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博書
-
2 # 攀登的岩羊
劉備剛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進駐了西川,在蜀地沒穩定的情況下,外部支點荊州又丟失了,一時意氣用事發兵伐吳,東吳孫氏集團經營多年,各方面實力在劉備之上。劉備雖然歷經百戰,真正獨立大規模作戰,和攻城掠地沒有多少戰績,陸遜只要步步固守,挫其鋒芒,找到破綻就能一舉將其擊潰。陸遜正是採取這種策略獲得勝利。
-
3 # 汪西蒙
謝邀,我認為劉備之所以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打得一敗塗地,原因有五:1.輕敵,因為劉備太低估陸遜的領兵能力 2.戰術失誤 ,因為劉備並未熟讀兵法,因為諸葛亮曾勸劉備不能扎七百里聯營,劉備沒聽,如題主所說漢中之戰打贏了曹操其實是諸葛亮幫助劉備打贏的曹操 3.不聽忠言,諸葛亮,趙雲等人都勸劉備先伐魏,劉備一意孤行,一定要先報殺害關羽的仇 4.太重私情,劉備因為關羽死了而起全國之兵進攻東吳,除趙雲外並未留一支可供救援的隊伍。 5.未派人監督張飛,張飛在守徐州時,已經因為喝醉酒鞭打士兵而丟了徐州,夷陵之戰前,劉備竟沒有吸取教訓,反而不派出人監督張飛,使得張飛醉酒後鞭打士兵。我認為這就是劉備在夷陵之戰中被陸遜打得一敗塗地的幾個原因。
-
4 # 君彈天下
劉備的所謂身經百戰,不如說是經常逃難,由於兵少將寡,實力太弱,總被追得東躲西藏,沒個安身之地。後來三顧茅廬,請來臥龍,有了會韜略的主心骨,才慢慢立住腳。劉備要文沒文要武沒武,他最最大的優點,我認為是有心計。他最會哭,有諺語就說:劉備哭鼻子——籠絡人心。還有,劉備摔孩子——籠絡人心。世上最厲害的人,不是你多麼厲害,而是讓多麼厲害的人為你賣命,劉備就是最厲害的人。但這種人親自上陣就不行了,對手可不聽你亂使喚,刀砍在身上照樣疼。劉備對人有一套,對事還差得遠,更不用說應對真槍真刀,較量計謀的戰爭了,他在夷陵,把營地安在死地,所以諸葛亮在遠方一看到他的紮營圖,就知道他完了,果然被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懷著悔恨死在白帝城。
-
5 # 知常容
劉備輕敵也是事實,劉備起兵攻打吳國,其目標並不是佔領荊州,而是希望以武力促成和談,透過割讓的方式拿回荊州。
有人說劉備孤注一擲,然後導致失敗,其實這裡面有劉備的考量,因為吳國和魏國關係出現了裂痕,他預判魏國不會坐視吳國變強,這才是劉備傾巢而出的真正原因,蜀漢肯定打不過吳國,不然的話在當年就拿回來不會等上一兩年再打。
劉備真正把賭注壓在了魏國身上,有人說劉備的肯定能打得過吳國是他輕敵了,說這樣的話可能忘記了,劉備跟吳國對峙了好多個月,如果真的能打的過,早就推進了,而不是紮營。
所以你反過來想劉備既然沒有辦法往前推進,為什麼不撤退?難道僅僅是為了面子嗎?答案是否定的,他就希望造成這一種形式,讓魏國也出兵吳國,這樣孫權必定會格讓荊州給他,這是劉備的如意算盤,因為這種方法,孫權用在劉備身上一次。
劉備真心的不在意麵子,因為敗了之後,吳國和蜀漢之間又開始交往了,否則的話怎麼可能又開始互相交往,而陸遜也沒有趁機往前攻擊,因為魏國那邊已經開始蠢蠢欲動。
