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永興人生

    我個人非常敬佩岳飛,他忠心為國,為大宋投身軍營,不畏生死和侵犯大宋的外族抗爭。為民,收復不少被金國強佔的失地,所到之處百姓都稱之為“岳家軍”,可見所到之處都受到百姓的歡迎和愛戴。所謂金國或民間傳說“撼江山易,撼岳家軍難”。金國初起打的宋朝,二帝被抓,國家遷都 ,撼江山易,和岳飛打戰敗多勝少,幾乎是沒有戰役的勝利。朱仙鎮一戰,金國精銳盡失。再打下去,金國已經無力量還手就可以迎接二帝回國。秦檜是在被金國放回國的,也就是間諜。曉以利害忽悠趙構,如果二帝回來,趙構的皇位就得還給徽宗,(趙構好像是徽宗的侄兒,趙構是在二帝被抓後,國不可一日無君,大臣臨時架起來做的皇帝),所以在主和派和趙構的打壓下,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就義於風波亭。

  • 2 # 陸棄

    岳飛之所以被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是因為給他造的罪名不對。說岳飛謀反,肯定是莫須有了。岳飛沒有謀反之心,也沒有謀反的行動。以這個罪名讓他死,自然是冤死。

    但岳飛卻有必死的理由,只不過不便對外宣傳罷了。在過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時代,宋高宗趙構讓岳飛死,是有他的充足的理由的。

    第一、岳飛有違旨之心。岳飛雖然是為了抗敵,但皇帝已經讓你撤軍了,而且發了金牌。但你就是不想撤,直等到皇帝連發十二道金牌發撤軍。要知道,你是一員武將啊,你的軍隊是皇家軍隊,是趙家軍,而不是岳家軍。如果你把國家的軍隊,當成了你自己的軍隊,對於皇帝意味著什麼?意味著你隨時可能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這是宋朝的皇帝最忌憚的。

    第二、岳飛的理想,是直搗黃龍府,迎回二聖回朝。這話天天喊,會讓皇帝很不爽的。難道你想三個皇帝同時坐在金殿上嗎?不顧皇帝的感受,喊皇帝不愛聽的口號,有點不知進退了。

    第三、皇帝因為戰爭,失去了生育能力,沒有親生兒子。而你一個武將,卻進言讓皇帝抓緊立嗣,皇帝年輕力壯的,活到八十一歲才得病逝世,你早早地要皇帝立嗣是什麼意思?

    第四、皇帝的意思,是以戰促和。這是皇帝的國策。而你違反皇帝國策,該戰戰,不該佔也戰。讓皇帝怎麼說你才明白呢?

    第五、金國與宋和和談的前提,便是要你岳飛的命。你不死,這和談怎麼談?

    所以,岳飛必須死。不是莫須有。而是必須有。

  • 3 # 獨行山人

    岳飛,是一位文武兼備的人才,治國安邦的良臣。雖然文武雙全,但他不太懂得帝王術,這是他招致殺身之禍的根本原因。

    在岳飛登上歷史舞臺的那個年代,正處於北宋和南宋交接的時代。沒有那個時代,也就不可能造就名垂青史的岳飛。沒有那個時代,也不可能使初放光芒的民族英雄及時隕落。是時代造就了他的英雄行為,也是時代毀滅了他的大好前程。

    由於金國的崛起,宋金完全處於分庭抗禮的對立面。兩國為保和平,互派了人質。趙構就是宋派往金國的人質。趙構這個時候的身份是王子,封康王。從這一點說明,趙構在趙宋王朝中的地位不高,也就是說他是一位可有可無的王子。回頭再看他的出身,他是宋徽宗趙佶的第九個兒子,是庶出。的確,與剛才所說的比較一致,他不受父皇的待見。老父皇兒子較多,又是庶出,又沒啥特長。這就註定他與父親關係比較疏遠。

    由於靖康之變,欽徽二帝被掠往金國,而趙構又從金國逃回,機緣巧合的被擁立為新君,這可是驚天鉅變啊。雖然被金兵一路追逐南下,甚至漂泊到了海上,但是,有他在,趙宋王朝就沒有被滅亡。他及時啟用岳飛抗擊金兵,岳飛也不負眾望,金兵在岳家軍的打擊下,一路潰退到黃河以北。這時候,趙構已經心滿意足了,不能再抗金國了,真要是幹趴金國,父兄南迴,就威脅到他的皇位了。剛才也說過了,他們之間也沒有什麼父子兄弟感情。到此為止,見好就收吧。可是沒有辦法把想法說出來。文武全才的岳飛不懂得帝王術,嚷嚷著要直搗黃龍,迎回二聖。眼看著就要實現自己的報國夢了,十二道金牌召回了他,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在風波亭,時年三十九歲。可悲,可嘆。

  • 4 # 歷史吐槽機

    其實仔細看史書這個問題就很好解釋,岳飛抽身晚了。他抽身太晚並不是因為棧戀權位,而是因為這人太有良心。他其實知道自己已經很危險,但良心還是迫使他做一些必須去做的事情。比如保下劉琦,再比如安撫韓世忠舊部。

