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源稚生
-
2 # 順其自然65491946
居說是趙匡胤母親的意思。老太太看到為皇位兄弟常常反目成仇,自相殘殺。所以立規矩傳弟不傳子。沒想到趙光義等母親一死,就壞了規矩。把皇位給了兒子。結果兒子不是當皇帝的命。把國家搞的一塌糊塗。
-
3 # 陸棄
趙匡胤共生有四子六女,十個孩子,其中長子趙德秀、三子趙德林以及三個女兒申國公主、成國公主、永國公主早亡,剩下了兩個兒子三個女兒:次子趙德昭、四子趙德芳及昭慶公主、延慶公主、永慶公主。從這裡可以看到,當時的死亡率有多麼高,就算貴為皇帝,子女早夭率竟達到了50%。
趙匡胤去世時,次子趙德昭26歲,四子趙德芳18歲。按道理來說都不算小了。但事實上趙匡胤去世後,這兩個兒子都沒有繼位,而是他的兄弟趙光義繼位了。趙匡胤是真的想傳位給兄弟嗎?史料上並沒有這樣的記載。相反,卻有“斧聲燭影”的傳說,也就是說,趙匡胤死得不明不白,疑似趙光義弒兄。趙光義繼位後,又傳出了杜太后懿旨令趙匡胤傳位於弟的說法,傳位於弟的理由,是當時兒子年幼,吸取後周失去江山的教訓。事實上趙匡胤死時,兩個兒子都不年幼,所以這個說法有點欲蓋彌彰。實際上,趙光義與其兄趙匡胤都是打天下的武將,趙匡胤黃袍加身,吸取後周皇子年幼失去江山的教訓,也確有傳給兄弟的想法,而趙光義作為雄才大略不亞於趙匡胤的英雄,也早有覬覦皇位之心。趙匡胤去世前沒有確定繼承人,正好給了趙光義一個機會。在權勢上,趙德昭和趙德芳不是叔叔趙光義的對手,被趙光義強行繼位,這可能就是事實的真相。
-
4 # 大通遼人
歷史上有很多因為皇權統治而產生的血案,不管是謀朝篡位還是父子相殘,無論是歷朝歷代有這樣那樣的例子,這讓我們相信在權利的驅使下,親情不過是愚昧的無知,只有無上至高的權利,才是人心中的唯一。在北宋初期的歷史中,最讓後世產生無限聯想的故事,那隻能是“燭影斧聲”的故事了。
據說在那天,宋太祖趙大邀趙二喝酒,酒過三巡後,趙大有些睏倦,趙二便扶兄長躺下,隨後趙二便出宮回家,恰巧那夜下起了大雪,趙光義走時的腳印凌亂不堪,第二日一早,內侍便發現趙匡胤駕崩了。這件事經過民間添油加醋的渲染,便出現了門外內侍看見兩兄弟喝酒,隔著窗紙見趙二拿斧頭去砸趙大的腦袋,事後匆忙間留下腳印的說法。趙二此舉,分明就是殺兄奪位,看似仁慈多愛的趙二,其實是一位心狠手辣之人。
但首先我要否定民間傳說的這一說法,歷朝歷代的篡位都有明確的歷史依據,就如北魏和唐朝來說,朝代久遠於宋幾百年,但對篡位這種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來說,沒有一絲可以遺落的痕跡,李世民再英明,也改變不了玄武門之變的歷史,我們都知道,這不是改寫幾句史書記載,就可以瞞天下人耳目的,不論趙光義人品如何,在那麼大陣仗下行兇,如何沒留下一點證據。
其次,趙光義的才能與智慧足以扛起宋朝的大旗,五代期間的開封府尹一直是鍛鍊儲君的自留地,趙匡胤的幾個兒子雖已經成年,但連王都沒有封,這不得不說是一個疑問,而趙光義先是在基層一步步攀升,做到開封府尹時又被封為晉王,五代時期的開封府尹,最初大多由太子兼任,這個晉王的稱號,也是當初柴榮在後周時期沒繼位時的稱號,這些足以說明趙匡胤有意讓兄弟繼承大統。而“金匱之盟”的佐證,也是最有力的證據之一。
