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北拾芳
-
2 # 太史員外郎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要首先要知道怛羅斯之戰的經過!
唐軍攻滅大食屬國石國之後,黑衣大食聯合河中所有屬國準備反攻安西四鎮。高仙芝很快得到這一情報,遂於天寶10年四月率大軍出征,準備先發制人。唐軍經過三個月的長途跋涉終於抵達大食腹地怛邏斯城下,開始與大食聞列陣對峙。在高仙芝指揮下,唐軍官兵英勇作戰。
開戰之初就完全佔據了上風。在持續數晝夜的激烈對戰中,唐軍給予大食軍官兵以極大的殺傷,但在數量上完全居於劣勢的唐軍始終無法有效地殲滅敵軍。戰役進入了僵持!
戰役進行到第五天傍晚,唐軍之中的葛邏祿僱傭兵突然反叛,從背後包圍唐軍步兵,唐軍頓時陣腳大亂!阿拉伯聯軍乘機出動重騎兵突擊大唐軍隊陣形中心,高仙芝部不敵潰敗,經過血戰後僅有數千人突圍!這就是這個戰役的經過。
此次怛邏斯之戰是兩個國家的首次軍事對抗,最後以唐軍戰敗而告終。
然而,雖然阿拉伯打贏了這場戰役,但卻可以說是慘勝。因為大唐軍隊數量遠遠不及阿拉伯,又不是絕對主場,但戰鬥經過非常慘烈,唐軍表現出來的戰鬥力極強,雖失敗卻重傷了阿拉伯軍隊。這以後阿拉伯的東進計劃從此劃上句號,邊界開始穩固,唐朝仍然控制西域。
經過這次戰爭反而讓阿拉伯帝國明白了大唐的真正實力,執政的阿巴斯王朝在第二年便派遣使節來華朝貢,唐朝政府更是捐棄前嫌,封來使為左金吾衛員外大將軍,並歡送其回國。
-
3 # 獨愛炸醬麵
阿拉伯帝國與唐朝的怛羅斯之戰,是古代有歷史記載的唯一一次東西方大戰,最後以阿拉伯帝國勝利告終。
公元751年7月底到8月初之間發生了一場在唐朝和阿拉伯帝國之間的戰役,而戰役的發生地在今天吉爾吉斯斯坦境內的塔拉斯城附近。這場戰爭的起因是大唐的藩屬國石國“無番臣禮”,安西節度使高仙芝立刻出兵討伐石國。 在強大的唐軍面前,石國選擇了投降。但是戰後高仙芝違背了承諾,血洗石國,並且砍下了石國國王的頭顱。逃跑的王子當即向阿拔斯王朝求救。 阿拉伯帝國立刻發兵20萬,而唐軍聯合西域各國總計3萬兵力,雙方在怛羅斯河相遇。根據史書記載起初唐軍佔據上風,唐朝軍隊√阿拉伯帝國軍隊發起猛攻,阿拉伯軍隊只能防守等待支援。但是兵力相差過於懸殊,大唐聯軍的葛邏祿部見勢不妙,臨陣倒戈,幫助阿拉伯帝國軍隊突然襲擊唐朝軍隊,導致唐軍大敗,3萬大軍幾乎全滅。
此戰也被阿拉伯人記錄在《歷史大全》一書中,唯一不同的是,阿拉伯人認為唐軍有10萬多人,戰亡5萬人,俘虜2萬。阿拉伯人也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總計傷亡7萬多人,無力再追擊唐軍。
這場戰爭表面上看是因為石國之事,實際上就是當時如日中天的兩個帝國的擴張程序碰到了一起。照理睡阿拉伯帝國打贏了大唐,正是應該大舉東進的時候,讓人沒想到的是阿拉伯帝國第二年就派使者就向大唐求和,之後的6年中,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來朝,僅753年就來了四次。在我想來原因有兩點:
第一點,阿拉伯帝國20多萬大軍打敗唐朝3萬聯軍本就是正常情況,20打3還贏不了阿拉伯帝國也就沒資格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強大得帝國之一了;更何況這3萬多人當中有2萬是西域各族的僱傭軍,唐軍的真正人數不到1萬人。這個情況說明阿拉伯帝國在兵力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對上唐軍勝算不大(請允許我小小的謙虛一下,給阿拉伯帝國留點面子,沒有說他們必敗無疑),戰敗後唐軍在西域迅速恢復,沒有給阿拉伯帝國可趁之機。大將封常清於天寶十二年(753年)進攻大勃律國,並大獲全勝,唐朝在西域的勢力到了極盛。
阿拉伯帝國也意識到和唐朝軍隊正面死磕沒有好果子吃,所以主動派出使者向大唐求和。
第二點,就是當時阿拉伯帝國正在和因為當時西方的拜占庭帝國作戰,取得地中海的控制權。如果得罪了大唐,勢必腹背受敵,這無疑是自掘墳墓。
而此時的唐朝也正在經歷安史之亂,朝廷將大部分西域主力軍隊調回平叛,青藏高原的吐蕃王朝則趁亂開始在河西走廊和西域地區擴大自己的勢力。吐蕃強大後講阿拉伯帝國喝唐朝完全隔開,已經成了兩國的緩衝地帶,已經是兩國的首要敵人,唐朝自然也就欣然接受了阿拉伯帝國得求和請求。