所以劉備失算了,吳國向魏國稱臣,魏國是坐山觀虎鬥,而不是擔心吳國坐大。對這個外交政策的估計出錯才是劉備夷陵之戰失敗的真正原因。當然被陸遜擊敗之後,他個人的面子還是承受不了,氣的生病了,沒多久就白帝託孤掛了。
我開了專欄,寫了劉備的前半生,共計5章,有興趣的可以去看一下。
-
6 # 史過長河
劉備經過一路轉戰,最終在蜀地立足,形成三國鼎立,與江東聯合拒曹,但是東吳一刻也沒有消除奪取荊州之心,關羽鎮守荊州,自恃勇猛無亂,沒把東吳放在眼裡,呂蒙設計,陸遜寫信給關羽,極盡崇拜吹捧之言,關羽被拍得放鬆了警惕,攻打樊城之時,呂蒙趁荊州空虛奪取了荊州。
劉備聽到荊州失守,關羽被殺,大怒之下起兵要攻打東吳為關羽報仇,劉備沒有認真分析當前局勢,不聽勸說,堅持出兵,可未等到起兵,張飛也被部下所殺,劉備氣極攻心,率領大軍殺向東吳。
劉備能在群雄之中勝出形成三國鼎立,自然也有過人之處,但是軍事指揮上卻非常一般,又太過輕敵,行軍打仗不專業,遠征東吳,加上天氣炎熱,東吳統帥陸遜閉門不戰,劉備幾番罵陣,陸遜就是不戰,時間一長,劉備這邊就耗不起了,而且在狹窄地帶結成連營,給了陸遜火功的機會,結果大敗而回,劉備的失敗,一是報仇心切,再就缺乏軍事常識。
-
7 # 而知而行的歷史
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前亡。戰場是風險最高的地方,勢之所至,不可得免人間白頭。劉備世之英雄,成名已久,一生戎馬,夷陵之戰時,漢末風流,已盡成過往。這一戰,猶如漢末群雄的落幕之戰。
劉備在漢中之戰中,陣斬夏侯淵,使曹操折一肱骨,無功而返。關羽此時發難,北伐中原,一時間劉備勢力大熾,已有席捲中原,蕩平天下的勢頭。孫權忌劉備勢大,恐不利己,因遣呂蒙偷襲南郡,擒殺關羽,劉備失卻一臂,正在上升中的勢頭遭到重大打擊。劉備本欲報仇,卻因關羽新敗,軍心大沮,兼糧秣不備。因此,劉備稱帝,用以提升軍心士氣,然後整軍經武,準備討伐東吳。
(劉備伐吳)
公元221年4月劉備登基改元,一者延續漢祚,以不絕漢室人望;二者大封群臣,緩和因荊州集團到來後逐漸激化的內部矛盾;三者對孫權施加壓力,破壞孫權與曹魏的聯合。
劉備以曹魏勢大,不可遽圖,而意欲闢土江南,以與曹魏對峙,進而再圖中原。其實,劉備是認為,困守蜀地不是霸業,而曹、孫之間,孫更為弱小,容易兼併。為此,劉備籌謀良久,打造軍械,收集糧草,以偷襲荊州責備孫權失義,以為關羽復仇為名,興大軍討伐。
孫權做了哪些應對呢?
其一,呂蒙在220年去世,孫權為了能夠緩和與劉備的關係,特意安排了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來做南郡太守,希望沾親帶故的,能夠說的上話——其實,三華人物彼此大多都有姻親關係,打來打去都是表姑姨丈之間的戰爭。
其二,孫權還派人北上稱藩於魏,穩住曹丕;盡起全國大軍,眾約5萬,孫吳將領朱然、潘璋、韓當、徐盛、孫桓等部,盡數付與陸遜;
其三,早在一年前孫權就遷都武昌,集中全國之力,支援前線作戰。
可見,孫、劉兩家大戰,彼此都早已準備停當。
(孫權為應對危機遷都武昌)
劉備這裡卻發生了變故。
劉備大軍發起進攻前,已有不好的徵兆。閬中軍營校尉疾馳報奏。劉備沒有拆開信封,就好像有預感一樣說:“噫,飛死矣。”
所謂哀兵必勝。劉備盡起全國精銳大軍,傾國東出,發兵3萬作為前鋒,以吳班、馮習、張南為將,攻入吳境,連戰連捷,成功開啟進軍通道。
