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實在是看不慣了
-
2 # 南楓希
“氣”在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是一個相當重要但是非常複雜的概念。
從根本上來講,它所體現的是關於物質存在及其運動的哲學範疇。具體可以從以下幾點來做說明。
第一、氣是構成宇宙萬物的本原或者說是本體,它是一種執行不息而且看不見摸不著的極細微的物質。就如《莊子*知北遊》裡所說的:“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聚散則死。”
第二、氣可分為五行之氣或者陰陽二氣,每種氣之間的互動運動,推動著整個宇宙萬物的發展和變化。就如《老子》所說的:“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氣充滿著宇宙萬物,與萬物相互滲透,是萬物之間相互感應的中介物質,它使得萬物相互聯絡,影響,從而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第三、氣存在於人體之內,是人體生命的提現,也是推動和調控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人的生命狀態與氣有著密切的關係,如果氣的運動停止的話則標誌著人體生命活動已經終結。因此,人若想保持健康的身體,就必須認真保養運行於人體中的氣。
此外,氣還表現為人生的一種修養境界和崇高的道德品質。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的氣度,被我們稱之為“浩然之氣”。
-
3 # 虎嘯金鐘
是炁而非氣!
炁是自然中精微的能量!
中華元文化《一元論》,炁聚而生,炁散而亡。
炁的感知是道學和中醫的起源,形成於800萬年到10萬年間,是先人內觀而看到的能量,它在人體中的流動路徑,即為人體能量執行的經脈,所形成的網路,被稱之為《經絡》!
-
4 # 真空妙有無量壽
精丶氣丶神,都是非物質現象的描述概念。雖無形無象,卻是可以感受體驗的。這種似虛而實的存在感用一假設名詞表述,即是"氣"之類的語詞概念。它不是理論現象,不是用分析推理丶演繹概括得出的結論。它是主體的感知驗證現象,不是外觀客體的觀察分析之邏輯規律。
道可道非常道,是理之本體。名可名非常名是事之表象。氣屬後者。
有形丶無形,物質丶精神,事丶理圓融是宇宙大化之一體規律。事相非一,表現化機。氣為隨機變化之生生活力。
-
5 # 南海石
中醫講“元氣”,中國政治歷來講“正氣”,這其實都是因為認知水平或者利益瓜葛扯不清和放不下的表現。中醫的元氣無外乎是講人之初時所賦有的那類自然狀態,否則元氣便沒有了標準和依據。中國政治歷來所倡導的正氣更是含意無法確定的無厘頭,各朝各代的歧義很大,其實質無外乎是“聽老子的話,跟老子走”,否則你就是歪風邪氣,就得吃苦果。我認為,推崇樸素的良知,制定明確而普適的規則,比提大而不當和空洞無物的正氣更有建設性。
-
6 # 村夫196903617
“氣”在古代中國是一個莫名其妙的字眼。要讚揚你,說你朝“氣”蓬勃。討厭你,說你陰陽怪“氣”。要制你罪,說你邪“氣”十足。說者生“氣”了,你有口難辯,只能無言以對。
-
7 # 隴右行思見聞錄
氣,生於天地,生生息息,不斷變化。一生二,陰陽之氣,乃太極也。氣化成形,天為陽,地為陰。氣化成象,金木水土火,乃五行之氣。
氣,乃精也,神也。存天地之間,易正易邪,正邪運動也。
古人智慧,立天地間,有形無形,有相無相。
氣,萬物之源也。
-
8 # 使用者5604603600976
談這個話題前不禁令人對幾十年前的簡化字運動又恨意沖沖。因為如果你不知道今天這個“氣”字,混雜了“炁、氣、氣”三個字取而代之的話,所有言辭均無法中的。古人書寫以金木相刻而成,辛苦異常,所創每一字皆有其存在殊義,後輩小子豈能妄度踐踏!