-
4 # 井夫子
怛羅斯之戰,發生在天寶十年,也就是公元751年的一場遭遇戰。
所以,首先從“遭遇戰”三個字來說,就已經可以大機率證明,此次戰役對於阿拉伯與大唐的關係,沒有本質性的影響,而事實也證明了如此。
首先,這場戰役的目的,就是爭奪河中控制權,不過其所以出名,正是因為這是鮮有的古代東亞與內亞軍隊的交手記錄。
我們要知道,其實那個時候,唐朝已經建立了以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許多西域小國或被迫投降於唐朝、或早已經被武力滅國。
而這個時候阿拉伯人也在迅速崛起,擴張成一個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因此阿拉伯帝國成為唐朝之外影響中亞的另一力量。
這場戰爭,正是因為天寶十年高仙芝入朝,將其俘虜的幾位小國國王獻於玄宗,不過石國王子僥倖逃脫,並向黑衣大食(阿拉伯王朝)求救。高仙芝先發制人,率領大唐聯軍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大食軍隊遭遇。展開了戰爭。
要說起怛羅斯城屬於石國的第二大據點,不過已經被阿拉伯控制。
該年七月份高仙芝到達了怛邏斯,並開始圍攻。但是阿拉伯人早就在準備對安西四鎮的攻擊,兵力早有集結,因此反應迅速,雙方在怛邏斯河兩岸附近展開了決戰。原本相持的局面,在五天後因為葛邏祿部眾突然反叛,與阿拉伯軍夾擊唐軍,導致高仙芝失敗,只剩下數千人返回。
這可以說是阿拉伯的大勝,不過在怛羅斯戰役後,唐朝仍然控制西域,阿拉伯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立即派人來與唐朝講和。 甚至自戰後的6年,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來朝,僅753年就來了四次。
這是為什麼?首先是因為此戰的兵力對比,因為唐軍只有3萬多人,可是阿拉伯方卻有20多萬人,本身取勝並不是什麼新奇的事情,況且即便這樣,雙方還相持了5日之多,若不是因為叛變恐怕更久,證明了唐軍的實力。而且就算這3萬多人之中還有2萬是西域的僱傭軍,唐軍的真正人數不到1萬人。
其次就是因為唐軍的強勢根本沒有動搖,就在一年多後,也就是753年唐軍大將封常清進攻大勃律國,並大獲全勝,唐朝在西域的勢力到了極盛。也證明了這個事實。
而這正是阿拉伯一年內四次派出使者向大唐求和的時間,足以證明唐朝的強大讓阿拉伯害怕了。
除此之外,其實也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當時阿拉伯帝國還要跟西方的拜占庭帝國作戰,如果得罪了大唐,勢必腹背受敵,這無疑是自掘墳墓。
所以種種原因導致了這件“奇怪”事情的發生,也證明了這場戰役除了歷史研究的重要性,在當時,其實並不算什麼特別重要的事情。
-
5 # 心向青山
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戰爭並非只有一次,世人為何單單記住了怛羅斯之戰這一敗仗?
拔汗那者,古烏孫也,內附歲久。吐蕃與大食共立阿了達為王,發兵攻之,拔汗那王兵敗,奔安西求救。孝嵩謂都護呂休曰:“不救則無以號令西域。”遂帥旁側戎落兵萬餘人,出龜茲西數千裡,下數百城,長驅而進。是月,攻阿了達於連城。孝嵩自擐甲督士卒急攻,自巳至酉,屠其三城,俘斬千餘級,阿了達與數騎逃入山谷。孝嵩傳檄諸國,威振西域,大食、康居、大宛、賓等八國皆遣使請降。---以上出自《資治通鑑·唐紀二十七》
這一年是開元三年,公元715年,戰爭的起因是阿拉伯帝國與吐蕃聯手進攻唐朝的附屬國----拔汗那國。
之後,拔汗那向大唐安西都護府求救,唐將張孝嵩出兵擊敗吐蕃、大食聯軍,大食、康居、大宛、賓等八國皆遣使請降。
此時距怛羅斯之戰還有36年。
大唐與阿拉伯帝國的邊境摩擦其實有很多次,阿拉伯帝國僅僅勝了怛羅斯之戰這一次而已。
大唐起於東,向西擴張;阿拉伯帝國起於西,向東擴張。擴張之時中亞為兩國邊境,摩擦確實不可避免,但並沒有一場決定國運之戰,怛羅斯之戰同樣是一場遭遇戰。
但是,這場戰役現在卻便被吹上了天,僅為了證明大唐並不強大嗎?