劉備為防止曹丕渡江南下,派遣鎮北將軍黃權領兵5000鎮守長江北岸。為了增加勝算,劉備調來陳到的白旄兵,並派遣馬良到武陵郡招降南蠻歸附。
劉備禦駕親征,各部軍士用命,蜀漢軍隊開局大好,各部皆來報捷。從221年7月前鋒出徵,到222年正月,劉備親統大軍進駐猇亭,建立大本營。
正是大軍意氣風發,一鼓作氣拿下東吳,倚馬可待。
(夷陵之戰示意圖)
孫權遣使求和,劉備正在得勝之中,盛怒不許。於是孫權徵發了一支5萬人的大軍,支援陸遜。此時,蜀漢軍力8萬處於攻勢,東吳軍力10萬卻為守勢。陸遜數戰不利,這才知劉備成名已久,軍隊戰力非比尋常,這是2年前在漢中之戰時擊敗過曹操的軍隊,此時氣勢如虹。因此不顧眾將勸阻,一直後撤到夷道(今湖北宜都)、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古老背)一線據險地以守。
陸遜收縮了兵力,使得防守正面減少;而蜀漢軍隊深入吳境200公里,都是山高林密的川東峽谷地帶,兵力施展不開,後勤補給難度增大。
陸遜再派遣孫桓前往堵住夷道,防止劉備陸軍深入,卻被蜀漢優勢兵力團團包圍,孫桓急遣使者求救。陸遜學習了劉備漢中之戰取勝的經驗,以苦戰、久戰之法來應對劉備發起的強大的攻勢,堅壁不出,蜀漢不管罵陣、設伏、偷襲各種計策,陸遜都不為所動。
陸遜的屬將說:“孫桓是孫家的人,不能不救啊!”陸遜依然不出戰。
(陸遜偷師劉備:堅壁不出)
劉備軍隊求戰不得,銳氣漸失。兩軍對峙從正月入夏,天氣越來越熱。陸遜據守城池,養精蓄銳,蜀漢軍隊卻只能在江面上苦挨日曬,中暑者越來越多,無奈之下,劉備將軍營移到林間,準備度過盛夏,然後再發起進攻。為了使軍中輜重運輸方便安全,劉備不得不在山間連營700裡。
早有曹魏間諜將孫劉兩家大戰陣圖報與曹丕,曹丕見劉備陣圖,說:“劉備不知兵,怎麼有連營700裡能夠取得勝利的呢?”
劉備此時的兵力佈局,已經不是為了決戰,而是與陸遜對峙。
陸遜的疲敵之計奏效了,透過不斷的試探,他終於找到了擊敗蜀漢軍隊的法子:火攻。
(夷陵之戰:火攻)
222年8月,蜀漢大軍被擊敗,馮習、張南等七十餘將陣歿,兵士死者萬數。劉備在白旄兵的護衛下,棄舟登岸,走馬鞍山,進入魚腹縣。
孫桓趁機打破包圍,追擊劉備,幾乎生擒劉備。
劉備感慨說:“當初在京城見到孫桓時,他還不過是一個小孩子,如今竟然把我追擊成這樣狼狽的樣子!”幸好劉備在此前在國內大設驛站,驛丞將滾木阻塞山道,使得孫吳的騎兵不能前行,劉備這才脫困。
劉備將魚腹縣改名永安,在此地屯駐,收集潰散計程車兵,約得萬人。蜀中方面早已探知前線軍敗,趙雲領2萬兵馬前來支援,因此劉備軍勢復振。陸遜亦不敢深入,此時曹丕陣兵江北,意圖南侵,陸遜急忙撤兵回救。果然,魏軍在222年9月就發動了攻勢。
孫權兩面受敵,因此再次遣使請和於劉備。劉備也不想孫權被曹丕吞掉,因此保持了善意的中立。
夷陵之戰至此結束了。從221年7月至於222年8月,前後相持1年有餘,最終蜀漢軍隊大敗。
毛主席是運動戰專家。談及夷陵之戰時,他認為劉備是客軍,利在速戰,一旦陷入與吳軍的對峙中,破綻是避免不了的,因而為敵所乘。如果劉備能夠水陸並進,繞過堅城,攻入湖北、湖南腹地,以蜀漢軍隊旺盛士氣,不難建立一塊根據地,然後在回軍迂迴作戰,變客場為主場,變被動為主動。
其實陸遜也擔心劉備用這一招,可是如果劉備大軍突入江漢平原,誰能當之?
