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清楓閣
-
2 # 靜夜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前221年,秦國消滅齊國,完成了“秦王掃六合”的壯舉。
此時的嬴政,躊躇滿志,將目光投向長江以南的百越以及長城以北的匈奴。隨後50萬大軍下嶺南,兩廣地區首次納入中原王朝版圖。
在北方,前215年,秦國大將蒙恬率軍30萬對河南地發起了猛烈攻擊,將匈奴趕回長城以北,賈誼《過秦論》有云:“乃使蒙恬北築長城而守藩籬,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1、匈奴飄忽不定的特點
秦國是虎狼之師,橫行中原所向披靡,但是秦軍面對的對手匈奴是什麼樣的軍隊呢?
匈奴人逐水草而居,匈奴人天生就是騎射高手,所以匈奴軍隊基本以騎兵為主,這和後來的蒙古軍隊很相似。
要想擊敗和消滅這樣的軍隊,中原王朝有兩個辦法,一是熱兵器,比如火槍和紅衣大炮;二是更強大的騎兵。
而當時的秦朝,不可能有熱兵器。那麼,有沒有可能組建一支強大的騎兵呢?
可以的,秦人世居西陲,在與戎狄的融合中,發展出自己的騎兵,在春秋時期就組建了戰鬥力強大的騎兵軍團。《韓非子·十過篇》中記載:“革車五百乘,疇騎二千,步卒五萬,輔重耳入之於晉,立為晉君。”
但是和匈奴比起來,這樣的軍隊還是落於下風的,比如秦軍需要龐大的後勤保障,而匈奴人就不需要,這決定了秦朝騎兵即使擊敗了匈奴,也不能對匈奴騎兵進行窮追猛打,長途追擊。
漢朝時期的霍去病改革中原王朝的後勤保障制度,推行以戰養戰、給養取之於敵的戰法,才擺脫了後勤不足的掣肘,實現了封狼居胥的偉績。
但即使是封狼居胥,也不是徹底消滅匈奴,而是將匈奴趕到了漠北更遠的地方。
匈奴的活動區域,在秦漢時期,從長城以北一直到北緯58度左右的貝加爾湖地區,如此廣大的區域,想要徹底征服並徹底消滅這片土地上的匈奴人,需要的軍隊300萬也止,而這是任何一個王朝都無法承受的!
因為長期南下侵擾有了經驗,所以匈奴人擅長“敵進我退,敵疲我擾”的做法,反正自己主場作戰,熟悉地形,和秦軍兜圈子怎麼也能耗死他們。
所以,徹底消滅匈奴以及其他的漠北少數民族根本就是辦不到的事情,這和中原王朝的戰鬥力沒有關係。
2、長城是國土防禦的長久之計
假如匈奴點背,被蒙恬徹底消滅了,草原上從此就太平了嗎?
並不是!
東漢初期,寒潮再次出擊,對北匈奴進行猛烈打擊,元氣大傷的北匈奴最終選擇越過阿爾泰山西遷。經過了幾百年的融合發展在,最終成為橫掃歐洲的恐怖力量。
而匈奴走後,草原上並沒有成為白地,因為很快就有新的遊牧民族佔據這裡,取代匈奴繼續威脅中原王朝,這個民族是鮮卑。
南北朝時期,中原大亂,鮮卑趁機在北方建立政權,這就是北魏。鮮卑南遷後,柔然成為北方霸主,後來,柔然的奴隸突厥取代柔然稱霸草原,再後來,是契丹、蒙古。
可以說,只要這裡長草,就會一直存在威脅中原王朝的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就和世界上的小三一樣,是除不盡的!
所以,中原王朝如何長治久安?難道就一次次地勞民傷財得遠征嗎?
當然不是這樣的,長城就是最好的防禦武器啊!
