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滏河水長

    觀中國五千年曆史,歷朝歷代的開創者中,憑藉一己之力,個人白手起家的,只有建立漢朝的劉邦和建立明朝的朱元璋,所以這哥倆取得帝位的含金量是最高的!

    劉邦出身社會底層,遠不如項羽,但他之所以受人擁戴,並開創了達四百年之久的漢朝基業,必有其過人之處,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劉邦究竟有哪些常人所不及之處:

    1、有領導才能,善於用人。透過研究歷史,可以發現,凡是取得較大業績的政治家,自己單打獨鬥的個人能力強僅僅是很小的一方面,且不是成敗的關鍵,成敗的關鍵在於是否能團結帶領一批能力超強的人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與自己共同奮鬥,在這一點上劉邦與項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輪個人能力,就是十個劉邦也未必能打贏西楚霸王項羽,但是劉邦會用人啊,人家文有張良、蕭何,武有韓信、彭越、英布等,反觀項羽,自己謀略不行,還剛愎自用,不聽從下屬建議,終釀苦果;

    2、心胸豁達,為人大度。這使得劉邦能夠處理好與下屬的人際關係,大家跟著劉邦幹心情舒暢,當然幹勁足,幹勁足就容易打勝仗,形成了良性迴圈;

    3、情商高,喜歡交際,樂於施捨。這又是劉邦身上一個非常大的優勢,俗話說叫人緣好,劉邦懂得怎麼與人相處,怎麼能夠讓人舒服,你說打工仔跟上一個這麼好的領導容易麼?肯定打起仗來完了命的跟你上啊!

    腳上的泡都是自己磨的,情商低的項羽碰上劉邦這麼優秀的領導者,縱然有萬人敵的個人能力,但戰爭不是比拼的單打獨鬥,失敗是必然的!

  • 2 # 軫大頭

    雖說漢高祖尿溺儒冠,看上去無賴至極,但是優點還是挺多的吧

    當機立斷,才能在押送犯人去驪山的路上判斷形勢,接了繩子一走了之。

    知人善任,氣量寬大。談到自己如何得天下,他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承認他人的能力,善用他人的智慧,把別人的東西轉換成鞏固自己地位的利器。開國的時候封侯,第一個封的他最恨的雍齒,成大事者不拘小節。

    最後我認為特別重要的一點,"天命所歸",就是運氣好。讀了劉邦的本紀就覺得高祖命太好了,好到一切好像都順理成章。

    你說,如果你的領導知人善任能看到你的長處,並且當機立斷讓你用這個長處發光發熱,同時他會以此對你論功行賞,再加上他官運亨通一路發達,這樣的領導你會擁戴麼?反正我肯定會,雖然他可能痞裡痞氣的,哈哈。

  • 3 # 藍天沃土成愛民

    公侯將相寧有種?

    貴族世家出庸才。

    翻閱古今中外史,

    英雄多自民間來。

  • 4 # 老龔166916589

    項王與漢王。

    兩人最大的區別,項羽是士大夫家庭出,他社會關係是一眼三報,多是富家子弟。富家子弟的特點是講究地位和金錢利益,這種人群的關係很難容卻,弄得不好各自為政,組織鬆散。再加上項王武功了得,產生自傲,不善於吸收別人的揀言,獨斷專行。

    。漢王劉邦卻卻來了個相反,漢王草根出生,為人沒有架子,他自小在坯城有很多朋友,這些人之間無話不談,無事不幹,簡值如一邦流氓,但是有一條,他有德性,從不欺侮良民百姓。後來當上了坯縣亭長,前來追隨他的人就更多了,其中也包颳了有文化,謀略之輩,丞相蕭何,大將樊繪就是在那時侯入夥。一日閒假和一邦酒肉朋友遊芒碭山,見一條大白蟒蛇,頭若巴斗,眾見都避之不及,劉邦見之並不懼怕,撥劍斬之,血噴三丈。此事經有識之士分析,認為劉大哥幸氣不凡,可以幹翻大事。大家的心信更足,建議劉邦結竿起義。

    。秦未全國各地農民起頻凡,要算楚漢兩家實力最強,楚漢兩家曾有盟約,誰先拿下咸陽,誰即稱帝,項羽低估了,劉幫實力,被劉邦先攻進咸陽城,因此造成項羽鴻門設宴,謀殺劉邦未隨。劉邦送入西川,養光韜悔。項羽佔領咸陽。

    。楚,漢兩邦勢力形成,勢鈞力敵。總觀楚漢兩家的治國方針,有很大的區別。一是劉邦走群眾路線,二是劉邦注重禮賢下士,三劉邦有一邦幕僚,謀劃班子,所出嘴張劉邦基本都批准(言聽計從),四劉邦性格有忍勁,對事業不是急於求成。五廣招賢士廣衝實力。

    。上面這五個方面項羽一個也不具備,特別缺貶憂懷意識,對劉邦看得很輕,猶如疥癬,沒有武備意識,認為劉痞子成不了大事,特別是韓信火燒棧道之計,項羽差看成劉邦胸無大志,老死蜀中,項羽敗在麻卑大意上。最後還是敗給劉邦。項羽錯就錯在性格和政治思想路線。一朝英雄悔之晚矣!