劉備為穩妥萬全計,要保證軍糧輜重的通道安全,可能劉備也為聲名所累,不敢冒險奇襲,萬一弄險失敗,一世英名付諸流水。
劉備之所以舉大軍對峙,也有不得已的一面。
陸遜上任後,為防劉備利用水軍運兵運糧,因此派遣一支水軍逆江而上,擊敗了蜀漢水軍部隊。蜀漢水軍原本是繼承自荊州水軍,在關羽之敗時已經損失太半,如今又遭新敗,已經完全失去了與孫吳水軍一較高下的能力,起不到戰略作用了。因此,劉備如果冒險深入,就不得不面臨糧道被切斷的問題。
(白帝城託孤:諸葛亮的時代到來了)
即便如此,劉備其實也可以因糧於敵,攻敵必救。項羽都可以只帶三日糧,九戰九捷,破王離軍,為什麼劉備軍不行呢?
這是因為劉備軍沒有到絕境的地步。破釜沉舟,是背水一戰,向死求生,而一直到222年8月失敗,劉備軍實際上一直處於勝勢,是壓著陸遜在打的。因此,劉備軍隊沒有動機選擇冒險。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劉備對陸遜並不是驕傲輕敵,而是劉備過於慎重了。如果劉備此時是魏延一樣的將軍,那麼征戰沙場,他還敢於一搏。如今,他成了皇帝,惜命了,惜名了,人在盛名之下,失去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魄力和銳氣了。這就像企業管理一樣,職業經理人會更為客觀地處理問題,而董事長卻要考慮成本收益風險等問題,難免關心則亂。這種心亂的程度,使得劉備即使陷入了對峙的不利局面,也不願意撤兵,直到籌碼全部失去。
222年10月,襄陽前線戰火正熾,曹丕派兵乘隙攻打孫權。孫權為防劉備復仇,卑辭厚禮,再次遣使求和。孫權接連打了兩場戰役,保護了江東政權的獨立和尊嚴。孫權也不易啊。
劉備這次答應了孫權的請和,孫權得以全力迎戰曹丕,最終使曹丕無功而返。隔年,劉備病重,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再派鄧芝出使東吳,重新建立了聯盟。
-
8 # 君山話史
從蜀、吳兩國對陣形勢分析,劉備以蜀國皇帝的身份親征,以復仇為號召,士氣如虹,兼傾國之兵,在實力上居佔有優勢。陸遜只有五萬兵力,不僅要對付精銳的蜀軍部隊,還得對付歸附劉備的蠻族部落,劣勢明顯。不僅如此,劉備佔盡地利,軍隊駐紮在險要之山地,進可攻,退可守,兼據長江上游,若以水師攻擊,也是有優勢的。
然而,劉備犯了兩個錯誤。
首先,他把勝利寄託在陸戰上,根本沒考慮把水師投入戰鬥。
水上戰鬥與陸上戰鬥有很大不同,內河作戰,順流是非常有利的因素。中國古代內河戰爭史上,順流一方贏得勝利的機率,要遠遠高過逆流的一方。若以水陸兩路分進合擊,陸遜將被迫在陸地與河流同時迎戰,非常不利。
那麼劉備為何棄水師於不用呢?