蒙恬北擊匈奴後,秦朝將秦長城、趙長城以及燕長城連線到一起,形成了橫亙北方的萬里長城。
萬里長城,不僅是阻擋遊牧民族鐵蹄的邊牆,還是一個完整的防範預警系統,無論哪一點被攻擊,烽火都可以將訊號傳遞到四面八方,作為中原王朝以不變應萬變的舉措,這有效保證了整個北方邊境的安全。
另外,長城的存在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對遊牧民族進行經濟封鎖的作用,大量遊牧民族需要的戰略物資被中原王朝卡了脖子,最後遊牧民族不戰而衰。
所以,秦始皇意識到了其中的利害關係,構造了雄偉的萬里長城。這不僅在秦朝發揮了作用,還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
另外,秦朝剛剛完成統一戰爭,國力透支嚴重,修築長城也是一項非常經濟的手段!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3 # Xxzh523
一、修築長城雖然耗費很多人力、物力、財力,但秦始皇出於對秦王朝萬世基業的角度考慮,認為修好長城可以一勞永逸,保證江山永固。
二、長城自身具有很好防禦效果,可以在某處告急時及時傳遞資訊、增派援兵,各點之間互為策應,又處於崇山峻嶺中,居高臨下,易守難攻。
三、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差異,受地理環境影響,長城以北適宜放牧,以南適宜耕種,匈奴人活動於水草鮮美的草原地域,遊牧民族生產力低下,為了獲得更多物資,時常劫掠內地,但並不以攻城略地為目的,一般搶完就回草原,加上草原地區,其民族逐水草而居,善於騎射,戰馬又多,機動靈活,如果沒有長城防禦,難以守衛漫長的北方邊境,而主動出擊又很難找到匈奴主力與之決戰(北擊匈奴,很多時候耗費巨資,無功而返),再加之農耕文明需要穩定安寧的環境才能在土地上精耕細作,獲得糧食,繁衍生息,所謂保境才能安民。所以,長城的好處自然體現出來了。
-
4 # 中國歷史探索者
因為來不及,其實在秦始皇活的時候戰爭沒有停止過,一直在打。
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
公元前218至214年打南越。
公元前214至213年打匈奴。
公元前212至211年大規模移民邊境地區。
公元前210年死亡。
他的一生是戰鬥的一生,打仗幾乎沒停過。如果再活幾年肯定還要動手,只不過不知道打哪裡。
-
5 # 穆景天28434322
要明白消滅遊牧民族的困難性。
農業民族以土地生存,佔領土地就等於得到了人民消滅了國家,而遊牧民族從來不受土地限制,逐水草而居,飄忽不定,所以別說消滅,主動去打都很困難。後來的到漢武帝全盛時期也只有霍去病主動出擊成功了而且成功的霍去病簡直是bug。所以在秦始皇時期的生產力和社會關係,消滅匈奴是合不合實際的想法。這也是世界史的通病,農業民族永遠收到遊牧民族的騷擾,卻沒什麼辦法,唯一的辦法就是引進來,再融合。所以不要想著消滅,想著融合更好
還有,想著消滅別人的人,就要想著被別人消滅。
-
6 # 國史記聞
秦王掃六合之後還派軍隊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百越最終被納入了秦國版圖,但是三十萬秦軍卻沒能吞併匈奴,反而是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了防禦性的長城。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國史君(國史通論)認為,可能包含以下幾個因素:
第一、缺乏經濟支撐打仗就是燒錢。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可以說沒有和平的時候,各個諸侯國之間混戰不休,這種狀態一直持續了幾百年。秦國雖然從秦孝公變法開始,國勢蒸蒸日上,對外戰爭也以勝利居多,最終取得了天下。但是,秦始皇的天下,地盤雖大,經濟卻越來越差,尤其是統一之後,秦始皇沒有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在戰爭中成長的秦始皇,當然也知道經濟的重要性,以當時的國力,很難維持長期的大規模對外作戰。