此三字之實義若無儒家靜坐佛道兩家的禪修亦根本無從得著邊際。
只能待國學普及到一定程度再說吧。
令人嘆息
-
9 # 天心歸元易勁松
我覺得要回答解析這個問題,首先先應該解析清楚“哲學”和“哲學思想”這個定義,以及現代哲學思想中的“哲學”所指是什麼,要不然,無法做出一個清晰的參照物進行辨別,而是會被動地陷入既定的慣式思維的陷阱之中,如此做出的回答就會在陷阱中坐井觀天,自說自語拿自己的腳趾頭去論證手指頭是什麼一回事這種不對等的妄想推理之中。
哲學,在常人的思維裡面,會不自覺地跟哲理等同起來,或者是直接認為基本上就是哲理之學,屬於思想,基於文化背景不同,人們的習慣認知上,哲學又以不同區域的文化誕生起源地而進行劃分,比如劃分成所謂的中國哲學、西方哲學這種類別。然而,從這個學科被分科定義以來,更有各種形而上的人為定義,從最早的人為認為是智慧之學,到將基本問題與普遍問題之間的關係研究,甚至將人們認識宇宙的邏輯推理系統和宇宙觀、人文倫理、萬事萬物執行規律等都歸納進現在這個“哲學”的範疇,而其中的邏輯系統部分又拿各自推理出來的結論作為“哲學思想”的代表。歷來也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代表人物階段,都有不同的範疇說法,爭論不已。
那麼,這個問題題,特指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給出一個限制範疇。但我認為,這樣的提問,本身就是一個被重新以“哲學”外衣裝扮之後的形式問題,這樣的出發點,論點的起始就已經開始將腳趾頭和手指頭歸為一類作為對比分析,然而,內在的表意中,卻又將“氣”這個內容扯進來,於是,要去解析這個問題,除了上面之前講的“哲學”和“哲學思想”定義之外,最好是重新立論清晰這個問題的意義主旨,最終結果卻是要解答“氣”的概念存在的意義,而不是混淆進“哲學”和“哲學思想”這個自掘陷阱之中,以此坐井觀天,即使掘出的“哲學”和“哲學思想”這兩口互連雙孔井口徑異常之大,依然是再大的井還是井的侷限之中。
“氣”是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的一個概念,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本沒有存在“哲學”與“哲學思想”這個說法,這兩個名詞或者說定義,屬於近一兩百年來西學東漸後,將西學本身定義的哲學是一種理論、一種主張、一種方法、一套命題、一個認識觀點、一個認識論推理系統,籠統地歸納到本義是印歐語系中“智慧之學”的名詞延伸歸類上,而後翻譯命名的詞語,再直接以中國漢字詞彙的造詞規則,延伸造出”哲學思想“這種詞語來表達屬於形而上的思想而非正常思想。本來,中國文化傳統裡面原意指的是所思所想即思想的抽象表意詞,就被延伸裝扮成更高層次的學術名詞。
我們中國傳統的學問中,字與詞的組成與構造,本身已經很具體地表達清楚我們本身要表達的意思。我們會發現,無論是“意思”或者“思想”“思念”想念“等這些詞語和文字,都無一例外地都帶有”心“字為底。古人造字,主要有四種構造方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簡單來說,心字的造字溯源,可以說是結合了象形指事這種構造,而後再在文化的遞進中,賦予了更概括更抽象的意象,也就是會意這樣的功能。心字,最後經過漫長演變,形成中國傳統文化中勾連了內外陰陽天地人這個概念。與天地人對應的,人又以精氣神作為一個整體概念。如此,才能將這裡所問答的“氣”做一個概括性的解析:氣,是連線精氣神這套系統的其中一個要素,屬於承上啟下的連線樞紐。