    南宋初期有三大帥的說法,就是張俊、韓世忠和岳飛。淮西之戰後,為了收攏兵權,也為了議和阻力小一些,所以將這三人都升入樞密院,變相解除了兵權。這三人其實可以看做是主戰派的旗幟,三人不倒,主戰派就總會懷有一絲僥倖。升入樞密院後張俊很快向主和派靠攏,基本解除了人身方面的危險。所以韓世忠成了第一個被攻擊的目標,同時劉琦也因為淮西之戰被攻擊。

    如果岳飛是個腹黑或者自私的人,他在這時抽身而退,其實大機率會保全身家。但良心迫使他先給劉琦求情,又在傳言韓世忠舊部不穩時和張俊一起去安撫,當清點名冊時發現韓世忠只有三萬多兵卻在楚州擋了金軍十年時,還感嘆韓世忠是奇特之士。之後張俊想分化韓世忠舊部,且攛掇岳飛出頭,岳飛如果出頭做這件事,也就自絕於主戰派,還是能保全身家,但良心迫使他再次拒絕了張俊,不肯陷害韓世忠。也許如果岳飛出頭,那麼今天的歷史中韓世忠就是岳飛,而岳飛會變成張俊,張俊則成為韓世忠。換言之,對付岳飛的手法,最初是收拾韓世忠的。這時的岳飛應該已經知道有人準備下手,連巡撫工作都不敢再做,立刻回到京師,馬上請求不再復出掌兵,所有的僚屬都歸朝堂所有。

    張俊楊沂中屢言淮西之戰劉錡不力,謂其怯懦,至是罷其淮北宣撫判官,岳飛乞且留錡掌兵。——《三朝北盟會編》飛點簿方知世忠止有三萬餘人,乃在楚州十年餘金人不敢犯,猶有餘力以侵山東,可謂奇特之士也。——《三朝北盟會編》初岳飛與張俊同至楚州撫諭韓世忠軍,飛與俊議事不合,歸至行在,飛請獨留不復出掌兵,其寮屬皆乞宮祠而去。——《三朝北盟會編》

    但時間已經太晚了,為了讓主戰派畏懼閉嘴,三大帥必須得拿出一個來做嚇唬猴子的雞。岳飛保住了劉琦兵權,保住了韓世忠性命,已經不可能有人再來保他。即使他交出兵權,交出一切權利,遠離朝堂,回到廬山舊居養病都不行。

    所以老朽覺得岳飛之死是南宋朝堂最骯髒的一次政治謀殺,那些人根本不在乎死的是誰,只要他的分量足夠讓主戰派閉嘴就好。岳飛死於紹興十一年臘月二十九,紹興十二年二月南宋即遣使向金國遞交誓表稱臣求和,朝堂之上,再無異議。這份和議造成最惡劣的影響不是外交稱臣受封的恥辱,不是失去山西、漢中最後的馬場,而是將北方百姓徹底拋棄,即使他們南逃到宋境也會被遣返。徹底斷掉了宋朝的民間基礎,之後歷次北伐,北方百姓再沒有喜迎王師的熱烈,只剩下默默的冷眼。甚至後來金國或蒙古南征時很多士兵和將領都是北方漢人,這個民族之後百年在自相殘殺。而被殺害的岳飛,千年之下,已成不朽。

  • 5 # louanhuamingyouyicun

    《′民族英雄岳飛之死為什麼叫做千古奇冤?》答:一心報國的岳飛,為什麼會被趙構以“莫須有”的罪名誅殺?

    近來,為秦檜翻案之風愈演愈烈,有人變成戲法,立各種名目為秦賊開脫,逆歷史潮流而動,開歷史倒車,妄圖毀我長城,顛倒歷史,讓英雄岳飛蒙千古奇冤,讓奸賊秦檜從恥辱柱上解脫.讓這位已跪千年的軟骨頭從地下站起,用心何其險惡?試問,人民會答應嗎?歷史會答應嗎!結論是:螳臂當車不自量,一枕黃梁再現。蚍蜉撼大樹談何易,小丑妄想而已!丹青書.石碑刻,烙印深深刻民心;英雄名.萬古揚,精忠報國難挑剔;若無秦賊害忠良,歷史重寫未可知!以我中華.鋼鐵長城,豈任邪惡扭曲!呸.呸呸!謬論歪理;去去去,歷史垃圾!別厚顏無恥,妄費心機,自討無趣,落得個身敗名裂,一臭千里!

    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堅決抗金,其壯舉人民頌揚,其美德鐫刻歷史;任你魔爪狂舞,狼牙亂撕,鬼域伎倆,機關算盡,也不過妄費心機!