第二、軍需補給困難《史記》中記載,長驅直入,擊潰匈奴的衛青、霍去病所帶領的部隊,每得到一石糧草,同時就要產生一百九十二石的“運費”!這其實也就解釋了為什麼中國歷史上的北伐,往往以失敗告終——沒有漕運,純靠陸路運輸簡直就是“暴殄天物”!耗費巨大,成果甚微。相比於統一六國,打匈奴的成本要高很多。
第三、遊牧民族難打首先,遊牧民族的騎兵作戰對農耕民族的步兵作戰有更多的優勢,另外,即便是秦軍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那也難以與匈奴展開大規模的決戰,因為匈奴騎兵來無影去無蹤啊。當漢武帝全面向匈奴進軍的時候,在這方面也吃了不少虧。比如李廣因迷路而自殺,公孫賀、趙破奴率領兩萬騎兵深入大漠,卻“不見匈奴一人”。
第四、打下來沒用在當時的意識形態來說,匈奴所居乃是“荒服”啊,根本不是“中國”,跟他們搶那破地方幹嘛?再說了,如果真的把匈奴的地盤全都打下來了,應該怎麼安頓這些人呢?他們的地不適合耕種,只能再放牧,那跟沒打下來有什麼區別?如果將他們全都遷入中原,有需要大量的人來養活以及看管,實在是個累贅。
所以,在當時來說,修長城是最划算也最有效果的處理方式了。
-
7 # 歷史雜貨鋪
秦始皇派軍隊攻打過匈奴,只不過沒有消滅。北擊匈奴,南征百越,在如今的蒙古河套地區,秦軍和匈奴曾經進行過一場決戰,秦軍在當時的戰鬥力是無人能比的,匈奴再兇悍也不行,匈奴被打的落荒而逃,他們逃去了漠北深處。這個時候的秦始皇的決定是不去追擊,改為防守,萬里長城在這個時候便開始修建。
那麼很多人便有個疑問,秦始皇這會的戰鬥力非常之強悍,匈奴完全不是其對手,為什麼就不去乘勝追擊呢?《史記》中也曾記載,匈奴不勝秦,北徒。從這也可以看出,匈奴是完全打不過秦軍的。秦始皇卻不追擊了,選擇了防守。
首先第一點,打仗就是在打錢,秦始皇知道這個道理,在那段歷史當中,各國都在不停的打仗經濟狀況自然不好,秦統一六國之後,秦並沒有休養生息,如果繼續千里迢迢的去攻打匈奴,恐怕會導致國內出亂子,換句話說,秦始皇沒有錢支援這樣的大軍深入漠北去追擊匈奴。
.
第二個原因,匈奴的兇悍是出了名的,並且匈奴人都是騎兵,而秦軍基本都是步兵,雖說匈奴被打的節節敗退,可是如果到了大漠深處,秦軍就不一定能打贏了,也就是說,秦始皇沒有十足的把握能夠消滅匈奴,這支大軍如果在外面出了事,那秦始皇的日子就不好過了,六國之人可都盯著秦始皇呢。
第三個原因,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歷史上漢武帝打了匈奴,可是花費了不少的糧草,如果換算過去,秦始皇沒有那麼多的糧草可用,而且大軍要不停的追擊,因為他們是遊牧民族,說走就騎著馬跑了,步兵可不好追,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匈奴居住的那種地方,即使攻打下來,對秦朝來說也沒太大的用處。除此之外還有些歷史學家認為是秦始皇已經實現了理想,不想著再去建功立業。
-
8 # 寒夜讀史
長城並不是只是嬴政在修,各國都有在修。然後長城是為了保護邊塞的百姓不被騷擾,匈奴以騎兵為主,邊境線那麼長,將燕趙秦各國邊境得長城連線起來有助於防止匈奴人一些小小的騷擾。然後匈奴其實是趁秦末亂世壯大起來的,秦末之前哪怕是最弱的燕國也是吊打跟他們有接觸的異族的。更不用說趙李牧大破東胡,蒙恬大破匈奴了。亂世之下此消彼長,民生軍事實力等漢朝正好出於低谷所以被佔了便宜。
-
9 # 風塵講歷史
匈奴是歐亞大陸上游牧民族建立的一個帝國,他們長期在西北草原活動,生來具有掠食性和侵略性,匈奴軍隊也很強大,對中國中原王朝威脅很大。那麼千古一帝秦始皇是怎麼解決匈奴這個問題的呢?
