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柳三先生的學史筆記

    劉伯溫神機妙算,確實是厲害,就正因為他聰明,所以自知躲不過這一劫。

    這位料事如神的劉基,幫朱元璋一統江山後落得個被毒死的下場。為何如此?是這個劉基貪圖功名嗎還是不會得功成身退嗎?其實都不是,聰明的劉基者,當然明白受恩深處宜先退這種簡單的道理,你要是看過歷史你會知道他主動兩次辭官,他太明白高處不勝寒的道理,也清楚接下來的官場就留到明槍暗箭的戲碼會上演,所以想急流勇退,留條命回去做個悠遊閒人。可真真遺憾的是,他躲不過去殺身之禍在劫難逃。

    劉伯溫在朱元璋身邊可謂是處處謹慎,事事小心,每日戰如履薄冰。可儘管這樣。劉基還是有人惦記著他。就是當朝的宰相胡惟庸,這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宰相。

    胡惟庸為什麼會盯劉基不放?事情起因還要說到,有一次朱元璋問劉基,這對君臣間的問答,導致劉基留下了禍根。朱元璋問劉基關於宰相合適人選的問題。談到了胡惟庸,朱元璋問:胡惟庸這個人可以擔當宰相嗎”劉伯溫看朱元璋問起胡惟庸,天真的面露不屑說道:“這個人是一個小牛犢子而已不能給重擔,他會壞事的,陛下三思。

    就因為這件事胡惟庸對劉基可是恨之入骨,簡直想生啖他肉為之後快。所以到處找時機,處心積慮找個機會報復。胡惟庸這傢伙也不是省油的燈思來想去便暗中使親信誣陷劉伯溫,說他家有一塊地,五行裡有“王氣”劉伯溫為自己建了座墳,這傢伙肯定有不臣之心。朱元璋看到這份彈劾,二話不說立即下旨,除去了劉基的退休俸祿。劉伯溫知道大勢不妙,馬上動身上京請罪,並表示自己沒任何不臣舉動留在了京城,以此想慢慢除去朱元璋對自己的懷疑。這個朱元璋也是厲害,既不治罪,也不去安慰他,不予理睬。這樣劉伯溫就越發憂心忡忡,因此得了一場大病,朱元璋知道訊息後,便派人將劉伯溫送回了老家。回到家後一個月,劉伯溫就死了。

    歷史上對這一段有諸多解釋,但其實歷史的君王都一個樣,就像劉備殺劉封一樣,為了避免自己百年之後內部紛爭。朱元璋也擔心啊,你這個劉伯溫那麼年輕,本事那麼大,我朱元璋在還好,我不在天曉得你靠不靠的住。為什麼我會這樣推測。很簡單啊,如果不是早就有了殺心,如此小事,又怎會殺人?再簡單些你看這個人一直不順眼,一直想搞他一次,哪怕給你抓住一個點,借題發揮一下,那是多容易的事啊。更不要說那個是朱元璋了。話說回來劉伯溫又不是傻子,他知道君要臣死能跑去哪裡,跑去非洲嗎?跑不了就不掙扎,看他死時毫無掙扎就知道他明白死期到了。何必呢。

  • 2 # 史海爛柯人

    但歷史上的劉伯溫(劉基),是在憂憤衰老中病逝的,朱元璋並沒有殺他。不過,當時他們君臣之間確實鬧翻了,之後劉伯溫的晚年也過得相當淒涼。

    說起劉伯溫,可以說有兩個形象,一個是正史中的劉伯溫,一個是野史中的劉伯溫,而且這兩個劉伯溫被貼上了不同的標籤:正史中對他的評價為“運籌帷幄”,野史中的劉伯溫則是“神機妙算”。至於哪個更貼近史實,我想大家心中都很清楚。

    關於劉伯溫之死,同樣也流傳著不同的版本。題主所講的劉伯溫被朱元璋毒死,是基於野史傳說中朱元璋枉殺功臣而演繹出來的。玩味這些野史趣聞會發現,其實歷代開國君主幾乎都被貼上了屠戮功臣的標籤,也不僅僅是朱元璋這一個例。

    歷史上朱元璋確實殺了一些功臣,但問題大多在於這些居功自傲,貪贓枉法,處決他們其實也並沒有什麼值得苛責之處。當然,朱元璋亂世用重典,下手確實很重,也造成了一些不太必要的犧牲。

    民間一直流傳著朱元璋毒死劉伯溫的故事,講的是明朝推翻元朝統治後,天下安定,朱元璋開始猜忌功臣。但他沒有像宋太祖趙匡胤那樣杯酒釋兵權,而是設計下毒,殺害了他們,連神機妙算的劉伯溫都未能躲過一劫。

    但歷史上的劉伯溫並非被朱元璋毒死,而是在疾病纏身的情況下抑鬱而終。自明朝立國,便開始有黨爭。儘管劉伯溫比較謹慎,還是遭到了胡惟庸的攻訐和排擠,並最終失去了朱元璋的信任。

    不過,由於劉伯溫功勞頗豐,只是被貶黜,也沒有被殺。遭貶黜的劉伯溫一直想跟朱元璋解釋,但朱元璋也不願意再見他。而胡惟庸則一心想致劉伯溫於死地,甚至故意派大夫假裝給他看病,對他進行奚落。

    當時劉伯溫很抑鬱,就想著再上書跟朱元璋訴苦,結果朱元璋非常冷淡。最終,劉伯溫徹底心寒,拒絕接受治療,不久便去世了。劉伯溫死後,朱元璋心理也很悲痛,但還是存有懷疑,劉伯溫的後事辦的也比較寒酸。

    最終,曾經殘害劉伯溫的胡惟庸等人也遭到朱元璋猜忌,被誅九族。到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時,朝廷追贈劉伯溫為太師,並賜諡號文成。這樣,劉伯溫也算是沉冤昭雪了。