我想這裡有兩方面的原因:
其一,蜀軍的水師力量比吳軍弱。劉備早年在北方戰場馳騁,都是陸戰,罕有水戰。後來他投奔荊州劉表,在曹操大舉南下時,才拼湊起一支水師,由關羽指揮。大家說到關羽時,總想起他躍馬揮刀的英姿,卻不知他其實是蜀軍中最優秀的水軍將領,正因為如此,才有放水淹七軍的經典之戰。關羽死後,蜀軍中沒有出色的水軍將領,這是劉備棄水師不用的原因之一。
其二,黃權曾警告劉備,水師順流而下,進攻當然有利,但是風險不小,萬一進攻不利,往後撤就是驚濤洶湧的長江三峽,逆流撤退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由於東吳水師很厲害,劉備對水戰心裡沒底,擔心吃了敗仗後無法全身而退,故而更傾向於陸上爭鋒。
後來陸遜在寫給孫權的軍事報告中曾說:“我本擔心劉備會水陸並進,現在他卻捨棄水路不走,只走陸路。”由此可見劉備著實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過於小心謹慎,戰爭不冒風險是不行的。
再來說說劉備犯的第二個錯誤:蜀軍在軍事部署上有很大問題。
首先,劉備把軍隊分割為江北、江南兩部分,沿著長江兩岸的山嶺安營紮寨,兵營數十座,綿延八十餘里。這個架式看了頗嚇人,可細細分析,就發現問題很大。兩部軍隊被長江隔開,一旦出現情況,難以互相支援;兵營沿著山嶺地帶分佈八十公里,道路不好走,軍隊失去機動性,難以大規模展開。後來陸遜評論劉備的部署說:“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也就是說,這個陣營拖得太長了,而且集中在狹長山嶺地帶,根本不可能出奇制勝。
劉備這個陣勢,不像是進攻,更像用於防守。
倘若吳軍發動進攻,蜀軍佔據險要地形,自然有優勢。作為一名沙場宿將,劉備為什麼採取這麼一種防禦型的陣勢呢?我想主要原因在於他想誘使吳軍主動進攻,在防禦中消耗吳軍的力量。畢竟蜀國一方是入侵者,已佔據長江三峽數百里之地,陸遜能無動於衷嗎?
然而,劉備失算了。
陸遜真的無動於衷,他只守不攻。如此一來,劉備反倒被動了。
為了誘使陸遜來攻,劉備打算丟擲誘餌。蜀軍大都督馮習、前部督張南策劃一個方案,由將軍吳班率數千人馬出山地,在平地築營。
數千名蜀軍莫名其妙地跑到平地築營,棄山林之險,這不合常理。陸遜判斷說:“這其中必定有詐,我們暫且觀察,不宜輕舉妄動。”
果然不出陸遜所料,過了幾天,劉備見敵人不上鉤,按捺不住了,只得悻悻退兵。此時吳軍清楚地發現,在山谷中還埋伏有一支八千人的蜀軍。陸遜對眾人說:“我之所以沒有聽各位的建議進攻吳班,正是猜測劉備必定有詭計。”
經過半年對峙,陸遜把劉備的老底摸清楚了,這位蜀漢皇帝已是黔驢計窮了。劉備沒敢動用水師,從水陸發動進攻,陸軍又受山嶺地形限制,被迫分佈在綿延數十公里的陣線,無法形成鐵拳出擊。蜀軍營壘相連,綿延上百里,地形狹窄,又依山伴林,倘若用火攻,蜀軍將陷入一片火海之中。
於是陸遜以火攻之計,火燒連營。東吳士兵每人隨身攜帶一束茅草,逼進蜀軍營壘,開始縱火。此時夷陵一帶主要風向仍是東南風,風是往西吹的,火勢撲向蜀軍營壘。營壘的木柵、帳篷都是易燃之物,加之草木繁茂,這火一燒還了得,火勢很快蔓延開來,一座座營壘都燒起來了。吳軍乘機反攻,大破蜀軍。
夷陵之戰,東吳取得徹底的勝利,幾乎摧毀了蜀軍主力,保障了東吳在政治、外交、軍事上的獨立性,避免淪為魏國的附庸。蜀國元氣大傷,只是其國家地形險惡難攻,暫時免於外患,但擴張已是戛然而止。
-
9 # 巴山夜雨涮鍋先說演義。
演義中劉備帶著75萬大軍東征,前期勢如破竹,後期卻被陸遜燒得全軍覆沒,按照三國演義的邏輯,是毫不奇怪的。
三國演義的邏輯,首先兵力不是主要的,謀略才是主要的,十萬之眾可能被幾千人埋伏殲滅,尤其複雜地形和水攻火計簡直是大殺器。
其次,三國演義中,武將的智謀和是否身經百戰沒什麼關係。三國演義中智謀高就是高,低就是低,不需要資歷積累。劉備雖然身經百戰,但他的智謀本來就不是很出色,得諸葛亮之前,之前如果離開關羽張飛,基本就不會打仗了。得諸葛亮後,全憑諸葛亮才得了三分天下。而陸遜則是三國演義中第一流的奇才,劉備輸給他非常正常。