再看外界的環境,雖說將南方兩個大國滅掉,但南方百姓對舊朝君主的認可,宋朝還沒有來得及消化,北漢與契丹在北方雄踞,俯視大宋江山,如果讓趙匡胤的兒子繼承皇位,江山不穩,社稷堪憂。不排除趙匡胤母親生前與兩位兒子的口頭約定,在那個動亂的年代,一個成年有經驗的君主,才是社稷江山的最好選擇。
大家對趙光義的北伐失敗眾說紛紜,但在那個時候,遊牧民族的鐵騎對於以步兵為主的宋軍來說,衝擊力是可想而知的,但趙光義還是能在逆境中尋求機會,高梁河一戰,如果不是他中箭受傷,兩方陣營的輸贏還不得而知,他有好大喜功的毛病,但那也是對外族統治中原地區不認可的決定,成也好敗也好,他依然是大宋江山的開國二祖之一。
趙光義在作為大宋第二任皇帝的期間,收南越、滅北漢,使漢人地區大一統,而他作為繼任者,很好的繼承了宋太祖趙匡胤的衣缽,終宋一朝,再也沒有發生武將叛亂事情的發生,使大宋有了百年的平安,百姓豐衣足食,也是歷代人民羨慕的盛世。歷史就是這樣,無論如何英明的君主,都會有無奈的時候,就如趙光義一般,是好是壞還是留給後人評說吧!
-
5 # 播玉齋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我已經回答過一次了。關於這個問題就不得不提到“金匱之盟”。史載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因見多了五代時期臣強主弱、兄弟相殘的宮殿血案,曾把宋太祖弟兄三人(本為五個,兩個早亡)叫到跟前,訂立盟約,要三兄輪流做皇帝,即趙匡胤死後傳位趙光義,趙光義死後傳位趙廷美,趙廷美死後再傳位給趙匡胤的兒子。並請宰相趙普作證,把盟約鎖進金櫃之內。 鑑於太祖崩時發生“斧聲燭影”的千古懸案,學者也有人質疑“金匱之盟”是趙光義為顯示自己王位來之光明正大而編造的謊言。從史書中太宗繼位時各相關人物的表現,以及趙廷美最終命運來看 ,個人認為此事非虛。 宋太祖崩前,趙光義已授開封府尹(相當於首都的市長),加封晉王,位在宰相之上,已是標準的王儲配置。
宋太宗即位後,其弟趙廷美也曾授開封府尹,封魏王,後因“謀反”一貶再貶,三十七、八歲就鬱鬱而終。
-
6 # 杜少說歷史
個人覺得,開寶六年以前,趙匡胤是要傳位給趙光義的,但是滅了南唐後,天下已定,於是想改傳位給兒子。結果還沒完成,就歸天了(至於怎麼死的,得另開一題)。
一.為什麼先確定趙光義的“隱儲君”身份?五代十國是個“兵強馬壯者為天子”的時代。五十多年間,換了五個朝代。趙匡胤也是兵變篡位,他也不知道他的“宋”,會不會成為第六代。五代幼主繼位,一般都沒有好下場。像後晉石敬瑭傳給石重貴、郭威傳給柴榮,都是僅有的幾個傳位成功的例子,大部分幼主都被篡位殺掉了。注意,這個“幼”是多幼呢?柴榮登基時候30出頭,結果征討北漢的時候,諸軍不服,險些潰敗。後唐莊宗李存勖,繼位時候24歲,也是諸軍不服。趙匡胤
所以,趙匡胤篡位後,作為趙家唯一一個成年宗室,趙光義直接就被任命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每逢遇到趙宋官家危險之時,比如征討李重進(郭威親外甥)時候,趙光義被加同平章事(意思是位同宰相),行開封府尹。開寶六年的時候,再加封晉王。至此,趙光義正式成為了“隱儲君”,即所謂的“親王尹京”。