  • 5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漢高祖劉邦的出身的確不去西楚霸王項羽,但是說劉邦是市井無賴恐怕也有失偏頗!劉邦這個人身上雖然帶著幾分痞氣,為人卻頗為仗義,並不無賴。如果劉邦真是個市井無賴,很難想象,身為縣吏的蕭何、曹參等人會自降身價和一個無賴稱兄道弟,不是嗎?實際上,劉邦出身在一個相對“小康”的平民家庭,這一點從劉邦整日“不事生產”卻能衣食無憂也可以看得出,他家多少還是有些老底的。而且,劉邦因為讀過書、有些文化(史載,劉邦兒時和他的發小、後來的燕王盧綰曾一起讀書),加之情商頗高,還當上了秦王朝的基層公務員——泗水亭長。

    但是,相對於項羽而言,劉邦的出身的確是很低。項羽是楚國名將項燕的孫子,屬於典型的六國貴族之後。秦滅六國之後,雖然六國貴族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榮光,但是骨子裡那股子貴族的優越感和傲氣卻依然傳到了項羽身上。正所謂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這一點註定了項羽社交圈子的侷限性,他更願意與舊貴族走到一起而輕視布衣寒士。以韓信為例,韓信的能力和後來的表現眾所周知,但是韓信最初投入項羽麾下時,因為出身低微,並沒有受到項羽重視,只得了一個執戟郎的職位,反倒是那些徒有虛名的六國貴族之後卻被項羽視若上賓。而這,直接導致了韓信的離心,最終改換門庭投入了劉邦的懷抱。後來項羽兵敗垓下、自刎烏江,韓信功不可沒!

    與此同時,六國舊貴族不同於盧綰、周勃、夏侯嬰這些平民子弟,他們起初便是帶著自己的政治目的或者說政治理想和項羽走到一起的。這就註定了這些人不可能真的和項羽一條心,爭權奪利在所難免、為了利益而臨陣倒戈也是可以預見的。宋義便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原本就曾是楚國令尹,投入項梁麾下本就是形勢所迫,在與楚懷王熊心達成默契之後,宋義的野心便開始大肆膨脹了!最終坐山觀虎鬥、葬送了項梁的性命。後來魏王豹等人倒戈投入劉邦麾下,也同樣是出於自身政治利益考量。實際上,除了項氏子弟和原本的項氏家臣,項羽麾下的這些人更多地還是因為政治利益走到一起的,這就註定了項羽一旦居於劣勢,根本沒人願意施以援手。

    劉邦則截然不同,他有著一幫自己的強大嫡系,這幫人最初並不是因為利益才和劉邦走到一起的。實際上,劉邦後來主要依靠的還是這幫“老兄弟”。至於那些帶著資本入股的股東,劉邦是能用則用、不能用則罷,從來沒有把寶押在這些人身上。與此同時,因為出身低微,劉邦骨子裡沒有舊貴族的傲慢,對於三教九流,只要願意為自己效力,劉邦基本上都能以禮相待。那些所謂在儒生帽子裡便溺、騎到人脖子上云云,不過就是偶爾的胡鬧而已,無傷大雅。同樣以韓信為例,劉邦最初雖然也有些輕視,但是在夏侯嬰、蕭何接連舉薦之後,劉邦也意識到了韓信的重要性,索性讓韓信一步登天!這一點,項羽是根本做不到的。劉邦自己的那些嫡系反過來又成了制約韓信的重要砝碼,韓信後來之所以不敢自立山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便是他麾下直接領兵的將領很大一部分都是劉邦的嫡系人馬!

    更重要的是,項羽其人骨子裡帶著舊貴族的“過分自信”,行事剛愎自用,根本聽不進他人意見。而劉邦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有一點卻是項羽無法比擬的,那就是從善如流!正所謂聽人勸、吃飽飯,連易儲這樣的事情,劉邦在眾臣反對的情況下都能改變想法,其他事情可想而知。而且,因為長期的社會底層經歷,讓劉邦學會了妥協!或者說劉邦根本沒有底線,一切都可以商量。韓信攻下齊國之後,上書劉邦要求劉邦封其為假齊王(代理齊王),起初劉邦是怒,轉而想到韓信的實力和對自己作用,劉邦立即換了一副嘴臉:“什麼假齊王,大丈夫要當咱就當真齊王!”隨即將韓信封為了齊王。雖然心裡不爽,但是為了安撫韓信,劉邦嚥下了這口氣,而且真就把韓信封為了齊王。反觀項羽,只因為劉邦先去咸陽便怒不可遏,想要殺了劉邦。若非劉邦主動示弱、裝慫,而是要求項羽遵從義帝旨意封自己為王,恐怕早就被項羽給滅了!不是嗎?