    千古奇冤,風波亭上;烏雲遮月,大理冤獄。忠臣鐵骨錚錚響,奸賊魔鬼聲聲厲;岳飛問心無愧,蒼天日月可鑑!岳飛精忠報國,皇天厚土深知!為苟且偷安.“議和”,迎金國利益“和議”。秦檜漢奸為金犬––任之驅使.唯命是從,金人叫向東豈敢向西!“殺岳飛,才可議和!”金人威脅逼迫,趙構奴顏卑膝,秦檜犬馬使力。“莫須有”王氏淫婦發明,既然找不到岳飛的罪名,“莫須有”就足以致其死地!秦賊夫婦為何關跪?因良心喪盡.蛇蠍毒徹.助紂為虐.詞窮理屈!為金國孝犬馬之勞;為私利傾蛇蠍之力!慘害民族英雄岳飛.天道難容,當跪!毀我華夏長城.人民不依,必懲!忠魂悠悠飄太空,千古奇冤!精忠報國遭屠戳,天地難容!冤,冤,冤!人民千載悼忠魂!烈,烈,烈!歷史萬載刻英名!毒,毒,毒!秦賊夫婦唯長跪!臭,臭,臭!奸賊萬代留罵名!

  • 6 # 聽雨喜雨

    我好為人師,來給史盲普及歷史,普及智慧,讓某類人不至於一直做個糊塗蟲。

    為什麼要普及智慧,普及認識能力。一心報國,一心幹什麼來評價事務明顯不專業,很空洞,容易成為失敗的藉口。評論事物主要看結果,而不是看思想。對岳飛用一心報國,大公無私來評論,都是空話,都是後人評價 ,要落實到實處,要根據實際行為及後果來判斷。

    所謂一心是站在自己的角度,還是站在國家高度,這樣的一心是否符合國家大方向呢,對於大方向是否是錯誤的呢,誰來確定。當然是皇帝來確定,皇帝需要為整個國家負責,大將只需要為自己的一支部隊打仗負責,不是一個層次。

    好心辦壞事的太多了,因為好心辦了壞事就不應該被處罰嗎。

    韓復渠也沒有一心想做漢奸,因為他有實際後果,所以他必死。

    首先普及一下莫須有的意思,以正視聽。

    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裡有“莫須召二三大將來”;《曲淆舊聞》裡有“莫須待介甫參告否”;《鐵圍山叢談》裡有“莫須問他否”;《寶真齋法書贊》裡有“莫須與他明辯”;《分類夷堅志》裡有“莫須謝尚書否”;《思陵錄》裡有“莫須批出”;《後村大全集》裡有“莫須有人”。……從這些宋朝口語中,我們歸納出來“莫須”的語義,原來是“難道不”或“難道沒”的意思。“

    莫須有”三個字,原來是“難道沒有嗎?”

    印證“宋史”原文:“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翻成現代話,明明是“岳飛的罪名,難道沒有嗎?的傲慢語氣。

    ”這種語氣,才正是當時針鋒相對的對話,“莫須有”三個字這樣解釋,才說得通。

    秦檜會自己給自己扣屎尿盆子?只能說有這樣想法的人要麼人云亦云,要麼無知。

    先說一個題外話,為什麼宋打不過金。

    實際上有個深層次的東西金滅北宋,是因為金剛開國 ,歷來第一二代開國君主都需要很厲害,才能打敗壓在自己頭上的大山,才能開國,金能打敗遼,滅遼,自然北宋不是對手。北宋徽宗荒淫無恥,必然滅亡。北宋滅亡後按道理就沒有宋了,宋高宗如果沒有能力,宋就此滅亡。

    宋高宗宋史定論中興之主,自然能力非凡,應在宋太祖、太宗之後,是有勇有謀的,能將一個破產國家重建,與金一二代君主抗衡,不是普通人能望其項背的,宋史是將他與光武帝等作為六大中興之主相提並論。

    下面說說趙構與岳飛的關係。

    智慧正常的皇帝都會殺岳飛,當然晉惠帝司馬衷這樣的白痴皇帝或者秦二世這樣的傀儡皇帝既沒有判斷能力,也殺不了岳飛,也就無所謂了。

    你知道要維持十萬大軍到黃龍數千公里之外,怎麼保障麼。

    淮海戰役,出動60萬解放軍,民工近540萬,而且持續時間很短。如果10萬大軍為主力,,因為是沿路攻殺,需要的保障物資安全的軍隊不會低於20萬,運送軍糧安1:5,也在百萬民工,總出動人員要百萬之眾。即使有百萬之眾,長達數年的戰爭,糧草從哪裡來。同時你知道楚漢戰爭為什麼項羽失敗嗎。項羽從彭城出發,花一年多時間打下滎陽,因戰線從江蘇彭城到河南滎陽不過五百多公里,在古代也是很長的,是兵家大忌。劉邦正面打不過項羽,專門調動部隊,專打項羽的糧道,彭越又作為毛澤東的老師開創發明了游擊戰,進行敵進我退,,敵住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將項羽軍隊累死,拖死,不得已項羽千里回師保護糧道。一年多時間,數十萬大軍的辛苦,一個月之內回到解放前,勞命傷財,從此楚漢改變戰略位置,楚國開始走下坡路。

