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智走天下
-
2 # 放個名字太難了
因為關羽是重情義的表現,曹操待他不薄,給了他赤兔馬,雖然關羽說斬顏良誅文丑已經還了此恩。但過五關斬六將之事,曹操最後還是放了關羽一馬,關羽心裡還是有虧,於是放走了曹操
-
3 # zhaozilong3
在《三國演義》當中,我們每當看到“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無不感嘆。若不是關雲長念昔日之情,私放曹操,那麼三國曆史一定會改寫,甚至蜀漢有可能重新光復漢室!但慢慢有了閱歷,反覆品味熟讀《三國演義》,才會發現這是多麼大的一盤棋,一場多麼精彩的博弈!
首先,從區域性來講,一方是曹操的殘兵敗將、人困馬乏,另一方是天降神兵、以逸待勞關雲長的威武之師。千鈞一髮之際,謀士程昱說:“關羽一向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義素著。丞相舊日待他有恩,今日須是親自求情,方可脫得此難。”若是平時,雙方旗鼓相當、你來我往,那麼關雲長定會公私分明,絕不會以私廢公!取長沙時,不忍欺黃忠落馬可見一般。此時此刻,雖然關雲長佔有絕對優勢!但其性格弱點和劣勢被對方看的一覽無餘!關雲長恩怨、重情重義、看中名節!所以,此情此景,斷不會對曹操趕盡殺絕,所以看似兇險萬分!實則“伍子胥過昭關”戰戰兢兢一馬平川!
其次從三國大局來講,三足鼎立之勢相互制衡。雖然赤壁之戰孫劉聯盟大破曹操,但曹操北方勢力依然強大、並未受損!另外,三國勢力此消彼長,劉備勢力最弱,一旦曹操滅亡,孫吳一家超強,走了狼來了虎。劉備難免唇亡齒寒,步曹操後塵。所以諸葛亮派關雲長守華容道,也是網開一面!不是為了曹魏,更重要的是平衡各方勢力,以求自保。再往後,“夷陵之戰”,劉備敗走白帝城,孫吳沒有大舉進攻蜀漢,其原因也是畏懼北方虎視眈眈曹魏!
當然,從作者來講!每個主人公必須自帶光環,故事必當跌宕起伏!不然哪來的波瀾壯闊的《三國演義》傳誦至今!
-
4 # 孔六十三
三國史書《三國志》,以及後來的《資志通諫》中寫曹操兵敗後確實是從華容道逃走的,但都未寫諸葛亮讓關羽在華容道攔截曹操,更別提放了曹操了。《三國演義》中加上這一情節,可能有以下幾個考慮:
一,曹操曾抓到過關羽,但沒有殺他,反而對他禮遇有加,送赤兔馬給他,要他為自己效力。關羽後來打聽到劉備訊息,便要去尋找,途中過五關,還斬了曹操六員大將。曹操對關羽有恩,所以關羽在華容道上放了他。關羽是《三國演義》著重塑造的一個人物,小說這麼寫是為了突顯關羽的義薄雲天,豐富人物形象。
二,派關羽去守華容道的是諸葛亮。諸葛亮早料到曹操會從華容道逃走,但他不想真的殺曹操,派關羽去,就是想要放走曹操。因為如果曹操被殺或是被捕,魏國都會把原本對著東吳的矛頭改對向蜀國,這與蜀國不利,反而有利於東吳。
小說這麼寫,是為了突顯諸葛亮的聰明、睿智,神機妙算。
三,《三國演義》是貶曹尊劉的,這麼寫刻畫了曹操的狼狽、奸詐,突顯劉備集團的重情重義和足智多謀,兩相對比,效果明顯。
四,《三國演義》是一部歷史小說,必須要與歷史的軌跡相吻合。所以關羽必須放走曹操,要不然哪還有三國鼎立呢?
-
5 # 中孚鑑
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兵敗赤壁之後,幾經艱難,來到華容道,當時曹操只要在過了華容道,即可脫離危險、成功而返,但這時卻又出現關羽,關羽當時在華容道擋住曹操的去路,當時曹操兵馬已經是人困馬乏而無力再戰,這時想要從關羽手下逃脫是很困難的。
曹操在當時的情況下,就對關羽動之以情、講述之前他們之間的事,讓關羽想到曹操以前厚待於他的事情。最終關羽在華容道上放走了曹操。
那在《三國演義》中,華容道上關羽為什麼放了曹操呢?