    說到底,劉邦之所以受到眾人擁戴,首先是劉邦的“人格魅力”,更重要的是這些人在劉邦麾下都是有利益期待、有上升空間的。為了能夠將項羽所封的異姓諸侯王收為己用,劉邦最初不僅認可了他們的諸侯王地位,而且給足了他們想要的東西。這一點項羽是做不到的,他想要的是一群俯首聽命的臣下、奴才,而不是參與分紅的股東,雖然分封了天下,但他想要的依然是一群俯首聽命的諸侯王,而不是各自為政的股東……誰不聽話,我就滅了誰!至於劉邦剿滅異姓諸侯王,那是後來的事情了……

  • 6 # 夜航船水手

    大部分人對劉邦的認識是有偏見基於劉邦的‘無奈中年保溫杯’,本文不說大度樂施等性格特點,單就智商和見識兩項來說,劉邦至少相當長時間內是碾壓他周圍的人,包括蕭何。

    不凡的青年時代

    劉邦雖然討厭儒生,但是劉邦是識字的。劉邦年輕時秦國還沒統一天下,當時戰國諸侯各有英雄人物吸粉無數。魏國的信陵君曾經率領諸侯聯軍挫敗秦國。劉邦崇拜的就是響噹噹的大英雄,長大之後,開始追星之路,到了魏國大梁發現信陵君已經去世,於是拜訪信陵君的門客--當時名士--張耳。張耳與劉邦交遊數月,劉邦此後數次拜訪,直到秦國把魏國佔領,張耳避難外出。張耳不是空談客,劉邦這段時間必定收益匪淺,無論從見識、思路都會有很大提升。見識,是個好東西,一般人不能擁有的。

    到後來,研究完《太公兵法》的張良,不太接地氣,有時候發表個想法根本沒有人聽明白。這種無敵的寂寞遇到劉邦之後才打破,張良一說,劉邦就能明白,而且有一些自己的進一步發揮。張良感嘆:‘沛公真是天才!’。

    專找強權欺負

    等到秦國統一天下,劉邦想效法張耳做豪傑的路被堵死了。已經在天空試飛過的雄鷹不可能安於樹梢之間的跳躍,他不可能再喜歡種田。識字的劉邦,考公務員,輕輕鬆鬆就成了。以現在推想秦朝,縣裡的公務員,看到一個村長,眼裡是有那麼幾分不屑的。劉邦何許人也,直接開損,而欺負慣了一般亭長的庸吏根本不是劉邦對手。一個個趾高氣昂的縣吏全都敗下陣來,劉邦的高明在於狎辱他們,又讓他們無可奈何。百姓對這些官吏早就看不慣了,劉邦必定能得分不少。

    區別與無差別

    對官吏,劉邦是區別對待的,庸吏用來狎辱,像蕭何、曹參這種有本事又用心做事的人,劉邦與他們相處很好。而且,劉邦青年時交遊名士積累的見識、練就的思路,能不讓蕭何刮目相看嗎?

    結交了名士、豪吏,一般人尾巴都翹到天上去了。但是劉邦與下層的朋友一樣能處得來,而且,能給他們成長。樊噲在後來屢次有高明的見識--比如不讓劉邦入住秦宮,很難說是天生的見識深刻,我想早年與劉邦的交流一定有很多地方能給樊噲帶來啟發。除了樊噲,盧綰等人也是一樣的,劉邦無異於他們的主心骨。

    單從地位看,會看錯很多人,不是嗎?

  • 7 # 醉美木瀆

    首先,劉邦出生確實不如項羽且長期混跡於市井,但是“史記”中太史公雖然稱“”劉邦好酒及色”,但是並沒有說劉邦是無賴。且項羽雖然出身於楚國頂級豪門,但是楚國已經被滅,項羽跟隨叔父項梁也是長期混跡於市井,也算是“破落戶”。兩人的起事的本質都屬於“地方社團”造反搶地盤。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美鬚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項梁嘗有櫟陽逮,乃請蘄獄掾曹咎書抵櫟陽獄掾司馬欣,以故事得已。項梁殺人,與籍避仇於吳中。吳中賢士大夫皆出項梁下。每吳中有大繇役及喪,項梁常為主辦。須臾,梁眴籍曰:“可行矣!”於是籍遂拔劍斬守頭。項梁持守頭,佩其印綬。門下大驚,擾亂,籍所擊殺數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莫敢起。

    太史公說劉邦是高鼻樑,而且鬍子長的特別漂亮,在當時也是老帥哥一名,而且為人大方,心胸寬廣,雖然只是亭長,但是縣衙裡的小吏,他都隨意取笑欺負。可見劉邦在江湖中或者說在市井中勢力並不小,不然怎麼敢隨意得罪機關辦事人員,屬於杜月笙一類,黑白通吃的人物。

