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湖北駱叔

    舉人在古代,只是能進京考試的資格。在進京考試前也沒有什麼特權,一部份老舉人也就是中舉三年以上的舉人,也可能做一些小的地方官員,而新舉人光準備進京考試就要耗費不少錢財,所以這部份舉人是比較落魄的。

  • 2 # 合歡蠲忿

    考上舉人只是一種身份的象徵或者說是有了當官的資格,  首先,非常有必要對“舉人有錢”作一個說明,概括來說,有三點:其一,所謂有錢本來就是一個相對概念,相對於生員來說,其待遇當比生員好很多;其次,進京趕考的舉人有新舊之分,所謂新舉人,即是剛剛考上的舉人,他們一般還沒有任何職務,而舊舉人,是指已經成為舉人至少三年了,也即至少參加過一次會試了,舊舉人中有的已經擔任一定職務,有一定收入;第三,當然要排除家庭的優勢,確實不乏一些望族,不斷支撐其族內舉人進京考試。

    接下來,我們開看看舉人本身的情況以及進京的花費。總結起來大概也有幾點:

      第一,舉人的待遇是與國家和地方社會緊密聯絡起來的,尤其是在一些地方,如果舉人沒有任何關係等,地方官可能會百般為難。再者,在一些特殊的家庭,如軍籍家庭,本身徭役很重,供一個舉人更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故明弘治年間,貴州僉事吳倬曾言:

      

    “軍士疲憊,為父兄者多不能自救,子弟日求衣食尚有不給,欲其專事文墨難矣,又況科貢盤纏無由措置,雖得科貢者,亦不知重。”(嘉靖《普安州志》)

      大意是在軍籍家庭,本身徭役很重,家裡孩子連吃穿都成問題,哪有錢來供孩子讀書呢,所以即使有考中舉人的,一般也得不到重視。

      第二,在明代,進京可不像現在這樣方便,路上走一兩個月甚至更久是很常見的事情,路上的吃穿住行樣樣都需要開銷,離京師較遠的廣東、貴州等地,所需要的費用更是不少。

      第三,進京以後,開銷同樣很大,京師不同其他地方,吃穿住、人情等都需要很大的開銷。明代黃安的耿定向在三十歲進京趕考時,帶了十兩白銀,到了京師之後,鄉人又贈給他三四兩白銀,但在落第回京的時候,所有的錢都花完了,回來租車馬的費用還是同年資助的。更可怕的是,即使會試及第,所需的花費只會更多,明代王士貞記載其在進士及第後第一年的情況:

      

    “餘舉進士,不能攻苦食儉,初,歲費將三百金,同年中有費不能百金者,今遂過六、七百金,無不取貸於人。”(《觚不觚錄》)

      也即考中進士之後,多的可以花費六七百兩白銀,即使少的,也需要百兩左右。

      所以,舉人進京的開銷遠大於其收入,朝廷及地方因此也不得不給予其補助。因此,舉人入京途中,一般地方官會有資助,而且可以享受驛站免費服務,而在進京以後,各地的商人會在京師建有會館,供本省進京的舉人休憩,等等。

  • 3 # 有李走天下

    要搞清楚一個問題,“舉人”這個稱謂,僅僅是鄉試透過並且獲得會試資格的人所獲得的而已。也就是說,“舉人”僅僅是個職稱認定資格而已,並不代表著其他什麼。

    那麼這就很明白了,舉人們僅僅是獲得了進京趕考的資格,理論上政府是並不會給他們什麼額外補貼的,充其量也就是給點去京城的路費罷了。除此以外,他們並不能領到什麼油水。

    首先,非常有必要對“舉人有錢”作一個說明,概括來說,有三點:其一,所謂有錢本來就是一個相對概念,相對於生員來說,其待遇當比生員好很多;其次,進京趕考的舉人有新舊之分,所謂新舉人,即是剛剛考上的舉人,他們一般還沒有任何職務,而舊舉人,是指已經成為舉人至少三年了,也即至少參加過一次會試了,舊舉人中有的已經擔任一定職務,有一定收入;第三,當然要排除家庭的優勢,確實不乏一些望族,不斷支撐其族內舉人進京考試。

    古代讀書人也可以分為三六九等,最低等的是同童生。這些人一般都處於起步階段,是剛剛受過教育啟蒙的人,大多數的人不僅年齡小而且出身貧寒。他們僅僅能夠參加縣裡和府裡的考試,考中之後可以說是一隻腳踏入了官場的門檻。這些人在社會上已經有一些地位了,由於讀書是一個高開銷的事業,如果家裡沒有幾分家底的話,這些人窮的叮噹響。

