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非官方歷史

    記載肯定沒有的,有的但肯定不是當年文明的記載。

    1.史學界的共識是有據可考有文字記載最早的歷史是商朝,因為有大量的甲骨文出土,這是確鑿的證據,雖然現在只能認識其中一部分文字但是已經很不容易了。

    (圖為甲骨文文字)

    2.夏朝及其以前基本可以看做原始一點,比如現在史書記述都用約公元前多少多少年,這都是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嚴謹的記述方式,而且像神農氏堯舜禹這種傳說神話後來也是一直有的。講出

    (圖為可以辨別的甲骨文)

    3.雖然良渚文化有實際文物出土但是那些都是陶器玉器石器之類的這些說明他的存在,但是並沒有文字,所以我們不能推測他的存在時間,不能確切。

    4.1936年發現命名的遺址,就像如果不發現甲骨文等我們對商朝的歷史也都是推斷。回答完畢,感謝閱讀。

    大家到杭州遊覽西湖美景時有興趣的一定到良渚文化博物館瞭解瞭解。

    場館很大也很精美就不多說了

  • 2 # 曉帆輕舟

    (一)良渚文化在傳統史書中沒有記載。【良渚博物院,位於杭州市餘杭區。】

    良渚文化是史前文化中非常顯著的一種,因為公元1936年首次在浙江杭州附近良渚發現遺址而得名,所處的年代是距今5300-4500年左右(這個年代下限尚未定論)。當東南部的良渚文化已經消失之後,華北才出現夏朝(約4000年前)。

    良渚文化是因為近現代考古發現,才被人們所知,換言之,華人直到二十世紀才知道有良渚文化這樣一個史前文化。

    此前,它一直默默“隱藏”在地表之下,早就湮沒無聞了。因為當時還沒有文字,也就不可能有文獻記下良渚文化、傳承良渚歷史。

    商朝甲骨文資料是迄今所見的最早的文字記錄,但是,它們已經是在良渚文化結束千年之後,而且,所記錄的內容是圍繞黃河流域中游及其周邊(而浙江當時還在商朝疆域之外很遠)。對於甲骨文時代而言,良渚文化極其遙遠渺茫,鞭長莫及,無法知曉,甲骨文對此缺載。

    商代之後的古代歲月,更是離良渚時代漸行漸遠,既不可能出現新的相關文獻記錄,也不可能有“考古發現良渚”。

    (二)考古推動了良渚文化探索。

    良渚文化“重見天日”的八十多年來,相關考古成果豐碩,遺址總面積達到約34平方公里,遺址與文物已經相當豐富。1959年,傑出的考古學家夏鼐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得到學術界響應。近年來,學術界傾向於認為:當時,良渚及其周邊的文明已經達到很高水平,已經初步邁進了早期國家階段,在中國境內的各個史前文化中是較為突出的一支。中國已經決定:良渚古城遺址明年將申請進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在關於中華境內早期文明的探索中,中國考古學家與史學家已經取得了豐碩成果,這些成果涉及的物件,除了良渚文化之外,還有偃師二里頭、紅山文化、三星堆文化、石家河文化等,中華各地古文明“多元一體”的輪廓漸漸變得清晰起來。

    需要說明的是,史前考古由於缺乏具體人物資料,所能勾畫出的歷史(包括良渚文化歷史),只能是粗線條的、比較靜態的輪廓,無法細化到國名、人物名字、制度、經濟資料、動態事件等很具體的內容。

    至於周代以後才在文獻中出現的“史前歷史”繪聲繪色的追述,因為遠遠不是第一手資料,在使用時,可供參考,但是需要持謹慎態度。

    不僅良渚文化的探索是這樣,其他的史前文化探索也是這樣,以嚴格科學的考古為基本依據,以其他史料為輔助。

    由題主所提到的問題,其實還可以引發一系列有意義、有趣味的話題——在瞭解歷史時,怎樣看待文字資料與考古資料?對於那些完全缺乏記載的歷史,考古與文物是怎樣揭開其中的歷史謎團的?是否可信?考古學怎樣做到嚴謹?…… ……