    這一點項梁和劉邦很像,只是項梁玩的更大,項梁殺了人躲到了吳中這塊地方,地方上的豪強全都不敢得罪他,可以說是“強龍壓得倒地頭蛇”,這點很不簡單,他甚至能代替官府徵發徭役,也主辦大型喪事,積累了巨大的威望和人脈。在項梁活著的時候,項羽最主要的特點是武藝高強,能以一敵百,敢在太守府衙將太守斬首,並幫著項梁控制局勢,佔領會稽郡。

    項羽相對於劉邦最大的個人優勢在於教育,劉邦家庭屬於鄉間土豪,讀過書,雖然也只是能識文斷字而已,但在當時的社會已經可以算是知識分子,其含金量並不比今天的985,211差,而項羽不但有學上,而且還能接受多方面教育,特別在軍事教育方面更是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算是今天英國貴族學校的畢業生,所以從教育方面說,項羽比劉邦更會帶兵並不僅僅由於天賦異稟,教育的作用也很明顯。沛公拜良為廄將。良數以太公兵法說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為他人者,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從之,不去見景駒。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於是項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學。

    著名的智囊張良在跟著劉邦混之前,也拜過幾個老大,但是這幾個老大都不懂張良說的太公兵法,唯獨劉邦能聽懂,常常聽從張良的意見,張良非常驚喜,稱讚劉邦天賦異稟,是天生的領導人。

    項羽並不是一個好學生,他叔叔先是讓他讀書,他不肯,讓他學劍,也沒有學成,還牛哄哄的說“學讀書會寫名字就行,學劍術也不過能殺個把人,我要學萬人敵。”最後項梁只能教項羽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也沒有認真學,只是學了個大概而已,因此,雖然教育資源豐富,但是項羽實際上算不上什麼好學生。

    劉邦為人很講信用,他對待他的功臣也非常好,包括那些後來被他所殺的異姓王,這些異姓王實際上不屬於他的核心集團,但是劉邦承諾給他們的土地並沒有欠賬,在消滅項羽後都兌現了,雖然在消滅項羽後,劉邦逐漸清洗了他們,但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而且也是在找到或者說編造謀反證據後逐漸進行的。反觀項羽,作為臣子在完成分封后,急不可耐的誅殺了天下共主“楚懷王”,引起了諸侯的聯合反叛,動搖了自身的統治基礎。

    作為貴族出身的項羽,在主持天下分封時,為了能自身上位成為楚霸王,卻搞出了一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聲稱以滅秦的功勞作為分封的標準,因為自己功勞最大,所以他摘掉了原先楚懷王的王冠,給自己戴上,封自己為西楚霸王。

    對其他人則是按照和自己關係的好壞進行分封,功勞僅次於自己的劉邦卻被趕到了巴蜀,但是實際效果卻很差,他封的常山王張耳,後來死心塌地的跟著劉邦混,他的嫡系將領中唯一封王的九江王英布後來成了鐵桿的造反派。他企圖分化瓦解的齊國諸田最後成為他的噩夢。他不封的和他對著幹,他封的也和他對著幹,而且一上來就群毆項羽一個人。

    劉邦在做了皇帝后,給自己的核心功臣集團待遇很高,像蕭何,曹參都是萬戶侯,張良一下子就要給三萬戶,只是張良不敢要,推辭了。對於異姓王,剛開始按照約定也都給了地盤王位。雖然異姓王后來被個個擊破,但是劉邦並沒有像項羽那樣被群毆過,像梁王彭越在臨死前還想著向劉邦表露自己的忠心。

  • 8 # 流浪的歷史

    劉邦出身不如項羽,且頗有市井無賴之相,但是依然受到蕭何、曹參、張良、陳平、樊噲、英布等很多人的擁戴,甚至很多都是叛變項羽過來的。在這些人的幫助下,打敗了出身名門,勇猛善戰、實力超強的西楚霸王項羽,打下了西漢江山。下面,讓我們一起探討下其中的秘密。

    為什麼劉邦被稱為無賴

    劉邦,字季,公元前256年出生,沛豐邑中陽里人(今江蘇徐州),出身於一個普通的農家,父親劉太公當時是個小亭長,後來在劉太公的幫助下,也當上了亭長,相當於現在的派出所所長,出身相當寒酸,遠遠不及當時出身名門望族的項羽。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始大人常以臣無賴,不能治產業,不如仲力。今某之業所就孰與仲多?殿上群臣皆呼萬歲,大笑為樂。”

    在太史公筆下,劉邦就是個市井無賴,不學無術,不事生產。

    一是騙吃騙喝。相傳,劉邦天生好吃懶做,一直跟一幫沛縣街頭的混混吃吃喝喝,還經常到樊噲的狗肉館蹭吃蹭喝,樊噲想躲都躲不開。後來,在劉太公的幫助下,花錢做了個沛縣泗水的小亭子。話說當年呂太公避難沛縣,因縣長是呂太公好友,特意設宴招待,並邀請了當地鄉紳名流,劉邦作為一個小亭子,自然也在邀請之列,劉邦前去參加宴會,高聲賀道“泗水亭長劉季賀萬錢 !”,其實手中連一錢也沒有帶,就這樣白吃白喝了一頓。