    透過各朝代的考試製度我們就可知道,並不是所有入京參加考試的都是舉人,而且明朝以前透過地方考試計程車子通常特權較少,沒有做官資格,而且取得的出身也不是終身制的,還需要定期參加考試,考試不過的會被取消出身。所以,明朝之前入京考試的不乏落魄學子。

    而到了明清時期,舉人不但有做官資格,也是終身制的,而且享有極多的特權,例如不用納稅,因此很多百姓便將田地掛靠在舉人名下,每年交給舉人一定租子,因此只有明清時期的舉人才會富得流油。

  • 4 # 深夜裡的鐘聲

    古話說的好,窮文富武。

    事實上,在古代,要參加科舉考試,是需要挺高的成本的,俗話說,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聞。也就是說,你要想走科舉這條路,是需要數年甚至數十年的苦讀的,而在這個過程中,你本人基本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狀態。

    想像一下,在生產力落後的古代,一個成年壯勞力,本來應該是家裡的頂樑柱,現在你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基本不從事體力勞動了,那這個家庭的經濟情況能好嗎?

    我看到一個數據,說在古代要想供養一個讀書人,至少需要八個成年體力勞動者,也就是要有八個成年的體力勞動者,去種地產量供養你。

    因此,在普通的小農家庭,要想供養出一個讀書人是有多難,經濟條件可能好嗎?

    然而,事實上真正能讀書的,雖然窮,但家裡至少是小地主,能夠供養的起的,至少他們的生活條件比大多數老百姓好多了。

    我記得,我們以前課本上,記載的范仲淹的故事,說他小時候家裡窮,讀書的時候,沒太多的錢吃飯,就煮一鍋粥,等冷卻凝固了,切成四塊,分兩頓吃,正好夠吃一天。

    這種條件,以現在看來,當然是很窮,但要放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古代幾千年的歷史,大部分老百姓都是吃不飽飯的,普通農民都是一天兩頓飯,一頓幹一頓稀,也就是每天只能吃得上一頓稠粥,像范仲淹那樣粥稠得能凝成塊,絕對算得上是奢侈了。

    然而,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要讀書參加科舉呢?無外乎是為了名利,而只要考中了,絕對是名利雙收的事情。

    特別是明清時代,只要有了功名在身,首先可以見官不拜。在地方,縣太爺可謂是土皇帝,普通老百姓見到了,是要跪拜的,而你只要有秀才功名在身,不論多大的官,只用拱個手,稱一聲老師就行。這是地位身份的根本改變。

    如果考中舉人了,在明清時期更是有做官的機會的,所以一般都稱為舉人老爺。如果幸運女神眷顧,考中了進士,那真的是祖墳冒煙了,可謂一朝踏入上流社會。

    最重要的是,考中功名,就可以免賦稅徭役,所以,就算真是窮書生,只要考中了,就會有許多農民拖家帶口的去內附,也就是自願為奴,就是為了逃避高昂的賦稅和嚴苛的徭役。這種情況下,家財可謂光速集聚起來。

    范進中舉之後為什麼瘋了,完全是高興壞了,在原書裡,他考中舉人後,很快就有本地財主結交,做過知縣的張鄉紳,又是送銀子,又是送宅子的,就是因為這個同為舉人老爺的張鄉紳和范進出自同門,錄取范進的座師,是張鄉紳父親的學生。

    所以說,考中舉人後可能會有人因各種原因不太富裕,但一般不會太窮,而且往往會迅速成為一方土豪。

  • 5 # 清風修者

    古代已經是舉人,為何還有窮困潦倒的落魄書生?

    根據當時社會利益和社會地位來說,凡是落魄秀才,能進京會試,命運從次改變,仕途開始,月月有俸祿,生存有保障基本上不愁吃不愁穿,所以,很多落魄書生,秀才呀,苦心伏案,飢寒交迫,去考舉人。中舉之後,才有資格進京會試,結束後才能正式供職。為何落魄書生還要進京,我從二個方面分析中舉好處,你就明白了。

    一、行政地位

    1、走上仕途。鄉試錄取成為舉人,是一種國家承認正式法定科名,即便日後,進行會試不中,都有當官任職資格。舉人可出任知縣、教職體面工作,相當於我們國家現在副處級幹部。在經國家考試,再選賢者入各個部門擔職,中狀元、榜眼、探花者,直接在黃帝身邊工作,出謀化策。出身貧苦,家境貧窮,更視為一種改變人生的捷徑。

    2、俸祿有保證。每月有固定俸祿外,最重要一點,免賦稅。古代的賦稅是一座大山,沉重壓在靠天吃飯的百姓頭上,因為國家的開銷主要來自百姓的農業稅,所以舉人就省下一筆財富。