五代十國時期,如果你要是立太子,很可能太子就提前篡位了,或者被手下的兵頭擁戴脅迫篡位了。但是,你要是不給繼承人實權,一旦你出現意外,就會直接面臨改朝換代的風險。於是,大家默認了一種隱形的儲君制度,即封為親王,然後給開封府尹(五代只有後唐國都不在開封)。像趙光義,當了開封府尹,就有了自己的一套班底,一旦太祖自己出現意外,那麼趙光義直接就可以把首都的班底搬到朝堂之上就行了。看看太宗當開封府尹時期的班底,傅潛、戴興、高瓊、王超,都活躍在太宗一朝。高瓊,甚至在宋真宗“澶淵之盟”時期還是殿帥,殿前司都指揮使。開寶六年,趙光義被加封為晉王,徹底親王尹京,成了隱形儲君。
二.為什麼總覺得趙光義得位不正?當時趙德昭已經成年出閣,卻沒有按照五代的慣例封親王,太祖給出的解釋是“年幼,漸次為之”。也就是說,我兒子還小,慢慢來。在開寶六年,加封趙光義為晉王,位在宰相之上。而自己的兒子趙德昭僅加了“同平章事”頭銜,位列宰相。要知道,宋太祖一共只活到了開寶九年,也就是此時距離趙匡胤去世僅剩下了三年。在開寶六年太祖如此安排,基本山就是肯定了趙光義的接班地位。但是,為什麼還有人覺得趙光義是篡位呢?
趙光義像
答案可能就在開寶九年這一年中。開寶八年,北宋滅了南唐,此時中原版圖,只剩下緊緊跟隨北宋的吳越國錢氏,敵對的北漢劉氏、以及被遼國佔據的幽雲十六州。可以說,北宋一統中原,徹底結束五代亂局已經是事實了,而北宋的統治也基本穩定了。這個時候,太祖動換皇儲的心思是極其正常的。開寶九年,主要發生了這樣幾件事:
1.附屬國吳越國國王錢俶來朝,結果趙匡胤沒有派晉王趙光義迎接,而是直接派了皇子趙德昭代表自己。提升德昭地位的跡象表露。
2.三月份,加封自己的另一個成年皇子趙德芳為校檢太保、貴州防禦使。進一步加強自己皇子的地位。
3.然後巡幸洛陽,動了遷都的念頭,並且表示最終要定都長安。結果趙光義以“在德不在險”為由反對,只得作罷。要知道,趙光義的晉王只是個名頭,他的實際權力就是開封府尹啊。遷都一旦完成,趙光義的實力立即大打折扣。此事也被看做太祖有意削弱趙光義實力的證據之一。
4.給三弟趙光美、皇子趙德昭加封開府儀同三司,皇子趙德芳增加食邑。此時趙德昭再進一步就是封郡王或者親王了,回想太祖的遷都,會不會遷都洛陽後,就是德昭“親王尹京”?
5.命名將党進、潘美率軍力圖一戰滅北漢。
結果還沒滅北漢,趙匡胤就突然駕崩了。可以看出的是,趙匡胤肯定是沒有料到自己這麼快就駕崩的。再加上整個開寶九年的種種動作,以及大軍在外、開封禁軍力量薄弱這個時間點,開封府尹趙光義“殺兄奪位”的傳言也就應運而生了。
三.“金匱之盟”為什麼沒人把他當真何為“金匱之盟”呢?簡單的說,就是趙匡胤母親杜太后臨終前,告訴趙匡胤,國賴長君,為了大宋能長久傳下去,要太祖百年後趙光義繼位,趙光義死後趙光美繼位,然後再傳給趙德昭。並且由趙普記錄下來,藏於金匱。
杜太后
首先,這盟約邏輯就有問題。杜太后怎麼會知道趙匡胤早死?就算早死,傳給太宗趙光義還說得過去,如果再傳給趙光美,最後再傳給德昭,恐怕德昭繼位的時候已經不是“國賴長君”了,估計已經是“耄耋老人”了。
其次,這個盟約的保人,趙普有問題。前面說到,趙光義是開寶六年封晉王的。在這之前,趙普和趙光義一直是政敵,關係很差。太祖是開寶六年將趙普以節度使的身份外放的,然後才封趙光義為晉王。而趙普進獻“金匱之盟”是什麼時候呢?太平興國六年。趙光義都登基六年了。而趙普透過“獻金匱”,重回朝廷擔任宰相。說這不是交易,誰信?