既然是談《三國演義》,所以這裡只單純的講《三國演義》,而非正史。
首先,關羽雖然因武藝超群而傲慢,但他為人卻素來忠義,曾經關羽身落曹營,曹操因想要關羽為他所用,所以非常的厚待於關羽。然關羽因不願背棄劉備,最終關羽離開曹營而去了劉備那裡。
關羽雖然在離開曹營前斬顏良、誅文丑,解曹操當時之困難,還了曹操的人情。但這也並不能否定曹操曾厚待於關羽的事實。
曹操本人和他手下的人也知道關羽為人忠義,所以曹操在華容道時,以關羽忠義的原因,就說起以前的事。最終關羽念在曾經曹操厚待與他的情分上,放過了曹操。
其次,關羽放走曹操,其實也有諸葛亮的原因,諸葛亮在《三國演義》裡,作為一個料事如神的人物,他也深知關羽的為人,知道關羽守華容道會放了曹操。
再則曹操當時還不能死,因為當時曹操勢大而佔據北方,那時天下不僅有曹操、劉備,而且還有孫權。當時如果曹操一旦死去,北方就會群龍無首而陷入大亂。那時孫權勢力也不小,他就會趁北方大亂的時候奪取北方,然後在全力的對付劉備。這樣就會讓劉備陷入很困難的地步。到時不要說三分天下的局面,劉備能有穩定的地盤就不錯了。
他知道關羽不會殺曹操,而他也不希望曹操就此死去,因此就讓關羽守華容道,給關羽一個人情做。
所以,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也有諸葛亮的原因。
最後,《三國演義》裡的這一段其實是虛構的,是根據正史上曹操在赤壁之戰失敗後的事情,而虛構出來的。在正史上,曹操兵不是在赤壁之戰失敗後死的,因此他在華容道還是不能死的。所以關羽會在華容道把曹操放了。
-
6 # 京華尋夢
“華容道捉放曹”,實乃羅貫中在《三國演義》整部作品中最高明的神來之筆。之所以這樣說,可從以下幾方面展開分析:
(一)
羅貫中有胸懷天下、圖王霸業之雄心,跟隨張士誠多年,先期對其報以很大的期望。
而寫作《三國演義》,是在羅對張士誠後期所作所為徹底失望後,觀天下不久將難免不為朱元璋所奪,而憂憤無奈,不得以,只有淡岀江湖流寓江、浙一帶,終日以小說抒寫“圖王霸業”之胸襟。
雖然“圖王未果’為羅貫中心中留下終身遺恨,但作者胸中的“英雄氣、天下情”卻日益高漲,在他後來的多部政治歷史題材作品中,都能反映出羅貫中對統治者殘暴和醜惡的譴責,以及對清明政治和仁君的嚮往。
在《三國演義》書中,劉備、曹操、關羽等諸位蓋世英雄的影子裡,其實都有羅貫中自我的俠情風骨。特別是對諸葛孔明的人物刻畫,更是傾盡了自己作為張士誠的主要幕僚,而終未能“有志圖王者,乃遇真主"的悲憤情懷,讓自己滿腹雄才大略、胸懷天下、憂國憂民的一面,在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身上得以淋漓盡致的體現。
(二)
《三國演義》裡的關羽深明大義、重情重義。而曹操會從華容道逃走,諸葛孔明是早已推算出來了,之所以還要派遣關羽去華容道攔截曹操,也是諸葛孔明對全域性審時度勢之體現。
關羽最重情義是世人都知曉的,而聰明絕頂的諸葛亮早已料定關羽此次一定會放掉曹操,卻依然獨派關羽前往,並激其立下軍令狀。
這是因為,此時的曹操是絕對不能死在蜀漢人手裡的。赤壁之戰乃東吳主導,曹操大敗,與東吳有著直接的關係,如果在此時曹操死在了蜀漢人的手裡,原本對著東吳的矛頭則直接轉向對準了蜀漢,這對於蜀漢的發展是極為不利的。如果這樣,不僅替東吳擋下了一刀,還把禍水全都引到了自己的身上。
而東吳,打敗曹軍之後名利雙收,還可坐山觀虎鬥,那豈不是美哉。對於蜀漢來說,此時弱小的自己首要目的是發展,而不能出頭樹敵。所以自然不能在此時殺掉曹操。
如果當時諸葛亮換一人前來捉拿曹操,結果會對蜀漢非常不妙。赤壁之戰的首功當然是屬於東吳無疑,這樣說來,孫權一定會前來要人。借用威脅曹操的名義壯大了東吳的實力。這不僅危及相對弱小的蜀漢,且對於蜀漢未來的發展增加了困難。
所以說,在此情況之下,諸葛孔明放走了曹操,在曹操與東吳的鬥爭中默默的發展著自身的實力實乃上上之策。
另一層原因,關羽曾經欠了曹操一個大大的人情。當年曹操活捉關羽,以禮相待,希望關羽能與自己共事,然而關羽並沒有接受。曹操非但沒有殺掉關羽,反而贈其寶馬。
後來過五關時還被關羽斬殺了六員大將,關羽一直是愧對於曹操的。一個心裡充滿愧疚的大將,怎樣才能放下包袱在戰場上奮力殺敵呢?