  • 3 # 青燈問史

    劉基之死,因素很多,以政治因素最為真。劉基的祖上曾在宋元朝做官,劉基是典型的官N代,是浙東大地主集團的首領,當時號稱浙東集團。朱元璋在起兵建明時,收編了以劉基為首浙東集團,建國後,拜御史中丞,即言官首席。

    朱元璋出身草根,其本人十分痛恨大地主大官僚,但是他無法找到更科學的革命道路,只得依靠大地主集團來建立政權,這樣就意味著背叛了草根農民階級,站位於大地主階級一邊了。朱元璋起兵淮西鳳陽,淮西也有一個大地主集團,他們的首領是李善長。朱元璋雖也是淮西集團的首領,但出身卻是草根。李善長後拜為丞相。

    這兩大集團為朱元璋所利用,為建立明朝都立下了汗馬功勞。明朝建立後,兩大集團之間的政治鬥爭旋即開始,以劉基為首的浙東集團和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集團相互爭利,層出不窮。

    激烈的導火線始於劉基斬殺李善長的親戚李彬,李善長趁朱元璋不在向劉基求情未果,又借久旱不雨不宜殺人求告朱元璋,結果劉基還是殺了李彬。但這次懂天文的劉基不走運,殺了人天也沒下雨,這無疑又給了李善長口實,藉此常常告劉基的黑狀,劉基意識到難再呆下去了,於是辭官,把親信楊憲推上前,楊憲上臺後,極為蒐集李善長的黑資料,時不時狀告朱元璋。兩大集團的鬥爭於是逾演愈烈,李善長撐不住了,推出胡維庸。

    歷來朋黨之爭誤國害民,朱元璋不是不知道這個理,所以他決定打壓兩大集團。朱元璋是淮西人,也是淮西集團的代表,向來不待見浙東集團,認為浙東集團劉基等都是外鄉人,所以,他先從打壓浙東集團開始。劉基是浙江首領,怎麼逃得過這輪清洗?故劉基之死,有以上背景,以下原因。

    1,朱元璋要打壓浙東集困。劉基辭職後患病,朱元璋雖之前沒對他怎麼樣,主要是覺得兩個集團相爭,易於掌控和平衡,但時間長了,見於劉基的能力和才幹,朱元璋覺得無法掌控劉基,於是利用胡維庸,毒死劉基。歷史上雖說是胡維庸乾的,但沒有朱元璋的授意,他還沒這麼大膽。

    2,劉基自身不善權變。劉基雖有大才,但是此人性情耿直,不善權變,這讓朱元璋很忌諱。如朱元璋問劉基誰可為相?劉基直說他人長短,害得朱元璋氣問是不是唯你老劉才可為相。劉基的直言為他自己埋下禍根。

    3,朱元璋為後代鋪路。建國後,朱元璋雖然封了很多文臣武將,但他免不了歷史上開國君王兔死狗烹的思想,況且本人手段就很毒辣,利用兩大集團之爭剷除功臣也許就是他的棋子之一。

    所以,就算劉基再會神機妙算,又如何逃得過朱元璋的手心。

  • 4 # 以禮觀書

    向敬之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是封建專制時代君為臣綱的鐵血定律。

    無論行軍作戰,還是民間傳說,劉伯溫都是神機妙算的形象。但,即便是胡惟庸借朱元璋的名義,為臥病在床的劉伯溫賜藥,伯溫自知是毒,也必須感激涕零地喝下。

    這也是所謂的皇恩浩蕩。

    至於是不是朱元璋有意毒殺,還是胡惟庸借刀殺人,各有說法。

    朱元璋不滿意劉伯溫的清高。朱元璋曾在迫使李善長辭相後,和劉伯溫談話,論及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何人堪任丞相,皆被劉伯溫否定。朱元璋請劉伯溫出任,又遭他婉言謝絕。

    在此次談話中,劉伯溫評價胡惟庸如果拜相,必然會翻車。本來對其不買賬的胡惟庸,加深了對劉伯溫的仇恨。

    伴君如伴虎,劉伯溫辭官不成,請假回老家,準備擇址建生壙。結果被胡惟庸大做文章,稱劉伯溫看中的是龍穴,要奪取朱明王朝的江山,還藉助兵力強取豪奪,嚇得劉伯溫趕緊回京銷假上班。朱元璋雖然沒有對劉伯溫下獄論罪,但褫奪了他的誠意伯俸祿,以示對他的懲戒。

    朱元璋對劉伯溫不滿,被胡惟庸利用了。如果沒有朱元璋的不滿,胡惟庸也不敢借刀殺人。

    劉伯溫也明白朱元璋對自己設了大防,故而對胡惟庸的矯詔行事,有懷疑,但不敢不執行。

  • 5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劉伯溫在朱元璋手下的作用,遠沒有正史裡記載的重要,至於野史完全是神話了。劉伯溫到了正德九年突然被抬高的,正德誥命“渡江策士無雙,開國文臣第一”,封太師,子孫中也找出一人繼承爵位。原本正德是想找個朱元璋的臣子褒獎一下,結果比劉伯溫官大的,都被朱元璋在“胡惟庸謀反案”裡被殺光了,劉伯溫在洪武四年就回家了,和胡惟庸又是對頭,所以被正德推出來大書特書了一番。

    朱元璋並不怎麼重用劉伯溫,生前只是個二品的御史中丞,爵位也只是誠意伯(伯爵)。劉伯溫並不是最早就投靠朱元璋的,不是朱元璋家鄉淮西人,(不是嫡系)又在元朝當過官。劉伯溫到朱元璋帳下是給他出了很多主意,在關鍵時刻提出先陳友諒,再張士誠,最後北伐的策略。可是劉伯溫作用也僅限於此,朱元璋把劉伯溫當成參謀或者說是顧問,平時來諮詢諮詢,不像李善長、汪廣洋那樣調運糧草等實權位置。