趙普像
趙光義、趙普為什麼要搬出“金匱之盟”這個“此地無銀三百兩”的證據呢?太平興國四年,太宗率疲憊之師,想攜滅北漢之餘威,攻打遼國,收回燕雲十六州。結果在幽州城下,被遼國名將耶律斜軫、耶律休哥以劣勢兵力打的大敗,趙光義一時失蹤,結果軍隊集體擁立太祖嫡子趙德昭繼位。可見,太宗的帝位是不穩固的。回到開封后,德昭替軍隊討要滅北漢的功賞,結果被太宗訓斥自殺。緊接著,“金匱之盟”就誕生了。這其中的關係,可謂“妙不可言”。
-
7 # 赤手空拳向前走
趙匡胤要把帝位傳給趙光義?誰說的?
趙匡胤當了皇帝之後就封趙光義為開封尹――首都市長,大權在握,說明趙匡胤對他的弟弟很器重。一年俸祿十萬兩白銀,對他的弟弟很大方。趙匡胤想要遷都洛陽,先問趙光義的意見,說明他對趙光義的信任。
但這不代表他會把帝位傳給趙光義,假如說“燭影斧聲”是趙光義殺了他哥,這更說明趙匡胤不會把帝位傳給趙光義,否則何必要殺趙匡胤呢?只能說明趙匡胤考慮到他的兒子還小,需要一個皇叔幫忙打理朝政,這就是趙匡胤為什麼那麼器重趙光義了。
“金匱之約”――說的是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死前要趙匡胤把帝位傳給趙光義。那是趙光義當了皇帝之後五年才說的,趙匡胤沒說。
-
8 # 挖了恐龍侃歷史
第一,燭影斧聲,歷代史家都認為趙匡胤的非正常的死亡是趙光義害死的,《湘山野錄》是最早提出燭影斧聲的。說是趙匡胤意圖傳位給趙德芳,但被太監太監王繼恩出賣,趙光義提前入宮,謀奪帝位,但在書裡只說了趙光義竊取皇位,沒有說趙光義害死趙匡胤。而且此書被後世認為是偽書,不能作為史料。但一代史學大家司馬光在《淶水記聞》記載了相關記敘。司馬光認為趙光義是合法登基不存在謀奪帝位的說法,應該說作為一代大學者的司馬光說法是可信的,宋皇后提前通知趙德芳入宮,卻是違背了趙匡胤的遺命,有私心希望自己兒子當皇帝的目的,但王繼恩秉承了太祖遺命讓趙光義入宮,但宋後就此得罪了趙光義。所以下場很不好。趙匡胤所在的時代,是五代這個中國歷史上特殊時代的延續。在趙匡胤生前,確立趙光義的繼承人地位是個合理的選擇。如果趙匡胤再活個十年二十年,國家穩定後,會有很大機率逐步削弱趙光義勢力,讓自己兒子繼位。但可惜趙匡胤只活了49歲,還沒來得及做這些。
第二,五代時期是個綱紀廢弛,沒有現在我們一般印象中的中國古代常見的君臣大義之類存在,天子兵強馬壯者為之才是當時的主流思想。一個年富力強有一定軍事經驗和強大黨羽勢力的繼承人,才有可能坐穩位置。老皇帝一紙詔命就能立個太子坐穩位置,在這個時代是不存在的。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篡奪柴家皇位,就是很典型的案例。柴榮英年早逝,繼位的兒子年齡太小。即使不被趙匡胤篡奪,也會被其它實權大將篡奪,基本沒可能保住位置。趙匡胤在位期間,還不能確定自己的大宋會不會也是一個短命王朝,五代變成六代。趙匡胤扶植自己的弟弟趙光義,以免自己萬一像柴榮一樣突然病逝時家族無強力人物繼位,也算是一個合理的選擇。
