心,然後又想反!矛盾的心理讓他變得優柔寡斷,問題是他不會想到後面還有一個狠角色呂雉,所以歷史的形成是由不同的因素構建成的!

  • 6 # 王祖恆

    李凌宇

    張良善用謀略,自然更善於保身!韓信善用戰術!韓信不是武夫,卻能夠戰無不勝自然說明他的戰術的厲害之處!相較而言戰術至少要有一個假想敵,否則就沒有一個執行上的著力點!天下初定韓信自會認為該論功行賞了!可事實是論功韓信封王綽綽有餘,而封侯自然會讓他心生不滿!試想曾經是自己的下屬,到分封的時候卻是平級甚至比自己還高一級,面子肯定也掛不住!但是他沒能換位思考,做為劉邦他更關心的是怎麼能夠江山永固,大風歌裡就有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所以說劉邦的態度是矛盾的,既想用他又不敢用他!所以說韓信的危機意識太弱也是問題的關鍵!而謀略又分張良的陽謀和陳平的陰謀,雖然都善於總計,但是因為張良的計策更加光明正大而使其在歷史上的形象趨向於正面!回來再說韓信,韓信也是有一定謀略在裡面,但是僅侷限於在用兵的時候。這個時候的韓信就有點像吳三桂了,既想反又下不了決心,然後又想反!矛盾的心理讓他變得優柔寡斷,問題是他不會想到後面還有一個狠角色呂雉,所以歷史的形成是由不同的因素構建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少年派》你最喜歡哪個家庭?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