    3、送田地。明朝一當中舉,國家送400畝田地的福利,一人中舉,可以說全族生存都有保障了。

    二、社會地位。

    1、舉人身份與知縣平起平坐,相當於副職,有空缺,就可以上任。

    2、一當中舉,全家無憂。巴結的人為了利益主動討好,送金送銀,這就是古文學常能記載舉人進京會試,落魄之時,無緣無故受到資助的原因。如小學課書記載的范進中舉,就一個社態炎涼,小人物逆襲,反映人生百態的故事。

    1905年清末慈禧廢除科舉制度,以前三百年,是古代國家透過中級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而且基本上是書生走仕途必經之路。秀才是一種身份,舉人有當官的資格,但不一定能當官,僅是全國統一分配的官員。

  • 6 # 多臻貴

    簡單而言,舉人雖然是地區的名人,但隔壁區也有很多更著名的舉人,如果科考中榜無望,本地富戶官員更知曉其中關節,也就沒有什麼人願意贊助!

    尤其還是對偏遠地區財力有限,舉人進京就需要數月時間,僅吃就不算小錢,還需要書籍和大量的筆墨紙硯,不要以為便宜,宋朝紙張才開始普及,而好的硯臺更價值不菲!

    所以,綜上而言就是,舉人雖中舉,卻不具備金榜題名的實力,在窮苦偏遠區域,對出仕損耗資費不願承擔!

  • 7 # W一家之言

    舉人是什麼,舉人也就是相當於現在的高中畢業,再那個文盲率極高的年代,舉人已經很不錯了,考上了舉人,你就擁有了官身,擁有一些特權,比如可以免除一些稅務勞役,甚至在官員不足的時候,你可以補個官員,當然這些不絕對,也許你在家排隊10年,也沒有補上官身,就像你考上了大學,不一定有工作一樣但無論如何,你是官身了,跟普通百姓是有區別的,沒看范進中舉直接興奮的差點瘋掉嗎。但擁有官身只是社會地位的提高並不一定就有了錢,這是兩個概念,當然生活條件一定會有或多或少的提高,因為免除了一些稅務,或許還有一些想免除稅務的百姓想掛靠在舉人身上免除稅務,所以生活條件一定會高那麼一點。電視劇裡舉人進京趕考,好像都特別窮,這只是影視劇為了某些劇情特意安排的,事實上,一個窮人家是很難供養起一個能參加大比的書生的,至少家裡都是小康家庭,在那個年代,讀書是很費錢的,書籍恨貴的,先生更是很大的一筆開銷,更不要說進京趕考,進京趕考往往提前幾個月甚至半年就到京城了,住店吃飯結交好友,哪項都是不小的開支,所以能夠進京的書生窮困潦倒應該是及少的。全文手打,求個贊求關注,謝謝

  • 8 # 吳老師談歷史

    想必有很多朋友都看過倩女幽魂吧,在倩女幽魂中聶小倩就喜歡上了一個書生,一個進京趕考的書生,他叫做寧採臣,我們會發現寧採臣其實已經中舉了但是依舊十分窮酸,揹著個破書筐,穿的衣服也非常的破舊,一看就生活得非常落魄。而他的形象也確實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真實形象,有很多人會好奇,既然已經進京趕考了,那麼他一定是成為了舉人才有資格進京趕考,既然成為了舉人,怎麼會落到如此窮酸的地步呢?

    我們要先明白舉人這個稱謂舉人存在的意義是,因為它僅僅是鄉試透過,並且獲得會試資格的人所獲得的稱謂,也就約等於我們現在去考試的准考證一樣,並不能代表其他實際的意義,舉人在中舉以後要前往京城參加會試,雖然他們已經有了會試資格,但是朝廷並不會給他們什麼特殊的待遇更別提津貼一類的,頂多看你經濟狀況特別差的話會給你補貼點路費但其實領到的錢也特別少。

    再一個就是在舉人內部也存在著不同的等級劃分,就比如有的舉人家裡本來就比較富裕,父母都是當地的富戶,那麼這樣的舉人也會相應比較有錢一點,第二種就是已經參加過幾次進京趕考的舉人,他們起碼已經成為舉人三年了,至少參加過一次的會試,所以他們其實有的都已經在當地擔任了一定的職務,所以有固定的收入。如果出身寒門,又是頭一年上京趕考的舉人,大多數情況都會比較寒酸,中國有句古話,窮文富武,非常真實的還原了這個現象。