    二是搶佔關中。公元前207年,當項羽率領的數萬楚軍迎戰秦末將領章邯率領的四十萬大軍的重大決定性戰役的時候,劉邦不僅沒有去增援項羽,反而乘機過高陽克陳留,下宛城入武關,攻入咸陽,做了“關中王”,也徹底惹惱了項羽。

    三是拋棄兒女。公元前205年,劉邦彭城戰敗,在逃跑的途中,為了減輕馬車重量,避免楚軍追趕上來,竟然數次把自己親生兒女扔下馬車,還威脅夏侯嬰,再撿回來格殺勿論。

    四是撕毀協議。劉邦彭城戰敗後,項羽率領的楚軍也是糧草殆盡,雙方都深感戰爭疲憊,於是簽訂鴻溝之約,以鴻溝為界,以東為項羽,以西歸為劉邦。劉邦卻單方面撕毀協議,大舉攻打項羽,打了項羽一個措手不及,此後爆發垓下之戰。

    五是分羹親爹。公元前203年,劉邦擅自撕毀鴻溝之約後,項羽惱羞成怒攻打劉邦,劉邦退守城池,拒不應戰。

    《史記·項羽本紀》記載: “當此時,彭越數反梁地,絕楚糧食,項王患之。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漢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漢王曰:“吾與項羽俱北面受命懷王,曰‘約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桮羹。”

    項羽沒有讓劉邦出來交戰或者投降的辦法,於是把劉老太公和呂雉拉出來,對劉邦說道:你趕緊投降,不然我就把你煮成羹。誰知劉邦笑道:“當初在楚懷王手下,我曾與你結為兄弟,我父親就是你父親,你要把自己的父親煮成羹,記得到時候分我一杯羹。”項羽只好作罷。一個連自己父親和老婆的性命都不管的人,簡直無賴本色。

    眾人追隨劉邦原因分析

    劉邦是個英雄,就憑建立西漢王朝這點毋庸置疑,儘管在太史公筆下,帶上了“市井無賴”的頭銜,可是依然有很多人願意跟隨他,跟著劉邦沛縣起義的兄弟樊噲、蕭何、曹參、周勃、陳平、叔孫通、夏侯嬰、盧綰,中途加入的韓信、張良、陳平、彭越,後來加入的韓王信、英布等,他們有的是劉邦發小,有的是秦朝沛縣的官員,有的是諸侯王,有的是原來的項羽手下叛變過去的, 最後都死心塌地跟著劉邦打天下,我覺得原因很多。

    一、劉邦為人豁達,善於交際。劉邦是個善於交際的人,當時在沛縣,無論是街頭混混,還是官場人物,三教九流,都交往甚密,可謂黑道白道都吃的開,蕭何是原任沛縣主吏,曹參是原為沛獄掾,夏侯嬰原為沛縣廄司御,但是劉邦力壓群雄,在這幾個人幫助下,殺了沛縣縣令,做了沛公,在沛縣起兵反秦。

    二、劉邦能屈能伸,善於應變。劉邦在為人處世上懂得隨機應變,不頑固,不極端,不衝動,需要低頭的時候就裝孫子,而從不把面子當回事。比如劉邦率先攻入關中,自稱“關中王”,並固守函谷關阻止項羽入關,項羽大怒,率領四十萬大軍直闖關卡,劉邦趕忙低頭屈從,並隻身前往鴻門,向項羽謝罪,堅稱自己從來沒有稱王的想法,固守函谷關只是替項羽守關,這才成功逃出了鴻門。後來項羽把自己封為西楚霸王,分封其他諸侯王的時候,唯獨把劉邦封在遠離家鄉的漢中盆地,四周都是高山峻嶺,對外交通十分不便。

    劉邦為了大局和將來,不僅沒有急眼,還甘願忍辱負重前往,屈就漢王一職,還燒燬了身後的棧道,以此對項羽示弱示好。劉邦成就的一切,可以說是成在其能屈能伸的性格。

    三、劉邦約法三章,取信於民。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首先攻破關中,進駐霸上,秦王子嬰投降。劉邦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要處死,傷人者要抵罪,盜竊者也要判罪。”除了這三條,其餘秦朝的法律一概廢除。老百姓看到劉邦如此寬大仁慈,都很高興,他們都希望劉邦能夠永遠在關中做王,代替秦朝的統治。

    四、劉邦知人善任,從諫如流。追隨劉邦的謀士有很多,他們都非常有才華和計謀,正是在這些謀士的輔佐下,劉邦每次遇到危險的時候都化險為夷,絕境重生。劉邦也非常重視他們的看法和見解,善於採納他們提出的計謀,使這些謀士的策略由理論轉為實踐成果。