    朱元璋打天下時手下文臣中主要有兩股勢力,李善長、汪廣洋、胡惟庸為首的淮西集團,這些人除了文人還有朱元璋的武將像徐達、湯和、常遇春大多也屬於淮西集團。這些人最早早就加入朱元璋,又是家鄉鳳陽人很受朱元璋信任,各個關鍵位置都是被淮西派把持,有著不是淮西人不能做大官的氣勢。另一股是浙東集團以宋濂、劉伯溫、楊憲為首,實際是除了淮西派其他文臣的聯合,只是前期浙東人較多。這些文人主要做出謀劃策、出使、教育等工作,實權不如淮西人,他們不甘心,想盡辦法取得朱元璋的信任。這兩股勢力在明初的政壇相互傾軋,鬥得非常厲害,作為浙東集團首領劉伯溫更是首當其衝的打擊物件。

    至於可能毒死劉伯溫的人,胡惟庸比朱元璋嫌疑大,畢竟當時劉伯溫病得不輕,朱元璋完全沒必要,倒是胡惟庸因為劉伯溫差點當不是宰相。李善長年老從宰相位置退下來時,李善長推薦了親家同是淮西人的胡惟庸,朱元璋曾向劉伯溫詢問誰合適。劉伯溫和朱元璋推心置腹的談了他對朝廷主要官員的看法,楊憲和汪廣洋當任宰相氣量不夠,最反對胡惟庸認為這個將來必定為禍。這次談話有了兩個結果,朱元璋認為劉伯溫想當宰相,對其他幾位都持批評態度。還有朱元璋向劉伯溫透露想讓楊憲當宰相的意思,被胡惟庸知道了,這是關係到整個淮西集團利益的大事。淮西集團聯合起來,誣陷楊憲“放肆為奸事”,楊憲被朱元璋殺了。

    胡惟庸謀反案發酵後,浙東集團告胡惟庸毒殺劉伯溫,至於真假怕是難辨。這只不過是明初兩大政治集團相互傾軋結果。

  • 6 # 劍雄品評文史經濟

    劉伯溫神機妙算?就算是算無遺策。算到了,如何?算不到,又如何呢?還不都是一個死字;要是壓根就不會算,或許還就真的死不了。因為不再是國之棟樑、中流砥柱,身價不夠格,自然沒資格去死。儘管史書諄諄教導我們說,劉伯溫只是死於宰相胡惟庸之手(胡死幾年後,太祖之親語),胡惟庸是奉太祖之命,遣醫官去探望了劉伯溫一小下下,是他自己風燭殘年、命不硬朗,一不小心就給探望死了。即便殺了胡惟庸的幾年後,太祖親口說是胡相害了劉伯溫,你敢相信麼?看來後世的名將儒相,被Boss派人來探望一定要小心了,至少要預先脫下病號服,穿上防彈衣+百般忌口+隔離艙才能保住金身。否則就不能怨制度、怨boss、怨上級,而只能怨自己流年不利。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陰謀論”與“帝王心術”是互為向背的,兩者既互為依存,又呈背靠背之狀。“陰謀論”是對“帝王心術”運用後的一種民間的邏輯歸因。雖然不是百分之百的準確,百分之八十還是有的。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封建社會里,帝王通常都會用心術來指導王朝的工作方向。不會用心術的帝王有沒有?有,要麼是衝帝年幼,要麼是阿斗年長。不過這隻佔了百分之十,其它雜七雜八、不明所以的原因也算佔了百分之十。因此,“陰謀論”的準確率為百分八十,還是合理的。當然這些是小編在蝦扯蛋和路邊社式的亂統計。

    回頭說劉伯溫(劉基),此君一生共活了65年,不短,沒波折的話,活到古稀之外是妥妥的。50歲之前,他把一切奉獻給了元朝,但活得不痛快。為什麼?因為劉基是個大才子,神童級的天才,屬過目不忘、一目十行之人,14歲便對隱晦奧澀的春秋尚書等冶國立家類的經典,學得是見文知義、發微闡幽,誦之則滔滔不絕。你還別嫉妒,人家還偏就不是古之仲永,長大了,在大明朝官拜資善大夫、開國翊運守正文臣、封誠意伯、追贈太師、諡文成公。浙江溫州的文成縣,就因是他的出生地,從青田劃出後,即以其諡號為縣名的。就問你服不服吧!

    這麼個神機妙算、運籌帷幄的良才,還加持了程朱理學、兵法算術、天文地理、詩文詞曲等多項技能,中了元進士後。26歲才被任命為正八品的江西高安縣丞,連個七品芝麻官的小縣令也不是,你說他能痛快麼。所以,蒙古統治者被滅是有原因的,因為瞎了眼。當然,劉基不會當官也是出了名的,在封建社會里,天天以才為刃,專與元朝地主階級作對,懲惡揚善,豪紳劣士那有你劉基這般的才氣呀,玩腦子、玩文理還不是老輸。這不,一氣之下合謀設計陷害了他,幸得縣令也是個正直的官員,一番運作之下,死罪雖可免、官還是別當了。

    辭官不久,朝廷又call他去做官,怕人才浪費。這次讓他出任江浙儒副提舉兼行省考試官,官是大多了,專業也對路了。教育廳付廳長兼省考試院院長,這老兄又舊病復發,幹起了檢舉監察御史之事。人家可以監督檢舉你好不好,你管好教育科舉、為國選才這攤子事不就行了。這倒好,反客為主,老鼠管起貓來了。一下子突破了“官官相護”的潛規則,與人方便,與己方便這道理不懂?你都是大元的中級官員了,怎麼還幹起了官官相殺的蠢事呢?以為自己還是個庶民麼,這回連朝廷也不幫他了。摸不清路數的人,有才了不起呀,你讓百官還活不活?開個後門都不行,又不叫你去死,於是勒令其辭職。二次被辭,元廷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這麼聰明一人,怎麼就適應不了穩定的、只需要初中學歷的體制內工作呢?看來轉正無望,中止轉正!