公元前221年,秦將蒙恬領秦軍攻佔齊國都城,使秦國完成了統一大業。本來是件舉國歡慶的事,大家還沒高興多久,秦始皇就收到了邊境地區的人民遭到匈奴的騷擾和掠奪。為了剛剛統一的帝國的安定,秦始皇再次派出大將蒙恬進攻匈奴。
秦始皇派蒙恬攻打匈奴有兩個原因。其中一個原因是蒙恬年輕的時候,經常與西北的匈奴作戰,非常熟悉匈奴的戰術和一些常規手段,能夠應付匈奴。第二個原因是蒙恬是一位有著開拓進攻精神的將軍,他比其他將軍更有野心,派他攻打匈奴事半功倍。
秦軍到達邊境後,蒙恬先安排人駐紮軍營,他則去觀察現場的情況。經過與匈奴幾次戰爭,秦軍基本上擊敗了匈奴主力,取得了勝利。後來秦軍乘勝追擊,打退了所有的匈奴軍隊。而在秦軍勝利的時候,蒙恬們得到的命令是秦軍不再追擊,就地修築長城。
秦始皇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決定?他這樣做是勞民傷財還是有更好的打算?事實上,我們仔細想想就知道了,秦國的軍隊大部分是農民,你強迫他們參戰,就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來訓練他們,在戰爭期間,農民將不再能夠耕種他們的土地。在這個時候就缺乏用於戰鬥的食物。糧食的缺少意味著軍隊的力量受到了嚴重的破壞。回顧漢、明兩朝,他們繼續進攻北方的匈奴,損失慘重。秦始皇則考慮周到,不再繼續進攻北方。相反,就地修建了長城以抵禦匈奴。
長城修好以後匈奴的軍隊來到這裡,首先要越過長城,而長城周圍駐紮了很多秦國軍隊,還有很多農民在種糧食。秦軍補給充足,但是匈奴在長城周圍沒有草原,食物也缺少,所以匈奴無法在長城持續作戰。有了長城,匈奴人只得敗退了。
秦始皇似乎在浪費人力物力修建長城,可事實上這是一個非常聰明的方法。低成本、高收益,以那個時代為背景,修長城才是防禦匈奴的長久之計。
-
10 # 歷史平白無故
秦始皇作為中國古代一個偉大的帝王,他完成了中華的統一大業,又將外敵驅退百里之外。但是秦始皇為什麼不把匈奴直徑消滅,斬草除根,永除後患,反而在打了勝仗後開始修建工程浩大,工期冗長的萬里長城來防禦匈奴呢?其實,秦始皇做出這個決定,確實是經過仔細思量的。
另外,經濟原因也是主要原因。中國長期都是以農耕經濟為主,如果要驅逐匈奴甚至徹底消滅匈奴,那麼為此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料、馬匹以及糧草。對於當時剛剛統一全國的秦朝來說,國庫空虛、內憂外患、軍事疲憊,當務之急是要發展經濟而不是發動消耗的戰爭。戰爭對會使一個國家長年處於貧困的邊緣,全國的物資資源都將用於作戰,百姓生活更加困苦不說,還容易引發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和造反,因此,放棄經濟發展不顧,而一味的和匈奴糾纏不休,對整個國家來說並不是有利的發展。
其次,秦朝雖然總體來說地廣人多,實力強盛,但是真正熟悉草原作戰的只有蒙恬一位大將。國家當中很多領兵的將軍都是隻善於打平原戰役,對於如何在廣袤草原上生活都沒辦法適應,更別提打仗了。而蒙恬自己數年下來,與匈奴不斷交手,也早已疲憊不堪。朝廷沒有充足的良將能與匈奴長期對抗,也是一點原因。
那麼當時修築長城真的很難嗎?其實當時長城早已在6國中就已經存在了,只是沒有完全連線在一起,在當時,秦始皇憑藉在戰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古長城基礎上,修築新的工事,雖然同樣要耗費大量石材和人力,但也並不是完全辦不到。而且修築長城,才是比與匈奴硬碰硬更合適的辦法。
匈奴長期以來都是以放牧為生,長期在草原上馳聘,騎著馬趕著牛羊想去哪去哪,並沒有長期固定住宿的地方,來去都是一陣風的事。要說想打劫秦朝邊疆的老百姓,一夜奔襲而來,打劫了金銀和牛馬早上天沒亮就跑了,朝廷別說還想打人家,根本連人影都看不見。這就像是在廣闊的草原上,孤零零的一個家庭,既沒有圍欄也沒有高牆。無邊無際的區域,根本防不住群狼來襲,只有增加堅固的圍牆,才能不被狼群騷擾。
如果長期將精力放在對抗匈奴上,勢必會阻礙國家的發展和壯大,因此,秦始皇選擇的是看似比較保守的策略,以加強防守的辦法穩固邊疆。這種辦法對於百姓來說,也是更好的選擇。因為有戰爭就一定會死人,會使很多人流離失所,也會使無數家庭變得破碎,妻離子散。
歷史也證實了,在國力強大的漢朝和明朝,也因為連年的戰事,勞民傷財,使得國庫虧空,不僅皇帝自己吃不消,國家更是搖搖欲墜,動盪不安。戰爭不是最好的解決辦法,秦始皇就是理解了這個道理,才能使國家集中精力發展壯大。