    一是約法三章。劉邦率先進入咸陽後,想留居宮中,安享富貴,被樊噲斥為想做富家翁。張良規勸劉邦說:秦王無道,被天下人推翻,大王想安享富貴,這是助紂為虐。常言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請大王聽從樊噲的話。劉邦立即命令封存宮保、府庫、財物,還軍灞上。劉邦還聽從張良和蕭何建議,提出“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的約法三章,使秦地百姓大為歡迎,唯恐劉邦不做王。二是智逃鴻門。項羽聽聞劉邦進入關中稱“關中王”,非常惱火,便擺下鴻門宴想要除掉劉邦,辛虧有樊噲和張良的幫助,致使劉邦成功逃脫鴻門,也註定了項羽的敗局。三是伺機而動。秦末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把劉邦分封到偏僻荒涼的巴蜀,稱為漢王。劉邦不僅沒有因此沉淪,還聽從張良給劉邦出謀劃策,在巴蜀之地勵精圖治,積極休整,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四是暗度陳倉。劉邦採納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便面上命令樊噲帶領一萬人去修五百里棧道,並以軍令限一月內修好,以此迷惑麻痺了陳倉的守將。暗地裡卻親自帶領精銳部隊摸著無人知曉的小道翻山越嶺偷襲了陳倉,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從此拉開了他開創漢王朝事業的大幕。五是鴻溝毀約。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撕毀鴻溝協議,趁項羽衰弱的時候乘勢攻之。六是四面楚歌。採取韓信的計策,在垓下圍住項羽的時候,四面大唱楚地的民歌,致使楚軍軍心渙散,讓項羽以為漢軍已經攻其八,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追隨劉邦的謀士數不勝數,他們不僅對劉邦忠心耿耿,還經常為劉邦出謀劃策,知名謀士張良,鞏固後方的蕭何,能征善戰的韓信,詭計多端的陳平,口直心快的樊噲,驍勇善戰的周勃,擅長遊擊作戰的彭越等等,正是在他們的幫助下,劉邦才打下了江山。可惜的是,自古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劉邦手下的功臣謀士們,在劉邦登基後沒有幾個是有好下場的。

  • 9 # amiel4612

    漢高祖劉邦(前256~前195)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字季。秦朝泗水郡沛縣(今江蘇沛縣)人。諡號高皇帝。劉邦出身農家,早年當過亭長,為人豁達大度,不事生產。秦時因釋放刑徒而亡匿芒、碭山中。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劉邦在沛縣聚眾響應陳勝、吳廣起義,稱沛公,不久投奔項梁。公元前206年十月進抵霸上。秦王子嬰投降,秦滅亡。劉邦廢秦苛法,與關中父老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因此受到人民的歡迎。項羽擊潰秦軍主力後,也引兵入關。 聽說劉邦已定關中,項羽大怒,進駐鴻門,欲攻劉邦。劉邦因兵力不敵,聽從張良的意見,親至鴻門,卑辭言好。項羽封劉邦為漢王,統治巴蜀地及漢中一帶。劉邦不甘心亡秦的勝利果實被項羽獨佔,率軍東出,發動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戰爭前期,劉邦處於劣勢,屢屢敗北。但他知人善任,注意納諫,能充分發揮部下的才能,又注意聯合各地反對項羽的力量,終於反敗為勝。漢王五年冬,劉邦約韓信、彭越等人率軍進圍楚軍於垓下。項羽率部突圍,至烏江自刎。當年二月(按西漢前期以十月為歲首,同年二月在十月之後),劉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陽,不久遷至長安,史稱西漢。 劉邦即位後,採取了許多重要措施,如減輕田租,什五稅一,“與民休息”,凡民以飢餓自賣為奴婢者,皆免為庶人,士兵復員歸家,豁免其徭役等,繼續推行秦代按軍功授田宅的制度,規定商人不得衣絲乘車,並加重租稅等,恢復殘破的社會經濟,穩定封建統治秩序。他還剪除異姓諸侯王以加強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他認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敗亡,於是裂土分封九個同姓諸侯王。他還接受婁敬強幹弱枝的建議,把關東六國的強宗大族和豪傑名家10餘萬口遷徙到關中定居。 秦亡以後,漠北的匈奴乘機南下,重新佔據了河南地(今內蒙古河套地區)。漢初,匈奴不斷侵擾漢的邊郡,高祖六年(前201),韓王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自率兵前往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陳平計謀,重賄冒頓單于的閼氏,才得脫險。此後,劉邦不得不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開放漢與匈奴之間的關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 劉邦年輕時放蕩不羈,鄙視儒生。稱帝以後,他認為自己是馬上得天下,《詩》、《書》沒有用處。陸賈說:“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劉邦於是命陸賈著書論述秦失天下原因,以資借鑑。他命蕭何重新制訂律令,即“漢律九章”。劉邦晚年寵愛戚姬及其子趙王如意,疏遠呂后,幾次想廢黜呂后所生的太子劉盈(惠帝)而立如意。但因大臣反對,只好作罷。高祖十二年,劉邦因討伐英布叛亂,被流矢射中,其後病重不起而逝世。