  • 3 # 歷史咖啡

    這個問題擊中要害了。該遺址在文獻上沒有任何可靠記載,只能建立間接關係。

    目前一些專家認為《鶡冠子》裡關於【成鳩氏之國】的記載最為接近。其文說到成鳩氏之國「兵強,世不可奪」。但從考古相關報告(學報和雜誌其實很少關於良渚的文章)來看,良渚並未發現可觀的武器,僅有少許【石制箭簇】。這樣能說是「兵強」麼?顯然不能。因為古文的【兵】字,實際就是指金屬武器。故良渚與所謂【成鳩氏之國】多半不是一回事。

    那麼還有記載呢?也有一點,就是《越絕書》《史記_夏本紀》等。越絕書記載,大禹在會稽時,曾召集當地一些土邦,包括防風氏等。

    《越絕外傳記地傳第十》:昔者,越之先君無餘,乃禹之世,別封于越,以守禹冢。,,,曰:禹始也,憂民救水,到大越,上茅山,大會計,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會稽。及其王也,巡狩大越,見耆老,納詩書,審銓衡,平鬥斛。因病亡死,葬會稽。

    請注意,這裡記載到,大禹在會稽時,當地已經存在諸多土邦,大禹按其功德而爵封之。【無餘】的餘字,按照鄭張尚芳先生的古越語研究,其意思是【水寨】;無字,其母音在吳越之地很常見,地名人名到處都有,延續至戰國,大概是某種貴族的特殊稱謂。

    因此,可以間接的判定,良渚這個廣泛分佈的石器文明,是屬於定居當地的【古越人】創造。他們的自證性記載,實際就存在於地名、人名之中,這些古越語的音譯字至今還有留存的,如【餘姚,餘杭,諸稽】等。但要說文字記載,那肯定要等到甲骨文、鳥篆等出現才有可能了。這就需要古文字研究者多多留意。

  • 4 # 國病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記載了你也辨識不了。因為你沒有這個能力。

    很多人說夏朝不存在,因為考古沒有發現。其實不是不存在,而是就算找到遺址,你也沒能力辨識。因為文化中斷了,你不瞭解夏文化的特性。華人把南方少數民族稱作蠻夷,以為那是原始的象徵。然而很多證據證明,少數民族文化是我們的過去。就是說夏文化其實是存留在少數民族文化裡。只是你不懂而已,看不明白。夏之前的文化最典型的裝束,比如此圖。

    又比如說夏人屬於炎帝系知道嗎?屬於赫婿氏知道嗎?和、兩、二、黎、廣、汗、鹽、劍、越、百、條、鴞、虎、豬、禿頭等等都與他們有關,如果發現這類地名,很可能有關。比如延安,比如寧夏、甘肅一帶很可能是最早的夏。四川廣漢三星堆其實地名已經很明顯了,他就算不是夏,也是夏的前身。夏人是戴猶太小帽的,剃禿頭的,留辮子的,是以看和縱目為標誌的。三星堆完全符合。

    你不懂自然就解讀不了。夏啟與有扈氏戰於甘,當然就是甘肅了。二里頭、二里崗很可能是後期的事了。

    良渚肯定是夏人,但是到底是大鯀時代,還是後來的不知道。因為年代可疑。考古所測的年代我是不完全相信。如果超過五千七百年,那就是大鯀時代。大洪水後向西向北遷徙,於是其中一支到了四川。再由四川到漢中,到甘肅、寧夏、陝北。甘肅合黎山很明顯不簡單。如果在那裡發現遺址,基本就證明了。

  • 5 # 林屋公子

    《史書》是什麼,說的是《史記》?或者應該把書名號去掉。總之在文獻中都沒有記載。從目前良渚遺址來,良渚文明只有一些影象符號,沒有形成原始文字,所以並不能知道良渚文明代表的是哪個文明。