為了能更清晰地解析“氣”這個概念的存在意義,還得結合對比參照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哲學”和“哲學思想”這個概念來進行比較參考。“哲”在漢語中,主要體現的是一種思辨剖析行為,以及相應的剖析結果。《陰符經》有云:“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哲”為一分為二剖開,並對比觀察,這是基於“易學”文化基因而來。而“易”是“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這個“一陰一陽謂之道”的系統。也就是說,古人賦予這個“哲”字,是具有剖析以陰陽易學觀的這個根源的。而我們中國傳統的文化還並未侷限於此,以一陰一陽的剖析之後,要對時物剖析清楚,以不偏不倚的正確觀念對待,得出結論才能稱之為”哲理“,這可以結合儒家的不偏不倚謂之中的中庸思想來輔助理解。於是,方有不斷衍生的“哲思””哲理““哲人”聖哲“這些意思。
那麼,對於所謂的“哲學”和“哲學思想”,我傾向選擇“道學”“道統”這樣的繼承古人概念的定義,為什麼我會這麼認為呢?古人一直以來,認為“形而上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不僅僅是對“易學”的一脈相承,也與老子道德經提出的“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的道家概念一氣相同。如此,才能更好地去理解這個問題中的“氣”是個什麼東西,如果連“氣”是個什麼東西的概念都沒有,那麼去談論“氣”的存在意義,還難以理解,也會莫名其妙,不知所謂,以偏概全。
繁複的刨根問底的過程就不多說了,如果各位有興趣可以自行補習瞭解。有了上面這樣的脈絡認識之後,那麼就可以理解為何道家寧可把“氣”寫作“炁”,而不直接用現在簡體的“氣”,畢竟這個“氣”把“氣”也概括進來了,以至於把相關的與“氣”有關的物象天氣、氣象、氣息、氣流、臭氣等一系列的東西都延伸且關聯進去了。
囉嗦到了這裡,可以回過頭去,再結合“思想”這個詞進行理解。思,是思考,思索的意思,造字的時候取了”田“字的象形來表達將一整塊地方區域,借用古時井田制的形象進行劃分歸類,這個過程,是”思“的過程。想,是想象,理想賦予形象願景的意思,造字的時候取了依靠攀爬到大木大樹之上向遠處眺望,極盡目力所能達而更廣闊地觀察,也是一個行為的過程,這個行為的過程結合當下的唸叨,延伸出一個”想念“這個詞,也因此,木+目,可以代表著看到的相貌,用語言表達後就變成形象這樣的概念。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那麼,在做學問的時候,古人就會把開動腦筋思考接受到的事物資訊,逐漸對事物有了更多的理解,這是”思想“
因此,結合前面說的,對天地萬物的理解,形而上謂之道的整體觀剖析認識,得到了理解,理解的結果符合不偏不倚的正確的結果,就被俗話稱之為“道理”“哲理”。至此,可以比較方便理解古人人們做學問和對天地萬物關係是怎麼樣的一個大致方法過程。
至此,在易學系統裡面,天地人三才理論,是古人自陰陽兩儀學說之後,繼續將人與天,人與地的關係,把人作為一個重要的關聯物件納到系統裡面,當然,古人還不至於那麼愚蠢只限於人,而是將人作為代表,便提出了人為萬物之靈這樣的概括,同時是把萬事萬物歸納在以人為代表中心這個定義上面。然後,人們在應用的時候,最具代表性的是中醫體系,必須把陰陽天地人三才這個理給對應起來。古人認為,人是得天地陰陽二炁的交媾生人,屬於天地之氣的天生地養,可以代表著天地之氣交媾的物象功能,屬於天地日月的精華所凝聚。如果凝聚得不符合不偏不倚這個中正的中庸的,便稱之為邪、為妖,也就區分出妖邪與精靈了。如果邪得再多一些,怪里怪氣的,就是妖怪了。因此,如果想更好地理解“氣”在中國道學裡面的存在意義,可以結合中醫的精氣神理論做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形象理解。這樣也就更方便理解煉精化氣、精足氣足、神足氣完,包括現代人所講的精神空虛等一系列的內涵了,就不至於輕易被歪理邪說弄得怪里怪氣的大肆妖言惑眾了。