    河南至黃龍數千公里,難度遠遠大於楚漢戰爭,相信岳飛不會說出這種無知之話,只不過是岳珂代言。

    要不要殺岳飛,要看這個人怎麼樣,是既要學項羽,做一個莽夫,一根筋,只管衝殺,不顧後果。<不能侮辱項羽,項羽不會讓岳飛走的這麼遠>。同時做一個無能的傀儡,整天吃喝玩樂,將軍事交給幾個大將,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愛好 ,不加管理,不加約束。讓大將們可以不管宋的實際繼續戰爭,不去根據需要休養生息;不管後果,先打了再說,讓岳飛孤軍被圍殲;不管當時朝廷已經無法駕馭中興這些既又功勞,同時又驕橫跋扈,各自為政,沒有大局觀的大將;不管戰爭結局,被滅掉無所謂。

    還是有大局觀 ,能忍辱負重,能嚴格遵守紀律,時刻以延續宋朝統治為核心,既適當放權,又時刻敲打。宋高宗太相信幾位大將的自律,放權放的太多,容易讓大將居功自傲,難以駕馭,引致淮西兵敗,只能攘外必先安內,教訓深刻。

    我們來說說岳飛為什麼死。

    孝宗即位,為體現皇恩浩大,大赦天下,岳飛得以一起赦免。聖旨說,坐事以殞,也就是說,岳飛抗金有功,跟他被殺是兩回事。岳飛既有功 ,也有過。

    趙構安排孝宗即位,在經過二十年休養生息後初步具備用兵條件,安排孝宗北伐,為提振軍心,知道華人都有同情悲劇人物的愛好,故開始將有功又被殺的人悲劇性人物岳飛拿出來,樹為抗金典型,作為政治符號,以後的北伐也如此,加上岳飛孫子岳珂尋求平反不斷神化,奸臣韓侂冑為打壓國內反對勢力,發動開禧北伐,進一步神話岳飛,岳飛得以封王。

    說趙構認錯,說孝宗為岳飛平反,要麼不懂歷史,要麼就是個白痴,不懂人情世故。孝宗即位,是高宗安排 ,赦免岳飛已經體現皇恩浩大,趙構還會無知到將屎盆子往自己頭上扣?他會自己打自己耳光?他的情商、權術在座諸位絕大部分人是望不到其項背的。

    至於這兩個極端人物是明朝以後統治者的需要,是需要兩個極端人物進行極端宣傳的需要。

    殺岳飛不要糾結於誰,要看應不應該。

    用百家講壇石國鵬的話講,岳飛之死冤不冤,按現代法律是冤的。殺他應不應該,岳飛做的那些事情在任何朝代,夠殺他十好幾回。

    大多俗人不加分析,道聽途說,人云亦云,將岳飛之死歸結為功高蓋主!

    說功高蓋主是大將必死的原因,其實這是一個謬論。有這樣的想法之人因為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沒有做過中大單位的領導,只是站在大將的角度,從同情的角度出發,來批判皇帝,因而得出這樣的結論。

    站在皇帝的角度,功高蓋主是淺薄者的認知。國家都是皇帝的,大將有功首先是皇帝的,不存在功高蓋主的說法。

    封建社會君權神授,國家是趙構的。如果不能理解,屬於基本常識不懂,沒有資格談歷史。換句話說,岳飛是趙構皇帝進行統治的一個工具而已,是皇帝給你這個平臺,是皇帝用人得當,是皇帝安排妥當,大將才能得以建功。建功以後皇帝還給予封賞,並不存在功高蓋主就要殺大將的說法。比如阿里巴巴王國,比馬雲有能力的人太多了,那是不是功勞是比他強的員工的,當然不是,所有的功勞首先是馬雲的,其他人只是具體執行者,是按老闆指示做事。

    只有將功勞看成自己一個人的,忽略皇帝的指揮作用,忽略其他配合部門的作用,進而忘乎所以,居功自傲,目中無人,不知自己姓什麼,也不知皇帝姓什麼,驕橫跋扈,羈傲不訓,進而功高欺主,才會招來殺身之禍。

    南宋剛建立二十年是戰,並以戰逼和,吳玠、韓世忠、張俊、岳飛、劉光世等中興大將奮力拼殺,讓新政權站穩腳跟,讓南宋得以休養生息,得以有資本再戰。

    趙構宋史定論中興之主,你想否認,對不起,憑你的淺陋無知的判斷能力,你還不具備資格,等到你的歷史分析水平達到並超過宋史學家再來更改。

    趙構19歲,單身赴金營,要求欽宗,不要管自己,該戰則戰,因為能力出眾,讓人懷疑不是王子。所以石國鵬說,趙構也是一員英武大將,有膽有識。他議和之時正是年富力強之時,熟讀儒家文章,作為亂世中的有為皇帝,無論智商,還是情商,還是見識,都在絕大部分在坐諸位之上,他還不知道求和要被罵?他更知道,生存下來是硬道理,生存下來才可以雪恥,而不是學流氓黑社會,只知道一根筋,不知適時進退。