第三,陳橋兵變趙匡胤稱帝后不久,趙光義就被封晉王出任開封府尹。按五代慣例,親王加開封府尹已經是繼承人的標準配置。就是說趙匡胤做皇帝后不久,就已經確定了弟弟趙光義按五代慣例的繼承人地位。趙匡胤在位期間,天下還沒完全一統。趙匡胤去世前一年的975年,宋軍才平定南唐。趙匡胤去世時,宋軍還沒平定契丹的附庸政權北漢。此時依舊有讓年長且已經形成自己勢力的趙光義繼位保證能坐穩位置的需要。趙匡胤去世前,雖然趙德昭已經26歲,但趙德昭缺乏軍事經歷也還沒形成自己的班底。趙匡胤想傳位趙德昭的話,需要時間給予趙德昭豐富自己的經歷形成自己的黨羽班底。而趙光義長期已經是實際的繼承人,趙匡胤下決心去削弱趙光義勢力也需要費一番功夫。從歷史上來說,趙匡胤去世前,還沒有下定決心削弱趙光義勢力培養趙德昭。趙匡胤去世時年齡不大,如果多活十年二十年,有很大機率去努力自己讓自己兒子繼位,但歷史沒有給趙匡胤時間。
回覆列表
在中國,“黃袍加身“是一個典故。公元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自己做了皇帝,改國號為宋,史稱宋太祖。公元976年,趙匡胤去世,其弟晉王趙光義繼位,那麼為何有兒子的宋太祖,卻把帝位傳給了弟弟呢?
實際上,宋太祖趙匡胤傳位給弟弟也是有其原因的。
《舊五代史》: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自後梁代唐以來,五代亂世,政權更迭頻繁,其實是有其原因的,五代時期,一個帝王想要坐穩位置,必須要有足夠的實力,而且還要有心腹支援,在自己兒子比較年幼的情況下,宋太祖不得不讓自己的弟弟發展自己的實力。
《宋史》:傅潛,“太宗在藩邸,召置左右。即位,隸殿前左班”;戴興,“太宗在藩邸,興詣府求見,奇之,留帳下,即位,補御馬左直,遷直長”;高瓊,“太宗尹京邑,知其材勇,召置帳下”;葛霸,“善擊刺騎射,始事太宗於藩邸”;王超,“太宗尹京,召置麾下。及即位,以隸御龍直”。王漢忠,“太宗在藩邸,召見,奇其材力,置左右”五代政權更迭頻繁,,帝王對自己也放心,為了穩固政權,保證政權順利繼承,反覆權衡之下,就形成了一種制度----隱皇儲制。所謂隱皇儲制,就是選擇中意的來接班不立皇儲——卻讓他做親王兼京兆尹。京兆尹地位非凡,大多五代帝王都做過京兆尹一職。
建隆二年七月,“壬申,以光義為開封府尹,光美行興元尹"。開封府尹在五代和北宋前期是什麼地位,對宋史有所瞭解的人都應該知道。簡而言之,宗室親王出任京城府尹的話,就是皇位繼承人。
宋太祖去世之時,趙匡義那時候已經擁有十多年的豐富的執政經驗了。五代十國,武人亂來是常有的事情,父死子繼根本不現實,特別是幼子。
趙匡胤當皇帝時趙德昭才九歲,還不知道能不能活到成年,而且趙匡胤本身就是靠欺負人家孤兒寡母政變起家,周世宗對他們那麼好不也取了嗎。萬一自己有個三長兩短的難保手下不會再來一出。那麼趙匡義作為下一任儲君是最好的選擇,可以保證江山不會丟,在那個時候,丟了江山,整個家族都可能沒命了,趙德昭,趙德芳在政治家裡年紀是小的,一般來說一個合格的政治家的黃金年齡是在40歲左右,而且他的執政經驗確實少,在宋太祖死的時候,確實不適合作為接班人。
宋太祖傳位給弟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皇位繼承的穩定性。五代時期的皇位繼承,除了郭威傳柴榮成功,石敬瑭傳石重貴成功之外,其他全部失敗,差的身死國滅,好一點的孤兒寡母被欺。這就要求要有年齡大些的繼承人來繼位,趙光義被推到前臺也是有其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