其三,三國演義中劉備本身處於既憤怒又驕橫的狀態,尤其前期勝利後,對東吳非常鄙視,看不起陸遜,這就更增加了失敗風險。
由上可知,一個水平很一般的劉備,在驕橫狂躁的情況下,被一個天下少有的陸遜火攻擊敗,太正常了。
再說歷史。
歷史上,劉備的水平當然要高得多,身經百戰是實實在在的積累了經驗,也是當時稱得上一流或準一流的軍事家。之所以輸給陸遜,主要是以下幾方面原因。
首先是天時,也就是實力對比。丟失荊州後,蜀漢已經淪為三國中最弱的一國,何況還失去了最強的名將關羽。劉備的東征本來就是一場豪賭。雙方參戰的兵力大致同一量級,劉備不佔優勢。相反,由於實力最弱,劉備要維持這種攻勢付出的努力和代價比東吳大得多。被陸遜拖入持久戰後已經相當被動。
再說地利,陸遜選擇了地勢複雜的夷陵地區防守,劉備勇猛的進攻無從發力,相反千里長江成為東吳優勢水軍可以隨意進退的軟肋。連營七百里不是威勢,而是無奈。
最後看人和。從將領來說,劉備這邊只有吳班、馮習、張南等一群二流將領,對比陸遜麾下徐盛、潘璋等是有所不及的。而陸遜也不是什麼黃口小兒。陸遜當時年已四十,正好介於赤壁之戰的周瑜和官渡之戰的曹操之間,正是一個統帥的精壯年歲,此前已經有了帶兵數萬征戰的經驗。劉備老邁之餘,難免固執和遲鈍,遇上黃金歲月的敵帥,棋差一招,大敗虧輸,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
10 # 靈魂的感觸
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同年,為奪回荊州失地,替關羽報仇,年過六旬的劉備決定興兵伐吳。此時從蜀、吳兩國對陣形勢分析,劉備以蜀國皇帝的身份親征,以復仇為號召,以奪荊州為目的,舉國之精兵強將(約7萬餘人),師出有名,在實力和聲勢上可謂佔盡優勢。時陸遜只有近五萬兵力,不僅要對付精銳的蜀軍部隊,還得對付歸附劉備的蠻族部落,劣勢明顯。且當時劉備佔據地利,軍隊駐紮在險要之山地,佔據長江上游,進可攻,退可守。然而劉備最後竟然被陸遜打的一敗塗地,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勞師遠征,先失一招“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自古入蜀難,出蜀地亦是不易,更別說大軍出征了。想劉備勞師遠征,遠離自己的大本營,到孫權的地盤裡來打仗,這已是先失一招了。當然,這並非關鍵原因,說道蜀軍夷陵之敗,還在於劉備當時犯了兩個致命的錯誤。
舍船就步其一,舍船就步。劉備把勝利寄託在陸戰上,根本沒考慮水陸並進。水上戰鬥與陸上戰鬥是不同的,在水戰裡順流是非常有利的因素。中國古代內河戰爭史上,順流一方贏得勝利的機率要遠遠高過逆流的一方。若以水陸兩路分進合擊,陸遜將被迫在陸地與河流同時迎戰,非常不利。後來陸遜在寫給孫權的軍事報告中也提到過此事,擔心劉備會水陸並進會對自己極為不利。由此可見
劉備著實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
軍事部署存在嚴重問題其二,蜀軍在軍事部署上問題嚴重。時劉備把軍隊分為江北、江南兩部分,沿著長江兩岸的山嶺安營紮寨,兵營數十座,綿延八十餘里。試想,兩部軍隊被長江隔開,一旦出現情況,互相難以支援;兵營沿著山嶺地帶分佈,道路崎嶇,軍隊沒有機動性,難以展開大規模進攻。
“水陸俱進,今反舍船就步,處處結營,察其佈置,必無他變。”
要知道,陣營拖得太長且集中在狹長山嶺地帶,是根本不可能出奇制勝。而這樣的軍事部署也給了陸遜可乘之機,故後來陸遜以火攻之計燒之,火勢在山林中很快便蔓延開來。吳軍乘機反攻,大破蜀軍。這場戰爭形勢的逆轉,也是可以說是在轉眼之間。
八十里營一時間灰飛煙滅,劉備大敗,逃回永安,數月後鬱鬱而終。自此蜀國國運已不再,後面的都是在走下坡路,感覺就像紅樓夢裡賈元春省親後的大觀園,真是一天不如一天。時也,命也!