    趙構二十歲建立南宋,經過二十年拼殺 ,南宋基本站穩腳跟,也很清楚的知道,武將形同軍閥,驕橫跋扈,導致精心準備的唯一一次本可以徹底打敗金軍,揚眉吐氣之戰,因為各將各自為政,反致淮西兵敗;

    透過淮西兵敗,他做出清晰的結論,軍隊需要整頓,大將給的權越多,給的待遇越高,不等於越能團結,越能聽從號令,反而大將們變成驕兵悍將,都有了自己的小九九,都以自己為中心,無法統一指揮。如果繼續無組織無紀律,更進一步的失敗無法避免。就像孫中山數次北伐,均被軍閥不聽命令而失敗。皖南事變因為項英擁兵自重,拒絕執行中央東進命令而接近全軍覆滅。

    盲目戰爭,南宋必亡。漢王劉邦,打敗項羽,傾全國之力攻打匈奴 ,也有白登之圍,走夫人路線,不斷的送出大量金銀財寶給首領老婆求得活命;李世民號稱天可汗,一向喜歡用兵,也有渭水之盟向突厥稱臣;英武的明也有土木堡之變,清有甲午海戰、八國聯軍侵華,無不因為輕敵致慘敗,特別是滿清,準備不足,盲目開戰,國家割地賠款以十億兩白銀記。

    孝宗即位,廢除二十年合約,由高宗安排北伐,後韓又再次北伐,均無功而返,一定程度上說明紹興合約的正確性。至於後來又與蒙古滅金或者抗蒙古,都說明,求和只是不得已,只是一小段時間,大部分時間都是努力戰爭。

    下面我們來說說岳飛之死。

    軍權是武將的一生追求,留戀軍權是武將的大忌。南北宋名將只有岳飛被殺,那麼多文臣將軍都沒有被殺,朝廷有朝廷的問題 ,那麼岳飛自身有沒有問題呢。

    岳飛出身貧苦,當經過努力成功上位,位極人臣後,因為三十功名塵與土,因為他出身農家,更在意權利,更在意名譽,因為軍權對武將而言,對功成名就者而言有強烈的象徵意義,就不肯輕易放棄軍權。而不像一般人追求金錢及享樂,比如翁同龢,號稱清流,不貪汙不受賄,卻追求名聲,追求權利。追求名超過追求金錢,而且有掩蓋性。

    而南宋因為將軍們驕橫跋扈,羈傲不訓,朝廷需收回軍權。其他將領都交出軍權,岳飛卻將軍隊交給張憲,這一岳飛女婿,這一隻知有岳飛,不知有朝廷,從來不聽朝廷號令的付手,等於告訴朝廷,岳飛不肯交出軍隊,岳飛留戀軍權。

    現在有一種文化現象,評論岳飛要引用宋史作為權威;評論秦檜要引用宋史作為權威;評論趙構卻不能使用宋史;評論岳珂卻不能使用宋史 。有的地方需要引用宋史,有的地方宋史卻不能發生作用。用兩種方法評價歷史人物,因合適的就用,不合適的就摒棄,有人格分裂的症狀。

    趙構作為職業皇帝,權術應用得心應手。如果岳飛真有這樣的本領,趙構自然會讓岳飛建功,他也能實現千古一帝的美名。至於權利運用,他既然能控制其他大將,自然能控制岳飛。只不過將岳飛想象成無所不能,舉世無雙,實在太過可笑。

    世人大都在岳飛事情上喜歡意淫,一,收開封,直搗黃龍;二,岳飛之死。下面扯扯這種再普通不過的蛋。

    南北宋那麼多著名大將,只有岳飛被處死,難道問題都是人家的,自己就沒有問題,有這樣的想法未免太荒唐可笑。

    有人說,你看,岳飛都說,天日昭昭,他還會有錯嗎。諸位,天日昭昭的意思是岳飛在賭咒,說天地良心,他沒有背叛,沒有造反。說這句話的前提是岳飛說我其他罪,但沒有謀反。如果賭咒可以作為證詞,斷案則只要每個嫌疑人賭咒發誓即可,不需要去調查研究。

    也有人說,岳飛背上刺字了。岳母大人文化很高,精通刺青技術?全天下只有座右銘之說,是為了讓自己每天可以參照。背上刺字的目的是什麼,如果有,也算第一個吃螃蟹的,用的是智商,還是情商?

    背上刺青,只有洗澡時擦背的人看見,平時岳飛也看不到,難道需要打仗時裸露上身,鼓勵將士殺敵;還是知道有一天岳飛會位高權重,朝廷會斷案,提前準備,藉以表明自己的清官身份。

    從小是個岳飛迷,我也相信作為他這個愛國英雄,國之棟樑確實不會造反。

    現在的人不知道怎麼啦,難道司法機構就可以憑一個人自己說的一句話天日昭昭,說一句天地良心,我沒有犯罪;說一句,你看,我背上有刺字,精忠報國,就可以斷定沒有罪嗎。難道現代司法也可以根據犯罪嫌疑人說沒有犯罪,就可以採信嗎。如果這樣的話,相信99%的犯罪嫌疑人都會無罪釋放。

    我們相信岳飛不謀反,但誰能保證他的手下沒有違規行為呢?