    現在有人認為良渚文明就是文獻中的“防風氏”。傳說大禹在會稽山大會諸侯,防風氏卻遲到,大禹為了立威殺了防風氏。後來夫差在勾踐圍困在會稽山,得到了一塊大骨頭,可以裝滿一個車子。孔子就說這是巨人族防風氏的遺骨。今天浙江德清還有“防風古國文化園”。

    現在還有人認為良渚文明就是文獻中的夏朝。理由是夏禹正是越國的祖先,顧頡剛先生也曾認為大禹神話是從南方傳到中原去的(不過後來修正為大禹是西戎祖先了)。今天紹興會稽山還有大禹陵。

    現在還有人認為良渚文明就是文獻中的虞朝。據說商朝就南征一直到餘姚,而帝舜又姓姚,大概就有人認為舜的虞朝是在南方,而且良渚文明正好在前2000年左右滅絕,和後來的二里頭文化基本相連。今天浙江餘姚還有姚江。

    不過這些都是猜測,沒什麼充分的證據。

  • 6 # 螺旋真理

    沒有記載。根據考古學的發現,良渚文化的特點是宗教色彩濃厚、種稻養豬、以玉器為禮器、善於大型公共設施建設,目前的史書對環太湖平原上古時期的描述,就沒有符合上述特點的。良渚文化在史書上沒有記載,後世史書的侷限性、良渚本身的時代性,是有關係的。

    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史籍,不會早於周代,其內容是周人對當時以及更早歷史時期的記載,以及周人根據這些歷史事件擬構出的政治倫理和意識形態。與周人有過直接關係的是商,與商有過直接關係的是夏。以周人為主體的早期史書,其外延最多是夏商時期的夏商活動區域——即以中原為中心的河南、山西南部、關中、冀魯交界這一地區——的歷史事件,良渚文化的存續時間尚在目前我們認為的夏代之前,很可能和夏並沒有直接的接觸,自然史書就不會記載良渚的歷史。

    中國最早的史書——尚書、古本竹書紀年

    就良渚文化自身的時代性來看,很可能還沒有形成文字,那麼也就沒有自己的歷史記載傳統,繼承良渚的馬橋文化文明發展程度還不及良渚文化,也沒有文字發現,所以也不可能記錄之前歷史時期——良渚時代——的歷史。和良渚有過交往的人群,也沒有形成文字,更不可能記錄良渚的歷史。

    良渚文化的遺址分佈(良渚古城附近)

    所以,良渚文化對中國文化整體的影響,就只能從物質領域來考察。現在我們喜歡玉、喜歡玉上的雕刻,歷史時期對玉琮的珍視,可能就是良渚人留給我們的文化遺產。

    良渚文化的代表器物——玉琮

  • 7 # 使用者101550121599

    良渚文明是現代考古據地名所起的名字。但因無文字發現不能與現有文獻相對照確認斷代。

    但用現代技術鑑定良渚文明的確有五千年曆史,而形制已具原始國家形態。一箇中心文明往外輻射附帶相聯性的一系列文明。中華文明五千年已成實錘,現在西方人可以否認夏的存在卻無法再否認我們已有五千年。

    但正如開頭所說,無文字互證,即使良渚文明確在史記裡,那他記載的也只會是以炎黃這樣的名字記下來,良渚文明在年代上經現代科學手段已證實大約與炎帝黃帝同時代。但太史公寫史記時也不會知道幾千年後,有後人將某個黃帝或是炎帝時代的故城挖了出來,並命名為良渚。所以無法史書作相關標明指示後人。而在良渚遺址中也沒有任何東西能與史記明確關聯起來。無法明證相互間關聯。

    所以說那段時間的歷史不是史記沒有記載,而是記載的名字肯定不是良渚,而後人又找不到文獻與實物的關聯點。對應不起來,不知哪段是哪段,也不知那裡是史記中的哪裡。只能幫這個遺址起個良渚文明的新名。