怛羅斯之戰以前不出名,現在卻成了網紅戰役。
怛羅斯之戰後的歷史走向並非像許多人說的那樣――從此大唐退出西域,歷史的史實也並非如此,怛羅斯之戰後的第二年,公元753年,唐將封常清大破大勃律,大唐在西域依然如日中天。
大唐開始退出西域始於755年的安史之亂,但真正退出西域要到790年西域被吐蕃佔領,而不是阿拉伯帝國。
-
6 # 洞悉歷史
阿拉伯帝國與唐朝的怛羅斯之戰,在兩國曆史的記載中,並不是十分突出,雖然是阿拉伯帝國勝出,但也只能算是慘勝,阿拉伯帝國出兵10餘萬,傷亡7萬餘人,唐軍加上輔軍,總共3萬餘人,最後回國數千人。
當時唐帝國國力強盛,在西域有極大的影響力,唐朝在此建立了以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為核心的西域統治體系。
當時的阿拉伯人在中東也迅速崛起,經過一系列戰爭,也成為一個世界性質的大帝國,
這場戰爭的起因,是藩屬國石國不遵守禮節,唐朝名將高仙芝出兵征討。擄走石國國王及其部眾,燒殺搶掠,搜取財物。石國王子遂僥倖逃跑,向阿拉伯阿拔斯王朝求救。高仙芝採取先發制人策略,以攻為守,長途奔襲,深入七百餘里,在怛羅斯與阿拉伯軍隊遭遇。
唐軍在用兵如神的高仙芝指揮之下越戰越勇,強弓勁弩給了阿拉伯軍隊以沉重打擊,由於兵力懸殊,高仙芝苦戰五日,由於葛邏祿番兵突然反叛,使得唐軍兩面受敵,終潰不成軍。高仙芝收攏數千名士兵回國。
儘管怛羅斯戰役戰敗,對唐帝國的實力沒有影響,仍然擁有在西域的影響力,不久唐帝國又出兵西域,在中亞繼續擴張。
當時阿拉伯帝國忙於解決內訌以及與拜占庭的衝突,在東部還得防止突厥的侵襲,也深知唐軍的驚人戰鬥力。不久就派使臣,與唐和好。
-
7 # 談古論金
此時的阿拉伯帝國是新建立的阿拔斯王朝,中國史籍稱為黑衣大食,所謂阿拉伯帝國在怛羅斯戰役中獲勝後向大唐求和,主要表現在怛羅斯戰役發生的751年後的第3年753年,黑衣大食使節就來到長安與唐朝和平交往,更準確地說,怛羅斯戰役之後阿拉伯帝國停止了東擴,或者說阿拔斯王朝與唐朝之間有很長時間的和平或曰戰略平衡。
這主要的原因還在於阿拔斯王朝的內部。
前面說了,怛羅斯戰役發生在751年,這是阿拔斯王朝建立的第2年,戰役阿拉伯方面的主要統帥就是波斯呼羅珊農民起義領袖、阿拔斯王朝開國功臣艾布·穆斯林(Abu Muslim)及其部將齊雅德·伊本·薩里(Ziyad ibn Salih ),怛羅斯戰役是慘勝,因此阿拉伯帝國方面不為己甚、適可而止,而這個決策也許是阿拔斯王朝第一任哈里發阿布·阿拔斯·薩法赫做出的,原因是其主要戰略重點集中於王朝內部的穩定與向西的攻略,也很有可能是艾布·穆斯林做出的,原因是不願意消耗過多的自己的實力。
到了754年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發曼蘇爾繼任的時候,他的目標更集中於剷除內部的不穩定勢力,他先是藉助艾布·穆斯林的力量在尼西賓戰役中打敗了窺伺哈里發之位的自己的叔叔阿布杜拉,又殺害了艾布·穆斯林與齊雅德·伊本·薩里,還斬殺了曾經的同盟者阿里的兩位玄孫易卜拉欣和穆罕默德,曼蘇爾的這一系列誅殺功臣的行為激起了這些人物所代表的勢力的反彈,他又需要進一步鎮壓。
『曼蘇爾』這個名字的原意就是『勝利者』,他確實也成為成王敗寇定律下成為最後勝利者的那一個,其一番經營奠定了阿拔斯王朝500年統治的基礎,但是當阿拔斯王朝集中於內部事務的時候,它確實無心也無力再與唐朝爭衡。
-
8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因為阿拉伯帝國的老毛病內亂,它比唐朝更早進入割據和內亂模式。