    第三次,是劉基自己炒了元廷的魷魚。朝廷又遠端呼叫了劉基,這個時候,元朝已經很爛了,急需良才匡世。於是,又勒令對做官心灰意冷、天天在鄉野觥籌交錯、吟詩作賦的劉基出來做官。對,就是用公文勒令劉基出來,就怕劉基吃一塹長一智賴著不出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何況還是讓你出來做官。唉,出山唄。這次是出任江浙元帥府都事,元帥府屬正二品,都事算是幫元帥協辦軍務的官員。說白了,就是平叛剿匪招安的官員。不錯了,不比上次官小。這時,各地義軍正風起雲湧,江浙一帶義軍,以方國珍為最強。元左丞帖裡帖木爾欲招安匪首方國珍,劉基不肯,認為方國珍為義軍群中之首惡,誅之方可方便朝廷平定東南、法驚四方,同時也有利於爛元恢復元氣、開啟局面。劉基真是爛元的忠臣良相之才啊。

    顯然,黑木耳的水平遠不如基佬,可人家官大呀,再加上方在暗中一頓的重賄,可不就專黑基佬了麼。黑木耳一頓操作猛如虎,方與劉就象拳擊賽中的雙方,裁判帖木爾吹起了黑哨,舉起方沾滿鹽粒的粗手臂,宣佈方國珍勝出。劉基以平叛都事的國家隊隊長的身份,竟輸給販私鹽、業餘隊選手的方國珍。反元又反明、降又復叛,叛又復降三姓家奴的方國珍晉升為元朝國家隊隊員。我滾,行了吧。劉基一怒之下,再次辭官歸野。跟你說了,當初就不想出來做官,偏發文勒令我出來做官,出來了又不好好珍惜我,此生再也不當爛元的官了。

    元朝真爛,一頓逆淘汰。宇宙全才的官員竟眼睜睜地不敵三姓家奴的土匪。這是大元王朝無恥選撥官員制度的勝利,人才卑微的象星星般的消失在大元的雨夜之中,國運象無掣的汽車一頭衝出了長長的懸崖,摔了個稀巴爛。從劉基前50年事元的過程來看,可以看出3個問題,第一,元朝爛是爛,但明白人還是有的,要不怎麼會三番五次,甚至勒令強迫劉基出來做官呢?一般人禮送得少點,都不給官職呢?第二,劉基是個全才,民事、軍事全通的滅火隊長型的通才,第三,國家需要人才,但制度會排斥正直。所以,最終只有品格卑劣的人才,才能勝任這種爛制度的挑選,事實上眾所周知的是,唯有正直才能體現出對一個王朝的忠誠,並能維護這個王朝的長冶久安。上述在制度中勝出的末品的人才對政府的冶國安民,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的。如果都是這類人入朝為官,那麼歷史週期律一定會在這個王朝的末尾發生作用,這不,朱元璋的義軍來了。爛元拱手將培養好的良相忠臣劉基,送給了大漢民族的朱重八的義軍。

    再說劉基剩下的15年,除了前幾年搭上了朱重八的破船(元末眾雄爭霸,朱重八當時並不是最胖的),得以施展一生所長,痛快了點。大明建立之後,劉基又只剩下壓抑和卑微的苟活著。原因是,作為朱重八,他是義軍中為數不多的出色首領,出色在於善於歸攏人心,善於量才而用,比之張士城、陳友諒之輩是厲害了許多。因此,才有了精通經史、象緯之學的劉基恣意施展平生所學的平臺,不論是在滅張、陳誰為先的戰略方向的選擇上,還是在明前的立法制度的建立上(戊申大統歷),劉基總是自由的飛翔在朱重八給予的湛藍的天空之中,快樂的象只得意的小鳥。

    作為明太祖,在確認了不再為前元的復辟而擔心之時,在他心中,創業的衝動和開拓,已逐漸讓位於守成的冷靜和韜略了。不得不說,明太祖是歷史上最優秀的漢人皇帝,其變朝冶國的能力,決不遜於唐宗宋祖和大漢天子劉徹、以及漢高祖劉邦的才華。他對創業和守成內生邏輯的切換,是那麼的隱晦和迅速,又是那麼的舒緩和幹練。他象一個高明的音樂指揮家,伸出指揮棒,做了個短促隱秘的休止手勢之後,迅即不留痕跡地進入了低調有力的第二樂章,而他的那些高階將領和首席幕僚們,猶沉浸在金戈鐵馬恢宏的第一樂章的吟唱之中。連神機妙算的劉基也沒發覺,味道開始不對了。

    在繼續讚賞劉基為“國之張良、吾之子房”的同時,針對著淮西權貴和浙東集團所屬的驕兵悍將的圍獵開始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太子朱標的能力欠缺,而提前發動的廢除一千多年的中書省制(宰相制),建立了皇帝親率六部制;取消了地方行省制、建立了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按察使司這三個互相牽制又各自獨立的地方三司;建立令官員聞風喪膽的錦衣衛偵緝制度,所有從中央到地方的改制,均為為拆解執行已久的中央、地方文官系統權力過大的隱患,權力收歸為皇帝一人所有,這幾乎是除了大清雍正朝在設立“軍機處”之外的,中國歷史上最純粹的中央集權制系統,不,它是中央集權制的最高形態——皇帝集權制。