    還有十二道金牌之說更為荒唐,朝廷為什麼連續發十二道金牌。說害怕在開封打敗金軍後就可以直搗黃龍,迎回二帝,簡直是痴人說夢。朱仙鎮大捷子無虛有,怎麼收開封 ,收了開封,怎麼防守。至於直搗黃龍府更是扯淡,開封離黃龍府相差數千公里,北宋也沒有打到的地方,只一個後勤補給就無法解決。難道可以僱傭美國飛虎隊,用B52扔兩顆原子彈,進行斬首行動;同時請以色列僱傭軍用飛機空降突襲;難道救出昏庸無能,又荒淫無恥的欽宗,趙構就沒有辦法控制局面了。

    實際情況,金剛滅北宋、遼,處於歷史上的強盛時期,難道這樣的金是豆腐,不堪一擊。

    金牌是聖旨,一道金牌不聽,就是違抗軍令,就是要殺頭的。難道說朝廷有先見之明,岳飛會不聽命令,自行其是;還是因為岳家軍一貫不聽命令,預見岳家軍會違抗軍令。還有朝廷是不是無知到,如果逼急了,會逼出兵變。

    岳飛被殺,整個岳家軍那麼多人,為什麼偏偏要殺張憲呢,恐怕是有原因的。

    因為有人證,岳家軍那麼多將領除了張憲岳雲以外包括牛皋都有作證。至於說作偽證,是不是不符合大眾口味的,不利於岳飛的就可以武斷的說是偽證;誰能來證明是偽證;如果是偽證,岳家軍那麼多將領都是偽君子?岳飛看人不準,岳飛用的都是垃圾?

    至於物證,即張憲同岳雲等的書信往來,如果張憲確實假借岳飛之名起兵,張憲還會保留證據給朝廷查,除非他是個白痴。在地下黨的接頭中,大家經常可以看到,我黨幹部拿到紙條後將內容看一下,然後直接用火燒掉,這已成慣例,難道張憲岳雲就不懂?

    難道物證毀了,口供定罪就是子無虛有。無知者看看現代法律,物證銷燬,有多人口供就不治罪了嗎。

    至於岳飛有沒有參與,我也相信我崇拜的岳飛沒有參與,但一貫驕橫跋扈的張憲,只知有岳飛,不知有朝廷,又號稱岳飛的女婿,在岳飛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做出謀反之事完全有可能,只是朝廷在當時的條件下如何判斷是岳飛的意思還是張憲的意思就無從下手了,而恰恰讓張憲留在部隊就成了岳飛被冤死的根源了。張憲自作聰明,擅自行動,對岳飛之死負有不可推銷的責任,按宋法律,他死有餘辜,他讓宋朝失去一位抗金英雄。

    岳飛之死與張憲有很大關係。

    趙構收兵後處死岳飛,是岳飛沒有處理好實實在在交出軍權事宜,造成留戀軍權的事實。中興其他將領都交出軍權後,岳飛將張憲岳雲留下執掌軍權,皇帝要收權,自己要主動將自己的親信調離軍隊,否則還是自己的人掌握軍隊,等於告訴皇帝留戀軍權,何況是將軍權交給向來不聽朝廷的張憲,是張憲驕兵悍將害了岳飛。

    岳飛沒有經岳飛孫子岳珂加工過的形象肯定是好的。岳珂這一南宋有名的大貪官,出於為岳飛平反記,所寫資料拔高很多,可信度不高。

    岳飛個人傳記作者岳珂,岳飛孫子的宋史記載,我在百度上了解岳珂時,發現只要搜岳珂,直接彈出岳珂人渣的字樣,可見岳珂實在有辱岳飛這一祖宗之名。

    1、宋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三徐鹿卿傳:”會珂守當塗,制置茶鹽,自詭興利,橫斂百出,商旅不行,國計反詘於初。又置貪刻吏,開告訐之門,以罔民而沒其財,民李士賢有稻二千石,囚之半載“。

    徐鹿卿簡介:嘉定十六年(1223年)廷試進士,累官吏部侍郎,提舉鴻禧觀致仕。及卒,諡清正。

    2、宋史列傳第一百六十四袁甫傳:”岳珂以知兵財召,甫奏珂總餉二十年,焚林竭澤,珂竟從外補”。

    袁甫簡介:少承家學,又從學於楊簡。宋嘉定七年(1214)進士第一(狀元),甫所至興利除害;在朝靡切權貴,抗論不阿。卒,諡正肅。

    3、宋史列傳第一百七十一杜杲傳:調江山丞,兩浙轉運使朱在闢監崇明鎮,崇明改隸淮東總領,與總領岳珂議不合,慨然引去。珂出文書一卷,曰:"舉狀也。"杲曰:"比而得禽獸,雖若丘陵,弗為。"珂怒,杲曰:"可劾者文林,不可強者杜杲。"珂竟以負蘆錢劾,朝廷察蘆無虧,三劾皆寢“。