  • 8 # 福生無量彌陀佛

    首先,我們先說說考古學中的“文化”與“文明”。

    在中國,考古學意義的“文化”吸收了自19世紀後半葉起國外學者的闡發,至1959年,夏鼐先生髮表《考古學文化命名問題》,“考古學文化”的定義正式成為中國考古界普遍認同和使用的理論。

    廣義上的“文化”是指由人創造的,這是最基本的底線;之後才是人創造的物質、精神的生產能力和物質、精神財富的總和。從這個意義上講,世界範圍內人類的“文化”之誕生至少已有二、三百萬年以上。而中國文化已有二百多萬年。

    而考古學“文明”,至少大約要到五、六千年前才在地球上區域性地域出現,如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流域、中國的黃河與長江流域等,為此我們稱之為古巴比倫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中國文明。

    判斷是否是“文明”的標準,國內通用的是綜合了格林·丹尼爾觀點的四條標準:

    一、必須要有文字,無文字則不具備判定其為文明的基本資格。

    二、必須要有複雜的禮儀建築“或者”容量為5000人以上的城市。

    三、要有複雜的禮儀建築。

    四、冶金術的發明和使用。

    當然,這個標準並不絕對,考古學“文化”模式和“文明”模式,是多樣化的。但是,不管怎麼說,人類“文化”的歷史比“文明”的歷史不知要長多少萬年(至少長300萬年以上)。

    “文化”是“文明”誕生的基礎。文明是會消失的,但文化則不斷繼承、豐富、發展。(此處參考李學勤、賀雲翱等的著作)從上述標準來看,良渚遺址現在還是稱為“文化”,而不能稱為“文明”。

    其次,題主所說《史書》,不知道是哪本書,也不知道是不是代表圖中的《史記》。但從目前發現的古籍中,尚未看到關於良渚文化的直接記載。至於是否能把良渚文化與防風氏、成鳩氏等聯絡到一起,現在除了推測,還沒有明確的文物可以證實。而良渚文化沒有發現文字,也是一個事實。

    再次,我們聊聊關於考古的問題。

    中國的考古,是走的兩條路。一是傳統的“證經補史”為主的經史學道路,一是引進西方現代考古學後的田野考古學道路。現在中國是兩條路並行,互為參考,互為補充,也互相證實。

    針對良渚文化,考古學的證實是走過一條很長的路的。良渚地區最早的考古發掘開始於1936年,在西湖西北的古蕩山和山下建造公墓時,出土了一些石器和陶器,這才引發了正式的考古發掘。當時就發現了兩組玉器。當時,是把這些玉器推到了春秋時期,也就是兩千多年前了。

    到1959年,夏鼐先生對江南這一塊以黑陶為代表的文化單獨命名,這才叫出了“良渚文化”的名字。至此,良渚文化作為新石器時代的一個考古學型別,被正式提出

    。而一直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碳14技術被引進後,良渚文化的年代 才被相對準確地確定下來。屬於良渚文化的錢山漾遺址,下層測定年代為距今4700多年,邱城遺址下面的紅陶層則距今6700多年。

    良渚文化的確定具有重要的意義,其打破了華夏 文明起源於中原中心論。

    而在良渚文化的遺址中,反山、瑤山的發掘,使得良渚文化被冠上了“玉器時代”“玉器文明”的稱謂。因為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了大量的玉器,其中最主要的三種類型是琮、鉞、璧,即代表著神權、軍權和財富。

    與玉器一起,良渚文化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隨著130多處遺址和眾多器物的發掘,包括防護設施、墓葬、祭祀中心等,慢慢構建起了一個高度的農業經濟社會模型。

  • 9 # 莪就不懂了

    所有的人都意淫華夏族是基於一個單獨血脈繁衍出來的,即炎黃子孫。實際是深受近代西方種族主義文化影響的結果。良渚文化、陶寺遺址、龍山文化、三星堆、二里頭遺址等等都在指向一個事實:在華夏族概念興起前,中國大地上一直平行有著同樣先進乃至更先進的文明存在,形成數以百計的部落邦國存在。後來才有華夏血緣及文化直系的部落出現,其中最大一支,就是商族,搞種族歧視,被周族聯合其他部落滅掉。有周一代面臨的仍是中原大地普遍的部落方國,民族矛盾重重,所以才創新提出了華夏族概念,用一個整體來解決對立分離態勢(與當今諸國相似)。有周才是華夏的正統鼻祖!其他地區平行發展的文明後來從歷史上陸續消失,原因不清楚,但肯定並非現在華夏意識的發起人,其貢獻有限。