    這種天才的政制架構,是朱元璋對封建中國政冶文化的巨大貢獻。它的出現,讓這個泱泱大國無論在巨大的人力上、或者是在海量資源方面的排程上,顯示出無與倫比的靈活性和便捷性,本應笨重無比的大國身軀,由於專制集權的原因,比那些小國寡民的化外之邦還要身輕如燕、踏雪無㡾。當然,這些都是太祖心中的理論或理想。具體實施方式,則是以胡惟庸案、藍玉案、郭桓案、空印案等案件為手段而展開的。反貪懲貪是掩護大明政制改革的最好方式,因為這能喚起萬民心底中的愛國情感,使萬民義無反顧地站在了太祖的一邊。作為前朝失地農民的太祖,受其本能驅使,也會將官吏們置於他的對立面。

    為此,他故意制訂出相當低的俸祿給那些官吏們,以便讓他們更加純粹的投入為人民服務之中,用嚴刑峻法去撕扯官員們生而有之的自私利已之心。輔之以隨意偵緝公私空間的錦衣衛制度,讓官吏們徹底迷失在滾滾落下的貪官人頭,所織成的恐怖之中,而不敢生有半點撍越貪墨之心。李善長、胡惟庸、楊憲、汪廣洋、藍玉、郭桓、李彧、王道亨等為代表的中高階官吏接連的伏誅,就是明證。《明史·刑法志》顯示,太祖治貪,總誅殺人數在七八萬人之巨,連當朝明史也不禁感嘆太祖誅殺官員太過。太過麼?自私利己本是人類共同的天性,從皇帝集權制的角度來說,為了保證皇權至上這個最大的自私,不得不將所有皇權代理人的自私浸泡在持續的血泊和恐懼之中。所以,誅殺太過看似在濫殺,刀下卻從沒無辜的冤魂,因為這是蓄意的和有步驟的政制改革,目的是保衛大明江山的千秋萬代,而不僅僅是在浮於表面的懲貪行為。

    再回來說劉基,畢竟被譽為“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為大明制定了軍衛法,影響了中國軍事領域數百年的劉伯溫,終於醒過味來了。即便是劉基的“施德政、得民心”的民本思想,與太祖的政冶思想真正的嚴絲合縫、不謀而合。太祖這種對政制改革的心思,也夠讓參透了太祖的劉基膽戰心驚、惶惶不可終日。因為從根本上來說,劉基所屬的浙東集團也是太祖的圍獵物件之一。在朱元璋欲任劉基為宰相之時,醒過味來、聰慧如斯的劉基深知以自己的剛直的性格,絕對會第一個死翹翹。於是拼了老命地推辭太祖對他的任命,甚至以數次的請辭、寧願全部放棄既得利益來渲染自己的低調和向皇權示弱,只求避禍賜歸、終老田舍。

    太祖策略性地同意了劉基的辭官,回到了青田,劉基就馬上隱形韜跡,惟飲酒弈棋、口不言功,連久仰劉基大名的青田縣令去拜見他,也被他一驚而起、慌稱草民急走遁去,他從心底裡央求朱元璋忘了他、放過他,並讓太祖知道,他是真的去做無意爭權奪勢的一介草民了。可是聰明的太祖怎麼可能會忘了他呢,即使是忘了他的人,也不會忘了他的曠世之智對大明皇權潛在的威脅。就這樣,辭官歸鄉,招回重任,再辭就再招。神機妙算、算無遺策的劉基,在最後一次被招回京城之後,再也不敢刷智商跑路了,再刷也刷不過雄才大略的明太祖的軟硬通吃。

    劉基漸漸憂憤鬱積、手足無措,進而壓力巨大地病倒在寓所,被久尋機會的朱元璋利用胡惟庸和劉基之間的矛盾,以探病為由,一把賜死在京寓之中(當然明史不會記載,後來也都推給了胡惟庸)。但徵兆還是有的。比如,胡惟庸固然嫉恨於劉伯溫,但此刻的劉基早已是一介草民之身,而胡早在劉基被招回京的一年之前,就登堂拜相,成為大明政府中的最高長官了。完全犯不上涉險去害一個當時的開國元勳、當今的一介草民,何況劉基即使被太祖再強行任命為官,其官職也不會對宰相有什麼切實的威脅。

    只有得到了太祖某些模稜兩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暗示或虛幻的保證之後,胡惟庸才會自以為得計地去暗害劉基。於是也就有了後來太祖殺了胡惟庸之後,親言左右,胡相害於劉的一說。五年後,為太子朱標登基鋪路的大清算開始了,一次性殺戮了七八萬官員及家屬,太祖為弱主登基也真是算無遺策了。可是,他算到了同樣雄霸天下的朱棣,會在幾年後,取代他的欽傳皇位的孫子、建文帝而登御大寶麼?可能也象劉基一樣,算漏了吧!算來算去,還是被歷史狠狠地耍了一把。雖然,這個天下仍掛著朱家的品牌。但最終還是把自己算進去,替朱棣做了一回嫁衣裳。有時,聰明和才幹很重要,但運氣卻真的更重要。

  • 7 # 張生全精彩歷史

    明朝開國元勳劉伯溫是一位奇人,他早年曾考中進士,擔任過元朝官員。可惜卻仕途不順,飽受排擠。

    直到遇到貴人朱元璋之後,劉伯溫才算有了個展現才華的舞臺。他參與謀劃了平定張士誠、陳友諒以及北伐中原的軍事大計,以神機妙算聞名於世。

    而關於他神機妙算的故事,流傳最廣的,莫過於《燒餅歌》和《金陵塔碑文》了。前者預測了大明王朝未來的走向,而後者甚至預測了二十世紀之後發生的事情。那麼,這些故事到底是不是真實的呢?