    作為岳珂下屬的杜杲,無法滿足上司時任淮東總領(財賦)兼制置使的岳珂的貪慾。岳珂竟以杜杲向崇明百姓徵收的“蘆”課不足為由,誣陷杜杲。

    杜杲簡介:南宋戰功顯 赫的抗金抗元愛國將領,有文才。 蔭補入仕。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金軍攻打滁州(今安徽滁縣)等地,杜杲時任江淮置司幕僚,率軍前往救援,州城得以保全。淳佑二年(1242年),蒙古軍大舉南侵,杜杲應詔為官,。。。在真州大敗元軍。淳佑八年(1248年)病故,享年75歲。朝廷贈開府儀同三司。

    4、清代史學名家全祖望對其評價:岳珂、楊紹雲、鄭定、蔡廙之在四總,借天子之法令,吮百姓之膏血,外事苞苴,內實囊橐,何居乎,倦翁而亦預此列也,。。。然則珂直掊克忮深之小人,得無有愧於乃祖乎。

    儒家是一個講私德的文化,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試想岳珂修身立德修出個大貪官,他治國治出個魚肉鄉里,他是一個信用破產的人,是一個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人,所以他的文章可信度太差。

    人還是要腳踏實地,不要唱高調,假道義,真虛偽。

  • 7 # 醉愛侃足球

    每當提到“精忠報國”您想到的是誰?毫無疑問很多人都會說是岳飛。他生活在南宋時期,是那個時期著名的抗金將領,岳家軍在他的帶領之下打的金軍節節敗退。從二十歲起到三十九歲終,他先後四次從軍抗金。但就是這樣一個一心為國操勞的人,最終卻落了個被大理寺處斬的下場,事出何故?

    坊間流傳說岳飛是被大奸臣秦檜殺死於風波亭內的,只因為岳飛掌握了他通敵叛國的證據,而後秦檜給他安了一個謀反的罪名將他處死。宋朝雖然重視文官,可文官並沒有隨意弒殺武將的權力。更何況秦檜殺岳飛之後不僅沒有受到處置,反而節節高升坐到了丞相的位置,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秦檜只是一個“操刀手”,想殺岳飛的另有其人。

    在宋代相關史料中,並沒有岳飛被弒於風波亭的相關記載,只有說皇帝以為岳飛謀反而命人將其殺害於大理寺內。一同處斬的還有他的兩個兒子,而後他的妻子連同其他兒子都被流放塞外。反觀秦檜還曾經為他的兒子們求情,他說:“岳飛當斬,然其子當流。”

    也就是說秦檜認為岳飛應該殺沒錯,但他的兒子們就流放算了,但皇帝的回答是岳飛罪不可赦,他的兒子們也應當一同受罰。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岳飛之死罪魁禍首是宋高宗趙構,至於他不得不死的原因筆者以為有以下幾個:

    一:岳飛功高蓋主、手握重權

    古代帝王最害怕的是什麼?一怕外戚專政國無寧日,二怕身後無子國本動搖,三怕武將握權皇帝無權。

    而岳飛就犯了一個大忌,那就是他手中的權力太大,大到使趙構以為他有足夠的能力至他於死地。況且當時的岳飛帶領軍隊對抗金兵,他的功勞使得百姓只知道有嶽將軍和岳家軍,而不知有大宋皇帝和大宋官兵。因此岳飛被處置的第一項原因是功高蓋主、手握重權。

    二:干涉皇帝立儲一事

    前面已經說過,古代君王最害怕的第二件事就是膝下無子以至於國本動搖,恰巧高宗偌大的年紀還是身後無人。不過宋高宗膝下有一養子趙瑗,岳飛以為在金兵壓境的關頭立太子會震懾住那些肆無忌憚的金人,於是他上書高宗請求立其養子為儲君。

    然而自古以來皇帝最討厭的事情莫過於朝臣干預立儲一事,更何況在南宋那個重視文官而輕看武官的年代。岳飛此舉等於變相戳高宗的痛處,況且他的行為有自認功高的嫌疑,因此有史學家分析此事是導致君臣離心的導火線,也是日後岳飛被殺的第二個原因。

    三:不懂剖析皇帝的內心以至於君臣離心

    高宗趙構先前是康王,在靖康之難後才於應天府即位為帝。趙構之所以能登上皇位全是因為金兵俘虜了大宋兩任天子還有欽宗時期的太子。大宋江山無人執政才輪到了康王趙構“越俎代庖”,因此他派岳飛攻打金兵的本意是震懾他們來給百姓營造出一個好的生活環境,而不是讓他直搗敵巢營救前任皇帝。