    對古漢語的研究再次證明有周先祖與嘉絨藏族同源,直接截斷了所謂的“炎黃”虛構歷史。那時周人還可以直接與嘉絨人無障礙語言溝通,現在是不可想象了……

    對殷商婦好墓的考古再次印證商族是類蒙古、滿族文化民族,特徵就是“剃髮、續辮子”,大家都知道這可是有周華夏族的“大忌”!

    所以,接受華夏族本是諸蠻夷混雜產物,別老沉迷於所謂的“血統純正”的炎黃幻想了。

    至於有些人按司馬遷道聽途說的《史記》論證良渚文化與華夏淵源,一廂情願罷了。

    別忘了,還在春秋時期,中原人都挖苦吳越是蠻夷,與華夏不同。尤其是吳國,本有周皇族後裔,不去執行同化任務,反而被吳地蠻夷同化了,為此飽受魯國孔子譏諷!

    良渚若真是華夏直系,怎麼會在2000年後反而成了蠻夷之地?@無風即風

  • 10 # 強哥新語

    良渚文化從發現至今已經80年了,最早出現在我們歷史課本時,分量還沒有河姆渡文化的重。但是隨著近年來新的歷史遺存的發現,良渚文化逐漸升級為良渚文明、良渚古國。最近良渚文化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當下文化熱點。良渚古國的確立,最大的意義就是將華夏文明可考證的歷史,向前推進了1000年,5000年華夏文明的說明終於得到了實證。說到良渚古國屬於歷史記載的哪個朝代,根據考古發掘,良渚古國距今5300-4500年左右,與古埃及同期,比歷史記載的夏朝要早,如果對應朝代的話,與《竹書記年》中的虞朝接近。但是在當下夏朝都沒有實證資料的情況下,虞朝更接近於傳說。究竟良渚古國屬於虞朝,還是就是虞朝,或者與虞朝並立都無法證實。

    從上世紀30年代到70、80年代,人們發現良渚遺址,並出土了一些陶器和石器,人們一直把良渚文化認為是新石器文化的一個遺址,也就是為什麼那是歷史教材中它與河姆渡文化並列排放的原因。到70、80年代在人們在良渚遺址以及周邊地區發現了大量的玉琮、玉璧等,隨後又發現了祭壇、宮殿。2007年,考古學家又在宮殿區四周發現了城牆。宮殿、城牆的發現,可以確定良渚文化是有相當文明程度的城邦制國家,稱之為良渚文明、良渚古國都不為過。

    良渚文化不是一個孤例,它發現的玉琮、玉璧在後來的商朝遺址、三星堆遺址都有類似的風格的文化。考古發現良渚文化滅亡於4500年前左右的大洪水,良渚人不等不向地勢高的地方遷徙,可能去了南方成為越、苗的祖先,也可能去了北方發展為夏、商、周。有意思的是,世界上很多文明都記載了那次大洪水,在良渚遺址發現了11道水壩,說明那時的良渚人治水能力是很強。他們會不會就是治水的鯀、禹的祖先,也未可知。

    良渚遺址發現對夏朝最大的衝擊就是,現在發現的良渚遺址與夏早期的二里頭遺址規模接近,甚至更大,發現的文物特別是玉器也比二里頭要多。宮殿、城牆比二里頭的宮殿、城牆更清晰。二里頭是不是就是夏都斟鄩,疑問更大了。可能是二里頭處於河洛地區,歷史文化疊落嚴重,不少遺蹟被破壞了;也有可能是經過遠古的大洪水,文明出現了一些倒退。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五人格有哪些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