    (劉伯溫劇照)

    先來說說《燒餅歌》。燒餅歌的故事是說,明朝建立以後,有一天朱元璋正在皇宮中吃燒餅。剛咬了一口,然後就聽到太監說劉伯溫在殿外覲見。此時朱元璋突然想考一考劉伯溫,就用碗蓋住了燒餅,然後宣劉伯溫進殿。

    朱元璋說,民間都說你神機妙算,那你可知道我這碗中是什麼嗎?劉伯溫掐指一算,突然冒出了一句:“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此乃餅也。”朱元璋覺得劉伯溫實在厲害,於是就問他天下後世如何。劉伯溫開始以洩露天機會受罰為由,推脫不說。後來實在推脫不過了,就寫下了《燒餅歌》。

    說起來,這《燒餅歌》實在是玄之又玄,不僅預言了燕王朱棣將會發難,還預言出朱棣登基後的年號是“永樂”,甚至還有對未來向北方遷都的預言。

    (朱元璋劇照)

    這劉伯溫的預言真的那麼準確嗎?

    還有一個更神奇的故事。

    據說1918年,國軍進入南京的時候,有一些士兵發現金陵塔總會有異響出現,非常奇怪。於是,他們將這個訊息層層上報,最終傳到了蔣中正的耳朵裡。蔣中正勘測後,也找不到原因。於是下令士兵們把這座塔給拆了。結果在塔基的位置,發現了一塊碑,碑上寫滿了碑文。

    這碑文上的第一句話是:金陵塔,金陵塔,劉基建,介石拆,拆了金陵塔,軍民自己殺。

    好傢伙,光是這麼一句話,就足夠讓人毛骨悚然了。這句話的意思是,塔是由劉伯溫修建的,後來會被蔣中正拆掉,而當金陵塔被拆了之後,國內就會發生內戰(軍閥混戰)。

    除了開頭的一句話,這碑文之中其他話就更玄了。比如有一句是:日出東、日沒西,家家戶戶受慘悽。德逍遙、意逍遙,百載繁華一夢消。

    如果從現在的角度去看,這句話似乎是預言了日本會在後來的二戰中被西方打敗,而德國、義大利將會挑起二戰,並讓歐洲大陸的繁華經受戰爭之苦。

    (朱棣劇照)

    難道劉伯溫真的是神仙不成?

    實際上,這些故事當中有不少疑點,根本就經不起推敲。

    就拿《燒餅歌》來說,這個故事記錄在《永樂大典》(朱棣時期成書)一書中。而朱元璋與劉伯溫的對話,本應該只是君臣之間一次有趣的談話。很有可能是劉伯溫仔細觀察了餐盤中的燒餅數量不對之後,脫口而出的答案。

    而之所以非要加一段燒餅歌,無非是表現出,劉伯溫是上天派下來的神仙,他朱棣奪取朱允炆的江山,並不是造反,而是“天命所歸”。這種橋段,類似於正史上記載的劉邦、趙匡胤出生時便有什麼赤龍、黃龍伴在身邊一樣,只是一種宣示皇權的手段罷了。

    而至於《金陵塔碑文》,則更加是無稽之談。在1918年時,國軍根本就還沒有進入南京,而且蔣中正也根本沒有在南京活動。這篇《金陵塔碑文》,很有可能是後人假託了劉伯溫之名搞出來的。

    值得一提的是,似乎任何有關預言的事,總少不了劉伯溫的份。年輕時經常聽老一輩人講劉伯溫的預言:蛛網滿天架,烏龜滿地跑。如今看來,似乎又“應驗”了。

    (參考資料:《明史·劉基傳》《永樂大典》)

  • 8 # 狄飛驚

    歷史上的劉伯溫確實神機妙算,尤其在民間大名鼎鼎,但他並不是被朱元璋毒死的,而是正常病逝,毒死之說並無證據。

    朱元璋的濫殺

    朱元璋是草根出身,祖上八代貧農,父母家人慘死,童年十分悲慘,所以他恨貪官,對官員有一種天生的不信任感。當他打下江山,坐穩天下後,不僅嚴厲懲處貪官汙吏,對開國功臣也抱有強烈的猜疑心。

    為了徹底解除功臣集團對大明江山的威脅,把皇權牢牢掌控在手中,朱元璋向功臣們舉起了屠刀,很多開國功臣都死在他的屠刀之下,光是一個胡惟庸案、一個藍玉案,就有上萬人人頭落地,斷子絕孫。

    在這種濫殺模式下,大明官員人人自危,使得朱元璋留下了狠辣無情的暴君印象,後世編出很多段子比如“火燒慶功樓”等,把所有功臣的死都讓朱元璋一個人背鍋了。

    讓朱元璋背鍋的開國功臣之死,最著名的是徐達和劉伯溫,徐達得了疽病,不能吃鵝,朱元璋偏偏賜給他燒鵝,徐達明知不能吃,卻不得不吃,結果吃了以後發病而死。這個故事已經就傳到婦孺皆知,假做真時真亦假,最終搞的真假難辨,老朱跳到黃河洗不清了。

    劉伯溫之死

    讓朱元璋背鍋的另一個開國功臣是劉伯溫。

    劉伯溫其實不是朱元璋的嫡系,他早在元朝時就中了進士做官了,跟朱元璋這個造朝廷反的草根屁民不是一路人,但劉伯溫看不慣朝廷昏庸腐敗,歸隱山林。朱元璋崛起後求才若渴,聽說劉伯溫的大名後才派人三顧茅廬,把劉伯溫請過來做了自己的謀士。