  • 10 # 紅金01

    項羽遇上劉邦,是個悲劇;華人有劉邦,是幸運的;史書與後來儒家對劉邦的評價,是華人的悲劇。

    史書與後來儒家對劉邦是有誤解的,對他的評價是不公平的,不正確的輿論導向為華人樹立了一個不正確的“榜樣”,並且誤導了華人將近兩千年,讓華人誤以為,耍流氓是成功的第一秘決。

    劉邦是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人,但是人格魅力這個東西,沒有相處過的人是無法感受到的,這是屬於情商的範疇。

    但我們可以從各種敘述性的文字中找到蛛絲馬跡。

    ①草根出身,卻很早就有人追隨。

    ②逃命時推子女下車,而不是讓子女坐車誘敵。

    ④鴻門宴上,項姓竟然有族人支援劉邦,連項羽本人都很難對劉邦起殺心。

    ⑤洗腳時見驪食其,對驪態度前倨後恭,卻讓驪食其放下了架子,對劉邦徹底折服。這個過程恰到好處而沒有氣走驪食其,能把情商耍到這種程度,實屬罕見。

    ⑥沒有因為父親遭遇危難而放棄自己與漢軍的安全,以大義說服項羽。這條會很有爭議,但是靜心想想,無論誰處在劉邦當時景地,只怕都無法處理得比他更好。這個劉邦已經能做到這個程度,連他的敵人都沒有辦法真正恨他。後人常因此好評項羽,當然,項羽的確是個君子,但他無法從心底裡痛恨劉邦,卻也是事實。

    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僅憑這一首詩歌,就可以破除後來儒家對劉邦的惡評論述:“劉邦沒文化,隨地撒尿,穿開襠褲。”大風歌胸懷廣闊,沒有自鳴得意地比較古人,也沒有陳後主的哀怨纏綿,文字淺顯易懂。在古文文風還算盛行的漢初,這個算是“沒文化”了,但這不正是現代人需要的麼?劉邦只是超前了兩千年而已。劉邦曾說:“無用的豎儒,帽子給我撒尿吧。”這是在打擊儒生的掉文酸氣,要讓儒生多做點實在事的意思。豎儒兩字讓儒家生了將近兩千年的氣,後來儒家就說劉邦隨地撒尿了。劉邦是善騎的武士,坐著常就張開雙腿,喜歡穿長袍跪坐的貴族與儒生就說:“劉邦無禮,箕踞而坐。”這個就有人以為劉邦類似於穿開襠褲的失禮,實在是誤會大了。現代華人誰還跪坐?也只有日本人還有這個習俗。

    ⑧知道項羽為什麼不願渡江,“無顏見江東父老”麼?項羽臨死前,追敵中就有項羽的江東父老(楚人),其實,自從項羽恢復舊貴族地位,解散放棄楚人的一刻,已經愧對江東父老了。另一方面,也反趁出劉邦的寬容與大度,楚人英雄項羽健在,平民劉邦卻已經取得了楚人效忠,這種情形古今中外都極其罕見。

  • 11 # 小李飛磚

    秦朝末年,天下大亂,農民運動也隨之風起雲湧,這之中,有一位四十八歲的平民率領眾人揭竿而起,在五十六歲之時便成為西漢的開國皇帝,他便是歷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劉邦。劉邦做夢都不會想到自己會成為皇帝,能夠擁有無上的權力,以四海為家。史書裡記載,劉邦從小便被父親稱做“無賴”,且生性好酒和女人,如此放浪不羈的劉邦到底是如何在短短八年的時間裡,成為歷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皇帝的呢?

    劉邦的成功還要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

    1.運氣和敢於擔當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大澤鄉在哪裡呢?就在現在的安徽省的肅州縣,肅州市附近,西南。陳勝、吳廣起義以後,星星之火,立即燎原,各地痛恨秦王朝殘暴統治的人民紛紛揭竿而起。劉邦所在的沛縣也這樣,人民一下子起來了,把沛縣的縣令給殺了,起義了。起義以後要推舉一位領袖啊, 那麼這個時候是不是非劉季當頭不可呢?不是,因為這時候還有兩個能人,一個是蕭何,一個是曹參,蕭何和曹參當時都是縣政府的一級官員。劉季是一個亭長,這個亭長最後還是失職的,但是蕭何和曹參都是文化人的,文化人是不敢造反的,所有的人都不敢挑這個頭。大家都推選一清二白的劉季,劉季說大家既然推舉我,我就來挑這個頭。於是劉季自封為沛公,因為他是沛縣的領袖,叫沛公。所以說劉邦出身雖差,運氣好。