劉備打了一輩子的仗,漢中之戰還打贏了曹操,兵鋒正盛,勢如破竹,怎麼就在夷陵這個地方,敗在了陸遜這麼個“黃口小兒”的手裡?是戰略失誤,還是劉備太驕傲了?
回覆列表
公元220年,魏黃初元年,曹丕廢漢獻帝,建立魏國,定都洛陽,此時曹操已死。曹丕一個外來戶都敢繼承大統,劉備漢室後裔,稱帝更是名正言順。公元221年,蜀章武元年,劉備在成都稱帝,蜀漢政權的威勢,盛極一時,已經六十歲的劉備決定興兵伐吳,奪回關羽丟失的荊州區域。
荊州地處後來形成的魏蜀吳三國交界,地勢險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就三國形勢而言,如果蜀國控制荊州全境,以此作為戰略基地,往東則沿長江順流直下,水陸並進可滅東吳,往北則兵鋒直指曹魏都城洛陽。那麼為什麼關羽佔領荊州時期,劉備無所作為呢?因為曹操還活著。
隆重決策在佔領荊州和漢中的情況下有一個前提,“若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率兵以向宛洛”。天下有變的意思,就是中原發生動亂,曹操不死,中原則不亂。曹操死了,曹丕繼位,中原還是不亂,劉備和諸葛亮只能等待時機。
李白寫過一首詩歌,題目叫《蜀道難》,其中有一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關羽丟失荊州,對於劉備而言無異於驚天噩耗。荊州北面被曹魏控制,荊州南面則被東吳控制。荊州就是川蜀之地的門戶,出川入川必經之地,荊州的丟失導致劉備被堵死在蜀中。出川要麼往北翻越人跡罕至的秦嶺山脈,要麼往南走山高林密的貴陽、長沙地界,幾萬人的軍隊翻山越嶺,到達目的地已經疲憊不堪,還有什麼力氣打仗。
分析了這麼多,只是要說明劉備奪回荊州的必要性。夷陵之戰,奪回荊州,對劉備而言不是打不打的問題,而是怎麼打?
劉備伐吳,蜀中上下幾乎一致反對,包括諸葛亮和趙雲。當時張飛在閬中,蜀國從荊州來的舊臣,只有張飛支援伐吳。劉備稱帝才三個月,蜀中未定,作為丞相的諸葛亮主張東和孫權,養精蓄銳,繼續等待時機。但是劉備野心膨脹,急切想要奪回荊州,於是安排諸葛亮留守成都,魏延、馬超鎮守漢中,御駕親征,帶著一隊蜀中降將黃權、吳班等人就出發了。劉備約定張飛在江州會兵,不幸的是臨行前張飛遇害,被部將所殺。
張飛身死,劉備執意進兵。孫權求和不成,奮起迎戰,為了解除後顧之憂,首先派人向魏國稱臣,曹丕作壁上觀。孫權派遣大將軍孫桓抵擋蜀軍,被劉備圍困,孫權再派遣韓當、潘璋等人前往救應,被劉備擊敗,劉備軍隊水陸並進,從吳蜀邊界推進到了湖北秭歸一帶。眼看著吳國就要支撐不住,孫權力排眾議,拜年僅三十九歲的陸遜為大都督,假節鉞,夷陵之戰形式逆轉。
公元222年,蜀章武二年,前往一線指揮作的陸遜果斷地實施戰略退卻,後撤到夷陵、猇亭一帶,轉入防禦,遏制蜀軍的繼續進兵。吳軍完全退出了高山峻嶺地帶,劉備不明地理,盲目進兵,在難以展開兵力的山陵地帶安營紮寨,吳蜀兩軍進入相持階段。陸遜誘敵深入,堅守不出避其鋒芒,集中優勢兵力,相機反攻。劉備數次派人挑戰,陸遜充耳不聞。