    劉伯溫料事如神,擅長謀劃,為朱元璋做出很大貢獻,但因為不是嫡系原始股,開國大封功臣時只得了一個伯爵,不過好在劉伯溫淡泊名利,對官爵並不看重,所以毫無怨言。

    後來,劉伯溫年紀大了,生病了,病情還比較重,朱元璋十分關心劉伯溫的病情,專門派人帶著御醫去給看病。不巧的是,他派去的這個人正是跟劉伯溫有些過節的胡惟庸。

    朱元璋廢掉李善長後,曾就丞相人選徵求過劉伯溫的意見,說到胡惟庸時,劉伯溫表示胡惟庸氣量狹窄,不是宰相的料子,這話後來傳到胡惟庸耳朵裡,讓他牢牢記住了。

    胡惟庸帶御醫探望劉伯溫後,給劉伯溫開了藥方,劉伯溫按照藥方服藥,結果病不見好,反而有加重的跡象了,劉伯溫抱病覲見朱元璋,請求退休養老,回老家頤養天年。

    朱元璋同意了劉伯溫的請求,還派人護送他回到老家。劉伯溫回到老家後,病情仍不見好轉,過了兩個月後便病逝了,於是後世順理成章地把鍋甩給了朱元璋。

    毒死劉伯溫的必要性

    其實朱元璋完全沒必要除掉劉伯溫。

    劉伯溫不是朱元璋的嫡系,沒有受格外重用,而且他淡泊名利,不結黨營私,不拉幫結派,很早便退休回家,遠離政治和權力爭奪,對朱元璋沒有任何威脅,而且得病不淺,不殺也活不了多久。朱元璋雖然好殺,卻絕不是傻瓜,他只會殺對自己有威脅的人,絕不會對一個人畜無害的將死之人痛下殺手。

    劉伯溫,1395年病逝,終年65歲,壽終正寢,朱元璋表示哀悼:人不是我毒死的。

  • 9 #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民間更有諺語說道:“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節軍事諸葛亮,後世軍事劉伯溫。”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諸葛亮和劉伯溫兩大謀士被稱之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五行八卦、奇門遁甲無所不能的神人。

    而關於兩人的傳說眾多,是民眾茶餘飯後的上好談資。相傳劉伯溫洞悉天文地理,並且還能夠出神入化的預測未來的事情,他還曾經作了一首燒餅歌來預言未來的事情。而劉伯溫這位神運算元對諸葛亮並不服氣。

    據野史記載,一次,劉伯溫路過諸葛武侯廟前,跳下馬來讓部下稍息嶄停一下,自己與幾個隨從去了武侯廟,在他走進大殿,站在武侯像前,自語道:“孔明一生,能掐會算呼風喚雨,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最終也就成就了三統天下。而我劉伯溫卻幫助主公奪取天下,成為一統。”他言下之意,自己的功績要高過諸葛亮一籌。隨即便在牆上筆書一對聯:“三統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

    接著他又想到,諸葛孔明聰明一世,必有兵書遺囑藏於廟內。於是,他下令兵士在廟內搜尋,結果很遺憾,沒有任何發現。劉伯溫心裡正惱怒,突然抬頭看到武侯廟的匾額,便令隨從摘下匾額。結果他發現匾額後有一行刻字,是一首打油詩:“三統天下諸葛亮,一統天下劉伯溫。我知後有劉伯溫,你知你後有何人?”

    劉伯溫是聰明之人,他看了諸葛亮的詩,沉思良久,突然幡然醒悟,於是對廟內諸葛亮神像跪下磕了三個響頭。之後,他明白功高震主,於是辭去了高官厚爵,隱退修仙,以明哲保身。

    劉伯溫隱居青田縣後,深居簡出十分低調。青田縣令聽說劉伯溫辭官回家,想要拜見這位開國元勳,結果出人意料的是,每次都吃了“閉門羹”。如此三番五次後,縣令想出一個妙招——喬裝打扮成老百姓,結果終於敲開了劉伯溫的家門。

    見面寒暄過後,縣令馬上來了個真情告白——說出了自己的身份。劉伯溫一聽竟然裝作誠惶誠恐的樣子,左一個“小民”,右一個“青天大老爺”,就這樣,竟然直接把縣令“轟出”了家門。

    從此以後,劉伯溫謝絕接見一切陌生人。

    然而,儘管如此,劉伯溫還是沒能逃過悽慘的結局,原因很簡單:朱元璋一直都對他猜忌。

    要知道朱元璋為大明江山的建立立下赫赫戰功,可以說是功高震主。之後,劉伯溫儘管小心謹慎,但是,在這件上卻為自己留下了禍端。

    朱元璋曾向劉伯溫詢問朝中立丞相之事,首先問楊憲如何。結果聰明一世的劉伯溫糊塗一時,竟然來了個實話實說:“楊憲雖然有做丞相的才能,但是,卻沒有做丞相的肚量,他考慮問題時常常為主觀意見所左右,不能做到一碗水端平。”

    朱元璋又問:“汪廣洋是否堪當一用?”劉伯溫微微地搖頭說了9個字:“他的肚量還不如楊憲。”緊接著,朱元璋發出第三問:“胡惟庸呢?”