阿拉伯帝國有光榮的撕逼傳統,在公元683年征服撒馬爾罕後,30年內更換了9任呼羅珊總督。公元705年能打仗、更能撈錢圈地的曲底波來到了中亞,成為呼羅珊總督。他十年的超長任期(一般是五年,阿拉伯帝國很忌諱總督連任,曲底波能連任是少有的例外)內所向披靡,接連攻佔了巴里黑及撒馬爾罕、布哈拉、塔什干、花刺子模等大片土地,兵峰甚至逼近了喀什。曲底波的征戰之路也是圈地、撈金之路,他在征服撒馬爾罕後在當地進行了強拆圈地,讓自己的親信部隊住進了撒馬爾罕城的黃金地段。在曲底波即將登上人生巔峰時,大馬士革的哈里發變成了蘇萊曼,蘇萊曼親自下場和曲底波撕逼。霸氣側露的曲底波剛剛準備反抗哈里發就被部下拋棄並殺死,所以這個阿拉伯名將的“雄心壯志”根本就沒有實施的可能。阿拉伯帝國的內亂讓突騎施人一度佔據了呼羅珊地區,差點就造成在中亞的全面崩盤。
阿拉伯帝國收復呼羅珊地區後依舊是撕逼不斷,新任總督納斯爾是當年跟著曲底波大殺四方的老戰士,在他的統治下阿拉伯軍隊恢復了在內亞的統治。納斯爾本人和葉門派關係密切,因此和前任總督阿薩德撕逼不斷。除了對付給自己拆臺的前任,納斯爾還要鎮壓阿里後裔在自己轄區內掀起的反叛。到747年阿拔斯家族派往內亞的阿布穆斯林(他是伊斯法罕出生的波斯人)也成了他的噩夢,這個打贏了高仙芝的強人不但善於用兵,外交(忽悠)技能更是MAX,有過一天之內招降六十個村莊的記錄,內亞所有反感倭瑪亞王朝的人都站在阿布穆斯林一邊。納斯爾只能在748年退出了競爭,749年倭瑪亞王朝被阿拔斯王朝取代。
阿布穆斯林將呼羅珊地區變成了阿拔斯王朝的關中,他也因此被阿拔斯王朝猜忌,755年他在權力的遊戲中出局被殺。阿布穆斯林去世後,他的粉絲和阿拔斯王朝撕逼不斷。到九世紀初阿拔斯王朝丟掉了中亞、埃及等地的統治權,內亞的總督們建立了自己的王朝,把印度當成了掠奪的首選。因此從哈里發的角度來看,儘快拿下中亞威脅自己的反賊是第一任務,哪有條件繼續和大唐對抗到底。
-
9 # 喬江寶
謝謝邀請!怛羅斯戰役是大食國向東擴張,侵佔許多原本屬於唐朝藩屬國的地域,嚴重損害了唐朝在西域各國的統治地位和利益,這是東西方兩個大國的利益之戰,雖然唐軍由於少數民族聯軍陣前叛變而導致整個戰役的失敗,但對西域的整體格局未造成大的影響,唐朝在西域的統治利益又未受損失。
指揮這次戰役的是唐朝著名將領高仙芝,高仙芝並不是漢人而是高句麗人,幼時隨父進入中原,20歲就做了將軍,精於騎射,驍勇善戰,為平定西域邊疆立下赫赫戰功,深受唐玄宗的器重和賞識。但高仙芝有一個毛病就是貪財,實際上怛羅斯之戰也是他間接造成的。
在今烏孜別克斯坦的塔什干地區,唐朝時期有一個石國,處在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上,這裡的人不但善於農耕,以大小麥為主食,而且利用絲綢之路的便利南來北往的經商,在西域是有名的富裕之地。石國同大唐的宗屬關係也不錯,年年向唐朝進貢。
天寶九年,高仙芝覬覦石國的財富,以石國國王"無蕃臣禮"為由,領兵前去討伐。石國國王無奈之下與高仙芝和談,想知道他的條件。高仙芝假意和談,趁其不備,率兵掩殺,石國並不防備唐軍,結果不但國王被俘,還遭屠城。高仙芝部劫掠無數金銀財寶。返回途中又洗劫了突騎施國,並將可汗俘虜。可仙芝在西域地區的洗劫引起了各國對大唐的不滿,很多國家開始疏遠大唐,倒向吐蕃和大食。
天寶十年四月,高仙芝率領蕃、漢聯軍5萬兵馬深入西域腹地,去攻打大食。經過三個多月的艱難跋涉,高仙芝聯軍到達怛邏斯城下,由於阿拉伯人早有準備,並派人暗地裡收買了聯軍中的胡人,在雙方爭戰了五天後,高仙芝軍隊中的葛邏祿部突然叛變,反過來同阿拉伯人一起進攻唐軍,唐軍猝不及防,全線潰敗,損失慘重。
《舊唐書》記載:高仙芝部的漢族兵士只餘幾仟人馬,其餘不是被殺就是被俘,安西軍能征善戰的老兵幾乎損失殆盡。