於是,諸葛亮派關羽前來。一是為了權衡利弊,為日後的發展暫避鋒芒,二是要讓關羽還清了之前的人情債,盡心盡力為蜀漢效力。正可謂是一舉多得。
如果當時孔明派其他人前來攔截曹操,可能蜀漢在赤壁之戰之後不久,就會滅亡。
(三)
根據其他史實記載,曹操並非赤壁之戰時被擒、被殺,而政治歷史題材的作品,主要的脈絡必須還得遵照史實。
綜上所述,孔明在當時利用關羽放掉曹操,確實是最明智的決定,也是《三國演義》裡最得意的神來之筆。
史實與演義,各種因緣牽聯複雜繁多,暫無法一一羅列評析。
對於關羽華容道放曹,您是怎麼認為的呢?
行濟
戊戌年冬至
-
7 # 萌哥蛋蛋看世界
《三國志》和別的史書都沒有記載,完全是《三國演義》作者透過華容道上關羽放走曹操,突出關羽的義、有情有義,也是正面刻畫曹操赤壁大敗,走投無路、狼狽不堪的狀況。這也間接突顯周瑜、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和謀略,可以說是故事在這裡也是被羅貫中寫的跌宕起伏、環環相扣。
-
8 # 頗翦
限定了《三國演義》,那麼就只從《三國演義》裡面分析,首先就要提到一個人:諸葛亮。演義中,諸葛亮安排關羽在華容道攔截曹操,結果關羽放走了曹操,假如諸葛亮想要殺了曹操,安排其他武將比如張飛,將關羽放在華容道之前的險地攔截,關羽肯定會奮力攔截,因為他知道他殺不了曹操,那麼張飛在華容道肯定就會殺了關羽,但是諸葛亮沒有,顯然諸葛亮是故意放走曹操,那麼諸葛亮為什麼放走曹操?我認為原因有二:
1、假如曹操死於關羽之手,不論是哪位公子繼位,第一件事必定是起兵為曹操報仇,否則難以服眾,劉備就成了大魏的頭號仇敵,以劉備赤壁時的那點兵力,無異於螳臂當車,以卵擊石,不符合劉備的利益。
2、曹操時候天下大亂,荊州劉備(赤壁後只佔據了一半),江東孫權,益州劉璋、漢中張魯,西涼馬騰,咋一看似乎對劉備有利,可以渾水摸魚,其實不然,首先是曹魏肯定會起兵攻打劉備,為曹操報仇,而曹操死後,孫劉聯盟自然破裂,孫權為了大業,肯定也會出兵荊州(演義中孫權一直對荊州念念不忘),再就是益州劉璋,雖然不是個明君,守成為主,難保曹操死後,在屬下建議下,奪取一兩塊地盤擴大勢力,奪取哪裡呢,漢中天險之地,易守難攻,那麼肯定也會是荊州了,劉備、曹魏、孫權、劉璋四個勢力可能在荊州混戰,劉備這點家底夠嗆能支撐住。
有了以上2點原因,放過曹操也就可以理解了。
-
9 # 江南飈
結合《三國演義》回答這個問題。
首先,關羽的性格中間有一些傲氣,可以傲上但不欺下,對那些得意洋洋、耀武揚威的人關羽是堅決打擊的,但是對那些虎落平陽,龍游淺水的人關羽是心存憐憫。如果華容道上曹操是得勝而來,飛揚跋扈的話,關羽未必放他,因為他屢遭挫敗,蓬頭垢面,萬分狼狽,所以讓關羽動了惻隱之心,關羽才有了放他的可能。
第二,關羽是個知恩圖報的君子。當年關羽被圍,無奈之下,屯土山關公約三事,降漢不降操,曹操全盤接受,而且對關公優禮有加,封侯賞金。所以關羽在華容道放走曹操,也是知恩圖報的表現。
諸葛亮正是深刻的掌握了關羽的這種性格特點,在算定關羽會放走曹操的情況下才才決定讓關羽去把守華容道的,而且行前要立下軍令狀。那這又是為什麼?