    我們結合古代的具體情況來分析,在古代社會普通人民主要是以務農為主,如果你想要讀書的話,那就證明著你不參加體力勞動,最起碼不能大規模大強度的參加體力勞動,作為一個家庭裡的頂樑柱,你卻在這個時候退出體力勞動家裡怎麼可能會有錢,所以說在古代如果想要成功的供出一個讀書人來的話,家裡必須起碼有八個以上的體力勞動者,才能夠將一個讀書人給養出來,所以在古代真正能讀起書,有錢唸書的,最起碼在當地也是一個小地主,普通的老百姓根本沒有這個經濟能力去支援子孫讀書。

    加上古代交通不方便,去一趟京城路途遙遠,尤其是對於一些遠離京城地方的讀書人來說所以為了維持一路上基礎的生活費,自然也會過得比較節省一點,到了京城以後也會有一筆巨大的開銷,吃穿住行都需要各種各樣的花費,再加上一些人情費,這些錢累積下來,讓古代的那些舉人,即使進京趕考,也不會出現太富裕的狀況,那為什麼讀書人還一定要一心一意參加科舉呢?

    其實這是因為,在古代參加科舉是唯一可以翻身的機會,在地位上就可以發生一個質的飛躍,普通老百姓見到最小的縣官都要跪地磕頭,但是你只要中舉見到這些縣官,只需要彎腰要喊一聲老師即可,這是在地位上發生了根本改變,再者就是因為在中舉之後有許多的人會來巴結你,雖說不能一瞬間成為大富大貴之人,但是生活環境和條件會發生一個本質上的改變,最起碼這輩子可以做到衣食無憂,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無數的窮人擠破了頭,也想要參加科舉的根本原因!像范進中舉後就是高興壞了,因為在原書裡,范進中舉以後,立馬就有當地的地主和土豪來和范進結交,做過知縣的鄉紳,來給范進送銀子和送宅子,光從范進中舉這個故事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古代如果能夠成為舉人是一個多麼大的榮耀,更別說進入朝堂做官了。

  • 9 # 史觀新談

    首先,我們來對“舉人”做些瞭解,但是要說到舉人,又必要先簡單瞭解一下“科舉”。

    科舉,又稱科舉制度,是古代封建王朝用以從天下選拔人才做官的一種制度。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成型於隋唐,興盛於明清時。是對於考生來說,一般有三場較為重要的考試,分別為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考生通過了鄉試,則稱為舉人;通過了會試,則稱為貢士;殿試在會試後當年舉行,有皇帝親自主持考試,並重新進行排名,應試者均不落榜,但是錄取主要為三甲,一甲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從科舉制度成立以來,關於考試名目以及應試者,且都具有眾多名稱,但是一般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都通稱為舉人。

    其次,“舉人”只是通過了漫漫科舉路的第一步而已,且還只是一個稱謂,實際上,是並不能給考生帶來什麼經濟效益的,甚至連進京趕考的盤纏都是需要自備的,沒看到在眾多的影視劇中,有那麼多的窮書生與富小姐的故事嗎。也就是說除了自家帶礦,或是找人投資,政府是不會給你錢的。

    再者,舉人可做官,授予知縣職位,是在明清時期才有的。一般來說,中舉之後,可以有兩種選擇,要麼終止與此,在當地弄個小官做做,要麼選擇進京趕考,以博取高中功名。

    總體來說,明清以前,舉人的地位其實並不算高,也無相應的經濟來源及政府資助;明清以後,舉人的地位相比而言就很高了,從課文《儒林外史》來看,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又是送錢,又是送房的,范進的丈人胡屠戶也立刻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範得了訊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中舉後便可升官發財的。但是這一切都還是來自外人的投資與巴結不是嗎?

  • 10 # 大江侃歷史

    在古代考上舉人只是一種身份的象徵。 

    考上了舉人,可以擁有一些特權,比如可以免除一些稅務勞役,甚至在官員不足的時候,你可以補個官員。

    但沒有絕對的,也許你在家排隊10年,也沒有補上官身,打個比方就像你考上了大學,不一定有工作一樣。但成了舉人,和普通百姓是有區別的,沒看范進中舉直接興奮的差點瘋掉嗎?

    成為舉人只是社會地位的提高了,但並不一定就有了錢,這是兩個概念,當然生活條件一定會有或多或少的提高,因為免除了一些稅務,或許還有一些想免除稅務的百姓想掛靠在舉人身上免除稅務,所以生活條件一定會高那麼一點。

    透過各朝代的考試製度我們就可知道,並不是所有入京參加考試的都是舉人,而且明朝以前透過地方考試計程車子通常特權較少,沒有做官資格,而且取得的出身也不是終身制的,還需要定期參加考試,考試不過的會被取消出身。

    所以,入京考試的古代學子也不乏窮困潦倒的落魄書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默克爾警告烏克蘭別給美國當炮灰了,該消停消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