所以,可以這樣來扼要地總結概括,用現代人理解的說話語言方式來說,“氣”是在中國道學正統裡面代表著承上啟下理解天地萬物的樞紐,屬於重要的道學道理思想的應用重點,這裡的應用不能脫離對天地陰陽的認識,更不能脫離天地萬物去片面性地理解中國道學思想,弄得一身的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碎片知識像乞丐的破碎衣服一樣,百搭在自己的思想認識之上,怪里怪氣的,混淆汙染華人視聽。這就是問答中提出的”氣“存在的意義。
易勁松己亥年己巳月於深圳
-
10 # 英明46671出入處世間
道.德.人,精.氣.神,象..數理,天.地.人。一化為三,三化為九,而九九八十卦,九九而歸一。
氣居而道生,道生而有神(道在天為神),神在而數顯。氣聚是能量的顯現,神現是意識意質的顯現,精存是物的顯現。精存為人,氣聚為德,神顯為道。人神成象,神道行形而下之數,氣德為意識下之理。
-
11 # 笑看今古繁華
氣,是中國哲學、道教、中醫學和中華氣功中常見的概念。中國春秋戰國時代的思想家,將氣的概念,抽象化,成為天地一切事物組成的基本元素,有著像氣體般的流動特性。認為人類與一切生物具備的生命能量或動力,也被稱為是氣,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均是氣的執行與變化的結果。中醫學認為氣是人體的第一道防護線,聚於體裡保護著臟腑,而流散發於膚表以防外邪侵入而導致疾病發生。
氣
1.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雲氣蒸騰上升的樣子。“氣”是漢字部首之一。本義:雲氣)。
2. 同本義[cloud]
氣,雲氣也。——《說文》。按,雲者,地面之氣,溼熱之氣升而為雨,其色白,乾熱之氣,散而為風,其色黑。”
天氣下降,地氣上騰。——《禮記·月令》
地有氣。——《考工記·總目》
望其氣。——《史記·項羽本紀》
此天子氣也。
窗以達氣。——清·方苞《獄中雜記》
3. 又如:氣朔(指顯示吉凶的雲氣和每月的朔日);氣祲(古代泛指據以占卜吉凶的雲氣);氣緯(指雲氣星象);氣暈(日、月四周所生的暈氣)。
4. 氣體的通稱[gas]。既沒有獨立的形態又沒有固定的體積而趨向無限膨脹的流體。如:氣蝕。又指天然氣。如:氣田。
5. 空氣[air]
氣謂噓吸出入者。——《禮記·祭義》注
6. 又如:氣球(一種供遊戲用的足球,用皮革製成,內充空氣)
7. 氣象[meteorology]
故在天為氣。——《素問·天元紀大論》。注:“謂風熱溫燥寒。”
天有六氣…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左傳·昭公元年》
山氣日夕佳。——晉·陶淵明《飲酒》詩
春氣動。——清·方苞《獄中雜記》
8. 節氣;節候[solar term]。如:氣序(節氣;季氣;氣候);氣和(氣候調和);氣勁(氣候寒冽)
9. 氣味[odor;smell]
香氣環旋。——唐· 李朝威《柳毅傳》
惡氣襲衣裙。——明·宗臣《報劉一丈書》
真可洗滿朝稱功頌德之穢氣。——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袁可立)家廟記》
與飲食之氣相薄。——清· 方苞《獄中雜記》
10. 又如:氣子(氣味);氣韻
11. 呼吸;氣息[breath]
武氣絕半日復息。——《漢書·李廣蘇建傳》
縊即氣絕。——清· 方苞《獄中雜記》
啟時氣絕。——清·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氣命(性命);氣歇(緩一口氣);氣疾(呼吸系統疾病);氣湊(呼吸急促)
回覆列表
氣是道的載體。之所以提出氣的概念,是因為道太抽象,所以取大家生活中最熟悉的現象來描述,取象比類。氣和道相似之處在於無象無形,而不可以說其無。聚則有形,散則無象。氣又是能量的載體,無形而可以驅動萬物的發展。中國文化中的道不是簡單的規律,而是質、能和理合一。體會自己身體內部的變化,就更有切身感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