第一,當時的北方已經被曹操基本統一,如果在赤壁之戰中打敗曹操,並且置曹操與死地,南無原本平靜的北方會陷入新的混亂,曹操的陣營會因為群龍無首而發生分裂,出現混戰,而孫權會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極有可能在赤壁大戰之後消滅弱小的劉備。
第二,如果曹操被殺,那麼周邊少數民族政權、西涼的馬騰韓遂,以及遼東的公孫氏都不會無動於衷,他們肯定會立即加入到爭奪中原地盤的混戰中,整個國家的形勢會更加危急,新一輪軍閥混戰會發生,這對於弱小的劉備是十分不利的。
第三,諸葛亮料到關羽會放走曹操,而且又讓關羽立下了軍令狀,然後在關羽無功而返、依軍法處置關羽之時,劉備一定會求情。這時候送個順水人情,讓劉備和關羽都感激自己,對於增強內部團結,是有很大好處的。畢竟剛開始創業,團隊內部的磨合很重要。
諸葛亮牌關羽守華容道,體現了他的大智大勇,體現了他的家國情懷,也表現出他對自己天下三分戰略的信心和堅持。赤壁之戰後,關於放走了曹操,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形成,這完全印證了諸葛亮隆中的正確和遠見。這是諸葛亮不忘初心的生動反映。
-
10 # 銀號角樂團阿東
關羽忠肝義膽,化容道放走了曹操,是因為曾受曹操不殺之恩得以保護兄嫂,又賜寶馬錦綢,在他得知劉備下落後放其遠走,這份恩情,關羽遲早要報答的,諸葛亮設計實則是讓他報恩,為日後光復漢室的大業就沒有了顧忌,還有,那會的曹操不能死的,只有火燒赤壁之後,曹操穩居中原,劉備執掌西蜀,孫權手握江南,才有天下三分定鼎之式,若那麼早就叫曹操死了,那也就沒有了羅貫中《三國演義》小說裡面的故事。
-
11 # 一史風塵
說是關羽放了曹操不如說是諸葛亮放了曹操,因為此時的劉備沒有地盤,實力最弱,孫劉合作的基礎就是針對曹操。如果曹操被殺,劉備與孫權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礎,同時孫權也成為實力最強的勢力。這對劉備顯然不利
而放走曹操,一則顯得關羽重情義,二則使得諸葛亮話語權更重,三則使得劉備可以繼續借荊州,併為自己的地盤謀劃,同時還能維持和江東的關係。
所以很明顯,殺曹操弊大於利,所以諸葛亮故意安排了重情義的關羽,他要真想殺了曹操,何必讓關羽去?讓張飛去不就行了?可是這樣一來,劉備集團就會十分被動
-
12 # 夜飲天河
關羽傲上而不辱下,曹操一世梟雄,赤壁大敗之際,遭遇伏兵,瀕臨絕境。曹操面對關羽,態度卑微,求生乞憐,加之共憶往昔對其尊崇厚待之舉,正是利用了關羽人格的最大特徵,最終觸動羽心,放其生路。
回覆列表
放走曹操是演義裡說的,三國志,魏略等書籍裡面均沒有記載。個人認為演義裡面有著一段有以下幾種含義1.為了醜化曹操,在演義裡面曹操所代表的是奸詐,狡猾,狠心等反面角色。2.美化關羽,用給曹操報恩來表達關羽有情有義。3.神話諸葛亮,諸葛亮在演義中是一位被神話的人,透過這件事情來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並且富有大局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