雙方相持到六月,天氣燥熱,蜀軍不堪其苦,加之取水困難,逐漸士氣低迷,劉備無可奈何,下令水軍上岸,移營於深山密林裡,依傍溪澗,屯兵休整,準備等待到秋後再發動進攻。陸遜眼看蜀軍懈怠,劉備連營,時機已到,果斷反擊。陸遜命令軍士各持茅草一把,乘夜發動突襲,順風放火。劉備營寨頓時一片火海,蜀軍大亂,無法集中兵力形成進攻或防守隊形,進退有序的吳兵,如砍瓜切菜一般,殺得蜀軍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經過這一戰,蜀軍將領馬良、張南、馮習、傅彤等陣亡,杜路、劉寧等投降。劉備全線崩潰,倉皇逃往白帝城,在趙雲的接應下才撿了一條命。蜀國兵力折損三四萬,幾乎全軍覆沒,黃權被阻斷歸路,投降曹魏。蜀漢國力大損,由盛轉衰,第二年劉備憂憤成疾,一病而亡,蜀漢從此再也無力恢復漢中之戰後的威勢。
劉備打了一輩子的仗,漢中之戰還打贏了曹操,兵鋒正盛,勢如破竹,怎麼就在夷陵這個地方,敗在了陸遜這麼個“黃口小兒”的手裡?
古人打仗,愛講個天時地利人和。不妨從天時、地利、人和三方面分析一下,劉備的敗,以及陸遜的勝。
劉備出兵伐吳之前,文武大臣包括諸葛亮和趙雲等人都不同意伐吳,劉備一意孤行不聽勸誡,君臣之間難以齊心協力,張飛被殺,出師不利,將帥乏人,是失了人和。劉備在夷陵這個地方被陸遜阻擊,進退不得。夷陵處於丘陵地帶,難以集中兵力,陸遜退出山區,馬良曾勸誡劉備不可冒進,劉備盲目進兵,是不得地利。劉備伐吳,本來應該水陸並進,速戰速決,劉備卻放棄水路,遲滯不前,與陸遜相持不下,進入六月,天氣炎熱,導致蜀軍士氣低迷,是不知天時。
反觀東吳,面對蜀國的入侵,全國上下同仇敵愾,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假節鉞,軍前用命,無有不從,上下齊心,是得了人和。陸遜以退為進,以逸待勞,主動放棄丘陵地帶,集中優勢兵力伺機反攻,利用劉備山高林密連營紮寨的弱點使用火攻,一舉扭轉局勢,是深知地利。六月的江南,暑氣正盛,蜀軍遠道而來,水土不服,陸遜抓住機會,集中優勢兵力出奇制勝,是順應天時。
陸遜的指揮若定,天時地利人和都佔全了。“火燒連營”是夷陵之戰的重要轉折點,既是劉備最大的軍事失誤,也是陸遜軍事謀略的重要體現。當魏文帝曹丕聽說劉備連營據守,仰天大笑:“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苞原隰險阻而為軍者為敵所禽’,此兵忌也。孫權上事今至矣。”曹丕知道後都笑話劉備和他爹曹操打了大半輩子的仗,還是沒學會怎麼打仗。
毛澤東讀《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批語說:“土石為之,亦不能久,糧不足也。宜出水流域,直出湘水以西,因糧於敵,打運動戰,使敵分散,應按不暇,可以各個擊破。”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劉備應該兵分兩路,陸路從湘水以西攻打長沙和武陵,水路從長江上游攻打公安和南郡,水陸並進,使東吳應接不暇,然後各個擊破。總結起來,就是說劉備“不懂運動戰”,一戰即潰,在“火燒連營”後也無法組織有效反擊。
這個主張是以今天的情況來看,在三國當時的地理條件下,其實從湘水以西攻打長沙和武陵是不太現實的。其一道路難走,耗時費力;其二將帥乏人,劉備無人可用。
襄樊之戰劉備慘敗而歸,為何陸遜追擊到魚腹浦這個地方就不再進軍了呢?難道真的是諸葛亮用石頭擺佈的八陣圖阻止了陸遜的追擊?欲知後事,且待下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