    劉伯溫頭搖得象拔浪鼓:“如果將國家比喻成馬車,那麼,丞相就是拉車的馬,如果由胡惟庸來擔任丞相,我害怕他會將馬車帶翻。”

    朱元璋思來想去,實在想不到更好的人選,便笑著說道:“看來,丞相之位只有先生來當了。”

    劉伯溫趕緊推辭道:“我太嫉惡如仇,又不喜歡繁縟的政事,我也不適合當丞相。普天之下何愁沒有相才,只要聖上多留心,肯定能找到合適的人選。”

    後來,朱元璋偏不聽劉伯溫之言,硬是先後讓楊憲、汪廣洋、胡惟庸三人當丞相。然而,事實證明了劉伯溫的觀點,幾年後楊憲、汪廣洋、胡惟庸先後因事獲罪。朱元璋本來就對劉伯溫能掐會算的能力心懷忌憚,想到早年與劉伯溫的談話更增加了朱元璋的疑心。

    另外,劉伯溫為人正直正義,做事善惡分明,因此在朝廷裡得罪了不少官員,他和李善長在朝中的明爭暗鬥便是最好的證明。因此,他歸隱後,朱元璋對他還是不放心。正在這時,劉伯溫被人誹謗用”王氣“的土地營造自己的墳墓,結果朱元璋知道後,馬上以“圖謀不軌”之計剝奪了其官職和俸祿。為了避免更大的禍患,劉伯溫只得親自去南京向朱元璋請罪並定居了下來。結果劉伯溫在服用了胡惟庸送來的藥後,病情加重,很快就病逝了。

    劉伯溫死後,朱元璋曾對他的兒子劉璉說了一句不寒而慄的話:“劉伯溫在這裡時,滿朝都是黨,只是他一個不從,吃他們蠱了。”朱元璋這24個字道破了劉伯溫是被“胡黨”毒死的。

    然而,劉伯溫之死表義上是胡惟庸所為,但“真兇”很可能是朱元璋,是朱元璋使出的借刀殺人之計。胡惟庸毒殺劉伯溫,很可能是受了朱元璋的授意。後來,朱元璋以“擅權植黨”的罪名把胡惟庸逮捕入獄,然後經過一系列“調查”後,其罪名由“擅權植黨”上升為“通倭通虜”,結果制定了血淋淋的胡惟庸慘案,其中共有三萬人被捲入其中而慘死。這很可能是朱元璋的殺人滅口之舉。

  • 10 # 鴻涵先生

    劉基,字伯溫,他是明朝的開國功臣,是集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於一身的當世英才,朱元璋非常崇拜漢高祖劉邦,所以他常常說劉伯溫是他的張良,而劉伯溫也常常自詡在世諸葛,民間也廣為流傳“諸葛亮三分天下,劉伯溫一統江山”之說。他神機妙算,運籌帷幄,是朱元璋的第一謀士,在朱元璋一統天下的征伐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還在鄱陽湖大戰中救過朱元璋一命,若沒有劉伯溫,也許朱元璋早就被一炮轟死了。

    劉伯溫被害始末

    劉伯溫早就發現朱元璋是一個可以同甘苦,但是不能共富貴的人,便早早地告老還鄉,回老家韜光養晦去了,每日過著平淡的田園生活。可是剛回家沒兩年,便因胡惟庸陷害而返回京城請罪去了。

    原來劉伯溫曾經得罪過胡惟庸,《明史紀事本末》中曾經記載,朱元璋曾就丞相一職的人選諮詢過劉伯溫,當提到胡惟庸時,劉伯溫說道“小犢耳,將僨轅而破犁。”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胡惟庸就是個小牛犢子,沒有那麼大的能力,如果讓他居此位,恐怕會壞大事。

    俗話說沒有不透風的牆,這話最終傳到了胡惟庸耳朵裡。胡惟庸此人也是非常有才華,但是他心胸狹隘,嫉妒心強,他當上宰相之後,位高權重,大權獨攬,滿朝上下皆不放在眼裡,但是他屢屢想到劉伯溫,就氣不打一處來,而劉伯溫只要活著一天,就會對他有威脅,他便抓緊機會陷害劉伯溫。

    我們都知道劉伯溫不光有運籌帷幄之才,更是精通風水堪輿之術,胡惟庸便利用這一點在朱元璋身邊讒言,他說談洋地區有王氣,方國珍就是在那裡起兵造反的,劉伯溫看中了這塊地要為自己建造墳墓,將來的子孫後代就能夠稱王稱帝了。可是當地老百姓不願意劉伯溫這麼做,於是劉伯溫就建議在那裡成立巡檢司,名為防止暴動,實則是為了一己私利。

    朱元璋生性多疑,最怕的就是別人奪了他的天下,胡惟庸此言一出,朱元璋心裡就對劉伯溫有了猜忌,隨後便剝奪了劉伯溫的俸祿,以示懲罰,而劉伯溫見狀知道自己被胡惟庸陷害了,為了保全家人,劉伯溫便進入京城請罪,從此未敢離開京城一步。

    劉伯溫到了京城之後,朱元璋也不提治罪的事情,就一直冷落著他,碰巧的是,劉伯溫突然生病了,這就給胡惟庸製造了機會,胡惟庸奉旨帶著太醫來探望劉伯溫,劉伯溫吃了太醫開的藥之後,肚子裡便長出了一個大瘤子,等到病入膏肓的時候,朱元璋便派人將劉伯溫送回了老家,不到一個月,劉伯溫便去世了,終年65歲。

    結語:

    雖然劉伯溫之死前前後後都是胡惟庸在暗中搗鬼,可是朱元璋也脫不了干係,胡惟庸恨劉伯溫固然不錯,但是如果沒有朱元璋的授意,胡惟庸也並非能夠順利下手,所以說劉伯溫之死朱元璋才是幕後老闆,是借胡惟庸之手鏟除功臣而已。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歷來開國功臣的結局,歷史上這種事情多的數不勝數,這反映了人性中自私的一面,劉伯溫死後沒有多長時間,便爆發了“胡惟庸案”,其中胡惟庸的一項罪名就是毒死劉伯溫。

    劉伯溫縱然有奇才,也沒有成為張良第二,他再三躲避還是逃不脫被害的結局,這是他的宿命,也是那個時代大部分功臣的宿命,原來朱元璋才是最大的贏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色上衣和黑色休閒褲搭配起來好看嗎?