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瘋一樣的紳士

    評書,是一種古老的中國傳統口頭講說表演藝術形式,在宋代開始流行。

    清末民初時,評書的表演為一人坐於桌後表演,道具有摺扇和醒木,服裝為長衫;至20世紀中葉,多不再用桌椅及摺扇、醒木等道具,而以站立說演,服裝也較不固定。

    評書的魅力,在於為我們構架了一個頭腦中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物形象、動作全靠想象。隨著說書藝人的演繹,你身在斯地,卻魂遊天外,時而喜,時而悲,時而頓足捶胸,時而前仰後合。可以說,這門藝術,是一門想象的藝術。

    當然,這種想象,根源在於評書藝人的功力。評書藝人既是演員,又是作者,他們必須對作品的故事性、情節的曲折性充分掌控,然後對於人物刻畫生動,語言具有表現力。

    傳統的表演程式一般是:先念一段"定場詩",或說段小故事,然後進入正式表演。正式表演時,以敘述故事並講評故事中的人情事理為主,如果介紹新出現的人物,就要說"開臉兒",即將人物的來歷、身份、相貌、性格等等特徵作一描述或交代;講述故事的場景,稱作"擺砌末";而如果讚美故事中人物的品德、相貌或風景名勝,又往往會念誦大段落對偶句式的駢體韻文,稱作"賦贊",富有音樂性和語言的美感;說演到緊要處或精彩處,常常又會使用"垛句"或曰"串列埠",即使用排比重疊的句式以強化說演效果。在故事的說演上,為了吸引聽眾,把製造懸念,以及使用"關子"和"釦子"作為根本的結構手法。從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絕、頭頭是道而又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記得小時候,我是在農村長大。夏天的每個中午,姥爺都會點著旱菸,準時守在收音機前聽評書。跟著姥爺,我聽了許多許多書。《白眉大俠》、《童林傳》、《三俠劍》、《三國》、《楊家將》等等。單田芳的聲音、袁闊成的聲音、劉蘭芳的聲音,是我童年的記憶。

    上小學二年級,每天早上收音機某頻道播放兩集《宏碧緣》。我大冬天5點半就起床,準時開聽。聽完後,這一天都覺得心裡踏實。聽評書,讓我對傳統文化有了瞭解,繼而喜歡。我會自己翻看書籍,與評書中的故事相印證。這樣,從小到大,家長們所謂的閒書,真沒少看。

    如今,聽書的人越來越少了,這門藝術也逐漸沒落了。作為一名評書迷,真希望它不要衰落。這是咱老祖宗留給咱的寶貝文化遺產,值得我們去傳承、發揚。

  • 2 # 黃若竹

    一是獨特性,它不似相聲以損己和損他人為樂。它是一個人扮演好多人的角色,連說帶表演。手、腳、神態都運用的很到位。肘而陰揚頓措,時而如行雲流水,時而高慨激昂,時而哭哭泣泣,時而興高彩烈。那都是一個根據小說的故事發展說書人自己即興表演的。雖然時代發展的已不需要這些人了,但是傳統的東西.不能丟,一定要好好的儲存。偶而拿來娛樂一下自己也不惘是個好樂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把LOL拍成電影,讓哪些演員演對應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