    可岳飛心裡裝的是什麼?他一心想的都是靖康之恥,他想退金兵,救天子,震國威。這樣的想法與宋高宗的想法背道而馳,於是十二道金牌命他立馬回京。因此許多歷史學家在研究岳飛死因時認為他之所以死是由於不懂皇帝心,以至於最終君臣離心被判了個謀逆的罪名。

    岳飛的存在給灰暗的大宋帶來了一絲光明,只能嘆息他生不逢時,且沒有遇到一個好的君主。假使他和皇帝的想法不謀而合,假使他沒有打出岳家軍的名聲,再假使他沒有上書湊請皇帝立太子,那麼他會不會一直為國征戰,而不是三十多歲就死在了大理寺和皇帝的誣陷之中。

  • 8 # 帝國的臉譜

    一代民族英雄,在國家危難之間,拋家棄小,精忠報國,血灑疆場,功耀千古,最後卻在皇帝與奸臣的合謀下,冤死獄中,“天日昭昭,天日昭昭”,讓人感慨唏噓不已!

    如果不以憤青的視角和憤青的語氣評價,岳飛的死,冤確實是千古奇冤,但從皇帝趙構的一面去分析,是因為岳飛的作為與皇帝的路線發生了偏差,趙構要降,岳飛要戰,路線矛盾是最大的矛盾,政治偏差是最大的偏差,所以,趙構便授意秦檜,將岳飛鍛練成獄,製造了這個千古大案,千古冤案。

    但趙構給岳飛最後定罪的“莫須有”三個字,卻因其似是而非、模稜兩可的意味,頗具荒誕性,不禁讓人失笑。《宋史•岳飛傳》記載:“獄之將上也,韓世忠不平,詣檜詰其實,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世忠曰:‘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1141年,岳飛被抓捕到大理寺獄中,當秦檜準備將案子上報趙構前,“中興四將”之一的韓世忠覺得岳飛冤屈,到秦檜跟前追問岳飛罪證,秦檜便以“莫須有”三字搪塞。很多人將“莫須有”理解和解釋為“也許有”、“或許有”,老百姓則以此作為成語,形容那些有意栽贓和憑空誣陷。

    那麼,秦檜所言,真是“莫須有”嗎?也不盡然。南宋徐自明《宋宰輔編年錄》記載卻是另一說法,他說:“先是,獄之成也,太傅韓世忠嘗以問檜,檜曰:‘飛子云與張憲書不明,其事體必須有。’世忠曰:‘相公言必須有,此三字何以使人甘心!’固爭之,檜不聽。”

    可見,徐自明的記載不是“莫須有”,而是“必須有”。南宋熊克在《皇朝中興紀事本末》一書中的記載,也是“必須有”。清朝厲鶚所著《南宋雜事詩》一書的記載也為“必須有”。

    其實,“也許有”、“或許有”確實有點說不通。試想,堂堂一國之宰相,在回答相當於副宰相的樞密副使韓世忠關於岳飛一案的罪行質問,怎麼可能用模稜兩可的話去矇混呢?從語境上來說,前面說岳雲與張憲謀反信雖未查明,應該是一個肯定句,如若肯定,便是“必須有”,而不是含含糊糊的“也許有”。

    再從案件審理過程來看,岳飛已經入獄,秦檜還反覆動員張俊、万俟卨、何鑄、羅汝楫、王貴、王俊等許多人給岳飛羅織罪名,如果一個“莫須有”就能過得了堂,那還要羅織那麼多罪幹嘛?

    所以,秦檜所講,不會是“莫須有”,而是“必須有”,不會是“這個可以有”,而是:“這個必須有!”

  • 9 # 朵朵佬爺

    岳飛“精忠報國”,趙構為何不認帳呢?在封建社會,“朕即國家”,報國就是報君呀,趙構不領情?其實,細思極恐,中國士大夫口中的“國”,有時是不包括君主的。有人認為,愛國不等於愛政府,因為有時君主是反動的,遠古的紂王,沒有會愛他。如果岳飛刻的字是“忠君報國”,趙構可能疑心會小一點。整個宋朝君主,一直是防著武將的,尤其是聲望極高的武將,是皇帝的胸腹大患,這種人隨時可能王袍加身,因為趙家天下就是這樣來的,這是官家的心病。岳飛太優秀了,更是潛在的敵人。當趙構的外患解除之後,趙構就拿岳飛開刀了。趙構為何不殺韓世忠,是韓世忠表現得心無大志,貪財好色,收到了自汙的效果。

    所以,引申出做人做官的兩點啟示:

    一是不能太突出,古人云:“皎皎者易汙,堯堯者易折”,“岳家軍”這個稱呼就埋下了殺機,“撼泰山易撼岳家軍難”,這如何讓皇帝放心呀?

    二是,要有危機意識,自古“鳥盡弓藏”,岳飛沒讀過?“傍君如傍虎”,岳飛不知道,為何沒一定防患措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塔神雙響,恆大2-0完勝富力,四連勝造最佳開局,贏球原因真是富力太差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