-
11 # 清林讀書
1*匈奴屬於少數民族,打下來也沒啥用,匈奴人民不會種地,與中原地區風俗也不同,只會惹是生非
2*成本太高,匈奴人來去如風,很難一股作氣全滅,來年報復會很激烈。得不償失。
3*攘外必先安內,統一六國後,很多內部事務還沒處理,如果去征服匈奴,耗費的時間精力都不確定。不如先穩固內部,以後再說。
-
12 # Douglas001
歷代長城的路徑你就可以看出,長城的線路是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長城以外就是草原民族和草原生態,長城以內是農耕民族。秦長城和明長城最大的區別是河西走廊,明的統治實力到達了嘉峪關,而秦還沒有,我們為什麼叫中國,因為長城以外的地方,說實話,老祖宗可能看不上,老祖宗佔的地方氣候適合農耕,尤其溫度適宜,在古代沒有太多取暖設施,長城以外是可以凍死人的。所以東北,內蒙這一帶並沒有被長城涵蓋進來,你可以查下溫度線,長城和溫度線的某個臨界點應該差不多。實際上從現在民族分佈上也可以看出來,長城以內的地方,基本都是漢族。東北是因為建國初期的開發和滿族的同化,除此以外幾千年,漢族其實並沒有走出過長城以外。所以,不是說秦始皇修建了長城,只能說,長城是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對抗的一種有效手段,秦始皇只是將它聯起來,保護了自己的領土,進可攻,退可守。
-
13 # 董元奔古典情懷
秦始皇不是平地修建了長城,而且把以前秦趙燕諸國原有的防禦匈奴的長城修整、連線,用作防禦匈奴的工事。
同時,防守就是為了進攻。匈奴是遊牧民族,來去隨意,沒有固定的防禦工事,進攻是徒勞無功的,因為你趕走了它,你一撤兵它還會回來。走了長城就可以長久駐兵。畢竟,中原王朝不稀罕匈奴的荒蠻土地,修長城的目的就是要維護長城以南的廣闊國土。
當然,有了長城,進攻匈奴也是必須的。長城以北必須形成戰略緩衝帶。事實證明,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就一邊整修長城,一邊派將軍章邯率領十萬大軍北上尋找匈奴主力,尋找決戰機會以解決匈奴問題。秦始皇派太子扶蘇監軍,足見他對進攻匈奴的重視。
-
14 # 使用者67724358697
其實原因很簡單。
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是馬場,馬一天能跑多遠,就能打多遠。 蒙古人能打到歐洲,靠的正是騎兵,從不修長城這種東西。
就是因為漢人中有某些就知道個種地,丟漢人臉的存在,所以漢人在秦以後三千年歷史中,始終沒有提前佔領蒙古大片的馬場。 否則打到歐洲,佔領莫斯科的,早就是漢人,而不是蒙古人成吉思汗了。
-
15 # 於無聲處34
因為他要派屠睢率五十萬秦軍征伐嶺南,不能兩線出擊。所以採取了南攻北守的策略。但嶺南戰事並不順利,遷延日久,所以無法在短期內抽兵北上,攻打匈奴。
-
16 # 使用者4297658066251
1:打仗就是燒錢,無論何時都是……2:當時人口少,出征軍隊人員數量佔總人口比例很大,由其是在剛統一六國的情況下 ,國力由民出,當時國家需要偃旗息鼓積存力量 3:匈奴善騎射,騎兵為主,而秦國及其它六國以步兵為主………只能適合防守反擊為主 ……………所以秦始皇以修長城來阻擊和防衛是當時最明智之舉
-
17 # 使用者67724358697
其實原因很簡單。
冷兵器時代,最重要的是馬場,馬一天能跑多遠,就能打多遠。 蒙古人能打到歐洲,靠的正是騎兵,從不修長城這種東西。
就是因為漢人中有某些就知道個種地,丟漢人臉的存在,所以漢人在秦以後三千年歷史中,始終沒有提前佔領蒙古大片的馬場。 否則打到歐洲,佔領莫斯科的,早就是漢人,而不是蒙古人成吉思汗了。
回覆列表
第一匈奴不可能一次性打的永絕帝國後患。只能把匈奴人驅逐進大漠,他們還會再次騷擾大秦邊境。第二國家整體情況,天下一統時間不長,並且在嬴政的苛政下,很多六國貴族還在想著復仇的事,大兵出動攻擊匈奴,很容易發生國內叛亂。從軍事物資上來說,主動出擊匈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長期支援,比如漢武帝時候遠征大漠,一個前線作戰的兵需要50個左右的負責進行補給。第三一時之間把匈奴人打跑不算是豐功偉績,但是有個好的東西長久性的流傳肯定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