    劉邦除了有運氣之外,更重要的是他敢擔當。如果說蕭何、曹參二不敢帶頭謀反是因為考慮個人得失的話,而劉邦的這次挑頭則體現了他的敢作敢為。劉邦靠自己的赤誠終於走出了他崛起的第一步,後又投奔反秦起義軍的重要首領項梁,與項梁的侄子項羽並肩作戰。這為他的崛起提供了一個更大的歷史舞臺。

    2.劉邦實力雖弱,膽子大

    公元前208年,陳勝起義暫時遭到挫折後,由楚國舊貴族出身的項梁領導的一支義軍,在聽取了謀士范增的建議後,立原楚懷王的孫子心,為楚懷王。楚懷王也當仁不讓地行使了其領導權,決定各路諸侯出兵滅秦,命令項羽北上救趙,派劉邦西進關中,並約定先入關中者為王。

    這不明擺著就是偏劉邦嗎,為什麼會這樣?這裡面有兩個原因。第一個是當時討論這個戰略決策的時候,有很多的諸侯,說我們現在要打秦國,誰願意去啊?誰都不願意去。因為秦國當時非常強大,誰都不願意去打頭陣。打頭陣是做炮灰,會打仗的人都知道,兩軍交戰,衝鋒衝過去,第一排死掉了,最後後面的軍隊過去拔旗子,他摘取勝利的果實,所以大家都不願意去。只有兩個人願意去,劉邦、項羽。這是第一個原因。那麼在劉邦和項羽之間為什麼要選擇劉邦呢?是因為大家都有一個意見,項羽這個人太殘暴了,打仗是很能打,但是他每打到一個地方,打下一座城池以後屠城,他就是不管你是投降還是沒投降,是怎麼來的,他打進去把一城的人都殺光,然後敵軍投降的這些俘虜全部活埋。一路走就是燒殺掠搶,姦淫婦女,這個軍紀實在是太惡劣了,大家說還是要有一個忠厚厚道人,做人要厚道,要有一個厚道人去打秦國,這樣秦的軍民他就不會頑抗,一想來一個厚道人,可能還對我們有一些什麼好處,可能就投降了,這樣就比較容易打下來,所以不讓項羽去打秦,讓劉邦去打。由此我們就得出劉邦能夠崛起的第二個原因,就是實力雖弱,膽子大。

    3.識時務者為俊傑,毛病多,改的快

    酈食其是秦朝末年的謀士,他雖十分狂妄,但他也是個十分有計謀的人,他時刻關注著國家的情勢,酈食其對過往的許多將領都看不上,唯獨對劉邦情有獨鍾,於是他想方投靠了劉邦,不學無術的劉邦,雖不太喜歡與讀書人打交道,而劉邦在空閒時,也召見了酈食其。而酈食其剛進了劉邦的屋子,劉邦正在讓兩位僕人給他洗腳,神色也很敷衍。酈食其很生氣,就用普通的禮數拜見了劉邦,說道你是來幫秦國打諸侯的,還是幫諸侯打秦國的。劉邦聽了自然非常的生氣,說他自然是幫諸侯攻打秦國的。酈食其說道:你既然是仁義的一方,來攻打暴虐的秦國,就不該用惡劣的態度來對待長者。劉邦聽了之後醒悟了過來,叫僕人下去了,並請酈食其坐了下來,向他道歉。在得到酈食其的輔助後,劉邦拿下了陳留,並順利的向西進軍,最後成為第一個進入關中的人。為他進一步走向勝利奠定了一個非常好的基礎。在一開始對不知酈食其能力時對他的無理到後來看出他能力時對他的恭敬,可以看出劉邦劉邦毛病雖然多膽識改的快。

    4.雖然水平不高,但他悟性卻很高。

    對於這一點,張良是深有體會的。張良,我們知道,張良這個人也是一肚子計策,滿腹經綸的人,他也輔佐過很多人。他輔佐過項羽,輔佐過韓王成,經常在一起討論天下大事,這件事情應該怎麼樣做,那件事情應該怎麼樣做,但是張良說的話別人都聽不懂,惟獨劉邦一聽就懂,所以劉邦這個人的悟性是非常非常好的,也就是說他有這方面的天賦。其實不管你做什麼,做學問也好,做生意也好,做官也好,我認為最重要的是悟性,最重要的是悟性,沒有悟性的人是什麼都做不好的。劉邦雖然沒有文化,粗,動不動就罵人,但是他的悟性非常之好,反應非常之快。劉邦確實是一個具有領導天分的人。

    5.劉邦知人善用

    關於這一點,大家可以想想韓信。當劉邦意識到韓信有真材時,立即180度轉變,在韓信還沒有“履歷”的情況下,就拜他為“大將軍”,統領所有大軍。如果不能辨識韓信這個人,劉邦敢這麼做嗎?

    這句話即:“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由此得出劉邦雖然出身不如項羽,但從運氣、膽識、悟性、自我修正、用人當面都高於對手,才取得最後的成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公差H11指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