勝利後的阿拉伯人主動向大唐派出使節求和。其主要原因:一是刺探虛實,看看大唐是否會採取報復行動。二是大食國取得政權近了阿巴斯王朝有許多內政尚未解決,王權還未穩固,需要抽出精力解決內政。三是對阿拉伯人危脅最大的是突厥人和西方的拜占庭軍隊,所以對於唐朝控制的西域地區因為宗教不同,阿拉伯人並沒有多大的興趣。怛羅斯戰役之後,阿拉伯人與大唐和解,並派出幾千人的部隊邦助大唐平定安史之亂。
回覆列表
怛羅斯之戰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唯一一次與西方大規模的戰爭,爆發於唐朝玄宗天寶十年(751年),當時中國正值開元盛世,處於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在中亞地區建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兵鋒一度直指裡海。而阿拉伯帝國剛剛進入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開始四處開疆拓土。兩個擴張的帝國最終在西域的石國相遇。750年,高仙芝領兵征討“無番臣禮”的石國,血洗了石國城池,殺死婦幼,擄走男丁,還把石國國王抓到長安獻俘。僥倖逃脫的石國王子跑到阿拉伯帝國求救。於是高仙芝決定先發制人,第二年便主動出兵,長途奔襲深入阿拉伯帝國七百餘里,最後在怛羅斯與對方軍隊相遇。當時大唐軍隊統帥是名將高仙芝,麾下大唐鎮兵2萬多人,城傍諸軍約4萬人,並且徵召了葛邏祿部、寧遠國等僕從軍約3萬,對手阿拉伯帝國軍隊統帥也是不世出的名將艾布·穆斯林,共20萬人。兵力處於劣勢,且孤軍深入的唐軍奮戰五天五夜後,葛邏祿部僕從軍突然反叛,從背後包圍唐軍步兵,隔斷了他們與騎兵的聯絡,致使唐軍大亂,在阿拉伯與葛邏祿部兩面夾擊之下,無力支撐,最終潰不成軍,只剩數千人撤回西域。此戰阿拉伯人也損失慘重,傷亡七萬多人,無力追擊唐軍。對於這一場中西方的大戰,雙方史書都未給予足夠的重視,在阿拉伯人的《歷史大全》伊歷133年那一章中只有一小段記錄:
“[伊歷133年]本年,費爾干納的伊赫西德與赭石國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國國王求援,中國國王派遣十萬名士兵支援他,他們包圍了赭石國王。於是赭石國王便臣服於中國國王的統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隨從們都沒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得知這個訊息,就派遣齊亞德·本·薩利赫與他們戰鬥。雙方在怛羅斯河相遇,穆斯林戰勝了他們,對方大約有五萬人被殺,大約有兩萬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國。此事發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在這一章中,阿拉伯人用遠比怛羅斯之戰多得多的篇幅來記錄和拜占庭帝國之間的戰爭,那才是他們的重點。阿拉伯人雖然取得了怛羅斯之戰的勝利,但第二年就派遣使者來到長安求和,在之後的6年中,每年均有阿拔斯使臣來朝,僅753年就來了四次,《冊府元龜》對此均有記載。至於阿拉伯人為什麼會勝了還要求和,是因為他們要與更西方的拜占庭帝國作戰,以取得地中海的控制權。怛羅斯之戰的失利,對於唐朝對西域的統治幾乎沒有影響,之後西域的唐軍迅速恢復,封常清率領他們繼續擴張,直到安史之亂才停止,754年唐朝在西域的勢力到了極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